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炊具和饮食 -- 钟山

共:💬450 🌺131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炊具和饮食

    一、史前人类

    原始社会的人是猎人和采集者。一般说来,他们没什么生产计划,逮什么吃什么。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拣到几个蛋,捉几条鱼,或打到动物吃肉;不然,就吃素。植物的果实、枝叶、根茎,都可以找来吃。要是运气实在不好,一时什么都找不到,那就只好饿死了。

    掌握控制火的技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有了火,一切都好办了。姑且不论用它来照明、取暖、吓退野兽等等诸多功用,单从饮食上看,从此,终于可以选择不吃生鱼生肉生草籽了。而人类的牙齿,也终于不用跟坚韧的生鱼肉、坚硬的种籽外壳做搏斗,渐渐变得细巧;嘴巴,也从大猩猩似的突出缩了回去,反正已经用不着狠命撕咬了。现在我们觉得很难看的暴牙和扒牙,以前可是很有用的。可惜,现在已经用不到了,连长的人都很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世纪描绘澳大利亚土著营地的版画

    最早用火的烹饪方式,应该是烤和煨:把食物直接放在火焰上烤,或者煨在尚热的灰堆里。据说我国吴越一带的先民,早先就是把稻米粒埋在灰堆里弄熟了吃的。埃及人早先也是把面饼放在灰堆里烘熟。17世纪有些印第安人也还是把食物埋在弄湿的热灰里做熟。

    要喝热水?那就比较难。我非常佩服部落里第一个想到烧热水的人,这是饮食史上的又一大发明。自然界里有热的泉水,但是比较罕见。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有许多都会煮食。聪明人真多啊。我不信他们各自的定居点附近都有温泉。

    说到煮食,那就要提到陶器了。在发明陶器以前,有人推测,古人要喝热水,可能只能把烧热的石头放到盛水的容器里。没办法,他们使用最多的盛水容器不耐火。可能有石碗,但在没有金属可用来加工石料的时候,一定很难制造。奢侈品,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大范围使用。不漏水的木头,皮革,动物的消化系统呢,又不禁烧。

    没错,动物的消化系统。原话是:把烧热的石头放在动物的胃里来加热里面的水。欧洲人似乎觉得这么干是天经地义。中世纪的一本德国菜谱里建议:战争状态下,可以在动物的胃或者其它消化系统里煮蔬菜吃。没有锅碗瓢盆的时候想煮东西,这倒也是个办法,虽然听上去有点恶心。不过,那些动物该是抢来的吧,不然怎会如此败家。

    其实,还有一些东西可以烧水的,比如:人或者动物的头盖骨。这类容器虽然有实际利用的例子,网上也有图片可查,但听上去挺可怕的。李大嘴还不吃人头呢。所以不多说了,接下来还是老老实实说陶器的好。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远古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创造,考古学上被称之为新石器时代到来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有些地方直到近代,制陶术依然不为人知。比如澳大利亚、加利福尼亚、哈得孙湾区的土著,他们都没有陶器。

    制陶术的起源,太过久远,已不可考。有一种解释认为:人们先将粘土涂在这样一些容易着火的容器之上以免被烧毁,后来他们发现单单用粘土本身即可达到这个目的,于是世界上便出现陶器。对此,我总有疑惑:制陶哪有那么容易,随随便便涂点泥浆烧一烧,就好了? 因此我偏向于另一种观点:陶器是从粘土晒干制成的“土器”那儿得到的灵感。不要看不起单用泥土制成的器物,它也可以很宏大,很漂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世界现存最大的土坯建筑群,在如今的伊朗境内。至少从公元前500年开始,直到1850年都在使用。

    再放一张土城堡的近照,相当漂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3年地震前。

    土器经过烧烤,就成了陶。刚开始露天烧,温度还不够,制作陶器的泥料中会掺入碎草,贝壳末或石英石等烧制出羼和陶或夹砂陶;后来可能有了窑室,火力猛了,粘土中可以掺入硅质材料,烧出的陶器呈红色或棕色;不掺呢,就是泥质红陶;最后一阶段是随着轮盘的发明和绘彩工具的出现,制作日渐精细的彩陶,

