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巴尔干问题之前的巴尔干问题:序 -- AleaJactaEst
巴尔干,是一座山脉的名字,这座山,大部分位于现在的保加利亚境内,一个尾巴在塞尔维亚。
整整两百年前,公元1808年,德国的一位地理学家Johann August Zeune,用这座山脉来命名它所处的半岛,就像人们用亚平宁山脉来命名意大利半岛一样。
巴尔干半岛既然是半岛,当然要几面环海。不环海的那头,一般的地理学家,用萨瓦河,多瑙河等几条河流来做边界。
还有些人,干脆从亚得里亚海的海角拉条线段到黑海的海角,这条线南方,都属于巴尔干半岛。
其实,这些的意义都不大,因为,巴尔干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一提到巴尔干,人们就会联想到小国林立,烽火连天。
我天朝,大使馆全世界到处都是,也就在这个半岛上的那间给炸了。
所以,还是拿张政区图来看,比较能说明问题。
下面这张图上,绿色的巴尔干国家是除斯洛文尼亚在外的前南斯拉夫各国,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其实,这张图也该要更新了)。
左上方蓝色的,是斯洛文尼亚,它只是在地理上,不属于巴尔干半岛,它在历史上,和这里密不可分——尽管,它的戏份不重;
右上方蓝色的,是罗马尼亚。好像没有哪个历史学家,讲起罗马尼亚历史,不把它和巴尔干诸国放在一起的;
地理概念的巴尔干半岛,还有一小部分现在是意大利的领土。意大利当然不是巴尔干国家,但是直到"墨索里尼,总是有理",意大利总是在这里积极参与。在意大利自己国家统一之前,威尼斯共和国也曾在巴尔干的历史舞台上,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
再远一点的匈牙利,一般把它算在东南欧里面,却不是巴尔干国家。不过,不提匈牙利,巴尔干的历史也是讲不清楚的。
但是,巴尔干之所以成了巴尔干,最重要的原因可以从这个名字自身上找到——"巴尔干"是土耳其语,就是山的意思。
现在,巴尔干半岛只有一个东南角是土耳其的领土。但是几百年之前,曾经只有几个角不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地盘。
土鳖
[MP=320,240]/audio/0806/3389_28125444.mp3[/MP]
不知道老兄是打算从奥匈帝国还是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入手?
不过这《上海滩》的主题歌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计划扯到约翰—Hunyadi千里解围贝尔格莱德,勇敢的米哈伊,还有阿尔巴尼亚历史上唯一拿得出手的那个人。
再以后的事情,只是准备简单提一下。
为啥有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等,好像看到网上流行的观点似是而非,其实要是再把史书往前翻几页,就很清楚了。
上海滩吗——因为它的歌词。
巴尔干之所以有巴尔干问题,不是因为这里有太多的民族或者宗教信仰,瑞士有四种语言,不还是和谐得很?
真正的原因是: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时候,巴尔干各国或者说各族打不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这是地地道道的命苦,老祖宗把家安这儿了。如果真有哪个神能把法国英国给搬家换过来,他们当时也是打不过土耳其人的。
就像两百年前没有人打得过蒙古人一样。
不同的是,蒙古人正杀得痛快的时候,大汗死了,全军撤退。接着长房和四房一派,二房和三房一派,自己分裂了,不再深入欧洲。
土耳其人到了巴尔干,却是留下来,不走了。
记得中学教科书上,对历史上的两个伊斯兰帝国,评价很不相同。对阿拉伯帝国基本正面,对奥斯曼帝国基本负面,说他们破坏了什么什么,阻碍了什么什么的。
我基本赞同这种结论,奥斯曼土耳其不过是历史上众多的专制封建帝国之一,没有搞出什么新意思。
巴尔干半岛在它的统治下,昏睡了几百年。
如果一个欧洲民族,从公元500年昏睡到800年,好像问题也不大,但是巴尔干各族却是从1500年睡到1800年。
欧洲其他地方又是文艺复兴,又是启蒙运动,又是产业革命,巴尔干人相比之下,成了“在遥远的土耳其的一帮野蛮人“。
当然,历史曾经还有过另外一个可能性,就是整个欧洲被拖下水,成为苏丹的臣民。
公元1683年,哥伦布航海已经快两百年了,西欧还是离强大两个字差得很远,美国还要一百年后才能成立。
六月中旬,十几万土耳其大军(里面有不少巴尔干人)开始围攻维也纳。
到了九月,城里开始断粮。基督教世界再次面临灭顶之灾。
将近两万名波兰援军终于在国王John III Sobieski率领下赶到,同时赶来的,还有德意志各诸侯国的几万乌合之众。
九月十一号这一天,援军登上维也纳城郊的Kahlenberg山,列阵。
史称"911事件"。
上次我去维也纳,还坐了四十分钟大巴,上了这座山,在上面,小半个奥地利尽收眼底。
土耳其人没有在侧翼这个制高点设防,是重大失误。
次日凌晨,波兰国王苏比斯基率领波兰骑兵,发起决死冲锋。
两万把马刀出鞘,两万名勇士唱起波兰古老的战歌:
感谢天主,感谢马利亚,
崇拜圣母,只有您才能使您的圣子,
为我们获得赦罪!……
主啊,怜悯我们!
