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闲读《搜神记》 -- 空侃
彭祖是中国远古道家的衙要人物,他以善养生而长寿。他的重生与弃物,服食、吐纳、守静、导引、房术中等养生理论,对道家、道教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先驱,彭祖,养生道家先驱与养生论一一彭祖考陈广忠(淮南师专中文系教授淮南232001)内容提要彭祖是中国远古道家的衙要人物,他以善养生而长寿。他的重生与弃物,服食、吐纳、守静、导引、房术中等养生理论,对道家、道教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道家先驱,彭祖,养生中国道家、道教,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有一个长期孕育发展过程。春秋《老子》、战国《庄子》的出现,标志着道家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完成;西汉初期的黄老道家走上政治舞台,成为治国的统治思想,表明退家思想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点;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说明道教的宗教性质及组成形式已经完备。凡此种种,都很自然地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道家和道教从产生、发展到日臻成熟,必然有一批早期的代表人物,而彭祖则是其中的一员。彭祖其人尽管彭祖其人颇为迷离,但是对其世系,史籍记载则十分清楚。《史记?楚世家》、《五帝本纪》、(三代世表》,《大戴礼记?帝系》及《五帝德》、《世本》等皆有记述。《大戴礼记.帝系》载:“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黄帝产玄嚣,玄嚣产极,极产高辛,是为帝尝。帝喾产放勋,是为帝尧。“黄帝产昌意,昌意产高阳,是为帝颛顼。颛项产穷蝉,穷蝉产敬康,敬康句芒,句芒产牛,牛产瞽叟,瞽叟产重华,是为帝舜,及产象、敖。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低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馈氏,产大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日樊,是为昆吾;其二日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日,是为彭祖;其四日莱言,是为云刽人;其五日安,是为曹姓;其六日季连,是为半姓。“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刽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部氏也;季连者,楚氏也。”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制出如下世系表:由此可知,彭祖为黄帝的六世孙,其母怀孕三年,剖腹产下六子,后皆有封国。这个“五帝”的世系,就是司马迁《五帝本纪》,《三代世表》及《楚世家》的依据。司马迁对彭祖世系的记载,还有:《五帝本纪》“尧老,使舜摄行天下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人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龙、!垂、益、彭祖,自尧时而举用,未有分职”。知“彭祖”等十人,尧时就已经被举用,而未有职务。加上十二位部落领袖,“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唾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最大,……。”舜执政时,任用了二十二位大臣,“彭祖”虽具体执掌不明,但亦为二十二臣之一。《楚世家》中记载彭祖的身世:“楚之先祖出自帝敞颛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尝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日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尝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诉剖而产焉。其长一日昆吾,二日参胡,三日彭祖,四日会人,五日曹姓,六日季连,半姓、楚其后也。"《史记?索隐》认为“卷章”名“老童”。此与《帝系》略有不同。《帝系》:颛顼→老童。《楚世家》:颛项→称→老童。其余没有什么区别。则此可知,“彭祖”其人,确实存在于上古,而在尧、舜时代就已知名,曾经担任舜之重臣,并且以长寿著称。彭祖的长寿及行止广泛见于战国秦汉史籍之中。