    不过,并不是所有民族中的陶器都按此顺序发展的。有些印第安人的陶器可能无须烧制:他们用的泥浆,可能具有水泥的性能,所以由它做成的器皿无须用火烧,就可以硬化。而有些民族,则停留在制陶的低级阶段,没有进一步发展成彩陶。能走到最高阶段,最后制造瓷器的,少之又少。

    元宝推荐:闲看蚂蚁上树,海天,爱莲, 通宝推:玉垒关2,imres,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十六、从炊具上看中西饮食

      西餐的烹调手段,基本上是熏、烤、煮、炸,还有就是生吃了。特别是蔬菜,他们经常生吃的。我见过一位女士,掰了点生花菜,也不洗,直接就嚼了。也听说过有人在车上,就扯了根刚买的豆角,当场吃下去。真是佩服啊,他们不怕闹肚子吗?有一次跟着去西餐厅吃饭,那时候还是学生,没什么钱,所以选来选去,就点了一客色拉。后果就是,对着一盆草料发呆:生的卷心菜、蘑菇、花菜,都切细了,就这么端上来。当时我们人多,结果忙中出错,连色拉酱都没上。因为心痛那点可怜的钱,所以我一狠心,默念着:我是一只兔子呀,我是一匹马,总算是没有浪费。

      西人为自己辩解:说他们以前也把蔬菜做熟吃的,后来考虑到营养问题,才转为生吃。这个我信。他们以前的锅,根本不适合炒菜。要做熟,不是炖着吃,就是烤着吃。烤蔬菜毕竟不方便,所以以前炖菜应该是主流。炖上一、两个小时,那还能有什么营养留下来啊。

      一次在电视里,看一大胖西人说要做中国式卷心菜。然后我饶有兴致地发现他拿出一个小煎锅,就是下图那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他用的那个,看起来跟小盘子差不多大。本以为他要表演微炒艺术,结果我错了。人家先在锅底喷一点油,然后放上卷心菜,再加上一点盐、熏肉末、还有一点调料,一点油;接着再放卷心菜,然后重复以上动作。这么几趟下来,连锅带菜,就是个金字塔的形状;最后,进烤箱。别说,这么做出来,还真有可能象炒菜,量也不少啊,真是不能小看煎锅了。

      没办法,做炒锅,也是要有技术含量的。象英文的维基百科里,居然想得出把金属板敲成炒锅的点子来,还很详细地分析说这些敲出的锅子不太耐用;但是也有好处:这样锅子就不平了,煎东西的时候,可以把食物放在上方沥油,对做菜很有帮助。天哪,有喜欢这种锅的中国人吗?没办法,谁让他们以前只懂得敲呢。看看西方传统的煎锅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很明显,这个形状就是敲出来的。要铸造复杂一点的荷兰式烤箱,那个英国人不还得跑到荷兰学手艺?更别说我们这种通体圆弧的锅了。我怀疑荷兰人,也是跑出去航海以后,才从别的民族那里学了点东西,提高了自己的水平。而我们国家,铸造技术早就很高了。这一点,从青铜器上就可以看出来。炒锅当然是铸造的,谁会去敲啊,又不是砸锅卖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蔬菜还是应该炒着吃。生吃,虽然说有营养,不过也有细菌。不小心吃出寄生虫病来,也不是没有先例的。而且,其实生吃是吃不多的。嚼上一片大叶子,就觉得挺费劲的了。哪象炒菜,满满一大锅绿叶菜,炒完了也就一小盘,这样补充的植物纤维就多多了。而且炒菜时间短,维生素也不会全都损失掉,按总量来说,其实不见得比生吃少。

      蒸制这种手段,西方人以前也是没有的。后来最多有隔水煮这种做法,他们经常会把一个小圆柱锅放在大圆柱锅里,歪歪斜斜的融化巧克力。而我们的祖先,新石器时代就会蒸东西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夹砂红陶甗。高27.7厘米,口径16.5厘米。

