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歌剧院与幽灵 -- 笑吟
从巴黎回来很久才看到了晨大的“歌剧院与幽灵” 链接出处。于是一直想着也把自己的照片跟着贴出来,只是手懒的很,偶尔写东西本已不易,如今连贴图都懒得动了,终于拖到了现在。
以往看欧洲的很多古迹和宫殿的时候常常会有名不副实的感叹,因为远没有想象中的辉煌壮丽(大约是看过了故宫和孔庙的后遗症吧)。然而身处巴黎大剧院的时候却发现这座建筑装潢的奢华与精致却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期望。遗憾的是去的时候大剧院正面在维修,而冬季阴霾的天空下,辉煌的大剧院也黯淡了许多,所以我拍的多是剧院内部的照片。另外一个遗憾是前一天在荣军院的普法战争博物馆还有一战二战博物馆里转了三个多小时,把和我在一起的四个女孩儿给转崩溃了。结果是我越动员她们去看大剧院,她们就越发的坚信这个大剧院大约也是类似于战争博物馆之类的东东。最终我发现自己还是要一个人探索这座浪漫之都……
为了那种暖暖的灯光效果,我把相机的白平衡定在了日光上,感光度是ISO100。此外,由于光线太暗,曝光时间总在0.4或者0.5秒左右,而我又没有三脚架,所以拍摄的时候首先保证的是姿态稳定,相机稳定。结果很多时候相机就是端得稳而端得不是很平啦。
这大剧院刚进门的时候感觉还不是很shock,往里走走才发现进门的门厅原来不是设计师规划的重点(虽然这个门厅已经很豪华了)。剧院精华的部分是穿过门厅后,进入剧场前的大厅以及大厅中引导观众们走向包厢和剧场的大阶梯——The Grand Escalier。
The Grand Escalier的背面
它的对面就是晨大所说的地府,在以前是芭蕾舞演员练功的地方,我去的时候里面是一个摄影展,主题就是练功的芭蕾舞演员们。
这个空间里顶部的装潢
然后我们就可以拾阶而上
仰望金碧辉煌的大厅
The Grand Escalier当然是大理石的
通向剧场的The Grand Escalier上还在忙着为迎接晚上观看正式演出的观众装饰鲜花
正中对的门就是进入剧场散座的,包厢的贵宾们还要沿两侧楼梯继续向上
侧看一眼The Grand Escalier
辉煌的大厅,主要装潢材料和大阶梯一样是大理石的
剧场内的装饰不同于外面,以金色为主,包厢和座椅都是红色的,颇有皇家气概
据说舞台上最多能容纳450名演员,60几重幕布和背景
剧场大厅天花板上巨型的吊灯和颇有争议的现代派壁画
金碧辉煌的休息厅是中场休息时社交的好地方,休息大厅尽头还有餐厅可以让你坐下慢慢聊
其实大部分中国人都早已从“虎口脱险”里见识了巴黎大剧院,只是可能由于当年胶片的缘故,色彩上没有真实的大剧院那么辉煌。
大家对照我的第三张和第五张照片来看下面的两张“虎口脱险”的截图吧。大胡子机长和油漆匠正夹着指挥家往外溜呢
建议大家结合着晨大的帖子一起看哦
音乐伴奏——歌剧院幽灵
[MP=320,240]http://chantellejoy.brianblades.com/videos/Duet-Gerry-Sarah.mp3[/MP]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不过这四位ladies也真是,居然会把歌剧院想的类同于战争博物馆。笑兄也是军事和艺术双修之士哪。
也是我在荣军院表现的太差啦,所以她们相信我喜欢去的地方就一定是跟军事战争有关的,不管那个地方叫做什么名字
这是我在荣军院拍的部分照片啦链接出处
后来我才知道,几个女孩儿去逛老佛爷商场了,就在大剧院的后门……
多谢分享荣军院之行的照片,挺长见识的,特别是那个还给胡子专门留了空间的头盔面甲。清朝的旗挂那儿实在~~~以后去就提出要看拿破仑一世缴获的万国旗,他们拿不出来吧,都在普鲁士人进城前烧了吧(死要面子,比起亚洲人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哼哼
还是你厉害,我的slides上看起来还行,扫描后就全变了味了。那时没有小DC,估计有了也没戏,还是需要DSLR。
不过俺到现在也没DLSR呢。胶片的时候倒是整天扛着单反机乱窜,咋地混个海鸥凤凰也成啊。
进入数码时代后俺的相机反而直接退步了,这数码单发咋比胶片的贵这么多啊……
看相片的质量确实比晨枫网友拍的那些高一个等级。花上。
去过巴黎大剧院后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基本上再看欧陆其它的剧院都没啥感觉啦!因为它们都是“现实”中的剧院……
根本不知道虎口脱险里面那个是巴黎歌剧院,看那个片子的时候才十一二岁
我其实在巴黎的时候只是觉得大剧院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不能确定。还是从巴黎回来后重看老电影才肯定自己的感觉没错。
我想老电影胶片的色彩过于黯淡是个很重要的原因,现实中的大剧院实在是太辉煌了,跟电影画面反差很大。另外我以前学过一点建筑,所以对这个东东还有点“敏感”,因此很快就从记忆库里联系起来了。
