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文摘】艽野尘梦- 目录 -- 渡泸

共:💬14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艽野尘梦- 目录

响应飘飘MM的伟大号召 :-)

民国 陈渠珍著 任乃强校注

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网友ho于2001年3月贴入[新观察]?新文化论坛

《艽野尘梦》

  一部奇书,记述了上个世纪初发生在西藏的一个真实故事,非常的时代,

非常的场景,非常的人物,非常的经历,一部爱情经典。并无时下流行的性爱

描写,隐私披露,但在它正式出版前的多年间,就曾以手抄本、复印件和内部

出版资料形式广为传布。谁读过它,谁将终身铭记。唯一遗憾的是写作年代尚

早,文笔稍嫌艰涩。寄望于未来会有大手笔将之释为现代名篇。

  目录

前言

总叙

第一章  成都至察木多

第二章  腊左探险

第三章  昌都至江达

第四章 收复工布

第五章  进击波密

第六章  退兵鲁朗及反攻

第七章  波密兵变退江达

第八章  入青海

第九章  过通天河

第十章 遇蒙古喇嘛

第十一章 至柴达木

第十二章 噶尔厅至兰州

  前言

  《艽野尘梦》,作者“追忆西藏青海经过事迹”、取《诗?小雅?小明》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之意为书名,含有青藏高原风尘录的意思;艽(qiu):

荒远。艽野:指青藏高原。在书中,作者详细地叙述了自己1909年从军,奉赵

尔丰命随川军钟颖部进藏,升任管带(营长),参加工布、波密等战役,在驻

藏期间同当地藏族同胞、官员和喇嘛来往密切,同藏族姑娘西原结婚,在1911

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南北响应的消息传到西藏后,出于对波密起义士兵的一

些行动不理解,而又顾念个人安危,于是组织湖南同乡士兵和亲信一百五十人

取道东归而误入大沙漠,断粮七月余,忍饥挨饿,茹毛饮雪,仅七人生还于西

安,西原病卒等经历;描绘了沿途所见的山川景色、人情风俗和社会生活;同

时记录了英、俄帝国主义觊觎和争夺我国神圣领土西藏的罪恶和阴谋活动,清

政府的日益腐败,清封疆大吏间和军队内部争权夺权、勾心斗角的斗争;记载

了辛亥革命对西藏和川军的重大影响和军中的同盟会员、哥老会成员在波密乘

机发动兵变、杀死协统(旅)罗长崎的实况。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不失为一部

写得优美的游记;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它又不失为记录清末民初川边、西藏情

况的重要资料,因此,任乃强先生在《弁言》中说:“但觉其人奇、事奇、文

奇,既奇且实,实而复娓娓动人,一切为康藏诸游记最,尤以工布波密及绛通

沙漠苦征力战之事实,为西陲难得。”当然,也必须指出,由于时代和阶级的

局限,作者在书中表现了大汉族主义的观点和流露出对辛亥革命的错误认识,

应当予以实事求是的分析批判。我们相信读者是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本

书中的问题的。  

  这本书,于1940--1942年在《康导月刊》上连载时,任乃强先生对其中误

记的史实、地名,人名作了校往;这次出版前,八十六岁高龄的任乃强先生,

在吴金钟同志协助下对原先的校注作了修订。

  编者(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2年5月13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弁言、总叙

弁言

  张厂长志远游南川归,示湘西陈渠珍所著《艽野尘梦》。余一夜读之竟。

寝已鸡鸣,不觉其晏,但觉其人奇,事奇,文奇,既奇且实,实而复娓娓动人,

一切为康藏诸游记最。尤以工布波密及禁通沙漠苦征力战之事实,为西陲难得

史料。比之《鲁滨孙飘流记》则真切无虚;较以张骞班超等传,则翔实有致。

适学友之喜研究边事者来过,偶以贻之。辗转传阅,一月之内,更十数人,原

册已破,而求阅者无已,或请放《康导》(月刊)转载,以慰向隅。余以其为

追忆之作,人名地名及追述史事,难免偶有小误;又所记人事,每有省笔隐文,

未能使局外人澈然明潦之处。乃就个人所知及访问所得者为之校注数十条,犹

裴松之事陈承柞之道也。

  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五日南充任乃强记

  ----------------------------------------------------------------

[校注一]

  陈渠珍,字仲谋,号玉鍪。湖南某县人。光绪未毕业于长沙军校,任湖南

新军第一标队官。并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已而疑之,弃职赴武昌谒赵

尔巽,巽荐与其弟尔丰,拨入军籍,随协统钟颖军人藏。过川边,以雄奇为赵

尔丰所赏。擢管带,仍从钟颖入藏。驻防工布进攻波密,多有战勋。清鼎覆,

统师罗长琦为部下所杀,陈氏率湘中子弟一百十五人东归。误采传说,取道绛

通草原,途中绝食者七阅月,茹毛饮血,生还者仅七人,所娶藏女西原与焉。

西原卒于西安,陈痛悼下绝意仁宦,返乡里。其后仍任军职,至师长,据湘西

数年,曾屡次与红军作战。而后醒悟,卸军职,办纺织厂于南川。一九三六年

冬撰成此书;原序有云。

  “追忆西藏青海经过事迹,费时两月,著为《艽野尘梦》一书。取诗人‘我

徂征西,至于艽野’之意”。《说文》解“艽”为荒远。余按“艽jiao”草名,

入药,为“秦艽”,其叶宽、薄有内纵纹,微似龙舌兰。根茎纤纵。绞纽如束

丝,故曰艽,产于海拔拔三千米之高原,即康藏青海地方。故自秦中输出,故

曰秦艽。小雅之“艽野”,解为青康微高原极合。无容解为荒远也,今人习呼

康青藏为草地,何如呼为艽野之典雅贴切乎。

  ----------------------------------------------------------------  

  总叙

  西藏,汉为西羌,唐为吐蕃,明为乌斯藏。素奉佛,初崇红教,习符咒及

吞刀吐火之术。有宗喀巴者,入大雪山苦修,道成,乃正戒律,排幻术,创立

黄教,风行全藏,红教浸衰。其高足弟子二,长曰达赖,即当时藏王,驻拉萨,

握政教权,统治全藏,与罗马教皇同;次曰班禅,驻后藏,仅负教皇之名而已。

清初,设驻藏大臣管理监督,既而印度沦为英殖民地,英之陆军直达喜马拉雅

山麓。俄之势力亦逾帕米尔高原,侵夺中国领土。英、俄争夺加剧,于是英人

欲得西藏,进窥康蜀,以完成其扬子江势力范围,俄人亦欲得西藏,附印度,

逾葱岭,夺新疆,席卷蒙朔。英人自失北美,视印度为“天府”,恐俄捷足,

因先发制人,利诱达赖,认西藏为独立国,与唐古特政府直接订立英藏新约,

钦使某,且为署名签字。自后清廷遂不能过问藏事矣。达赖既入英人仨中,驻

藏大臣,类皆昏庸老朽,清末孱王守位,淫后专权,不知强邻逼处,宜固藩篱。

达赖亦渐知英之阴谋,其属下藏王边觉夺吉对沙俄心存幻想,见英人虎视眈眈,

乃联俄抗英。借贺俄皇加冕为名,赴俄京以施其纵横俾阖以夷制夷之术。英闻

之怒,遣精兵数千,逾雪岭侵入中国领土。达赖固以活佛自居,至是亦就其建

亭寺护法跳神问卜,以决和战。护法大言曰“佛能佑我,敌可虏而收其器械,

请决战”达赖信之,调藏中兵数千拒英兵于庆喜关外。英人涉险深入,遇伏仓

促应战,死亡百余,稍却。藏中相庆,以为神言验矣。而英复整军进,藏兵素

缺乏训练,卒大败,死千余人,遂望风披靡。达赖知大势已去,乃捕建亭寺护

法寸磔之,囚其母于工布之头波沟,携带珠宝珍物数百驮,率千余人出奔哈喇

乌苏。因行甚缓,恐英兵追及,乃封存宝物于其喇嘛寺,留兵守之,仅率百余

人人京求援,为慈禧诵皇经祈福。慈禧素佞佛,乃命川督遣混成一协赴援。予

时任川陆军六十五标队官,亦与入藏焉。

  ----------------------------------------------------------------

[校注二]

  按:陈之要例一云“予未人藏以前,搜求前人所著西藏游记七种读之....,

由藏归来,复购近人所著西藏政教及游记八种读之,......实则按之无物”以

陈君之明敏果锐,阅坊问书,自当不能满意。然此总叙首则所叙藏事,则十、

九皆有错误。盖由未曾深究西藏史地故也。兹为略校数处:一、唐古忒为清人

加于西藏之名,其称非古,不当冠于汉前,二、达赖、班禅皆非宗喀巴首座弟

子。达赖至三世始为蒙、藏人民所崇奉,有尊号。三、驻藏大臣虽创于雍正之

世,至乾隆未叶平廓尔喀后始掌握西藏政权。四、英军入藏,强与藏人订约,

驻藏大臣有泰署名约中,为光绪三十年事,达赖即于此役离藏入朝,原文叙次

大误。五、达赖初欲奔俄;清廷多方阻之,迁延年余,始被迫入京,非迳赴京

求援;时达赖与清廷甚相左也。六:达赖离藏后,清廷命张荫棠、联豫等先后

入藏办理善后,直接掌握西藏政权。联豫奏请自川调兵一协入藏驻防、镇慑反

侧,非清廷应达赖请;调兵往援也。

  ----------------------------------------------------------------  

  余自长沙军校毕业后,任湖南新军第一标队官。湖南新军,创自湘督端方,

以旧有巡防军改编为一、二两标,士皆稚愚,将校多出身行伍。独予队兵卒,

新募自家乡,皆青年学子,及茂才?[膳生,其时革命思潮已萌芽于内地,湖南

民气尤激昂。革命先进,迭遭失败,知非联络军队不足以颠覆满清,乃设同盟

会支部于长沙。予鉴于清政不纲,外侮侵陵,方醉心于政治革命。窃幸所部皆

青年俊秀,乃于军事训练外,授以国文史地测算诸科,期年之后,思想为之一

变,且大半加入同盟会。尝秘密集会于天心阁,士气日张,泛驾踬驰之行,不

可复制。予既怀古人勿樱人心之戒,以为从此鼓励激撮,清政可复,然愤骄之

祸,收拾壶难,则始于救国者,必终于误国。因是,决计解职归里,越年,同

学友约赴鄂谒鄂督赵尔巽,尔巽在清封疆大吏中,为最明达者。抚湘时,锐意

兴学练兵,予等皆受其陶铸者也。其弟赵尔丰督川,将有川边之行,亟需材,

尔粪资遣予辈入蜀。至成都,尔丰疑湘人皆革命党,不即擢用。未几,尔巽移

督川,尔丰授川边大臣,任命予为六十五标队官。隶协统钟颖部。旋分防百丈

邑。军余多暇,知英人谋藏急,部下有自藏归者,辄从问藏中山川风俗、参以

图籍,深悉藏情。适钟颖奉旨援藏。予见猎心喜,上西征计划书,于藏事规划

颇详尽。钟颖大加称赏,立召余回成都,委援藏一标三营督队官。予以眷属浮

寓成都,留无依然,归无资,送无人,力辞不就。管带林修梅力劝不已。钟颖

复债多金,优给月廪。余感其意,遂行。

  ----------------------------------------------------------------

[校注三]

  清末兵制,省约驻军一协,设协统。协辖三标,设标统。标辖,设管带。

犹今营长也。营辖四连,设队官。连辖九棚,设哨官,每棚有兵夫共十八名。

百丈驿属名山县,原作邑,误。驿当藏蜀冲途,陈之研究藏事,基于此战也。

  钟颖,字鼓明。正黄旗人。父晋昌,尚咸丰妹,官至盛京副都统。以附义

和团罪,谴戍西藏军台。行至成都,托病,经川督锡良奏留养病,实慈棺后密

旨也。颖于同治帝为表兄弟,故邀慈禧宠眷。光绪三十一年密诏假协统衔,于

凤凰山训练新军,时年仅十八耳,新军成,钟为协统,率之入藏。时宣统元年

也,年二十二。

  钟颖协下,乐山王方舟任参谋长,荣县王伯樵任秘书长。其三标统,一由

颖自兼。一为刘介堂,一为陈庆。

  林修梅,湖南人,时任陈庆标下第三营管带。后随征入藏,至昌都懈职归。

与石青阳等奔走革命,在广东有声。陈渠珍,初任其营督队官,犹营副也。后

代林为管带。其后,林在广东,陈在湘西,始终不协

  ----------------------------------------------------------------

  时革命思潮遍于中国南部。四川僻在边隅,一年之中,捕拿革命党破获机

关之事时有所闻。青年志士,亦渐染革命思潮,群起作排满运动。余入藏之心

虽决,时侄方大病,妻年少,凄凉异地,形影相吊,闻予将出塞,均痛哭牵衣。

予至是亦觉儿女情长,英雄气短。顾钟颖遇我厚,又念革命潮流,终难避免。

异日茫茫禹域,谁是乐郊,且余在军未尝他务,而川当局犹以革命党目之,久

客他乡,殊非长策。西藏地僻远,而俗椎鲁,借此从戎之机,漫作避秦之游,

亦计之得也。乃百计安慰家小,摒挡家事,挥泪而行,时宣统元年秋七月既望

也。

家园 第一章 成都至察木多

援藏军出师计划,经长时期之筹备,颇极周密。讵一经开拔,障碍横生。

尤以夫役逃亡一事,最为骚扰。军行所至,四出拉夫,人民逃避一空。三营殿

后,夫役逃亡尤多,行李沿途遗弃,虽出重资,不能雇一夫。纪律废弛,非复

从前节制之师矣。读唐人应役出塞诸诗,苍凉悲壮,非身历其境者,不知其言

之酸而词之切也。

  自成都四日而至雅州,风景与内地同,自是以后,气象迎殊,山岭陡峻,

鸟道羊肠,险同剑阁,而荒过之。沿途居民寥寥。师行于七月,时方盛暑。身

着单服,犹汗流不止。过雅州,则凉似深秋,均着夹衣。愈西愈冷,须着西藏

毯子衣矣。过大相、飞越诸岭,皆重峰叠嶂,高峻极天,俯视白云,盘旋足下。

大相岭,相传为诸葛武侯所开凿,故名。经虎耳崖陡壁悬崖,危坡一线;俯视

河水如带,清碧异常,波涛汹涌,骇目惊心。道宽不及三尺,壁如刀削。余所

乘马,购自成都,良骥也,至是遍身汗流,鞭策不进。盖内地之马,至此亦不

堪矣。行六日军沪定桥,为入藏必经之道,即大渡河下流也。夹岸居民六七百

户,河宽七十余丈,下临洪流,其深百丈,奔腾澎湃,声震山谷。以指粗铁链

七根,凌空架设,上覆薄板,人行其上,咸惴惴焉有戒心。又行二日至打箭炉。

  登大相岭,相传不能交言,否则神降冰雹。予过大相岭时,竭蹶至山顶,

见清果亲王摩崖题碑诗,上部为雪所掩,以马挝拨之,有句曰:“奉旨抚西戎,

冬登丞相岭,古人名不朽,千载如此永。”盖景仰先贤,亦自诩也。同辈回顾,

予犹未至,大声呼唤,有应声而呼者,众声交作,天陡变,阴云四起。雹落如

拳粗,予急奔下山。后来者多为雹伤。盖雾罩山头,阴寒凝聚,一经热气冲动,

雹即随之降落,亦物理使然也。

  打箭炉,为川藏交通枢纽地。相传为诸葛武侯南征时,遣郭达于此设炉造

箭,故名。其地三面皆山,终日阴云浓雾,狂风怒号,气候冷冽异常。山巅积

雪,终年不化。三伏日,亦往往着棉衿焉。驻打箭炉数日,官兵内着皮袄,外

着毯子大衣,犹不胜其寒矣。予尝戏谓内地冬寒,寒由外入。病疟发寒,寒由

内出。塞外之寒,寒生肌肤。亦事实也。

  一入炉城,即见异言异服之喇嘛,填街塞巷,闻是地有喇嘛寺十二所,喇

嘛二千余人。居民种族尤杂,有川人,滇人,陕人,土人,回人;又有英法各

国传教士甚多,土人迷信喇嘛教,家有三男必以二人为喇嘛,甚或全为喇嘛者。

盖喇嘛据有最大势力,能支配一切,一为喇嘛,身价即等于内地之科第,故人

人以得为喇嘛为荣也。

  ----------------------------------------------------------------

[校注四]

  打箭炉三字,系藏语“打折多”之译音。明初即有此译称。清乾隆时,始

有人捏造武侯遣将军郭达造箭于此之说。世多仍之,荒谬之甚矣。余另有辨。

其地才高于海面三千六百米。较巴塘、雅江、甘孜、道孚等处为低。但以四围

雪山环抱,阴湿多风之故,反较巴塘、雅江、甘孜、道孚等处为寒。打箭炉号

称八大喇嘛寺。当时尚存七所:安雀寺、南摩寺,皆黄教;夺吉村寺、红教,

三寺最大;夷龚寺、撒迦寺、俄巴寺、杜渣寺,皆小寺,寺僧亦各只十余人。

撒迦教或红教,旧曾有白教寺,在白土坎,后毁,改为关帝庙,今康师校址是

也。康熙时,跑马山有大自教寺,因作乱被毁,今为南摩寺分院,不在八大寺

之列。兹云“十二寺”,盖追忆,未确也。

  ----------------------------------------------------------------

  康藏一带,气候酷寒,仅产裸麦,故僧俗皆以糌粑为食,佐以酥茶,富者

间食肉脯,以麦粉制为面食者甚少也。糌粑制法,以青棵炒熟磨为细粉,调和

酥茶,以手搏食之。酥茶者,以红茶熬至极浓,倾人长竹筒内,滤其滓,而伴

以酥油及食盐少许,用圈头长棍上下搅之,使水乳交融,然后盛以铜壶,置火

上煎煮。食糌粑时,率以此茶调之。且以之为日常饮料。藏民嗜此若命,每饮

必尽十余盏。余初闻此茶,觉腥臭刺鼻。同人相戏,盛为酒筵,约以各饮一盏,

不能饮者罚如其数,予勉呷一口,即觉胸膈作逆,气结而不能下,自认罚金,

不敢再饮矣。

  藏民男子皆衣宽袍大袖之衣,腰系丝带,头戴呢帽,或裹绒巾,足着毪子

长靴。女子衣长衫,毪裙,系腰带,头戴八柱,项围珠串。

  喇嘛服饰,因阶级而异。上焉者内着衬衣,外缠红黄哗叽披单,帽作桃形,

靴为红呢制,手拿佛珠,口诵佛号。其下,则粗呢披单,交缚上体而已。藏民

住宅皆为层楼,上中层任人,下“层为豢养牲畜,屋顶扁平,或上覆泥土,室

内及墙壁彩绘山水人物。若喇嘛寺,则楼高有十层者金碧辉煌、极为壮丽。

  我军由川出发时,适达赖由京返藏,途次,得其藏王厦札密报谓:“英兵

已退,川军大至,恐不利,宜制止之。”达赖既向清廷求援,又不便反复,乃

密令厦札发藏兵万人扼要拒之。川边大臣赵尔丰,知其谋,乃自率兵入营,由

北道进剿德格叛匪,而令钟颖所率川军由北跟进,会师于昌都。

  ----------------------------------------------------------------

[校注五]

  按此所谓藏王厦札,谓噶伦也。当时误称噶伦为藏王者,似以其握政权故。

达赖虽出亡在外,噶伦在藏者,仍每事请示于其行宫。联豫虽主藏政,令教多

格不行,故请派兵人藏镇慑。达赖被放回藏,行至甘青境,闻川军人藏消息,

即令噶伦派兵抗阻。与此文所谓“求援”,“反复”者不合。

  又其时赵尔丰方在德格平降白仁青之乱,办理改流,迄闻乍丫等处番民抗

拒川兵,虑钟军新成,士未习战,故令其改由北道随边军前进,避免与藏军冲

突。

  ----------------------------------------------------------------

  全军集中打箭炉待命,约一周,钟统领始至。又准备三日,即出发。由打

箭炉出关,即属川边境。其人藏大道,至巴、里塘,昌都,恩达、硕板多,丹

达、拉里、江达、至拉萨,为川藏大路,逐站人户甚多,是为康藏南路驿传大

道。我部奉令改由北道出关,行一日,由折多塘北向,经长坝春、霍尔章谷、

甘孜、曾科、岗拖,至昌都,或绕岗拖趋类乌齐,三十九族,至拉里,为北路。

道路荒僻,往往一二日无人烟。

  藏地行军,动需乌拉驮运。又须二三日一换,故无乌拉,即不能行一步。

盖弹药粮袜,行李乘骑,每营须牛马二千余头之多,悉取给于沿途藏人。长途

行军,决非内地夫役力所能任。即内地之马,一入藏地,亦不堪用矣。赵尔丰

以陆军初入藏,情形不熟,恐淬遇战,乌拉不继,故令我军走北路,为策安全

也。

  我军由炉出发之日,适雨雪交作,寒风刺骨,军队与乌拉,恒混杂而行。

此路名虽驿站,半为山径,砂砾遍地,雪风眯目,时登时降,军行甚苦,沿途

绝少居民,抵折多塘宿营,已七时矣。天黑路滑,部队零落而至。士兵喧呼声

与牛马嘶鸣声,直至夜半始止。官兵咸缩瑟战栗,不胜其凄楚焉。

  由折多塘经长坝春、道坞、霍尔章谷,至甘孜一带,沿途均有村落。居民

数十户或数百户不等。途中亦有小村落及喇嘛寺。此二十余日中,天色晴雾,

道路皆沿山腹或山沟行。甚平夷。犹忆第一日由炉出发,官兵饱受风雪之苦,

佥以此去苦寒,必更有甚于此者,殊次日,天忽晴霁,沿途风清日暖,细草如

茵,两面高峰直矗,山巅积雪,横如匹练。有时出岫白云,与摩天积雪,共为

一色,凝眸远望,奇趣横生,几忘塞外行军之苦。

  余任督队官,每日必于黎明前率通事藏人及各队监营官,乘马先行。一日,

将抵长坝春时,天和春软,周道如祗,一望平原无际,藏人扬鞭策马,疾驰如

飞,群马奔逐,勒之不能止。余马术未精,身重腿轻,左右颠簸,儿跌下,勉

驰至宿营地,已汗流侠背,腿痛不能行矣。

  ----------------------------------------------------------------

[校注六]

  原书屡言长坝春,皆误作长春坝。此追忆之误也。长坝春,为康定县上木

雅乡农村名。藏语呼农村曰宗。此云长坝宗。汉语转讹为长坝存也。自折多塘

至道孚,沿途皆牧场,惟此与泰宁为农村。故皆为替换乌拉要地。此书未言泰

宁者,清末北道乌拉,自折多塘至长坝春为一站,长坝春至上八美为一站,上

八美至少乌石为一站,少乌石至道罕可什为一站,其道不出泰宁。一九一八年

以后,上下八美、少乌石三村差民逃尽,改由泰宁喇嘛寺支差。差路始绕由泰

宁。

  ----------------------------------------------------------------

  一日,行抵道坞,天尚早,因偕同人闲步近郊,有民舍十余家散居疏林间,

草美而细,风景如画。林外一沟宽四五尺,碧水清浅,鱼多而巨,往来游跃。

余等正苦无看,将取之食之。又疑此地居人甚多,岂无网罟,河鱼之繁殖如是。

询之通事,始悉藏人死后,不用棺封。土掩其上者,延喇嘛讽经,寸桀其尸,

以饲雕鸟,为天葬。其次以火焚之,为火葬。下焉者投尸水滨,任鱼鳌食之,

为水葬。故藏人无食鱼者。余等闻之,乃止。

  ----------------------------------------------------------------

[校注七]

  藏俗,火葬为上,喇嘛乃得行之,天葬为次,一般平民用之。水葬最下,

罪人及贫民用之。原书所记,微有差误。

  又藏俗,忌杀小生命。故鸡、鱼、野鸟之类,例不诛杀。喇嘛之教曰:凡

生命皆不可杀,但藏地粮实缺乏,不能不屠牲畜以维持人之生命。故戒行僧侣,

亦得食肉。惟不可亲手屠杀及亲见其死。屠杀之事,另以“卑贱之人,专司之。

如属业屠之人,在西藏社会中为最贱者,谓其死后必入地狱。所屠亦仅限于牛

之一种。因杀一牛,可以维持多人生命,故其罪小;若屠杀小生命如鸡、鱼等,

则牺牲多数生命,以维持少数生命,其罪更大,至于猎取野兽,捕捞鱼类,则

其人之贱且恶,更甚于屠。此乃藏人不渔不猎,鱼鸟繁殖之原因。非因食死尸

而恶之也。

  ----------------------------------------------------------------

  霍尔章谷,居民百余户,已改土归流,设理事官于此。汉人甚多。我军出

关后,沿途所见;皆赭面左衽之藏民。所食,则酥油糟粑奶酱。荒山野户,又

无蔬菜可购。竟日疲劳,不获一饱。出发时,原拟多带食品,因林修梅力言不

可,致途次食不甘味,至以为苦。至是,始有物可市。共购猪一头,鱿鱼数斤,

切碎,豆鼓炒之,分盛两桶,载之以行。修梅犹啧有烦言,余等亦不之顾。然

以后每餐,修梅则较他人抢食为多,其馋酸真可鄙也。

  ----------------------------------------------------------------

[校注八]

  霍尔章谷,即今炉霍县也,原霍尔章谷土司驻地。光绪初,川督鹿传霖,

讨平瞻对之乱,倡议改流。时章谷土司故绝。遂以兵威收抚其地,置炉霍屯。

其后清廷根据藏人请求,仍以瞻对归藏,罢改流议。惟炉霍屯囚章谷土司已绝,

竞设流官未废。其地在北道开市,汉人市场此为最早,故有百物可购也。炉霍

屯至一一九一三年改县。未曾经过设理事官阶级。此云设理事官者误。

  ----------------------------------------------------------------

  途次,见乌拉千百成群,尚未注意。至霍尔章谷换乌拉。先日傍晚,尚未

齐。夜半,闻四野声喧,视之,乃藏民送乌拉牛马至矣。漫山遍野而来,不下

数千。余方虑明晨掉换乌拉,驮装捆载,不知费时几许。迫次晨起视,则一人

挟一驼,置牛背上,每驼重逾百斤,竟能举重若轻,约一时许,而二千余驼粮

弹捆载已毕,身手敏捷,诚非汉人所及。因见体力强,不觉健羡无已。无怪唐

代屡为边患,郭马名将,尚不敢言战,而言和也。

  ----------------------------------------------------------------

[校注九]

  郭。马指郭子仪和马磷。当(唐)肃、代之际,安史之乱未平,吐蕃、回鹘

屡次联兵寇扰陇西诸郡,数犯京畿。关陇诸镇,竭全力以备御之。虽屡获捷书,

而寇终不可制。不得已而出于和;订立盟约。事具《唐书?吐蕃传》。

  ----------------------------------------------------------------

  每日宿营,牛马拥挤坪中,藏民卸装,更为迅速。驼牛二千余头,不及一

小时即卸毕矣。藏民扬声,驼牛四散,满山满谷,到处噬青。迨黄昏前后,藏

民呼哨一声,但见山头群牛攒动,皆争先恐后,戢戢归来,勿烦驱策。藏民即

就平地之桩,系长绳,排列为若干行。长绳中系无数短绳,拴于牛蹄。牛倚绳,

或立或卧,秩然不乱。犹忆一日中夜起溲,弥望白雪,不见一牛,大异之。询

之卫兵,始知牛卧雪中,雪罩牛身,望之似无数雪,稳约坪中。非转侧雪落,

不知其为牛也。

  甘孜,曾科,麦削(宿),岗拖一带,嶂峦横亘,冰雪满山。每从山腹过,

山水泻冰,宽恒至十数丈,人马通过,须先凿道敷土,方免倾锫。谷底溪流,

亦凝结成冰,牛马数千,踏冰过,冰破碎声闻数里。时已暮秋,天气日加寒冷,

大雪纷降,朔风怒号人马牲畜,灿若银装,余有句云:“冰敲马蹄铃声细,雪

压枪头剑气寒。”亦纪实也。

  自麦削以西,河深流急,无舟揖,无津梁,故军队渡河,皆用皮船。船以

野藤为干,以牛革为衣,其形椭圆,如半瓜;其行轻捷,似飞燕;凌波一叶,

宛转洪涛,浪起如登山邱,浪落如堕深谷。临岸遥观,若将倾覆焉。乃方沉于

浪底,涌现于涛头,严如飓风时际,立黄鹤楼看轻舟冲浪,同一怵目惊心也。

幸河幅不宽,波澜甚小,舟子一人,摆双浆,坐后梢,顺水势,乘浪隙,斜行

疾驶,瞬息即登。皮船大者,载重四百斤,小者载二百余斤。小船以一革制成,

大船则用二革,其结缝处时时以酥油涂之,以防浸漏。军队渡河时,先渡辎重,

再渡官兵。船小而少,每渡一河,须延数日。计余一营人,渡河已费三日之久。

沿途河流甚多,故行军稽延甚久也。惟藏地牛马皆能泅水,每渡河时,先纵一

牛过河,系于彼岸,然后纵马牛人水,不待驱策,皆攒望彼岸之牛而群集焉。  

  余渡岗拖河时,宿江干数日,见山中贝母鸡数十成群,飞行地上;闻其味

极佳,因约同人携枪入山击之,日必获数头。就江干去皮骨,取肉切为小块,

拌胡豆酱炒食之,味鲜美,远非家禽所及也。

  藏地行军,不苦于行路难,而苦于起床太早。盖自甘孜而后,沿途居民渐

少,赵尔丰所定程途,又恒远至百二十里以上,非竟日趱行,即无宿站。无宿

站,即无藏官预备燃料,不能炊缨也,故起床不能不早,且行军均自带帐幕,

到处架设,出发撤卸。藏地几于无日无雪,一入夜半,雪满帐幕,次晨早起,

须先撤帐去雪以火烘之,方能驼载,最苦者,天犹未明,帐幕已撤,雪风削面,

鹄立旷野中,以候烘帐幕,上驼牛,约须一小时半之久,手足僵冻,战栗呻吟,

其痛苦诚非语言所能形容也。行五十余日,始至昌都。

  ----------------------------------------------------------------

[校注十]

