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学《中庸》心得 -- 唵啊吽

共:💬88 🌺16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唵兄啊!

汝思考之深,已经超过很多所谓的学佛、学道之人了啊!

家园 我觉得这是一个人本主义的根本问题。

如果认定一个人是恶人,就可以折磨他,侮辱他,剥夺他一切,从财产到尊严。

超越出善恶分别,就回对人“可杀不可辱”,作为法律惩罚的剥夺财产、自由乃至生命的同时尊重其基本人格尊严。

美国在伊拉克和关塔纳摩监狱等对待囚犯的行径,无非是认为他们是邪恶的恐怖分子,因此侵犯了他们的基本人权。

基本人权的法理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中庸的非善非恶。

家园 差不多吧!

从你的本帖及其他帖子关于“人性的善与恶”问题,至少不是在《中庸》第一章所谈论的问题。若儒家后人提出此问题,应该说其是走私,将自己的理解附会真正的儒家。

若人性为恶,对恶人一定要赶尽杀绝,那么杀人者自己难道就不恶吗?既是为恶,哪怕现在不恶,也有恶的一天啦,为什么不把自己也给杀了呢?

若人性为善,既然为善,哪来该杀之人呢?

所以,讲人性的善恶显然不是《中庸》的范畴,也说不通的。

从你的本贴及其他贴来看,人性善恶两分,源自辨证法的任何事物一分为二,矛盾的两边只有对立,没有统一和相互转化。而辨证法又来自哪里呢?西方古代的哲学思想,具体传承好像是康德还是黑格尔首先提出(?)。

其实,更源自其宗教。“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狱。”整个西方宗教史,就是一个对异教徒的传播、杀掠、征服、灭绝的过程。以上帝的名义做恶,在他们看来就是传播福音,就是宣传普世价值,现代不过是换了个包装而已。想想两次世界大战里,为了一个共同的上帝,彼此视对方为恶人——他们叫魔鬼而已。不知道西方在中国人面前哪里可以有半点优越感。这里,就不展开了。以免得罪信教的朋友。

如果,往深的说,这里应该是中学与西学的分界线。

家园 我觉得美国liberal思想和humanism

与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接近。如人权的提法,显然是与神权对立的。所以,中国文化长远以来就是人本主义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中的个人主义成分或许与华夏文化相背,但其人本主义成分却与华夏文化相符。

家园 说儒家,已经是谦虚啦。

儒教!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之所在。

西方最早的传教士敏锐地发现此问题,故意误导当时的中国人。清以后的中国人因大清之闭关锁国(当然,明代已经开始,打板子的话该从汉人先打起)。跟着西方来定义自己文化,把儒学定义为学问。其实,儒学早已在我们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往深讲,又是个大问题。

如当今一般,海外华人无数,西方还能在诸如西藏、新闻自由及人权问题完全掌握话语权吗?国内还可能被继续蒙蔽,海外华人必定揭竿而起!08年已经过去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海外华人为TG背书,不如说为我们的文化,为我们的儒家背书!

家园 慢慢写,一点一点展开。

往深讲,又是个大问题。

再大的问题,也得一点一点地写出来。

家园 还是回到《中庸》吧

我尽量跟上你的进度,以及禅宗和道家的问题。

问题是《中庸》第一章都还没有完呢。

家园 《中庸》核心思想就是第一章

其它部分是对第一章的说明,用的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事情来印证核心思想。时代不同了,所以我尽量用今天的感受来解释这个中庸的核心思想。

第一章还得继续侃下去。

家园 让我们一起思考(三)

《中庸》第一句提出了自己的宗旨,接着在第二句里,根据此宗旨得出了“道不可离”之特性。这个道不可离,是我们后人在研究儒家时经常忽略的问题,自觉不自觉的将儒家的思想与我们的生活、工作相对立起来,这也是后世关于儒家的解释会隔一段时期,又出一个新的解释来,但是,仔细看其文章,却和《中庸》本身有了隔阂。

根据《中庸》的前二句,古人得出了结论了“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 慎其独也。”这两句话,后世争议比较少。

根据前面的分析,所以作为和小人相对的像君一样比较高、能干的人应该在自己所不能看到的地方保持警戒和谨慎,在自己没有听说过的事物上保持恐惧。

说争议比较少是指唵兄引用的解释与我的理解有不同。属于比较少的争议部分。我的解释将“其所不睹”、“其所不闻”将君子自己联系起来,而不是其他人看不见君子、听不见君子的地方。

愚以为,我之解释更好!

根据前文,天命为宇宙之客观规律,其规律到底是什么至今尚无定论。我们人能够遵循此规律,如何遵循就是修道,所以,道具有不可离性。既然不可离,那么在自己没有见过事物,没有听说过的事物上面是不是该有戒慎和恐惧呢?

