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友谊会赢吗?-德国对土耳其 -- 艾大米
土耳其人把克罗地亚人挡在了半决赛外,跌跌撞撞地闯入了半决赛,今晚在巴塞尔与德国队对决。大米有几个土人朋友,却也大都押德国队赢。14:23,土耳其人先在人数上吃了亏。虽然不是打群架,人多力量大总归是没错的。球是圆的,上场的也只能是11人,开场的比分是0:0,这些大抵是改变不了比赛的结果的。媒体关注的重点是球迷:德国的球迷,德国的土耳其球迷。
足球是战争的演变形式--一个德国的社会学家是如此定义足球运动的(我想他指的是欧洲。不然算怎么回事啊?小米加步枪我们都打赢了日本人!)。既然是战争,就有流血就有冲突,场上的,场下的。球迷之间的冲突并不少见,看球图热闹,一个人偷偷摸摸在家看比赛的只能是中国队的球迷,恨铁不成钢,自家的孩子再怎么丢人也得关注啊。2006年的世界杯让德国人喊出了“德国,一个夏天的童话”,柏林的勃兰登堡门前乐队的演出,超大屏幕的足球现场直播,少不了的当然还有球迷和啤酒。今年“夏天的童话”仍在继续,还在柏林,还在勃兰登堡门前,50万人的聚会,只是上演的会是哪一出呢?
一些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人打出了横幅:"德国对土耳其--友谊赢了”。美好的愿望。媒体的报道也都很和谐。土耳其人作为德国最大的外来人口,一直以来远远地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他们在德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开“Dönner”店,卖蔬菜水果,倒腾一切能倒腾的东西,生一大群的孩子,说着自己的语言自在地活着。“德国啥都好,就是德国人太多”,我在中国碰上过一个生活在德国的土耳其人,他这么跟我说,然后哈哈大笑。“土耳其人的第二代说的德语不如第一代的好”,“他们在德国,当然得遵守德国的价值观”这些则是德国人的看法。土耳其人和先期到来的意大利人作为主要的“Gastarbeiter”参与了战后德国的重建。上世纪的50年代60年代德国劳动力紧缺,特别是在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如鲁尔区的采矿业和周边的制造业中。德国人对这些“Gastarbeiter”的态度也可以从称呼上体现出来,“Gast”在德语中是客人的意思,“arbeiter”的意思是工人。客人总归是客人,总有一天是要回去的。哪知道这些客人一来就扎下了根,不走了。70年代初石油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德国不能幸免,经济不好了,失业率上升,这些“Gastarbeiter”就成了包袱。73年福特科隆工厂的土耳其裔工人罢工,
德语媒体的报道以“暴力”和“先锋”来描述这次罢工中的土耳其劳工。罢工最后以德国金属工会和企业工会组织的工人纠察队重新占领工厂结束。此后德国叫停了引入欧共体外的外籍工人,其实就是土耳其人。《镜报》当年的评论: “土耳其人在德国呆的时间越长,感到的压力越大,在两个国家之间寻找支点,事实上是就象是无国籍的人。像科隆的土耳其人那样的爆发可能只需一点小小的诱因就会不断重复、、、”。看过“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的可能还会记得那台藏在走廊地板下的打字机,Dreyman用这部打字机写的那篇稿子就是投给《镜报》的。这份杂志在办刊初期更偏向于社会民主党(SPD)的政治观点,在这场罢工运动中的报道还是可信的。
至1973年在德国的土耳其人还不到70万。引入欧共体外的外籍工人叫停了,只允许家属跟进,当然也可以申请难民。土耳其人有一点跟咱们中国人很像,“亲帮亲,邻帮邻”,上个世纪的土耳其跟德国相比生活水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么一帮,在德国的土耳其人的数量就远远地超过了德国人的预期。 根据德国土耳其人组织的数据:1961年首批6800名土耳其劳工到达德国,至2005年底共有1,764,799 名持土耳其护照的土耳其人居住在德国,另外,入籍的有415,000。这些土耳其人对他们的客居国到底是不是如媒体这两天报道的一样有“认同感”呢?德国队中有很多有移民背景的球员,如Podolski,Klose,可是就是没有土耳其裔的球员,相反地,土耳其队3号Hakan Balta是土生土长的柏林人。其实在德甲联赛中可以看到很多的土耳其裔的优秀球员,其实力足以进入国家队,但是他们是土耳其人,不是德国人。
比赛开始了,0:0.
让我们先看比赛,然后看看“友谊”是否能够在勃兰登堡门前胜出。
http://en.euro2008.uefa.com/tournament/matches/match=301697/mcpopup.html
主持人刚刚说完:瑞士台的信号,但是还是刚刚那支德国队,稍稍地表示了一些不满,klose进了一球
变化真快。
现在3: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