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驻印军缅甸战记(第一部分) -- 风中的羌笛

共:💬25 🌺14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中国驻印军缅甸战记(第一部分)

呃......好久没来了.朋友们还好吧?请接受一个在被遗忘的角落里蹲了很长时间的人的致意吧.

第一部分:悲愤的丛林

(一)兵陷野人山

1942年5月,从缅甸仓皇撤退的中国远征军第5军的直属部队和新22师、96师、200师以及66军的新28师一部,陆续闯入了缅北那片被中国人称为野人山的阴森恐怖的森林。这些中国人显然没有做好在缅北森林里历险的准备,仅仅3个月时间,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4万余名生龙活虎的精锐战士中,有超过70%的人永远成了缅北的森林、河谷里的腐尸白骨。

这些部队隶属中国远征军中路军,在缅甸作战败局初现时,本来准备沿滇缅公路撤退回中国境内,拱卫国境线,以待反攻。可是日军不但用航空兵摧毁了英国脆弱的驻缅空军力量,而且蒙蔽了缅甸人民使其相信了日本帮助缅甸摆脱英国统治的谎言,因而日军的行动十分隐秘而顺利。其第56师团和第18师团,在亲日的缅甸德钦党纠集起来的缅甸义勇军引领配合下,从泰缅边境突出奇兵,沿缅甸战场东线的条条牛车小道长驱北上,沿途击溃战力低下的中国远征军东路暂编55师和兵力分散的第49师的节节抵抗,将中国远征军左翼第6军分割得支离破碎,远征军主力后方空虚的诸要害节点相继被攻陷,已经深入缅境的中国远征军中路军被迫撤退。4月23 日,裳吉失陷,成为远征军溃灭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日军从这敞开的东大门一涌而入,以坦克装甲部队支持摩托化步兵一路冲击,到28日即深入中国军队后方达280公里,冲垮刘伯龙那个由别动队改编来的乌合之众新28师,连同从中国境内长途车运而来、立足未稳的马维骥新29师一个营,当天夜里占领腊戍,一刀切断了滇缅公路。然后一路往东冲进中国滇西向怒江急进;一路沿滇缅路向西暴走100公里,于3日占领八莫,到5月8日,缅甸铁路的终点站,也是中缅边境上最后一个与中国有路相通的地方密支那,落入日军手里。5月10日,第5军的前卫第96师发现密支那西边40公里的孟拱也出现了日军,这就意味着日军的战略包围已经形成,中缅边境完全被封锁,顺利回到中国已经很困难。率中国远征军中路军撤离缅甸的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杜聿明中将,急于赶回国境,不愿落进日军夹击的陷阱,遂命令96师停止攻打孟拱,决意向北方绕道,希望能尽快绕过当面敌军。从地图上看去,孟拱以北是连绵数百公里的热带山岳丛林,只有顺孟拱河谷才可行进,那里是人迹渺茫的蛮荒之地,日军不可能迅速深入。杜聿明将军于是下令丢弃车辆,毁掉辎重,数万人马钻进了热带密林。

这个命令断送了无数战士的生命。很快他们就发现不单“迅速”赶回国境成了奢望,连生存都已变为了巨大的难题,许多人被缅北的丛林吞噬,就连杜将军自己也患上了回归热几乎命丧丛莽,经忠心耿耿的部下想方设法相救才侥幸逃得一命,可是沿途护理照顾杜司令长官的常连长自己却因受到传染反而不治。

堂堂数万大军居然走到了这一步。本来也不是没有生机。

国民政府元首兼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蒋中正,在中国军队入缅前指派了自己的参谋长来指挥作战。被派来的是美国人史迪威中将,一个60岁的老头,颇有传统的美国牛仔风格,对待自己觉得佩服的人直率真诚,而对待自己看不上眼的将领却屡屡尖酸刻薄,由此得到了一个“酸性子乔”的绰号。他几次到过中国,做过驻中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做过驻华武官,能说一口不太流利的中国话。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正在军长位置上积极备战的史迪威被美国政府推荐再次来到中国,做了蒋介石的参谋长,与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将军一起指挥军队保卫缅甸。

