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玄武门之变之太子之争、一 -- 唐一介
二郎既然在军事方面有长处,就应该让他专门防御北方的突厥,而中央机关的人事安排权则绝对不能再让其插手。李渊的处置失当让二郎不仅在军方,而且在中央都有不小的影响力,这种情况下即使二郎本身没有野心,他的部下也会产生黄袍加身的想法。作为一个王朝的缔造者来说,李渊在这方面是不及格的。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谋反,受诛。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不过我查了一下,温彦博本人的能力也很强,因此这个待遇估计是两种因素的共同结果。
李建成李世民都太优秀了,让李渊在他们当中作出选择真是一个艰难的决定。献花
尤其在朝政方面。李渊后来明白过来,让元吉当司徒,就有平衡二郎政治权力的意思,可是来不及了。
温大雅两方面都不突出,那就落选了。
主要还是因为平时干的工作比较称职突出再加上长期积累。
张亮则是李世民心腹中的心腹,曾有过宁死不开口拉李世民下水让李渊无可奈何的事迹。
唐俭等于是救了李渊一命,这样的功绩说大还真是大上了天。
如果李世民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外面,那他这个尚书令整体上也就是个荣誉而以,关键是到后来的时候,由于李世民在军事上的功绩太过突出,李渊已经经常不让李世民外出带兵打仗,而让他在中央闲置了,这就不可避免的让他插手中央。 另外,对任人唯亲的李渊来讲,也的确没有比李世民更合适的尚书令人选。李建成是太子自然不行,而没有血缘关系中的亲信中,即使是他最亲信的裴寂,他所给与的荣宠也也以仆射为限了。除了李世民,他还能让谁来干这个尚书令?
李世民在这上面还是做的很不错的。同是玄武门之变最大功臣的那几个人中,房杜长孙后来都是宰相,而尉迟恭则是荣宠有加但却并未授予朝廷重职(整体而言)。温彦博官高权重自然是任官以能,儿子尚公主就可以说是荣宠了。
各位皇子能力环境上虽然有所参差,但大体上都是半斤八两,因此他们的争夺基本上都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在一个比较模糊但却真实存在的规则之下进行。然而在唐初的这场太子之争中,李世民由于自身的过于突出,就相当程度的逾越了这一规则,最终造成了这一历史上仅见的局面。
这就好比业余选手的比赛,突然来了个专业高手加入进来一样。
偶认为是世民胜利后的栽赃,或者是以最大恶意揣度建成行为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世民征战多年,多次亲身犯险,马上功夫应该极好,用烈马来谋害他,未免成算太少。而且谋杀这种事,一击不中打草惊蛇,只能让后续行动变得更困难。所以很难想象建成这样并不愚蠢,应该还是比较聪明的人物,会出如此拙劣的办法。
而一匹被李建成、李世民认可(他们的身份,他们对战马的眼光)的膘肥体壮的马的奔跑腾跃能力,更是现在已经很少见到马(更不用说真正的战马了)的人所能想象的。另外,当时是在围猎而不是普通的试骑,这就多了一重危险性。
关于揣度,至少从现有的史籍记载来看,作为一个杰出军事家的李世民,很少有那种对形势的判断严重失实的情况,对形势客观判断和把握(而不是受情绪的左右产生较大偏差)本身就是一个军事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至于栽赃,如果李世民对自己亲手射死李建成之事尚且不加掩饰,那他实在没有必要搞这样的小动作,他如果要栽赃和掩饰,那这对象应是比亲手射死李建成更为严重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