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弹道导弹精确打击航母的可行性论证 -- 圆环
没有必要任何地区跟踪霉菌,所以技术上的需要少很多。
阻力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到达目标时的速度也是相差很大的。而且让2000个子弹头均匀分布在一个圆内也是非常难的。
低气动阻力是APFSDS的生命,不必担心掉到海面上速度不够。
估算一下,假设子弹头横截面为圆形截面积1平方厘米。海平面截面积1平方厘米高100公里之圆柱体所含大气空气质量为约一公斤。设子弹头穿越该圆柱体过程中将这一公斤空气全部加速至弹头初速的70%(4000x70%=2800m/s,应该是高估了不少),子弹头将会损失动能的50%,速度会从4000米每秒降至2800米每秒,还是够用的。这个算法是野路子毛估而已,请内行不要见笑说什么空气不只有弹性还有粘性摩擦阻力,势能转化动能一类的。
子弹头均匀分布在一个圆内是为了计算方便,实质是分散在500x500米目标区不要打堆就好。在饱和攻击的背景下要求没那么严格。
不明白的话可以google一下,不要随意的自造模型。空气阻力是和物体的表面积成正比例的,一个弹头分成10个子弹头,表面积增加到原来的3倍左右。
用能量关系计算空气阻力,就是我突发奇想以求博看官一笑罢了.当然应用能量守恒并不是毫无道理的。这不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嘛,10马赫的风洞我手头一时还没有。像您所说“空气阻力是和物体的表面积成正比例的”姑且认为这里指的是迎风面截面积,我定义的2000子弹头总截面积0.2平米,并不比常规的两吨单弹头大呀?这也是使用钨合金的优点之一。钨的比重19是铁的2.5倍,体积小阻力就小,外加APFSDS是长杆构型的。
更加有趣的是我的模型中阻力确实正比于迎风面截面积,如果您能花点时间动笔算一下的话。
请善用google或者百度,而不是闭门造车自己随便造模型。
哪怕把"西太平洋预设战场"进一步压缩到"以台湾为中心,1500KM为半径的海域",面对的问题还是一样,如何实时监测?如何对大气层再入的高速弹头进行引导?
导弹在参与常规战方面,近中程—对敌重要设施、战略要点的精确打击,中程—反卫星,中远程—打击移动目标(主要针对航母)。
相应装备试验或者实弹发射,从九十年代开始,到前年结束,改进完善当然继续进行。相应部队编组、部署的第一期也已完成。因此二炮敢喊“首战用我”。这是战略导弹部队开发出的“战术产品”,在核反击战以外,正式担负常规作战任务。
现在随着巡航导弹的研制成功,而且精度非常令人满意,这方面的编组部署还在验证,作战功能还在挖掘。
低速时摩擦为主,高速时兴波为主(80%?)。
人造卫星航天飞机返回时为了有效减速,要尽量增加迎风面积,所以肚子屁股朝着地面,减速能全加热空气了。导弹动能弹要加热的对象是甲板,不能加热空气。所以动能弹在给定质量的情况下,截面积要越小越好。坦克脱壳动能弹也是为了减少兴波阻力造的细长。
弹体延长会造成空气摩擦阻力增大,但与兴波阻力减小比起来还是划算得多。
就可以测得摩擦和兴波阻力之比了。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大约每半小时到一小时精确定位一次即可。
例如说我上一次准确定位航母编队之后,由于可以预先知道下一次准确定位的时间,所以可以在这次定位点为圆心,此时间内可能行进的距离为半径,让部队做好最后的出击准备。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地步,这个东风,就是最后一次精确定位的坐标。只要获得这个坐标,导弹就立刻发射。
而对一支有十来艘大型舰艇组成的航母编队来说,由数颗低轨卫星组成的监控网络,完全可以做到一小时精确定位一次的水平。
我要没记错的话,所有‘泄露’的照片都指这个组合:弹道火箭将反舰导弹快速投至战场,导弹用飞航方式寻歼目标。只有这样的组合,才能保持战略导弹部队的战区外先发优势,同时赋予导弹足够的精度攻击点目标,并且可以实现多种末段导航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