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炊具和饮食 -- 钟山

共:💬450 🌺131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0
下页 末页
家园 结果,几百年前欧洲爆发了大规模传染病,人死得就剩一零头
家园 大规模传染病应同人的大规模流动相对应

在中世纪,只有人类的大迁移或者战争才能造成如此流动。或者水源的污染。霍乱是通过水源的污染而大规模传染的。

家园 二、尖底陶器

小时候去博物馆,常常会替古人担忧。这尖底的瓶瓶罐罐,用起来得多小心呀。平底的瓷碗,还时常被我不小心打破,屡屡挨骂,最后只得拿搪瓷的小碗吃饭;这陶器哪有瓷器结实,再做成尖底,我太同情使用它的人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仰韶时期尖底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半坡尖底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半坡瓮棺

是我们的先辈太笨,不知道平底的好吗?有一个笨人,很正常。一个部落都是笨蛋,可能性就小了;在中华大地上,各地,各民族,各部落,都有尖底陶器,那就不该怀疑他们的智商,更何况,这尖底陶器,是世界范围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达佩斯的钟型烧锅,公元前2000年以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印度的陶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塞浦路斯的古陶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埃及新王国时代(公元前1550~1069年)的一幅墓葬壁画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幼发拉底河畔的乌尔

古人使用尖底瓶罐的原因,没有写下来,所以如今众说纷纭。下面这种,是近几年讨论很多的东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仰韶时期小口尖底瓶。高35厘米,直径15厘米。甘肃省秦安县出土

先前,这种器物被认为是汲水器。它出土的时候,几个新手拿着去河边清洗,结果发现它很神奇。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倒,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立。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当然考古人员很惊喜,马上想到了孔夫子说过的欹器。

孔子觀於週廟而有欹器焉,孔子問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對曰:“蓋為右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右坐之器,滿則覆,虛則欹,中則正,有之乎?”對曰:“然。”于是就引出了“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

把这个瓶子挂起来,往里灌水,就可以看到瓶子里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过程(欹是斜着的意思)。故宫博物院还有1895年“光绪御制”的一对欹器,主要是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不过已经是金属的了。作为汲水器,满则覆是不行的。不过它的口小,动作快的话也漏不多。拿着的时候可以用手扶着,这都不是问题。这种说法一时很流行。

然而,东西挖得多了,就有问题了。半坡博物馆的研究人员1988年对馆藏的一批半坡类型尖底瓶进行实验考古,结果发现“半坡类型绝大部分尖底瓶因盛水后重心高于瓶耳而倾覆,因此不能用来自动汲水”,这倒还罢了。问题是:半坡人生活在浐河旁,平坦的河床大概也不需要用绳吊瓶去汲水的。用桶去装不是更快嘛。如果不是专为汲水用的,那还能干嘛呢?

又有人推测,那是一种礼器,不是日常生活用的。它使用这么不方便,那也就该在庄严的场合才有空把它抱着举行一下仪式。的确出土了一些花纹精美的尖底瓶,看着倒也象是特地为祭祀准备的,所以制作特别精心。但是,我又疑惑:祭祀的时候,用什么不好,干嘛非要用这么不方便的尖底瓶呢?用平底的,照样也可以涂好看的花纹呀?何况,这些遗址里,也都有平底的器物出土。所以,它应该不是因为要祭祀而特地做成尖底的。

目前还有种推测,这个东西是烧水用的。瓶底是尖的,那么正好可以插在土里,一边加热,一边转动,防止陶器因为冷热不均而爆裂。存放的时候,也可以插在淤泥、草圈或者垫子里,这样就竖着了。说实话,我还是觉得古人这么玩,太麻烦了。转来转去的,钻孔吗?