  按通常行程,北道按站行,十七日可至昌都。只甘孜渡雅珑江,岗拖渡金

沙江,两次须以皮船,以各耽延三日计,亦仅二十三四日耳。再以炉霍、甘孜

等处勾留一二日估计,三十日必能到达。此云五十余日,或是因故稽延,或是

误记。

  此行路线,系自甘孜大金寺进打火沟,至甑科(属白玉县,原书作曾科),

经麦学(属德格县原作麦削)、八邦寺至岗拖河。来由雀儿山大道,缘赵尔丰

尚在德格虑支差难也。岗拖至昌都,则循同普大路。此路自卡工以西、直至昌

都皆无农地,需野宿三日。

  原书无记载。缘自卡工以西,皆牧场,由纳夺土司支差,一直送至昌都。

故既无留滞,亦无风物勾留。达赖所调阻路藏军,皆在南路。故钟颖军能直抵

昌都无阻。

家园 第二章 腊左探险

昌都,亦名察木多,为打箭炉至拉萨之中心地。有居民六七百户,大小喇

嘛寺甚多。汉人居此者亦不少。设有军粮府治理之。我军至此,已困惫不堪矣。

是时,赵尔丰驻更庆,侦知厦札遣其堪布某,率藏兵万人,进驻恩达,阻川兵

入藏。邀钟颖由甘孜单骑往见。钟不敢往。赵遂令大军暂集中昌都,细侦番情,

以待后命。钟颖既至昌都,号令全军,选将校侦探四名前往侦吉。数日无应之

者。时尔丰方以援藏军皆学生,不晓军事为言。余甚耻之,因力请行。林修梅

亦怂恿之,为咨请于军粮府,给马牌。余乃轻装携通事张应明前往。应明年五

十余,四川人,流寓藏土日久,经营商业,熟悉番情。是日,由昌都出发。稍

迟,过西藏桥,行三里许,有群鸦千百遮道飞鸣,应明马惊而坠,余亦下马步

行,驱散群鸦牵马而进。初以藏地多鸦,不虞其有他也。

  ----------------------------------------------------------------

[校注十一]

  此章为作者西征最惊险事,亦其最得意事。但所述地名,与今地名多有未

合。兹特补注当时地理情势如次:

  时西藏承达赖密谕,派色拉寺堪布名登珠(原书失名)者,征调硕般多、

洛隆宗、边坝三区民兵约万人,拒川军于恩达。(当时公文称硕洛边三区为洛

隆三边。藏人则称之为硕达罗松。其后尹昌衡请置硕督县者是也。)恩达在瓦

合大山之东岸。登珠驻节于此。沿恩达河而东十余里至“梭罗坝”原书作“林

多坝”者是也。又数里至“甲木桥”原书作“并达桥”者是也,又十里至“纳

贡塘”原书称为“腊左”者是也。此一带地区皆庄房密布,藏军驻守于此。自

纳贡塘上纳贡山,山高四千余米,逾山约四十里为浪荡沟。原书作“腊左塘”,

盖误记也。自浪荡沟沿河而下,六十里过俄洛桥(番名西藏桥),至昌都。自

昌都至恩达,旧作两站。浪荡沟设有塘兵,恩达设有汛官。皆由打箭炉阜和协

派遣。此次藏军东来,目的仅在拒阻川军,未敢公然与清廷相抗。故恩达汛官,

仍与登珠相处无间,而浪荡沟之塘兵,亦未为藏军所劫。不过自浪荡沟以西,

不容汉军往来侦察而已。于时赵尔丰己定乡城,平德格,威名远震,藏军畏之。

陈渠珍之冒险深入,竟获生还者,实由此故。附绘昌都至恩达略图以便参考。

  ----------------------------------------------------------------

  行三十里至俄洛桥,驻有边军一哨。哨官邓某,川人,武备生未卒业者,

招待极殷勤。因时已薄暮,具餐留宿。余亦欲一询前方情况,遂宿其营。饭后,

共话川事,甚欢洽。且知藏兵屯恩达,其先头部队抵林多坝,逻骑出没于距此

三十里之腊左塘,戒勿冒险前往。余虽感其意,然以任务所在,不能中道而返。

次晨出发,沿途无居民,亦无人迹。策马行三十里,至腊左塘,即腊左山麓也。

是地有塘房一所,设塘兵四人,余抵其地时,塘兵已捆载行李,将回昌都,甚

仓皇。见余至,大惊,为言番骑夜夜至此,力请同回。余颇厌之。应明亦言不

能再进。余奋然目:  

  “纵不至腊左,亦宜登山一望”。遂决然上山。山高十余里,纤曲而上,

冰雪载途,人马颠蹶者再。牵马步行,亦屡蹶屡憩。将至山巅,遥望白雾漠蒙,

疑为烟尘。至山巅,则空中狂飙怒号,卷雪飞腾,寒风砭肌骨,人马气结不能

呼吸,遽昏倒。幸余神志尚清,有顷即醒。强起牵马,再扶应明起。应明愀然

曰:“不听吾言,徒自苦耳。果何所见?”余曰:“子勿尔,既至此,必往腊

左一观。”因鼓勇下山。应明不得已,随之行。沿途颠蹶,几为马所伤。行约

八九里,始下至平地,已薄暮矣。幸有雪光掩映,尚能辨路。沿小溪行,二三

里至腊左,隐约见民舍二十余户,散居两岸,家家闭户,悄无人声。以捶挝门,

无应之者。后至一家楼下,一老人出。问询之,具言:“藏兵离此仅十余里,

逻骑夜夜至此,居民皆逃避,余病不能行,是以留。”应明间余如何?余指对

岸傍山一室可投宿,遂牵马过溪。止宿其家。登楼,推门入。楼高仅齐人。系

马楼下,余择楼上较宽一室下榻焉。燃洋烛,略食烧饼。应明劝勿燃烛。因移

烛室隅,取板覆之,推窗望月,月色明朗,照耀冰雪,倍觉清寒,因思稍憩后,

即登山眺望,且避番骑之来。倘能登高一览前方形势及番兵所在,亦不负此一

行。正凝思间,忽闻铃声自远来,知番骑已至,急下楼,翻着白羊裘,伏山麓

大石后。未几,见番骑数十,从容进至对岸民房,按户以马鞭敲之,操番语问

有汉好否?勿得藏匿。未过溪,即向腊左山去。约一时许,仍回,敲门问如前,

随即自去。余以为从此无事,入室休息。应明继至,蹙眉而言曰:“险哉!几

不免矣。”余因戏之曰:“尚未,尚未。明日将携汝至前方,一观其究竟。”

语未毕,突闻前方铃声来甚急。灭烛推窗外窥,见番骑百余,张两翼,飞驰而

来。距对岸约百步,皆下马拔刀,跳跃而前。提时欲遁不能,但闻喊杀声,马

嘶声,一时并作,震应山谷。余急趋出,见旁一小室遂避入,暗中摸之,有砖

石,似厨非厨,有小穴。钻穴外窥,见番兵持刀拥至,刀长四五尺,映月光雪

色,森严可畏。已渐近,急扃门,推石撑之。再外窥,则番兵相距仅十余步矣,

因转念,门既内扃,安得无人,是不啻示敌以匿迹之所,不若开门以待。门甫

开,番兵已至楼下,又念藏身暗室,设番兵持刀斩人,则殆矣。不如出而叱之,

或可幸免。遂挺身出,甫出门,番兵已登楼。余厉声叱之,先登者奔向余,猛

斫。幸室矮刀长,为檐格,未中,后至者复拥集,刀剑无所施。但觉尾脊受刀

伤甚重。一时拳足交加,喊杀活捉之声并作,最后有以刀柄击余右额,眼花迸

飞,倒地渐昏。似有人拽余至楼口,向下抛掷,遂一痛而绝。

  余昏绝后,即为番兵系马背上以行,颠顿复苏,乘月色行十余里,过并达

桥。桥长约十丈,宽丈许,上敷木板,番骑百余蜂拥而过,蹄声杂踏,余始清

醒,知为番人所虏,头腰手皆受重伤,但麻木,尚不甚痛楚耳。此地驻番兵数

百,见番众拥予至,皆拍掌呼跃。再沿河进,两面皆有番兵警戒,其法左敲锣,

右击鼓,左敲右应,络绎不绝,如刁斗然。行十余里,至林多坝,时已夜半。

番兵牵余上一搂。楼上男女数人,方燃火熬茶,即系余柱上,余倚柱而坐,渐

觉头腰痛不可支。应明继牵入,已无人色矣。移时,有似番头目者至,持马椎

就余诘问。余对以衔赵大臣命,来此。番目不信,横加椎楚,几又昏绝。又有

顷,复来一人,装束如番官状,盘诘甚详。色销霁。余仍告以衔命来此。问以

文书,余曰:“文书置鞍囊中。”番官下楼甚久,复回曰:“鞍囊无文书,得

勿诳那?”余素捻藏人畏尔丰若天人,乃正色曰:“行李文书,尔等尽劫去也。

既疑无文书,往昌都赵大臣行辕一询!”番官曰:“赵大臣已至昌都乎?”予

诳曰:“赵大臣率边兵八营,先我一日已至昌都,尔等犹未知耶?”番官沉思

良久,复问:“赵大臣遣尔来此何意?”予曰:“见尔堪布自知,尔勿多问。”

番官复详视予伤痕,与一头目细语甚久。又间予现居何秩?予伪以三品对,番

官乃偕头目下楼:未几,有番兵二人来,释予缚。绳甫释,两手痛彻心脾,昏

倒不能起。番兵负予下楼,至一室,较清洁,似为番官住所。番兵进酥茶,予

方渴,饮之其甘如饴,神思渐清,倚墙盹睡。忽闻鸡鸣犬吠雀噪声,始惊醒,

仰视窗外,天已黎明。又移时,闻室外人马声嘈杂,番官后至,为予言:“堪

布有令,约君至恩达一会,请即行。”予闻之,矍然而起。番兵扶予上马,行

甚缓。觉腰际创裂,血流不止,痛苦不堪。途中每过溪沟,或登临山坡,前后

簸动,痛尤甚。时晨风凛冽,彻骨生寒,触目荒野,倍觉凄沧。偶一思及妻侄

浮寓成都,千里家山,何以得归,不禁悲从中来。然转念男儿报国,死则死耳,

何以妻儿索念为。又不觉神清而气旺。

  行二十余里,至恩达,已午前十时矣;即有恩达汛官叶孟林氏,黼黻出迎,

执礼甚恭,导予至堪布大营。堪布亦迎至营外,极谦伪。人坐,献茶点。力白

未得赵大臣通告,致生误会,逊谢不已。予亦婉辞答之。因言:“赵大臣以藏

人二百余年恭顺朝廷,前者英兵寇藏,大喇嘛既请兵于先。今英兵甫退,边觉

夺吉又复阻兵于后,试问藏兵几何?器械若何?欲与川军边兵较胜负,庸有幸

乎?赵大臣恐大军逼近,玉石俱焚,特遣某前来晓谕,限即日撤兵退回,当为

奏请朝廷恢复大喇嘛封号:今新军已由北路出拉里,川边军集中昌都,所以不

即前进,亦悯藏民无知,不忍遽以兵临之也。”复详言在腊左经过甚详。堪布

惶恐谢过,具面食果饼,极殷勤。为言:“我本僧官,藏王督责甚严,不得已

统兵出藏。今驻恩达不进,亦待赵大臣之至,敢有异动那?”又具文呈赵尔丰,

请予即日返昌都覆命,允以三日为期,撤退藏兵。予以创痛马赢,不能即行。

堪布力请不已,始允之。又为施符咒药饵,并选良马及藏佛、藏香、捻珠、奶

饼为赠,又派兵四人送予至腊左塘,于是收拾起身,已午后一时矣。堪布等直

送至山下始返。

  归途冰雪满山,寒风载道,创痛渐止,符咒之力欤?抑药饵之力欤?予归

心似箭,痛苦顿忘。经腊左时,仍门户紧闭,寂无人踪。上腊左山,山高而峻,

冰结路滑,番兵牵马扶予,顷刻而上,不似前日下山之苦矣。下山,至腊左塘,

塘房已空无一人。从此道路平夷,且极安全,即将护送番兵遣归。予偕应明,

略食奶饼,纵马疾驰,更觉毫无痛苦。至俄洛桥,日色将瞑。前驻川军亦开回

昌都。应明极欲就此止宿,明晨再行。予不听,鼓勇前进,天已入夜,冰风拂

面,冷冽益甚。幸月色清朗,照耀如白昼,夜行尚不觉其苦。抵昌都,已晚十

二时矣。沿途哨兵见予生还,咸欣欣然有喜色。

  予至营部,同辈多已就寝,惟修梅犹倚案研墨,予笑曰:“诸葛先生归来

矣。”盖予素与朋辈戏语,辄以此自命也。一护兵见予归,急入报。修梅惊讶

出视。相见之余,悲喜交集。一时同辈皆披衣起身,询经过。夫役具饼食,予

且食且谈,直至四更后始就寝。

  予自被虏后,相传已被杀身死,碎尸投山林中。余初归,与同辈坐谈,时

时觉坐垫后蠕蠕有物,初不之异也。谈毕归寝,见坐垫后满费衣物,亦不之异

也。次日,从兵李元超密告曰:“自公凶耗传来,佥谓公必死。公之行李,某

某等竟破箱瓜分,几尽。及公生还,咸不自安,始暗中退出,置坐垫后,是宜

有以惩之。”予则付之一笑而已。

  予外创经七八日后渐愈,惟内伤甚重,肚肠时复作痛。友人送雷击散一瓶

服之,大泻两次,下血块甚多,寻亦全愈。惟雷击散原系暑萤,并无治内伤之

力,不知当吮服之,何以奏效如此,殊不可解也。

  ----------------------------------------------------------------

[校注十二]

  陈渠珍叙述身历,细致翔实,娓娓动人。一气呵成,直书其事,未为伏笔,

而首尾因果,竟成伏笔。如借左所遇老人详告藏情原是实语。亦当见陈、张二

人去而对岸突现烛光。当藏兵查户时,亦必以告藏兵。查号藏乓人少,不敢往

捕,只能佯作不知,归报藏官。故去若无事,而突然大军分两路搜来,逃避不

及也。

  此等藏兵,系藏中调来,对当地人极其残暴,故当地土人,皆藏匿不敢揭

居。其对俘虏亦极残暴,张应明能藏语,故受害较轻。陈渠珍不能藏语而态度

傲慢,故数濒于死。幸统兵官堪布登珠文明有识,虽奉命阻拦入藏川军而不背

叛清廷,乃得生还耳。

家园 第三章 昌都至江达

赵尔丰知藏兵已抵恩达,乃亲率边军五营由更庆至昌都。我军齐集四川桥

东岸迎迓。边军虽为旧式军队,然随尔丰转战入边极久,勇敢善战,其军官兵

体力甚强,日行百二十里以为常。是日,予随队出迎,候甚久,始见大队由对

河高山疾驰而下。有指最后一乘马者,衣得胜褂,系紫战裙即是赵尔丰。既过

桥,全军敬礼,尔丰飞驰而过,略不瞻顾。谛视之,状貌与曩在成都时迥殊。

盖尔丰署川督时,须发间白,视之仅五十许人也,今则霜雪盈头,须发皆白矣。

官兵守候久,朔风凛冽,犹战栗不可支,尔丰年已七旬,戎装坐马上,寒风吹

衣,肌肉毕见,略无缩瑟之状。潞国精神,恐无此矍烁也。

  ----------------------------------------------------------------

[校注十三]

  钟颖系宣统元年十月二十二日抵察木多,赵尔丰后六日到。查赵致军机处

电有云:“该军纪律严明,秋毫无扰,……藏民颇极欢迎,于十月二十二日抵

察,尔丰亦于二十八日赶到。藏兵在恩达类乌齐一带大小路堵截”云云。

  ----------------------------------------------------------------

  是日钟颖率标统、管带至钦帅行辕参谒,夜分始归。有护目张子青,随修

梅往,先驰归告予曰:“钦帅以公贪功失机,罪当斩!奈何?”予问:“管带

如何对答?”子青曰:“管带默然不语。”予颇异之。及修梅归,询之又。但

言钦帅明晨传见,而不及其他。于是予始知修梅之用心矣。因念奉命而往,不

顾万死,趸蹇匪躬,庸何伤。翌晨往见,甫出门,即有尔丰武弁持大帅令传予。

予甚讶之,随之往,至则钟颖及军粮府刘绍卿,皆立辕下。武弁导余入。尔丰

盛怒立帐中,责予贪功冒险,损威辱师之罪,将置予于法。钟颖、刘绍卿亟趋

入,力为缓颊。尔丰怒犹未息。予至是,亦不能为修梅讳,乃慷慨陈言曰:“某

罪自知。但衔命而往,身虽被虏,番人犹能以礼送归,且宣示德威,番兵望风

撤退。功罪自不敢言,惟钦帅深察之。”钟颖又力为解释,尔丰意始动。因详

诘奉命始末。又问林管带果知尔去否。予具以实对,并言军粮府尚有管带咨文

可凭,尔丰一一按问实,又索咨文验讫,乃反诘修梅,修梅不能对。尔丰大怒,

立其衣刀,就案上手书殊谕,撤修梅职,以予代之。予亦不敢言,叩谢出。

  ----------------------------------------------------------------

[校注十四]

  赵尔丰电川督云:“顷接察禀,藏番将陈渠珍放回,可耻可恨!请速电饬

正法。川军弟不便擅专。钟守毫无营规,非此不足以肃军纪也”初读此,疑尔

丰因赏陈之雄奇,故试其胆。检得此电,始知斩陈出自真心。前电军机处云该

军“纪律严明”,此乃斥其“毫无营规”者。颖虽少不更事,于朝廷有肺腑之

亲,特邀恩宠,不敢显斥之于军机处,但可实告之于手足间耳。刘廷灏,字绍

卿,贵州举人。时任昌都军粮府,号为边中能员。鼎革后离昌入京。后曾任伪

满洲银行总经理。

  ----------------------------------------------------------------

  昔人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如予以事之转祸为福,诚奇矣。不谓暗幕中

操纵牵引,大有人在,事更有奇于此者。有皖人张鸿升,性诈险,初隶尔丰,

任边军管带,后因事被黜回川,投钟颖。钟颖入藏,委以工程营管带,亦虚名

而无实兵者。鸿升日思得为步标管带,而苦无机会。会予腊左被虏,凶耗传昌

都。有尔丰随员某,与鸿升善,为言钦帅以陈探修梅,问陈某事如何?修梅无

一语,但嗟叹而已。鸿升怂之曰:“钦帅性如烈火,倘有所询,宜伪为不知。

帅幕中,吾有密友,当为君先容,可勿虑。”修梅信之。及尔丰至,怒予损威

辱师,修梅嘿不语。尔丰怒甚。鸿升复见尔丰亲信文案傅华封,为予力辩其诬,

而痛诋修梅。意在取修梅而代之,非爱予而憎修梅也。华封为鸿升旧友,遂在

尔丰前力诋修梅。至是,尔丰颇滋疑,故传见时,而赦予贪功冒险罪。即欲一

穷其实耳。不料按问抵实,修梅撤职,鸿升未及经营,而一纸仇谕,捷如迅雷,

鸿升固自垂头丧气,予则死里逃生,转祸为福。险人用心,可笑亦可怜矣。

  ----------------------------------------------------------------

[校注十五]

  张鸿升,字雁宾,安徽人。随提督马维琪到边任管带。泰宁、巴安、乡城

三役均得力。然不学粗卤,赵尔丰颇抑之,始终不以统领任用。钟颖赴藏,途

中谒赵,求最优管带,赵以予之。其弟张惠如亦随军任队官,皆从钟颖入藏。

藏事败,又随钟奔后藏依钱锡宾。最后同钟与钱自印度返国。倪嗣冲荐之于张

勋,与钟颖属之标统陈庆,同任张勋营长。钟颖被逮(后详),张命其弟惠如

率六人赴京申辩。至天津为罗长椅党所杀,七人皆死。张氏指为陈渠珍所为,

长久为疑案也。张闻弟死,续自赴京为钟辩抑。至则钟已就戮。张遂弃职为僧。

  ----------------------------------------------------------------

  翌晨至钦帅行辕,循例谢委,并呈递堪布文书。候甚久,尔丰始出见。诫

予曰:“汝冒险深入,尚饶胆气,故界汝要职。今后益当努力,否则吾又杀汝

也。”言次,目炯炯,使人望而生畏。赵尔丰以予明晰前方情势,嘱拟进兵计

划以进。予商承钟颖,拟定川军先驱,逐恩达之敌,仍取道类乌齐、三十九族,

出拉里。边军,则由恩达大道直趋拉里。此第一步计划也。其第二步计划,候

川边两军会师拉里后,视番情再定。并绘图贴说,规划甚详。尔丰韪之。定后

日出动。钟颖令予率部先行,大军继之,计划既定,全军准备一日,予于次日

黎明出发。是日宿腊左,居民逃避一空,知尚避匿附近山中,乃令士兵分途搜

捕,得番人多名,询之,林多坝仍有番兵,并有一部扼守并达桥,因思:“番

兵无抵抗之力,堪布亦非统兵之人,今屯军未撤,或钦帅尚未答复,犹存观望

耶?抑留此兵力,掩护其大部之退却耶?但距在咫尺,仍当戒备以进。”又按

林多坝地势开阔,进攻尚易。惟井达桥岸高河宽,番人扼险而守,则进攻殊难。

犹忆前由恩达归时,曾注意观察,桥之上游四五里处,河水结冰,可以徒涉。

我军进攻,宜佯攻正面,主力渡河攻下,方易奏效。是夜,月明如昼,四鼓出

发。佯攻之一队,接近桥边,遥见桥上番兵甚忙乱。余亲率三队,从上游踏冰

偷渡。进至番兵右侧,天始黎明,鸣枪突进,番兵遂狼狈败走。我军乘胜追逐,

沿途皆不敢回抗。追至林多坝附近,番兵悉出迎战,我军仍分两翼猛攻。战约

二小时,我左翼军已占领林多坝后山,前后夹击,番兵又纷纷崩溃,予因此去

为番兵大本营所在,地势甚复杂,沿途必有激战,乃集合部队,分段搜索前进。

殊将抵恩达,即有恩达汛官叶孟林氏,由山径奔来云:“番兵均向南退走,约

二小时矣。”遂进恩达,警戒俗营,以待后命。此役毙番兵四十余人,我军仅

伤排长二人,阵亡士兵九人,伤十七人。

  ----------------------------------------------------------------

[校注十六]

  河间刘燮丞(赞廷),时任边军顾占文营督队官,躬与恩达,边坝诸役,

入藏数次,先陈渠珍驻防工布,于此役进军情形,知之甚详,其后入京,服务

于清史馆及蒙藏委员会。检钞赵尔丰时之档卷,积成巨轶,加以诠注,亦曾自

记边事短文多种。当时适在康,常相过从,娓娓谈边事,本文所注多资之。据

云,陈氏所著皆实。然校所谈述及笔记,则与此书微有出入,此记恩达之役,

盖陈氏自记所遭,非全局鸟瞰也。刘君则云:“藏军战阻恩达,撤站罢差,赵

恐师老粮挫,募奋勇攻之,于是管带顾占文出俄洛桥直奔纳贡。管带齐得胜为

左翼,绕里脚山,猎其背。管带张荣魁为右翼,逾博集山为奇兵。相约夜攻。

顾至松罗桥,获敌卡兵,尽得其详。既见敌营番帐林立,烧火遍山,番兵酣睡

无备。大军直入恩达,获噶伦登珠及随从四十余人,余敌各自梦中惊觉,四散

溃逃。天既明,收敌之帐幕粮车器械共千余百驮,并登珠等解至昌都。此役一

弹未发,一兵未伤,即至大捷。为开边以来所仅见。赵尔丰在昌都,闻登珠解

至,陈兵三十里,命总文案傅华封,军粮府刘绍卿、统领钟颖、凤山以下出迎

之。节布亲信,令报登珠沿途仪仗。报云:“乘马不下,神色自如。”赵即殇

厨盛供以延之。登珠夷然入座,不自以为囚也。赵戏问曰:“何以被擒?”登

珠曰:“两军对战,理应先约战期,鸣鼓对垒,以力相较,如此行劫,未足为

武也。”赵笑曰:“能再战乎?”曰:“能。期以半月,调洛隆三边民兵,战

于边坝。”赵礼遣之,派兵护送出境。即复遣顾占文、张荣魁、齐得胜率兵千

六百人,分三路进击。顾占文由类乌齐登歇马雪山,渡敖楚河,断其后路。张

荣魁自三十九族,经上噶鲁,绕道达尔查,以攻其右;余众由大路并进。时方

腊月,冰雪千里,各军昼夜兼程;赴期攻之。于时藏军皆仅明火枪,达赖新由

英国购入猪槽炮(即前膛枪)三千枝。以千五百支)命藏官许特巴运此济用。

新到边坝,尚未散发。登珠未料边军神速至此,方与民兵安闲度步。时番兵已

集数千,尚多徒手;猝见大军进攻,皆不战溃散,登珠欲遁,甫上马,即被擒,

时宣统二年元旦也。于是将登珠及其猪槽炮兼程驰解昌都,赵复列队迎之,礼

待如昔。谕以国家抚宁西陲之意,登珠请回藏劝导达赖自新,留数日而去。边

军沿途招抚,直抵江达。钟军亦由三十九族进至拉里。登珠一行奔至拉里附近,

钟军陈渠珍等误以为敌,邀击,擒杀之。赵曾以此再请诛陈云云。

  然此文亦刘氏追忆之作,或亦小有错误。大抵恩达之进攻,顾、齐、张三

营在前,且系奇出夜袭,先擒登珠。陈营由大路后进,反在梭罗坝(林多坝)

等处与番兵作战,以致伤亡二十余人。后叶汛官奔告云,番兵已溃走二小时矣。

自是以后,钟军改由三十九族前进,边军由大道趋边坝、拉里。边坝之役,非

陈氏所知,故未记入。惟陈书后文,谓登珠奔过拉里,经其军邀击擒获,为元

旦之事。时日似甚确。此文则谓元旦擒登珠于边坝,解赴昌都,留数日后始遣

回藏,在拉里被误为敌,被擒。时间出入太大,或是刘氏误记也。

  再查档卷。赵尔卡致川督电云:“顷据营官禀,藏军已由恩达撤去。让耶?

惧耶?诈耶?不可知。大约退硕洛边大道;然与三十九族路无碍(按谓钟军山

三十九族路入藏可不遇敌也),所虑者到藏数程耳。或者联(联豫,驻藏大臣)

已有备。......钟军后日开毕。弟丰叩青。”此是宣统元年十一月九日电;如

此所云,则恩达之役,登珠先退,未被擒也。然刘为亲预此役之人,所言不当

有误。故两存之。

  又赵尔丰宣统二年奏片云:“查本年正月间,接据川军协统钟颖来禀:藏

人聚兵于墨竹工、拉里两处,欲图阻拒川兵入藏之路,臣知必有战事,惟恐川

军行路疲乏,或为所阻,(按川军实不堪作战,赵故以边军助之。迭见其他文

电。此奏所云,盖婉为之讳也)。因急派卫队管带齐得胜,新军前营管带张荣

魁,西军中营管带顾占文,各率所部,由洛隆宗,硕板多,边坝等防地,迅速

开拔前进。复饬四川督臣派来中路第一军统领张继良,分督两营,自察木多填

扎,直至边坝一带。入藏之路,正二月大雪封山之际,...乌拉倒毙者甚多...”

