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两汉史杂谈(4)--论汉光武帝刘秀 -- 温相

共:💬76 🌺1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有道理:

光武遗后世之戚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虽然三公不是什么威权的地位,但是,使用外戚参与朝政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些皇帝,他们自己很了不起,也知道有的东西只能使用于一时,但是,由于他们自己感觉自己的能力完全能够驾驭,所以,并不以为然。这类皇帝包括光武、汉章帝、明成祖这些人在内。

在这点上,朱元璋要比他们高明一些,朱元璋后来在洪武末年销毁了锦衣卫的刑具,说今后案子一律交付三法司。

说明他自己知道锦衣卫这东西只有像他这样的皇帝才能驾驭得了,别人不行。明成祖成立东厂也是这个道理,可是

,他没有其父的高明,他就没想到千秋万代之后这么个东西会给明朝政治带来多大的危害。包括明宣宗自己也是,

他能驾驭宦官,怎么知道他自己不争气的子孙后来反而被宦官所用呢?

家园 学术界的嘴脸是应该这样的

你想啊,学术和袁术就差一个字,自然就带了袁术的臭毛病。看看十七路诸侯讨董卓,关羽要战华雄的时候,袁术是什么嘴脸就明白了。

笑谈。

家园 先顶再说。

林思云有一篇介绍石原莞尔的文章,此人是石原慎太郎的父亲,九一八事变的罪魁祸首之一。九一八事变后,他建议日本政府应着力经营东北,而不应再扩大侵华规模。 文章对日本未采纳石原的战略惋惜不已。有人评论:你做初一,就有人做十五。如果没有九一八事变的刺激,日本的野心怎麽会如此膨胀,在短短几年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这一逻辑也同样适用于朱氏父子,正是因为朱元璋大搞锦衣卫,特务政治才会在明朝如此大行其道。他对锦衣卫用得如此得心应手,龙子龙孙们自然有样学样,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家园 对那篇盐铁论的文章很感兴趣,能说说吗?

一直觉得盐铁论的意义过去被低估了,我觉得他涉及了一些中国这样的大一统帝国的根本发展问题。

家园 老兵一个妙喻啊!

学术界现在是十六个字概括:

学阀横行、裙带成风;五子登科,死不如生。

家园 我帮你问问:

找得到的话,给你发过来。文章写的确实不错,大家都说这人要是早生几十年,那就是梁效的材料。

家园 朱元璋虽则大搞特务政治:

但是,正如他自己评价太监那样,他深知这东西的危害,

所以,禁止太监干政,然而到了明成祖和明宣宗的时候因为自己能够左右,就大放其手,结果呢?特务和宦官成了明中期之后的癌症。

家园 另外老兄说的石原:

确实是一个日本法西斯思想的重要人物,我看过他的一本传记,如果这家伙的东西要是得逞的话,那么,东北的事情以及以后华北的事情真的不好说。

不过,还是李宗仁说的对,日本军国主义者都是急红了眼的赌徒,恨不得一晚上就变成富翁。而一旦变不成富翁,那就只好选择剖腹了。

家园 温相《论汉光武帝刘秀》读后杂记

 

  一、论出身

 

  谈到刘秀出身富农,以及好儒书卷,这都是文人治国的好榜样。

 

  不过有几点事迹,却少为人所周知:

 

  (一)兄长刘眶:刘秀发迹不在单打独斗,而是与其兄长两人连手,甚至吸收刘眶残部,因此刘秀很像后来的孙权,继承父兄(孙坚及孙策)所遗留的智谋及猛将。若说没有坚策就没有孙权,同样的,没有刘眶就没有刘秀。

 

  (二)更始手下:刘秀与刘眶原先都是汉帝刘玄(更始)的手下,后来刘秀强大后自行称帝(时人称之「铜马帝」,刘秀后来为光武帝),然后不断与更始交战,就在赤眉击溃更始后,刘秀再击败赤眉等人。要说是权臣也好,要说是识时务的俊杰也好,总之铲除昏庸的更始,为了广大人民幸福云云,极可能是事实。

 

  不过这不算刘秀的缺点,英雄向来不论出身,既然要论出身,以上不过谈谈刘秀的人际关系背景。

 

  二、善待功臣与治术

 

  汉光武帝自云:「欲以柔道行之。」而善待群属、不杀功臣,这是历朝各帝少有的优点。

 

  不过从汉光武帝治国以来,细察其所重信赏罚惩、强调君主治臣、以及主张君权取代三公,这些措施有点似曾相识,也就是重「法」、权「术」及位「势」。但是有人会问,「法」、「术」、「势」不是法家的三派吗?但是汉光武帝拳拳服膺儒术,儒法岂不冲突?但是若知道法家原是儒家的分支,就不难理解为何汉光武帝所强调的「柔道」居然与法家主张「法、术、势」心心相印。

