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的微观价格记忆,时间可能有差错 -- 也许
1.1984年,漂亮的五姨在上初中谈恋爱,戴着手镯表,路上看见我带我进大合社买了一个小小本4分钱。
2.1987年,第一次见识了100元长什么样。
3.1988年,一个同学委托我花2元钱给她妈妈买心脏病的药。
4.1989年,买了一个不完全合法的小房子花了5500元。
5.1992年,馄饨的价格突然从0.8元涨到1.5元,包子从0.25涨到0.5,图书从5元涨到20。
6.1995年,自费高中的价钱涨了3000。
7.1997年,发现有同学月零花钱高达2000。
8.2000年,房产广告开始多起来,0首付好象一笑而过。
9.2001年,就业今年特别好?华为校园招人6000元。
10.2002年,上海的房子价格令人感觉混得下去有希望,可以接受的地段4000元,可惜没钱。
11.2002下,感觉房子价格蠢蠢欲动,待开盘价格惊人。
12.2003年上中,利息跟没有差不多,房子开始涨了,哦,买糕的,赶紧借钱买了一套。
13.2003下——2004,房地产市场真正大火爆。
14.2005年初,木地板囤积涨价,部分电器涨价。几个收废品的都对电线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要是能根据这个买股票就好了。
15.2005年,听说某楼盘旁边地块的拍卖楼面价比其现售价还高。房产比去年平淡。一个开中介的朋友关门了。
16.2006年初,时代报开始刊登上证指数,恩,应该买股票了。
17.2006年,面包、盒饭、米粉、地铁、出租都涨价了,贷款利息也涨了,房产市场不太景气。听说一个开发商办理了移民。
18.2007年,牛奶、猪肉、百丽皮鞋,全面涨价。二手房中介一下子多好多,本来就够多了,房子价格高的诡异惊诧。几家社区饭店换了一家又一家,是租金太贵吗?非紧俏类行业就业起步价好象没涨,竟然和2001年没区别,就业行情也不太好。这样的成本和价格,对于专业平常、能力平均的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在上海可怎么混那?
强,这记忆力
记忆是关于杭州的,一个现在房价高得与城市地位不符的地方。
1999年,刚上大学的时候,一般好地段的价格在2000-3000/平米,心想工作以后干几年就可以买房子了。
2002年下半年实习的时候,实习老师跟我说,杭州市内有市政府炒地皮,外有大量游资进入,房价要进一步飙升。当时感觉骇人听闻,现在觉得当时自己还是太年轻啊。
2004年的时候家里考虑一套地段比较偏的房子,价格大约6500/平米,后来算了一下靠租金收不回成本,就作罢。现在想想,肠子都悔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