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血战.元帅.集结号 上 -- 萨苏
我觉得这是个方法论的问题。所谓的唯物论的问题。这个话好像很官方,我详细些说。
我从来不否认彭总打得好,打得是真的好。我想说的是,他打得好,是因为他具备某些条件,而他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元帅也是人,他们是那些将自己有利的条件发挥到了极致而创立了不朽功勋的人。他们站的高,是因为他们充分利用了他们得到每一寸材料。
而在大别山,刘邓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反而有三个不利条件。在三个条件下,能够不受较大的损失,甚至能够扩大部队的,我未见到一个例子。
这三个条件是,1没有牢固的地方政权和后勤补给线,2处于与对方的优势兵力的重兵集团的缠斗中,3由于战略上的需要而不能够脱离战场。
你说王树声和张体学不行,那么我换两个,西路军的徐帅,刚刚进入东北的林帅。对了,还有七月分兵的粟裕。
由于和对手优势的重兵集团作战,就必然有损失,而没有地方政权造成缺乏补给,还有一个问题,无法从容休整,而又不能脱离,只能是累计损失。而持续较激烈的作战而无法休整半年以上,一般是损失过半。
任质斌说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外线作战,指挥员再强也无法避免损失。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这里我假设一下:
如果晋招呼都不打一下就跑了,那么院落防御体系很有可能漏开了一个大洞,那么吴忠不一定能抗得住。
而且这么跑回来后被打靶可能性极大。
所以我假设,晋和吴起了冲突,晋极力要求突围,吴要求待援,双方其了争执,矛盾不可调和。
解决办法是:两人决定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于是晋突围,吴留守。
这么一来晋就不至于被打靶了,比较符合后来的处理。
最后因为吴活了下来,升了,扛星了,文革后活了下来,那么写战史会偏重吴的说法。
结论:缺乏证据,仅限于假设
台海一战,事关国家统一。虽然声称是内战的延续,意义却大不相同。台独走狗不以一己为中国人,杀之怎么能算内战呢?所有功臣与烈士,当然可以彪炳千古,名垂史册。
47年至49年的国内战争,如果从结果来看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是进步还是倒退,在60年后的今天来考察恐怕还是大可商榷的。而从过程来看,则只能看到双方的民族精英国家栋梁枉死沙场,肝脑涂地,不是悲剧又是什么。
这个军功章,对内战的一方当然是有功,对国家民族只怕未必。
当然从军事上讨论是另一回事。我也会为双方的优秀军人和经典作品喝彩。军人就应该有军人的样子,传统就应该代代相传。 整11师的后辈还在不在?弯弯的那些裸体男像个什么样子?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你要看什么内战,共军打国军,的确得人心,这点勿庸置疑得。即使是德国二战得勋章,也只是在战后收回去除纳粹标志后还发给原持有人。
历史是不能被遗忘的,勋章代表的是那一段历史啊。至于勋章代表的是光荣还是耻辱,那是各人的看法了。
换做现在,天津河北附近突入的敌军和广东珠三角地区的敌军的重视程度能一样嘛?
东北有苏联明里暗里的照顾,经济也好,大别山除了山什么都没有,中央调了十万军队十万干部去东北,中央委员就去了多少个。大别山是为了牵制国军,本身目的就不一样。
可是别人打的好都是因为有一手好牌, 我打的不好是因为牌太差, 这也不能说是唯物论吧?刘邓就没一点地方条件比彭好? 起码人马装备要比彭好的多吧? 敌我对比也没那么悬殊吧?
你说的3个条件是有一定道理的,可别人也不是生来就可以避开这些不利条件的, 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去不利的局面.
比如说你列出的1, TG从红军时期就一直受这个问题困扰, 建立根据地估计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刘邓千里跃进的目的之一也是要在大别山区建立根据地, 那么又结果怎么样呢?
粟在七月分兵后受到挫折, 更多的还是因为部队在消灭74师后存在轻敌情绪, 具体的战术安排不妥当造成的, 粟自己在华野开会时承认自己有失误,和分兵和外线没太大关系.
倒是林和徐的例子非常有意思, 是战场指挥官处理不切实际的上级命令的典型案例, 林顶住压力, 坚持己见, 扭转了开局不利的局面, 而徐小心翼翼, 唯命是从,结果兵败祁连, 全军覆没.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为将为帅的恐怕没有人不知道的, 可是古往今来,多少敢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名将名帅, 却没有对抗错误命令的勇气.
依此来看, 刘徐与彭林粟的高下立判!
另外,任质斌是谁? 我只知道有个叫刑质斌的
任质斌(1915-1998) 山东即墨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央苏区反帝总同盟代主任,《红色中华》报社秘书长、社长,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秘书长,红军教导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中共陇东庆阳县委书记,镇原中心县委书记,河南省委副书记,豫鄂边区党委副书记,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信南第3团政治委员,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代理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5师政治部主任、代理政治委员、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并兼任中共河南工委书记,河南挺进兵团政治委员。参与指挥1941年大悟山反击战、1942年底大悟山反“扫荡”、尹集战斗、豫西南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第5师鄂豫皖野战军政治委员,中原军区第2纵队政治委员,参加中原突围。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代理宣传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秘书长、副书记兼统战部部长,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山东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华东局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国家文物管理局局长。是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顾委委员。1998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
建立根据地,化外线为内线,确实是解决外线作战不利之处的根本办法。但是建立根据地需要在客观上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一个是一定的时间,一个是地方势力的合作。
建立根据地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如果部队处于连续转移的条件之下,很难发动群众,开展政治工作,也就无法达到建立根据地的目的。
地方势力包括地方的民团、土匪,当地的党组织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
以毛泽东上井冈山为例,王佐、袁文才的合作是一个重要因素,其次当时红军得到了一定的修整时间。
大别山地区的地方党组织被破坏殆尽,部队在连续突破敌军封锁之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很难通过击败国军主力的方式来获得喘息的机会,中野甚至在很长的时间内避战,固然保存了部队的实力,但这种被敌人在陌生地区追着屁股跑的方式,也使得建立根据地的工作无法开展。
没哪块根据地是轻松拿下的...除了客观条件,领导人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刘邓在红军时期都没有建立根据地的记录.
德国二战的勋章,也多是德国军人跟外军作战挣下的吧?和内战没甚么关系,怎么说他们也还是日尔曼的民族英雄。如果是盖世太保靠杀犹太人和同胞赢来的,恐怕即使是发还也不一定有人要吧。
至于说到得人心,拿老兄你自己的例子,希特勒和他的党当年在德国也很得人心,并不证明他就是代表了先进的和进步的,只能总结为以一代奸雄的野心驱使茫然无知的民众而已。
内战肯定不是当时中国的最佳选择,这一点勿庸置疑。既然打起来了,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有责任。中国的文化一贯是成王败寇,这点也不能苛求TG。可是等将来大家融合了(我相信会有这么一天),相逢一笑泯恩仇。TG应该有这样的胸襟跟人家说一声,当年我们杀了你们的兄弟,对不住了。军史可以研究,传统可以继承,可是对子孙我们要教育,内战是个悲剧,中国大地没有胜利者。
当然如果国军在统一之战中站到中国的对立面,那就另当别论了。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别忘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就是他俩建立起来的啊,怎么可能没有经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