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夏朝的历史和考古困境 -- 张四维

共:💬157 🌺1246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可能还应该考虑当时总共没多少人,部落之间相距遥远
家园 如果大洪水是彗星造成的,

第一,这要多大的彗星?哈雷就别提了。

第二,天外来到地球的水不会自己跑掉,就是说彗星走了以后洪水应该还在,不会随着彗星的远去而消失。

家园 如果是海平面上升,这个水只有可能堵不可能疏。

能疏的水只可能是上游下雨来的洪水。

家园 我是这么理解的

鲧以堵治水,禹以疏治水,未必是发生在同一区域。

鲧治水可能发生在海侵地区,所以只能堵;大禹治水的遗迹传说,基本发生在黄河流域,孟子也说过“禹兴于西羌”,所以可以疏。

所以,我认为在大禹治水传说背后的历史顺序是:海侵发生——鲧堵水失败——部族西迁——大禹疏水成功。当然我只是推想,不过根据四千年前的生产力水平,疏导河流水道也许可以,在原地防御海平面上升肯定是力有未逮,因为这不是筑堤挡水那么单纯,也包括水源盐度增加导致无法饮用和耕作,地下水位抬高损毁居所等问题。

家园 疏要有个前提,就是高于海平面,否则这个水没地方流。

我猜大禹治水应该是黄河的一个支流,按当时的人口和生产力水平,要想疏黄河干流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就是现在也非常困难。

  鲧堵水失败也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因,现在的堵就相当成功。

家园 专家怎么考证的,他们看的史料就不是据说吗

良诸文明鼎盛期影响区域北到江淮南到浙江南部,已经不比夏的影响区域小了,大禹去绍兴我觉得不难理解的,但很可能只是以客人的身份前去,因为总要和强盛的邻居搞好外交关系。蚩尤北侵的教训也才过了几代而已。

田野考古学结果显示,从公元前3000年到2500年这500年里,良渚文化集团进行了“北征”,即大规模对黄河下游地区用兵。

家园 嗯,以前我YY过大禹洪水和女娲洪水的问题

还是挺好玩的。

小木:共工就是鲧

小木:水利我完全不懂

家园 既然秦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那么之前的商、夏都不可能是统治全中国的王朝,只能是诸侯盟主。

周伐商时也联合了好多个诸侯或者叫氏族,如果某个氏族一次能出动上千兵马,这个氏族是不是也可以叫国?

家园 很有意思。看到很多观点,

很有意思。看到很多观点,但自己一点不懂,只能兴趣。我觉得严谨的老教授学风很好,但也应该写点普及大众的东西。

家园 孔子《春秋》的释意

我国是以农立国,春种秋收是很重要的两个季节。“春”“‘秋”分别指这两个季节,古今同之。于是“‘春秋”二字连用以

代表“年”,以表时间。

《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一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这里,把时间加上人的活动,.‘春秋”作为普通名词,等于编年的历史记录,在先秦时期是广泛存在的。

以春秋代指一年四季并不是孔子首创,在整个先秦时期一直都是这样使用。如记载商代时事的《夏殷春秋》,记晋献公十七年事《晋春秋》,刘知几在《墨子》中曾曰;“吾见百国春秋。”这句话不见今本,因后代王朝在发展,语言已起不小的变化。我们仍然是不能拿今天的语言去翻译和理解那个时代。

《墨子·明鬼下》记载过四个鬼故事,分别“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此外,《左传·昭公二年》记韩宣子出使鲁国,观书于太史,见有《鲁春秋》。其时孔子方十二三岁,此“鲁春秋”当然指孔子之前早己存在的鲁国的编年史。

我回忆应该是没把商的历多情况说清楚,现在补充;首先提出商代只有两季的是郭沫若,他在《中国史稿》第一册,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发展—商代》第三劣《社会生产和文化发达》:“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十三月。”

但他在书中另一处却说:“农业奴隶一年四季都没有空闲的时候。”同样是他的同一部著作,前后互相矛盾。

如果这不能证实商有四季,那么甲骨学者董作宾,他曾耗费十年心血完成《殷历谱》一书.书中通过商人已知冬、夏二至,证明已能确知四季。书中虽有许多值得讨论之处,但他潜心研究的成一果,未可一概否定,精辟的见解也不少。你去读读这部书自然明白商是否有四季。

