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瞎聊:新疆的几种特色饮品(一) -- 阿道克船长

共:💬53 🌺7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hehe 北京就有卖的

别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 :)

家园 【原创】瞎聊:新疆的几种特色饮品(三)

上两回聊的都是以牛奶为基本原料的饮品,因为在诸如新疆,内蒙这样的牧区,即使是在城市里,普通市民的饮食习惯也和内地的城市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实际上,牧区制作的饮品除了一大部分是以牛奶为原料的外,还有些很有特色的。呵呵,这里说的特色主要是这样两个原因,第一,除了在本地外,别的地方真的是很少见,甚至还不像上面两次说的奶茶和酸奶,有背井离乡的版本出现;第二,可能要让各位觉得扫兴,这些特色的饮品之所以没能为更多的人熟知是因为过于有特点了,以至于难以让大部分习惯了内地饮食的人们接受。

言归正转,这次要说得就是这么一种饮品:马奶。牛奶想必大家都是经常喝,羊奶说实话在新疆喝得反而不多,到了内地感觉喝羊奶的人还要多一些,而马奶,也许有些朋友还没有听说过,因为它的制作和饮用方式与牛奶羊奶大不一样。

一般情况下,牛奶或者羊奶都是直接煮沸就可以饮用的,而马奶就不是这样了,至少在家里有时喝的马奶不是如此,在挤出之后,往往它还要经过另外一道工序:倒入一种牛皮制的皮桶,放入陈奶酒曲,然后放在恒温处,每天搅动以进行发酵。

我至今还不知道煮沸的马奶能否直接饮用,多次进山游玩的经历但却一直没有机会去目睹马奶的完整制作过程,但是,经过这样一番工序出来的马奶味道的确有其独到之处,因为是直接采用生奶的关系,所以它的颜色要比牛奶以及羊奶的更显的白一些,同时口感也完全没有牛奶或者羊奶的爽口,而是略微发涩。

说到味道,也正是它难以被很多人接受的重要原因,鄙人可以如实告诉你,如果诸位看官没有什么特殊的饮食癖好的,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喝马奶的感觉都不会很爽,甚至有可能在记忆中留下很不美好的回忆,因为时至今日,海主任依然记得八岁的某一个夏天的下午,在伊犁河谷果子沟的山林边哈萨克牧民家的帐篷里喝到的有生一来的第一碗马奶;如果用简洁的话来概括它的味道,那么只有四个字:又酸又涩。

在看到身边哈萨克牧民的小孩捧着一大海碗马奶牛饮的时候,海主任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刺激,而且从我内心里,一直是自诩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的,以至于直到现在饮食习惯仍以肉,水果和乳制品为主,对于蔬菜并不是很喜好;于是,当时年幼的海主任作出了一个至今仍觉得非常勇敢的决定:没有象同去的其他小朋友一样,把那碗只喝了一口的马奶倒下,而是捏着鼻子一口气把它喝完了。

那次强喝马奶的事件给我带来了两个直接的影响:第一,此后几天内,海主任一直食欲不佳,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吃多少东西;第二:从那以后海主任就耐上了马奶这种饮品,甚至比很多大人还能喝。

也许大家又会说了,马奶不就是味道怪点嘛,别的还有什么?这个问题海主任也没有办法回答你,但是在新疆有时候把马奶和马奶酒的叫法是混杂在一起的,据说喝多了会喝醉,不过我想这应该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作用吧?常说酒不醉人人自醉,比起手中碗里的马奶,伊犁河谷的一草一木,山林中的空气,哈萨克族同胞的好客似乎更容易让人醉一些。

同时,马奶的饮用季节也很有特点,一般都是夏秋两季,而马肉,马肠等其他制品一般都是冬季食用,这里先多扯上几句关于马肉马肠的闲话,这类食物的制作方式海主任基本认定介于内地的香肠和欧洲的香肠之间,基本都是熏制的,但与川蜀一带的熏肠不同,马肉马肠的熏制尤其自己的特点,一是放的作料很少,主要只有盐和胡椒粉,有的甚至只有盐;二是烧烤的木料比较有讲究,一般以松枝和果木为多,概括的说,松枝熏制的带有淡淡的松香,肠内水分较多,肉色较黯淡;果木熏制的较咸,水分略少于松枝熏制,肉色较亮。马肉马肠性热,所以冬季食用为佳,而马奶有助于消化肉食,是夏季解暑的好饮品。

说到最后了又要回到海主任在第二次闲聊时谈到的那个问题,商业社会在饮食上的种种弊端,甚为海主任所痛心疾首,往往是一些很好的特色饮食,一旦商业化后,即使有了名气与利润,但是特色也丧失很多,又比如这次谈到的马奶,已经有商家投产建场,易拉罐包装的马奶酒也摆上了海主任家乡超市的货架,但是买回家去坐在家中沙发上面对电视屏幕喝着罐装马奶酒的时候,无论如何也觉得少了很多味道。