而较早的是战国初期的《列子?力命》:“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人百。”认为他的才智不如尧舜,寿命却远远超过他们。《荀子?修身》也有记述:“扁善之度一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苟子认为,遵循善行的法度,用善行来理气、养生,就可以追踪彭祖。对彭祖的养生长寿理论予以充分的肯定。具有浓重道家思想的文学巨子屈原,在其(楚辞?天问》中对彭祖的时代及特长也有记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东汉王逸注云:“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尧,尧美而飨食之”。又云:“言彭祖进雉羹于尧,尧飨食之以寿考,彭祖至人百岁,犹自悔不寿,恨枕高而唾远也。”可知战国之时彭祖以食补养生长寿而在南方广为流传,并引起屈子的关注。对于彭祖,战国道家旗手庄子,曾有四次记述,并指出:彭祖亦为道家理想人物,以其得“道”致长寿,并闻名于当世。彭祖长寿,是得到了大道。《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主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接着,列举韦氏、伏羲氏、堪坏、冯夷、肩吾、黄帝、颛项、禹强、西王母、傅说及日月、维斗得“遣”之结果,与此十二得道之人及自然界、北斗、日月并列的还有“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在于这里告诉我们,彭祖也属道家人物,深得天地自然之道,而达到长寿的结果。《在于?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可知彭祖长寿在当时是广为传扬的。《齐物论》中指出,长寿与短命都是相对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春乎殇子,而彭祖为夫。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对彭祖的“养形”长寿论,(在于?刻意》是这样记述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追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适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可知庄子对彭祖的长春也是肯定的。但是通过吐纳、道引而达到长寿的目的,他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对于达到“澹然无极”境界的“圣人”,才是庄子所赞赏的。对彭祖的年岁、任职、受封、称谓、经历、身世。气度、被害、逃亡等堵事,古籍中也有不少记载。《庄子》成玄英疏中说:“彭祖者,姓名铿,帝颛顼之玄孙也。善养性,能调鼎进雉羹于尧,尧封之彭城,其道可祖,故谓之彭祖。历夏经殷至周,年八百岁矣。”而《在于释文》中也载:“彭祖,李云:名罂,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至商,年七百岁,故以久特见闻。《世本》云:‘姓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人百岁’。而葛洪《神仙传》中这样说”彭祖者姓讳铿,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有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并记载彭祖自述:“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遇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丧四十九妻,失四十五子,数遭优患,和气折伤,冷热肌肤不泽,荣卫焦枯,恐不度世,所闻浅薄,不足宣传。"知这位长寿仙翁,经历坎坷,饱经忧患,而能如此高寿,确实不易。彭祖并曾因传授长寿之道而险些遇害:“王闻之,以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王自往问讯,不告;致遗珍玩,前后数万金,而皆受之,以恤贫贱,无所留。”“乃令采女问道于彭祖。”“采女具受诸要以教王。王试之有验。殷王传彭祖之术,屡欲秘之。乃下合国中,有传彭祖之道者诛之。又欲害祖以绝之。祖知之乃去;不知所之。其后七十余年,闻人于流沙之国见之。”刘向《列仙传》亦云:“彭祖有道术,商王忌之,西去流沙不返,不知所终。”封国与姓氏彭祖受封于淮水流域泗水之滨的彭城,并在这里修生养性,而使彭城成为他传播道术的基地,也为难水流域成为中国道家的故乡,播下了第一颗种子。较早记载彭祖受封的是《国语?郑语》“大彭、豕韦为商伯。”韦昭注:“大彭,陆终第三子日,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彭城是也。