可是,令人费解的是,同他一样对远征军有指挥权的人,还有很多。

首先是英缅军司令亚历山大,然后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派出的参谋团。

还有就是远征军副司令长官杜聿明将军。在中国这样的国家里,将军们的前途只能由领袖来决定,他们的功绩固然很重要,但最有决定意义的,还是忠诚和实力。即使是曾经指挥过血战昆仑关的杜将军这样优秀的军人,也跳不出这样的环境。所以,他所执行的,更多是从他自己独立的电台里领袖直接发来的命令。在撤退开始的时候,他一心一意克服恶劣的环境,把军队带回遥远的祖国,而不是进入近在咫尺的印度,正是中国特殊政治文化的某种正常反映。

一位美国将军,一位中国将军,都是爱军如命的职业军人,可是并不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直接对撞了。这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在这次失败的远征中,杜聿明坚决拒绝了史迪威的许多建议和命令,包括转进印度,他把史迪威的所有举动认为是个人出风头的表现;而杜聿明自己的平满纳决战计划,也曾被史迪威为英军所欺骗把部队调去解围而打乱。为劝说杜聿明进入印度而追赶撤退的中国军队的史迪威,最终在日军合围前无奈地率一支小部队徒步走到印度;而杜聿明则将浩浩数万大军带进了死地。

刚刚出场的史迪威在某些方面简直是带着牛仔原模原样的幼稚,他轻率就相信了朋友的忠诚,他原以为只要解除英军的危境就能阻止英军的崩溃,并拉住英军一起留在缅甸抗击共同的敌人,直到最后他才明白英军的士气已经无法挽救,而英国政府利己主义的的逃命战略也根本不可能因他一个人的努力而有所改变,哪怕牺牲再多的中国人结果也一样;除此之外,他还犯了一个错:在中国,军队是发家以及保命的本钱,拿别人的部队去“出风头”,比动了别人的奶酪更加严重。

这才是问题的所在。

为了迅速回国抗击敌军的战略进犯,而不与途中敌人发生纠缠可以理解,远征异域与将士同甘共苦的高风亮节更是令人敬佩,但有几件事杜军长确实没有能考虑到,在对战争失败进行检讨时却不能不提到。

其一,占领密支那和孟拱的敌人仅为两个联队7000人左右,如果除去已经产生的作战消耗,其人数和战斗力还要打个不大不小的折扣。杜将军麾下,这时尚有第5军军直15000人、下属新编第22师6000余人、第200师7000人、第96师5000余人,以及第66军的新编第38师7000余人,这些部队都不缺乏战斗精神,即使不能做到完全驱除敌人,杀出一条血路强行通过应该问题不大,至少不会产生后来那样的严重后果。而且,就在杜聿明上山的第二天,怒江前线的中国第11集团军正在发起一次旨在挽救入缅远征军归国的进攻战,当时两军只隔着不到200公里。第5军根本就没有争取这个与国内部队会合的机会,5天后,缺乏重炮的进攻者停止了战斗。

其二,缅甸北部的热带山岳丛林,是一种中国军队从未涉足过的环境,这种环境将带来什么样的危害,谁也没有清楚认识。杜将军仓促之间仅按地图进行作业,未免草率。军事地理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并不是凭借经验主义就能运用自如的。

其三,这次行军将与缅甸的雨季同步。缅甸的雨季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更为陌生,尽管在缅甸凭道听途说而产生过一些心理准备,到了真正置身于大自然的威严之下时,无论怎样捶胸顿足痛心疾首,已悔之晚矣。兵陷野人山,是一辈子作战谨慎的杜聿明将军一生中无法弥补的痛楚。

中国驻印军缅甸战记第二部分:异域雄兵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760034

中国驻印军缅甸战记第三部分:激战胡康河谷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812669

元宝推荐:MacArthur,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欢迎回来

杜聿明一辈子谨慎,可能也正是这种谨慎害了他吧...

老蒋给他的指示肯定是“保军为上”... 结果保来保去,鸡飞蛋打,哪个也没落着...