土耳其战无不胜的Janissary近卫军在冲锋下崩溃。
请听人们的呼声,充实人们的思想;
我们恳求您听我们祷告;
让我们把人间当作敬神的寓所,
死后,进入天国。
主啊,怜悯我们!
土耳其人溃败出几十里,才能收拢残军。绿色的先知旗被缴获。
您与天主永远住在一起;
请把我们,您的子孙
安置在神圣的天使管辖的地方;
那里有欢乐,
那里有仁爱,
那里可以永远看见天使般的造物主。
主啊,怜悯我们!
波兰天文学家赫維留(Johannes Hevelius),为了纪念维也纳保卫战的胜利,把新创立的一个星座取名盾牌座,拉丁文名称Scutum Sobiescianum的意思是苏比斯基之盾。
一百年后,没良心的奥地利人参加了对波兰的瓜分。那么,这次波兰的救援,是不是当了冤大头呢?
个人认为,不能这么看。因为要是奥地利被征服,新月弯刀下一个对象,肯定就是波兰了。其实,在1683年前,波土之间,已经狠狠地干过几仗了。
当然,波兰人还有个选择,来个纳贡称臣什么的,让土耳其人扑向小国林立的德国,或者扑向小国林立的意大利——历史然后会怎么发展,是架空的好题材。
回到现实,1683年的911,是伊斯兰扩张的顶点——因为12号,就开始败退了。
不知道,本拉登当初选日子,是否也翻了老黄历?不过估计原教旨主义者,也不用去翻书,根本就忘不了。
当时已经快成纸老虎的教皇,最后一次摆了威风,下令把九月十二日,当作宗教节日Holy Name of Mary。
在教皇的斡旋下,大难不死的奥地利人得到各方的人力物力支援,开始反攻。
但是,奥地利或者说是哈布斯堡帝国,在强国当中,又是个弱国。历史上,除了打捷克人特别有心得之外,和强敌交手,胜率不高。
如果它根本就打不过土耳其,那巴尔干问题也就单纯了。可是,在欧根亲王当统帅的那几十年里,奥地利人却又连战皆捷,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落入囊中。
等到欧根一死,奥地利人就无法再前进一步,和土耳其人进入了一种平衡状态。
这时,第三者开始插足,新崛起的沙俄,为了争夺南方的出海口,也冲进巴尔干。
叶卡特琳娜大帝临死前说:"如果我能够活到两百岁,整个欧洲一定都是我的"。
这句话,也许自我感觉太过良好,不过,要是没有其他势力的干预,土耳其的欧洲领土:巴尔干一定是沙俄的。
本事不大的奥地利人,胃口却不小,他们把整个巴尔干,当成未来的收入——在他们看来,现在打不垮土耳其不要紧,等土耳其再衰落一点,就能打垮了——所以他们努力不让俄国人的势力进入。
欧洲其他国家如英法德意,一看这里三国演义玩得这么热闹,就一起卷了进来,按照各自的思路,来干预巴尔干历史的走势。
最终,走到了萨拉热窝的暗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不过,我们都学过辩证唯物主义,知道"外因一定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巴尔干的内因是什么?
