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40军在朝鲜 -- 小成
在西西河潜水多年了,看了好帖无数,也来凑个热闹。最近刚读完《40军在朝鲜》,这本书不太出名,40军的名气也远不如38军和39军,所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只是个初级军史爱好者,文笔也一般,大家多多谅解。
首先先讲讲40军的历史吧,资料是网上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0集团军
军部驻地:辽宁锦州
原 代 号:81054部队
著名部队:
“铁拳团”----原步兵第118师第352团
“渡海先锋营”----原步兵第118师第352团第1营
第 40集团军是在解放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支劲旅。前身是鲁中军区和冀热辽军区部队。抗日战争胜利后,由鲁中军区部队组成的山东军区第3师和警备第3旅迅速挺进东北沈阳、鞍山地区,同时冀察热辽军区进入东北的部队也发展为第21、第23、第24旅。1946年1月,山东军区第3师、警3旅与第21旅、第 23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司令员程世才,政委罗舜初,下辖第7(原第3师)、第8(原第21旅)、第9旅(原警3旅和第23旅)。1948年 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军长韩先楚,政委罗舜初,下辖第118、第119、第120师。
解放战争中,该部参加了三保本溪,四保临江作战,赢得"旋风部队"的美誉。1947年9月毛泽东主席亲自修改和批转了该纵队开展诉苦教育的经验报告,由此在全军掀起了以诉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中心的“新式整军运动”,有力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在辽沈战役的锦州攻坚战中,第7师20团以顽强的精神拿下了城防要塞配水池,尔后第19团和第8师23团首先突破锦州城墙。在辽西会战中,第21团、第19团1营和7师炮兵营在胡家窝棚歼灭廖耀湘兵团前进指挥所,为全歼国民党军 “五大主力”之二的新1军、新6军做出了贡献。1950年4月第40军又参加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第118师是解放海口的主力部队,第352团1营被授予 “渡海先锋营”荣誉称号。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第40军随即挥师北上,编入第13兵团首批入朝参战,10月25日晨,第118师遭遇窜入温井向北镇进犯韩军第6师的一个加强步兵营,当该敌进至两水洞地区时,第118师突然发起攻击,经1小时激战,全歼敌人,并乘胜攻占温井,揭开了志愿军入朝参战的序幕。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在第四次战役中,该军在春川以南、金化以北地区顽强抗击了敌军3个师又一个旅的进攻,其中第120师360团1连副班长曹庆功、358团3连班长王学凤和副班长刘维汉等在子弹打光后与敌同归于尽,均被追记一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1953年7月40军从朝鲜回国后长期驻守辽宁锦州。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该军第120师紧急开赴抗震救灾第一线,第358团1连后被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模范连”荣誉称号。
1985 年陆军第40军改编为陆军第40集团军,并编入坦克第5师、炮兵旅(原炮兵第11师缩编)和高炮旅。1989年5月,该集团军一部进入北京执行戒严任务。 1990年代中期以后,全军编制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步兵第120师于1996年改为直属武警总部的机动师。1998年后,第40集团军全军旅团化。步兵第118、第119师则改为摩步旅,坦克第5师改编为装甲旅。 2003年,省军区摩步191旅转隶该军。
接下来,就结合《40军在朝鲜》,讲讲40军的故事吧。
(1)海南岛死里逃生