我虽然也倾向于认为,这些尖底的器物是为了烧煮方便,但不认为它是为了方便转动。它应该是为了配合火。尖底的东西,火苗可以顺着壁沿上舔,这样火烧得旺,水也开得快。陶器本来加热就慢,还不能用急火,怕爆裂,只能慢慢来。这样时间就会很长。古人尽管比较闲,但恐怕也耗不起这个时间。而尖底的外形,可以增加受热的表面积,加快烧煮过程。所以古代的陶器,都有尖底型的器物。烧的时候,可以用石头或土架一下,或者用绳子吊起来,这都不是问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据说这个东西是古希腊人冷酒用的,我没搞懂它的用法,但猜想也该是利用表面积。

外链出处

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当属鬲(音"利")。这个东西是我国的特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半坡遗址出土的三足陶鬲。陶鬲的三足是中空的。

很明显,这样的布局,既可以增加受热的表面积,又放得稳当。看看,它特地把三足做空了,不就是为了加热里面的食物用的吗?看它那三条腿,多么象尖底瓶啊。据推测,这种东西是熬粥的,所以口比较大,适合清洗。说来惭愧,小时候看到它,想的就是:这玩意涮起来挺费劲的。可怜我当初被家长逼迫涮锅啊,都涮出惯性来了。

有陶鬲,有青铜鬲。再往后,这个东西就没有了。算一算,青铜器还是奢侈品,用的少。可能模仿陶鬲的外形,而到了日后,铁器大量使用,的确也用不上了。何况这个东西外形复杂,制造的时候一定很麻烦。用金属作炊具,可以用猛火烧,就不必太讲究尖底的省时了。而平时搬来搬去的,到底还是平底方便。不过,尖底的炊具也还是有,比如我们的炒菜锅。多说一句,我们的锅,是原先西洋人没有的,它的好处,以后再详细说。

回头再看那个尖底瓶,它是细泥做的,而当地出土的还有掺粗砂的,更有利于架在火上烧。这也是当时认为它是汲水器的一个原因。材质关系嘛。但是那种推测说得很对:细质陶器未必不能烧啊?再不成,也可以插在灰里加热啊。又没人说古人烧水必得烧开。人家只想要温水,不行吗?而且,说不定这种形状,也还就只能用细泥比较合适呢。如果有人可以拿土盘陶,试验一下就好了。

如果它是用来烧的,那么这个瓶子的双耳,就很有讲究。

首先,它是竖着的。这样,用绳子挂起来的时候,绳子处于双耳的上半部。这样,下半部分还可以挡一下火焰。尽管火苗窜那么高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挡一下也是好的。

其次,它在瓶子的中部。如果要把瓶子装满水,那么双耳最好处于瓶子的上方。这样才不容易打翻。烧过水的人都知道,水是不可以装太满的,否则水开以后就会溢出。我国每年因为这个浇熄煤气灶,出了多少事故啊。而这个瓶子设计就是满则覆,决定了在冷水的时候就不会装太满。

所以,这个东西可能还就是可以打水用的。古人来到河边,放下绳子,它自己就歪斜进水了,然后拎起来,多余的水自己流掉,中中正正提回家,放在火上烧。水开以后,因为它是鼓腹,上面大,所以水升不高,重心没有提高多少,瓶子还是挺稳当的。而且因为它是小口,有利于保持热量,水烧得快,又不容易凉。

别看它长得不起眼,设计还真是巧妙。

家园 如果水里有泥沙,尖底器皿可以起到沉淀汇集泥沙作用

再倒水的时候不会将沉淀的泥沙搅和起来。

去过自来水工厂的应该观察到类似的工程结构。

家园 我觉得这可能是针对流动的水。

尖底的话,水的流动不太容易把底下的淤泥带起来。如果是装在罐里静止的话,平底也一样可以沉淀啊?只要慢慢倒,也不会倒出很多淤泥的。

家园 不知道洪水泛滥时,含沙量是多少
家园 即使沙土多,也可以带回家沉淀啊。

不着急的。他们有的是时间。

不过你说得对,沉淀泥沙有可能是尖底瓶的又一个有利条件。

家园 快快告知我们中国人炒菜的锅的故事!!花催
家园 继续花!

好帖!

家园 花顶好帖——
家园 嗯,我想先讲埃及、两河、希腊罗马。

他们的比较简单,我们的复杂,放在最后。

不过这两天不一定有时间,估计要下星期再接着写了。

家园 俺就喜欢复杂的事情先了解,您是做考古的干活?
家园 炒锅历史不会太长,这东西技术含量太高了
家园 炒锅还高级?

我觉得用好砂锅才是高技术含量的工种呢!

家园 为什么咱们中国人就喜欢用筷子呢?

筷子的历史好像还挺长的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