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说和印度经济有关联的复杂性 -- 葡萄

共:💬160 🌺32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知道你在哪里看到的高中生程序员

至少在上海北京深圳西安成都,我知道,高中生做不了程序员

家园 现在那种经过培训就出来的程序员已经很多了

也许高端的企业用不着,很多小企业已经是广泛使用这些毕业生了。目前入门级别的程序员,学历往往不会超过大专,高中和中专的也不少了。

家园 具体说说哪些企业雇佣了这样的程序员

现在大学生科班毕业的都白菜价了,哪儿有人去雇佣这种高中生呢?实在是好奇

家园 怎么说呢,你没在小的软件企业干过是很难理解的

1.科班毕业的不会是白菜价

2.就算是白菜价,过了一年就会提出加薪,准备跳巢

3.本科教育没有针对性,很少能即插即用

ok,所有问题反过来你就知道为什么小企业会请这些人了。

很多时候程序员够用就行,太聪明的反而坏事。

家园 长期的看,印度的外包兴旺恐怕是经济发展中的昙花一现。

印度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不是建立在某些具体的产品之上,大部分是作为欧美企业集团化经营行政物流销售配套的一部分,有很强的依附性,有很弱的独立性。

例如最近工具界的某美国零售大头,已经修正了当年因为高层决策失误把某些产品在印度和东南亚采购的错误,即将停止所有的印度产品采购,转而激进的将几乎除了行政、营销、仓储三块以外的所有部门搬往上海。逐步的,美国本土只保留仓储物流、营销和行政核心。这是一个趋势,也是资本的意志,如果这个趋势稳定前行若干年,后果不可预测。

软件以及服务外包到无关的第三国,仅仅是全球化背景下集团运营方式转型中降低成本需求的一个过渡(如果在我看来,全球化这个词也是一个过渡,资本的意志是追求最大的利润而不是停留在某些繁琐的过程),最终这一块业务还是要落实到稳定后供需双方中的一个,长远的看,如果印度的制造业链条的长度和活性达不到中国的竞争力,仅仅奢望所谓的软件和服务外包能够得到长期的发展,无疑是违背资本意愿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家园 link

http://en.wikipedia.org/wiki/Indian_Institutes_of_Technology

中国的软件工业比起印度,根本还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在美国干it的很多,但他们还根本没有挣下iit的那种声誉。

家园 2,3年前,在日本市场印度的软件外包还是比中国贵的,

做出来的东西规范,所以比中国贵。

近况不是太清楚。不过在日本软件外包市场那个时候中国还不是压倒性优势。

有时候光从经济角度来看是不够的。

日本和印度的关系一向不错,远的来说,二战后的东京审判,有一个印度律师站在战犯这边。近看,日本国内有把印度作为制衡中国的力量来看,所以政府会有支持政策。不过对印度的支持政策具体不是太清楚,我知道其他类似例子是有一段对越南的软件外包能拿到补助。

现今日本政府对中国的好意增加,如果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对中国企业在日本市场的成长会是有利的。

家园 印度人的英语是优势,

再有口音人家也是国内官方语言的一种。

不过这优势也没啥可夸耀的,殖民地遗产。

家园 印度软件从业者的英语水平远高于中国三本

SAP在中国和印度都设有研究院,印度的研发水平和产品研发难度都远高于中国。

家园 战略上应该藐视,

但战术上应该重视。

印度在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上和中国还有大的差距,

但外包这一部分不弱。

家园 这个个人想法可以适当且现实的进行展开

中国大陆外销的供应链,与其用“分散”这个词形容,还不如用“漫无边际”这个成语。

很多事情不能用静止的思维和静止的对于未来的解读来判断,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冷静且卑微的服从这个趋势。

假设,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努力能够再坚持若干个十年,假设中国在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上能够再合理分配若干十年,那么,民营领域的大规模生产性企业的整合必然发生。

写了很久,专业功底有限,删除了,不过今晚的cctv又给了我信心,还是直接丢个自己的结论上来吧,借葡萄兄这个楼,把判断埋起来,作为个人投资者,有身家的搞一线房产,身家略有欠缺的搞二线,恐怕是个人最好的方向了。

家园 中国人自己相互打压价格

日本市场的软件外包中国比印度便宜,很多是中国公司之间相互的压低价格。有点实力的公司就接过单子,转好几道手给国内的公司开发,太看重即得利益。

两年前在上海做SAP(目前全世界排名第一的ERP软件)项目的公司多如牛毛,现在已经没几家了,ERP的中国化道路走的很坎坷。

家园 ERP可能还不适合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

再加上现在国内大学生失业率高,人工便宜,这方面的投资需求可能短时间起不来。

link
家园 有关差距的问题

偶觉得这个问题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英语语言背景。

2:财团与具有技术专长的个人的区别

3:软件开发流程

第一项,在印美/中日软件外包领域的对比数据非常明显。不说啥了

有关第二项:

中国的在美留学生,通常是以个人身份参与软件项目的开发流程中。进而发展到自立门户,接受风投或者其他类型的投资创建软件公司。从小到大慢慢发展。说白了就是白手起家。TG这边至少到21世纪之前都是缺钱的主儿。

而反观印度的几家,infosys可是81年建立的老店了(对于IT企业来说,80年代早期建立并能撑到现在还不倒下的都属于传奇级别的了)。tata的名字就不说了,一只耳汽车也是挂着同样的牌子,你能说这中间肯定没有参股或者投资关系?

萨扬蒂貌似没啥背景,但是现在被收购了。收购者也是财团。

如果这么比起来的话,至少从公司的财力和资源调配能力上来看,简直就是游击队和中央军的差距。软件行业里面,对于接包方公司的“规模”这样一个参数,通常会对发包方的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

IT服务和软件这东西基本上也是半年不开张,开张管半年的,可能碰上一个豪迈的主儿,项目拿下就可以让一个公司几年吃喝不愁。拿不下的就只好去喝西北风。实际上软件外包公司中的马太效应比其他地方更明显。

第三项

就软件开发的流程来说,实际上传统的软件密集型开发更需要印度这种民族个性的。说白了,装配线上不需要你有非常创新性的思路,只需要有少数能力强的家伙把装配线设计好就行了。

反过来,对中国留学生而言,80年代到90年代出国并且能够到美国念计算机的都是哪类的?那会儿基本上可以算是人中龙凤了。就算不是龙凤,也是头上长角的这类。你指望这类人能够安安心心的在软件的装配线上码字?

就我个人感觉而言,我们更适合于小团体非正式组织的开发。一个或几个人作为开发的核心人员,其他人负责干杂活。跟什么很像呢?——开源软件。别看开源软件大家都可以写一段代码扔进去,实际上根据bug数或者代码行数或者代码库提交次数的统计,大概是符合20-80规律的。20%的人贡献了80%的代码。80%的人是帮忙的,更多的人只是使用,或者干脆是打酱油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采用这种“软件作坊”的模式,如何应对大规模的IT服务的项目。首先几个标准检查估计就通不过,比如CMM5之类的。

家园 ERP也可以分大中小分别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企业

软件可以分大中小,ERP也可以分大中小分别适用于不同规模的企业。中国石化在SAP起码投的有两个多亿,它是看到世界500强有很多在用。中小企业也跟风,它也想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控制住成本,但是很多往往一开始认识的不足,导致项目的失败或使用效果不好。初衷是好的,只是在管理水平上达不到上ERP的标准,虎头蛇尾的好多。

ERP实施服务业,是属于下游的服务行业,上游行业复苏才能带动它。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