豕韦,彭姓之别封于豕韦者。"除此之外,史籍对大彭、豕韦也有记述:《诗?商颂?长发》:“韦、顾既伐。"东汉郑玄笺:“韦、豕韦,彭姓也。”班固《白虎通?号》:“大彭氏,颈韦氏霸于殷者也。"豕韦故地在今河南滑县境。大彭、豕韦曾为商的政权巩固,起到重要作用。今本《竹书纪年辑证》:“河颤甲三年,彭伯克邳。”“‘五年,恍人人于班方。彭伯、韦伯伐班方,”人来宾。”“祖乙之世,商道复兴。”“郊”即今山东薛城,""位于山东曹县、定陶一带,邳、先均与大彭、豕韦接近,商王便命其平定东方诸国。由此可知,大彭、豕韦这两个彭姓方国,在商代确实是诸候中的东方霸主,其势力十分强大。把彭祖封于大彭的一说是尧。《在于》注疏者主张尧封彭祖,成疏:“尧封于彭城。”另一说尧时仅举用彭祖,而并末受封。《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云:“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殷,封于大彭”。《楚世家》索隐云:《系本》云:‘三日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虞翻云:‘名翦,为彭姓,封于大彭’。"大彭的地望古今未有疑义,都指江苏徐州铜山县,古又名彭城,县西有大彭山,郦道元《水经注?获水》云:“获水于彭城西南回而北游,经彭城。……城之东北角,起层楼于上,号日彭祖楼。《地理志》日:‘彭城县,古彭祖国也’。……下日彭祖家。彭祖长年人百,绵寿永世,于此有家,盖亦元极之化矣。”获水在今安徽蒙城与江苏彭城之间,沟通古水、睢水与泗水,连接淮北数县。北魏时尚有城池、彭祖楼、彭祖家。彭城较早见于《左传.成公十人年》:“夏六月,郑伯侵宋,及曹门外。遂会楚子伐宋,取朝郊。楚子辛、郑皇辰侵城部,取幽丘。同伐彭城。”“秋,七月,宋老佐、华喜围彭城。”“冬十一月,楚子重救彭城,伐宋。”此时为前573、前572年。而《史记.宋世家》也记载此事。由此可知,彭城此时已成为晋楚、吴、郑各路诸侯争夺的要塞,其地理位置及形势十分重要。彭祖氏在此长期经营,井成为商代诸侯霸主,由此可见一斑。彭祖所建之大彭国,至商代中期时灭亡。《国语?郑语》“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史记?楚世家》亦云:“彭祖氏,殷之时尝为候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彭城,古彭祖国也。《外传》云殷末灭彭祖国也。"司马迁说大彭被灭在“殷之末世,”考《竹书纪年》所载,当在商朝中期武丁时期。《竹书纪年》:“四十王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武丁是商代中兴之君,在位五十九年。他在位时,把强大的鬼方、大彭、豕韦先后消灭,《尚书?无逸》中称赞说:“力行王道,不敢荒宁,嘉靖殷邦。"为商朝做出重要贡献的大彭国,最终还是被商王所占据。对于彭祖的称谓,则有姓名铿(《世本》、《庄子》注、《神仙传》等),名翦(《史记?楚世家》虞翻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对此,《大戴礼记》韦昭注则比较可信:“陆终氏第三子日筵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上去常以封国为氏,如韩、赵、魏、宋、陈、齐等。彭祖受封大彭,自然以国名为氏。而、铿、翦三字,音近通假,皆为名,上古音是精纽、元韵、平声字;铿从坚得声、属见纽、真韵、平声;翦从前得声,为精纽、元韵、上声字,三字韵部相近,属真、元旁转;精、见虽分属齿、牙音,但同为全清,发育方法相同,发音部位接近。因此,这三字可以构成音近相通的关系。如《易?贲》:“六五,贲于丘园,束帛戋戋。"《文选?张衡(东京赋)》写作:“聘丘园之耿洁,旅束帛之翦翦。",正从戋得声。再进一步考察,彭祖为黄帝之六代孙,颛瑞之玄孙,那么,“黄帝居姬水以为姓”(《说文》),则彭祖应是姬姓的后代了。“彭”字本是氏,“氏”是姓的分支,战国时姓、氏逐渐混而为一,便称为”彭“姓。再说,彭祖弟兄六人,有叫惠连、莱言、季连的,岂能为姓?《帝系》明明指出安(曹姓)、季连(辛姓),为什么彭祖的名“",怎么就变成姓了呢?所以,当称作彭钱、彭铿、彭祖,刘向《列仙传》、《系本》及葛洪、成玄英等人认为姓名铿,则是讲不通的。“益寿之道”彭祖之所以在中国早期道家发展史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是以其长寿养生的理论,而为历代道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科学家所继承,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它是若干“长生久视”思想的先声。其一是修道而长寿。《列子》戴彭祖八百,《庄子》有“久特”、"寿考”之说,《神仙传》云“七百六十七”,《苟子注》则主七百岁,《吕览》有“彭祖至寿”之论、《论衡》日“寿如彭祖”,《史记》、《汉书》、《大戴礼》、《世本》等史籍及注疏,亦如是说。其长寿皆由专心修道所致。