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21世纪经济报道》 -- 阅读者

共:💬42 🌺3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句话回敬给你

你的那张图的数据肯定有错。要么你那个GDP是nominal的,要么你就是直接输入错误。

家园 请仔细看别人的帖子

国内生产总值未扣除平减指数。扣除了的我就注明了。

按照未扣除平减指数的GDP增长,和未扣除CPI的消费增长,也能看出,从2000年以来,没有一年消费增长超过GDP增长的。所以消费确实慢于GDP增长。

家园 我的图里有CPI

请不要用零售总额,清用消费总额。

家园 我的是月度数据

请不要用居民消费总额,请用零售总额。

然后独立思考一下为啥应该用消费品零售总额来代替消费总额。

家园 若干回复

如果你要用零售总额,就不能用CPI去扣除,因为CPI针对的居民消费总额。如果从不扣除价格因素,GDP的增长依然快于零售总额。

其次,如果考虑消费总额,无论是扣除还是不扣除CPI以及GDP平减因子,GDP的增长都快于消费。

还有,月度数据不会与年度数据相背离。

另外,鉴于你不能够仔细的阅读别人的帖子,而又信口开河,我的结论是:不可与语。所以,不会继续跟你讨论,除非你有完整的思路和认真的讨论态度。

家园 你到底有没有详细看数据的?

零售总额高达20%以上的名义增长率,比GDP最高才18%的名义增长率低?

至於为什么用零售总额,因为我们在研究的是增加消费。居民消费总额里头有固定不变的消费,例如房租,例如水电,例如基本食品,这些消费推动增加的产值一是小,二是对民生没有大意义。零售货品销售额的增加,才是说明居民的必须品以外的额外消费在增加。

所以看推动内需有没有成效,应该看零售总额而不是消费总额。

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是为啥有些“经济学者”偏偏就是无视呢?

家园 仓位与收益的悖论——对基金的感性认识

看了几份券商对基金2008半年报的分析,看到几个数据,不免心生疑惑,自己考察一番,发现此中奥秘。

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是,基金在过去的半年多里,因为对基本面的悲观,大幅减持股票,手头增加了很多现金。事实果真如此吗?

基金在2008年6月31的时候,平均仓位是71%,而2007年12月31日是78%。

同期基金的平均收益是-31%,而同期大盘的收益-50%。

根据中信证券的测算,2008年半年中基金赎回5.8%,多发生在第二季度。

那么,我的问题就来了,如果不考虑赎回的影响,基金应该手头有大量的现金,再加上持有股票市值的缩水,基金的仓位应该很低了,可数据并非如此,难道基金并没有大幅减仓?又或者基金发生了大规模的赎回?

从中信证券测算的数据看,并非如此,赎回规模始终比较小,那么基金并未大规模减仓?从数据上看好象如此,可是这大半年来,妇孺皆知的事实是,正是基金的持续卖出,大盘才如此走低。

计算条件:

基金2007年底规模(份数):1

基金2007年底股票市值:0.78

基金2007年底的现金余额:0.22

基金2008年中的规模:1-0.058

基金2008年中的仓位:0.71

基金同期收益:-31%

大盘同期收益:-50%

计算1:基金期末的总资产:(1-0.31)*(1-0.058),则基金期末的股票市值:(1-0.31)*(1-0.058)*0.71=0.46149,基金期末的现金:(1-0.31)*(1-0.058)*0.29=0.18849,有理由相信,基金所持有的股票资产,在未来的上涨中会至少能录得与大盘相当的收益,也就是说当大盘涨回2007年12月31日的点位的时候,基金所持有的股票资产至少是:0.46149*(1/0.5)=0.92298,也就是说基金经过这一轮涨跌之后,股票资产增值了0.92298/0.78=118%,也就是说基金在这轮下跌中,股票资产虽然缩水,但是实际上持有的股本增加了;再看看现金,期末现金+赎回现金=0.18849+0.058*0.85(赎回的价格取1与0.69的中值0.85)=0.23779,比2007年底增加:0.23779/0.22=108.1%。