而引用之解释,却将“其所不睹”、“其所不闻”理解为没有人看见、听见的地方,这样理解和请文有什么关系呢?我学《中庸》时,对这个解释一直耿耿于怀,认为其将问题滑到了一边。这个没有人的地方是后来的解释者自己创造出来的嘛!

我们再来看运用,人类没有见过、听说过的地方,可以讲比比皆是,若对这些事物都能保持戒慎和恐惧,是不是随时注意自己了呢?而按照引用之解释,在其他人没有人的地方才这样,有其他人的地方,因有监督所以就不强调了,似乎也能说得过去。但是,这里面已经有增添的地方了,增添的是在有人的情况下,君子是能做得好的假设。而后世的历史告诉我们,即使是在众人面前,所谓的“君子们”恰恰是勇于且敢于乱来的。这个增添之假设可以讲是不成立的。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先继续把上面的一句说完。前一句通行的解释,是根据后文来解释前文,在我看来是因果颠倒,把后一句当作了前一句的阐述。真是这样的吗?

唵兄引用的解释,可以这样说我是完全不同意的。莫应该理解难道不是。见乎隐,露出原形的事物不是从隐藏时开始的;显乎微,彰显的事物不是发端于细微之处。这里,将的是万事万物的变化总是从细微不明显的地方开始变化,到了“见”和“显”时,人人都知道了。

那么后一句的“慎独”的独,就是在其他人都没有觉察到的时候,为独,这个“独”是众人皆醉吾独醒之独,还不是一般的孤独的独。把慎独理解为独自一人,没有人的地方,是把《中庸》庸俗化之理解,还没有看到《中庸》之深意。

估计,此段之争议更大!

关键词(Tags): #儒家#传统文化
家园 【原创】慎独就是自我克制

中庸第一章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 慎其独也”。

唵啊吽把“率性之谓道”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道。人的社会行为有一定的规范,这个规范落实在两方面,其一是法律强制,其二是自我克制。当然,法律是否反映道是有疑问的。就前节讲到的,法律作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符合时就是道,就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法律与经济基础不符合时就不是道,因为不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自我克制是就是在没有外界强制的时候,自觉自愿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主要讲的是君子时时刻刻按照道德规范行事,按照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规范行为,在没有法律强制的情况下,依然自我克制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为人父』说了,《中庸》是儒家修养的方法论,慎独就是这个中心。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如果把这句中的“其”作为君子的代词,“所”作为“睹”和“闻”动作的宾语代词,这句话就是『不同的蚕』理解的“君子对自己看不到的东西要戒慎,对自己听不到的东西要恐惧”。这样解释有点“敬鬼神而远之”的味道。但是,如果把“所”字解释为被动语态助词,“其”就成为了“睹”和“闻”的宾语,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 戒惧的”。唵啊吽倾向于后一种解释,因为后一种解释与前一句“不可须臾离也”以及后一句的“故君子 慎其独也”相吻合,说的都是“慎独”。『飞羽』说: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也不闯红灯,就是慎独。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说的是无人可以强制你的时候你依然守法。

但是,唵啊吽还是想强调这样一点,那就是道德规范是无法强制的规范,慎独就是普遍的道德行为。为了说明这点,让我们回到战国时代。中国时代,商鞅立法,法律条文就写在城门口的一根木头上,非常简短。所以,古代社会的许多行为规范不是按照法律而是按照而是按照不成文的习俗。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公众场合行事是,会受到舆论和社会压力制约。所以“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可以理解为没有强制的情况下自我克制的履行社会规范。换到今天来说,就是即便法律强制不到的时候,也要按照道德规范行事。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 慎其独也”。讲的还是自我控制能力。按照工程学,控制得越细微,控制能力就越精确难得。如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要求拦截体积小小速度很快的导弹,这时细微的误差都会拦截失败。正是细微之处才显示出控制能力的优越,这个控制力是“见乎隐显乎微”的。又如,年纪大的人肢体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了,拿筷子就会手发抖,这个控制能力下降在抡大锤的时候看不出来,那筷子夹菜就看出来了,正是“见乎隐显乎微”。佛家说平常心是道,与中庸按照道行事要“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一致的,即“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就是中庸的修行方法。修道,要从荫蔽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

道德规范,是规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所谓慎独,不应该理解为独处时自己面壁修心养性,而是指在没有外部强制的情况下依然按照道德行事。不作损害他人的事情。古时独处逃避了社会压力,独处时逃避了不成文法的制约,所以,独处于不受制约是一回事。比如说,在公众场合裸露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但是,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在家里裸体,不巧有人进屋看到,大叫不雅,刘却说苍穹是我的屋子,房子是我的衣服,你为什么钻到我裤子里?这个故事说明的就是与公众和他人无关的事情是隐私,无所谓道德不道德。

