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惨啊,韩国第一号国宝“崇礼门”烧毁了 -- 瓦斯
即便从年代和技术角度,崇礼门的地位也不会高。东亚现存的唐代建筑就不说了,辽宋时期遗留下来的木结构建筑还很多,著名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太原晋祠、山西应县释迦塔等无论在年代、技术和艺术成就上都是远胜于这座崇礼门的。
我不否认崇礼门有其独特价值,但吹嘘成“世界最高水平的木制建筑物”,就实在是自欺欺人了。
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不过,从实用性方面看,可能是好处大于坏处?
韩国人,要警惕。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以建国之初的条件,在必须政府办公场所的前提下,又不能大兴土木,利用现有空间大概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吧。相应的,为了满足现代首都的交通需求,拆除城墙、城门也就变成没有办法的办法。
文字有时就会这样让人犯疑。
林彪那时候拆的。
如果不是文革,想必也不会没人管
就不送花了。
被拆除的命运。
大规模拆是五十年代开始。
小规模的从上个世纪初就开始了:
1903年,袁世凯重修正阳门,由于工部图纸被八国联军焚毁,正阳门的建筑尺寸无从查找,就依照崇文门城楼和宣武门箭楼形制,略微增大尺寸建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正阳门城楼和箭楼。
1927年,宣武门箭楼呈倾圮之态,北洋政府无力维修,就干脆将其拆除只余城台。出自同样的原因,德胜门城楼于1921年被拆除,东直门箭楼于1927年被拆除,阜成门箭楼于1935年被拆除。
内城的瓮城除西直门、阜成门外,大部分在1915年修环城铁路时被拆除。同年,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为缓解正阳门及东西火车站的交通紧张,拆除正阳门瓮城,并在城楼两侧各开两个券门。为交通考虑,这一年,又在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开两个券门,称和平门:后来,日伪政府又在内城城墙南部东西各开一个豁口,并恬不知耻地称之为启明门、长安门。日本投降后,中国人严正地将之更名为建国门、复兴门。
这个说法不对,汉城其他门是重建的,这个南大门是唯一一个保持了600多年的,没有重建过,所以南大门(崇礼门)评的是1号国宝,而东大门(兴仁门)则没有评。
晚上9时30分前后,火势平静下来,只是冒烟,于是消防当局认为火已经扑灭,但却没有发现还有火苗隐藏在建筑内部。消防员们不熟悉旧式木制建筑复杂的内部结构,也不知道屋顶有防水装置,从外面喷洒的水根本进入不到内部的事实。
火势于晚10时40分再次燃起后,他们才试图拆卸瓦顶并喷水灭火,但已经太迟了。在4800万国民的注视下,“小火”变成“大火”,将大韩民国一号国宝烧成灰烬。
消防当局表示:“火灾刚发生时文化财产厅要求说‘要慎重灭火,不要损坏文化财产’,所以未能积极灭火。”直到晚9时35 分,文化财产厅才通报说“灭火第一,即使损坏崇礼门的一部分也可以”,但这时已经难以控制火势。对此,文化财产厅表示:“灭火工作应该由现场的灭火负责人判断情况并做出决定。”将责任推给了消防当局。
del
建议你学会尊重别国的历史和文化!
很多时候,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容易使自己迷失。
在崇礼门,连喷水器、火灾报警器等基本的火灾安全设备都没有。唯一的消防设备只有8个灭火器,在楼阁的一、二楼分别安放四个灭火器。文化遗产厅相关人士表示:“崇礼门是国宝级木制文化遗产,而且消防署也位于只需1分钟就能赶到的地方,因此并未设置喷水器之类的设备。”池南龙教授表示:“就是说因为会影响美观,再加上需要花费资金,因此没有设置喷水器,但是与其让文化遗产全部被火烧尽,投入费用设置得美观一些更有效率。”建国大学建筑工学系教授安亨浚表示: “对于火灾感应器一个都没有,只用8个灭火器来保卫一号国宝的政府,我们的国民不能不感到愤怒。”
在日本,大雄殿等四座建筑物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的和歌山县粉河寺的寺院内,建筑物内外共安装了烟雾感知器、火花感知器、温度感知器等215个感知器。一旦发生火灾,这些设施会立刻感知到,和警报系统相连的电脑上也会立刻通过画面显示出火灾地点。同时还会同设置在寺庙各个角落的音响设备连接起来,用声音广播出来。另外,设置在建筑物正面、背面、侧面的六个放射枪(通常称作水炮)会自动喷水。就像用水在建筑外部遮上雨伞一样,防止火势蔓延。
还有这个:韩国人的检讨
中日法等国的文化遗产政策如何?
本报驻东京特派记者 鲜于钲/驻巴黎特派记者 姜京希/驻北京特派记者 李明振 (2008.02.12 12:41)
日本的“千年寺庙”奈良县法隆寺1949年发生火灾时,高句丽人昙征的金堂壁画瞬间消失了踪影。现在,该寺庙的金堂和南大门等被指定为日本国宝的建筑内部都环绕着直径两毫米以下的铜管。这是一种自动火灾探测设备,火灾发生时可以感知到空气受热膨胀,尽快获悉起火事实,哪怕是提前1秒。
据日本文化厅透露,拥有国宝或重要文化遗产的寺庙等建筑90%以上都具备法隆寺那样的火灾探测设备,70%以上都设有自身灭火设施。而且大都设有混凝土收藏库。因为,日本存在国库补助制度,如果安装保护设备,政府最高会支援85%的费用(原则上是50%)。
在日本,1月26日是“文化遗产防火日”。1949年1月26日,国家的法隆寺金堂起火,导致世界级艺术品金堂壁画被烧毁,为了永远铭记这一天,所以将其指定为“文化遗产防火日”。
日本第二年又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法》,而且每年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消防演习。在日本,1950年京都金阁寺发生火灾后,再也没有出现国宝建筑因火灾消失的情况。因为,日本将60年前的惨痛经历当作教训,已经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发达国家”。
很容易被火烧毁的木制文化遗产较多的中国也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花费心血。共有118处文化遗产级木制建筑的中国为了防止被火烧毁,于1984年制定了《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目前仍在执行。
中国对一些主要文化遗产干脆设置了专属消防队。197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北京紫禁城内设立了“紫禁城消防中队”,常驻内部,构建了24小时火灾监视系统,可以在起火1~2分钟之内紧急出动。西藏布达拉宫也从1984年开始常驻200人规模的消防队,定期铲除周围杂草等,做好防火工作。
“文化大国”法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努力也是别具一格。且不说有关建筑物的防火规定,对建筑内部的管理也非常完善。法国2008年将把文化部总预算(30.4904亿欧元)的39%用于管理及保存文化遗产。从人力费以外的单纯事业费用支出比重看,预算的43%将用于文化遗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