      这种甗,上下两节的结合部一般要放席子之类的东西,食品呢,就放在那上面。陶甗只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后来就用青铜了,毕竟金属可以猛火烧,蒸汽足嘛。汉朝以后甗作为炊具逐渐被淘汰,还是底下用鼎、鬲、镬、釜、锅,上面用甑或者蒸笼比较方便,分开的话,下面的炊具也可以单独使用。

      西方人生火的手段跟我们正相反。我们是挖坑当灶,他们则把火堆垫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世纪阿拉伯一本手册里的插图

      我们用灶,不但少费燃料,而且上面可以架设炊具,烹饪的花样就多了。他们嘛,垫高火堆,显然是为了烤起来方便,不用低头弯腰。所以西方的食物里,烤制的东西相当多。现在也仍然对烧烤念念不忘,市面上有无数的烧烤炉。

      不过他们专营此道,烤出的面包、蛋糕还是相当好吃的,就是多费点柴。蒸馒头,10分钟就够了,烤面包,怎么也得20分钟吧。虽然一样用发酵面团,但是要烤面包的话,就得和得非常软,而且要面筋含量高一点才好吃。以前我不知道。在超市看着各色面粉头晕,随便拿回家一袋,结果还是全麦面的,颜色发黑。然后俺就无知者无畏地照着方子做面包,那时又没有秤和量杯,直接导致了那面和得偏硬。后来又烤过了头,拿出来一看,跟石子差不多结实。幸亏在烤之前,我灵机一动,刻了几个甲骨文上去,还可以冒充出土文物送人。教训,教训啊。

      对烤蛋糕来讲,香料其实很重要。他们以前的植物油少,橄榄油价高,又不舍得用,所以传统蛋糕用的是以黄油为主。这东西,吃多了,就有点不舒服,要靠香料把味道盖住才好。另外,烤肉的话,香料也很重要。可怜当时西方人的香料市场被阿拉伯人垄断啊,胡椒卖得跟金子一样贵。威尼斯人就是靠着跟阿拉伯人合作卖香料富起来的。结果后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眼红了,按着古埃及时代腓尼基人的航路绕过非洲去印度,就是为了找便宜的香料。我说他们那时候怎么那么执着的要去印度呢。从此,就开辟了大航海时代。后来,他们又一不小心错跑到美洲,非但学了不少手艺,而且也有了充足的原料产地和殖民地。欧洲,从此由一个蛮荒之地,变成了先进地区。全是饮食闹的啊。

      这个系列,到今天就写完了。感谢各位的一路捧场,我不但从跟帖里学到好多东西,而且终于爬到五品,又赚了些通宝,收了一堆花,谢谢大家了。

      元宝推荐:橡树村, 通宝推:笨鸟先飞,玉垒关2,
      • 家园 中式铁锅很多都是“敲”出来的,而不是你想象的浇筑

        炒锅当然是铸造的,谁会去敲啊,又不是砸锅卖铁。

        铁锅主要有两种,生铁锅和熟铁锅,生铁锅是浇筑的,熟铁锅是捶打锻压(也就是你说的“敲”)出来的。

        熟铁锅更薄更平滑,加热快,适合大火快炒,清洗也方便,现在很多中国家庭都是用这种锅。生铁锅蓄热能力好,以前烧柴火的时候,用的更多。

        而外国人用的铁锅,倒是基本是浇筑的生铁锅(cast iron),热容量大,适合在焦化肉类的表面以后,放入烤箱焖炖。

        蒸馒头,10分钟就够了,烤面包,怎么也得20分钟吧。虽然一样用发酵面团,但是要烤面包的话,就得和得非常软,而且要面筋含量高一点才好吃。以前我不知道。在超市看着各色面粉头晕,随便拿回家一袋,结果还是全麦面的,颜色发黑。然后俺就无知者无畏地照着方子做面包,那时又没有秤和量杯,直接导致了那面和得偏硬。后来又烤过了头,拿出来一看,跟石子差不多结实。