家园 纠正几个问题

首先,所谓没有夏与冬之说不是这样理解的,商代一年只分春秋两季是因为天文历法,日出至日落为一天,所以春秋天长不一致,月的天数也不是根据月亮公转,后来这种历法不适应需要,才在秋之前加入一季为夏,春之前加入一季为冬。这才把一年分四季,冬春夏秋,10月为冬之始,也为一年之始,这种历法延续到秦汉。具体的甲骨文写法可以参见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明白了吗?我们不能以现在发达的科学理念去理解上古时期。他们是首创阶段,我们是在承继。创造必有过程。天文知识不到位不能理解为没有夏和冬。是没认识到或者说没有这样安排。

另外,说到古文字,文字能被确实是文字必须具备成熟基础,陶寺、二里头等地陶符只是文字的雏形,连发展期都谈不上。哪怕不严谨的学者也不敢把几个符号定为文字。只能老老实实的称为;符号。

至于“从商朝人的观点看,夏朝并不存在。。”错了,大量古籍记载商人有言到夏。这个你自己可去查证。

二里头遗址是分四期,这个你也可查证。查完考古报告你就明白了。

“如果商人故意曲笔,不写自己曾经臣服过的夏朝怎么办?”说这话可见你对商的社会背景和风尚完全不了解。商的时代还没有诡诈阴谋。君不见宋襄公半渡不击?宋人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同样是宋人,为什么?商人非常实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语言评价,无非两个字;计谋。可这些是在周以后。此前没有这些。司马法这部军事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我们读史书不能站在当今社会去理解和思考,若如此,你和当下研究历史的学者一样走不出来。但你有一点说对了,夏到目前争论不断有政治原因。但不全是,更多的是教育体质下培养了一群酸儒。研究的战略方向错误,那怎么努力都正确不了。

试想,几千年前的夏和今天的政治能有多大关联?需要盯的那么紧吗?自周建国,中国人就被一群儒生代表了,我们今天说的话早晚会淹埋,时间长了还是流传不下去。因为我们不是政府的宣传机构。今天的中央台天天说谎话,我们明白,可多少年后这些谎话一定被当成真话信任。

这和几千年前儒生记载史书同样的道理,当时的人都知道是谎话,多少年后还有谁知道是谎言?研究领域的会认真查证,可中国大多数是普通人,普通人自然是选择直接信任史书上的记录。几千年下来扯蛋也成了圣典。

举个例子;顾老的古史辩之前有几个人怀疑过上古的神话不可信?还以为每个造反的都是上天安排下来当皇帝的,所以他们才造反,所以他们才生下来不是白光一片,就是红扑扑一陀。。。

如果你有兴趣,也愿意了解的话,我可行文把夏的情况说清楚,简单的说就是夏,商,周不是上下更替的朝代,或许是并行。更替的只是王。各种史料越来越多反映出这种迹象。

举一例;大禹登首领之位曾经举行过仪式,而主持这个仪式的人是汤。

家园 大胆猜测,小心求证

普通人或许不能理解老一辈,其实很简单,学术常识和标准摆在那里,能走进研究领域的人都明白。那么,这些老教授难道明知故犯?自己带学生在教育大家严谨治学,自己却犯常识性错误吗?就是放宽标准也不能在常识性问题上明知故犯啊?

学术界是个不认权威的,只认真理的圈子。虽然不少商业目的不严谨的人,但总敢说话的也才从来不缺。李学勤的断代不是背一身骂名吗?他的名气可算不小了,但谁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了?他的结果无非两个,以后他的影响力会渐渐消失,或者就是被世人骂的名声更大。历史学者最高的追求是青史留名,可不是追求留下恶名。

家园 嗯,两个帖子表达的观点结合在一起就是正确的方向。

1.明确的概念+模型(特别是数学模型),这是做学问的基础。

2.所有的概念和模型都要根据研究过程中得到的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地调整。

关键词(Tags): #杂谈#治学
家园 所以埋入地下的材料如果不经处理,都无法保存

甲骨文在刻辞前也是先处理卜骨,否则我们今天同样看不都这些材料。毕竟时间太遥远,不防百度下,就可看都被发现的竹简时间往往距离我们不超过三千年。目前发现的简帛还没有战国以前的。无论怎么保存都是有时间限制的

家园 夏桀亡国时是同样的天灾

李四光发现:把气候变迁周期和历史发展周期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一个“巧合”:和平时期都以温暖气候为主,而动乱岁月常常是寒冷的。最寒冷的时代也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对抗最激烈的时代,而且常常以汉族的失败而告终。

天文气候学的研究表明,纬度越高,气候变迁的幅度越大。确实,5000年来,长江流域的气候变迁幅度小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雨量充沛,植被恢复能力也比北方强。

所以,每次严寒袭来,北方遭受的破坏要远胜于南方,经济中心因此也由北方移向南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