此奏,足将当时用兵西进情形说明。大抵赵饬三营前进之目的,一在掩护不能

作战,绕由三十九族入藏之钟军。一在借此进兵拓地直达藏境,不仅追驱登珠

而已。登珠当时实不能战,故节节溃退,一再被擒。至元夜被擒于边坝否,因

档案无徵,未易判断。依此书前后文判断,则似曾于边坝被擒也。(参看校注

二十)

  齐得胜,川人,即辛亥手杀赵尔丰者。张继良,李经羲外甥,以豪奢不耐

苦,为赵所斥。后任云南大理镇。鼎革被杀。

  ----------------------------------------------------------------

  翌日捷书至昌都:予奉令,俟大军明日到恩达,即照原定计划,改道向类

乌齐、三十九族前进。

  自恩达北进,已冬月中旬矣,气候愈寒,冰雪愈大,益以山势陡峻,跋涉

甚苦。类乌齐居万山之中。山皆导源于铜鼓喇山,自西北婉蜒而南,山脉横亘,

支干纷披。我军前进后,无日不披雪蹴山,行冰天雪窟中也。士兵被服单薄,

每至夜分,冷极而醒,辗转呻吟,不能成寐,恒中夜起坐,围炉烘火,以待天

明。尝一日五更时,乘月色出发,登一山,山高而峻,仰视不见岭顶。乌拉前

驱,部队后继,甫登半山,忽群牛斗于山上,狂奔怒吼,往来冲撞,行李纷纷

坠落,士兵趋避不及,伤十余人。时予犹在山下,急入民舍避之,幸无恙。

  自打箭炉出发时,规定每班预备病兵乘马一匹。入类乌齐后,天寒地冻,

乘马稍久,则两足僵冻,痛不可忍,故乘马者,初出发须步行数里,乃乘马;

乘一小时,又须下马步行。惟狡黠士兵,恒饰为病重,不能行走,冀获马乘。

一上马,虽奇冷亦不肯下,防其他病兵争去也。则自朝至暮乘骑,两足冷极而

肿,愈不能下马矣。如是三数日后,足肿溃烂不能行矣。病亦弄假成真矣。途

次无医药,又不能休息,因此身死者,比比皆是。亦可悯矣。沿途乌拉,时有

延误,行二十余日,始达三十九族境内。士兵已发长寸许矣,乎思茸茸矣,辫

蓬松如氮丛矣。帕巾长袄,步履蹒跚,已无复人形矣。营部书记官范玉昆,年

五十余矣,美须髯,尝购一狐皮围颈。一日行甚早,大雪弥漫,冰风削骨,玉

昆坐马上,埋头缩颈而行。中途,番官设有尖站,燃牛粪熬茶为待。予等下马

休息,玉昆亦去狐下马,殊呼吸久,二毛已冰结不可解,呼痛不已。见者皆为

绝倒。

  三十九族,纵横千余里,人口数十万,相传为年羹尧征西藏时遗留三十九

人之苗裔。但以时间计之,人口生殖,决不如是之繁。意者,唐时吐蕃极盛,

文成、金城两公主,先后下嫁,其汉人遗下之种族欤?彼族与藏番,积不相能。

惟对汉人则极为亲善,故尔丰为钟部选定此路,免乌拉缺乏也。

  ----------------------------------------------------------------

[校注十七]

  三十九族,藏名“甲得”。于义得解为汉人百姓,亦可作为别解。惟其土

人来投诚于赵尔丰时,曾自称为汉人苗裔,其实非也。藏人在民族上称此地人

为“霍尔”。藏人之云“霍尔”犹中国之曰“胡”也。举凡北方之异民族皆可

以此称之。如今西康之甘孜、炉霍人,青、甘之羌戎,新疆之回人,皆用此称,

又曾以之称呼成吉思汗之祖先。却未以之称呼汉族。古知三十九族之自附汉裔

为妄说也。查此地带,古为羊同苏毗之国,实为羌族,藏人呼羌亦为“霍尔”

也;羌族自臣服于吐蕃后,未能再建国家。唐宋以后,屡臣服于内朝,此或是

其人自附汉族之原因,年羹尧暨文成、金城两公主从人遗种说,皆无稽,不足

置论。

  ----------------------------------------------------------------

  三十九族在昌都西北,气候高寒,较类乌齐尤甚。重峦叠幛,峻极于天,

弥望白雪,灿如银堆,平地亦雪深尺许。尝询一喇嘛,此地何时降雪?喇嘛曰:

“此间七八月高山凝雪,九十月半山铺雪,冬腊月平地雪深尺许矣。按时而至,

不待降落。至山之雪,皆亘古不化者。”雪山且多出产。如动物则有雪蛆、雪

猪,植物则有雪蒿,矿物则有雪晶,皆稀有之珍品也。

  ----------------------------------------------------------------

[校注十八]

  按雪蛆为蛞喻之一种,暖地高山,如峨眉瓦山等始有之。康地殊鲜见。雪

猪,即旱獭,造穴于康藏大高原之厚土平野,不产于雪山高岭。雪蒿,藓类,

传可入药,产于雪山之岩石间。雪晶,产于高山岩穴中,康地亦少见。四物除

雪蒿外,皆非雪山产物,雪蛆与晶,且非康中产物,盖以其名弁雪字,遂误类

引之耳。

  ----------------------------------------------------------------

  由恩达北行月余,始抵拉里,已腊月二十八日矣,拉里为川藏驿道,旧设

有汛官,隶川边,后又设有军粮府。因而居住汉人甚多,异地相逢,备觉亲昵。

晤军粮府邓君,谈甚欢。邓君设酒撰为余洗尘,备极丰盛,皆近五十余日中得

未曾有者。细问番情,知其大队已过五日矣。惟统兵堪布尚未至。有云其已由

甫路绕道回藏矣。未知确否。席散辞归,奉钟颖令,速开江达待命。余因准备

乌拉,须迟一日方能出发。

  ----------------------------------------------------------------

[校注十九]

  其时拉里军粮府为陕人孙蔚如,非邓君。孙蔚如于一九一三年交卸回陕,

曾任陕西议员。陈盖忘之,误作邓君也。“军粮府”者,清雍乾时,迭次对藏

用兵,每苦粮运困难,曾于打箭炉、里塘、巴塘、昌都、拉里、拉萨等处,建

设粮台,办理运输。乾嘉以后,遂于各地常设流官,照料差务,称“军粮府”,

清末民初,始悉改为府厅云。

  ----------------------------------------------------------------

  是日夜半接协部通知:番兵退至江达后,其先头一部、约二千余人,在距

拉萨七十里之乌斯江固守。又一部约三千人,已退入工布。其统兵堪布,尚在

后。令余至江达后,严行戒备云云。余因情势紧张,复催军粮府,务于明日午

前将乌拉传齐,以便后日起行。

  除夕将近,预购酒肉,遍赏士兵,又备酒食,约各官长早餐。餐毕,清查

乌拉犹未至,余甚焦急,亲往军粮府催之。至,则见大厅内数十番人,箕踞坐

地上,邓君偕番官立其前。余知其有事,略一周旋,亦立厅上观之。但见番官

手持番佛,向众喃喃语甚久,即以番佛一一置众头上。每至一人,则一问一答。

一书记秉笔记之,良久始毕。众散去。邓君乃邀余人座,笑谓余曰:“顷间人

事,君知乎?”余问故。邓君曰:“顷即为乌拉事,因各番目心大军通过,供

应太多,牛又疲甚,咸倭不肯缴。乃商之番官,集各头目而诘之,仍狡辩。番

人极信佛,遂令其顶佛盟誓,则不敢匿报矣。今幸誓毕,总其数,犹较原派多

二百余匹。亦神道设教意耳。”余甚佩邓君操术之神,且知番人信佛,视西人

之奉耶教尤有过之无不及也。

  余自军粮府归,归已不早,即偕营部职员共饮度岁,仿内地吃年饭例也。

食甫毕,闻后方枪声甚急。正询问间,复队一传令兵来报:“番兵进袭,于队

官已率队前往矣。”余方集合部队。又据报:“番兵已退,于队官受伤阵亡矣。”

余甚讶之。后又捕一番兵至,余细询之,始知即恩达统兵堪布也。堪布自恩达

脱逃后,即弃军逃走,至是始出,欲绕道回藏。昨闻余驻此,急欲来见,殊哨

兵误会开枪。余以堪布为统兵要人,不宜纵之去,急遣人召至。又得知于队官

闻警率队出,遥见番人,即散开,乱枪齐发,于犹驱马指挥,马闻枪惊逸,直

冲出散兵线;为士兵乱枪误毙,殊可怜也。于学生出身,未经实战,一闻警报,

即张惶失措,勿怪尔丰之轻视学生也。移时,堪布至,余殷勤招待之。并密报

至藏。又至后队料理于队官装殓事,至晚方毕,余亦疲极就寝矣。

  ----------------------------------------------------------------

[校注二十]

  于队官名鸿藻,资阳秀才,四川弁目学校毕业,随陈渠珍自三十九族人拉

里。藏军官堪布登珠,至边坝回藏,岁暮于拉里,未知川军在此。与其从人数

十骑,纵驰直入。于等新自学校毕业,未经战役,误为敌骑来袭,仓卒备战,

秩序混乱,致被后队开枪击毙。已而知来者无敌意,停枪,使番人往来传活,

知即恩达引囚为宾之堪布,堪布知陈在此,亦乐依之,遂入住其营中。世传元

旦再擒堪布登珠者或由此故。当是时边军及钟颖等已先趋至江达。拒阻番兵,

则又先边军溃走过此。其统兵之堪布,反于此时奔至,则校注第十六所传登珠

再擒释归之说,可信。惟其被擒当在元旦前二日,而非元旦日耳。

  ----------------------------------------------------------------

  次日黎明前即起,赁屋安厝于队官灵榇,复率队致祭毕。即约堪布一同出

发,行两日,至凝多塘,为元旦日,荒村野户,无可借宿。支帐露营而已。万

里蛮荒,复逢佳节,回首家山,百感丛生。

  勉市酒肉约众共饮,亦借酒浇愁耳。翌日诘早出发,午后三时抵江达。有

汛官吴保林率塘兵及番官、喇嘛等百余人出迎。江达为西藏巨镇,人口寺庙,

约四五百户,百物咸备,素极繁盛。自藏番出兵,往来蹂躏,市街如洗,极目

荒凉。次日,边军亦有三营人开至。余在此一驻兼旬,日与吴保林往还。保林

成都人,入藏已二十余年矣。家有八十余岁老母,犹健在,日思归川,苦无机

会,乞余便中为谋一差,翼可生入玉门。时屈新年;尝延余至其家,具面食,

皆其妻子手自为之。妻年五十余,居藏久,凡面食、蒸馍、薄饼之属,颇优为

之。且均咄嗟立办,至可感也。

  ----------------------------------------------------------------

[校注二十一]

  吴保林,四川成都人,短小面麻。时以把总驻防江达。自边坝所辖甲贡塘

凡八站至江达所辖之凝多塘。沿途多荒山乏庄房。除拉里以粮台所在、有市肆

外,极目荒凉,号为穷八站。自凝多塘至拉萨,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庄房繁

密,农田衔连,号为富八站。

  ----------------------------------------------------------------

  余抵江达第八日,奉钦帅钉封密谕,迅将堪布暗中处决。遂于是日夜半执

行之。盖堪布乃藏中二品僧官,达赖甚倚重之。时达赖已出亡大吉岭,依英人。

纵之恐为后患。又不能公然处决,恐达赖有所借口也。

  ----------------------------------------------------------------

[校注二十二]

  刘燮丞云:“陈渠珍擒杀堪布登珠于拉里,达赖由是疑惧奔印度。赵尔丰

怒陈,曾请再诛之。”此记乃云“奉钦帅钉封执行”,无案可质,未知孰是。

若如刘说,则陈此文为饰词也,若如陈说,则所云“钦帅”当是驻藏大臣联豫,

非赵尔丰。陈于元旦前二日得堪布,元旦后一日至江达。至江达第八日杀堪布。

共凡十一日,公文往返拉萨可能。往返昌都为不可能。且川军至藏境,应受联

豫指挥,故前得堪布时亦曾云“密报至藏”,未云报昌都,则非赵使钉封可知

矣。果如此云,则赵氏之不满于擅杀堪布,而欲诛陈,事理亦合。

  ----------------------------------------------------------------

  我军抵昌都时,达赖已回拉萨,初犹增兵抗拒,且向英人请援。事犹未谐,

而我军已出拉里。达赖急邀帮办大臣温宗尧会议,宗尧竭力安慰之。达赖终怀

疑,潜逃印度,钟颖率大部至江达,其乌斯江之兵亦撤退。工布情形不明。相

传藏王边觉夺吉,尚拥众千余人,负隅于窝冗噶伽,意图反拒。乃令余率部人

工布相机进击。

  ----------------------------------------------------------------

[校注二十三]

  当进因川军、边军与藏军火力悬殊,及藏人不愿抗拒大军之故。达赖虽严

饬沿途拒阻,藏兵皆徒张声势,未敢拒战。故闻川逼近即自奔溃。乌苏江距拉

萨二站,为其最后防线。此线既溃,已更无险可扼。其时联豫与达赖交恶,久

不相晤,赖帮办大臣温宗尧转圜调停,达赖已许川军人驻拉萨。殊钟军毫无纪

律,入拉萨日张狂失度,击毙贵喇嘛于琉璃桥。达赖大惧,当夜出宫南奔,初

未决奔印,不过欲逃死于尼泊尔、布丹界间耳。英政府遣人迎之途决投印度云。

  ----------------------------------------------------------------

  余驻江达时,已侦知厦札噶伦,已至后藏。工布已无番兵,及奉令入工布,

仍戒备前进。是日天气晴朗,沿途风景宜人。午后一时抵牙披。上一小山,即

宿其营官家,层楼广厦,金碧争辉。地板且涂酥油,光滑可鉴。明窗净几,陈

设精雅,恍若王侯第宅。后临大河,滩浅水平,中为沙洲,野鸭数十成群,游

行水滨,景物不殊内地。时牙披营官入藏未归,其管家出而招待,殷勤备至。

见余倚窗眺望,笑谓余曰:“河中鱼肥美,可供肴撰。公远行,想久不食此味

矣。”即急命仆人入河取鱼。余笑曰:“此得勿食水葬者之鱼乎?”管家曰:

“否否。公所见者,小溪鱼耳。此则河宽水深,源远流急。幸勿为虑。”余虽

不嗜此,然颇喜观人取鱼,姑应之。即见番人数辈,负网人河,布网滩头,未

几,网起鱼跃,网中映日有光,谓番人取鱼归矣。余观之,顿觉胸襟为之一爽。

  余自来塞外,满目荒凉,积雪弥山,坚冰在地,狂风怒吼,惨目伤心。至

此,则楼台涌现,景物全非。以风尘之孑身,入庄严之画栋,虽曰爽心适意,

翻觉顾影怀惭矣。主人曲尽殷勤,所具山珍海品,皆购自拉萨来者。其面食尤

佳,皆以番女为之,艺绝精。凭尺许方板,顷刻而成,非如内地制面,几案横

陈,刀,棍罗列也。

  此主人之妇,杨柳为腰,芙蓉如面,蛾眉淡扫,一顾倾城。汉代明妃,恐

无此美丽。其夫为赘婿,现任牙披营官。数日后始由藏回,衣冠楚楚,皆唐时

装束,谈吐极雅,已脱尽番人气习。藏俗恒以长女承祧、操家政,召赘其家。

长男则出赘他人为婿焉。

  ----------------------------------------------------------------

[校注二十四]

  牙披,一作“阿丕”。距江达九十里,一日即至。江达一区,藏名工波,

一作“工布”,以一营官治之。汉曰“营官”,藏语为“碟巴”也。其治所即

为“牙披”。因牙披不当大道,故设差站于江达。汉人不知有牙披,但知有江

达,惟亦知其属于工波,故曰“工布江达”,尹昌衡拟设及昭县是也。牙披既

近拉萨,其人文化程度颇高。一切仪仗享用,胥娴雅有大国风。营官养尊处优,

豪华极致,与一般平民,大有云泥之别。此营官之妻绝美,而冶艳。当时年二

十余。此妇有一子一女,并韶秀,于时尚在襁褓。其女后长大,赘一婿,即近

年主持大白战事之噶伦阿丕也。阿丕大白战役失败,畏罪死于昌都。此女复招

一藏军官为外夫,仍留昌都,时与当地军政汉藏官吏周旋,艳名极盛。蒙藏委

员会派驻昌都组长唐仲纯曾频见之。藏俗,夫死生子,仍为正祀。故阿丕夫人

得明白与其外夫携手酬酢。谈此事时,刘燮丞、唐仲纯均在座。

家园 第四章 收复工布

余开驻牙披时,沿途僧俗,遮道欢迎,进哈达、酒食。番人呼酒曰“呛”,

以长筒盛之,中系皮带,背负而行。番人行呛时,先倾掌上自饮,后而敬客,

以示无毒也。

  余驻牙披后,即以“厦札远遁,番人无反抗意,请示招抚,以安人心”呈

报入藏。旋报可。余乃从事安抚,逐渐向曲巴、增巴、脚木宗推进。每至一处,

则召集僧俗,以晓汉藏一家,达赖受英人唆使,出兵反抗。今达赖远遁,朝廷

轸念藏民,不咎既往,各宜安业勿惊。又不时巡视附近村寨,抚问疾苦。其贫

无力存活者,又周恤之。且将旧例供应柴草夫役,皆分别给钱。更申明纪律,

严禁官兵擅入民房及喇嘛寺。于是番人大悦。远近向化,相率输诚。钦师亦嘉

余深识治体,抚驭有方。历时两月,工布全部遂完全肃请矣。

  ----------------------------------------------------------------

[校注二十五]

  当时康藏官吏,称赵尔丰与联豫皆曰“钦帅”。此云“钦帅”指联豫。先

是,边军先钟军入工布境,占领牙丕(即牙坡)等地。故赵尔丰于宣统二年奏

请与藏人于江达划界。言江达,实指工布也。藏人于工布一区,设营官驻牙丕。

牙丕不当大道,故设差站于江达,承辩汉官驿运事宜。称其地为工布江达,示

其隶属工布营官。汉官罕识牙丕,但多知江达,故以江达代表工布全境。言与

藏人于江达划界实即于工布划界之意。换言之,即欲以工布全境划隶川康境。

钟军入藏境前受赵丰指挥:入藏境后,受联豫指挥。自边军撤回丹达山东之硕

般多边坝等地后,拉里与工布皆隶藏。故知此,所指为联豫。

  ----------------------------------------------------------------

  工布在江达之西南,纵横八百余里。东接波密,西南接野番。其极西之阿

冗噶伽,则为藏王边觉夺吉之衣胞地。民情朴厚,气候温和,物产亦尚丰富。

历年在达赖压迫之下,痛苦不堪,此次出兵,亦迫于达赖威力。自余部开入,

人民翕翕向化,咸庆来苏矣。

  脚木宗,居工布之中心,田野肥沃,气候温煦。山上有大喇嘛寺一所,极

壮阔,喇嘛三四百人。其呼图克图,亦一年高德劭之喇嘛,和蔼可亲,与余往

还甚密。尝就其考问西藏风土,亦言之娓娓可听。一日,设宴邀余游柳林。果

饼酒肴,罗列满桌。中一火锅,以鱼翅、海参、鱿鱼、瑶柱、金钩、口蘑、粉

条之属,杂拌肉圆鸡汤,又以腌酸青菜及酸汤调和之,味鲜美绝伦,内地所未

尝有也。不知喇嘛何以办此。余自西藏回,已二十五年矣,亦尝仿此为之,食

者莫不称善。可见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

[校注二十六]

  按喇嘛不食小生命之肉。海参、鱿鱼、瑶柱、金钩等来自海外,喇嘛不识

其生态,则亦食之。至于鸡鱼,则不肯食,然人以鸡鱼脔治,喇嘛亦得食这。

绝无自烹鸡鱼享客者。此云鸡汤,或是误记。抑或工布之俗,微异于康,虽不

食鸡肉,得用其汤调味欤?

  ----------------------------------------------------------------

  余一日设宴请呼图克图游柳林,约全营官佐作陪。支帐幕四,每帐设一席,

呼图克图欣然至。酒酣,众饮甚欢,猜拳,狂呼不已。其随从喇嘛闻喧呼声甚

惊,窃往观之,则见奋拳狂呼,如斗殴状。亟奔回告其众曰:“呼图克图危矣,

急往救之。”于是众不及问,随之往。至则猜拳喝呼声方浓。有曾至拉萨,知

为猜拳者,为众言之,始一笑而散。余与呼图克图亦皆笑不可抑。

  余至脚木宗,驻半月,奉命赴窝冗噶伽,查抄藏王边觉夺吉家产。余遂率

部开往,行四日始至。其地崇山陡峻,小溪迦回环,居民寥落,极目荒凉。营

部设第巴家,房屋虽宽敞,亦极简陋。视脚木宗、牙披,则逊远矣。调查藏王

家产,计有庄房三十余处,每庄有牛羊数百或千头。又有仓廒麦粟各数千克不

等。乃分途派员清理,费时两月,始告完竣。窝冗噶伽有藏王旧宅数栋,仅数

人留守而已。余亲往启锁检查,楼上弓矢、盔铠、铜器、磁器甚多,尘封数寸,

盖数百年前物也。有磁碗、高椿碟甚多。第巴云:“系唐时物。”余虽不能辨,

但其莹洁细润,则确非近代物也。余驻此久,闻厦札出亡之先,曾携甘珠尔经

一部,藏于此间附近密室中,乃藏中之佛宝也。余询之第巴。第巴曰:“诚然。

今尚藏匿某处。公传某头目至,责令缴出,勿谓我所告发,则幸甚矣。”后如

言追出。则经为一百零八卷,每卷千页,长二尺六寸,宽八寸,皆藏文赤金所

书。底面以薄板护之。板面为宽五寸,长二尺之长方框,中嵌寸许金佛三。框

缘缀以珊瑚珠百余颗。框内环以碧冼玛瑙及红蓝宝石嵌成花纹。金佛周身皆极

大钻石环绕之,各三十六颗。佛顶圆光中,嵌金光圆润之蚌珠,径约三分许。

框面又以五色锦缎交互掩盖之。诚稀世宝物也。张司书子青,力怂余尽取其珠

宝而后呈报。余因是经为藏中极宝贵之物,遐迩皆知。解缴入藏后,藏人必有

质之者,一追索则实惠未至,而先蒙攘窃之罪矣,拒不可。余又恐左右窃取令

藏归原处,待日后议处。后余仓卒出江达,亦不能绕道窝冗噶伽矣。物各有主,

非可取而私之,既损清廉之身,益遭造物之忌也。

  此地荒远幽僻,几同世外桃源。余到此半月后,事简身闲。辄披阅书籍,

以消寂寞。昼长人倦,赖有第巴时相过从。虽方言各殊,然有舌人通译,余亦

略解藏语,日久交欢愈密。第巴有女公子,年方十五。豆寇初开,盈盈玉立,

排长谭鸿勋求婚,第巴欣然许之。结婚之日,鼓乐喧阗。番女十余人,皆少艾

也,盛服拥新妇步至婿门,群芳争艳,笑语盈室。新妇落落大方,毫无羞涩状。

第巴首作种种笑滤,以娱来宾,几忘其身为泰岳也。是日,闹至更残,始尽欢

而散。

  我军人工布后,携带粮米渐罄,官兵多食糌粑,余亦渐能食之矣。余驻窝

冗噶伽久,米尽,则以面食代之。旋查抄事竣,奉令移德摩。第巴置酒饯别,

菜食亦仿汉人为之,尚可口。席终进米饭,虽色黄而粗粝,得之甚惊异。问其

所自,则称购自野番。余习知藏南野番殊犷悍。问:“此米何以得来?”第巴

曰:“自脚木宗至此,一带皆大山。山后行六七日至洛渝,再进,则为生番地

矣,多旱稻,产米甚多。熟番素与工布通商,半月前即托商人购之,今始得也。”

余初以野番地远,亦不置意。今相距匪遥,不觉大喜,亟欲绕道野番一地觇其

情况,广绝域之见闻。第巴曰:“此甚易事。公由此行五日,即南向上大山。

山下时有野番在此贸易。”余甚喜。数日后出发,绕行六日即至。乃野番地也。

次日,召至野番二人,年均三十余,披发跣足,无衣裳,上体着领褂,下体以

裙二幅前后遮之,皆用竹编成之也,手持烟筒,如西人吸雪茄烟之管。内盛野

大黄叶,见人即箕踞坐地上,无礼貌。状谨朴,不脱山野气。询其至藏何事,

对以编制竹器藤器;取所制竹、藤器观之,亦古朴可爱;又询其家中距此几日,

答以六日。询其至生番地几日,则以手指指天而口言之,云由其家中至生番地

尚须二十余日也。余因其来久,使回休息嘱晚再来,余尚有所询也。

  黄昏后,仍召野番至,问其出产如何。则谓其地出产尚多。除旱稻竹藤外,

尚产肉桂、麝香、鹿茸、野莲。因舌人操番语不甚熟,遂遣其归。

  次日晨起,又觅得熟悉番语者为通译,复召野番至,反复诘问生番情形。

始悉其地皆重山,少平原。人尤太古,无政府,无宗教,无文字;构木为巢,

上覆树皮,以蔽风雨。截巨竹留节,以为釜甑,一端实稻米为饭,一端实野虫

为肴,泥封两端,洒水烘熟。饭熟倾出,以手搏食。编竹藤为衣,以障身,非

恃为御寒也。民野朴,安居乐俗,不通庆市。遍地皆崇山峻岭,道路鲜通。番

人来往,则攀藤附葛,超腾上下,捷若猿猴。遇悬崖绝壁,亦结藤梯登,不绕

越。亦无市庄。但每年生番、熟番至交界大山上交易一次。熟番以在工布所换

之铜、铁、磁、瓦器皿,易其茸、麝、莲、桂。其记帐法,用符号,取巨竹剖

开,刺符号于其中,缝刺毕,各执其一,逾年算帐,则取简合之。谈至此日已

晌午矣。余亦疲倦,遂赠以茶壶、小刀、磁碗、手珠、糖饼之属,野番欢悦,

起谢而退。余初至塞外,以藏番为野蛮民族。至是,觉藏番与野番,又有文野

之分矣。

  ----------------------------------------------------------------

[校注二十七]

  以上所言各地名,皆在工布南境。就陈渠珍此记揣之:脚木宗即在牙丕附

近。脚木宗为村落名,牙丕为营房驻地之名,喇嘛寺又在脚木宗后山。窝冗噶

伽在脚木宗西四日程,为工布极西境,德摩距窝冗噶伽四日程,位工布极东境。

则窝冗噶伽,当非脚木宗正西而是西南,德摩则在脚木宗东南也,窝冗噶伽之

南六日程逾大山为“熟番”贸易地。又南六日程为“熟番”地。再逾大山二十

余日程,始对“生番”地,查所谓犭各犭俞“生番”,在喜马拉雅山南侧,与

工布相隔喜马拉雅山脉及雅鲁藏布大江。陈渠珍召询“野番”处,为百马岗,

今墨脱县。

  ----------------------------------------------------------------

  次日,余亦率部开赴德摩。行四日始至。德摩,居工布之极东,居民二百

余户。有大喇嘛寺一所,第巴住宅极壮丽,足与牙披营官住宅相颉颃。其地为

一大平原,屋字错落,风景清幽,阡陌相连,物产富饶。第巴人亦谨厚,时相

过从。余驻此月余。招抚事毕,僧俗尤爱戴不已,暇时,辄与第巴入山射猎。

此地野兽,以樟熊为极贵重,故产麝香、熊胆为多,行销内地之珍品也。

  藏地多獐麝。余尝从番人至山中猎,始知取麝之法。獐长二三尺,类鹿而

无角,毛灰褐色。当春夏之间,辄侧卧山中,脐张开甚腥臭,虫蚁缘附,则吸

收之,又复张开。久之,脐满,遂成麝矣。麝之最贵者为“蛇头香”,麝中之

主也,亦蛇闻腥臭附脐上,樟衔其头而去,辗转月余,蛇身腐脱,其头含脐中,

久而成麝,重恒一两以上。其他重不过三五钱而已。行猎时,獐行迅捷,大追

不及。然獐行稍远,频频停立回顾,故易获之也。番人得獐,立取其脐而悬之

室,历数十日始干。再掘土窑置其中,以生叶裹之,覆以薄土,火从其上,去

其腥汗,而后芬芳可用也。余自出炉关,沿途番人馈赠之麝,不下数十枚。入

工布后,馈赠尤多,余又多方收买,总计藏麝二百余枚,重一百一十三两。

  ----------------------------------------------------------------

[校注二十八]

