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 九霄环珮
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1 原诗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a)。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2 译诗
春江花月夜
九霄环佩 译
春江水连着海水,
宽广的江海风静浪平。
夜幕升起春江的潮水,
江潮捧出海上的明月。
波光浮动,
闪烁在万里长江。
长江万里,
共映同一轮月明。
江流宛转,
绕过芳菲草甸。
月光透进花林,
散作轻盈的飞霰。
流光倾泻,
宛如天外垂下的纱帘。
汀上的白沙,
消融在天水之间。
江天一色,
涤尽了纤土烟尘。
皎皎月轮,
悬挂在朗朗乾坤。
在这月下的江畔,
是谁最初举头望月?
江上的明月,
何时照见最初的人生?
人生代代相传,
血脉生生不息。
江月岁岁映照,
流水源源不绝。
跨越光阴的长河,
不知今夜的江月
又在等待哪位过客。
年复一年,
只见永恒的长江
送别连绵的流水。
江上无心的白云
也悠然远走,
可谁能带走
青枫浦上的离愁?
谁家的游子,
漂泊在他乡的扁舟?
何处的西楼,
遥望着今夜的明月?
可怜月上西楼,
徘徊不走。
可是留连
离人的菱镜妆台?
卷之不去,
拂之还来,
是珠帘上的月光,
是捣衣板上的思恋。
遥望明月,
望不见彼此的容颜。
愿那一缕月华,
带我回到你的面前。
鸿雁高飞,
鱼龙潜游,
如何追及
光阴如梭般消逝。
可怜春已过半,
人在天涯。
空落落的幽潭,
梦里洒满
黄灿灿的春花。
春光毕竟有限,
流水总归无情,
江海幽潭托不住
西斜的月。
斜月沉沉,
隐匿在朦胧迷离的雾。
我在碣石,
你在潇湘,
望断了无限漫长的路。
月下的长路,
记录了多少归家的脚步?
江上的落月,
牵动着片片摇曳的江树。
==========================================
3 分析评论
这首《春江花月夜》,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赞叹它,评论它,我不知道,但是闻一多的评价是不得不提的。闻的评价可以集中在这两段:
针对这几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评论道:“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只张若虚这态度不亢不卑,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的,’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
针对后半篇的写情,闻一多有评论到:“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我认为闻一多的评论是极端深刻的(这两段文字选自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这篇文章也是极端有价值的。)我这里并不想增添什么新的发现,而只是想说说我读诗之后,结合闻一多的评论而产生的一点感想。
中国古代的诗歌,价值高的一般都是强调“意境”美。所谓意境,通俗一点说就是情景交融,就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绝大多数传世之作都是这个手法。这首《春江》也不例外,但是这首诗有它的独特之处,并因此被人评为“孤篇压全唐”,“诗中的诗”。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这首诗的独特就在于闻一多所说的情景交融中的“宇宙意识”。
《春江》的宇宙意识集中体现在这几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作者在具体景色描写之后发出的对人生和宇宙的感慨和发问。作者对宇宙的发问反映了作者“深沉”而“寥廓”的胸怀——狭小浅薄的心胸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的。面对宇宙的作者在对比人生的离合与宇宙的永恒时,内心是“宁静”的,态度是“不亢不卑”“冲融和易”的,反应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正是这样的宇宙意识,抬高了前面的写景,升华了后面的抒情,是整首诗的压轴之笔!
在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春江》也有许多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修辞和结构。《春江》里显著的修辞就是顶针(真)。顶针的手法就是前一句结尾字词作为后一句的开头字词。顶针的好处是能够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对诗词的连贯性起到辅助作用。当然,顶针不能滥用,否则就低俗了。《春江》里大量运用了顶针手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春江》里的顶针不是严格的字词的顶针,而更大程度上是意向的顶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以“意识流”的感觉。另外,《春江》的顶针也没有按照传统严格地在前一句的结尾和后一句的开头进行重复,其实际运用手法是灵活多变的。
《春江》的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写景,包含宇宙意识的感慨,抒情。其中“春”,“江”,“花”,“月”,“夜”的意向依照顶针手法反复重叠出现,但是真正起到主体线索作用的恐怕还是“月”。从头到尾,《春江》基本上是按照“月升”,“月明”,“月情”,“月落”的顺序依次铺就的,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写一轮明月,恐怕历史上难出其右。
一辈子有这么一篇,也该够了。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多少年没见过了!!!
每次读这首诗,总爱配上这首曲子:
[MP=320,240]http://210.29.192.25/xlzx/Filesupload/Music/633434544418906250.mp3[/MP]
真真是美的全身百骸每一个毛孔都如吃了人参果一般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自从上高中背熟了<春江花月夜>和<琵琶行>之后就再也忘不了了。花
和江郎才尽是两码事,一辈子只有这么一篇,这其实是符合逻辑的。司马光写完资治通鉴后不也说,剛看过的东东,扭头就忘吗?精力全耗在这本书里了。
气势一点,抵得上十万美句。
一个同班同学开卷后发现高数都不会做,但30分钟后才能出考场,于是写了一首春江花月夜了事。
教我如何不想她!
第七句...我记得是空里流霜不觉飞, 不知是否是因为版本不同? 或是在下记错了...
虚"花"以待回音.
我想应该是“流霜”,特意查了一下全唐诗网络版(http://qts.zww.cn/),那里写的是“流霜”。
cchere的网友太过客气。关于我的翻译和评论,我倒是希望多听听一些不同意见。闻一多的评价也有人不完全同意的。不过,这首诗极其优美,大概是没有异议的。
多谢忘兄捉虫。
老实说,通常我觉得古人的绝唱不太需要翻译,所以对古诗今译都一目十行地扫过,包括这一篇。
不过,响应兄台号召,仔细读过一遍后,发现兄台的翻译文采语感都是一流,在下很是佩服,故此献花。
不过,中间有个地方在我看来,有理解上的问题,不敢保证我正确,所以在此抛砖: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兄台译作:
今夜的江畔,
是谁初次凝望明月?
探溯悠远的过往,
明月何时照见
最初的离人?
我的看法是:
江流之畔
是哪一位
先民
第一次将明月仰看
江流之上
是何月何年
明月
第一次将先民照见
从这个起点之后,这一幕就开始了世代重演,
见月之人一代代都是这个何人之后,
照人之月一年年都在这个何年之后。
所以才有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