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印的故事(一) -- 雪个
这个让你说着了.
昨天离家前匆匆写了几句, 回来后发现被蚂蚁兄揭了下底. 自己硬着头皮顽抗了一下; 没成想让你来了个更彻底地揭穿. 看来顽抗是不行了, 那就投降吧.
其实, 关于雪太傅, 我还真的常把"雪个"不知觉地转化为"雪儿". 这"个"和"儿"还真很象呢.
至于那封印, 似乎还有点名堂, 等我有时间再说说.
似乎比土生还早
应该是陈家的后人。你可以问问他。
跟朋友讨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以康生之为人,生前断不至出自己的印谱,死后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是这方面的行家。你只管把照片show给他看。不过他在国内,近期好像爬不上来。
陈介祺这个人还是很有经济头脑的。他曾把印花贴到扇面上,每把卖四两银子。至于“婕妤妾娋”印,等闲决不示人不说,一纸拓片要卖十两银子,据说相当于当时普通百姓全家一年的开销。当然这不算什么稀奇的出格事。前面说过的那枚战国巨玺“日庚都萃车马”印,十年前它的原拓在日本有邻馆也是要卖一万日元的,现在不知道是什么价了。
好了,陈介祺最好的两方藏印都已介绍完毕。其实我查维基百科关于他的词条是为了看看里面有没有对另一本书的介绍。陈介祺曾与吴式芬合撰《封泥考略》十卷,收录汉代公私封泥849枚,为著录研究封泥的开创之作。晚清以来,研究封泥者,必读的经典就是此书。说到封泥,再来看第五个汉代的故事。这个故事,与陈介祺那枚“婕妤妾娋”印(的假想主人)还有那么一点点关联。
据《汉书·外戚传》的记载:
许美人前在上林涿沐馆,数召入饰室中若舍,一岁再三召,留数月或半岁御幸。元延二年怀子,其十一月乳。诏使严持乳医及五种和药丸三,送美人所。后客子、偏、兼闻昭仪谓成帝曰:“常给我言从中宫来,即从中宫来,许美人儿何从生中?许氏竟当复立邪!”怼,以手自捣,以头击壁户柱,从床上自投地,啼泣不肯食,曰:“今当安置我,欲归耳!”帝曰:“今故告之,反怒为!殊不可晓也。”帝亦不食。昭仪曰:“陛下自知是,不食为何?陛下常自言‘约不负女’,今美人有子,竟负约,谓何?”帝曰:“约以赵氏,故不立许氏。使天子无出赵氏上者,毋忧也!”后诏使严持绿囊书予许美人,告严曰:“美人当有以予女,受来,置饰室中帘南。”美人以苇箧一合盛所生儿,缄封,及绿囊报书予严。严持箧书,置饰室帘南,去。帝与昭仪坐,使客子解箧缄。未已,帝使客子、偏、兼皆出,自闭户,独与昭仪在。须臾开户,呼客子、偏、兼,使缄封箧及绿绨方底,推置屏风东。恭受诏,持箧方底予武,皆封以御史中丞印,曰:“告武:箧中有死儿,埋屏处,勿令人知。”武穿狱楼垣下为坎,埋其中。
这段叙述中的昭仪,就是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赵氏姐妹虽然宠冠后宫,却都没能生育。住在上林苑的许美人在元延二年年底为汉成帝诞下了一个男孩,在当时是唯一的皇子。赵合德知道后痛哭流涕,和世上其他与丈夫吵闹的女人一样,又是要死又是要回娘家地折腾。为了讨她的欢心,汉成帝从许美人那里把孩子要来,亲手结果掉了他,向赵合德证明了自己的爱情。
我一直认为,四大美人中应该有赵合德。《明刻历代百美图》中她的形象是这样的:
当然,我不是要说一个爱情故事,虽然它挺惊心动魄。引用这段文章的原因是它几次提到封缄。封缄就是用某种东西把某物封闭以后做上标记,如果标记是完整的,就说明它没有被打开过。在古代,在很长很长的时间内,人们主要是用泥土来封缄,而在上面加盖的,就是印章。嗯,大家应该明白了,这说的就是封泥。
王献唐先生在《五镫精舍印话》中说:“封泥之制,始见于汉,今出土封泥,周秦皆有,是自古亦然。。。”他说,汉代公文信件多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然后用绳子连成册。其封缄方法,是在简牍上面加一块板子,这块板子叫做“检”,大小与牍相近,检的边上刻有槽,这叫做印齿。检的中间挖出一小块地方,叫印窠。把有文字内容的那一面与检合在一起,用绳子捆紧,这样就遮住了文字内容。绳子打结的地方则放到印窠里,按上封泥,加盖官印。封泥干了以后,如果想打开文书就不得不毁掉封泥,或者剪断绳子。绳子的材料呢,贵重文书用的是丝,普通文书用麻,更低级的有用蒲草等等。
从以上说明可以想象到,那时的印章不可能很大,根据现存汉印来看,通常是两到五厘米见方,很适合拴在腰带上。秦汉官制规定,官员在正式场合一定要佩印。一来可以随时办公,二来也方便向人证明自己的身份。