《神仙传》载:“少好恬静,不血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然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可见具有道家人物所独具的美德,不去追求人世间的名誉、富贵、金钱、权势,而侍自然之道,以养生治身为平生之首要。他与老?子的“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惨道而长寿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相同,都成了中国道家人物中的两个得道仙翁,是中国方代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出现的两个杰出典型。其二,由服食而长寿。彭祖为服食扼的创始人,对道教的服食、中国的医药科学的发展,及中国人的养生健身,起到奠基的作用。彭祖所眼有叱桂、芝、雉羹、云母粉、麋角散等。《列仙传》中说:“彭祖者,殷大夫也。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天问》:“彭铿斟雉帝何飨?”王注:“好和滋味,善斟雉羹。”《神仙传》:“善于补导之术,服水(当为‘木’)桂、云母粉、麋角散,常有少容。"桂有木桂(即牡桂)、桂等多种。《本草经》:"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子。”第三、吐纳导引,闭气内息,也是彭祖养生长寿的要道之一。…《庄子?刻意》载彭祖寿考者“所好”的是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乌伸。”《列仙传》有“导引行气。"《神仙传》:"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体中或瘦倦不安,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以存其体,面头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具至,觉其气云行体中。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彭祖的气功有吐纳、闭气、引气、咽津、服气、运气、疗痫等内容,包含了中国道家、道教气功理论的所有精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养生理论,产生极为广泛的影响。“服气”是长春的“本要”。彭祖论述长寿时说:“次有限气,得其道则邪气不得人,治身之本要。人受精养体,服气炼形,则万神自守其真,不然者,则荣卫枯恢,万神自逝,悲思所留者也。"可知食气在彭祖养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第四、房中术的研究和实践,是彭祖达到长寿目标的主要途径。《抱朴子?释滞》载:“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百病,或以来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一事耳。玄素、子都。容成公、彭祖之属,盖载其粗事,终不以至要著于纸上者也。”《微旨》中也说:“凡服药千种,三牲之养,而不知房中之术,亦无所益也。彭祖之法,最其要者”。阴阳之交,人皆有之。幽闭,会多病而不寿;肆欲,则折损性命。彭祖得“节宣之和”,故能长寿。服药也好,美食也好,而不懂房中之术,自觉节制性欲,都无益于长寿。“彭祖之法”今虽不传,葛洪认为是“最其要者”,当是可信的。马王堆出土帛书中有《十问》篇,有彭祖回答王子巧父房中养生的问题,进一步说明房中术中“固精勿泄”是长寿的关键。王子巧父问彭祖。彭祖回答说:“人气莫如竣精,竣气宛闭、百脉生疾,竣气不成,不能繁生,故寿尽在竣。”指出,生殖之精的“竣”.乃是身体强健的关键之所在。他还说:“彼生有殃,必其阴精漏泄,百脉葫废,喜怒不时,不明大道,生气去之。俗人芒生,乃恃巫医,行年七十,形必天,颂事自杀,亦伤悲哉!死生安在?彻士制之,实下闭精。气不搪泄。心制死生,孰为之败?慎守勿失,长生累世。”彭祖认为“阴精漏泄”,是“俗人”“有殃”的根源。必须“实下实精”、“慎守勿失”,就能“长生累世。"彭祖还说:“赤子骄悍数起,慎勿出入,以修美埋。轮白内成,何病之有?"这里谈的是“固精”之法,“赤子”竣“怒”,慎而勿泄,积累体内,就能使性机能健康,从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还会产生什么疾病呢?这样自然就能达到长寿的目的。第五、彭祖的“养寿之道”中特别强调要“守静”,要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变化,要和外部世界保持和谐统一,不能人为地违背它。彭祖在谈到养生与四时的关系时说:“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神仙传传传伟》)。守静,也是彭祖养生要道。《神仙传》中说:“少好恬静,以养生治身为事。”“静”是道家养生功的基础。