书一开始就讲到朝鲜战争爆发时40军刚刚结束解放海南的战役,奉命北上河南洛阳,编入13兵团做全军的总预备队。“鞭敲金铠响,人唱凯歌还”,想必一路北上的40军官兵心情还是很不错,也许他们并没想到,他们这一次离开海南岛,绝对是死里逃生。
怎么讲呢?海南刚刚解放时岛上大体有三支部队:海南子弟兵,出过红色娘子军的琼崖纵队,“铁军”43军和“旋风纵队”40军,全国解放了,仗打完了,自然不用留下这么多部队,于是最终决定琼崖纵队不动,43军留下,40军撤走。这个决定是如何做出的我没看到过正式的解释,但网上有种说法,说当年是准备留40军的,不过40军这支解放海南的主力军和琼崖纵队关系处的不好,考虑到部队的团结,最终还是让43军留下来了。也许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让这两个同是四野王牌军的部队走了截然相反的两条路。
43军留下后,远在天涯海角,又面临国军反攻大陆,错过了朝鲜战争。不久番号从43军改成43军兼海南军区,最后干脆撤消了43军的番号,彻底变成了海南军区。后来虽然重建43军,1979年对越反击战打的也很不错,但在1985年裁军时还是又一次被撤消了番号,127师给了54军,128师给了20军。43军第二次被撤消的原因曾在网上引起过很大的争论,也确实让人很困惑,论资历,127师是红军师,379团380团都是红军团,尤其是379团,前身是叶挺独立团,长征时番号是红四团,号称团史比解放军军史都长。论战斗力,43军在东北与38军39军并称林彪手下三只虎,据说101只表扬过两个师一级的部队,一个是1962年对印作战威名远扬的52师(藏字419部队,耳熟吧),另一个就是127了。而128师更了不得,稍微熟悉四野部队的人谁不知道这是当年被101亲口称赞为“攻坚老虎”的部队,101曾经三次单独调出128师打攻坚战:四平,锦州,天津。128师与116师被101称为东野战斗力最强的两个师。就是这么一个要历史有历史,要战绩有战绩的部队连番号都没保住,当时网上众说纷纭,网友“吴钩越剑”的解释是因为43军没参加过朝鲜战争,当然他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后能找出的唯一还说的过去的理由。谁也没想到真正的原因竟然是当时裁军的原则是留老不留新,建国后重建的军一律撤消,以前政治课本没少批评过一刀切,什么是一刀切我这回才算是真正见识了。43军的结局叫人遗憾,不过后来的事更叫人叹息,128师在20军也没呆住,现在成了武警机动师,连解放军都不是了。虽然40军现在的日子也不太好过,但总比43军强的太多了,这一正一反,似乎都可以归结到当年那个让谁走让谁留的决定,所以说40军当年离开海南绝对是死里逃生.
43军虽已离开,但似乎始终未曾走远,在网上为其打抱不平的粉丝们大有人在。这些人遗憾之余纷纷迁怒40军,似乎40军才是葬送了这支王牌军的罪魁祸首,连指挥海南战役的40军老军长韩先楚也不能幸免.比如网上说韩先楚有意偏向40军,让40军抢了“渡海先锋营”的功劳,按说老首长照顾老部队是人之常情,听起来这件事也很有可能,但其实只是误解,当年两个军各有一个营参加偷渡,只是43军当时没遇到好风向,最后放弃了。还有人说40军当年和琼崖纵队关系处不好是韩先楚故意指使的,所以43军才被迫留下来的,且不说韩先楚是否能掐会算早就料到几十年以后的事,就说照顾老部队用这种挑拨离间的手法怎么看也不是解放军能出的事,唉,只能说43军人气太旺了吧,还有,就是人言可畏了。
前些天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篇关于南方雪灾的报道,提到广东某集团军参与救灾,不用说这肯定就是42军了。按说解放军救灾不是新闻,可《南方周末》对42军的称呼就值得琢磨了:岭南铁军。大家都知道,叶挺独立团北伐时为第4军赢得过铁军的称号,所以43军也叫“铁军”,现在43军没了,铁军的称号被127师继承了,比如前几年127在河南举行一次公开演习,代号就叫“铁拳-2004”。这个42军哪来的铁军的称号呢,解放军不比美军,不是每个部队都有别称的,而且别称也不是自己就可以命名的,要么是上级授予的,比如179旅的“临汾旅”,要么就是敌人送的,比如40军的“旋风纵队”,要么就是习惯叫法,比如128师的“攻坚老虎”,181师的“皮旅”,38军的“万岁军”,所以这个“岭南铁军”的别称,我是想破头也查不出来源的,依稀记得这个42军前些年自号“岭南雄师”来着,不知是自己与时俱进了,还是当地记者有意吹嘘一下自己家乡的部队。考虑到《南方周末》巨大的影响力,弄不好以后不少人还以为42军才是真正的铁军。不知道43军的粉丝们看到这个新铁军作何感想,是欢呼铁军后继有人,还是将其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反正我只想说,这件事可就真的怪不了40军了。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打的还是不错的