  按麝香为雄獐脐下香囊(即麝香腺)分泌之芳香质。香囊为腺状体。雄獐

二岁为成年,届求牝则腺体自生香质。初甚至稀薄,随年增长其浓度,至八九

岁龄时质充斥腺体,作蛇头装,为最上品。香腺露一孔,为使香气放射,诱其

雌也。当发情时,此孔胀大,时则香腺常痒,獐喜以就他物磨擦之,故每有土

石粒、麦粒、虫蚁等羼入。香质大毒,虫蚁拦入立死。故猎麝香者每见木石、

碎石及虫蚁尸体在囊中,而发为异解。陈错盖误采其说,记之入上。非的解也。

  麝,亦名“香獐”,世俗悉呼为獐,似麂而小,善走多疑,昼伏林莽间,

未易发现。暮夜乃出。所食草树枝叶,随地取足,夜出惟饮水耳。猎者善察其

迹所常经,布机阱焉,谓之放索子。捕得恒在夜间。亦有以猎犬逐出,枪击之

者。则由汛猎百兽,祸及于獐,非专为猎獐也。此物为土伯特高原四周森林区

域之特产,除香有高价外,肉味亦美。皮薄而柔韧,细软似布,不费鞣工,即

可为衣。毛直而中空,质轻宜制垫褥。目前猎者尽取其香,皮肉多未利用。

  ----------------------------------------------------------------

  一日,第巴偕其舅加瓜彭错来见。彭错现为贡觉营宫,年六十余,岸然伟

丈夫也。貌和蔼,泣诉藏王历年虐待情形。谓:“今见汉官威仪,始出水火而

登衽席。”余亦抚慰至再。彭错复请曰:“此去贡觉不远,草屋数椽,尚堪容

膝。老妻颇能治膳。公能枉驾一行乎?”余欣然允之。次日,偕第巴及营部职

员同往。行十余里,过一小河,河宽数丈,有舟可渡。舟长二丈许,宽约三尺,

剜木为之,不假木工,真似太古时遗物也。平流稳渡,又行二里许,至其家,

则一极富丽之巨宅也。彭错夫妇迎至村外,皆六十许人。献家制果饼甚多,极

殷勤。坐移时,彭错笑谓余曰:“儿女辈喜跳歌庄,尚优为之,请往一观。公

鞅掌军事,恐不暇及此也”。引余至一大庭。见艳妆女子十余辈,舞袖蹁跹,

歌声抑扬,历半小时始毕。彭错复约余至园中比射。置弓箭甚多,皆极粗笨。

余家世娴弓矢,自火器兴,遂如广陵散矣,今故剑重逢,睹之欣然,遂偕众比

射为乐,亦古人投壶之意也。射毕,彭错又牵良马十余匹至,云“儿女辈能驰

怒马,拨地上物。请试观之。”引余至河干。一望,平原数里,细草如毡。地

上每三四十步,立球竿一。竿高尺许。乘马女子,皆束丝带,袒右臂,鞭策疾

驰,其行如飞,至立竿处,则俯身拔之。以拔竿多少定输赢,中一女子,年约

十五六,貌虽中姿,而矫健敏捷,连拔五竿。余皆拔一二竿而已。众皆鼓掌。

彭错引余回,复观其楼上大经堂,佛像庄严,陈设雅洁。惟佛前一碗不甚圆,

又饰以金花,怪而问之,乃人骨天灵盖所制。遂恶其不脱野蛮气,不欲再观。

闻藏地各喇嘛寺皆如此,殊不可解,观毕,入室坐。进面食。众咸称番女体力

之强,马术之精,余亦盛夸乘马女子连拔五竿,虽丈夫不及也。彭错曰:“此

即侄女西原。”余称不绝口。第巴笑曰:“公如属意,即以奉巾栉如何?”众

皆大笑。余亦大笑漫应之。既而入席,肴馔丰盛,皆其夫人自手调之,味颇适

口。余素不能饮,是日,亦饮酒不少。最后进腌酸青菜汤鱼一盆,尤鲜美无伦。

余久食牛羊腥腻之品,即宣威火腿亦厌苦之,至是,始得果腹。一餐之惠,至

今不忘。其夫人见余爱此,乃另赠一盂。宴毕辞归,彭错夫妇皆送至河岸,归

营,天已薄暮矣。

  工布民风纯朴,经余安抚后,人心大定。汉番感情,日增浃洽。番官喇嘛

等,不时过谈,借以考风问俗。佥谓大兵到后,匕鬯不惊,民安生业。惟波密

民族强悍,性残忍,时借通商为名,窥探情形,辄乘虚入境,肆行动掠。凡接

近波密之工布及硕板多至拉里一带,常被蹂躏,工布受祸尤深。唐古特屡次用

兵,因其地险兵强,终难征服。防御偶疏,又遭茶毒。人民畏之如虎狼,谈者

变色,余意大军入藏后,达赖厦札,相率逃至大吉岭,昵就英人,可忧方大。

应乘此全藏底定之际,仿川康例,改土归流,建设行省治理之,不宜再事羁縻,

一误再误。乃条陈改省、练兵、筑路、屯垦、兴学、开矿等六事入陈。久不报。

及闻僧侣所谈,益知波番强悍可虑。若长此不治,祸且蔓延腹地。乃一再考察,

知其地东界工布,北界硕板多,至丹达,南与野番接界。其入工布之路,一由

冬九入鲁朗,一由白马杠入觉拉沟,皆工布境也。波密地势,万山丛沓,绝少

出产,民贫苦而性强悍,其然也。

  ----------------------------------------------------------------

[校注二十九]

  “东界工布”东字当作“西”。原书排字之误也。波密东界桑昂。时边军

管带程凤翔方在桑昂杂犭俞办理改流事。征波之役,程即自桑昂进军,克薄宗、

松宗等寺(皆在波密东境)与彭日升会军春多寺。因未与陈晤,故此记略之。

因补志于此。

  ----------------------------------------------------------------

  余一日晨起,将赴喇嘛寺一游。途遇第巴向余笑曰:“彭错以公极称西原

之能,早欲送来给奔走役。西原亦甚欣喜。因略备衣物,今日彭错夫妇亲送其

来。公当不以蠢陋见斥也。”余愕然。乃知一言之戏,竟缔孽缘。因途中不便

深谈,乃约共同至喇嘛寺。语呼图克图,第巴以西原事告之。呼图克图笑曰:

“此事大佳,我即为公证婚如何,闻此女矫健,胜似男子,给役军中,当不为

公累也。”余知不可拒,笑应之。第巴辞去。余与呼图克图谈西藏古代神话事

甚久。忽第巴仓惶入告曰:“波番数百人,昨己窜入觉拉沟矣。”余诘问实,

即归营传令,亲率兵两队,疾驰而往:行三十余里始至,则波番竟夜抄掳,天

明已饱载而归矣。时人民逃亡一空,仅一老番来见,云波番已沿河退去。余以

波番去不久,令觅一向导随往追之。老番谈虎变色,辞以不能。余因地形不明,

无法进追,遂率队回营,时第巴及彭错夫妇,已送西原至矣。范玉昆、张子青

等咸集致贺,彭错夫妇,导西原来见,靓衣明眸,别饶风致。余亦甚爱之,既

而来宾益众,子青料理宾客,督治酒筵,忙乱不已。移时延宾入座,畅饮甚欢,

子青约第巴拇战。第巴屡败,不能饮,子青强灌之,席未终,即颓然醉矣,于

是彭错夫妇亦告辞,扶第巴归。

  余昨至觉拉沟,败兴而返。觉招抚事,终无所藉手,因令第巴再传觉拉沟

熟习波密情形之人来此,详询之。次日,来一老人,亦语焉不详。余一再嘱其

物色一人,携文书赴波密。老人曰:“鲁朗结巴与波密冬九营官有旧,可衔命

往。”余反复询问甚久,赐其酒食。食已,有醉意。余复问曰:“老人如许年

龄,又密迩波密,岂波情形毫无闻耶?”老人始从容言曰:“我二十年前,曾

一度随达赖至波密,但行未远即折回耳。”余问故。老人曰:“达赖往朝活佛,

故随之去。”余甚异之曰:“西藏止有一达赖活佛,岂有活佛尚朝活佛耶?”

老人曰:“我初亦疑之。因达赖每十二年必亲往一朝,故信之。”余曰:“活

佛究在何处?”老人曰:“彼中活佛,距此一万八千里。何国何地,亦不知其

名。但经白马杠入野人地,又行数月始至。其地遍地莲花,气候温煦,树木扶

疏,山水明秀,奇花异草,芬芳四溢。活佛高居莲花中。莲花大可容人。白昼

花开,人坐其上。夜间花合,入寝其中。地下泥土,捻来即是糌粑。枝头垂露,

饮之皆成醇呛。人能诚心前去,无不立地成佛。”老人言之,津津有味。余不

觉大笑。诘之曰:“老人亦曾一至其地否。”老人曰:“否否。我至白马杠即

折回矣。”余见其所说言殊荒谬,亦不愿再听。遣之归。

  ----------------------------------------------------------------

[校注三十]

  按此老人所言,盖缅甸也。印度被回教徒占领后,佛教摧毁,惟锡兰与缅

甸能保持佛教不败。西藏之宗教法物,经典佛像等,多由缅甸输入。常年有人

往游缅甸,携入金像之类。东亚未有铁路、轮船以前,藏缅交通实取道工布、

波密、白马岗一路。盖唐代吐蕃征服阿萨密(亚山)古道也。达赖十二年一朝

缅甸之说,初未尝闻,于理亦不可信。大约达赖之使者往求法耳。野人未知究

竟,侈妄言之。然亦非完全凿空,缅甸气候郁热,产大莲花,天产饶足,人不

饥寒,良足使藏人羡慕。(下文呼图克图亦言达赖十二年一往礼佛,然其事终

不可信。)

  ----------------------------------------------------------------

  次日,至喇嘛寺,以老人言告之呼图克图。呼图克图曰:“此波密人故神

其说,以售其行劫之术耳。八年前,波密曾造此语,哄动工布,于是入野人山

朝拜活佛者相望于道。有广携资财,举家前往者。有抛弃父母妻孥,只身前往

者。有扶老携幼,牵牛羊前往者。甫入波密境,即被波番拦劫一空。至达赖朝

佛事,亦实有之。每三年,遣呼图克图一往。每十二年达赖亲身一往。尤记五

年前,达赖往朝活佛,一行二百余人,由此经过。行至波密,与野番交界大山

下,即为野番所阻。盖历年朝佛,道经此山,须赠野人铜铁磁瓦器皿甚多,名

曰‘买路钱’。例有规定,不增不减。此次赠品,未能如数,互争不已,野人

曰:‘吾有成案可稽。’乃负一老野人至,置地上,年百余岁矣。头童齿豁,

历数历次赠品之数。藏人语塞,悉数补出始通过。”余曰:“达赖亦朝活佛,

真咄咄怪事。”呼图克图亦唯唯无以自解也。余尝谓中土称灵山为极乐。西方

又言五台尽黄金。天下事无独有偶,此则鼎而三矣。

家园 第五章 进击波密

自觉拉沟被劫后,工布人民益惊恐,深虑他日汉兵移动,波番乘势侵入,

危害不堪言状。第巴等屡请为策久远。余亦不忍工布被其蹂躏,因详呈波番强

暴,及边局利害禀报入藏。旋奉相机剿抚令。余乃决定先抚后剿。拟率兵三队

至鲁朗。意在耀兵绝塞,宣扬德威,使波番知所震慑,易于就抚,初无穷兵默

武意也。

  德摩至鲁朗,计七十里。经德摩大山。山高十五里。余率队前进,行十余

里,即见高峰插天,危崖峻壁,冰雪遍山,道路泞滑,竭蹶而过。经拉佐至鲁

朗,再进即波密境矣。遂就鲁朗营。传第巴至,详问波密情形,嘱其明日持文

告赴冬九。第巴有难色。余曰:“我当遣一传骑同去。勿虑也。”

  次日早,遣传骑偕第巴,持文告入冬九,谕其营官冲木,晓以向背祸福,

冀其翻然归诚,不烦兵刃也。余亦于是日,率部回德摩。越两日,第巴回。余

正嘉其归其速。第巴愁然曰:“传骑已被波番杀矣。我等甫行,至觉泥巴,即

为波番所执,与之言,不听。示以文告,亦不理。竟杀传骑,释我归,尤叱之

曰:‘后勿再来,自寻死路。’”余初不料波番横暴至此。乃据实入报。时钦

帅联豫,方筹议西藏改建行省,已专折出奏。因见尔丰已将川边各部落次第收

复。亟思收复波密,以为改省之张本。乃决定剿抚方略。令钟颖率步兵一标,

炮工各一队,集中工布,筹划进兵,令余整备待命,余乃厉兵秣马以待,既而

钟颖偕统带陈庆,率步工各营队至,详考波密形势、道路。决定:第一步由冬

九、纳衣当噶、八浪登至汤买,并肃清两冀;第二步进至卡拖、倾多寺,第三

步则向其酋长白马青翁所在地进攻。余率部先行,留西原在家。西原不肯,欲

同行,遂亦听之,第一日宿鲁朗,以第巴为向导。次日四鼓暮食,疾进至觉泥

巴,零落十余户而已。番人尤未及知,留兵一排监视之,仍疾行而进。沿途长

林丰草,乱石塞途。过长桥,行里许,即至冬九营官寨。有人户百余家。寨内

仅营官冲本住宅十余所。环以土墙,外掘深壕,左山右河,形势险固。番人尤

不知大军突至也。良久,其营官冲本来见,貌恭敬而面目狰狞可畏。余反复晓

谕,示以利害。亦唯唯而已。波番身材雄伟,体力强健,又非工布人所及也。

次日钟颖率大军至。乃传檄白马青翁晓以利害,令于五日内来见。逾期仍无音

耗。数日后,侦知波番已调兵拒抗。共议波番反状已露,再不进兵,反为所乘。

闻前方八浪登一带,山势高峻,道路险阻。遂决定以余全营,偕工程营管带张

鸿升部先进。大军则进纳衣当噶,俟先头通过八浪登,再行推进,以完成第一

步计划。议决,余乃偕张鸿升由冬九出发。是日宿营纳衣当噶。有人户三十余

家。次日宿甲米青波,则旷野荒山。夹道草深五六尺,草尖遍生旱蝗,细如针,

闻人声则昂首蠕蠕动,附着人身,即穿衣入,沾肉吸血,倾刻长寸许矣。行者

莫不遭其毒螫。予等将宿营地附近,以火焚之,始得安寝。番人言火焚后,遇

雨复活。与内地玛蝗同,而利啄过之。

  次日前进,行四十里,登大山。山势巍峨,古树参天。行山腹道,历七八

里峻坂,乃复下,下而又上。如是者又行十余里,忽番兵阻其前,据险开枪。

战移时,我以一排兵出其上,乘高侧射,番兵始退。踵追而进,番兵沿途抛弃

衣履,似甚狼狈,盖诱我深入也。又行十余里,至八浪登。番兵稍抵抗,仍退

走。八浪登乃一山腹隘口,无人烟,乱石嵯峨,洞穴天然如巨室。下临绝涧,

深不可测。俯视河流,一带碧涛银浪,响彻山谷。弥望古树森森,皆三四人合

抱者,高数十丈,荫翳蔽天。古藤盘绕,藤粗如臂,叶嫩绿色,应手而断,盖

千百年前物也。林中有物,虎头、狐尾,协生肉翅,状似飞虎,番人谓之“绷

勃”,盖手冀类也。闻枪响声,飞跃树悄,其声呜呜,以数百计。余以前进山

势愈险恶,候鸿升久未至,乃留兵一班守之。仍率队前进,行七八里,渐纡曲

下。遥见山下,密菁乱石,荫蔽道路,左为连山,右傍河流,前方四五里处,

高山横亘。山下帐幕云屯,多数番兵撤卸帐幕,甚忙乱,似知大军已至者矣。

余即停止部队,派侦探一班前进搜索。半里许即下山,忽左侧密林中,火枪土

炮,轰然齐发。左山右溪,羊肠一线,士兵鱼贯而进,伤亡颇多,不能再进。

乃以一队沿山行,相约进至密林附近,鸣号音,余鸣号以应,双夹之。既而沿

山一队攻至林内。伏兵果败退。李队官负伤。正面之兵,冲锋下山。行里许则

敌石塞道,番兵修石卡数道,高丈许,横亘去路,无可绕越。正踌躇问,正面

番众据险轰击。左侧高山伏兵应之。往来冲荡,皆为石卡所阻,不能进展。鏖

战一时许,双方接近,短兵肉搏。移时,刘队官阵亡。士兵死亡相继。与番兵

相距止数武矣,遥见番兵大队绕山至,瞰射益急。战至日暮,鸿升尤未至。忽

番兵数人,傍大石绕出余后,为西原所见,急呼余。余回枪击之,毙其一,余

皆退走。余见此地两面受敌,不如退下河边,乃挥兵徐徐退下。有石坎,高丈

许。西原先余纵身跳下,以手接余。余随之下。而对山枪声忽起,向石坎猛击,

弹落如雨。继余而下者,死伤七人。司书苏宝林亦死焉。既而士兵均下至河边,

伏乱石中,成方阵待之,天已昏黑,番兵亦不敢再逼矣。清查人数,仅余六十

余人。每枪弹药,平均不及十发。余乃多方安慰士兵,戒勿轻动。夜半,隐约

见番兵数十,沿道路回,且行且笑,亦不知其作何语也。移时,月色朦胧。官

兵整日作战,饥疲已极,援兵又未至。有伤兵二人,倚余卧岩穴中,呻吟垂毙。

西原曰:“张营如能援助,令日早至矣。君竟死守不去,试问天明后,番兵知

我虚实,庸有幸乎?”官兵咸是其言。余不得已,乃于四更时,率部沿溪蛇行

而上。至半山,天已微明。渴极,拾山上野菌食之,已惫不能行矣。西原扶余

登山,见鸿升警戒哨兵,始入安全境矣。至八浪登,众皆饥疲不堪,鸿升言:

“昨已天黑,不敢轻进之。”余但颔之,不与较也。清查此役,我军阵亡官兵

三十余人,伤二十余人,亦剧战也。

  晚间,与鸿升一再筹商,决定明日两路进攻。鸿升沿大道进至石卡附近停

止。余率一队沿左侧连山进。俟将山上伏兵驱逐,乘高下射,然后张部攻其前,

我部冲其右,番兵必弃险而走。计划定,凌晨,余与鸿升分途出发。余仍携西

原同行。披荆斩棘,沿山行十余里,及抵石卡,对山中隔一深涧,不能再进,

探望鸿升部,竟无一人至。守候良久仍复杳然。孤军突出,恐被包围,惟有徐

徐退回,余回至八浪登,鸿升反支吾其词。知其不能再言进攻矣。乃将番兵阻

险情形,报请钟颖增兵协助。遂商鸿升,固守待援。而番兵已逼近八浪登,日

夜攻扑。虽经我军击退,然番兵退而复进,相持四日。一夜二更,番兵千余,

三路呼啸而至,声震山谷。余亲出督战,至四更,始击退。时月黑风凄,山高

夜静,怪鸟悲鸣,河水呜咽,用兵绝塞,凄侧心脾。古人乐府,尤无此苍凉悲

壮也。

  次日,钟颖遣参军王陵基至。与熟商竟日。陵基力主退兵,云曰:“此去

山势险阻,我以两营军力,深入敌境,彼竭全波密之力,出而相抗。今粮弹两

缺,汲道复梗,断我归路,则天堑难飞,欲归不得。计不如退兵纳衣当噶,有

险可守,统领尚驻九冬,亦易联络。再请边军由硕板多进攻,以分其势。我军

重整师旅,一鼓而进,胜券可操矣。”众韪之,决汁退撤。

  是夜,三更时退兵。陵基率一排兵先行,鸿升继进,余断后。途次尚无战

事。至甲米青波大休息,抵纳衣当噶,已夜半矣。次日黎明起,侦查地形。前

三里许,有石门焉,极险隘。左有石墙丈许,连接高山绝壁。右有横墙如城堞

然,峻坂百余丈,下临河。河宽急流。对河亦高山绝壁。石门宽六七尺。出石

门,即斜坡,纡曲而下。相传藏兵屡与波番鏖战于此,乃古战场也。城堞虽毁,

而遗址犹存,余乃就旧址,亲督官兵日夜修筑,两日即成。且于墙外加掘深壕,

即以一队驻石门。石门后半里,横溪,久涸。驻兵一队,中筑横墙数段,防对

山侧射也。又后里许,鸿升驻焉。余率两队驻寨内。越三日,番兵大至,屡攻

扑,均被击退,死伤甚巨。已停止八日不攻矣。余不时巡视阵地形势,西原均

随之往。左面一带高山皆绝壁,有斜坡数处,可乘而下。复于横溪左后方,驻

兵一队,以备不虞。一日早餐后,余出石门外视查,见傍河一段墙稍低。恐警

戒疏忽,番众由此侵入。乃集合官长,指示形势。复令系獒犬数头于墙下。正

指划间,忽枪声突起,呼啸大作,西原急牵余退入石门,则番兵已进薄外壕矣。

战移时,番兵伤亡甚巨,始渐退下,然枪声不稍减。时余方踞坐石门左侧岩壁

下,令西原回寨制面饼送来。久之枪声寂然。余以为番兵退走矣。忽我军左后

方枪声复起。一传令兵急来报告:“番兵已由后方高山缒绳下矣。”余急驰回,

留黄督队官守石门。黄即就余坐处坐焉。余行不及三十步,忽闻岩石爆裂声。

回视,番兵乘高推石下,一石落黄坐处。黄头伤血流,臂断膝脱矣,竟因伤重

而死。使余不先离开,亦不免矣,险哉!生死固有数也。既而余驰至后方,我

军与鸿升部枪声已息。且将番众悉数扑灭矣。盖我哨兵,初见缒绳下,隐伏不

动,迨将下至平地,即排枪急发。番众约百人,伤亡几尽,俘虏十余人,无一

生还者。至是,番兵不进攻者十余日矣。时钟颖驻兵冬九,已具报入藏,请边

军协剿。但往返数千里,须一月后边军方能进兵。乃令我军严守以待。一日傍

晚,忽对山上枪声突起,猛向溪内射击。幸为横墙所隔,无损伤。士兵亦不还

一枪。未几复发见番兵蛇行而进,经我守兵力战击退。退移时,又突至。于是

对山枪声亦起,双方激战至三更后,战事始告终结。自后番兵亦不进攻矣。越

日,时见对山隐约有番兵少数向冬九方面去。而遣赴冬九投文之传令兵,回至

中途,亦见对山有番兵不少。余料石门天险,屡攻不下,番兵必不肯再攻。但

我军屯兵日久,形见势绌,波番定绕出冬九,攻我必救,则纳衣当噶之兵,可

不战而退。因冬九为我军大本营所在也。乃与众兵商,石门虽险,终难久守,

不如合兵冬九,尤可团结兵力,固守待援。众皆以为然。遂转报钟颖。钟久不

决。余等惟有严加戒备而已。

  我军自防守纳衣当噶以来,先后二十余战,死亡已达百余人,青磷白骨,

触目心伤。日前巡视防线,闻士兵数人,谈夜见鬼火事。询之,异口同声。余

尤斥之。忽一夜,初更将残,一卫士人告曰:“对岸鬼火又见矣。”余急出视,

则见对岸果有火光圆似箕,大亦如之,有无数人影绕火围坐。时西原随后至,

余问有所见否。西原指火光处言曰:“火光处时有一二人跳跃往来,君见之否?”

余视之,果然。遂下山迹之。行愈近,光愈低,下至河岸,则光渐减,一无所

见矣。余生平习闻鬼怪之说,然目所亲见者,只一次而已。释氏言天堂,地狱,

随人心境而异。善则超生天堂,恶则堕入地狱,如磁石引铁然。彼浅儒不察,

动持无鬼论以非议之。不知子不语怪力乱神,固自有其神怪在焉,特不轻言之

耳。夫芸芸众生,质本凡庸,生前既无建立,死后自然消灭,此理之常也。若

夫忠臣孝子,烈士贞女,仓猝遇变,誓死轻生,精灵不昧,遂呈异状,此亦理

之正也。况为国捐躯,魂羁异域,依同袍而不散,乘月夜以现形,为余所目睹,

而亦理所必然。薪尽火传,安可以怪异目之耶。

  我军防守既久,波番兵已增至万人。其大部则纷纷由对河山后绕出冬九。

沿河右岸,处处设伏,以致递送文报之兵,时被对河伏兵射击,死亡不少。至

后传递往来,皆须绕山而行。惟牛马驮运粮秣,非遵大道不可。且需兵二队以

上护送之。至是,纳衣当噶至冬九之路,已渐梗阻矣,既而波番兵大部,进逼

近冬九,又隔一河。幸拉萨增加步兵两营,骑兵一营,格林炮六挺,已到冬九,

兵力尚厚。又数日,波番兵已出没冬九至鲁朗间,不时劫夺粮运,后方交通亦

梗阻矣,于是钟颖大惧,乃飞调我军,集中冬九。余遂偕鸿升乘夜撤退。行三

十余里,天甫晓,波番兵又追至,我军回兵奋战,毙其百余人,始败退。我军

即乘胜退回冬九。

  我军退至冬九,时方正午。晋谒钟颖后,即偕各管带登山视察地形。冬九

在河之北岸小山上。左为横山,婉蜒直达波密之汤买,长六百余里。由冬九东

行二里许,过长桥,向西行,至鲁朗。向东北行,即纳衣当噶也。过桥后,两

面高山矗立,小道中通。桥之西岸,乱石峻岩,波番兵守之。过此约半里,两

面高山,亦为波番兵所据,众不下四五千人。至沿河要隘,及横山一带,皆我

军守焉。幸河宽水深,波番兵不能徒步,仅隔河开枪射击而已。佥以对岸之敌,

不急驱逐,则后方交通一断,粮运不继,危险殊甚。乃连日冲锋出击。虽屡经

击退,然波番兵临据险阻,退而复集。我军死亡已达三百余人。冬九左侧大山,

又为波番兵占据。又数日,鲁朗运道又梗。存粮仅支三日。波番兵愈集愈众。

钟颖乃决计退鲁朗,俟与边军联络再进,免为所困。时四月初旬也。波密气候

炎热,乃乘夜全师撤退。余先头一队出桥,扫清乱石之敌,掩护大军前进。余

自率三队断后,并焚毁桥梁,断其追兵。密议定,至夜四更时,我先头一队冲

锋出桥,乱枪轰击,大炮同时猛射。大军乘势前进。一时枪炮齐鸣,声震山谷,

弹飞如雨,捷若霆电。余即封闭桥门,纵火焚之。我军且战且行。钟颖体肥胖,

不能行。初出桥,见弹火喷飞,光明如昼,惧为枪炮所伤,卧地不起。余选健

卒二十余人,更番舁之行。幸是夜番兵猝不及防,火枪土炮,发射迟缓。我军

出其不意,以全力猛扑之,故不能抵御,渐次引退。其扼守道路之番兵,亦奔

避登山。我军始得安全退出。仅受伤兵士二人,亦云幸矣。行至中途,遇德摩

解粮兵一队至。云:“出鲁朗十余里,遇番兵百余人,经力战击退,向山上奔

逃。粮秣均无恙。”余甚喜。遂同回鲁朗,已午前十时矣。官兵竟夜作战,不

得食,又行甚急,均饥疲不堪。余勉出部署警戒即回。夫役进面饼,西原炒牛

肚一盘至,余持饼倚枕而食。食未竟,沉沉睡去。醒来,漏已三下,残饼尤在

手中,疲劳可知矣。

  我军入藏经年,行军作战,死亡不少。钟颖乃由川募兵补充。有淑浦人陈

逻龄,随黄忠浩入川,任工防营管带。所部大半募自相西。后川军扩编成师,

工防营撤并之。适西藏募兵,乃择其愿人藏者,得百六十人,编为新兵一队,

送入藏。官兵以余湘西人,咸愿隶余部。时波密之役,余部死亡甚巨。钟颖即

以新兵队补充之。于建制四队外,加编新兵一队。

  我军退鲁朗后,拉萨得报,大震惊。联豫调钟颖回藏,以左参罗长椅出而

代之。钟颖得藏友密函,乃大恚,及长椅至,相见无一语。明日封送印册,即

匆匆回。钟颖宽厚,得士卒心,濒行,官兵皆泣送之。余与管带随陈统带送至

德摩山下,钟颖召余等入室坐,愤然曰:“吾不能臧人物,而谬托腹心于彼,

今竟为所乘矣。”众问故。颖曰:“始罗统川边新军,以失机被撤。钦帅置之

幕中,司文案,长崎出怨言。钦帅亦衔之。罗局促不自安。适吾赴更庆谒钦帅,

与罗订盟交,遂以图人藏相托。慨然许之,急为请之联帅,始奏调其入藏焉。

今竟乘我之危,多方媒孽,取我代之。此尚有心肝乎。吾认贼作友,吾之过也。”

言讫,愤骂不已。久之,始别余等,恨恨而行。

  ----------------------------------------------------------------

[校注三十一]

  罗长椅者,湘乡罗泽南之嫡孙,以翰林拨军机处行走。工书善文,好谈兵

事。调充边军五营统领。赵尔丰初待之以礼,嗣以其乏于苦干精神,又屡为节

制,调入幕府,改以凤山摄统领事。罗以原职居幕府办文案,抑郁无聊。钟颖

以帝戚,少年得志,豪爽任侠。过昌都时,罗乞其设法调移。钟密电其情于宫

内,以内旨风请联豫请调入藏。罗于宣统元年秋,先钟军驰入藏,任参赞大臣。

联豫甚爱敬之。迨钟颖至,联豫见其少年轻佻,颇不喜,屡欲罗易钟,碍于内

旨。及是,钟军征剿波密失败,困守德摩。联豫乃遍札驻藏文武官吏,使论罗、

钟优劣。各官承其意,皆称罗优。联豫据以奏,请易将,军机处惧不敢决。联

豫已饬罗率军往代钟。钟大愤怒,不肯返藏,留驻乌苏江观变。迨革命消息至,

波密兵变,杀罗长椅,蜂拥回藏,至乌苏江,共戴钟为首。劫运藏饷银,以招

兵变。遂逐联豫,据藏。藏局之坏,自是始矣。

  先是联豫拟扩充钟军成师,自四川续招新兵入藏。并调川省候差之参将、

游击、都司外委之属入藏,备充将官,谢国良、周春林、张鹏九、方仲儒辈皆

是也。罗长椅接统帅军,见人心不附,遂重用周春林等,引为腹心。钟故部与

周等大相诟,势同冰炭,由是激成兵变。俱见后文。谢国良后受藏人聘为士兵

营长,日与钟军鏖战争于拉萨云。

家园 第六章 退兵鲁朗及反攻

长崎至鲁朗,颇重射击,日引官长至郊外比射,以定升降。又用川人周春

林、张鹏九,鄂人方仲孺三人。周随军入藏,任排长。张随运输队入藏,任书

记,亦众所不齿者。不一月,周升预备营管带,方、张皆擢升善后委员,日夕

不离左右,长椅颇倚重之。后波密平定,长椅委张为冬九理事官,委方为彝贡

理事官。尤记方任事之初,寓书遍告朋辈。书中有“弟以武夫而干文事,不啻

汗牛充栋”之语,全藏传为笑柄焉。

  前敌易帅,多所更张。又值初秋,气候渐寒,余乃令西原随钟颖一同回德

摩,请检寒衣。西原初不肯,余许以翌日出发同来。抬、始行。

  余回鲁朗后,搜讨申儆,士气大振。波番兵亦严守冬九,不敢越雷池一步。

一住经月,赵钦帅始遣彭日升率边军三营,定期由硕板多经春多山,直捣中波

密。令我军同时向冬九攻击前进。长椅奉令因准备粮秣运输,迟四日,始令余

率部先进,附格林炮三挺。余整队出发,沿途皆无波番兵。至冬九桥,亦空无

一兵。搜索寨内,居民亦迁徙。余甚诧之。遍搜附近数里,均无人迹。判断边

军必已攻入中波密矣。乃急报长椅,请示进止。余是日,即就桥西平原中,刈

草莱,张帐幕止宿焉。此地久为波番兵所据,尸骨遍野,壁垒依然。余下马凭

吊,尤恍惚如闻当日奋呼杀贼声也。夜半,时闻臭气,不能成寐。秉烛起而迹

之,则不少断肢残骸,掩藏土中,余枕畔亦得碎骨数块。盖鏖战久,天又炎热,

亡尸骸不能收殓,以致血化青磷,尸残原野。睹兹遗骸,不禁恻然。

  ----------------------------------------------------------------

[校注三十二]