《老子》中对“静”的论述十几次,其中有最精彩的描述:“致虚极,守静笃。”这就是道家静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彭祖日常行止也持“守静”的原则:“少周游,时还独行,人莫知其所诣,伺候竟不见也。有车马而常不乘,或数百日,或数十口,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他独来独行,“静”而往,“静”而归。可知彭祖?也是主张守静养神。《庄子》把彭祖归为养形派,实则是神、形兼养派,与老子、庄子、《淮南子》的主张《养神》有所不同。对于人类社会的花花世界,彭祖认为,美色淑姿,幽闲娱乐,不致思欲之惑,所以通神也。车服威仪,知足无求,所以一致也。八音五色,以悦视听,所以导心也。凡此皆以养寿,而不能斟酌之者,反以速患。古之至人,恐下才之子,不识事宜,流遁不还,故绝其源。五音使人耳聋,五味使人口爽,苟能节宣其宜适,抑扬其通塞者,不以减年,得其益也。凡此之类,譬犹水火,用之过当,反为害也“(《神仙传》)。彭祖作为一个诸候,对于美色、美味、美音、美饰,并不一概斥为尤物,这些对养生都是有益的,不可能完全禁绝,关键是怎样对待。彭祖一再告诫“下才”之人,这些外物,对于人生来说,就如同“水火”,用之过当,“沉溺其中,”“流遁不反”,不但不能长寿,反而会加速死亡。只有“节宣其宜适”才能延年益寿。彭祖的影响彭祖把服食养生作为人体健康的重要内容,把医道与长寿有机结为一体,至迟在魏晋时代,人们就把四大医祖岐黄彭扁并称。陶弘景《名医别录?自序》中说:“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杀生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天伤之命。此三者,历众圣而滋彰。……歧、黄、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岐伯、黄帝所传《黄帝内经》,扁鹊遗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汉书·艺文志》),而彭祖则有《彭祖服食经》(见《本草纲目》、《彭祖经》等。《神仙传》载:“后有黄山君者,修彭祖之术,数百岁犹有少容。彭祖既去,乃追论其言,以为(彭祖经》。”可知此书为弟子所记。葛洪《抱朴子·遐览》收有《彭祖经》一卷,殆黄山君所记之书。《隋书·经籍志》"医方类”中收有“《彭祖养性经》一卷”“《彭祖养性》一卷。"前者并见《新唐书·艺文志》。由此可知,彭祖至少曾留有四部医学养生类著作,其中部分内容尚保存在《本草纲目》之中。主人称之为医祖则是当之无愧的。彭祖的吐故纳新,闭气内息,行气眼气的养生气功,直接影响到道教的内丹理论和实践,成为道教日常修炼的功课之一。
。《太平经》中有“食气”的记载:“夫人,天且使其和凋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人造,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云发七签》有《服气绝粒》诸篇,对眼气辟谷有所发展。其中云“闭玄牝气鼓满牙齿,”“收息缩气,5腹咽下,”使气进入“食脉”,以气代粮。至于《楚辞.远游》、《淮南子?泰族训》、《黄帝内经》、马王堆帛书《去谷食气》篇、河上公《老子章句》等,都有限气的记述,可以说是彭祖食气理论的发展。彭祖的导引术,《庄子?刻意》仅“熊经鸟伸”二种;《淮南子?精神训》中有六种:“熊经鸟伸,凫浴暖,鸱视虎顾;”马王堆汉墓《导引图》则有包括吐纳、导引、器械诸项运动的四十四式,是导引术为最为完整的记述。华伦创五禽戏,并云“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当指的是彭祖;其中“熊”、“鸟”动作即来自彭祖。彭祖的房中术,强调顺其自然,固精慎泄,“节宣之和”对方代养生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道教徒遵循的要则之一。它是我国古代研究男女牛育。性保健及生命科学。医疗等方面的长期积累的结晶。马王堆汉墓出土竹简有《养生方》、《十问》、《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杂禁方》等,涉及房中术诸方面的内容,其中有关彭祖论房中的见解则十分高明。说明汉初黄老道家对房中与长寿关系的研究,达到很高的水平。由此可知,彭祖所施行的守静、服食、导引、吐纳、房中术等,对健身长寿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理论和实践,对祖国古代医学、体育、生命科学、养生学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
神农有七十代,炎帝有十七代,最后一代炎帝是榆罔,败于(或者臣服于)第一代黄帝之手,所以尝百草这个英雄也许只是初几代中的一个,帝王不都是到了后来越来越昏庸么,后世的传说也许给弄到一块去了,呵呵。
子舆应该是名字,又或者单名就是舆,子是尊称?
师门者,啸父弟子也。能使火。食桃葩。为孔甲龙师。孔甲不能修其心意,杀而埋之外野。一旦,风雨迎之。山木皆燔。孔甲祠而祷之,未还而死。