写到这里,继续我们的第六个汉代故事。据《汉书 朱买臣传》记载: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直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见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
这个好像中学课本里都学过?简单说就是朱买臣同学前半生贫困潦倒,落魄到了被妻子抛弃,到别人那里蹭饭吃的地步,后来起起落落的当上了会稽太守。汉武帝这家伙鼓动他说什么“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于是他就回了家乡。上面这一段就是描写他得意洋洋的显摆过程。网上有白话翻译:
起初,朱买臣被免了职,正等待着皇帝重新任命,日常就在会稽郡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朝廷授与会稽郡太守官职,买臣穿上过去罢免时的衣服,怀揣系着绶带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逢着上计的时候,会稽郡办上计的官吏正一起聚着饮酒,对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买臣走进内房,守邸人就和他一道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觉得那东西很奇怪,就上前拿着那绶带,端详着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守邸人吃了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掾吏。掾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胡说罢了!”守邸人说:“你们试把它拿来看看吧。”那位平素轻视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这才)惊慌害怕起来。
从上面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印很重要,不过绶带却更容易引人注目。
待续。。。
这张明代的图,怎么看,除了神态之外,也看不出哪里有多么顺眼。
还是现代女性看着舒服。
官印是什么材质?太傅请描述一下--是否全是玉,还是有金属的。
私印就算了,估计材质上什么都有。
还有,胡人的牒子上面也有印封吧,胡人应该是用金属印?
这方印在我这个完全外行的眼中还是很特殊。给我看印的这个朋友本身就认不了几个汉字,更别说篆字了。我自己无论大小篆,简单的,也全是靠猜,也几乎算目不识丁。
由于朋友给我看的时候很慎重。他虽然希望我能帮他搞明白上面的刻的是什么字,但也只是用手机拍了一下,然后就用普通纸打印出来。可想而知,其效果并不太理想,但上面的字还是可读的。
在贴照片以前,我再和朋友核实一下,看他是否愿意我将图片贴到网站上来。多谢。
燕燕,尾涎涎,
张公子,时相见。
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
皇孙死,燕啄矢。
一直有个问题:如果官印是系着保管的,那么磕磕碰碰的难免有磨损,而且容易丢失;再者那印泥沾着衣服也有些不爽吧。
还请雪个兄或其他前辈说明下,谢谢啦。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咦,这次怎么又没你的份儿?
咱们听太傅讲课好了。
隋唐时期,纸张普及,公私书信渐渐改用纸,简牍也就退出实用领域。人们用水调朱砂于印面,再印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由于水干后朱砂容易脱落,后改用蜂蜜等等,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朱砂,并不断添加材料,之后便逐渐发展成熟,主要原料是朱砂、艾绒、蓖麻油、冰片等调和而成,和现用的办公印泥不同,那是石油产品,活活。
再说印的携带,古代留下的印章,官印私印上端大多都有小孔 ,并有装饰物,有等级的兽类……主要作用是便于穿绳携带;记得古代官服中有一项“紫金鱼袋”啥的,估计就是放印章的,官职的大小和色彩花纹有联系,和清代官服中的“补子”同一道理。
汉代时期的印,是真正用泥的!
和老外的“火漆”很相似。
等我找图来,大家一看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