  赵尔丰此时已调署四川总督,行在甘孜,得藏中请会攻电,即饬统领凤山,

督新军前营管带彭日升,西军中营管带顾占文,西军左营管带牛运隆凡三营自

硕板多进军。另饬新军后营管带程凤翔自桑昂(科麦)进军。计凡出兵四营,

分两道。自硕板多进之彭日升,曾与陈遇,故陈但知此三营也。其时边军精悍

无匹,加以久习边事,入番境,如在康途。加以全波壮丁多已调攻冬九。故边

军入波时,如入无人之境,迅速攻下上波密之春多寺、松宗寺、薄宗寺等中心

地点。波密头目白马青翁,仓卒返救,亦被边军攻破。波民皆逃集中波密。故

藏军反攻时,下波密已无一兵矣。

  ----------------------------------------------------------------

  次日午后,长椅亲率大军至。信宿即进,留余殿后。余迟一日始出发,过

纳衣当噶、八浪登时,旧垒重经,遍检遗骸,日久天热,悉化虫沙。仅在八浪

登下山时,寻获刘队官尸身一具,火化,裹包携之行。余皆残骸满地,碎骨渗

沙,无法认识矣。余惟念忠诚正气,亘古常存,固不必辨蒋侯之骨,归穆伯之

丧也。因在此停止半日,督令士兵,聚残骸于一处掩埋之,始行。由八浪登前

进,经京中、树枝、央噶三山,皆重岗叠岭,高耸入云,远近众山,一齐俯首

。而危崖狭道,陡峻异常。我军穷三日之力,始能通过。每上下一山,皆须整

日赶行。恒登降于深壑绝涧中。山中皆千年古树,大树十围,高数十丈,直矗

霄汉,荫蔽不见天日。此道偶有番商往来,然负重而行,必须六日始能通过。

三日宿山上,三日宿谷底。山上无数尺平地可栖止,故番商恒傍大树根,凿穴

隐身,以避风雨。久之,穴宽八九尺,深五六尺,人可挺卧其中矣。然凿穴如

此之巨,尤未占全树之半。此真大而无所可用者也。余尝谓材虽栋梁,而生非

其地。不遇其人,亦终老穷荒,弃如废材。人之怀瑾抱璞而不遇者,亦尤是耳。

又山中秋高叶落,泉水久浸,遂成积潦;水阴寒而含毒汁,番人饮之,颔下生

肉瘤,垂五六寸长。波番无老幼、男女皆有之。下山,地势起伏,行半日至汤

买。薄藏布江横其前,宽十余丈,波涛汹涌,有藤桥通之。大军前进后,已被

番人砍断,乃就河岸宿焉。是日,行进甚速。途中渴燥,汗流不止。入河濯巾

洗尘,又觉寒透肌骨,不可支。盖波地山高岸陡,溪小水寒,终岁不见天日故

也。

  ----------------------------------------------------------------

[校注三十三]

  按自纳衣当噶至汤买(亦作汤木)之间,凡大山四重:八浪登、京中、树

枝、央噶是也。高度皆在四千米左右,然山脚底而河谷深狭,崖路陡险,故觉

其高倍常。此山脉为工布与波密之古界。后因波密强悍,工布孱弱,致德摩山

以东,鲁朗、冬九、给衣当噶等村亦为波密民占领也。汤买临薄藏布江,那波

密河也。薄藏布即波异译。其东北部地势高,称为“波堆”,即上波之义。西

南部海拔低,称为“波密”,即下波之义。藏人统称之曰“波部”。汉人不惯

呼一音地名,故曰“波密”也。藏布者,“清洁者”之义,藏人以称大河之圣

洁者,“雅鲁藏布江”、“薄藏布”同义,又加江与河字,乃汉人所增益。波

密全境,胥属此河流域。各支流皆出于雪山,此带地主雪量甚大,故水源丰富,

源流虽不勘长,干流之水量甚大。水急江阔,津梁难施。幸地暖多藤,所在以

藤为笮(溜索桥)。汤木桥,以其地名桥之一也。

  凡饮水多含有机质乏于矿质者,其人颈生瘿瘤,曾见多数森林区域,与缺

乏食盐之地,其人皆如此。多食海盐及海带足以解之。因两物中多含碘质,故

知瘿瘤必由碘质缺乏而起,然则输入碘质于血液,或吞食碘化物,应足以疗之。

波密乏于食盐,而多森林,故其喉瘿特重。

  ----------------------------------------------------------------

  是日,遍寻居民,皆匿不出见。夜有一番人至,乃此地小头目也。余悬重

赏,募人架桥,诺之。次日凌晨,即引一老人,负藤绳两盘至。沿河上下呼唤

甚久。始见对岸来一番人,手携毛绳。于是彼此各持绳的一端,向上流力抛。

忽两绳相交结,成一绳。再张索桥,引渡而过。两岸原有石墩,高丈许,中埋

木柱。拴桥绳于柱上,即成桥梁矣。对河番人,攀缘藤绳而过。余取所携毛绳

观之,其一端系有三梭铁钩。又视老番绳端,亦系一铁球,大如卵,始知两绳

相交,即钩结为一矣。渡桥去,人依桥柱,背河而立。有曲木,长尺许,如半

月形,紧系胸间,桥绳即由此穿过。另一细绳,系人背上。自此岸循索溜达波

岸,一人牵引之。凡渡河之人,仰身倒下,手足紧抱桥绳,手攀脚送。徐徐而

过。对河一人持细绳,亦徐徐牵引之。

  桥既成,官兵陆续渡之。每渡一人,约十分钟之久。全营三日方渡毕。当

我军初渡兵一排时,余即继之渡过。初则顺势下降,甚易。向下视洪涛,不无

惴惴耳。迨渡至桥中,绳下坠丈许,距水面亦不过二丈。浪花喷飞,扑面沾衣,

不觉惊心动魄。仍竭力攀缘,久之始达彼岸,已喘汗交作矣。此岸有居民百余

户,时均已逃避。余驻此两日,俟全营渡毕始行。从此道路稍平,山较少。河

有岸,沙洲七八里,皆木瓜树,郁然成林,树高丈许,结实累累,清香扑鼻。

又行十余里,接长椅令,以彝贡番人复叛,驻军损失颇巨,令余急率部进剿,

以清后路。又行数里,遇一司书狼狈至,乃由彝贡逃出者,携之同行。至别夹

宿营,询其经过。知大军至汤买,彝贡喇嘛即来投诚,乃留兵一队驻其地。殊

官兵垂涎喇嘛寺财物,肆行掠取,遂激变。复聚众千余,围攻两日,驻军不支,

被缴械。死伤尤重,生还者不过四十余人而已。翌日出发,行五十里,沿溪进,

途中时见村舍,傍溪右岸。又行十余里,横山阻之。山高而险。山后波番兵所

在也。左为大海子。宽里许,长数十里。对岸即彝贡,人户甚多。闻向导云:

“二十年前,此为小溪。后因左面高山崩溃,雍塞山谷,遂潴为海子。而右岸

亦夷为平原矣。”我军沿海子下流里许,徒步过,水深尺许。遂宿营彝贡。遥

见海子对岸,无数烟堆,番兵来往其间。沿岸登陆处,似均掘有壕堑。余部署

甫定,边军彭管带日升开到。日升,永绥狮子桥人,入川二十余年,由夫役积

功升管带,为边军骁将也;异域相逢,倍动乡情。日升自愿以全力协助。余甚

感之。约以明日拂晓进攻,彭营由左岸登山,我军由彝贡渡海,议定,日升辞

去。即军于海子下流五里许之村内。

  ----------------------------------------------------------------

[校注三十四]

  入藏川军,多募自市井无赖。军官又多为凤凰山训练之学生,缺乏治军经

验,加以钟颖童马矣轻佻,但以宽厚博人和,故其军纪极恶。赵尔丰知不堪用

而不敢言。但虑其在川边(西康)滋事,故使绕从北道入藏,以边军卫送之。

其与川督赵尔巽函电,曾迭论钟军纪律坏及钟颖治军无状等事。乃其奏摺中央

电视台称钟军纪律甚好,沿途受人欢迎云云。赵之苦心可知。而钟军之一塌糊

涂可知矣。联豫与钟知皆满洲人,乃不喜钟而悦罗长仰,亦非无敌。此时虽以

罗长仰整理该军,罗亦因无人可用,难挽积习。其克定波密,全赖边军力耳。

罗之反攻,实未曾遇战事。使遇战事,仍不免于挫败。其军窳败如此,乃毫无

自知,竟于假人余威占领彝贡(属中波密)之后,劫掠其喇嘛寺,以致激成民

变。此时白马青翁,已经逃入野山,更无人率领,乃亦发为叛乱,则其为民变

可知矣。此事正与民国元年拉萨川军之攻掠喇嘛寺事相同。其时钟颖据的率领

亦是此辈,日夕劫掠市民,肆其淫赌。耗用既尽,又复出劫。民元月三月,市

民皆穷,乃往劫色拉寺(西藏三大寺之一)。寺僧乘垣抵抗。数日后,寺僧突

击反攻,民众揭竿应之,钟军反被包围,结果缴械离藏。

  ----------------------------------------------------------------

  收复波密,余实首议。乃以友军不力,致兵败退回。今彝贡小丑,尚烦边

军援助,余甚耻之。计非立功自见,不足以雪此恨,乃激励官兵,单独进攻。

众咸为感动,愿效死力。乃于上流搜集木船七只,至夜四鼓时,派两队,越过

对岸大山进攻。余率兵两队,绕至上流四里处,乘船偷渡。时月色昏朦,舟小

人多,微波荡漾,左右倾簸,舟不灭者一指。戒士兵,万一波番兵发觉开枪,

宜镇静。一动摇,舟即覆灭矣。幸值昏夜,离敌尚远,平流缓渡,舟行无声。

渐近岸,即隐舟芦苇中。余原与越山进攻两队约,候其下至半山,鸣枪为号。

余即起而应之,但守候甚久,尤未闻枪声,又恐天明,为敌觉。余遣出侦探回

报云:“番兵数人一组,围火坐,多已盹睡,毫无警戒。”余遂决心出其不意

掩袭之。予计接触后,我越山之两队,当亦下山矣。乃舍舟登陆,鼓励士众,

两路齐进,直攻其村寨。波番兵闻枪声,始惊醒,稍还枪,即溃不成军矣。我

越山两队,已下至半山,适遇被我击溃波番兵数百人,向山上窜匿,乃猛力射

击。波番兵遂豕突狼奔,向上流溃走矣。此役毙敌三四百人,我军伤亡四人而

已。余集合全营,分三路,沿海子搜索前进。沿岸地势平坦。行十余里,至一

大森林,波番兵数百,复阻险开枪。中路接战,约半小时,我左右两路兵抄至,

波番兵被我三面夹击,不支,又四散奔溃,我军就此大休息,约一小时。又行

四十余里,皆一带平原细草,风景天然。天已不早,就草原中宿营焉。官兵饥

甚,采樵而炊。护兵某,在山后摘回子辣椒甚多。某队在山中搜获牛一头,不

及宰杀,即割其腿上肉一方送来。余正苦无肴,得之大喜。乃拌子辣椒炒食之,

味绝佳。余生平嗜此味,入藏,久不得食矣。今不图于万里绝荒,又值战后饥

苦之际,得之。是日,余食之不知几许,但腹累累,坐地不能起矣。是夜,四

更造饭。五更又出发。仍沿海子上行,地势起伏,尚无大山,沿途亦无敌踪。

行五十里,至一地,忘其名,有居民数十户,但屋宇均极湫隘,远不如工布屋

宇之清洁。甫宿营,彭日升率队至,见面致贺,略无愠色。余殊惭负约独进,

因约至静宝,为述前此战败退兵之耻,欲借此一盖前愆,非敢争功也。促膝倾

谈甚久。日升亦颇谅余之苦衷,复商进兵事。侦知波番兵大部已退至八阶十四

村。由此前进不远,即渡小河右行,余自任之。日升则前进二十余里,即海子

极端也,沿海岸行,肃清哲多沟彝贡即回。议定,翌日诘早出发,与日升临歧

依依,约以春倾寺再会。时边军均驻春倾寺也。

  ----------------------------------------------------------------

[校注三十五]

  此云春倾寺,应是春多寺之误。上波密有两大河谷,东谷通桑昂,以薄宗

寺为中心。北谷通硕板多,以春多寺为中心,春多寺为作倾多寺,译无定字故

也。陈氏写时,因有此异译,偶误缀合耳。他处皆仍作春多寺。自春多北逾大

山(春多山)即硕板多,故彭日升等边军驻此。

  ----------------------------------------------------------------

  余出发,登山,行数里,一带森林密菁,道路崎岖。下山即溪河,宽五六

丈,岸高略等,藤桥通之。但引渡器具皆无。幸昨老番,年八十余,极矫健,

手攀藤绳,悬身并足,顷刻而过。见者皆为惊叹不置。通事曰:“波密地多藤

桥,故村寨中皆牵绳为桥,高四五尺,密如网,便儿童练习也。”番人童而习

之,长而娴熟焉。此桥攀渡甚难。中波密山高岸陡,别有所谓鸳鸯桥者,即用

藤绳两根,甲绳则系于甲岸高处,徐降至乙岸低处焉。乙绳则系于乙岸高处,

而徐降至甲岸低处焉。各悬的筐,人坐其中,手自引绳,徐徐降下,势等建瓴,

往来极便捷也。

  我军渡河,又费一日夜之力,全营始渡毕。再沿河进,两岸高山逼狭,时

行山腹,时行河岸,军行甚苦。行七十里,至八阶,忽现平原,纵横里许,有

居民数十户,又有小喇嘛寺一所。番妇数人来见。细询之,云前日有番兵数十

人由此回家矣。余曰:“番兵甚多,当不止此数。”番妇曰:“彼等皆由各处

征调而来,非一地一村之人,闻战败后,均纷纷由山后逃回家矣。”余将信将

疑,仍多方侦探。驻此三日,所得情况亦同,始率队回彝贡。

  驻八阶时,余宿喇嘛寺内。官兵半宿营,半露营,傍河岸支帐幕焉。士兵

掘来雪晶,巨如斛,小如拳者十余方,洁白莹澈,如水晶然,烈火不能化也。

又掘得蜜蜡数十块。色金黄,微红,中含蜂蚁甚多,栩栩如生。余复至河岸,

掘出甚多,满装两袋驼之归。次日,一老喇嘛来见,谈十四村颇详,盖极荒僻

中之野蛮部落也。复询雪晶、蜜蜡所自出。喇嘛曰:“此地绝壁千切,山岭皆

万年积雪,亘古不化。历千万年后,冰凌结晶矣,性极寒,凡眼目因热肿痛,

以雪晶擦之,痛立止,肿亦消矣。至皮肤病,如疮疥之类,因血热所致者,擦

之无不立效。蜜蜡亦蜂巢,削壁上积蜜久,无人取,历千年后,结块如石,遂

成蜡密,藏人取为念珠。此二物,皆年久岩石崩落始得之。波密惟八阶十四村

有之,皆珍品也。”

  ----------------------------------------------------------------

[校注三十六]

  按此所谓“雪晶”疑是方解石。方解石为石灰石之结晶纯净者,透明如水

是晶,硬度则远逊之。晶形作方平面,不似水晶之作六角圭形柱状。世人多识

水晶,鲜识方解石,以其触体甚凉而质软(爪甲能伤之)遂呼之为雪晶欤。喇

嘛谓雪山冰凌所结,语属荒诞。冰为水之结晶,为数度热即必融化,热近百度,

(若在藏中高山。则只需七八十度)即必气化。此水之性,岂容有近火不化者。

  至于蜜蜡,琥珀,则确由树脂或虫蜡入土,矿质渗入硬化而成。物质入土

年久,遂能硬化者,盖由矿质浸入填充其空隙之所致。松脂与蜜初本含多量水

分,质软性粘,虫蚁或被粘附同为土覆,则俱化为石。初渐散失水分发生空隙,

矿质渐填充之,积年愈久,同矿质填充愈密,终乃全部石化。各种动、植物化

石,皆同此理。蜜蜡、琥珀,谓为蜂蜜、松脂化石也。谓为蜂蜜、松脂年久固

结而成,而殊有误。

  ----------------------------------------------------------------

  余抵八阶之次日,喇嘛送牛酒糌粑犒师,遂分给官兵食之。是夜,有小牛

至屠夫处,婉转悲号,惨不忍闻。次日又如此。余怪而问之。喇嘛曰:“凡未

离乳之牛,屠其母,血渍地上,百日内,小牛嗅之,尤知为其母也,则号泣悲

鸣。尝徘徊至数十日不能去。”余闻之,怅然若有所失。昔余过秦陇,见乡村

墙壁间,遍贴长条如广告状,词曰:“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可见地无东西,心理则同。人禽虽殊,共此佛性。至若儒家远疱厨,释氏戒杀

生,此又仁人之用心也。然则今之手刃父母而自鸣工作彻底者,其视小牛为何

如?吾不禁浩然长叹!

  余自八阶整旅还,即沿河而下,不渡藤桥。行五十余里,至岸。从此沿海

行,二日至彝贡。沿途村落甚多,不似对岸之寡落。余出发时先遣通事持文告,

晓谕各处人民安心回家。余每至一处,必召集人民,多方抚慰。番人大悦。滨

海一带,时见水中枯树林立,浮出水面四五丈,其树干犹在水中,不知其高几

许也。番人云:“二十年前,此地森林甚多自山崩成海,森林遂大半泅没水中

矣。两岸屋宇沉灭海中者,更不知凡几。”复指海中某处,昔日之村落也。某

处,昔之喇嘛寺也。及当日山谷变迁情形,历历言之,如闻长爪仙人谈东海三

扬尘也。

  余将抵彝贡时,见一大平原,围木栏成椭圆形,马数十成群驰逐其中。番

人告余曰:“彝贡产马甚富,此即马场也。”近视之,群马奔驰殊雄壮。一枣

骡马,昂首奋鬣,奔蹄疾驰,众马莫能及也。抵彝贡。询诸头目皆云:“此彝

贡名马也。彝贡滨海,海龙出水与马交,故生龙驹。”余笑曰:“涔蹄之泽,

亦生龙蛇而育宝马耶。”因喜其英骏超群,出重金嘱为购致,头目等允为物色

之,约以五日为期。余授以藏币三百元,为订金。是时,长椅驻卡拖。因波酋

白马青翁窜入野人山,长椅调余至卡拖,筹商进剿事。余因连日进军,官兵甚

疲劳,遂休息一日,始率部开赴卡拖。行两日始至。

  余抵彝贡二日,彝贡头目送枣红马至。云此彝贡名驹也。余出视之,英骏

不似前日所见者。后邀同辈善相马者共视良久,亦谓此马鬃、尾极粗,恐非良

骥。特骨干粗劲,头面雄阔。试乘之,亦了无他异,遂不觉大失所望。

  我军退鲁朗后,波番倾巢远出,进屯冬九。边军乘其不备,突入倾多寺,

冲其腹地。于是波酋白马青翁大惊,急调冬九大军回救,已无及矣。使钟颖不

去,按期早进,则白马青翁可虏而致,波密可完全底定矣。

  迨我军与边军会师后,白马青翁率残部数百,越野人山,至白马杠。其极

有权势之奢可削(番官女婿之称)林噶,节节顽抗,经边军三战三败,亦窜野

人山下之格布沟。余抵卡拖,长椅以余克复彝贡,不假边军之力,欣然嘉慰不

已。复商进军格布沟。余以其地荒远,用兵不易,力主招抚。长椅亦同意。于

是遣排长王孚,偕一番官前往。据王孚言:“沿途皆悬崖绝涧,历藤桥七处,

始至格布沟。其地三面绝壁,河流环绕,后依白马杠大山岭,岸高流急,无路

可通,仅藤桥一线,恃为津梁。且林噶率侍卫百人,住山上喇嘛寺。山下有百

余人护藤桥。番官往返过桥,述明来意。候一日,始准过桥。”王孚等过喇嘛

寺,林噶踞高座见之,傲不为礼。王孚等伏谒甚恭。前致词曰:“大军来此,

因冬九人屡为工布患。及奢可削不察问罪之由,误启衅端。今幸天讨已申,密

底定。边军即日撤回昌都。我军因波地无主,静待奢可削早回镇抚,即便撤回。

参赞特派某等前来奉迎,请即命驾同回。”反复陈说甚久,林噶犹未深信。又

住两日,百计安慰,始率众来降。经过仁进邦,我军驻兵一营,乃止其随从,

告以边军驻卡拖甚多,恐生误会。至卡拖,馆于喇嘛寺,备陈水陆,极盛伏渥,

但密派士兵监守之,不令出入耳。次日,余往会之。彼颇疑惧。问参赞何在。

余曰:“已赴昌都谒赵帅,明日即回。”始安之。长椅因各处招降番官均解至,

乃决定一并诛之。翌晨,长椅至郊外刑场,升坐,解林噶及招降番官至,数其

罪,咸就缚焉。惟林噶体貌雄伟,年二十余,见长椅升坐,知有变,怒目咆哮,

不肯就缚。健卒十余,反接其手,以毛绳紧缚之。犹狂跑奔逃,毛绳尽断。余

急夺卫士刀,自后砍之,始扑地就戮。

  林噶及各番官骈诛后,遂不能再以计诱白马青翁矣。白马青翁远窜野人山,

又无法用兵。于是长椅乃赴昌都,谒赵帅,校改:电赵帅)请示方略。赵为悬

重赏,(校删“赵为”二字)通令各理事官番官,募能生致白马青翁者。适有

新任昌都理事官朱慎,晤昌都喇嘛寺管事喇嘛(校改为“晤喇嘛诺那”五字),

偶谈通缉白马青翁事。喇嘛曰:“余昔游野番地三载,为野人诵经,颇识各处

酋长,不知渠辈今尚在否?”朱慎极怂之,曰:“曷往一游。万有一成,以赵

帅之力,为子谋一大喇嘛寺呼图克图,不难也。”喇嘛大喜,羸粮而往。至野

番地,晤昔时所识酋长,扬言大军数万,已平定波密,现闻白马青翁逃至于此,

将移师压境,宜早为之谋。野酋大惊,求计于喇嘛。喇嘛曰:“白马青翁现在

何处?”野酋曰:“前已入境,吾等尚拒之,不使过夥若桥。”喇嘛曰:“何

不诱而杀之,函首送汉军,可免祸矣。”野酋踌躇良久,曰:“万一波番报复

奈何?”喇嘛曰:“既拒其入境,彼衔恨已深,今不杀之,能保其将来不图后

报?祸在眉睫而不顾,遑计后事耶。”野酋大悟,急召各山酋长共谋。余波番

见酋长已死,又为弩箭射死十余人,悉散去。喇嘛乃偕野酋,函白马青翁首,

绕道送至卡拖。长椅重赏野酋而去。又送其首入拉萨献功。赵帅以昌都喇嘛功

尤伟,遂升为硕板多呼图克图。此役不失一兵,不费一弹,而能收此全功,诚

有天幸,非人力也。

  ----------------------------------------------------------------

[校注三十七]

  按此所应募喇嘛即诺那也。诺那者类乌齐寺黑教喇嘛。宣统元年,充三十

九族民众代表,谒赵尔丰昌都,请内附。因留充统领凤山之夷文缮写员。此时

应募,入白马岗,说诸土酋擒斩白马青翁,与土酋函献其首以功授大总管衔,

称呼图克图,建诺那寺,拨三十九族差民七十户奉之。

  陈氏此记,虽较韩记翔实,惟亦微有错误。查此时为宣统三年,赵尔丰已

赴四川总督任。离昌都已一年矣。罗长仰安能谒之于昌都。又诺那时充凤山夷

文书记,非昌都寺管事喇嘛。于理,昌都寺(即江心林寺)系黄教,诺那尚不

得入住寺内,安能为其管事僧乎,陈当时在卡拖,但诺那偕野番酋函送白马青

翁首来报功状,未知其应募情形。既得其应募情形于传闻,又系三十年后追忆

之作,自不免有用字错讹之处,兹依当时事校易数字。至于呼图克图,乃转世

活佛之称,非赵边使所得授与。韩大载行状作“大总管”似较合。且此时赵已

入川,授之者亦当为代理边务大臣傅华封或凤山诸人。不应仍为赵尔丰。惟当

时傅与凤氏一切仍请示于赵,书为赵授,亦符史法。诺那进入内地后,自称呼

图克图,则汉官曾许其假用此种名号,或当时姑妄给以娱有功,庸亦事之所有。

  ----------------------------------------------------------------

  自波密入野番,中界白马杠大山。过山行十余里,雅鲁藏布江横其前。江

面宽七丈余,有藤桥通焉。两岸绝壁百丈,遍生野藤,粗如刀柄。桥宽丈许,

高亦如之,皆野藤自然结合而成,不假人工。桥形如长龙,中空如竹。枝叶繁

茂,坚牢异常。人行其中,如入隧道。野人呼为夥惹藤桥。“夥惹”,番语为

神造,即神造藤桥之意也。野人迷信神权,语涉荒唐,原不足据。究之,此桥

如何结合而成?河辐宽至六七十丈,岸高亦近百余丈,水流湍急,决非人力所

能牵引而成者。陵谷变迁,匪可思议。安知今日之大江,非太古时之溪流也。

则当日结合自易,稍加人力,遂成小桥。迨终千万年后,浅流变为巨浸矣,小

溪变为大江矣。水力既猛,冲刷日甚,故河愈久而愈深,河岸亦愈冲而愈阔,

而短桥之藤亦愈延而愈长矣。虽其构成之经过不可得见,然以理推断,其所由

来者渐矣,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

[校注三十八]

  按此夥若桥,跨雅鲁藏布江上,为波密白马岗通珞渝“野番”孔道。以西

文地图按之,其桥当在雅鲁藏布江大峡之南部。雅鲁藏布江者,在西藏东南境,

喜马拉雅山脉东端。西藏与波密全境之水,皆自此峡泻入印度平原。西藏古昔

为内海,赖此峡泄其水,始成陆地。故自有西藏,即有此峡江。绝非古为小溪

今为大江也。陈推理论夥惹藤桥生成之理,虽与科学原理吻合,似与西藏地史

不能相应。余之推测:疑往时原系一索桥,引岸藤缘附以达彼岸,复以同法,

引彼岸之藤达于此岸。彼此牵引排成平桥。复更引其枝,蔓结似隧道,一切皆

赖人工导引。因缺乏记载,又无法解释,年久传云神造耳。

  ----------------------------------------------------------------

  白马青翁与林噶先后就戳,各处投降番官亦诛戳几尽。于是波人震恐,无

所逃死,复有倾多寺呼图克图,及营官觉罗涅巴等,聚众数千于八噶山,声言

报仇。其南有大雪山,距春多寺八百余里,中隔金珠山,皆荒徼不毛之地也。

终年积雪,仅每年夏秋可行,余时大雪封山矣,长椅恐其窜入,乃派兵一队驻

金珠山防之。余以地势荒远,雪山甚大,谏阻。不听,竟派遣之。队长姓石,

山东人也。后驻波军队哗变回藏,此队因大雪封山,不能归,尽为波番攻杀之。

又有谓逃至三十九族被藏番所歼。未知孰是。

  长椅以波密全境平定,乃筹划善后,分全波密为三县,仿川边例,设理事

官治理之。又取中波密喇嘛寺银骨塔解京,献于贝勒载涛,借以表彰平定波密

之功绩。此塔以银制成,上嵌珠宝甚多,为呼图克图示寂后焚尸装置之所。各

地喇嘛寺皆有之。后闻此塔解至雅州,内地已反正,遂不知流落何处矣。波密

平定后,川边军以撤回两营,彭日升尚率一营驻春多寺,日与官夫役作牧猪奴

戏,毫无警戒,亦边军积习使然也。此军随赵尔丰在藏久,颇能野战。然平时

无教育,无训练。驻军时,但于营内设更鼓焉。一夕,官兵聚赌楼上,正呼雉

喝卢之间,忽番兵百余人,持利刃潜入营,巡更兵方起如厕,番兵突入喊杀。

幸搂上官兵闻警,开枪堵击,毙十余人,始遁去。边军亦死伤数人。亦云险矣。

  ----------------------------------------------------------------

[校注三十九]

