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高举仁义的刘备 -- 凌云雕龙

共:💬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高举仁义的刘备

 

  刘备不趁人之危而取荆州,一方面为对时势的考量,另方面则发自仁义。

  论有无实力取得荆州,对刘备不是难事。早在荆州牧刘表时代,刘备已公开招兵买马(1),还领导带兵于荆州境内发动攻击曹操军团的战争(2)。加上刘备能用自实游户政策(3),藉以增强部众。从战争的主帅不以刘表诸将为主,居然以客卿刘备为领导,再说录用户籍而瓜分荆州部众,而以这不仅是向一州之主刘表挑战,也已侵夺荆州州牧的职权。

  荆州牧刘表骤逝,刘备马上掌握荆州水军及其它共一万余名,而且而强令关羽使之移防江夏(4),这些荆州士兵居然无法抵抗,或者是新任荆州牧刘琮无法阻止刘备接掌兵权。江夏战士亦有一万余名(同4),美其名为江夏太守刘琦与刘备军团同站在同一战线,但是实际上兵卒被刘备全权指挥,一直到赤壁战后刘备收讨荆南四郡,事先过问刘琦用兵之事,根本不重要,江夏太守成为一个没有声音的人,刘琦不是被刘备架空,就是刘琦无力影响刘备。

  纵使有蔡瑁及蒯越等宗族存在,若用武力收拾,对百战沙场的刘备而言,若不幸撕破脸干戈相见,亦不足为惧,荆州内部的不安,只需要时间消化,而不构成威胁。否则不但可以阻止刘备侵夺荆州兵权,蔡瑁及蒯越等人还应反夺刘备的部曲,从此可看出有实力影响荆州大局,究竟为何人。被夺兵权与夺人兵权之间,孰有实力决定生死,一目了然。

  从刘表、刘琮及刘琦归纳而言,刘备的存在,对荆州的影响已是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名士诸葛亮(5)、徐庶(6)、伊籍(7)、霍峻(8)及向朗(9)等人自愿追随(还有魏延、蒋琬及廖化等荆州人,加入的可能性应早于取蜀前)。阻碍刘备入主荆州的要素,除了武装军队就是刘表属下,若是前者兵权可被刘备渗入,后者名士又纷纷回归刘备(10)(11),事实上刘备取荆州易如「为长者折枝」(12),而非难如「挟泰山以超北海」(同12),关键在于「想不想」,而非「能不能」。

  士人俯首、民心归向、军队服命,此乃刘备的魅力使然,可进一步谈到其原因归纳为刘备的仁义。

  领袖之所以使人愿为肝脑涂地,或是舍命追随,必有独到的特点,所以才会令人放弃现况,转而投靠服从。特别在乱世之中,标榜内圣外王以及仁民爱物的人,纵使是英雄、枭雄还是割据,乐于避险求安,乃人之常情。恰如曹操安定长江以北,刘备善待凡有来者及孙权优惠豪强门阀等,皆是收买人心而成君主。

  后来刘备撤退,荆州百姓十万人相随(同11),这明明是一件仁义护民的举动;若从阴谋论的说法,则是刘备打算利用百姓作人肉盾牌,或是军事上掩护关羽撤退。就事论事的话,有几点不妥。

  第一,习于打仗及常年征战的刘备部曲,不论行军速度及指挥熟悉,皆比平民百姓来得有效率。若刘备有心逃亡,士兵的急行军,与百姓蜗牛爬行,被追击的机率,截然不同。若不愿逃而慢慢走,刘备不如正面迎击曹操的先锋部队。

  第二,诱兵不一定要主帅本人担任,刘备可以派张飞、关羽、赵云及诸葛亮等人,起码刘备人不被追杀的话,生还的机会比较大。愿意与百姓部曲同甘共苦,身先士卒而为表率,有什么万一,刘备命在旦夕。

  第三,时间短又想强迁,除了吏卒能力强悍,就是有更大的统治力,刘备的部曲人数众多吗?刘备已足以武力来驾御十万荆州百姓吗?

  第四,关羽率领水军顺江而下交通顺畅,但是大部分的骑兵及步卒,包括张飞及赵云等,悉数与刘备同生共死,可见虚实安排错置。若是以虚为诱饵,意在保实大军,那么从汉水顺江而下的大军应极为重要,当阳诱敌则可牺牲,结果所谓的当阳长阪有刘备、张飞、赵云、徐庶及诸葛亮等人,还有广大的十万荆州百姓等;走汉水只有关羽等水军,人口数量不会比当阳还多。主力与别动的虚实,这已经列示得很清楚。

