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石破天”惊---通行本易经卦序之谜破解: -- 丁坎
金庸先生一部侠客行风行于世,脍炙人口,其中一个震撼性的情节是这样安排的:
今日解破,我兄弟实是感激不尽。”
..............................
石破天瞧瞧龙岛主,又瞧瞧木岛主,见二人脸色诚恳,却又带着几分患得患失之情,似
乎怕自己不肯吐露秘奥,忙道:“我跟两位说知便是。我看这条蝌蚪,‘中注穴’中便有跳
动;再看这条蝌蚪,‘太赫穴’便大跳了一下……”他指着一条条蝌蚪,解释给二人听。他
说了一会,见龙木二人神色迷惘,似乎全然不明,问道:“我说错了么?”
....................
木岛主道:“你不识字,却能解通图谱,这……这如何能够?”龙岛主道:“难道冥冥
中真有天意?还是这位石帮主真有天纵奇才?”
木岛主突然一顿足,叫道:“我懂了,我懂了。大哥,原来如此!”龙岛主一呆,登时
也明白了。他二人共处数十年,修为相若,功力亦复相若,只是木岛主沉默寡言,比龙岛主
少了一分外务,因此悟到其中关窍之时,便比他早了片刻。两人四手相握,脸上神色又是凄
楚,又是苦涩,又带了三分欢喜。
龙岛主转头向石破天道:“石帮主,幸亏你不识字,才得解破这个大疑团,令我兄弟死
得瞑目,不致抱恨而终。”
不识字的石破天参透了太玄经,只因为构成太玄经的笔划此处并非文字的构件,实乃经脉穴位的摹写。
石破天的经历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有时候一个难题的众说纷芸,莫衷一是,并不是因为它的复杂性本身所致,而是因为众多的探索者一开始就走上歧途,在歧途上有多努力,离真相就有多远。
易经号为群经之首,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无以伦比的地位,对于易经卦爻文辞和卦象的探讨层出不穷。从卦爻文辞入手,莫过于传说出自孔子手笔的易传,以人事解易。而从卦象入手,则凭借卦象本身具有的数理结构和抽象性,一切方向的解释都得以可能。这种情况,清人总结道: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
古往今来,白首太玄经的人少,而白首易经的不可胜数。易经中任何一个小问题,哪怕一个字形,一处断句都歧见纷出,而象通行本易经卦序这样的大问题,则更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却无人抱得美人归。对于这样一个大难题,也许借石破天的眼睛一观,当有所见。
通行本《易经》卦序如下: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对于这个卦序,传统的《序卦传》外链出处进行了解释,
这里不对《序卦传》的解释逐一评点,只想指出其基本特征--也即根本缺陷:
《序卦传》以卦名为基础,卦名字义关系为线索进行解释。
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应该是提出清晰的标准,然后根据这个标准排序,而得到的序列与卦序一致。
而《序卦传》则不然,它引入了多种字义关系,却对何时使用何种关系没有标准,而只是照着卦序来,卦序相连的两个卦名间刚好是哪种关系,它就使用哪种关系,这种解释法实际上等于什么都没有解释。
前人对此进行批评的不少,而以王夫之表达得最为明晰:
------周易外传
这就是说,《序卦传》的作者对于相因,相成,相反等关系的适用毫无标准。
后来,章太炎先生在《易论》中试图把易经卦序与人类社会进化对应起来解释,但他解释了部份卦序后就草草了事,无法进行下去----方法上的缺陷根本无法克服---社会进化不规整,强行分解成井井有条的六十四个阶段无以服人。
后来,还有人试图通过数学方法来解释,先将每个卦都转换成二进制数字表达形式,然后求得其值,希望能发现这样得到的数字序列来解释卦序,结果一无所获。通行本卦序这样表达出来,前几位是:63,0,17,34,23,58....
这些数字的杂乱无章是明显的。
与通行本卦序说不出所以然相对照的是,
在通行本卦序之外,还存在着这样一些卦序:
先天六十四卦序,京房八宫卦序,《元包》卦序,《马王堆帛书易经》卦序
而这些卦序的排列都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数理象数规律。
这是不是暗示我们,规律应该是简单,直接,明显的,如果一个序列找不到这样的规律,我们应该相信它有更高深更伟大的规律,还是该认为它根本就没有规律?
我们能不能换个思维,为什么一定要认为通行本卦序满足某个完美的规律,而挖空心思地去寻找它。
对通行本卦序的探求是否类似于侠客行中群雄的殚精竭虑而无所得,如果我们换上石破天的眼睛去看它,是否可以得到
“石破天”惊的发现?