  彭日升,湖南水绥人,由行伍积功致新军前营管带。勇敢善战,亦与陈相

似。然彭以不学故,治军宽疏如此记所云。其后赵尔丰在川督任内,为保路同

志军所困,争调边军入援。彭营进驻在昌都。藏军东犯,彭力战死守、赖以保

障全康,以功升标统。民国三年川边镇守使张毅到职,分旧边军为三部,刘端

麟统领驻巴塘,刘赞廷为分驻江卡,彭日升为标统驻昌都。分段设防抵抗藏兵

(时藏军沿澜沧江东侵不已)。彭曾率军进援类乌主昌,大败藏军于葱坡埂。

进勋五位,其年夏藏军反攻。彭军败退。自是川边军和藏军以瓦合山脉为分界

线。至一九一七年九月,驻类乌齐炮兵连长擒送越界割草之藏兵二名至彭按鼾

间谍法斩之。由是藏军复东侵。时藏军得英人接济新式枪弹极犀利。边军万戍

久师老械窳。被俘入藏,不知所终。其营长兼昌都知事张南山,于缴械日投水

死。

家园 第八章 入青海

次日黎明前即起,整队出发。甫过桥,川人始有知者,群集桥边叩马相留,

余反复陈述不能留藏之苦衷,众犹强留不已。余即辞别,匆匆而去。盖恐久留

生变也。沿途景物不殊,而今昔异势。回忆波密之役,我死亡将士遗骸未收,

魂羁异域。孰无妻子,读古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之句,不

禁恻然心痛,泪潸潸下也。

  是日宿凝多。清查人员,共官兵一百一十人,皆一人一骑。余乘枣骝马,

西原乘黑骡,随余左右者,仅马夫张敏亦汉父藏母所生,藏人称为“采革娃”

是也。藏娃一,为已杀波番招降营官贡噪之子,皆各乘一马。共一百一十五人。

又驼牛一百二十余头,分驼粮食行李。

  入藏两年,薪俸所入,积有藏币(每枚值银三钱三分)六千余元,皆分给

士兵携之,亦虑多财贾祸也。有麝香一百七十两,满装一背囊,令护兵刘金声

负之,随行。金声,成都人,年十六岁,在川即相随,又不愿入藏,故可信其

无他也,殊余出江达之初日,宿凝多,竟未至。亦不知其何时窃身而逃矣。后

张子青回家,言此子死也。初为乌拉番人所知,追金声,杀而取之。黑夜过江

达,为士兵管带谢营兵士所知,派兵一排追及,夺回,杀十余人。最后谢兵败,

复落藏人之手。因争夺此物,互相杀戮,至数十人之多。黄雀螳螂,同归于尽,

亦可叹矣。

  由凝多改道北进,沿途居民甚多,帐房相望于道。每帐房牛羊数百成群。

小山起伏,道路平夷,接近沙漠。时大雪纷飞,寒冷特甚。幸官兵乘马,日行

七八十里,尚不觉苦耳。兴武以哥老会之力,颇能约束士兵。途中秋毫无犯,

所至尚能相安。余每宿一地,即召地方耆老,询句青海道路。佥以此路往来人

少,多不熟习,仅能知其概略,与孟林所言相同。行七日,即至哈喇乌苏。

  哈喇乌苏有河流,导源于卫藏布喀集达喀噶诸池,东流会索克河。番人呼

黑为哈,呼山为喇或腊,呼河为乌苏。布喀诸池,水皆黑,又多流沙。其“禹

贡”所云流沙黑水欤。二流来会,群山鼎峙,故以义名其水。即以水名其地。

旧为达赖食采地,设有营官治理之。赋税所入,悉归私囊,而唐古忒政府不能

过问。其地北为黑番,南为三十九族。西藏区域,至此为止。青藏游牧,至此

则止。盖蒙古、青海、新疆、关陇入藏之总会处也。

  ----------------------------------------------------------------

[校注四十四]

  按:哈喇乌苏,系蒙古语,非藏语。蒙语:哈喇,黑水。乌苏,河也。西

藏受蒙古统治甚久,故多蒙语地名。清初对藏用兵,及使节往来,皆用蒙古通

译,故地名用蒙古称者颇多,如天湖(藏称朗错,义为天湖)曰“胜格里诺尔”

(蒙语天湖之义),黑白曰“哈喇乌苏”是也。此所云哈喇乌苏,系指怒江上

游之阿克河谷。此河为怒江之南源(北源即索克河,发源于当拉岭)。上游当

西藏入青海大官道上,旧为康熙五十八年准噶尔策零敦多布击覆提督康泰等大

军之地。当时蒙古响导称其赤哈喇乌苏,后遂以为台站名。积年既久,藏人亦

习此称。犹之炉霍,定乡本非藏名,设治既久,藏族人亦惯呼之也。哈喇乌苏

台站,系西藏支差之地。后为西藏重镇,常设重兵驻防。其河下游属三十九族。

河谷中颇有农地。陈氏所经之地是也。陈氏如沿此河谷西行,即可入当拉岭官

道。虽冬季仍难通行,因往来者多,不至迷途如后文所云。今其所行,全属常

人不甚经行之路,即如自凝多入三十九族,便有大道,须经拉里。陈氏则自凝

多北行,避越拉里。故其全路线之各地名,甚难考订。只此河谷,以有农村故,

得知其为阿克河谷云。

  ----------------------------------------------------------------

  余将抵哈喇乌苏时,遥见大平原中,有人户六七百家,市井殷繁,严然一

巨镇也。又有大喇嘛寺一所,华丽庄严。余窃喜此地人户繁盛,可以休息,补

充粮食,再赋长征。殊行渐近,见有番兵数百人,恃刀枪夹道而立,阵势森严。

余甚异之,乃停止队伍,遣舌人前往探询,并告知来意。良久,偕一喇嘛至,

挥令我军速去,不许停留。时日色西沉,又无帐篷。计无复之,力白假道之意,

往复磋商至再,方许一宿即行。指小屋三间栖止。番兵愈来愈众,四面围绕,

禁止出入。复与磋商,乃许夫役四人出外取汲。然牛马饿不得食,聊以糌粑饲

之。又出重价购糌粑一百包。彻夜戒备。天明,知不可留,乃收拾起程。幸昨

夜取水士兵,觅得一老喇嘛为向导。遂携之行。行约十余里,忽见番骑千余人,

张两翼蹿至。余行则行,余止则止。众愤甚,请战。余止之曰:“既已通过,

何必轻起衅端,妨我行进也。又行十余里,番骑踵行如故。余乃择地停止。番

骑亦停止。因聚众谋之曰:“番人果有异图,昨夜何以不发。今我既前进,何

以又复蹿追。然番人狡诈难测,意者,我军猝至,调兵未齐,且惧我械利,故

隐忍未发耳。今晨大兵毕集,始悉众来追。但相随二十余里,又未逼近者。是

必别有企图,欲乘夜袭我。我不及时击破之,一入黑夜,四面包围,则吾侪无

噍类矣。”遂决计先发以制之。余乃分部队为三队,兴武率一队攻其前,余自

率一队攻其左,余一队守护行李辎重,兼为后应。时右侧大平原中,帐房甚多,

番骑皆下马入帐房中休息。兴武直前攻入。番众出,倚矮墙迎战。我军且战且

进,逼进墙边。番众仍顽强抵抗。余乃绕出番兵左侧猛攻之。番众不支,始上

马奔逃。我两路猛追,乱枪扫射,番人纷纷落死。追逐三里许,番骑去远。不

敢深追,始收队回。番兵死伤三百余人,我军均无伤亡,搜索帐房,已空无一

人,惟余粮食甚多。余急驱驮牛至,尽量捆载。整旅急行,不敢久留。行四十

余里,天将暮,至一地,帐幕零落十余处,有小喇嘛寺一所,遂止宿焉。晤一

老喇嘛,与之语,甚谨厚。余因叩以番人见拒之意。喇嘛曰:“是必以君等为

拉萨叛兵也。活佛前过哈喇乌苏时,曾封存宝物甚多。恐君等劫之,故调兵严

防耳。”余曰:“彼果防我,则我既去,又何必追踵至数十里。恐意尤不止此

也。”喇嘛笑曰:“是或有之。彼等见君等畏葸而去,或更得寸进尺,欲乘夜

相图,亦未可知也。”又询前进道路,喇嘛曰:“此去行三日,即入酱通沙漠,

无人烟也。”余复问,“闻此去月余,即达甘肃,信否?”喇嘛曰:“此路行

人甚少,但闻程途甚远,非一月可能到。”余颇讶之。

  归再细询向导喇嘛,喇嘛曰:“我九岁入甘肃塔尔寺披剃,十八岁随商人

入西藏。今磨牛重践,已五十年矣。前途茫茫,不能细忆。尤记曩随商人行,

两月余方到哈喇乌苏。然尔时正值初夏,气候温和,旅行尚易。今则天寒地冻,

行期恐难预定矣。”余闻之,爽然如失。但既已至此,官兵乘马行,较步行为

速。至多亦不出两月,定可到达。复令兴武清算粮食。每人尚有糌粑一百三十

斤,可供九十日之食。遂安心前进。从此行三日,均无人烟。仅第二日途次,

见右侧山沟中,有帐房三四处。其余一带黄色,四顾荒寂而已。

  ----------------------------------------------------------------

[校注四十五]

  按:达赖十三世虽好事,初亦未尝奖励战争事。常集民兵,对外来人用压

迫退却之方式耀武。历年入藏探险队之迫退,比以此术成功。其对军队,更因

自知火力不如,未敢轻易作战,而又不能不作防堵。其防堵方法,极其滑稽。

据荣赫鹏行军日记:英军与藏军初度接触时,见藏军剑拔弩张,以为必先开火。

因待其先开火故,逐步进逼,皆未放枪。殊已达两军混立之际,藏军尚未开火。

直待英军下令解除藏军武装,已经实施时,藏军官始发怒,拔手枪击杀英兵一

人。数分钟内,战斗即告结束。当时藏军之作风如此。前述安珠恩达之役,亦

正如此。

  此役藏军之跟踪不舍者,度亦不过因陈军行踪诡异,疑其为掠取达赖遗存

宝物而来,故派队监视出境之意。非乘夜劫杀也。惜其语言不通,情意隔阂,

致酿成一场惨祸。

  ----------------------------------------------------------------

  第三日,至一处,天已不早。见山谷中有帐房十余处,因向其借住,坚拒

不纳。士兵强入,彼辈不许,竟持刀扑杀。士兵大怒,毙其一,余始逃去。余

闻枪声,止之无及矣。因戒士兵后勿复尔,恐激怒番人,祸不浅矣。于是鸠居

鹊巢,聊避风雪。翌晨出发,喇嘛曰:“从此入酱通大沙漠矣。”弥望黄沙猎

猎,风雪扑面,四野荒凉,草木不生。时见沙丘高一二丈,近在前面,倏而风

起,卷沙腾空,隐约不可见。逾十余分钟,则空际尘沙,盘旋下降,又成小山。

余等初颇惊骇。喇嘛曰:“旋风甚缓,马行迅捷,可以趋避也。”沿途无水,

取雪饮濯。马龇枯草,人卧沙场,风餐露宿,朝行暮止。南北不分,东西莫辨。

惟喇嘛马首是瞻而已。行十余日,大雪纷降,平地雪深尺许。牛马饿疲难行。

士兵恒以糌粑饲之。清查驼粮,原可支持三月,今已消耗过半。因力戒士兵勿

再以糌粑饲牛马。终不可止。

  ----------------------------------------------------------------

[校注四十六]

  此云酱通沙漠,即“羌塘”也。藏语,北方曰“羌”,或译“张”,或译

“绛”,译无定字也。荒原曰“塘”,或译“坦”,或译“通”。里塘(理化

县)之塘,即是此义。科学的解释,则所指为康藏高原之顶部地方。一般为海

拔四千米以上,浅丘浅谷错列之地。冬季皆雪,夏季野草丛生,春秋两季甚短。

随处有水泉河湖,湖沮洳沼泽。因其夏期甚短,草量甚啬,不适为固定牧场。

故牧民极稀。汉人视之,比于沙漠。唐书吐谷浑传,称为“碛尾”即谓其类似

沙漠。其实与沙漠意义迥别。(今世汉康人尚有译塘字为沙漠者。其实非是)

陈氏续沙漠二字于酱通之下,亦从汉人俗称,状其荒凉耳。(藏语,山口曰“拉”,

而汉人必曰某拉山口。河即曰“曲”,而汉人必曰某曲河。塘即荒原,而曰某

塘沙漠,积习如此,未足为累)。

  沙丘与旋风,为蒙古、新疆真沙漠中之产物,此草原中无之。此节所传喇

嘛谈沙丘迁移事,当是谈蒙古沙漠,陈误记入此耳。藏人所称之羌塘(酱通)

包括西藏北部与青海西南部地方。此带无沙丘。即陈氏此记,亦始终未见有沙

丘也。

  ----------------------------------------------------------------

  余所购彝贡枣骡马,自卡拖出发,即乘之行。经过树枝、央噶、京中三大

山。他马则行行复止,鞭策不前。惟此马健行异常,勒之稍息,亦不可。余始

异之。及由江达出青海,余仍乘此马。西原则乘余之大黑骡。入酱通大沙漠后,

无水草,众马皆疲惫。每登一小山,亦须下马牵之行。独此马登山时,昂首疾

行,不可勒止。从咸异之。乃知波番称为龙驹,确非虚语也。

  一日途次,见沙碛中尘沙蔽天,远远而至。众颇骇然,停止不敢进;有顷,

行渐近,隐若有物长驱而来。喇嘛曰:“此野牛也。千百成群,游行大漠。大

者重至八百余斤。小者亦三四百斤,每群有一牛前导,众随之行。此牛东,群

亦东。此牛西,群亦西。遇悬崖,此牛坠,群牛尽坠,无反顾,无乱群。大漠

中野牛甚多,再进则日有所见矣。但性驯善,不伤人。见者无害。惟遇孤行之

牛,性凶猛,宜远避之。”众曰:“若遇孤行之牛,我有利枪,何畏焉!”喇

嘛曰:“牛革厚而坚韧,除两胁及腹部外,恐非君等枪弹所能洞穿也。”言次,

群牛横余等奔驰而过,相距仅二里许。行十余分钟始尽。念之,不觉悚然。

  ----------------------------------------------------------------

[校注四十七]

  此云沙碛,实亦草原之较干燥者。其蔽天尘沙,由牛驰所致。非即沙漠。

沙漠中无野牛群也。凡野牛,产于高原顶部,食草饮水,群集驰走,一牛导群,

即如喇嘛所云。其牛体大力猛,角短而螺曲。鼻长而狭。鼻准下偃如鹰嘴。行

居恒避他物。故人鲜遇遘。其物不轻斗,斗则无敌,虽狮虎亦畏之。南北美洲

及非洲中心各大高原中皆有。在亚洲为康藏高原之特产。牦牛之体格性质,多

与相似。疑犁即野牛之驯化者也。

  ----------------------------------------------------------------

  入酱通大沙漠后,终日狂风怒号,冰雪益盛。士兵多沾寒成疾,或脚冻肿

裂。因粮食日少,相戒不许再以粮食饲牛马。每宿营时,牛马皆纵之郊外,以

毛绳拴其后,两足相距六七寸,听其肢行舵草,防远逸也。一日晨起收马,则

余枣骡马竟不知何往矣。一望平沙无垠,踪迹杳然。士兵侦寻甚远,皆无所见。

曷胜叹息。西原乃以所乘黑骡给余乘之,自乘一劣马以行。经六七日后,途遇

野骡数百成群,余枣骡马也在焉。余见而大喜。野骡见人不避,且行且前,或

也疑为其同类也。士兵连发数十枪,毙野骡五。余枣骡马,遂随群奔逃,顷刻

即杳。马入骡群,优游自在,诚得其所。余则孤凄一人,踽踽独行,诚马之不

若矣。怅望久之,神为之伤。

  余等初入酱通大沙漠,喇嘛尤能隐约指示道路。有时风沙迷道,则望日,

向西北行。既而冰雪益大,天益晦瞑,遂不辨东西南北矣。士兵不时呵责喇嘛。

余屡戒之,恐喇嘛一去,更无处问津。然每至迷途处,部队停止以待,喇嘛登

高,眺望良久,始导之行,行不远,道路复迷。初向东行者,旋又转而向北。

喇嘛亦歧路兴嗟,无可如何。于是士兵益怒,呵责之不已,竟以枪击之,或饱

以老拳。余亦无法制止矣。一日宿营后,余从容问喇嘛曰:“平沙漠漠,何处

是道?子既经过此地,必有山水可为标识者。子其细忆之。”喇嘛沉思良久,

曰:“由此过通天河,再行数日,即有孤山突起于平原中,地名‘冈天削’。

我曾在此休息二日。山高不过十余丈,有小河绕其前。又有杂树甚多。沿河行

八九日,渐有蒙可罗。(番人毛毡帐幕)再行十余日,即至西宁。沿途蒙可罗

甚多。”余乃多方安慰喇嘛。又复婉言劝戒士兵。次日,仍随喇嘛前进。复行

甚久,道路仍复渺茫。粮食已磬尽矣。日猎野骡野牛,或宰杀驮牛以为食。然

大雪时降,沙为雪掩,野兽皆避入山谷中矣。众议休息一日,共商后事。商之

至再,令兴武清查人员牛马,计士兵死亡外,尚有七十三人。牛马不时宰杀,

及夜间逸失,只余牛马各五十余头。日需二头,只可供半月之粮。众以粮食告

匮,惟宰杀牛马代之。凡行李非随身所需,则并焚之,于是尽聚行李于一处焚

之,余与西原,仅留搭袋一,薄被一,皮褥一。西原将其母所赠珊瑚塔什袭珍

藏,自负以行。于是左负搭袋,右负薄被,腰系连枪。余则负皮褥,佩短刀而

已。从此昼行雪地,夜卧雪中。又无水濯,囚首垢面,无复人形矣。每夜寝时,

先令僵卧地上,以左肘紧压衣缘,再转身仰卧,蒙首衣中,一任雪溅风吹。次

日晨起雪罩周身,厚恒数寸。亦先转身堰伏,猛伸而起,使身上之雪尽落,以

兔粘着皮肤,致起肿裂。幸沙漠中积雪虽深,然雪一去则地上枯草如毡,且极

干燥。

  ----------------------------------------------------------------

[校注四十八]

  “蒙可罗”即蒙古包。藏族帐幕,皆以毛布为之。毛绳牵引,张地如覆釜。

称“黑帐房”。蒙古族帐幕则支木架,而包以毡,圆而尖顶,特称蒙古包。青

海西北境,皆蒙古族,住“蒙可罗”。其巴颜喀喇山脉以南及黄河流域之部则

皆藏族住黑帐房。此喇嘛所谓通天河即金沙江上游穆鲁乌办河也。所谓“冈天

削”,即巴颜喀喇山脉中昆仑山口也。此山脉之西段,并不高峻。仅因北面之

陷落,形成其为分水线而已。惟因此侧陷落之故,每有山峰矗立于纵断各小河

谷之侧,所云“冈天削”应即是其两峰间通道处,今云昆仑山口是也。自此以

北,为柴达木盆地,为蒙族游牧地方,故喇嘛云然。然则陈氏一行,此时尚在

金沙江流域以南之玉树草原西部。玉树二十五族,中之一族曰:“玉树族”,

游牧于穆鲁乌苏河上游高地。占地辽阔。寒而乏草。故人户极稀。冬季则集处

于河谷下部,弃高原于冰雪。陈氏一队,适行在无人之高原顶部。使其得一河

谷,即顺河谷下行,不问方向,则终可得藏人牧场。不至于陷于绝境。惜当时

未知此也。

  ----------------------------------------------------------------

  自江达出发时共一百一十五人,牛马二百四十余头。此时已死去四十二人,

亡失及屠杀牛马一百九十头矣。粮食将罄,食盐亦已断绝。淡食既久,亦渐安

之。缘大沙漠中,几日无冰雪。寒冷既甚,凡野肉割下,经十分钟即结冰成块,

其质细脆,以刀削之,如去浮木。久之,淡食亦甘,不思盐食矣。非如内地生

肉,腥血淋漓也。

  自焚装杀马后,道路迷离,终日瞑行,无里程,无地名,无山川风物可记。

但满天黄沙;遍地冰雪而已,每日午后三时,即止宿焉。分士兵为六组:以一

组敲冰溶水;一组拾牛马粪,供燃料;一组发火;一组寻石架灶;一组平雪地,

供寝卧;一组猎野兽为食。盖大漠中雪含尘沙,不可饮用,须敲冰溶化为水。

冰坚,厚一二尺,取之甚难。每组七八人,敲甚久,始得一二袋,回则满盛锣

锅中,用干粪烧溶,化为冷水饮之。燃料纯恃干粪。幸所在皆是,为雪掩盖。

掘雪尺许,即得之。每日约须十余袋。沙地无石,又非石不能架灶,须傍山边

觅之。得拳石六七块,费时甚久,遍地雪深尺许,先揉雪成小团,多人辗转推

移之,愈裹愈大,往复数次,则雪尽平地见矣。雪下之地颇为干燥,人即栖宿

其上。野牛数十成群者甚多,射杀之甚易。野骡尤驯善易得。有一日得数头者,

有间一获者。众既恃以为养命之资,故一宿营,即派多人出猎,以供餐食。此

组人员,均选体力强健,枪法娴熟者,擎枪佩刀而往。初入大漠时,均携有火

柴。因沿途消耗甚多。及粮尽,杀牛马时,火柴仅存二十余枝矣。众大惧,交

余妥为保存之。每发火时先取干骡粪,搓揉成细末。再撕贴身衣上之布,卷成

小条。八九人顺风向,排列成两行而立,相去一二尺,头相交,衣相接,不使

透风。一人居中,兢兢然括火柴,燃布条,然后开其当风一面,使微风吹入,

以助火势。布条着火后,置地上,覆以骡粪细未。须曳,火燃烟起,人渐离开。

风愈大,火愈炽,急堆砌牛粪,高至三四尺,遂大燃,不可向迩矣。于是众乃

围火坐,煮冰以代茶。燔肉以为食。食已,火渐尽。以其余灰布满地上,俟热

度已减,众即寝卧其上。既能去湿,又可取暖也。

  ----------------------------------------------------------------

[校注四十九]

  此段写开始陷入艰难之际,情景逼真,如读影画。使曾经冬季穿行荒原者

阅之,狂笑之余,抚然惨沮,也正如身历其境,遭此艰难也。或疑陈氏三十年

后回忆之作,必有附会增益,过情描写这处。余谓如此遭逢,不惟三十年不应

忘却,果使灵性不昧,则虽千百劫,亦不能写来如此真切,如此细致,如此动

人。

  ----------------------------------------------------------------

  行雪地久,士兵沾寒,肿足,不能行。日有死亡。初尤掘土掩埋,率众致

祭。继则疾病日多,死亡日众。死者已矣,生者亦不自保。每见僵尸道旁,惟

有相对一叹而已。

  余等由江达出发时,皆着短袄,裘帽,大皮衫,穿藏靴,内着毛袜。行沙

漠久,藏靴破烂,则以毛毡裹足而行。行之久,毛毡又复破烂。于是皮肉一沾

冰雪,初则肿痛,继则溃烂,遂一步不能行。牛马杀以供粮,无可代步。途中

无医药,众各寻路逃命,无法携之俱行,则视其僵卧地上,辗转呻吟而死,亦

无可如何矣。余过雪沟时,稍不慎,有足亦沾雪肿矣。西原恒以牛油烘热熨之,

数日后,竟完好如初。计焚装杀马后,又病死十三人。足痛死者十五人。经病

随军跛行者,尚有六七人。

  又行数日,至一处,日已暮。忽见大河。喇嘛曰:“此通天河也。”时已

腊月三十日,众大喜,以为此去冈天削不远矣。共议明日为元旦。在此休息一

日,杀马为食,兼猎野兽。遂就河岸止宿;次日晨,早起,见河宽二十余丈,

无竹木可结舟筏,无桥梁可为津渡。幸时已岁暮,河水结冰。乃踏冰过河。岸

旁立有界牌,高约三尺,宽尺许,上刊驻藏办事大臣青海办事大臣划界处。喇

嘛曰:“大漠无石可采,此石乃取自江达,用两牛运负而来,费金数百。昔过

哈喇乌苏时,我曾亲身见之。”

家园 第九章 过通天河

通天河,一名穆鲁乌斯河,为扬子江上游,导源于巴颜喀喇山,素称青海

要津。今则一片黄沙,渺无人迹。是日,复询喇嘛:“此去冈天削尚需几日?”

喇嘛初言止需十日,复又言需时半月。众以其语言矛盾,责之。喇嘛默然。兴

武曰:“此去冈天削,料亦不远。但牛已杀尽,马亦只能供数日之食。疾病又

多,徒步蹒跚,再入歧途,即无生理矣。不如先选强健者数人前进侦查。余皆

留此出猎,多储野肉,以为粮食,不亦可乎。”从咸韪之。乃决定兴武选十人

前发,余留后以待。约十日为期,即行回报。议定。是夜,兴武以糌粑一杯馈

余,重约二两。余即煮水二锅,邀众分饮之,藉以度岁。呼喇嘛久不至,初不

疑其有他也。次晨,兴武等出发,再寻喇嘛,不知所在。始知昨夜已亡去矣。

极目平原,绝难远窜,意者,畏士兵之暴虐,乘夜逃走。荒郊多狼,喇嘛年老

独行,定果群狼腹矣。为之感叹者再。余等既处绝地,复失导师,惟有静待兴

武佳音之至而已。

  到通天河时,死亡又约十余人。兴武既去,所余仅三十余人。乃逐日分班

派出行猎。西原强欲随行,冀有所获,以延残喘。余亦听之。至晚,妙手而回,

一无所得,西原曰:“连日大雪,野兽定匿谷中。我明日再往,必有所获。”

余急止之曰:“可以休矣,士兵分途而出,如有所获,我可分食。汝何苦冒险

如是。”西原泣曰:“士兵所分几许,命在旦夕,尚何所惧。君如肯行,明日

偕往如何?”余见其意甚坚,乃许之。次晨,士兵尤未起,西原即呼余同出。

斜行约二里,入山谷。西原行甚速。闻砰然一声,余前视之,竟毙一野骡。西

原方取刀割其腿上肉。余止之曰:“割肉几何,不如取其两腿曳之归。”西原

极称是。乃截两腿,以带系之,牵曳回。中途来士兵数人,令急往山谷取其余

肉,免为狼噬。既归。西原已汗涔涔下矣。嘱余小心看守,复匆匆去。负牛粪

一包至。操刀割肉,为多数方块,以通条穿之,燃之烘热。谓余曰:“有如许

干肉,可供十日食矣。”是日,士兵亦获野骡、野羊、山兔甚多。皆仿西原法

烘干之。次日,复降大雪。士兵连日出猎,皆无获。从此雪益大,深二尺许,

所存野肉,行将告罄。士兵日有死亡,转瞬十日矣。兴武尚无音耗。越日,雪

住,天忽开霁。余曰:“前途佳音,恐不可望。久守何益,不如前进。”众以

为然。次日复行。沿途野兽匿迹,终日无所遇。仅不少野兔,挺而走原,费弹

甚多,仅获四五头,亦杯水车薪也。断食已两日矣,饿甚。所储干肉,仅余一

小块。以其半分西原食之。西原坚不肯食。强之再,泣曰:“我能耐饥,可数

日不食。君不可一日不食。且万里从君,可无我,不可无君。君而殍,我安能

逃死耶。”余则泣下。“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之语,不图子藏族女子中亦

见之。痛哉。士兵亦饥火中烧,惫不能行。复休息一日。次日午,闻士兵喧哗

声,余往观之。则士兵杨某,昨晚死于道旁。今日,众饥不可耐,乃寻其遗骸

食之。殊昨晚已为狼吞噬几尽,仅余两手一足。众取回燔之,因争食,詈骂也。

余闻而泣下,婉劝不止,乃诳以“前方已获一野骡,何争此多少为。”言未竟,

果来一士兵,报射得三牛。时众皆饥饿奄奄一息。至是,精神焕发,皆跃起随

之往。至则群狼方争噬,几去其半矣。众急开枪,毙一狼,并舁之归。众皆饱

餐尤有余肉,分携之,以为次日之需。众得野牛饱餐后,复前进,又行二日,

未遇野物。前日所携肉已尽,众复恐慌。午后止宿,得一野羊。众分食之,尚

难半饱。有刘某,年五十余,湖南籍,任江达军粮府书记,仓猝追随返川,亦

附余行。时冰雪凛冽日甚,士兵绝食两日,四出行猎,皆空手回。饥甚,无可

为计,乃密议欲杀余随身藏娃,以延残喘。托刘一言。余曰:“杀一人以救众

人,我何恤焉。只是藏娃肉尽骨立,烹之难分一杯羹,徒伤同伴,奚益于死。”

乃止,入夜,众复乘月色,擎枪入山行猎。深夜始归,获野羊四,野兔七,分

肉生食,始稍果腹。次日复行,除沿途死亡,仅存二十余人矣。复疲惫不堪。

双目又为风沙所吹,多赤肿,视物不明。日行三十余里即宿焉。昨晚猎归,已

夜深,故晨起甚迟。出发时,余因事令众先行,余行稍后。初犹见士兵远远前

进,转过山阜,即人影依稀。又行十余里,踪迹遂沓。即张敏及藏娃亦前进无

踪。仅西原一人随余,踽踽而行。再行七八里,天已昏暮,四顾苍茫,不能再

进。遂就沟中宿焉。既而狂风怒号,无数野狼,嗥鸣甚急,时远时近。西原战

栗欲泣,力请趋避。余至是,亦以必死自期。因极力慰之曰:“黑夜迷离,道

路不辨,将何之。恐一行动,狼见人影,群集扑噬,即死在目前矣。不如静卧

沟中,狼未必即至。倘此身应饱狼腹,又岂孑身所能避那。”乃布褥地上,与

西原同坐。覆以薄被。西原握连枪,余持短刀以待之,因戒西原曰:“狼不近

十步,慎勿开枪。”既而风号狼嗥益急。隐约见群狼十数头嗥鸣而至,相去不

过丈许,无何,又越沟去。时余与西原饿疲已极,不知何时,竟同人睡乡矣。

凌晨,西原呼余醒,天已微明。幸刀枪尤在手中,余笑曰:“险哉,此一夕也!”