ps,强烈建议看看“虎口脱险”的原声电影。这部片子是以英语、德语和法语三种语言拍成的,有些场景和笑料也是在这种“三语”互相穿插的语境下产生的,而汉语配音版的也就失去了原版的这种特色和味道,甚至造成个别场景不太好理解。
又ps,欢迎下河
的确,回想一下,那个时期的片子的色彩就和拿着画笔涂上去似的,和现实差距太大了。但前几年看了歌剧院魅影那个电影版,也没觉得巴黎歌剧院有多美。近几年在北京读书,陆陆续续也有了一些观演的经历,也慢慢地去过不少剧院了,看完国家大剧院以后回来还专门写了篇文以作纪念,现于你的介绍下,把巴黎歌剧院一看,那种辉煌感的震撼恍如当头棒喝,才觉得自己的眼界太狭隘了,原来读万卷书是真的不如行万里路的。另外,关于你的推荐,翻译本来就会于无形中抹杀很多笑点,英语还好,可是我不会法语,德语只懂一点,恐怕还是会有很多地方体会不到吧
PS:附上我当年的小文吧,让楼主见笑了
亲临NATIONAL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为国家大剧院正名
2008-06-09 11:03
昨天,我终于首次见到了国家大剧院。从毛主席纪念堂前缓步走过,途经人民大会堂,终于遥遥看见了这个奇特的建筑,此时,夏日下午激烈的阳光正在散发最后的力量,于是乎,一簇金色斜斜地点缀在这个椭圆的建筑物上,感觉自己是在接近一个天外来客;然,当我离它益发近了的时候,我几乎忍不住惊喜得叫出来----波光粼粼的流水环绕在它的周围,再加上微风拂面,夕阳斜照,竟恍惚间有了三峡夕照的奇景的错觉----某种程度上,这错觉来自于我对国家大剧院的喜爱和容忍。要是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建筑,也用这样的环水设计,恐怕也未必能够引起我的惊叹,我不由得想起,伟大的物事有时会有一些相通的地方,果然不假。
绕行一圈,更发现了其结构上的特殊,透明与不透明的架构是用一条优美的曲线连接起来的,从侧面看,让人联想起了八卦的那种对称感。时值六点半,我找到入口,检票进入。一条长长的通道,头上水波飘荡,旁边有非物质文明文化遗产的展览及李岚清的篆刻展。达到其中心部位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外部只是一个“蛋壳”,里面包纳的才是真正的美--丰富的空间变化,正如其设计者安得鲁所说,它内部的结构使得你在每一个不同的角度都有一个不同的感觉。在二层的咖啡座,我一边喝咖啡一边仰视着半透明的金色歌剧院,感觉越来越微妙。终于进入了歌剧院,这是一个柱型的构造,有三层楼座,还有底层的座位,幕布升起,舞台竟然是那么地宽敞,就像是一片寂静的林中空地,我以前去过的好几个剧院的舞台立即黯然失色。十点半,演出结束出来,我绕其而行,蓝色的灯光星星点点地衬在它巨大的壳体上,又是另一种风味了。
总而言之,我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和谐。相反,它的圆和人民大会堂的方相互呼应,就是一种中华传统文明的绝佳体现,一种将tradition与morden相结合的完美作品---我们的天坛不就是方圆的结合吗,我们的老祖宗不是一直提倡“无规矩不成方圆”吗?倒是那些一直唱反调的人,那些清华的建筑家们,那些没有亲眼看过它的人,你们能不能暂时放下心里的排斥感,到这里来,让夏日的凉风吹一吹,冷静一下,再好好想一想:是不是“因循”就能够传承文明?是不是“守旧”就能够制造伟大?是不是“和谐”就意味着我们应该让所有的声音一摸一样?黄炎培有句诗,“别有精神难写处,今人面目古人心”,我们的祖先并非一直都在固守自己的东西,他们努力突破自己,将各个民族的文化的精髓揉搓了进来,才有了他们的文明的辉煌,这或许才是我们应该有的心态。
这个晚上,对我而言,是个难以忘怀的夜晚,最美的剧院,世界顶尖的剧团,几百年长演不衰的曲目,一流的舞台,奇妙的灯光,华美的布景,别出心裁的靓丽服饰,当然,还有我做梦都想亲眼看见的瑞皇版黑天鹅旋转。
Totally Amazing!!!
我这人工科出身,笔拙,但是拍照片还略有心得。所以除了写说明文以外,我一般都是直接上照片了
歌剧院幽灵那部片子应该是借鉴了现实的巴黎大剧院来设计的片中的拍摄场景,但是电影本身可不是在巴黎大剧院拍的——那个场地租金可不得了,再说长期包租下来拍电影,看戏的群众还不答应呢!
虎口脱险的的原声版看起来是有些困难,不过只要你能分辨出来三种语言的不同就已经能看出不少有趣之处了。要想真正全看懂,那个全中国又有几个人能英法德三语皆通呢
咱们自己的国家大剧院我还没见过呢,有机会一定去北京看看。不知道它有没有像巴黎大剧院一样卖游客的门票啊?
花赠好文!
上次陪我堂姐去似乎是三十块一张参观票,可以进到歌剧院里面看,但是戏剧场和音乐厅不能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