首先,这里昏睡百年,整个政治格局基本还是中世纪的面貌,也就是说是封建地主专制。
这个地主,和咱们解放前的,有很大的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地主,更类似中国历史上的豪强。
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为啥能搞出那么多政权来?很简单,当时那些寨主,庄主,山大王,本身就是独立的。遇上有个"王"如苻坚势头猛,各路豪强也就是在独立两个字之前加个"半"字。等到有了淝水之战这样的机会,寨主,庄主,山大王们聚在一起,觉得"我们要当寇,就要当最大的!"——于是就王,大将军,大单于地装扮起来,粉墨登场。
巴尔干问题,就是十六国问题东南欧版。
这当然是有历史渊源的。
当年闯入罗马帝国的蛮族,是"游耕民族"——他们到一个地方,利用土地本来的肥力,耕种几季,然后把荒地丢下不管,向前开拔。
折腾几百年之后,最后大家定居下来,定睛一看,欧洲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来密布的城市没有了,连带相关的商业,手工业基本瘫痪;
农业人口达到90%,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要低一点,在巴尔干,这个比例还要再高一点;
农民们,生产生活在一个个封建农庄当中,农庄之间,有茂盛的森林分割,道路常年失修——这影响倒是不大,反正农民也不出远门;
有时候一个地主有好几个农庄,有时候几个地主管一个庄园。在庄园内部,地主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当然,他们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负责中世纪水准的劳保慈善工作;
每个庄园基本上自给自足,庄园之间,进行物物交换。有些庄园实在拿不出十口猪来换两头牛,那么,那个慷慨的一方就增加"威望值"。非得从外面买不可的东西,除了奢侈消费品(这其实地主们要是愿意忍受一下,也是不用买的),就是盐和生铁而已(我天朝最早的经济论文集,也是<<盐铁论>>——道理很简单,全世界这玩意都是非要交换不可的);
整个欧洲在中世纪初期都是这样,巴尔干到中世纪末期还是这样。各路豪强,掌握着底层的力量。
那么,为啥巴尔干宗教冲突激烈呢?这也不是因为这里的人比其他地方虔诚,还是因为这里比较中世纪。
基督教,其实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适应形势的能力。从圣保罗开始,他们的杰出人物都是"圣之时者也",与时俱进——文艺复兴时期是个例外,那阵子美酒美女搞得教廷没有人才。
在民族大迁徙时期,基督教会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家,他们既不是原教旨主义者,也不是书呆子——尽管他们讨论的话题,让人觉得他们是书呆子。(其实就像我天朝的<<古文尚书>>之争,<<新学伪经考>>什么的,你看那些人表面上傻乎乎地咬文嚼字,其实哪个呆了?)
他们一方面,建立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严密的组织结构,即使在那个极乱之世,这个骨架也保存了下来。
其次,面对铺天盖地的异端和异教徒(原教旨主义者眼中,其实两者是一样的),他们根本就不号召什么"圣战"——因为他们清楚,圣战的结果如何,不用麻烦哪位先知。
他们的方法,就是顽强地派遣传教士,谋求于蛮族的合作。
蛮族的酋长,基本上都有过"烧庙杀和尚"的事——没关系,上帝唯一不能宽恕的罪行,就是拒绝上帝的宽恕。
比如说波西米亚的残忍的波列斯拉夫公爵,是杀害了自己信奉基督的哥哥上台的,So what? 他能发动几千名战士,只要他愿意受洗,教会欢迎的很。
蛮族的酋长们,也透桃报李,和教会积极整合。波列斯拉夫四个成年的子女,一个儿子继位,一个女儿嫁了波兰开国公爵,另外两个都出了家,侍奉天主。女儿是派驻罗马教廷的特使,儿子是布拉格主教。
中世纪的各豪强都是军事贵族出身,他们没有公爵那么大的手笔,拿不出一个主教区来,但是也有样学样,在庄园中心盖个教堂,让自己的二弟来主持,二弟死了,让二儿子来接着干。
而这些豪强们家的老二,是有着严密组织的教会的成员,他们是要按时过组织生活,定期相互通报组织情况的。
于是,"营有指导员,支部建在连队上,排有党小组"。
老二们平时是老大们的文宣干部,外交使节,打起仗来是政委。