西原曰:“我夜梦在家中后山,为狼所逐。足折,老母负我奔。骇极而醒。亦

胜似此一夕惊也。”余曰:“此疑心致梦也!”遂同起,收拾被褥,出沟,循

原来道路行。但见前途苍茫无际,不知何处是道。行行复止,默念:“兴武一

去不回,今又与众相失。独余与西原,孑身行。连枪短刀之外无长物。幸而遇

野兽,既非人力所能取。又不幸再延一日不得食,又不与众遇,惟饥卧荒漠,

有死而已。”西原知余意,亦长叹曰:“从此愈行愈远,茫茫前途,吾侪无葬

身所矣。”余曰:“昨日众行未远,不难寻获。汝勿忧。”言次,忽见道旁有

子弹一枚,已沾泥沙,似久遗之物。因拾告西原曰:“杨兴武必从此道。否则

无此物也。”西原亦喜。复前行里许,西原时时回顾,若不忍去,忽大呼曰:

“后面有人来矣!”余回视之,因目盹,无所见。伫视久之,果见二人,缓步

来,渐行渐近,乃马夫张敏也。余不禁狂喜,张敏提一布袋,见余,大哭曰:

“我等中途遇骡百余头,驱入山沟。久候公不至,众数派人出寻,均未见。我

今晨黎明前,即来寻公。”言已,哽咽不成声。手探布袋,热肉一块,重约二

三斤,云:“公速食此,即始同回。”问:“众在何处?”张敏遥指左翼山沟

中,微烟起处,曰:“即此是也。”余细观之相去不过三里而已。余正饥苦,

得肉,即与西原分食之,立尽。乃偕同归。至则众方切肉炒食,见余至,悲喜

交集。余见地上陈兽肉甚多,询知昨日得野骡七头,足供十日之粮。乃与众会

商:如许骡肉,既难负之以行。不如尽一日休息,烘成干肉。则一人可负数日

之食。仍沿途行猎。如能日有所获,则留此以备不时之需,更佳矣。”众皆以

为然。遂四出搬取牛粪,烘骡肉,以为行粮。次日,休息一日。晚间清查,每

人约有干肉十斤。遂决定明日续行进前。一夜安息。翌日,诘早出发。饱食之

后,复得休息,众精神复振,不似前此之颓丧矣。

  ----------------------------------------------------------------

[校注五十]

  人行雪地中久,日光自雪反射入目之量过多则目暂盲,是为“雪盲”。此

所云:“目为风沙所吹,多赤肿,视物不明,盖雪盲也。西原为藏人,体健,

稍能耐之。故能望见张後行来。

  ----------------------------------------------------------------

  瞑行七八日,干肉将尽,又不遇一兽。于是众又大起恐慌。因忆喇嘛言,

过通天河行十余日,即至冈天削。遂日日悬诸念中。见一小阜,以为至矣。近

视则非。见一小山,以为至矣。近之又非,日复一日,望眼为穿。在内地几无

处无山阜。一入大漠,求一山一阜,亦渺如蓬莱三岛、印度灵山。可想象而不

可企及矣。伤哉。

  又行两日,忽见一山,高十余丈,形如掌。下有清泉,傍山而流。水边小

树丛生,高仅尺许,细叶粗干,蒙茸可爱。番人称为油渣子,可取为薪。谛视

良久,又非喇嘛所言冈天削也。颇失望,尤幸此地既有山水,则去冈天削当亦

不远矣。余等众即就此止宿焉。自入酱通大沙漠后,一片黄沙,万年白雪,天

寒地冻,风怒狼嗥,至此,则有山有水,别似洞天。依山为蔽,可以栖息。乃

伐薪取暖,猎兽疗饥。是时,火柴止存一枚,士兵生存者,仅十六人。乃分三

组,早晚出猎。时众饥甚,望食甚殷。乃候至日中,始回一,、空如也。众皆

行愁坐叹。余慰之曰:“尚有二组未归,岂均一无所获那。”少顷,余二组先

后回,仅获野兔四头。众生啖之,勉充饥腹而已。次日,众复出猎。留士兵杨

正奇看守行装。正奇见余瞑坐不语,若不胜其愁者。因含泪向余言曰:“长安

路远,玉门关遥,盲人疲众,夜半深池,吾侪其殆于此矣。”余不觉凄然,西

原知余意,因为壮语慰之曰:“时已季春,天气渐暖,死亡虽众,我辈犹存,

是天终不我绝也。况三月程途,已行五月之久。所未达者,亦一篑耳。倘能贾

此余勇,奚难到达彼岸。吾人生死,有命在焉。何自馁如是!”余闻西原语,

颇自感愧。岂真女子之不若耶。遂奋然而起。忽觉胸襟开朗,烦愁顿除。盖否

极泰来,机已先动。虽犹未逢坦途,亦自暗伏佳兆也。亭午时,众猎归,均无

所获。余无奈,登山眺望,冀有所见。乃饥火中烧,步履甚难,强而复登。观

望良久,忽见数里外隐约有物屹立平原中,颇疑之。急下山,令众往寻之。皆

惫极,不欲往。余强之行,行至此地,则庞然久僵之野牛头也。高约五尺,大

亦如之。其死也,亦不知历时几千百年。大漠奇寒,久而不腐。风吹日炙,遂

自僵枯。狼牙虽利,终不能损此金刚不坏之躯壳,故巍然独存。殆将留此以供

余等穷途之大嚼也。然其头笨重,摇撼不易。仓促间又无法支解。乃竭十余人

之力,推挽至山下,堆积柴薪燔之。且叔叔浇水。经三小时,唇皮离骨寸话。

他处仍不可拔。又以数人更番调皮剥,得八九块,巨如掌。以大火煨之,经两

昼夜,如稍柔软,可施刀斧。皮厚二寸许也。作金黄色。饥不择食,味较鲜肉

尤佳。幸此三日来,又获野牛、马各一。众已饱餐,尤有余肉,即将煨熟唇肉

留之,以为行粮。翌日晨,仍向前进。

  ----------------------------------------------------------------

[校注五十一]

  野牛头大如此,革坚如此,则谁人砍堕此地。颇难置信。余曾读藏人史籍,

布肉列吉传云:“龙昂篡位,以王后为马牧。后于牧马处,梦与耶拉香拉波山

神交,产一掌大血团,微能摇动。口目均无。遂置入温暖之野牛角中,束裤两

脚以掩之。数日往视,出一幼婴,名之曰降格布肉列吉。义犹角中降生之子也。”

初疑角洞中安能育一婴儿。以为藏文含义,或有别解。反复绎之,义皆如此。

足见野牛头角确有甚巨者。查兕虎之兕字,与犀有别,而同属牛类,体巨革厚,

古以传之。而曾见某笔记中(似为西征日记)云阿咱海子中旧曾见兕,体形极

巨。是犀为热带沼泽产物,兕为高原沼泽产物。陈氏所见,盖兕首,昔猎人得,

取革以去,遗其首于此。因其革厚,不为狼所咽吞,地寒,又未腐烂耳。

家园 第十章 遇蒙古喇嘛

又行三日,携带之粮又尽。众饥甚,途次获野牛一头,去皮生啖之。竭蹶

行十余里,突见人马甚多,从后至,众颇惊疑,伫视之,则喇嘛七人,策骑款

段而来。又有骆驼四头,高大异常,无识之者。喇嘛忽见余等,亦颇骇异,近

前询之,皆下马,操蒙古语。初不解,乃以唐古特语相问答,始知喇嘛皆蒙古

人,久住拉萨奢色寺,近以藏中兵变,达赖调兵围攻,战争即在目前,故弃藏

而归。遂同行,十余里宿焉,喇嘛携有帐幕,到地即架设,且赠余等幕房二,

约余至其帐内坐谈。询知余等皆西藏陆军,携有利械,又为避乱而出之,极为

尊崇。出面食果饼款余,赠余细糌粑一小袋,白粮一包,骆驼二头。又许赠士

兵糌粑两包。余既得饱餐,又有骆驼代步,穷途拯救,仙佛慈悲,垂死鲋鱼,

或不至再困涸辙矣。众以死里得生,咸狂喜,请休息两日再行。余商之喇嘛,

亦同意。

  次日,喇嘛过余帐中坐谈。余询以:“此行同至何处即分道矣?”喇嘛曰:

“与君同行四日,即分别矣,君由此行前进,约月余,至盐海。过盐海,沿途

渐有蒙古包。又行七八日,至柴达木,乃塞外一巨镇也。由柴达木至西宁。不

过十余日,沿途蒙古包甚多。且汉人在此贸易者亦甚夥。”余曰:“前方是否

沙漠地?有无道路?”喇嘛曰:“前方皆平原草地,时有山岗起伏,非如前此

之一片黄沙也。但君宜谨记:如遇歧路,宜向西北走,勿向东行,自无误。我

十年前曾一度赴西宁塔尔寺,沿途停住,为番人讽经,故于此道尚能记忆也。”

余极表感谢。

  ----------------------------------------------------------------

[校注五十二]

  按内蒙古,青海西北部,新疆东部各地皆蒙古人,蒙古人皆奉喇嘛教。作

喇嘛皆须留学拉萨。此所遇蒙古喇嘛,如系内外蒙古人,应恰好与陈氏一行同

道直垤湟源、西宁,乃分手别行。因内外蒙古人往来藏地皆须经过西宁、湟源

也。如系青海境内之蒙古喇嘛,则亦应同行至柴达木地方,不至云同行四日而

别,因青海蒙古之帐幕冬季皆在柴达木平地也,(文中云沿途渐有蒙古包之外)

如系新疆境内之喇嘛,则不取道于此。纵使取道于此,亦必经过柴达木盆地南

缘,正应与陈氏同行至盐海附近(即有蒙古包之处),不至如后文之坚决同行

赴盐海。大抵喇嘛在拉萨时已曾见汉军放肆抢劫蹂躏佛教之状,迄兹所遇又系

携有利械饥困已久之边军,惧因同行遭祸,故为托词别道,藉以避祸耳,下文

谢海舞等图谋喇嘛,陈不能制止。生于其心,见于其面貌一新,喇嘛或先已有

觉察矣。又喇嘛两度闻枪声皆惊讶穷诘。又行时“枪皆实弹,似早已有备者”,

皆足见喇嘛心理。

  又文中蒙古堡皆当作蒙古包。蒙人帐幕有骨架,有覆毡,汉人呼之为蒙古

包,与堡义不合。

  ----------------------------------------------------------------

  余生长泽国,虽耳闻骆驼之名,究不识骆驼为何物。至此方知喇嘛所乘,

即骆驼也。昔读唐史,见哥舒翰开府西陲,扬威边塞,遣人奏事,乘白骆驼行,

从西域城至长安,万里之遥,兼旬即至。询之喇嘛,喇嘛曰:“白骆驼不常有,

惟灰色者遍地皆是,凡行沙漠地,非此不可。以其足宽如掌,踏地不陷落。能

负重五六百斤,又能耐久,能耐渴。沙漠极缺水,则杀之,取其胃中藏水以度

命。君等行近盐海边,即非骆驼不能行也,”

  喇嘛回蒙,余等度陇,分道扬镳。然前进月余,始有人烟,则茫茫前途,

覆辙重蹈,颇为忧惧。乃商喇嘛,约其同行至盐海,再分道回蒙。喇嘛曰:“我

仓卒出藏,携粮无多,今又分赠君等不少,倘迂道太远,中途无可采购,则殆

矣。”余终以前进尚远,恐又迷道,复与喇嘛计议,忽闻邻帐枪响。喇嘛大惊,

问余何故。余亦惊惧,不道所为,答以:“勿虑勿虑。”急出帐视之,乃兵士

严少武为同伴谢海舞枪毙矣。余亦不敢究洁,但委婉向众言曰:“吾侪万死一

生。甫逢喇嘛,道无迷失,众获安饱。倘因细故自相残杀,使喇嘛惊惧,弃我

而去,则盲人瞎马,不由自寻死路。”言已,不觉泪下,众亦无语,复至喇嘛

帐内,饰词告之曰:“适间士兵擦枪不慎,致伤一人,幸伤甚轻微,已为敷药,

当不致死也。”喇嘛始安,复谈移时,告别回帐。忽谢海舞汹汹至,挟其枪杀

严少武之余威,密谓余曰:“我等行囊仅藏市六百余元,纵达西宁,而乡关万

里,旅行何资。喇嘛携资甚富,不如劫而杀之,留其一仆为向导,行则资其骆

驼,归则资费藏元,公以为然乎?”余闻谢言,如晴天霹雳,气结不能语。久

之,始诡辞答之曰:“子所虑甚是。但喇嘛一行七人,皆体力健壮,吾侪人数

虽倍之,未必即能取胜。况喇嘛待我等有恩,岂可负人!至于资用短少,到达

西宁后,我可力为筹措,不足虑也。”谢默然退。余至是,坐卧不安。复密召

纪秉钺至,乃以谢言告之,曰:“知其事否”秉钺曰:“此事毫无所闻。”余

叹曰:“喇嘛生死人而肉白骨,我负心劫杀之,世有鬼神,岂能容?世无鬼神,

亦安忍?子宜劝戒诸人,慎勿为此。”秉钜久去不回,余忐忑不能睡,步出帐

外,闻弄兵器声,及喁语甚急。余又虑其反戈相向,乃入帐,持短刀,拥被而

坐。久之,语声寂然,余亦倦极而睡矣。

  次日,拔幕行。众无一语。方幸劝告有效,众已不作是想矣,殊行约三四

里,忽谢海舞等六人,向山边飞奔,依土坎,开枪向喇嘛猛射。继而后方枪声

亦起。时喇嘛乘骆驼前行,余与西原在最后,兵士居中,喇嘛闻枪声,回首厉

声问余何故。余惊惧不能答,喇嘛即就鞍上,取出十三响枪,向山边回射。其

随从亦各出步手枪射之,枪皆先已实弹,似早已有备者。一时枪声大作。喇嘛

中两抢,倒地而毙。又毙其随从二,余四人策骆驼飞奔而逸,顷刻即渺,其余

骆驼,亦随之奔去。仅余与西原所乘骆驼犹在。喇嘛行李财物,既随骆驼飞去,

即许赠糌粑二包亦口惠而实不至,至可痛心也。是役仅获十三响枪一技。谢海

舞等六人,则负重伤,卧地呻吟。于是众皆坐地,相觑无一语。余愤然曰:“何

不前追。”众默然,垂头咨嗟,计无复之,因就山边止宿焉。余责秉钜不能制

止,演此惨剧,何所得耶。盖自兴武去后,公口均由秉钺负责也。秉钺曰:“众

意已决,不敢深言。亦不便复命。”详询受伤之人,皆昨主张最烈之人,天眼

恢恢,真疏而不漏矣。是日无粮,乃杀西原所乘骆驼为食。余肉堆积山沟,入

夜又为群狼曳去。但闻伤兵终夜呻吟叫苦。又闻呼救声甚急,众皆颓卧不起。

次晨起视,则伤兵二人,夜为狼噬,仅余残骸而已。计自江达出发,共一百一

十五人,除沿途死之,及兴武等十人前进无踪,今生存者:来阳人纪秉钺,云

南人赵廷芳,贵州入滕学清,龙山人胡玉林,叙浦人陈学文,舒百川,乾城人

曾纪仲,共七人而已。众议仍前进。濒行,伤兵四人,其一伤稍轻,扶杖而行,

余二人已奄奄垂毙。独谢海舞宛转地上,号泣曰,“众弃我去,忍令就死耶。”

余等行不顾。复大声呼曰:“君等既不相救,我亦不堪其痛苦,曷以一弹饮我,

以速我死。”曾纪仲怜而应之曰:“诺。”余急喝之曰:“杨兴武等已前进,

安知其不具粮食乘马来迎。况患难相从至此,忍自残杀耶。”盖余虽幸其不既

死,亦深幸其不速死也。时众亦恶其祸首,咸揶揄之曰:“君稍待,即有乘骑

来迎。”遂行。行数里,犹闻其号泣呼救声也。

  ----------------------------------------------------------------

[校注五十三]

  陈氏所率之人,入羌塘(酱通)后野处兽食,久已失却人性。一旦获遇蒙

古喇嘛,恰是穷极无聊之时,获得意外舒快,故谢海舞等兽性勃发,陈亦不面

制也。此时,钟颖率到拉萨之士兵,亦正演为暴乱惨剧,与此间谋杀蒙古喇嘛

事,如出一辙。而其走入自杀途径,亦正相同。先是波密乱军溃入工布后,经

钟颖拥饷相召,附集如蚁,钟乃改称勤王军,率赴拉萨,逐联豫,据扎什域汉

军营房,逼迫商上筹饷十万两,乌拉五千头,云将返川。藏人利其速去,已交

六万两,乌拉齐集,官兵既得多金,不肯行。日夜淫赌,一掷巨万。负博者不

甘抄手,则劫掠市民。兽性一发,如水溃堤,淫掠屠杀。骚乱全市,市民既空,

则围劫色拉寺。(三大寺之一)终被寺僧逆袭击溃。於于藏民揭竿群起,扑逐

乱军。乱军困守数月,竟出营缴械被俘,押逐出境。时为民国元年春季。此不

幸之蒙古喇嘛,盖曾亲见之也。避地来此,仍死於劫杀之下。而劫杀之者,亦

仍与拉萨之暴乱军人同归自杀。亦可哀矣。

  ----------------------------------------------------------------

  自劫杀蒙古喇嘛后,粮食已绝,道路复迷。人少,行道益艰。蹭蹬道上,

互相怨怼,日行三四十里即宿。行七八日,沿途皆草地,又多小山,时获野羊

兔以充饥腹。一日,马夫张敏在道旁获死羊一头,盖狼食之余也,仅余头颈一

截,众分啖之,味亦甚佳。时久晴无雪,渴则敲冰嚼之。又行数日,遇野羊一

头,跛行沟中,众追杀之。即止宿沟中共啖之,亦十余日来始获一饱也。西原

取所弃肠肚暗怀之,与洗去其秽,细嚼之,以告余曰:“此味殊佳,可食也,”

余嚼之,亦脆异常,共食几尽。晚间饥甚,又嚼其余,已而满口沾滞,抹之,

则肠中余粪未尽也。又行二日,忽天降大雪,冰风刺骨,众益惫。不独野牛野

骡无所遇,即野兔亦潜伏土窟不出矣。勉行二十余日,有小山,略可避风,遂

傍山边止宿焉。众饥不可忍,乃杀余所乘骆驼食之。余肉甚多,乃派六人更番

守之,以防野狼。至夜,竟为群狼曳去两腿。守兵趋前夺之,狼亦不缓颊,互

争甚久。众闻呼唤声,群集,开枪吓之,犹衔其一腿去。少顷,复来狼十余头。

众已持枪戒备,众枪齐鸣,群狼始缓步而去。去数武,犹立山头回顾,众惫甚。

亦不能追也。

  一夜,余登山溲便,距宿地仅一二十步。西原持枪伴余出,忽见黑影蠕蠕

而动,谛视之,狼也。西原叱之,不动,开枪击之,始反奔去。住此七日,狼

日夜伺其旁,众亦日夜严防之,如临大敌,不敢稍懈。时连日大雪,众亦不能

出猎,存肉亦无多,众议困守无益,决于明日冒雪前进。翌日晨起,雪住天霁。

众鼓勇而行。余休息久,亦健步如常矣。行两日,转过山沟,忽见前面地势开

朗,一望无际,行里许,即迤衍而下。时地上隐约有牛马蹄痕,余颇异之,止

众细视良久。时晴日当空,见前进向东北行,蹄痕甚多,折而西北行,亦隐约

有路。余忆蒙古喇嘛言,乃决向西北行。众亦以为然。行七八里,前方忽见小

坪,细草茸茸,苍翠可爱。有小山,山前一湾流水,活泼清浅。溪宽二丈,水

深二三尺。对岸矮树成荫,高与人齐,亦入沙漠来所仅见也。坪内有石堆数处,

皆为烟薰,似曾用以架灶者。众咸欢跃,想离居人不远矣。遂就草坪止宿,时

方午后二时。

  是地山水明秀,非复沙漠地之一片荒凉,众亦乘此天色晴和,抖擞精神,

山行猎。去不久,即获野羊二匹归,颇肥壮,共饱餐之。日将西沉,胡玉林犹

未至,佥谓玉林素强健,又未病足,何迟迟不至。颇以为念。玉林性淳厚,尤

勤敏耐劳苦。余等自入荒漠,凡凿冰,觅石,取粪,宰割等事,皆力任其劳,

数月如一日,众无不爱。不忍中道相弃,约以明日住此一日,寻之。次日,众

分途寻觅甚久,皆不遇而归,佥疑只身野宿,必饱狼腹,相与嗟叹不置。次日

早起,众议此去居人不远,宜速行。余默念玉林虽失踪,未必即死,倘我一去,

虽生亦犹死也。怅怅不忍速去,而又无以为计。正踌躇间,众复催行。余忽忆

前日在分路处,犹仿佛见玉林在后,相距不及二三里。或已向东北行,以致相

左。昨日众至四处寻觅,然疲惫之余行亦不远,故未能相遇。是玉林虽失道,

去此或亦非遥。此地既有小山,倘放山头鸣枪,枪声可达一二十里外。玉林闻

枪声,知余所在必出。出则山头可以远望而见之。万一鸣枪之后,仍不出,则

必填饱狼腹矣。然后委而去之,亦无疚于心矣。乃以此意告众。且约以各发十

枪,一小时再不至,即行,众勉从之。持枪登山,余随之往,一时众枪齐鸣。

未几枪停,众四处眺望。逾十余分钟,果见有人策骑疾驰而来。近视之,则一

番人,抱玉林坐马上至矣。众跳跃欢呼。玉林亦笑语相答。下马,互相慰问。

玉林曰:“我前日因足痛,行稍缓。初犹见君等前行,力疾而进,终不可及。

渐行渐远,遂不见君踪迹矣。又再前行甚远,忽见山边烟起,以为君等在此。

竭蹶至其地,见猎番四人,坐帐幕熬茶。我一时大惊,认为蒙古喇嘛之随从在

此,自念命休矣。猎人初见我,亦甚惊讶。继见孑身至此,乃延入帐幕坐。此

言语不通,以手示意而已。猎番知余穷途饥甚,款以面食牛羊肉,已饱食三餐

矣。但不审君等何往,又不敢贸然而行。适闻枪声甚急,猎番颇惊疑,我知为

君等行猎至此,以手语示意,始同其乘马出。果与君等遇矣。”言讫,众既幸

玉林克庆生还,复得猎番可为向导,皆喜不自胜。忆自蒙古喇嘛身死后,久迷

塞外,日暮途穷,已无生还之望矣。不图中流一壶,复遇猎番。谓非有天幸耶。

然非余侧隐之一念,恐亦不能获此意外之奇缘。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感应之

理,捷如影响,亦奇矣哉。

家园 第十一章 至柴达木

  余等甚感番人款待玉林之厚,出藏币十元赠之。番人大喜,称谢不已。即

招其伙伴,携毳帐牲畜猎品至,就地支帐,具面食牛羊肉款余等。视其猎品,

则有猞俐皮、狐皮、羚羊角甚多。又有挂面、酥油、奶饼、牛羊肉各食品。挂

面质白而良,闻购自西宁者。面以牛羊肉蒸煮食之,尤鲜美无伦。惟淡食已久,

初食盐味,反觉喉涩不能下,仍淡食之。余等餐风寝雪,已四阅月矣。乍获面

食,又居帐幕,恍如羽化登仙,不徒视藜藿逾珍馐,抑且认番人为故旧矣。时

众惫甚,乃向番人赁牛乘行。牛为青色,小而多力,与内地黄犊等。余等不谙

青海语,以手示意,面谈甚久,每牛索银八两,且供给日食。余等欣然从之,

先给藏币五十元。盖由此至柴达木,尚有十五日行程也。

  次晨出发,番人乘牛前道。余等日乘青牛,夜宿帐幕,饮食供给,亦极丰

厚,众心大慰。其渡水二十余道,愈行水愈深。陆无道路,水无津梁,使非番

人无由办法。余等足皆冻,一沾生水,即肿痛不能行矣。沿途树木青葱,高达

丈许,道路纡曲,不可辨认,时而穿林,时而渡水,气候虽寒,景物清幽,心

神安适,纵辔徐行,行十六日,至柴达木。无数蒙古包散布广原,居民殷繁,

俨然内地村市也。

  柴达木译音“柴丹”,昔为青海王庭。清初,岳钟琪破罗卜藏丹津十余万

众,即此地也。为内外蒙及新疆入藏要道。盖由哈喇乌苏而北有三道,中东二

道至西宁,西道至柴达木,再西(应为东--校者)进约千里方至西宁,此路

甚迂远,且经酱通大沙漠,数千里无人烟,征行至苦。中道瘴疫甚盛,魏唐北

伐,皆遇瘴而返。东道则石堡一城,素极天险。故吐蕃恃之,凭陵华夏。徵诸

历史,其地艰险如此,以余身所经历,则艰险更有甚焉。

  ----------------------------------------------------------------

[校注五十四]

  按自西宁至拉萨有东西三道:西道沿青海湖经柴达木折南.沿金沙江上源

之穆鲁乌苏,逾当拉岭至拉萨,旧为军台正站。有当地人沿途设帐支差,凡七

十五日而达。鼎革后,此路荒废。东道,自湟源逾日月山,穿广大低平沮洳、

荒原,渡黄河至玉树(戒谷多),又穿玉树草原合当拉岭路,更自玉树旁通昌

都及西康各地。近时青藏往来,悉取此途。中道沿青海湖经柴达木与西道同。

自柴达木径渡通天河合当拦岭大道。前章蒙占喇嘛所说之道,盖谓自西宁东出

木瓜湾至玉树之路为东道也。陈氏所行,乃走入无人烟之地,冰雪中向导亦不

能辨。西道,当时台站已撤,又值冬季,故途间若在夏季,此带亦时有藏蒙两

族,张幕游牧。冬令草枯地冻,牧户远徙。故陈氏一行,陷于绝地。兼以不谙

道路往复绕折,日行又仅三四十。致费二百余日,始获穿过荒原,其间尚幸获

蒙古喇嘛、藏人猎户等之指道。否则纡回数月,亦未必能到柴达木也。从来用

兵青海者,隋炀帝,唐太宗,清雍正帝三朝为最深入,皆曾穷追土酋,入於荒

原。唐书呼此荒原为“碛尾”,藏人呼为“羌塘”,本书称酱通沙漠者是也。

原文“魏唐北伐皆遇瘴而返”句,宜作“隋唐西伐”,引所谓“瘴”指寒瘴言。

瘴者,漫指不适之气候言之。温带住民忽遇湿热多含微生物之空气则感不适发

为疾病,是为瘴。骤遇寒冽压过低空气,则感不适发为疾病,是为寒瘴。从来

征青海者多迫於寒瘴而回也。

  石堡城,唐哥舒翰筑。在湟源县西南日月山下,今遗址尚在。自石堡城经

玉树入藏(即青藏东道),为唐代汉藏往来大路。文成公主下嫁由之。

  又原书“再西进”句,西当作东。附青藏交通路图,示陈氏所经路线。

  ----------------------------------------------------------------

  柴达木至青海(按:指西宁),尚有五百余里。其中三百余里皆盐淖,须

改乘骆驼。遂在此小住。次日遇一喇嘛,相见极亲昵。自言甘肃北大通人,而

为僧者。来此十年矣。各处番人时延其诵经祷佛,知余等皆汉人,由西藏回,

极称达赖班禅之神异,宛然一生佛也。余实一无所知,姑饰词应之。喇嘛尤会

淋漓,邀余过饮。余携西原同往。至一蒙古堡,即其寄宿处也。献奶茶糖饼已,

又宰肥羊款余。止之不可。更解去外衣,既而具熟肉面食,味绝美。又出蒜辣

一碟,尤生平所嗜,而久未得食者。一餐之后,果腹充肠。感东道之殷勤,遂

忘北来之饥苦矣。

  次日,复休息一日,购备面食,并雇骆驼代步。喇嘛又引一丹噶尔厅商人

至,亦汉人久商是地者。云:“此君明日将回丹噶尔,可为君等伴侣,不须再

觅向导也。”其人姓周,别号瑶青,年四十许,自言素业商,来青海二十余年

矣。前进道路极熟习。余大喜,约明日早餐后起身。翌日早餐时,喇嘛复来送

行,馈以蒜辣一包。余称谢,作别而行。从此行,四十里即入盐淖。地沮洳难

行。一望平原旷野,遍生小草,无人烟,无畜牧,无河流。其土壤,视之似甚

坚实,踏之则下陷。余当以枪托插地上,应手而入,深四五寸,水即随之涌出,

故行盐淖地,非骆驼则不能行也。

  ----------------------------------------------------------------

[校注五十五]