 

  附带一提,所谓汉儒执政「以经代法」、「以经解法」甚至「春秋断狱」,指的都是利用「儒家」经典来执行法律,而非法家「律令」来执行法律。

 

  降纳杀兄仇人朱鲔且封以高官,这种器宇就不是量小之人能容之。君臣紧张时,向来是「狡免死、走狗烹。」但是能保全而不滥杀,或许这就是明君与昏君之别。

 

  能善于处理功臣,也就能善于治国平天下。白起于长平坑杀四十余万赵卒,汉光武帝收降三十万铜马,前者使秦国带伤,《史记》云:「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后者使赤眉、绿林等人乐于降汉,两者优劣之别,立分高低。汉高祖大杀功臣,结果中枢为之一空,后来自惠帝以后,有二位汉帝继位,却被吕后一族把持,也就是汉朝世系依序为(汉高祖)、(汉惠帝)、(汉少帝)、(汉后少帝)及(汉文帝),如果没有陈平和周勃等老臣复兴汉室,汉室恐不姓刘。功臣空虚于内的最大缺点,就是引起皇族叛乱,因此汉朝就发生七国之乱;后来孙权不善待功臣之后,引起二宫之争以来,权臣与皇族屡屡叛乱,这也是陆机在《辩亡论》:「爰及末叶,群公既丧,然后黔首有瓦解之志,皇家有土崩之衅。」谈到东吴因没有人才而亡国。

 

  至于云台中兴名将,唯独缺少马太后之父马援,这可知在汉明帝的眼中,有所保留,这个印象就知汉明帝不如汉光武帝。

 

  三、军事统帅

 

  昆阳之战虽有吹嘘之嫌,但是用兵才能却着实颢现。

 

  王莽本保有昆阳,后来被更始派人攻占,于是王莽派兵夺回,然后刘秀成功求援并夹击,王莽兵败走。因此到底王莽有无真派四十三万同时共同包围昆阳,己不重要:刘秀能突围求救,已见其力战之军事能力;刘秀再能感召援兵,情势已打破独守孤城,此为说服之外交能力;刘秀能使守将坚持守城,足见其魅力(或说忠诚及信赖),这点并不容易。当年关羽征伐襄樊,江陵守将麋芳及公安守将士仁,说降就降;蒙古灭宋及满清入关,投降的人比战死的人还多,甚至不乏宋朝名将还愿为敌人效劳引路,举国皆叛之下,无人效忠,因此国家不得不亡。

 

  新朝建立时,就是许多汉臣气节不保,纷纷降敌投营,因此汉朝灭亡,因此汉光武帝极力建设新社会,也就是要断绝投降主义。

 

  刘秀少年老成,经验历练不亚于富于春秋之人,单纯军事的作战,并不足以「马上得天下」。因此政治与军事刚柔并济,才能外击其力而内怀其心,包括使辩士说降陈康而得邺城,以及令收守长而平鬲县五姓之乱,皆比「最下攻城」为佳。

 

  因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战者。」若以周瑜攻南郡耗时一年、孙策围攻庐江二年计算,每一城都需一、二年的时间,几十城就需几十年连胜,但是人生有几个几十年呢?

 

  四、失误和局限性

 

  谶纬为时代的产物,个人不能跳脱时代的氛围,因此无可厚非,充其量不过为迷信。不过宗教影响人心甚??,僧兵向来敢死、伊斯兰教更以恐怖著称、十字军更是假借神明的伪善,不太能忽略时代对人的力量,人文环境此点不多着墨。

 

  但是土地兼并,倒值得一提。

 

  固然「富可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甚嚣尘上,但是隋唐的《均田法》,赋予人民每人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应该消除兼并土地,但是仍有土地问题、贫富悬殊、民不聊生、战乱连连。这就不是土地平均分配给人民,就可解决贫富问题,刚好有的反例,可证明不抑兼并并不奇怪,那就是宋朝。

 

  司马光以为贫富来自于「勤惰不同」及「愚智不同」,应给有能力耕作的人多一点田,而少给无力耕作的人。若以「勤劳多耕」应多得诸田,故多产多获,相反的,仅占名额而不去耕作,或者生产效率低落之人,不应得田。苏辙在《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说:「城廓人户,虽号兼并,然而缓急之际,郡县所赖;饥馑之岁,将劝之分以助民;盗贼之岁,将借其力以捍敌。故财之在城廓者,与在官府无异也。」因此南北两宋,鲜有因土地纠纷而农民起义,著名叛变如方腊之变(称帝、建年号)也在短期镇压。

