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印的故事(一) -- 雪个
是保密。
文件放在木匣类容器中,用细绳上下左右前前后后扎好,绳结位置是固定的(匣子上特地有预留空间),用中央统一发放的泥巴摁实,再盖上官印,交给差役传递;交割时验收绳泥有无异样,这就是中国古代文件传递的保密制度。
图:
的传奇!
不过有一个小小意见,您贴的“婕妤妾娋”印估计已经失真了。
我打开看时,就觉得太臃肿了,失去了盘曲婉转错落的灵动感,翻开印刷精美的《古玉印集存》,对照了一下,特地照了下来,共赏。
1
2
3
4
隋唐时期,纸张普及,公私书信渐渐改用纸,简牍也就退出实用领域。人们用水调朱砂于印面,再印在纸上。这就是印泥的雏形。由于水干后朱砂容易脱落,后改用蜂蜜等等,到了元代,人们开始用油调朱砂,并不断添加材料,之后便逐渐发展成熟,主要原料是朱砂、艾绒、蓖麻油、冰片等调和而成,和现用的办公印泥不同,那是石油产品,活活。
再说印的携带,古代留下的印章,官印私印上端大多都有小孔 ,并有装饰物,有等级的兽类……主要作用是便于穿绳携带;记得古代官服中有一项“紫金鱼袋”啥的,估计就是放印章的,官职的大小和色彩花纹有联系,和清代官服中的“补子”同一道理。
汉代时期的印,是真正用泥的!
和老外的“火漆”很相似。
等我找图来,大家一看就知道。
汉代官印材料常用有金银铜,根据官职大小用材。
金印比较少见,现存的不多,主要“汉委奴国王”“滇王之印”“广陵王玺”等。
“汉委奴国王”,1784年,在日本九州福冈县筑前粞屋郡志贺岛上,农夫甚卫兵下于该岛西南海岸一块大石下发现一枚蛇纽金印。金印印面正方形,边长2.3厘米,印台高约0.9厘米,台上附蛇形钮,通体高约2.2厘米,上面刻有“汉委奴国王”篆字样。
在《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中记有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这一枚金印作为中日两国最早交往的证明,成了日本国宝。但是,一直以来日本的中国史专家对此存有疑惑,主要理由是金印上所刻的是“委”而不是“倭”字。
然而,在1956年,云南一座滇王墓中出土的一枚金印“滇王之印”让“汉委奴国王”有了一名“兄弟”,仿佛佐证了这枚金印的真实。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09年赐给滇王尝羌的金印亦为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2.2厘米,蛇纽,阴刻篆体字。除上刻“滇王之印”四字与日本出上的“汉委奴国王”不同外,其它无论从外观、尺寸、字体形状等以及质地均同于日本的那一枚。
此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江苏扬州市的汉墓附近又出土了一颗金印,这就是“广陵王玺”。“广陵王玺”与“汉委奴国王”金印形制相似,字体以及文字的雕法与光武帝赐与日本委奴国工的金印几乎同出一辙,稍微有点不同的是“汉委奴国王”是蛇纽,而广陵王玺是龟纽,不过,两印的高度、边长和重量都差不多。因为玄武神就是一条蛇缠绕着龟,人们推测这两颗金印有亲戚关系。
两枚金印的出土大大的增加了“汉委奴国王”印的真实度。因为经专家考证,汉制赐给太子及诸侯王的金印,一般是龟纽,赐给臣服国国王的印纽则多用蛇、芋、骆驼等造型,中日两国出士的这三枚金印均符合汉制,而且中国发现的两个金印均被考证为真。
铜印最为常见,现存古代官印大多为铜质,银印相对较少。我是玩的,对印史涉及不深,只记得印谱中偶尔有注明“银”的。铁印也有,印象不深,好像是宋或明的。家里的电脑里有铜印图,有机会发上来,呵呵。
写的如此清楚明白,我真是大饱眼福啊。
顶上顶上,花一朵。
因为各地出土的汉封泥的泥质都是相同的,而各地的土壤总有些差异的。
我判断是由中央政权统一的。
好多日子没来,没有想到终于有了答案.
前一段日子有人请教篆字,怪不得雪个推荐你了! 多谢多谢 !
昨天刚刚看了凤凰台的一期节目,逐个展示了一下即将拍卖的十几二十几颗乾隆印玺,有各种玉质的、方的、长形的、等等,无一不精,连我这个不懂的人都看得口水哗哗地流。
只是,印面除了楼下讲的布局要灵动,还有什么其它讲究吗?还有印钮怎么样算上品?印钮是否是在做官符时,有官级的讲究?除此还有什么别的规定或说法吗?
花请指点。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可惜放平了,只能看见印钮,看不到文字,别的几个印章旁边都有拓印,就这个没有……
哦,忘说清楚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因私事这段时间比较忙,只能随便玩玩,没法好好写东西。忙过之后印的系列自然是要继续的,还有西藏系列也会继续
动不动就喜欢打沙包,撒气还是减压?不要告诉我秀粉拳是表决心的一种形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