嗯,虽然师没有了,不过军能保留到现在简直就是奇迹啊
希望楼主多多写来
抗战的时候在平西挺进军任参谋长指挥反扫荡,十几天就把日军打得落花流水,不过后来因为和林彪关系不太好一直没太受重用。
二.政委与打仗
应该说作为一支军队,40军是幸运的,不仅完整的参加了朝鲜战争的五次运动战,而且更因为打响了朝鲜战争的第一枪而永载史册。118师在温井的那场伏击战规模虽不大,但意义重大,因此书中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有些细节很值得谈谈。
慎重初战是解放军多年以来的传统,记得六十年代对印反击战打响前,为了确保首战必胜,对于究竟先歼灭阿三一个旅还是一个营争论了好久,官司最后打到毛主席那才了结。原以为朝鲜战争是解放军第一次出国作战,首战一定是慎之又慎的,看了这本书我才最终相信,因为当时情况混乱,情报不明,志愿军各级指挥官均未料到会很快与联合国军遭遇。1950年10月25日的清晨,当最前沿的40军118师354团发现南朝鲜军已经迫近时,他们已经无法向上级请示了,因为为了保密,各级电台均实施无线电静默。整个战斗都是354团自己指挥与实施的,不知道这些年轻的军官日后回忆起这次战斗,会不会和我的那些参与别克门事件的同学一样,产生创造历史的豪情。
这还不算完,俗话说: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大战在即,354团政委陈耶发现他们居然把团长丢了。书中说“陈政委本来是个慢性子,此刻却急得团团转”,是啊,谁能不急啊,三个步兵营的电话都打了,都说没看到团长,再向师里请示,电台呼叫不通。这是出国第一战啊,我要是陈政委,撞墙的心都有。好在人家不象小成这么没出息,马上组织参谋长政治处主任及几个股长开会研究战斗部署。大家一合计,都主张冒点风险把敌人放进来打歼灭战,于是就这么定了,具体战斗由参谋长指挥。不过谢天谢地,战斗打响前团长找到了,原来他也没想到会这么快遭遇敌人,还在四连检查工作呢,听政委讲完战斗部署,完全同意,战前部署就这么结束了。
看到这,我想起了西西河晨老大写过的一篇文章《政委不能不懂打仗》,对于政委要懂打仗,我是坚决赞成的,但是要懂到什么程度,就不太好说了。比如说354团的陈耶政委吧,我想他是懂打仗的,书中提到两个细节,一个是战前军事会议上他提出了两个作战方案,一个是堵住敌人一个是放进来打,二是团长不仅同意陈耶的战斗部署,还建议政委和参谋长去指挥2营截断敌人退路,“扎口袋嘴”。不知道要是《突出重围》里的那个A师打起仗来,师长范英明敢不敢让A师的那位号称军区第一笔的政委也去指挥一个团扎“口袋嘴”。不过陈政委似乎对打仗也不是特别懂,决策时他也是听从了大多数人的意见,战斗指挥,也是交给了团参谋长刘玉珠。他更多的起到了组织和协调的作用。
有没有更懂打仗的政委呢,有啊,40军就有,不过那是解放战争时期,40军当时的番号是东野3纵,司令员是战将韩先楚,政委是罗舜初。对于罗舜初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张正隆的《雪白血红》是这样介绍他的:“罗舜初曾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长,到东北后曾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戎马一生,主要是担任军事干部,打过许多好仗,深得部队信赖”。建国后罗政委的职务是海军副司令而不是海军副政委,看来大家对他的能力还是很认可的。1947年10月,三纵受命歼灭国军53军116师,一个军打一个师并不难打,主要的困难是当时53军三个师相距不远,互为犄角,战前3纵出现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罗舜初提出的,主张集中兵力先歼敌一部,再向纵深发展,第二套方案是韩先楚提出的,主张长途奔袭,直接打掉驻扎在威远堡门的116师师部,趁敌混乱中将其各个击破。两套方案各有利弊,司令政委谁也说服不了谁,不过其他干部倒是比较倾向政委的方案,最后都下半夜了,官司打到了101那去了,101很快回电,就6个字:按先楚意见办。这才结束了争论,战斗的结果呢,就11个字:“同韩先楚的预想一模一样”。不过事后双方的表现都堪称大将风度,罗舜初说:司令员指挥打仗,不拘一格,有正有奇,有独到之处,我们大家都要好好向他学习。罗舜初讲完后,韩先楚说:政委的打法也有道理。威远堡门要是打胶着了,那可就不好办了。别看我一口咬定就那么打,仗没打完,这颗心也是吊在嗓子眼上呀!