往往老大的国家被灭了,老二们的组织还在,成为复国的基础。
土耳其人尽管归化了一些穆斯林,但是并没有摧毁原来的教会结构。所以近代巴尔干,各路豪强按照宗教整合,再正常不过。
近代比古代,又多了另外一个乱因——民族主义。
巴尔干再落后,还是有些城市的。那里的知识青年,睁开眼睛看西方。觉得无论是巴黎人,马赛人还是里昂人,都觉得自己是法国人;无论是不列颠土著,萨克森后裔还是维京人子孙都觉得自己是英国人-----这太好了。
于是,他们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搞出了"大保加利亚主义","泛斯拉夫主义"。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非我族类的,要赶走。
问题在于,豪强们在宗教界人士整合下,用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国",本身的实力,不堪三个帝国中的任何一个的一击。
他们需要外国的支援。
于是,这里既有一些小得古怪的事情:比如说从来就没有独立建过国的斯洛文尼亚,国家民族的名字都难取,干脆就是"斯拉夫+尼亚"——没有其他历史文化传统,就只能强调自己是斯拉夫人;
阿尔巴尼亚的各路豪强,也是没有过合作的经验,后来在罗马尼亚公主兼希腊王后的推荐下,找了个从来没有到过阿尔巴尼亚的德国亲王来当君主;
又有一些大得稀奇的事,比如说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制造出它们的政治家,真是天才。
最后的结果,是一个火药桶。
火药桶最大的受害者,当然还是巴尔干各国自己。
直到现在,这里还是欧洲最落后的地区。
曾几何时,巴尔干也算是发达地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其实主体是斯拉夫人(而且还是南斯拉夫人),可是偏偏基督教内部闹分裂,伊斯兰教又搞扩张,三教鼎立兄弟阋墙。
偏偏打东面来了匈奴、 蒙古、土耳其,打西面来了十字军、法兰克,不停的折腾再折腾,终于煮成今天这锅烂粥。不停地穿插、分割、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下成了林副主席最喜欢的局势了。
是几大强国争霸的中心地区,位置十分重要,要想控制中欧或者中东必要经过这个半岛。长达数百年的反复拉锯以后潜在的矛盾积压的很深,一旦有外部势力煽动,肯定有战争。这个地区分裂是正常的,统一是不正常的,遗憾的是每次分裂基本都伴随着战争,所以巴尔干越来越落后。现在的巴尔干像48年的中东,战事才刚刚开始,要等到各派势力都打疲了以后才会考虑坐下来认真和谈。
想起There will be blood这部电影。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巴尔干半岛最南边是希腊,在古典时代,希腊一直是文明的象征。
希腊往北,是马其顿人的地盘。一般认为,马其顿人是希腊人的一支,尽管不免有混血的成份;
马其顿的西北,是伊利里亚人的地盘。现在的阿尔巴尼亚人,自称是他们的后裔;
马其顿的东北,是色雷斯人,巴尔干山脉,基本上是他们的地盘,当时被称为Haemus Mons。
这些民族,有些是罗马人的朋友,有些是罗马人的对手。但是,殊途同归,到了公元一世纪,他们都被罗马帝国所征服。
巴尔干半岛,成为古罗马的几个行省。
几个行省和现代国家的疆域之间的关系大概如下:
左上绿色,潘诺尼亚(现匈牙利,前南斯拉夫)——原属伊利里亚人;
左方红色,达马提亚(前南斯拉夫)——原属伊利里亚人;
右上桔黄,达西亚(现罗马尼亚)——原属达西亚人(一般认为,达西亚人是色雷斯人的一支,尽管不免有混血的成份)。达西亚在多瑙河以北,战略角度上看不合逻辑,但是那里有黄金,是罗马帝国的加利福尼亚。等金子挖光了,罗马军团撤走。这是罗马帝国在巴尔干放弃的第一块地盘;
右边黄色,莫西亚(现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原属色雷斯人;
右下紫色,色雷斯(现土耳其,保加利亚,希腊)——原属色雷斯人;
左下绿色,马其顿(现希腊,阿尔巴尼亚,前南斯拉夫)——原属马其顿人。
由于前南斯拉夫各国的疆域犬牙交错,所以上面打包在一起。
这么写当然不精确,不过好像问题也不大。
因为,尽管近代巴尔干各国为边界吵得不可开交,也没有谁把上面这张地图拿来当论据的。有兴趣了解现在哪座城市,当年在哪个行省的朋友,可以阅读有关专业著作。
上面几个行省的名字,作为地名,倒是长期使用,有些词,一直用到了今天。不过,概念的内涵外延有了很大的变化。