        烤面包的面和馒头的面完全可以用一样的面,也不需要面筋含量高的。你说的大概是那种用作甜食的加了很多黄油的甜面包。

        作为主食的面包里面,其实绝大多数地区,比较原始的面包(如印度的,中东的,东欧的),其实面团和馒头都差不多的。欧洲近代也出现了一些含水量很高的面包,如Ciabatta的面团,含水量能达到70%,但是那属于技术含量高的“工匠面包”,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操作,也不是用酵母发酵的,普通人谁会做这个啊。

        哦,对了,其实蒸馒头在欧洲也有的,你要是去东欧国家特别是捷克,会发现馒头(houskove knedliky)是他们最主要的面包形式。

        你之所以烤出来那么硬,除了你说的面和得硬以外,估计你烤的时间也太长了。烤的时间和蒸的时间其实是差不多的,如果是和馒头大小差不多的面团,十分钟怎么也够了。意大利人在石头炉子里面烤皮萨的话,10秒钟之内就要取出来。

        对烤蛋糕来讲,香料其实很重要。他们以前的植物油少,橄榄油价高,又不舍得用,所以传统蛋糕用的是以黄油为主。这东西,吃多了,就有点不舒服,要靠香料把味道盖住才好

        这个能不能说说你的来源?我知道在一些特别的蛋糕或饼干里面确实有香料,比如姜和茴香,但除了藏红花以外(中世纪欧洲的蛋糕面包里藏红花很常见),我还真没听说过有哪一种香料在蛋糕里普遍使用的,而且还是用来“盖住”黄油的味道?

        • 家园 这个主要是说工业革命前

          我们说的时间点不一样。

          以前中国用的什么灶头?那是烧稻草烧柴的。锅都是大锅,现在可能有些农村还有这种灶。那个火候不好控制,不像我们现在用的煤气或者沼气灶。用的是那种大铁锅,地道战里,可以掀开它当地道口的,可不是现在常用的小炒锅。在蒸气机发明以前,熟铁锅用的不多的,冲压不方便。浇铸的锅就通用多了。既便如此,铸的生铁锅西方以前也奢侈品。我在荷兰烤箱一节中举了例子的。

          做面包的面,通常都是高筋粉。在我待的这地方,哪怕是普通面粉,面筋含量也比国内高,用这种面粉来包饺子,你马上会发觉很累人。擀开以后,它会回缩。面筋含量太高了。烤面包的面团,含水量都跟馒头不一样。它的比较稀,并且,用家用烤箱烤出来的的确不够松软。用面包机就更不一样了。时间什么都不同。瘦形胖子有体会的。那是我第一次烤面包,犯了很多错。只是说来当笑话的。

          蛋糕里最常用的香料就是香草精,也有人用白醋,酒类代替的;肉桂、杏仁也是常用的。我的来源嘛,自然是实践出真知,被我的小白鼠们断然指出。

          • 家园 可是你在帖子里没有说明你比较的年代

            你行文中提到很多你生活中的例子,甚至是你自己的实践和观察,那很难让人觉得你是在比较工业革命之前的东西。

            而且你如果要比较中西饮食,挑工业革命以前来比恐怕不太恰当吧,饮食发展的黄金时代,应该是工业革命以后,这对西方来说如此,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现在我们所接触的饮食,不管是食材还是烹饪方法,大多是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后形成的。

            做面包的面粉,我在下面的回帖已经说了,国内和英语世界,用高筋粉为主,因为他们喜欢的是欧洲面包中作为甜点的那一小类。而欧洲绝大多数的的面包,并不需要高筋粉。你如果要和馒头比,应该比这一类作主食的面包,而不是松软的甜点面包。因为馒头是做主食,而不是做甜点食用的。

            蛋糕里加香草,不是为了掩盖黄油的味道,它最主要的作用是掩饰鸡蛋的味道。其实加了香草,甚至可以加强黄油的香味,因为黄油的香味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成分就是vanilin(香草醛)。