海主任不是善吃之人,对吃也只是在温饱之余有些特殊的偏爱,人说中国人民爱吃好吃是民族特性使然,海主任深不以为然,爱吃而好吃,大概世界各民族都有此特点,这本就是温饱之余更高的追求,当吃一形成一种文化的时候,我也想,也许坐在家中沙发上那时的我,想要喝的不是一罐马奶,而是山区生活的经历:大片的草地,山林的空气,白色的帐篷,坐在帐篷外篝火旁时清晰可见的头顶的星空,当然,还有这时身边哈萨克族兄弟递来的一海碗马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新疆阿里还在,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海主任时候的老板了
家园 小区有家新疆馆子

馆子就是家门脸儿房,去年夏天的时候卖自家做的酸奶,3块钱一小碗,放冰箱里冰镇着,每天晚上都要溜达过去喝一碗.....不知道今年夏天还卖不卖

家园 好福气啊

夏天到了,考虑上网订个酸奶机来着。

家园 【原创】瞎聊:新疆的几种特色饮品(四)

有几天没接着写了,五一出去小游了一趟回来赶上北京雷暴雨,凌晨两点下了飞机又饿又累突然开始想念热乎乎的奶茶,想起了接着这个瞎聊话题,新疆的特色饮品很多,断不可能几篇就简单介绍了事。更重要的,前面三种从熟悉程度上讲,大家多少还是喝过或至少听说过的,而今天要说的这个,估计很多筒子连名字都未曾听过。

好吧,不卖关子了,今天的主角叫做“格瓦奇”,别名也有叫格瓦斯,卡瓦斯等等,在新疆普通老百姓就直接称其为“啤窝子”——听音译让人一头雾水,听俗话这么一讲估计大家就知道这格瓦奇是怎么一回事了:就是拿啤酒花,蜂蜜和大麦三种主要原料发酵酿造而成的。口感么......还真不好讲,有啤酒味、有蜂蜜味、还有点汽......话说有年咱家在北京甚是想喝这东西,偌大的北京城竟就是找不到(不知道现在新疆驻京办里有没有卖的),于是自己拿喜力(我比较偏爱这个牌子的口感)、蜂蜜和苏打水对了一回,还真有那么点味道......扯远了...

其实打根子上讲,格瓦奇也不是新疆的特产,而是从老毛子那边传来的,但凡老毛子做东西,外观、过程就是一个糙字。格瓦奇也不例外,最早制作原料就是大麦荞麦的为主,放陶罐里加热完了加水再发酵,如是就成了格瓦奇原始版,现在想来酒精度也低不到哪去,毛子能喝嘛。虽说过程糙了点但口感还是很好的,这也算毛子产品一贯的实用就好原则,结果上到沙皇下到平民老百姓,喝了以后都觉得哈拉绍哈拉绍了。这格瓦奇在斯拉夫的黑土地上就算是这么火起来了。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格瓦奇确切是什么时候传到了新疆,但是自我幼小的记忆中,伊犁河谷乡下大部分的民族家庭都会在夏天做这种并不是很耐储存的饮料。我一直固执的相信人幼时的记忆具有不可替代性,正如奶茶的香浓温暖,酸奶的甘醇可口,马奶那先苦后甜的难忘经历一般,格瓦奇在我心里留下的永远是那种清冽甜蜜的味道。即使过去很多年,我在离家乡几千公里外的地方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还是炎炎夏日里安静整洁的新疆院落,屋外窗台上摆满用玻璃瓶密封的呈金黄透明的液体,伊犁河谷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瓶散发出绚烂的色彩,那完全是种能让一个孩子着魔的颜色。我踮起脚尖,小心翼翼的取下一个瓶子,把它放进树荫下压井旁盛满清凉地下水的桶里,然后急切不安的开始了热传递试验的倒计时。

时间是个神奇的魔术师,让你能把幼时一些无关紧要的片段记得如此清晰,也能把一些本该记住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不可避免的长大,告别故乡,然后在多年后的某天突发奇想的要找回那份记忆,结果却往往并不如愿。

正像前面几篇文那样偏激的说,在民族饮食这方面,我曾对万恶的商业化生产爱恨交织。而具体到格瓦奇,又不能不说正是商业化的生产挽救了这个原先只能依靠自家小作坊式制作,保质期只有短短三五天的饮料。

再次回伊犁喝到格瓦奇,是我大学快毕业的那年冬天,饭店里明暗适度的灯光能掩盖每个人的真实表情,也同样照在打着商标的瓶子上,服务生程序式的询问我要冰镇或者常温,而后把它倒入杯中,密封灌装的工艺将数月前生产的格瓦奇的清冽甜蜜口感保持到了我喝下它的那一刻,于是我明白,其实改变的只是自己,周遭这一切一直都未曾变过。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hehe 对那里记忆犹新的是

上大学以后第一个生日是跟同学一起在那边吃的,当时一个桌子的人现在天各几方,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啥时候要再回天津,在那边吃估计就有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感觉了。。。 哈哈

家园 花送好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