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经济学读书心得 -- 科大胡不归
记得高中的历史书上有 玉米和红薯(番薯)都是我国历史上没有的作物 是清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来的~呵呵~因为这两种东西没有种植水稻那么高的要求 在当时农业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 依然养活了清朝的4.5亿人 这一章我还记得是和清朝的某种农业土地制度结合起来说的呢
还有发展中国家这顶帽子我看实在不错 这什么什么贸易协定啊...京都议定书啊 都是有便宜占的...卡卡~
我看此文标题为政治学读书心得比较好,没看出啥心得来,呵呵,不过我全力赞同你的态度和观点。
从LZ的“红薯(番薯)”猜来的。
本来政治经济军事就是一家么。
1。单边印花税
2。国资委支持央企回购和增持股票。
3、中央汇金将在二级市场增持中行、工行、建行等银行股,并即日开始操作。
2008.9.18
回来慢慢读。
中国难道不是亚洲第一强国么?
国民党一直在努力占领道德制高点,表现出大度和善意,通过国联将敌对势力的斗争转移到与全世界人民的矛盾上。
国民党外交部的聪明和能干,不是一天两天了。
关于印第安是否独立,我认为应该听听当地人的意见。我本人不希望印第安独立。不过,我不认为仅仅凭我本人的愿望,或者所谓历史上如何如何,就能完全不考虑当地人的看法。而且,我认为在经过印第安地区的讨论后,说不定仅仅在印第安人中支持统一的人还是大多数呢。
小弟居然傻乎乎地码了一大段文字去讲这个道理。得好好地在大哥的文章里好好汲取营养,也避免有盗版的嫌疑。
比方说,中国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有1亿人。这些人中每年有1000万人年收入超过5000元(收入增长最慢恰好是底层的人),消化这些人就需要10年,而到了10年后,社会底层的衡量标准已经提高到了1.5万元,相比社会其他阶层似乎生活从未改善过。即便如此,最穷的那部分人的生活还是要比自己10年前过得好。
呀回复错地方了,原来是回复某个说中国这些年发展,底层人民生活还是没有改善的帖子的,可能点错地方了。
毛泽东思想也就是毛主席一个人的智慧?没有周总理、陈云等一帮干才的支撑,会有那样的成绩?
赫鲁晓夫说,我当市委书记……时,我什么都不知道。当我当上了部长会议主席,我就什么都知道了……
元朝和清朝时民族压迫都非常严重,而汉族现在却笑着对蒙古族和满族说:“我们是兄弟。”
看到老兄关于计划生育的发言,非常当心民族比例失调。请问三国时的蜀国,吴国的百姓又有多少是汉人?五胡乱华时的少数民族到哪里去了?东晋的衣冠南渡有多少遗族迁徙江东,历史上的百越族,山越族都被汉人种族灭绝了?……更何况,在汉朝之前的周人是什么身份?秦人原籍何方?——我碰到的几个少数民族同学和朋友,在他们告诉我他们是少数民族之前,我看不出他们跟汉人的区别,他们也更强调自己是中国人,对原有民族的一些习俗也渐行渐远。
再看看我周围的熟悉的人们:有的面目扁平,有的高鼻深目;有的皮肤白皙,有的不晒也黑;有的头发硬直,有的飘软,有的自然卷……可是他们都是汉族人,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汉族不会只有一个单一的种族起源的。按照我们传统的提法,也是强调以文化的认同感来确定民族的归属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
就拿我生活的环境来讲,老祖母精通老家的3种方言,老爹只能讲两种,我呢?只能讲一种了。估计我的下一代不会讲我原来的方言了,我没住着自己的出生地。老家3种方言也开始向一种强势方言融合,而这种强势方言又慢慢向普通话融合,就拿我的姓(在中国人口排名前10名)来说,老邻居称呼爷爷跟同学朋友们叫我的发音已经完全两样了,老方言的语序和发音中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信息,但我现在用方言说话只用方言的发音直接逐字翻译普通话了,全没了老祖母说话中带有的古韵。我已经记不起小时候爷爷教我的用本地方言吟唱的童谣和类似于绕口令的那种顺口溜或俚语,这些东西已经在被地方政府当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或者录音的形式保存了,随着老人的逝去,所有的痕迹只能在档案馆里去寻找了。——民族融合又何尝不能如此理解?
对西藏的民族政策失策在于,让寺庙成了独立王国。应该采用类似与质量体系相似的认证模式、加军工厂的军代表常驻制度和以前的册封方式相结合的办法管理寺庙。
———————————————————————————
不好意思,看贴太慢了,原来兄台后面已经论述到了。惭愧。继续学习中
我在有的资料上看过,比尔盖茨念中学时练编程用的计算机比中国科学院最先进的计算机还好。个人的上机时间要远远多于当时中科院的单个研究员。我们的研究员能互相交流的对象又能是谁?——这么大的技术上的起点差距,我们又如何能要求我们的企业在以前能在技术层面上走世界前沿?
至今中国还未形成有法律保障的风险投资机制和专利技术保护机制。
还好,这两年职业经理人阶层开始慢慢形成了。
——随着我国这三块短板的补齐,会有越来越多的象中星微这样的创新性公司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