巴尔干半岛,在古典时期,涌现过几个到影响后世的人物。
第一位名人是斯巴达克思。
对他的生平,没有争议的部分是:他是个色雷斯人,是罗马共和国角斗士起义的领导人。
其余的事,就众说纷纭了。
咱们非常熟悉的,教科书里面的斯巴达克思,是卡尔-马克思版的。
当年马导在图书馆里读到——斯巴达克思没有像同时代的统帅那样霸占战利品的大头,而是把缴获平均分配——不由得仰天长啸:“问世间,是否有山,比此山更高?“—— “斯巴达克思是古典时代无产阶级最杰出的代表“(连个之一都不加)。
前华约各国,有很多体育俱乐部,足球队用斯巴达(Spartak)来命名(如斯巴达布拉格,斯巴达莫斯科),不是因为古希腊那三百肌肉男,而是为了纪念这位阶级斗争先驱的;
国内书店里卖的小说<<斯巴达克思>>,是意大利作家乔万尼奥里的作品,当初革命家加里波第爱不释手。
这本书里,斯巴达克思是色雷斯豪门出身,有万夫不当之勇之外,还精通拉丁文,希腊语。他曾经参加过罗马人的Auxilia(辅助部队),还取得过罗马的公民权。后来罗马人和色雷斯开战,他又离开了罗马军队,被俘成了奴隶。斯巴达克思无穷的魅力征服了独裁者苏拉的遗孀,为他生了孩子。最让人感动的是,斯巴达克思本人其实已经获释,但是为了拯救广大角斗士的苦难,他利用自己自由人的身份,各处串联,精心组织起义,起义之后,他的大小决策也都是正确的。
这是精英版的斯巴达克思;
美国电影,由老道格拉斯扮演的斯巴达克思,则是个普通的奴隶。他除了心地善良,自尊心强之外,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武功也平平,打不过另外一个黑人角斗士。只是在心上人被克拉苏带走后,才一怒之下,把看守的脑袋按在菜汤里,淹死,愤而起事。最后听说自己的儿子是自由人,微笑而死。
普通人为了爱情,而负起天下重任,自由不是不要钱的(freedom is not free),这是好莱坞版的斯巴达克思。
精英版的斯巴达克思为罗马帝国当兵的经历,倒不是特别的个案。
为罗马帝国内部各个风俗传统各异的民族的融合,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罗马军队。
当时,罗马帝国有极其漫长的边界线要防守,就吸收了大量被征服的民族来担任Auxilia。
即使你表现不突出,在服役二十五年后,也会被授予罗马公民权,作为国家对你的服务的感谢。
每二十五年,有近二十万异族,成为罗马人。
他们有过二十五年说拉丁语,进行罗马式思考的经历。退役后,成为家乡的精英,把罗马的文化传播开去。
几代人之后,被征服各地的上层已经罗马化。公元212年,皇帝颁布<<constitutio antoniniana>>,帝国的所有臣民,都取得罗马公民权。
巴尔干半岛上后来的杰出人物,已经很难分清是土著还是移民了,一般说起他们,就说出生于哪个行省。
基督教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圣哲罗姆(英语Jerome)就出生在达马提亚省,他可能是伊利里亚人,但是他受的教育,是正宗的罗马教育,他的拉丁文名字是Eusebius Sophronius Hieronymus。
他把<<圣经>>从希伯来文翻译成拉丁文,他的《武加大译本》,是教会审定的标准版。
中世纪前期的文学家如但丁,从小就是听着用他的著作的布道长大的,而欧洲其他民族语言如英语德语,最早的标准化的书面语言就是来源于《武加大译本》的英语译本,德语译本。
圣哲罗姆的遣词造句,文风文笔,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传说:他曾经从一个狮子的爪子里面拔出了一根刺,后来这头狮子成了他的好朋友。在艺术品里,看见与狮共舞的圣人,肯定是圣哲罗姆。
圣哲罗姆的脾气非常火爆。别人要是对他的观点有所质疑,他就会觉得受到了人身侮辱。
为了自己的暴躁,他常常对天祈祷:“Parce mihi, Domine, quia Dalmata sum”——主啊!请宽恕我,因为我是个达马提亚人。
从他这种说法来看,似乎达马提亚人有点现在中国东北人的感觉。
自从西班牙人Trajan以第一个非意大利人的身份登上帝国皇位之后,罗马帝国的皇帝,什么地方来的都有。
巴尔干半岛,出了不少皇帝。
其中有个来自莫西亚,贫雇农出身,自幼参军的奥勒良。
名字不太熟悉?那就干脆把他的全名列出来:
Imperator 最高统帅,
Caesar 凯撒,
Lucius Domitius Aurelianus 这是他老人家的名字,
Augustus 怎么翻译?神?