  第五,可以选择单走水路,快速从汉水撤往江夏;也可以选择单走陆路,快速经当阳到江陵;结果刘备两者都不选,反而在因速度缓慢而被曹操先锋追击溃散,战术上选择其劣甚害。不论刘备乘船或驰骑,都没有理由放弃交通工具而干冒生命危险。

  以上五点皆是反驳刘备以荆州百姓为人肉盾牌,不但有益的效果低微差劲,而且致命的受害极为危险。

  愈是患难急迫,愈能看出真正的志节。曹操甫有徐州屠城恶名(13)(14),又刚于官渡大开杀戒(斩首七、八万人)(15),荆州百姓在惊恐之虞,刘备却愿意挺身而出,甚至于不愿明哲保身先脱逃,因此仁民爱物而感动人民。刘备不趁机取荆州(16),起码聚兵抵抗曹操,战事不济再言脱走,时机犹未太迟。而刘备可以全力撤退,却仍然以照顾荆州百姓为己任,从军事的角度,犯下该战不战,该走不走的错误。(17)

  宁死不渝的骨气,临难不改的坚持,刘备广披仁义而以德服人。(18)

 所引史料:

  (1)《蜀书.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表疑其心,阴御之。」

  (2)《蜀书.先主传》:「(刘表)使拒夏侯??、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3)《魏略》:「(诸葛)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着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刘表),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刘)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4)《蜀书.先主传》:「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蜀书.诸葛亮传》:「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5)《蜀书.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诣(诸葛)亮,凡三往,乃见。」

  (6)《蜀书.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7)《蜀书.伊籍传》:「(刘)表卒,遂随先主南渡江,从入益州。」

  (8)《蜀书.霍峻传》:「(刘)表卒,(霍)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霍)峻为中郎将。」

  (9)《蜀书.向郎传》:「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刘)表卒,归先主。」

  (10)《蜀书.刘巴传》:「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

  (11)《蜀书.先主传》:「(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

  (12)《孟子.梁惠王上篇》:「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13)《魏书.武帝纪》:「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14)《魏书.陶谦传》:「初平四年,太祖征(陶)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陶)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15)《后汉书.袁绍传》:「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献帝起居注》:「曹公上言,凡斩首七万余级。」

  (16)《汉魏春秋》:「或劝备劫将琮及荆州吏士径南到江陵,备答曰:『刘荆州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

  (17)《蜀书.先主传》:「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18)《蜀书.先主传.习凿齿注曰》:「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渴挛6?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这个仁义

应该说是对百姓而言的。那并不妨碍他取荆州啊?

家园 顶一下
家园 我基本上还是相信有政客,也是有政治家的。尤其是古人
家园 文章写得不错,但还是要拍拍砖的。

文章写得不错,但还是要拍拍砖的。

刘备此前与曹操交手多次,均遭败绩,可见其军事能力比其曹操要差得很多。他带百姓走有可能是要以百姓挡住曹军追击的步伐,没想到曹操派5千铁骑率先赶到,这样小规模的轻骑是不会被百姓打乱阵型的。若这时刘备再弃百姓而逃命,他的名声就全完了,只能留下来慢慢走,前进一步算一步了。

家园 有的人是利用仁义来谋求利益,而有的人是因为仁义

而获得利益。我倒相信刘备是后者,否则诸葛亮这样的人能看不出一个假仁假义的领导,感动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理由相信刘玄德是相信仁治天下的人。

家园 仁义与收买人心只在一线之隔,心志的真诚却犹如天壤

区别起来其实也不困难,只须看“仁义”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的原则取舍。

包括刘备后来对江东的征伐,个人以为为关张报仇虽不能说是唯一动机,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导因,而不仅仅是个名义。

家园 有理。
家园 真仁与假义之间

 

  满口为真,结果变挂为假,其真为假。

 

  若不管一个人的内心是真还是假,假了一辈子,纵然是假也亦真。

 

  反过来说,真心一辈子,至死不渝,其真不假。

 

  刘备倒是真仁义,还是假仁义,事实胜于雄辩。这也是为何荆州官民愿意追随刘备的主因,这与刘备善待有关。庞统在周瑜手下数年来,只是「功曹」,转投刘备后,见面礼就是县令,甚至于与孔明等人齐官。孙权满口重视、用才等,但是对功臣后代不是犯罪就是下放,反观刘备不杀功臣,甚至善待后世,所以蜀将子孙得以仕宦为国。

 

  这也是为何刘备可以白手起家的原因,人才愈来愈多投靠,而孙权与曹操反因大杀功臣,人才变得愈来愈少。

家园 “假了一辈子,纵然是假也亦真”,正是!

近年来有种潮流,总有“聪明人”喜欢指责古来的仁人志士“沽名钓誉”,这个问题和“真仁”与“假义”问题大约可以算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道理该和凌云说的并无二致。

家园 说的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