            • 家园 如果你从头看起,就会发觉我讲的是历史

              饮食是有渊源的,它跟历史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中国来说,我们平时吃的中式食物,无论是材料还是方式,大部分都是沿用历史上的做法。看看那个考吃系列,就很明显。西方的饮食也是如此。历史痕迹是很明显的。我写这个系列的目的就是从历史上来看中西饮食不同的成因,这个以前也说过。

        • 家园 有几点我知道的和你不一样

          做面包对面粉的要求比做馒头高

          因为面包对发酵要求更高,面粉筋度不够做出来的面包只能叫烤馒头(在国外可能感觉不明显,在国内就很明显)

          Ciabatta的面团含水最高达到90%,一般做法棍和软吐司就用70%了

          • 家园 你可能吃惯美式面包了,欧洲的传统面包的确就是烤馒头

            象黑面包毫无松软的口感,发酵肯定高不到哪去。俺还见过原始面包的制作,就是把麦粒泡软砸烂捏成一堆烤

            其实要是以面包为主食,还是结实点好,顶饱。俺老家甘肃的主食蒸馍,要求制作时不断把面粉揉进发好的面里,这样做出的馒头才有层次感,有嚼头。

          • 家园 能说一下你的来源吗?

            不知道你说的含水量是怎么计算的?我说的含水量是用的所谓的bakers percentage,也就是把面粉含量当成100%。所以含水量70%是指水和面粉的重量比为7:10。不管是直接发酵,还是用Biga发酵,或者用sourdough发酵,我还从来没看过Ciabatta配方有超过8:10的,大致都是70%或者多一点点。要说水在整个面团的含量,那就更是比70%低多了。

            Baguette的含水量比较难说,因为Baguette的定义在法国和英语世界不太一样,我看到过最高的水/面比例大概是6.6:10,这已经是非常专业的面包房的baguette方子了(比如Peter Reinhardt的书,或者是更专业的Jeffrey Hamelman的书)。

            软土司就更难说了,种类很多,没有严格的定义。很多中国人喜欢的那种软土司里面的液体主要是油脂、鸡蛋和牛奶,水含量很低的。

            中国的馒头里面水分含量其实也不低啊,至少我做发面一般都是水/面比例6:10左右。

            至于面包粉的筋度,关键是看怎么定义面包了。要做国内面包房的那些面包,确实得要高筋粉。但是欧洲做主食的面包(国内那种软面包在欧洲一般是作为早餐甜点食用的,而不是就菜的主食),并不需要筋度高,很多时候面团里面甚至要掺入大量土豆泥、全麦粉、裸麦粉等等筋度很低的成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比较混乱

              软吐司可能主要是我个人的不良习惯,专选含水量高的方子练手

              夏巴达和法棍之类应该是是来自各个博客,比如这个(我自己的烤箱上不了290度,没练习过法棍)

              http://blog.sina.com.cn/txfarmerying

              欧洲粉我没用过,不过国内真的国产的高筋粉普遍淀粉含量太高,做面包非常不好用。所以非常怀疑用国产高筋粉做面包的可行性

              馒头看哪种,我个人喜欢口感结实的,含水量应该不超过35%的山东馒头,不过家里人就喜欢含水量超高的软馒头。不过一般说馒头,我觉得默认是指山东馒头类的硬馒头

              • 家园 35%不是水/面比例吧

                如果是3.5:10的水面比例,那太硬了吧。你说的大概是水占整个面团的重量的比例吧。

                那样来算的话,ciabatta的水只有整个面团的42%左右。

                • 家园 我就是说3.5:10的水面比例

                  可能是有估计错误,因为做馒头时我肯定是凭手感为主,不像做面包那么认真。

                  但普通面粉用水不会超过40%,高筋面包粉会扩大

                  • 家园 哦。

                    对了,这里有个英文网页,正好谈了面包的hydration的问题,可以参考参考。我觉得这个网站算是英文的面包网站里面相当不错,有很多artisan bread的详细方子,还有过程图。你喜欢吃比较结实的馒头,大概也会喜欢artisan bread吧。

                    • 哦。
                      家园 流泪

                      其实我&……英文很差……(主要是……懒得看英文)

                      所以……我的面包知识都是国内博客上来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