  按此所谓盐淖,即柴达木盆地中之沮洳部分。柴达木盆地者青海高原之低

凹部,纵横各数百里。地层作锅状,附近水泉,因地层导引,汇集於此区。然

无长大河流,而储面甚广。故不为湖海。仅为淖泽。凡水源皆含矿南,与微量

食盐。倘使诸而不泄,则水分逐年蒸发,盐分遂行集积,至成若卤。湖则为咸

湖,淖则为盐淖。惟淖之边缘,新泉涌出之部,始为淡水。又凡咸水,皆不能

生长普通植物,故柴达木沮洳地,非惟陷足难行,亦且荒无生物。大道皆依边

缘敷设。以其平坦而近淡水也。此所云柴达木,按所记程站,当是噶尔木(格

尔)地方。在沮洳地正南,属於青藏西道路线。陈氏本向玉树,出东道。盖因

蒙古喇嘛戒其遇歧路慎铁向东,遂再三西斜向行。由是入於果纳河谷,出此谷

口,遂为噶尔木地方也。此盆地之东南有柴达木河,自东向西流入沮洳区内,

附近蒙古包甚多,此盆地指这柴达木,决非即此河谷。即自此河谷行五日始尽

淖地。若自柴达木河谷东向都兰,则一日即尽淖了。通常称此地为噶尔木,柴

达木河地方方始云柴达木。陈氏所记称柴达木,似即为柴旦(柴丹)。

  ----------------------------------------------------------------

  淖中水咸涩舌,含有毒质,不可饮灌。但每行一二日,必有淡水,或出于

淖中,或出树旁。亦无泉源,无井穴,视之,与淖中咸水无稍异,非惯行是地

之番人,不能知也。故旅行之人,必以皮革满盛淡水,系骆驼上,随之行。余

见同行番人,宰二羊,去肉存皮,缝其破穴,从喉部盛水使满,亦甚便利也,

闻商人言:“昔回人大举入寇青海,马陷淖中,不能驰骋,大败而还。且误饮

咸水,而痘疫大作,死之略尽。自后回人亦不敢再犯青海矣。”行五日过盐淖,

皆平原草地,沿途山渐少,路亦纡曲,时见三五蒙古包,散居山麓道旁,当一

日宿于小喇嘛寺,寺外蒙古包甚多,俨若村舍。时有陇商多人在此,收买羊皮,

番人方操刀解羊,身手轻捷,砉然响然,批隙导窍,约一小时,十余羊尽解矣,

此真庖丁之神技也。

  是地居民,皆以游牧为生活,居则支幕,衣则毛裘,食则牛羊,行则骡马。

逐水草,饮潼酪,水草既尽,又卷帐他去。居无定址,行无旅舍,其贫富即以

牛马多少定之,富者每一帐幕,必有牛羊骡马千余头。贫者亦有百数十头,盖

非此不能生活也。一日,途遇番人与家迁徙,驱牛羊骡马数百而至,男女老幼,

皆乘骡马行。粮食衣物,锅帐器皿,则以牛马负之。随人行走,无须驱策。帷

时见羊三五游行,随地吃草,驱之则走散,听之则行迟。有妙龄番女数辈,袒

手臂,执长鞭,款段随行,呼喝照料。又百獒犬十余头,高已四尺,狞恶可畏,

时前时后,监视出群之羊。故羊亦畏之,然犬至则羊归队行,犬去羊复逸群出,

亦羊性贪玩如是也。入盐淖后,野牛野骡已绝迹矣,时见糜鹿成群,游行山上,

见人即逸去。余等将至青海时,山岭渐多,频渡溪流。一日入山谷,沿溪而行,

有群鹿饮于溪边,见余等至,即奔向山巅去,其行如飞。山高数里,瞬息即达。

众持枪射之,不能及也。又行十余里,峰回路转,前有大平原。遥望银河一线,

横亘其中。初疑河水结冰,商人曰:“此青盐海也。”海宽里许,其长无垠,

商人皆下骑卸装,就海边张幕栖宿。时天尚早,询其不行之故。商人曰:“我

等须在此取盐,明日方行。”余乃同至河边视之,见冰厚数尺,其坚如石,行

至海中,闻冰下海水砰击有声。问盐在何处。商人曰:“饭后,君自知之。”

遂同回,晚餐后,商人携革囊一,捆橛杵一束,至海边。初以铁橛掘冰,深数

尺。再以铁杵凿之,碎冰四溅,久之,成小孔,深二三尺,冰洞穿矣。即有海

水一线,喷起数尺。然后覆以革囊,以冰块压其四周,即归。余尚不知其盐在

何处也。次晨早起,随商人等入海取盐。至则昨日空圳委地,今已卓立冰上矣。

推倒视之,囊中青盐充盈,粒粗如豆,莹洁有光,色微青,即吾乡药市所售青

盐也。较精盐味尤浓厚,天然产物,付之荒漠,殊可惜也。亭毕,起行,日已

向午,是日行不远,即宿蒙古包内,番人招待甚殷情。又有华服华言商人,闻

余等皆汉人,新自西藏来,过谈甚欢洽,云:“来此已久,乃贩运西宁布匹、

麦面、磁、铁器物至青海各处易皮革、茸麝者。”颇谙番语。询以前途景况:

与周瑶卿所谈均同。馈余香烟一听,云:“我素不嗜此,亦友人所赠,特转以

赠君。”余喜极,取而吸之,觉头目昏眩不可支、盖不吸此烟已五阅月矣,故

乍吸之,反觉不适也。”

  又行两日,沿途人烟渐密,山麓渐多。且有商人伴行。谈笑甚欢,心神益

觉怡悦,至一处止宿,有人户百余。散居平原中,林木清幽,亦所仅见,一老

番人来会,精神矍烁,状貌伟岸。率儿童五六人,自道湖南湘阴人,年七十余

矣,早岁随左宗棠出关,辗转新疆甘肃,流落不能归,遂家青海。娶番女,生

子,子又生孙,乃知所携儿童皆其孙也。旁一二十许少年,其幼子也。久居塞

外,语言生涩,多不可辨,因闻余从西藏归,又同乡井,倾谈甚欢。余询以内

地革命事,但知:“袁世凯为大元帅,孙文为先锋,国号归命元年。”亦道听

途说,且误“民国”为“归命”也。谈次,呼幼子归取鸡蛋十余枚相赠。余亦

赠以藏币四元。复请益,因笑曰:“以此饰诸儿发,尚少三元。”余如数赠之,

大喜而去。次晨,余将行,又亲携酒肉来,执别依依。余问:“老人何日归?”

乃长叹曰:“乡音久改,鬓毛已衰,来时故旧,凋零不通音讯,已六十年矣。

今纵化鹤归去,恐亦人物全非。儿孙在此,相依为命,君问归期,我归无期矣。”

相与太息而别。

  ----------------------------------------------------------------

[校注五十六]

  此云“人户百余散居平原林,林木清幽”,其地即都兰也,时已设县。柴

达木盆地牧民皆蒙古族。都兰为其最大市场。多有汉、回商人住此交易土产。

  ----------------------------------------------------------------

  别老人后,沿山谷行。途中,商人高唱秦声,慷慨激昂,响彻云霄,即谚

所称梆子腔也;余等久闻舌之音,忽听长城之调,不觉心旷神怡。乐能移性,

信哉。入山谷行甚久,逾一小沟,宽六七尺,流水潺潺,游鱼甚多,长一二尺,

身圆而肥,充满沟中,众下马以刀刺之,获四五尾,悬之骆驼上:住宿时,众

烹食之。因无豆酱葱辣,余与西原皆少尝辄止,仍食生肉;众大嚼,至夜,皆

呕吐,狼藉满地。次晨行不远、余幸略吐即止,西原竟无恙。岂河豚有毒,不

可食,故能繁殖若是耶?抑鱼食人尸,腥膻不可食耶?后至西宁,遇一医士,

询以青海之鱼,何以不能食。医士曰:“凡鱼无不可食者,惟鲲鲕有毒,误食

常致呕吐;君不闻鱼禁鲲鲕耶。”余始忆及众贪味美,并鲲鲕食之。然余从此

不食鱼,亦四年矣。

  次日早起,商人曰:“今日至青海矣”。众喜极,初行谷地,再入沟行,

出沟,经大平原。原尽,前临大海,苍茫无际,商人曰:“此青海也。”即止

宿海岸。细询青海景况,商人曰:“此海回环二千余里,有无数番族环海而居,

中有二岛,有居民五六百户,岛中产麝香、鹿茸,海中产鱼、虾、发菜,九月

海冻,踏冰往还。至五月冰解,舟楫不通,遂绝行人。岛中喇嘛甚多,有异僧

。凡游青海山岛者,往往裹一岁粮往栖焉,”言已,复同商人至海岸眺望。但

见烟霞蒙蒙,浑无际涯。大过洞庭、都阳诸湖,其水皆四面雪山融积而成,储

而不流。时同行番人,亦来观海。余问之曰:“子曾入海岛游览否?”番人曰

:“此间惟喇嘛尝往来其间。我但知此海甚宽,乘马环游一周,须二十八日。

其不可知矣。迩来海北多爽坝,亦鲜行人矣,”

  次日沿海南行。二日海尽,沿山冈行,地势绵亘。至一处。道左一带小阜,

有城垣,广约里许,大半颓记,房屋遗址犹依稀可见。商人曰:“此某协城池

也。仿佛为富和协,日久不能复记矣。城内驻兵千人。二十年前,番人叛变,

一夜尽杀之。”再行甚远,沿途房舍喇嘛寺甚多,颇有繁盛气象。是日宿喇嘛

寺外民舍内,食物咸备。番人亦多晓汉语者,非复从前之寂寞矣。遇一番人,

颇能汉语,与之谈内地革命事,亦但知重建新朝,而不知易帝为共和也。次日,

复前进,行十余里,不见张敏及蛮娃随行。众亦不知。再行数里,亦不见其来。

有言其昨晚至喇嘛寺,与一喇嘛谈甚久,晚未归。必留喇嘛寺不来矣,余不胜

叹惋。既念其相从万里,别离心伤。然彼辈终为番族,恐亦不惯与汉人居。倘

得喇嘛相留,在此栖迟,亦未尝不深幸其得所也。

  ----------------------------------------------------------------

[校注五十七]

  青海湖为中国第一大内陆湖,蒙名库库诺尔,与西藏这天湖(蒙名胜格里

诺尔)同为喇嘛教之两大圣海,以环海行一周为大功德。沿青海地,原为蒙古

族居,近因藏强蒙弱,半已全为藏族所占,蒙族则退入柴达木区矣。自都兰至

西宁有二道,一循海之南岸,逾日月山至湟源。陈氏所循系海南路,藏蒙人之

绕海诵经祈福者,率自海南向西行,海北向东行。故自都兰东行者应取海北路,

藉是绕行半海,亦成功德。汉人不重视此业,故往来常皆取海南也。

  ----------------------------------------------------------------

  自喇嘛寺前进三十里,即日月山。山高不过三四十丈,横亘道中。山阴略

有耕地。商人曰:“此地屡次开垦,均因气候大寒,未收成效即罢。”余上至

山顶,遥望内地,则桑麻遍野,鸡犬相闻,屋宇鳞鳞,行人往来如织。余等过

青海,即觉气候渐暖,冰雪尽消。然一过日月山,则豁然开朗,别有洞天,居

民皆宽袍大袖,戴斗笠,乘黑驴,宛然古衣冠也。番人谓:“过了日月山,又

是一重天。”信哉。下山行二十里,即宿。

  ----------------------------------------------------------------

[校注五十八]

  日月山,即唐书之“赤岭”,开元二十二年与土番和,竖立界碑于此,原

以土石色赤,故曰赤岭。竖界碑时,曾以二石琢像日月,以喻信誓之明。故后

世称日月山,今岭上二石尚在。未知是唐代遗石,抑后世好事者所补镌也。此

山脉自青海湖岸东延抵于黄河,横断南北。北侧深陷为谷,有农村寨堡。南侧

平缓为高原,仅堪放牧。故历为汉藏界限,开元二十五年唐蕃败盟,仆碑复战。

山北之石保城,为唐蕃往复争夺地,安史之乱后白岭以东迄于陇山,皆为吐蕃

所有。

  ----------------------------------------------------------------

  次日黎明,复前进。沿途皆汉人,有屋宇,贸易,耕作。且时见乡塾,闻

儿童咿唔读书声,顾而乐之,行两日,至丹噶尔厅,遂择旅店投宿焉。

  ----------------------------------------------------------------

[校注五十九]

  丹噶尔厅,即今之湟源县。

家园 第十二章 丹噶尔厅至兰州(全书完)

  余由江达出发,为冬月十一月,至丹噶尔厅,已六月二十四日矣。长途征

行,已历二百二十三日之久,衣服久未洗濯,又无更换,皆作赭黑。辫发结块

不可梳理,即行割去,非因朝代更易剪发也。须长半寸许,非因年老蓄之也。

幸塞外奇寒,尚无臭汗。然前者闻酥酪而香,今日觉腥臭不可闻矣,余等奇装

异服,市人咸集店中询问。自视殊觉形秽。乃洗濯,更衣入市购制服物。是地

民俗朴陋。以余等为南方人,又新自藏来,妇女传观,商贾肃敬。子卿返汉,

令威归辽,客感沧桑,主观新奇,亦自伤矣。入店市物品,主人咸起立致敬,

且出果饼相款,必令饱。次日晨起,至一布店,店主殷勤招待。道入官室,土

炕横陈,上布芦席,请余登炕坐。持长方小木匣一,中为数格,分设水烟袋、

鸦片灯、酒壶、酒杯、棉烟、火柴、烟杆。首敬酒,再以木匣授余,余略吸水

烟,即置匣炕上。店主犹殷殷劝鸦片不已。盖是地无家无烟具,无人不吸鸦片

也。

  余因购制衣履,羁留一周,旅店多暇,留心风土,乃知是地东西全皆汉人。

余皆汉番杂处。风俗妇女尚饯足,裙下莲步不及三寸,服饰既古,文化尤卑,

邻居为私塾,当见一生久读不能成诵,塾师罚之跪,以草圈罩头上,频加筹石,

令其跪诵。余见骇然。

  余所宿店主,年六十余,皓然老叟也。一日冠服送厅官某归。谓其家人曰:

“厅官哭甚痛。我等亦为之泣下。”余叩其故。店主曰:“厅官某,(忘其姓

名)年逾花甲,无妾滕,夫妇齐眉。仅一公子,来时年十五六。官此二载余。

公子就学兰州中学,寒假遣仆迎之。归至离城十五里某处,仆有阿芙蓉癖,人

店吸烟。公子久待,归心甚急,遂怒马先行。仆随后至,不见小主人,乃策骑

至署。厅官夫妇以为偕公子归矣,大喜。唤公子,不见。问仆,仆饰词曰:“入

城后,公子即先行矣。”乃遍索不获,始疑仆,固诘之,亦无词。仆素忠实,

相从甚久,知有他故,乃悬重赏勒差役缉访,数日无音耗。厅官夫妇日夜哭祷

于神,求公于生还。差役遍缉无踪。畏厅官追捕,至离城十里某山寺祷于神前,

祈显示。陟山甚倦,倚神案后假寐。无何,闻有人来把神,初不之异,既而闻

其哺哺自语,似忏悔。细听之,即杀公子凶犯也;因独力难支,急从侧门下至

路旁,遇相熟人,语之故,同上山执之,械诸署严讯之,尽吐其实。乃青海盗

也。因初探富商某岁暮至西宁收债归,将从山下过,乃约同党数人伏半山石壁

间,垒石以伺之。山下右削壁,左临河,羊肠一线,往来所必经。未几果见一

人乘马疾驰,与富商马毛色相似,乃推石毙之。搜其囊中书数册而已,无所获。

视其貌,又一翩翩佳公子,非商也。大骇。曳其尸掩埋石壁间。自知误伤,颇

自追悔。番人信佛,乃祈祷于神寺。亦不虞逻者卧其旁也。厅官既痛爱子惨死,

又见清社已终,遂挂冠归里。我等因其清廉仁厚,空城往送。具火炮,直送至

郊外,洒泪而别。厅官亦自见其子出而不见其子之归,故哭之痛。徒为斯民而

堕泪也。”店主谈已,叹息者再。余亦怅然者久也。余尝细按兹事始末,则默

默中亦似有意。似无意。以良吏之子而横遭惨杀,似无天理,乃因其夫妇之精

诚感格,胥役之虔诚祈祷而速盗之来,状类自首,又似有神明显示焉。怨毒所

积,戕人适以自戕。积善降祥,积恶降殃,天道不大可畏耶。

  余住丹噶尔厅七日,制备衣物毕,即乘骡车向西宁前进。计程九十里,道

路平坦,抵西宁,见堞楼森严,市廛鳞比,称摩击,往来如织。清时设总兵一,

道、府、县各一。青海办事大臣,亦建衙于此,乃边疆一重镇也。车夫导余投

逆旅宿焉。闻管弦繁响,歌声杂沓,询一店主,乃一剧团寄宿其中,房舍虽极

简陋,然招待颇殷勤。知余为军官,携有枪械,又远从塞外来,更敬礼之。客

中忽闻清音,倍增佳兴。次晨,余方起,忽报客至。颇异之,方出迎,客已昂

然入,据炕坐,傲不为礼,又见随从武装兵士多人,立门外,询问甚久,始改

容谢曰:“此地方戒严。君等携武器,胡不入报官厅耶?”余以昨日到甚迟对。

询其人,姓颜,湖南长沙人,现任城防营管带,知余来意,又兼乡谊,始问讯

寒喧。忽西宁陈某又至,严诘来历。余对如前,因取枪弹交付之,陈接收讫。

颜又转来意,陈色始霁。谓余曰:“君不言几误会矣。”约余同至镇署谒张镇

军,张立大厅接见。余详述援藏离藏始末,及塞外迷道,部众死之经过,慷慨

纵谈至一小时许。张闻而壮之,乃延入坐。复询问甚详,亦太息曰:“余皖人。

官期三载,囊橐依然。今时移势异,一家三十余口,欲归不能,时方多难,如

君英才,飞腾有日,今南归无资,当为竭力筹之。幸勿为虑,”余称谢辞出。

归至逆旅。西原见余久不归,惊惧欲泣,至是,始破涕为笑。既而颜君复来,

其话行藏,深为叹息,又约至府衙晤陈太守,谈藏事经过。陈问:“在川曾识

陈宦其人否。”余曰:“此二庵先生也,我到川时,闻已随锡清帅赴方诏。”

颜曰:“二阉先生,即太守犹子也。”陈复曰:“君南归,一行七人,旅费颇

不赀。顷晤张镇军,极称君才,共商备文推荐放甘督赵公惟熙,此公怜才爱士,

倘一观面,必有所借重,君亦不必亟亟南归也。”余亦称谢不已。

  住西宁三日始行。随从滕学清、赵廷芳则荐之颜管带处。张镇军陈太守颜

管带等共馈八十金。张又遣其甥孔某,持文同赴兰州。乘骡车行六日始至。寓

炭市街客店。店主为太原人。行装甫卸,见店主与店伙喁语,颇现仓惶之状。

有顷,即有武装兵十余人,牵马入,系马柱上,遍入客房,厉声间:“此谁行

李,不收检?”一一抛掷庭中。店主乃请其一人似头目状,至室,谈移时,伴

之出。犹微闻其语头目曰:“此区区者,幸包涵之。”无何,武装兵皆牵马出。

店主始向众客道歉。余愕不解,固诘之。店主曰:“此马军门来省,所带马队,

皆撒喇回子,极凶暴。顷已馈银二两,始去。亦藉打店为名,沿街需索而已。

每岁必有一二次来。我等甚苦之。”余闻之,慨叹不已。

  次日孔君来约赴督署投之谒赵督。立延见。赵貌和蔼,余陈述经过已。赵

亦为叹息者再。引孟子天降大任一章相勖励,复言:“近接川电,达赖已调兵

围拉萨。我军万里孤悬,救援不易。倘迁延时日,粮弹两绝,则殆矣。昨中央

电川滇甘三省筹备援藏。此事殊不易。君能在此稍待,将有所借重。”余亦力

自愿供驱策。言毕辞出。

  余由工布回至江达,即寻周逊所在。兴武等遍寻未获,有云已出昌都矣。

迨余抵兰州未久,闻周逊亦到。余遣人四出寻之,无所见。又数日,晤督署巡

捕胡立生君,亦长沙人也;云有同乡周君,控君于督署。余颇讶之,继思此必

周逊所为。因同至督置查之。果周逊为长椅事控为余所主使也。遂入见赵督,

备陈颠未。赵曰:“乱军之中,人命贱如泥沙,讵能一一埋之耶。”乃嘱旅甘

湘人出为调解。翌日,同乡十余人毕集会馆,周逊亦至。余当众详述罗事经过

已,因诘周逊:“罗公之死,子何所见而指为我所主使耶。吾解衣以衣罗公,

推食以食罗公,子所目击也。途次不肯同行,子所主张也。留兵护卫,子青所

拣选也。杀罗公,乃川人赵本立也。死难地,距德摩犹远也。罗公诛哥老会首

未成,而藏局已变。罗公犯川人之怒,构此弥天之祸,亦子所尽知。而亦子等

促成也。子既误罗公以死,今又陷我以罪。子诚何心而忍出此。且子以兵卒入

藏,由正目而司书,而推荐于罗公。谁之力也?”余且数且责之。周逊始而色

峭然,继而色赦然,后亦强颜为笑曰:“具状督署,亦聊陈出藏经过耳,且至

此旅费已尽,不能归罗公遗骨。藉此以求赵督资助也。”余斥之曰:“子之旅

费,胡不我谋,而竟陷我以杀人之罪耶。”周逊默然,众力劝乃已。余痛愤之

余,万念俱灰。决计辞赵督南行。赵督赠川资五十金。余乃资遣纪秉钺等回里。

余俟其去后,始偕西原乘车取道长安。南归。从此朝行暮宿,饱受艰辛。一日

行至分州,时已八月十四日即为中秋节,停车休息一日,余亦略市酒肉,与西

原共饮。西原曰:“囊金将尽,去家犹远。如此破费,何以得归。”余曰:“汝

言诚是。但囊有限。到达长安后,终须致书家中,待款方行,汝其勿虑。”正

叙谈间,忽一军官至。自言:“昨阅店中循环簿,知君由丹噶尔厅来。我丹噶

尔厅人,特来过访,住丹时,闻有乔子丹被官府枪杀否?”余问故;乔君曰:

“我亦革命事败,逃至此地。乔子丹即家兄也。当时被逮捕。我逃至兰州,兄

已被杀。”余对以住丹不久,亦无所闻,言讫即辞去。至晚,后有湘人王君兆

庆来会,问余姓名籍贯甚详。乃告余曰:“我即王瑞林同胞兄也。我来此四年

矣。屡接来书,云已随君人藏。且以堂兄朴卿之故,颇蒙优遇,迄今书信渺然,

频传藏军已被番人围缴枪械,杀戮尤惨,迄无从探询真相,顷晤乔排长言,有

同乡陈某,自西藏归,窃疑为君,至今果然矣。”初其弟瑞林,由川随余入藏,

任司书。藏乱,即随余出青海,途中病故。因以实告之,王君已语不成声矣。

适余案上有墨盒,乃瑞林物也。盖上凿有瑞林名号。王君视之不觉泣下沾襟,

复谈出藏经过,及此后行止甚久,始别去。移时王君复来,馈以酒食糖饼,谓

余曰:“君到长安,待款方行。然长安颇戒严,寓中日夜盘诘,吾乡童观察,

有巨宅在城内洪铺街。现人去屋空,仅戚君兰生,为守是宅。我为君作缄介绍。

君寄居其中,省事省钱不少也。”余甚感谢之。王君就案头书就一函,交余携

去,即辞归。

  次日诘早,乘车前行。七日至长安。径投洪铺街童寓,晤戚言,亦宁乡人

也,留余迁入,云:“东厢空房,君自择之。余乃居其最后一栋。前三进空房

十余间,尘封已久,无人居住。”余与西原略加扫除,购薪炭米面,躬自炊。

又写书至家索款。所居室甚幽僻。余日与西原相依为命,跬步不离也。转瞬又

初冬,气候渐寒,添制衣物,囊金将尽。屈指家中汇款,非两月后不能至。长

安居大不易。又住二十余日囊金尽矣。西原曰:“家中汇款需时。何能枵腹以

待。无已,曷将珊瑚山售之。”此山途中摩压,已久碎断矣。余亦无计,姑携

入市求售。行两日无问之者。后至一古董店,售银十二两而归。西原喜曰:

“得此以待家中款至,不忧冻馁矣。”余住此多暇,时与戚君晤谈。知邻居有

董禹麓君,湘西永顺人,久游秦中,任某中学校长,又兼督署一等副官。为人

慷爽好义,同乡多敬仰之,余次日过访,未遇。晤其同居张慕君,为历阳人,

与之谈,尤亲洽。未几禹麓归,延至厅中坐。禹麓沉默寡言笑,学通中西,质

直无文。余甚敬之。自后,时与慕君过从。禹麓事繁,亦不及再晤矣。旅居至

冬月初,家音犹未至,床头又尽,囊中余望远镜一具,售之,得银六两。余颇

焦忧,余住宅在最后。每外出,西原必送出扁门,坐守之。余一日归稍迟。西

原启门,余见其面赤色,惊问之。对曰:“自君去后,即周身发热,头痛不止。

又恐君即归,故坐此守候也。”是夜,西原卧床不起,次日,又不食。问所嗜。

对以:“颇思牛奶。”余入市购鲜牛奶归,与之饮。亦略吸而罢。不肯再饮。

余急延医诊治,医生曰:“此阴寒内伏,宜清解之。”一剂未终,周身忽现天

花。余大骇。襄昔在成都,即闻番女居内地,无不发痘死,百无一生者,乃走

询医生。医生曰:“此不足虑。”另主一方,余终疑之。从此药饵无效,病日

加剧,一日早醒,泣告余曰:“吾命不久矣。”余惊问故。对曰:“昨晚梦至

家中,老母食我以杯糖,饮我以白呛,番俗,梦此必死。”言已复泣。余多方

慰之,终不释。是晚,天花忽陷,现黑色。余知不可救,暗中饮泣而已。至夜,

漏四下,西原忽呼余醒。硬咽言曰:“万里从君,相期终始,不图病人膏肓,

中道永诀。然君幸获济,我死亦瞑目矣。今家书旦晚可至,愿君归途珍重。”

言讫,长吁者再。遂一瞑不视。时冬月日也。余抚尸号哭,几经皆绝。强起,

检视囊中,仅存票钱一千五百文矣,陈尸榻上,何以为殓,不犹伤心大哭,继

念穷途如此,典卖已空,草草装殓,费亦不少。此间熟识者,惟董禹麓君颇慷

慨。姑往告之。时东方渐白,即开门出,见天犹未晓。念此去殊孟浪,又转身

回。见西原瞑然长睡,痛彻肺腑。又大哭。移时,天已明,急趋禹麓家。挝门

甚久,一人出开门,即禹麓也。见余仓皇至,邀入坐。“君来何早?”余嗫嗫

久之,始以实告。禹麓惊问曰:“君余若何?”余犹饰词告之曰:“止存钱五

串耳。”禹麓蹙然曰:“似此,将奈何?”略一沉思,即起身入内。有顷,携

银一包授余,曰:“此约有二三十金,可持归为丧葬费。”又呼其内戚罗渊波,

为余襄理丧事。余亦不及言谢,偕渊波匆匆回,渊波途次告余曰:“禹麓实一

钱莫名。兹所赠者,乃其族弟某服羊寄存之物也。”余唯唯,亦不知如何言谢。

既而渊波为入市购衣棺,又雇女仆为沐浴更衣。称其银,得三十六两。亦见禹

麓之慷慨高风也。复延僧讽经。午后,装殓毕,即厝葬於城外雁塔寺,余既伤

死者,复悲身世,抚棺号泣,痛不欲生。渊波百端劝慰,始含泪归。入室,觉

伊不见。室冷帏空,天胡不吊,厄我至此。又不禁仰天长号,泪尽声嘶也。余

述至此,肝肠寸断矣。余书亦从此辍笔矣。

  ----------------------------------------------------------------

[校注六十]

  全书描写西原,字字感人。及是记其死况,使阅者亦不禁怃然欲泪。藏族

妇女性格大都如此。

  西原二字,自四川土音读之,不似藏族女性名字。疑为是于归后,陈氏所

命之汉名。

家园 想起六字真言:好哇!莲花湖的珍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