 

  再说东汉立国将近二百年,要扯土地兼并从汉光武帝开始有问题,东汉就不应如此长寿,早该被农民揭竿起义。汉末大地主出现于江东,《抱朴子.吴失篇》记载说会稽、吴郡曾出现:「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的大地主,但是魏、蜀、吴三国之中,就属东吴国祚最长,因此若说土地兼并的问题,两宋、东汉及东吴早应出问题。

 

  至于度田失度此事,这也是众说杂沓,但是应该视为成功镇压。

 

  建武十五年度田、翌年「考实」未尽职官吏(下场有降级、解职、下狱、流放及诛杀等)、然后才有「郡国大姓及兵长」大规模民变叛乱。这与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则是时民变,盖因度田起衅也。」完全相符。但是汉光武帝的仁慈处置:「听群盗自相纠摘,五人斩一人者,除其罪。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及弃城者,皆不以为罪。」是否暗示向豪强妥协呢?为何许多变乱只需「诛其首恶,余皆降服。」即可,这就扯到政治态度。

 

  土地问题与宦官、外戚等问题相当,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按曹操的手腕:「若欲治罪,当除元恶。」而不是全数杀尽,全部诛杀只是消灭眼前乱政之宦官,若是换来新的一批宦官,宦官乱政的机会仍然存在。在汉光武帝面临「青、徐、幽、冀四州」叛变,除非全部杀光、烧光、抢光,否则在安定优于一切之下,善加管理比全面扑杀更有利。所以汉、唐、明有宦官问题,但是宋、元、清却无宦官问题,这就是管理优劣之别。试想汉光武帝面临四州叛变,究竟是诛罪首罪,还是通杀无赦?曹操在官渡之后不追究众臣交通袁绍,如果真的量小不仁,又是一场血腥屠杀。

 

  再说汉光武帝对「赋田受禀,使安生业」,也很有问题,因为豪强就是有土有田的门阀,何必再给田以增加资产,而且锦上添花的诱因也不大,因此更不能视为度田失败的妥协屈服。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移民夺根,离开祖业的魁帅大姓,就没有土地、资源及人脉,所以汉光武帝才会另外赐田,其实暗藏强夺原田的恶意。强迫数万人移民实边,只要官府补偿土地低于原居人民所弃田地,这种移民政策就算成功。因此地方豪强可以选择叛乱而战死,或是弃田他走而苟活,这才是汉光武帝的镇压高招。

 

  从后来的「诸郡坐租」及「明章之际,号次升平。」皆知,汉光武帝的土地政策开始收割累果。

 

  若真要谈失误,军事上放弃西域、边疆民族政策失明、君权剥夺相权后皇权不振以及造成外戚与宦官互斗等,皆可多谈,不过综观汉光武帝一生,仍是优点多于缺点。

 

家园 也是文心雕龙啊:

写的真不错,谢谢你的回复。

同意你的关于刘眶的观点,刘秀自己后来对兄长有过一个综合的评价,在此之前,因为兄长的死,一向韬晦的刘秀不免流泪,让冯异看见,说明他们兄弟的友谊不是一般泛泛可比的。

我这里论述的出身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明其他的问题,而是

要说明一个道理,即是幼年的家风和家庭背景以及环境对人今后的成长的影响即使是帝王者也不能例外。这和英雄不问出处的本来涵义还有点区别的。

之所以把这个放在第一位,是正好在写关于唐宗宋祖之不同于明祖的一篇文章,所以,也是有感而发吧。

家园 谢谢老兄:

有空多聊聊。

家园 收复朱鲔的事情:

既有刘秀本人政治风度不同一般的一面,也有他矫情任算的另一面,自古帝王都好南面之术,本也无可厚非。

你说的那个铜马的例子,我很赞同,这也是后代史家之所以称赞他的缘故所在。

你的文章比较长,我要一段一段的回复你。

家园 第三句怎么讲?
家园 我给你讲一件事吧:

原来我们学校的一个女教师专业不行,长得也不行,就一点行,敢和领导近乎。至于怎么近乎,我不说你也知道了

,后来我们哥几个就纳闷了,这位了得啊,长得那样,课程教的那样,还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神不神?

从此她就有了一个外号叫:木鱼石。

家园 迷信跟信心没什么关系吧?

康熙大帝那么牛,不是也一样挺相信星卜者言的?

光武帝天下打来不算容易,期间一定有不少比较幸运、机缘巧合的时候。到他得登大宝,回首往事,估计会相信自己是真命天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