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经济学读书心得 -- 科大胡不归
为什么称钱永健是钱学森的堂侄而不是侄子?这个堂意味着什么?
看来还是你狠。
请看链接:外链出处
老实说我也不知道什么办法最好,还是看人的素质,不仅仅是党内的,掌权的,还有社会上的,在野的,多一个人也好。
没有邓小平,赵紫阳不就是另一个戈尔巴乔夫?
中苏当时的最大不同是中国当时有邓小平这种打过大仗不容易被几个好听的新名词忽悠的元勋掌舵,而在苏联,见过大世面的开国元勋早死光了。
邓小平清醒地知道政治经济学理论基本都是事后诸葛亮,在未知领域导航不能指望它,只能小心谨慎地玩“摸着石头过河”。戈氏更像个书呆子,学了个理论就照着来,再加上做事也太急,不知道大车不能转急弯的道理。刚上台驾驶座还没捂热,刹车油门还没找着,就向右一个急转弯,不翻车才怪。再看看邓小平安排的三人组,听话的江当方向盘,有冲劲的朱是油门,保守的李当刹车。这才是水平。
正如萨苏文中提过的,实际政治经济管理中,小聪明远胜“大智慧”。
西方历史学界关于治水与帝国的论述,最早是用于波斯等新月地带“东方帝国”的,后来才推广到中国。不过更近的历史考古已经证明这些假说的不确。
是什么。
结果是乱。每几年乱一下,什么都搞不了。有人大谈特谈,备战经济,胡扯一气。其实就是折腾经济。
比如说像茅于轼?
苏联解体以前中国产品在苏联一直有很好的名声,工艺精巧,质量好。很多中国五六十年代出口苏联的轻工业产品直到苏联解体很多俄罗斯人还在用。
其实不用什么专家,是个人就知道乱折腾不好,现在的状况,稳定压倒一切,想要折腾的是那些宪章派。
但折腾不好并不代表着乱折腾就是经济不能健康发展的唯一或者最重要的原因。
这个结论要成立的前提是,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运动,中国建国后到改革开放的40年就可以快速发展,比如象日本那样。可现实的情况是内外条件都是极端不允许的,建议好好看看葡萄的那个系列,影响一个体系的参数有很多,并不仅仅是自己是否折腾这一点。就好比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整天游乐那是不务正业,可你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评价一个新生的婴儿,小孩子的游戏是学习和锻炼的过程。
一些小年轻的意见。
当初80年代,老毛的浮夸和折腾风气还在,又搞了一个小而短的跃进,结果糟糕。
要了解那时候的情况,先要看“共同纲领”,然后是陈云的中央财经委员会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和囤积商斗法,到统一财政。
到1952年,经济建设相当出色。工人收入比1949增加70%,农民增加30%,把国民党的经济烂摊子给稳住了。农村的土改出来西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很顺利(也出现一些过激现象),城市的经济是国有主体下的多元经济,颇似现在的结构。要知道当时还同时打了朝鲜战争,其中不少经费是全国人民私人捐钱。
形势相当好,有个屁备战经济,整个国家的执政中心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民生为主。当时的城市工商业目标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不是”大公无私,要草去苗“。
本来在“共同纲领”的想法里,是在10-15年之内,搞新民主主义,然后之后过度到社会主义。但是老毛一看形势好,就开始冒进,要折腾了,开始要在10-15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冒进主义从此抬头,开始搞总路线了。
本来中国的工业基础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确实比较弱,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6%,在工业中占的比重重工业只有35%,大家都知道要搞中国的工业化,可是以当时的一五计划慢慢来,也不是没有机会在15-30年间,让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搞出一个强大的国家出来。
可惜的就是,老毛为首的tg领导人,不懂经济,脑袋乱拍,在莫斯科夸海口,要15年赶英。为了提供足够的商品粮来支持工业的大跃进,就开始搞乱农村。最后赶英的目标好像是3年。简直是疯了。
当然如果是茅的结论就更可疑了。
不少结论还是出自不那么让人信服的别人。
就是认为如果没有老毛的折腾,以建国当年全国人民上下同欲的心气和稳妥的步骤,新中国会比后来好很多很多。
何新的这个未完成自传好像刊登在中国青年杂志,后来闹学潮,停了,可惜。他还写过文革中他去各地野游的经历,简直是当今小资们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