*
在说师门这个人物之前,需要做两个人名解释。
一个是啸父。这个啸父是冀州奇人,谁都不知道他的来历,当初在冀州那边当鞋匠,一干就是几十年,总是那个模样,也不见老,有人一看这是个高人啊,就向他请教这种长生不老人仙术,但只须有梁母得了火法,后来这位奇人在三亮山顶上架起火飞升了。(看起来也像是玩火自焚的一位)《列仙传》中称:啸父驻形,年衰不迈。粱母遇之,历虚启会。丹火翼辉,紫烟成盖。眇企升云,抑绝华泰。
另一个是孔甲。这个孔甲是夏朝的国王,他在位31年,据说是一个暴君,喜欢自扮鬼神,又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整天的胡作非为,因此诸侯都对其极为不满,纷纷叛变。本来呢,孔甲是没有机会当王的,他老爹不降觉得他这人性情乖僻,怕他治理不好国家,所以把王位传给了北扃,可惜这位扃没福气,当上王没多久就病死了,但他病死前又传给了儿子,估计这廑也没当王多久就死掉了,结果等了三辈儿的孔甲终于当上了国王,而且一当就是三十多年,活得可不是一般的久。因为孔甲当国王不合格,夏朝国势自此开始衰落。《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说得就是这件事情。
这个孔甲有爱好,那就是养龙!且也不知道他从哪儿弄来一雌一雄两条龙养着玩,估计是鳄鱼或是其它什么猛兽之类的东西。这确有其事,在《史记•夏本记》中有明确记载。
最开始的时候,孔甲找了个叫刘累的人给他养龙。这个刘累是什么人呢?就是一街头地地痞无赖,本事是没有的,但这种人会吹牛,嘴上说得好听,估计是跟孔甲说自己有多大本事,能养龙什么的,再顺便拍拍马屁,孔甲是一昏君想要他明辩事非难上加难,一听刘累的话就信了,雇刘累养龙,而且还赐了刘累一个名号叫“御龙氏”。可刘累哪懂养龙啊,三下五去二就把雌龙给养死了。要说这刘累胆子也够大的,把龙养死了不上报不说,还给煮了送给孔甲吃。孔甲不知道是龙肉一吃觉得挺好吃,大加赞赏。但没过多久,孔甲就发现问题了,自己那龙怎么少一只?而且剩下的那只也不精神,不禁大为光火,就去问刘累:我那龙呢,哪去了?刘累一看害怕了,找些个理由支吾过去,随即回家收拾东西就逃得没影了。孔甲没抓到刘累,再生气也无可奈何,剩下那条龙也得有人养啊,就又寻找能人来给他养龙,我们这位师门先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华丽登场的。师门是啸父的徒弟,不过据说啸父只传了梁母一个人火法,却不知道他这个徒弟是哪里冒出来的,没准儿跟梁母有关系也说不定。这人有本事,能使火,估计跟魔幻小说里的火系魔法师是一个类别的。而且这人有个特点,他不吃饭,只吃桃花,不知道没桃花的时候他该吃点什么。
师门是高人弟子,有本事,到了孔甲这里以后,把剩下那条雄龙养得肥贼大胖神彩焕发,使孔甲十分高兴。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师门本事大,脾气也大,性子直说话不会拐弯,不像刘累那小混混会吹牛拍马察颜观色,有什么说什么,经常顶撞孔甲,而且批评他对养龙不懂装懂。孔甲是谁?那是暴君啊,这么下他面子,他还会给你好脸色?于是就把师门给杀掉,埋到了野外。
杀了师门不要紧,可捅出大娄子来了。
这大娄子当然不是师门的师父啸父来帮徒弟报仇,啸父自焚升天了,没工夫来办这事儿。
杀掉师门的第二天,天降大雨,又刮大风,大风大雨地没折腾完,城外的山林又起了大火。这山火估计是遭了雷击燃起来的,但孔甲不这样想,他信鬼信神,一看刚杀了师门就又是雨又是火的,不是说孔甲能使火嘛,这是他死得不甘心,回来报仇了!孔甲就害怕了,赶紧地坐车去城外埋师门的地方祈祷许愿,求师门别折腾了,保证帮他立庙塑金身什么的。这祈祷有没有效果就不知道了,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孔甲祈祷完了往回走,没等进城就在车里死掉了。怎么死掉的记载不详,总之很突然就是了。
《列仙传》对这件事情有诗记曰:师门使火,赫炎其势。乃豢虬龙,潜沉隐患。夏王虐之,神存质毙。 风雨既降,肃尔高逝。
这个故事被称作师门使火。
前周葛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蜀中,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绥山多桃,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能仙,亦足以豪。”山下立祠数十处。
*
葛由,蜀地羌族人。能用木头刻制成羊,到集市上去卖。一天,葛由驾着木羊进入蜀城,城里的豪门贵族中有的人跟随葛由上了绥山,绥山高大险峻,在峨眉山的西边。跟随葛由上绥山的人,全都得道成仙,不再回来。所以俚语说:"得到绥山一挑,虽不能成仙,也完全可以成为富豪!"绥山下边,修建了许多祠庙。
《列仙传》有诗称:山下立祠数十处云。木可为羊,羊亦可灵。灵在葛由,一致无经。爱陟崇绥,舒翼扬声。知术者仙,得桃者荣。