你好我好大家好,皆大欢喜。
真的皆大欢喜吗?一个战斗方案司令政委争论这么久,好在时间不紧迫,要是温井伏击战前陈耶也和团长的意见相持不下呢?军事首长当然有最后决定权,但他的内心就不动摇吗?韩先楚是百战名将,面对当过八路军作战科长的罗舜初也能坚持己见,要是换个能力或资历不如罗舜初的军事干部又会如何?韩先楚说“仗没打完,这颗心也是吊在嗓子眼上”,他这么紧张,除了担心战斗发展,不知他有没有想过万一战斗失败后他自己的尴尬处境,军事首长居然没政治首长会打仗,他以后在3纵还怎么呆?把他换走了,又该调谁来,或者说谁还愿意来或敢来?让罗舜初当司令?可以啊,可是谁当政委啊?不懂打仗的政委一大把,懂打仗的政委又能有多少?55年授衔,元帅将军一千多,又有多少能军政一肩挑,恐怕更多的还只是单纯的军事干部或政工干部吧。这还是战争年代,和平年代呢?
我感觉,政委懂打仗,想法很好,但操作起来确实有困难。
第一,怎么才能培养出懂打仗的政委呢?战争年代好办,部队天天打仗,政委不用专门学习,看都能看个大概,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亮剑》里赵刚跟着李云龙混几年,打起仗来指挥的也象模象样了,和平年代怎么办,晨老大主张“从基层开始,军官就应该在政工链和指挥链中交替晋升,没有指挥经验就不能在政工链里继续晋升;同样,没有政工经验就不能在指挥链里继续晋升”。这么操作倒好办,问题是政工干部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军事技能啊,你就是让他当军事干部他也不懂啊,尤其是现代战争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强,让这帮秀才带兵,平时组织个日常训练啥的倒不困难,万一打起仗来怎么办?临阵换将?这不说明他们还是不懂打仗吗?赶鸭子上架?估计还不开打部队就造反了,看看《兄弟连》里面E连士兵是怎么看待索贝尔的,开战前杀了他的心都有,别忘索连长还是个军事干部。所以说啊,让军事干部当政委好象问题还不大,让政治干部当军事干部问题就大了。
第二,政委懂打仗了真的就没副作用吗?军队是要流血牺牲的,在战场上指挥官的权威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军队里核心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我想这也是世界大多数军队只设一个军事首长的原因吧。苏联红军是世界第一个设军政双首长的军队,苏军内部对此争论也是很激烈的,苏军曾经三次废除政委又三次恢复。但苏军的政委地位并不高,往往比军事首长军衔要低很多,比如卫国战争期间赫鲁晓夫就当过方面军的政委,不过军衔只是中将,而司令员军衔是元帅,因此,并不会形成对军事首长权威的挑战。解放军则不同,我们的政委和军事首长是平级的,甚至红军时期很多部队政委有最后决策权的,因此红军时代政委误事的情况反复出现,最终才形成今天这种权力分配,即平时军政双方权力平等,战时军事干部在指挥上有最终决定权。这种权力均衡的形成是很不容易的,同时又是很容易打破的,如果一个部队有两个平级的军事权威该怎么办,我想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政委克制,放手支持对方指挥,战争时期这种情况是很多的,《40军在朝鲜》对很多军政双优的干部的这种表现专门给予赞扬,二是双方互不相让,不团结,这种情况也是很有可能的,毕竟能力强的人个性都强,而中国人之间的人事关系又特别复杂,军政不和,平时还好办,战时就严重了,三是政委事实上军政一肩挑,军事首长当小媳妇,要是到了这一步,我也就无语了。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战争年代有那么多的军政双优的干部,不也很少出现咱们担心的情况吗?我的回答是,那个年代的确如此,但谁能保证那个年代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把希望寄托在个人的高尚道德上是不行的,制度设计时应该多把人往坏了想不是?