你看,很神奇,基金既没有损失股票,反而增加了持有的股本,还增持了现金,应对了赎回。

计算2:基金所占流通股份额

2007年底沪市流通股市值:64532.17亿

2007年底深市流通股市值:28532.18亿

2007年底沪市总市值:269838.87亿

2007年底深市总市值:57302.02亿

2008年中沪市流通股市值:42710.26亿

2008年中深市流通股市值:16915.19亿

2008年中沪市总市值:144508.33亿

2008年中深市总市值:33526.77亿

则2007年底流通市值/总市值=(64532.17+28532.17818021)/(269838.87+57302.01983436)=28.448%

2008年中流通市值/总市值=(42710.26+16915.18676814)/(144508.33+33526.77292826)=33.491%

流通盘扩大了33.491%/28.448%=117.73%

上面看到基金股票股本扩大了118%,相比可以看到,基金占流通盘的份额基本没变。考虑到流通盘虽然变大了,但是大小非并没有完全减持,那么基金就是从别的投资者那里抢来了股票。

通过上面两个计算可以看到:基金既没有减少所持股本,也没有减少现金,还应对了赎回,而且在流通盘中的话语权也没有变小。所以,基金这半年来变了个戏法,一边砸盘,一边收集筹码,谁能跟我说说,他是怎么办到的?

看来,基金这种庞然大物是永远在场的,上涨中他增加净值,下跌中增加所持股本,以待将来更多的净值,对于他们来说,净值是幻觉,筹码才是根本,因为他们是“长期投资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看到一个基金经理的描述,很有意思

高彬:不可救药的基金总是后知后觉

老一代基金经理还有些理想主义(比如肖华)和波段技巧(吴欣荣)的话,新一代基金经理基本只会追涨杀跌,甚至可以说他们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没有价值观念,只会抄作业,大家看到自己的重仓股下跌的第一反应是跟着卖,因为你不卖别人会卖,然后翻开通信录把熟悉的基金经理打一圈电话,“是不是你卖的,你知道谁卖的吗”问一圈,发现80%的人跟他操作一样,得出结论“我这样做绝对没错,况且我的基金小,下手快”,抄作业就是这样的循环,但他们不知道被抄作业的人也是在抄作业!

作为基金经理群落,平常邀五喝六的在一起厮混,工作起来不停的互通消息。上面这个“众生相”也挺有意思。

上面的计算表明,至少他们还是战胜大盘的。只不过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实现的,是靠资金堆积扎堆呢,还是靠中间的操作赚取了更多的股票?

看朱平的博客,也颇多怨气,可能广发操作少吃了亏?

全中国1.2万亿现金交给300多基金经理打理,这些人不应该是这样的水平吧?应该是他们的定力不够,而不是知识或者智慧等等。可是,不是据说他们拿着老百姓的钱不心疼么?不应该这样没有章法吧?

家园 失衡与再平衡

我愿意借用这个并不是很懂得词汇来做题目。也许这将是一段时间的主题。

似乎所有的问题都在一起爆发了,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坏消息总是一起到来”。其实,我理解,这是因为,不管原来的体系中有多少问题,但关键的是,旧的体系依然维持了一种平衡,比如,中美各自的资产负债表都不平衡,凑在一起却构成了一种危险的平衡,就是这样一危险平衡的系统,在经济学家的看空声中飞快的发展了好多年,然而,惟其如此,也飞快的奔向了坍塌。很难追溯这个体系开始迸裂的第一声清脆的微响在什么时候出现,而真正有意义的不是那个经济学家看出了问题,而是那个经济学家第一个捕捉到了那一声脆响,是那一声呢?

所有的宏观都建立在微观上,宏观经济规律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有微观的经济社会的行为准则和规律做支撑,而简单朴实的微观现象和规律构成了超越微观个体的宏观画面。宏观经济政治体系的平衡坏了,是因为某个局部的微观个体不再支持这种平衡了,有人不玩了!宏观的平衡打破了,体现在微观个体一段时间遵循的行为准则发生了变化,现在这个时候,大家都在迅速的调整,站位,寻找新的平衡。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

这种失衡的一个不怎么直接的体现,例如,我愿意用这个来说:

关文:市场喧嚣下的沙丘

其实可以想象,整条生产链上,从奶农,奶站,三鹿集团内部原材料供应部门,奶粉生产部门,一直到集团内部质检部门,只要有一个环节不出问题,便不会有今天的毒奶粉。可事实却是,从头到尾的每一个部门都出了问题,换句话说,从供应商,生产商到质检部门,没有一个环节是可靠的。更可怕的是,这不是一个厂家的个别现象,而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就连奥运会指定商品都不能幸免。

实际上,揣摩这每个环节的无奈和苦衷是不难的。不法奶农或者奶站在鲜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固然是自身利益驱动,却也要奶粉生产商肯配合才好啊。