有人说,通行本卦序虽然找不到清晰的可以确定卦序的规律,但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规律,这些规律无法用纯粹的偶然来解释。
比如,
唐孔颖达说
这的确是无法否认的规律,
覆卦是把一个卦倒过来所形成的新卦,而变卦就是把一个卦每个爻位的爻进行取反操作而得到的新卦。通行本卦序相连的每对卦象,都遵循这个规律,如乾坤屯蒙,乾坤互变,屯蒙互覆。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释这个现象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把六十四卦按通行本分为三十二对,三十二对卦象之间的关系,与每对卦象之间的关系,是完全相互独立的。 每对之间的关系对于说明三十二对之间的关系毫无作用,这是古来无数尝试者都验证了的。所以,每对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另外解释,而不需要与卦序扯上关系。
其次,每对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通过明确的数理意识确立的,可能由其他原因形成。
为了说清除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易经中的另一个谜----上下经卦数不等,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为什么要这样编排,是不是又有什么深义?
这个问题古人已经解答了,如果将互为覆卦的两卦看成一卦,则易经一共只有三十六卦,上下经各为十八卦,没有不平衡的问题。
然而,把六十四卦浓缩成三十六卦是为了什么?
如果沉溺在周易弥纶天地的思维定式里,大概又该有无穷的数理等着探索了。
其实,如果换个思维,结合古代书写工具的特点来看,这个问题可能很简单。
我们知道周易时代还没有纸张出现,书籍都写在木板竹简上面。这样直接导致一个问题,就是
书很重,很不便携带。庄子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赞扬他学识丰富,其实,这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类社会早期平均知识水准低下的事实。五车竹简,其信息量是大不到哪里去的。(当然,质量也不同,五车竹简远胜过我们五千篇帖子。) 书籍载体的问题,使得当时的教师在讲授中也不可能时刻捧着书讲---太沉,拿不动。 那怎么办呢?
看看今天的老师怎么做的吧,书厚了,今天的老师一般上课时也不捧在手里,每节课就带上要讲的几页而已。古人也是这样做的,他们把每次要讲的内容抄在一块木板上,这个木板叫业,今天习用的肄业,毕业,授业都从这个业字的书版引申为课程而来。上课的时候,每次带几块木板就行了,可以想象:
互为覆卦的两卦只需要使用一块木板就可以了----倒过来就是另一卦。
至于把变卦两两放在一起,也是直观而不需要任何高深数理观念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再者,乾坤居首,这也是任何人都可以想到的。
那么,三十六块板只要满足这三个条件,随便怎么排,排出来的结果,其规律性都会更今天通行本差不多。要注意的是,非覆卦上经有三对,下经只有一对,这恰是排列时漫不经心的表现---既没有上下经平分两对(有意识),也没有出现四对全部集中在某一半(概率低)。
所以,整部易经一共需要三十六块板,平分一下,上下经各十八快,这不是很正常吗?
所以,三十二对每对两卦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解决了。
而三十二对彼此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不存在清晰明确的规律,这一点从上图可以看出来,当然,信者恒信,愿意相信其中有规律的人还是会继续找下去。
只是,所有付之东流的才华和心血都让我悲哀。
六十四个六维布尔向量的排序,无论如何折腾,都不过是线性代数中一个很小很小的部份,而线性代数,仅仅是数学的一个分支而已。
今天的人,在日常生活里舍车徒步,舍灯秉烛,会被认作愚行,
而在求学问道方面,类似的行为却往往有无数褒扬之声,岂不怪哉?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事实有时候就是那么简单。
言之有理。等待这块木板的出土。。。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新在前人没有这样的看法!其实前几天河友拿一卦出来让大家看.我说了一下.但我总没说出我的一些让他信服的理由.
其实八卦的东西.您最后的结束言说的很好.但很多人看不清这一层.只在那些前人的一些算卦的技术上打转.而我觉得周易也并不一定只在于占卜,其实您文中提到的逻辑问题才是主要.所以我希望您在这块多写点.估计河里不少人有兴趣.
八卦!考古上上追可以到八千年.可以说是文明前的文明.它的意义说大可以很大.但就是应该文明的进步和语法.逻辑,社会的改变而对八卦的认识反而少了.说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什么?我想是八卦.
还是希望老兄在这方面多写点!
老兄此文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尤其赞赏老兄对待《易经》的态度。
枯骨死草,何知吉凶?《易经》不过是本古书罢了。若以为其是什么秘籍,能够得通大道,未免缘木求鱼。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