第三,政委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和晨老大一样,我也觉得现在解放军的政委制度是有问题的,但最大的问题不是政委不懂打仗,而是工作方法没能与时俱进,不少人还抱着以前的老一套。
晨老大认为政委的职责有三:
1、 保证部队的在政治上对党、对国家的忠诚,在战斗中贯彻统帅部的意志
2、 保证部队的士气
3、 协调部队的人际关系
这种观点我是赞成的,现在的政委最大的困难是如何保证部队的士气。以前的政委好办,平时讲讲阶级仇民族恨,战时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就行了,毕竟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客观条件很恶劣,但在意识形态上我们是有优势的,广大士兵是真心拥护党中央毛主席的,是真心相信我们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是有理想主义信念支撑的。现在呢,单纯的意识形态说教已经很难打动人了,社会发展的种种不公平现象不可能不影响军人的心态。另一方面,时代发展了,新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已经和传统的士兵完全不同了,以前听人说,连队里有个80后的新战士生病了,指导员还端着卧着荷包蛋的面条慰问人家呢,弄的战士哭笑不得的。政治工作应该适应时代变化。美国军队没有政委,但他们的政治教育一点也不差,有人说美军是美国政府花着大把美圆雇来的,我觉得也对也不对。看看《拯救大兵瑞恩》,挣了票房不说,对外宣传的美军,对内鼓舞了士气。咱们呢,拍了那么多的主旋律,钱花了不少,有几个收到效果了?还有,我觉得很多人存在着轻视政治工作的现象。现在打仗不如以前那么简单了,政治工作也一样,是有很多东西要学的,最起码不懂心理学是肯定不行的。前段时间伤残军人丁小兵的在电视上说,他当指导员时,有个战士心理有些问题,但他不懂心理学,还找了很多别的战士去和他谈,结果反而加重了那个战士的心理负担,最后那个战士自杀了,这让丁小兵痛悔不已。所以我觉得政委该不该懂军事呢,是应该懂的,但政委不是军事干部,与其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军事上,不如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现代管理方法上,首先在新形势下把政委工作干好了再说。
小成嘴拙笔钝,写了一大堆也不知道自己把观点说明白没,小成新兵一个,河里高手多,欢迎多多批评指教。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想想老爸他们4X军的命真硬啊 有何异哉 2008-03-04 01:16:14
嗯,虽然师没有了,不过军能保留到现在简直就是奇迹啊
哈哈,不知道有何异哉说的是哪个军,不过符合你说的情况的集团军应该只有两个,40军和47军了
42军现在牛气原因不少,除了朝鲜战争受到锻炼外,广州军区地处台海前沿,驻扎在广东的42军自然受重视,41军战斗力很强,但在广西就少了地利,而且42军还是出了不少干部的,老首长照顾老部队也是正常的
就是一个部门同设两个头头,一个侧重技术,另一个侧重市场,权力平行。
不知在裁员10000的计划后,是否还保留这套制度。
是否有点象司令政委制度。
感觉程世才没太受重用的原因似乎不只是因为和林彪的关系,别忘了40军第一次和新六军交手,一个纵队没挡住新六军一个团的冲击,影响了四平保卫战,当时的司令员好象就是程世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