这个绥山在四川峨眉县西南,紧挨着峨嵋山不远,只是没有峨嵋山那么有名气罢了。扭说这葛由最初就是在峨眉山修道成仙,然后有了成就这才下山进城,显示神迹,顺便拐走一堆有钱人。这就是典故骑羊入蜀的由来。当年大诗仙李白在蜀口漫游的时候,曾经登临峨眉山,并写下《登峨眉山》一诗。诗曰: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息。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这最后一句: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说的就是葛由的典故,骑羊子指的就是这位骑羊仙人葛由了。而唐代诗人陈子昂也写过一首《感遇》,诗曰: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念与楚狂子,悠悠白云期。时哉悲不会,涕泣久涟洏。梦登绥山穴,南采巫山芝。探元观群化,遗世从云螭。婉娈时永矣,感悟不见之。金鼎合神丹,世人将见欺。飞飞骑羊子,胡乃在峨眉。变化固非类,芳菲能几时。疲痾苦沦世,忧悔日侵淄。镜然顾幽褐,白云空涕洟。这是两首诗,提到了两位仙人,第二首中的飞飞骑羊子就是葛由,而第一首中的楚狂子,则是指楚狂接舆。这个楚狂子,姓陆名通,是春秋晚楚人,也是在峨眉山修道成仙的。
在《列仙传》中记载的神仙,大部分是汉族出身,只有两人是少数民族,其中之一就是身为羌人的葛由,另一个是巴戎人赤斧。
在葛由的神仙事迹当中,与羊有密切关系,提到葛由就必然以骑羊子代称,说明这个羊对其关系重大。事情上,羌人就是以羊为图腾的。“羌”字从“羊”,因为羌人向以畜牧为生,所以用羊做为图腾。《说文解字•羊部》是提及:“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太平御览》卷七九四引《风俗通》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人,因以为号。”因此,羌人文化所及之区,白羊这一形象作为吉祥的象征,也就深人人心。
老实说,笔者在初读这本的时候,第一印象却是这葛由肯定是个杀人越货的大骗子。从搜神记的短短记载可以看出来,一大堆贵族跟着他进山没了影子,后人只能附会说是都成仙了。要是成仙有这么容易,那大家还修练干什么?从阴暗面来想一下吧。某个大型的土匪集团,派人进城行骗,成功让一堆傻得冒泡的贵族富豪相信他是神仙,然后声称可以让他们成仙得道,于是这些贵族富豪便跟着他傻乎乎进了山,到得山高林深之处,一声唿哨,从四下里杀出潜伏多时的匪徒,举刀一通乱剁,把这帮傻冒杀得精光,抢了个干净,然后就地掩埋处理,结伙扬长而去……多么经典的一幕犯罪场景啊!
以上为说笑。
从各方面记载来看,这个葛由最大的神异之处在于刻木羊代步并且贩卖。进了城,大家都知道他卖的是木羊,反而争相购卖,这说明他这木羊质量相当好,不是那种雕出来当摆设的东西。从科学角度来看,这说明葛由的木羊是一种很实用的工具,不由让人想起传说中诸葛亮设计的木牛流马来。
那么这个木羊是什么呢?
独轮车!
没错,最初独轮车的传统称呼就是叫木羊!
独轮车现在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在刚发明的时候却是俱有重大价值,尤其是具有重大军事价值的,当时制造的独轮车种类繁多,载重量一般可达数百公斤。有些车上安有座位可以载人,有些则用于运输物品。大量的独轮车是用于运送士兵的,以便运载他们到中国普遍存在的崎岖难行的丘陵地带作战。如果没有独轮车输送大队人马,许多战役根本不可能进行,也无法取胜。独轮车的另一用途是构筑活动防御工事,阻挡那些转瞬之间就变换队形的敌方骑兵的袭击。
因此叙述独轮车制造方法的文字总是隐晦曲折,含糊不清。从而使人们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神秘感,由此便可能神异化。
大家都知道的,咱们中国人有种把行业祖师能工巧匠神异话的传统,但凡是各行各派的宗师大匠,全都被贯上神仙名头用以贡奉。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位葛由仙人很有可能就是历史上创造发明了独轮车的一位能工巧匠。只不过被中国人依据传统习惯给神话化罢了。
应该是“逐鹿中原”而不是“涿鹿中原”吧?记得语出“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崔文子者,泰山人也。学仙于王子乔。子乔化为白蜺,而持药与文子。文子惊怪,引戈击蜺,中之,因堕其药。俯而视之,王子乔之尸也。置之室中,覆以敝筐。须臾,化为大鸟。开而视之,翻然飞去。
*
这段已经不是介绍人物了,而是讲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神异小故事。翻译过来就是,有个泰山人,叫崔文子的,向王子乔学习仙道。王子乔就变成一只白蜺拿药崔文子。这个蜺是什么东西呢?《说文》里说:蜺,寒蜩也。也就是秋蝉。当然,在古代这个蜺还通霓,做副虹解释。《三国演义》里就有这样一句话: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这里的蜺便是当霓用的。从文字来看,应该是王子乔变成了一只蝉,叼着药给崔文子,把崔文子给吓得半死,以为是妖怪来了,连忙拿戈去刺,一下就把蝉给刺中掉了下来,结果变成了王子乔的尸体。崔文子这下更害怕了,就找了个破竹筐把王子乔的尸体给装了起来。估计这位是想等到夜静更深的时候,把尸体拿出去神不知鬼不觉地埋了。但尸体装进去没多大一会儿,那竹筐里面就扑愣愣有东西乱跳,崔文子壮着胆子把筐打开想看看是闹鬼还是炸尸,结果却飞出一只大鸟来。