其实不难想象,当众多乳业厂商在超市里大打价格战的时候,很难不将源奶的收购价一压再压,而面对菲薄的收入,奶农也很难不想出歪门邪道,道德的缺失固然是问题,真正的根源何尝不是经济利益和分配。

可是,天网恢恢,这次倒真的闹出了人命。

危险的平衡终究要打破。平衡的链条终于会从某个微观个体那里开始断裂。

把整个流程还原到个体层面——投毒的人、买原材料的人、生产的人、检测的人,包括最后瞒报的人……如果今天把我们换到这个流水线的岗位上去,我们很难保证就一定比他们做得更好。就是这样一些毫无动机,有着普通人一样情感和畏惧的人们,当他们成为一个行业生产链上的一颗螺丝钉时,却集体酿制了要人命的惨祸。

而在三鹿奶粉的事件里,我们还沮丧地发现,整个过程其实并不是一些丧失理性的狂徒的反社会行为,而恰恰是每个人在衡量利弊之后,按着最合理的市场逻辑做出的选择,其中还包括现代企业的集体精英决策。

连岳:我们就是体制

是啊,不要以为宏观的失衡,离我们很遥远,微观个体无能为力。固然“规律”最终会将我们引领向最终的平衡,但是如果微观个体能够更多的闪耀一些动人的光辉,这个平衡的到来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惨重的代价。

比如说,作为投资者,从今天起,做一个负责任的投资者,基金能目光长远,不再视这个市场为零和博奕的赌场,每个投资者不要去追涨杀跌,而是去发现优秀、伟大的企业,给他们以足够的支持,同时为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不要总去从安全边际里获得利润,而是伴随企业的成长而获利。不要将自私作为投资工作的核心内容,尝试去理解历史的脉搏,人类未来的走向。

我们能做一点点...

继续三鹿

吴晓波:牛根生的社会责任

他很愤怒...

崔之元访谈:“看不见的手”范式的悖论与当前金融危机

虽然我喜欢学理性的讲述,只是他说的没有我们河里的大牛们精彩,留下慢慢看...

唐学鹏:保守主义的惊天骗术

相比较,唐学鹏可谓文采斐然

华生:价格改革破冰:三十年的关键起点

华生:1984年:价格改革关键决策的方向选择

钢铁的秋分

很好的“调研”的文章,从数据里永远无法获得完整的真相,而去调研,了解微观机制,才能增加对所投资品种的了解。

当钢价处在上半年的上升通道时,钢厂“严格控制向市场的钢材供给量”,经销商惜售,终端客户屯货,后两者都积累了大量库存。

当经销商和终端首先感觉到真实需求的萎缩时,他们实行少进多出,消耗库存。

需求萎缩的信号于是被放大,价格下跌成为市场的普遍预期,手中有钢成了最危险的事情,经销商为加速抛货而争相降价,形成兵败如山倒的崩溃之势。

从这个来看,数据并未反映真实的形势。

来自WSJ的好文章,关键在于形象,呵呵

商界纵横:AIG与被逐老当家中国狭路相逢

闲说华尔街:华尔街投行为何对雷曼兄弟袖手旁观?

商界纵横:巴菲特投资高盛,金融体系的信任票

家园 请教您一个问题

“下跌中增加所持股本,以待将来更多的净值”——近期我也采用了这种办法,因为我是用闲钱作的,压力不大。

对于个人投资,这种做法可行么。

家园 不,您没明白我的意思

并不是说再投入新的资金购买股票,基金过去的半年里,其实股票、现金比例基本没变化,现金部分如果加回被赎回的部分,基本上与半年前持平。而股票部分,他们获得的筹码更多了,这基本上靠调仓实现。

怎么操作,我也是门外汉...

家园 花了两天时间看了您推荐的文章

背刀客,唐学鹏是2007年常看的博客,后来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他们不匹配。而且唐学鹏习惯于用自己的思想来代替市场观察,当然文采和良心是看得到的,但对普通投资人,不是一个好习惯。

藤泰是在CCTV2上认识的,感觉此人“思维点”鲜明,对市场的感觉也比较好,是我未来几年学习的方向。

王江,巴曙松,侧重于政策和理论,政策太高,理论太空。但王江的研究很贴近市场(可惜看不太懂),和国内的学家们有极大不同,应该是以后学术发展的方向。

另外,我很喜欢周洛华的风格。金融运作用简单的逻辑推演说清楚。而宏观经济,过于复杂,投资者投入太多精力研究,感觉有些得不偿失。股票投资,最终还是归结到企业,企业家能力。

向您学习。谢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