Germanicus Maximus, 伟大的日耳曼征服者,
Gothicus Maximus, 伟大的哥特征服者,
Parthicus Maximus, 伟大的帕提亚征服者,
Restitutor Orientis, 东方重建者,
Restitutor Orbis, 世界重建者。
他在公元270年登上皇位的时候,天下三分,只有中间红色的还是王土。日耳曼人常常入侵意大利。
他不慌不忙,先加固了罗马城墙。以前罗马也是有城墙的,但是几百年来,罗马光顾着打人,忘记了挨揍的滋味,年久失修了。
奥勒良把罗马先变成一个可以防守的地方,他修建的城墙,现在去罗马的游客,还可以看到。
接着,他在日耳曼人粮尽退兵的路上设伏,全歼敌军——所以他是伟大的日耳曼征服者。这保证了意大利腹地的安全。
他和哥特人谈判,签订合约,放弃了达西亚行省,重新部署军队——所以他是伟大的哥特征服者。这保证了巴尔干的安全。
原来罗马的属国帕尔米拉,在女王Zenobia的领导下,夺去了罗马的东方各行省。
奥勒良御驾亲征,打败了“一个像男人一样勇敢的女人“率领的大军。
女王被戴上黄金镣铐,参加罗马的凯旋式。——所以奥勒良被称为东方重建者。
奥勒良钦佩女王的意志,才干和美貌,赐给其自由和财产——后来罗马一些贵族,自称是女王的后裔。
然后,他马不停蹄,去征服西边的高卢帝国。高卢帝国是从罗马帝国中闹独立的分裂主义分子建立的,皇帝其实也是罗马豪门出身。
在大战前夜,高卢帝国皇帝亲身来到奥勒良的大帐,双方和平统一。——所以奥勒良是世界重建者。
他最后在远征波斯的前线,被自己的秘书Eros暗杀。因为,奥勒良正在搞反腐倡廉,艾洛斯自觉在劫难逃。
完成上面这么多事,他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
好莱坞大片的题材,其实都齐了,可惜没人用来写剧本。
比奥勒良更有名的巴尔干皇帝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出生于达马提亚,一般认为:他是希腊人血统。
他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另外一方面,又天才地创造了四帝共治制度。
当时罗马帝国的大问题是,每个战略方向,都有强大的敌人,所以相应的要有重兵。
而帝国皇帝,只有一个,分身无术。
这就有了一个矛盾,如果当地的司令官一切事情都要请示汇报的话,那么罗马军团的脑袋们,早就被蛮族砍掉了;但是,让他们自主的话,这帮家伙又会动不动拥立一个新帝,从而引发内战。
于是,戴克里先就设立了两个大皇帝Augusti,两个小皇帝Caesars,各自管理庞大帝国的一块。
各路蛮族,纷纷被击退,罗马的三世纪危机,被挺了过去。
戴克里先在五十五岁那年,退隐到巴尔干故乡。
他在那里,修建了豪华的宫殿养老。每天以种菜自娱自乐。
有人跑来,请他重出江湖。他说:你要是能看到我种菜时的快乐劲儿,就不会说这种无聊话了。
他是在乱世中,极少能够"安乐死"的皇帝。
后来在他的宫殿基础上,建立了现在克罗地亚的Split城。
历史学家认为,戴克里先的改革,让罗马帝国又延续了两百年的生命。
但是,前面四个大人物,对历史走向的影响,比起后来一位出生于莫西亚的帝国皇帝,实在是算不了什么。
他,就是圣赫伦娜的爱子君士坦丁大帝。
土鳖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完鸟,骰子兄动作这么快,大把大把地写,怎么让人受得了。
刚刚就把兄弟的小文给剧透了,一个惨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