所以,在今天来讲,“慎独”就是在没有外部强制的情况下也按照道德行事。问题是,人有这个自制能力吗?基督教认为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必须依靠耶稣才能做到这点。所以,西方比较崇拜制约机制,认为人性就是没有外部控制时难以自制的,并把这点合理化成为市场经济和国际秩序的普遍接受的规则,即,只要无法受到强制,什么事都可以干。比如联合国决议,一般只对弱小国家有强制力,超级大国往往可以不顾这些决议单边行动。联合国成立的初衷就是防止人类战争的,但是,美国单边行动发动战争可以不经过联合国。比如国际金融炒家98年把亚洲经济炒倒退了十年,不受任何制裁,国际货币基金即不干预、也不修改金融市场规则。美国连年双赤字,没有制约。经济学所说的外部效应,就是交易双方在没有法律强制的情况下危害公众或第三者的利益。总之,国际政治奉行强权政治,国际经济为垄断资本把持,都不中庸。不但不中庸,而且抛弃慎独,只要军队足够强,干什么都可以肆无忌惮。

按照基督教的观点,人是没有能力慎独的,除非有神的帮助。但孔子是人本主义者,认为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就有能力实行慎独。这就扯远了,留待另贴讨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我的讨论放到楼上了

唵啊吽:【原创】慎独就是自我克制

家园 让我们一起思考(四上)

关于慎独的“独”,我再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独,在中文里的常用的意思为孤独,依此意思解释为独自一人,没有他人看见自己、听见自己的情况是可以的。但是,独还有一层意思是指人的思想领先于当时,如“路慢慢何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的吾是不是也很孤独啊?上文谈到的吾独醒亦是这样的情况,这种因思想的先进而导致的孤独,比平常的孤独是不是更独呢?

将慎独理解为平常意义下的独,我个人认为是将《中庸》庸俗化的解释,没有理解作为思想的先驱,文化的领导者的儒家的真正的内心世界。

接着《中庸》进入了我最初学习时最喜欢的一段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坦率地说我当时学习时喜欢的是前半段,后半段不甚了了。现在,再次学习看我能不能比以前有所进步。

“喜怒哀乐之未发”,喜怒和哀乐是两组对立的概念,分别代表了我们人在日常生活里,对外界的两种不同的反应。现代医学里把喜、乐称作积极的反应,把怒、哀称作消极的反应。喜怒与哀乐,其实是程度不同的反应而已。简单直接的说,它们都是人因外界事物,针对该外界事物作出的主观的反应。

主观反应是没有发,称之为“未发”。这里有个问题,未发是未发,可我们人类是有思想,思想总是在动,如笛卡尔所谓“我思故我在”,没有思想就没有人类嘛。面对外界事物,是有了“喜怒哀乐”而不发;还是,没有“喜怒哀乐”本身而不发呢?这里,是思维的非常细小的差别之处。面对外界的客观世界,我们可以做到不闻不问,也可以做到立即表现我们的态度。而《中庸》这里强调的是,有了结果却不要表现出来,称之为“未发”,请注意其中的差别。

“中”,经请教河友(大牛级的人物)认为位置正中说得过去。我觉得也符合这里的情况。但仍请大家注意的是,未发是有了反应而没有发出来,这才叫“中”;而没有反应,就只是“未”,就没有中与不中的问题存在。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好理解了。喜怒哀乐发出来,能符合当时的情况,做到方方面面都满意,称作“和”。

《中庸》这一句,强调的是人对外界的事物,在有了一个大致的“喜怒哀乐”的反应后先不发出来,然后再发,而再发需要做到的是中节。

先不发,然后再发。是不是有点故意搞得很复杂呢?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很快,甚至计算机运行的速度更快,这个老古董般的儒家居然要我们慢一下,有无道理呢?

关键词(Tags): #儒家#传统文化
家园 不好意思,直接奔下面去了

关于“慎独”的理解争议会非常大。等了你的回复,没有等到就直接冲下面一段去了。

家园 慎独是自我克制,但仅仅是

自我克制,还不够。

根据前文阐述的“道不可离”性,任何时候、地点都不能离开这个道,独自一人的时候不能离开这个道;当自己的思想领先于时代,当客观事物还仅有细微的变化,未发展到众人皆知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谨慎呢?

如果,拿天命来说,面对宇宙客观的规律来讲,我们人类是不是更应该保持戒惧和恐惧呢?

唵兄之理解、引用的解释,不能说错,但总感觉这样的理解话,《中庸》本身的气量和境地就小了许多。至少,我感觉离开道的情况很多,并不在乎是不是没有其他人监督的情况。

他要离开道,有监督也能离开,更何况他自己还不认为自己是在离开道,相反还振振有辞地说是在维护道呢?这时,有没有人的监督与否就根本不重要了。

所以,还是要不离“道不可离”本身来解释。

关键词(Tags): #儒家#传统文化
家园 你说得也有道理,容我想想怎么表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