这个故事神异有趣,表面上说的是崔文子,实际上应该是讲的王子乔的神异之处。
我们先看崔文子。
这个崔文子是什么样的人物呢?在《列仙传》中称他是秦代泰山人,喜欢黄老之术,居住在潜山下,后来制造了一种名叫黄散赤丸的药丸拿到街上卖,卖药的时候说以后会有瘟疫死很多人,地方官就请他帮忙救命,崔文子就举着红色幡子卖给大家黄散赤丸,喝了的人病就都好了,救活了数以万计的人。后来他又去四川,在那里卖他的药丸,人人都说他的药效果好得不得了。《列仙传》有诗赞称:崔子得道,术兼秘奥。气疠降丧,仁心攸悼。朱幡电麾,神药捷到。一时获全,永世作效。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崔文子应该是个秦时的医生,精于制药,擅长制作药丸、散制济,而且效果特别好,救活了很多人,就被大家当作神仙一样的人物了。
传说道教洞天福地中的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便是崔文子建的。
再看王子乔。
《列仙传》中说他也称王乔,字子晋,是周灵王的太子。平时喜欢吹笙,能吹出凤凰鸣叫的声音。有一次,他在河南的伊水和洛水一带闲逛,被一个叫浮丘公的道士看中,给拉到嵩山上修行,一住就是三十年。后来人们到山里去找他。桓良看见了他,他就对桓良说:“请你转告我家里的人,七月七日那天在缑氏山上可以等到我。”到了七月七那天,人们来到缑氏山上,果然看见太子乔骑着一只白鹤停在山头。只是看着人们,并不到大家跟前去,还频频举手向人们致意,过了好几天才骑鹤飞去。后人为他在缑氏山和嵩山立了祠庙。
《楚辞•远游》:“吾将王乔而娱戏。”《文选•古诗<生年不满百>》:“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唐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诗之二:“范蠡舟扁小,王乔鹤不群。”说的都是同一人。
原来这王子乔不仅是个仙人,而且还是个在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
据说这位王子乔是黄帝的四十二代后人,本名叫姬晋,字子乔,当时被人称为太子晋,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
从历史记载来看,这位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的时代就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无论是周灵王还是诸侯都挺听他的话,看重他的。
当时晋平公使师旷拜见太子晋,问他什么是君子之德,太子晋就回答说:“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听完了称赞不已,认为太子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在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的时候,谷、洛两河发洪水,很有可能会毁掉王宫,周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
这话可说得不好听了,周灵王大怒,便把太子晋给废为庶人,太子晋觉得不高兴,想不开,我说的都是实话,你不听也就算了,干嘛给我贬了啊,整天闷闷不乐。师旷听说这件事情,就去看他,发现他的气色很差,像是活不了多久了。太子晋就对他说:“再过三年,我就会升天去跟玉帝那当差了。”果然不到三年,他就死掉了。
就因为这句话,大家都认为他能预测生死,认为他是真神仙。
太子晋死掉不久,周灵王也死了,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就是周景王。
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当了司徒,看到周室衰微,见事不妙,便赶紧辞官逃到了太原那里住。因为他是周王室的后代,所以当地人都称呼他是王家,于是宗敬就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且还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直接把祖宗名子改成王子晋了。
唐代武则天登封改元的时代,封禅嵩岳,便封太子晋为仙太子,给他立了庙,后来还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也就是如今,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也叫做仙君观。
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
(后半段关于王子乔的历史介绍,是在网上搜得,略做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