家园 送宝了!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凤凰台有个专题片

家园 【原创】(二)危局生机

(二)危局生机

只有担任后卫的新编38师没有接受杜聿明中将从野人山撤向中国的命令。在1942年5月开始的大撤退里,他们在师长孙立人少将带领下,担任整个西路军的后卫,独力阻击日军第33和55两个师团。5月10日杜聿明下达弃车上山命令的时候,新38师面前形势相当严峻,刚刚在仁安羌激战中缓过气来的不足额的113团只有约900名战士,其中还有318名是在仁安羌战役中受伤的伤员,由于第5军没有给他们提供卡车,他们只能带着这些伤员,在新38师前方的卡萨附近与敌且战且走,徒步向第5军靠拢;师部率第114团不足一团兵力在112团之前大约一天路程向东北方向转移,在因多参加第5军军部会议后立即返回师部的师长孙立人,于11日拂晓接到112团一个令人心急如焚的报告,走在后面的第112团在温佐被敌西路55师团前锋,加强有8辆坦克的一个联队切断并且陷入包围。孙立人的反应异常迅速,马上率领实力只有两个营的陈鸣人上校的114团连夜回师温佐救援。第二天早晨,114团赶到温佐并立即发起进攻,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被围困一天两夜的112团闻声也加入进攻,两团战士配合默契,反而将夹在中间的敌人分割包围并予以歼灭性打击。遭到新38师突然攻击的日军第33师团福家支队(相当于一个加强联队),在火网中仓皇应战,但已处下风。经过一昼夜血战,新38师以牺牲数十名战士的代价,击毙日军800余人,日军向南逃窜,112团被救出来了。

但这样一来,新38师与第5军之间距离已达近200公里,完全被割裂了;而走在前面的113团,也被迫与师主力分离。在第5军退入野人山后,日军使用一个支队封锁了野人山的出口,任杜聿明将军的部队在那恶劣环境里自动毁灭,两个联队在坦克装甲部队支持下沿滇缅路占领了中国境内怒江西岸几乎全部领土,两个联队开始清剿为掩护第5军主力而滞留缅甸中部打游击的第200师,另有两个联队正在将从缅甸西路撤向印度的英军穿插得七零八落丢盔弃甲。而孙立人的新38师,则身处敌军两个多师团兵力达6万人的大包围圈内,成了一支孤军。敌人有大量坦克、装甲车、骑兵、炮兵和在缅甸纵横密布的江河里任意巡弋的汽艇等特种部队,新38师只有三个不满员的步兵团,还被分割开了,无重武器,又没有汽车,稍有不慎就有覆没的危险。就是这样一支岌岌可危的偏师,却成了中英联军在大撤退中损失最少的部队,并且奠定了以后气壮山河所向披靡的反攻缅北战役的基础。

来不及打扫尸横遍野的战场,新38师就一边直接给国内的军事委员会去电清示,一边从温佐向左急转,在英军撤退路线稍北向印度进发,沿羊肠小道在密如蛛网的江河间跋涉,有时干脆挑选无路的山区以避开堵截。5月18日夜,是新38师又一个惊险之极的夜晚。艰苦行军走出明京山脉的新38师,来到了危险重重的天然障碍亲敦江边,这条江的下游,损失过半的英军刚刚抛弃了所有坦克重炮落荒而逃,日军已经溯江东上,时刻可能与孙部迎头相撞。新38师通过侦察得知,敌大部队四日前刚由中游旁滨一带经过,该地目前无敌踪,于是决定冒险在此渡江。部队到达江边已劳顿不堪,但是孙立人凭借多年征战养成的直觉,从居民的表现上发觉这里情况异常,他明白此次行动是在敌人重兵夹缝里寻隙前进,生机取决于速度,于是下令不准休息,马上渡过由于雨季到来而猛增到数百米宽的江面。大队过江之后喘息未定,东岸枪声四起,日军先头便衣部队追赶上来,镇上缅甸居民也加入了日军的阵营向掩护渡江的部队四处袭击,112团1营和师工兵营、辎重营被阻隔在彼岸。梁砥柱营长率全营在抢时间挖好的工事里沉着应战,击毙日军和缅甸义勇军共200余人,不但成功掩护工兵营和辎重营分头渡江成功,还在一次反击中解救出被俘英军和中国第5军士兵30多人。一直坚持到20日下午,全营趁不良天气的掩护强行渡江扬长而去,成功与接应部队会合。然后,新38师进入了莽莽苍苍的巴豆开山脉,终于在雨季开始肆虐之前,甩掉了沮丧的日本追兵。27日,师主力成功到达印度。

孙立人在率新38师主力退向印度的时候,曾用无线电通知正与日军激战的113团团长刘放吾上校,命其取直线到旁滨会合,并指示其避开大路,只走小路山道以免与优势敌人遭遇。113团在伊洛瓦底江畔的卡萨掩护第5军后卫新22师,战斗到三面被日军包围后,脱离了第5军的战斗序列,趁夜色撤出战场,向西追赶师主力,本来先于师主力四天到达旁滨,却几乎在这里与敌重兵撞个满怀,只好再次进入明京山脉向北移动,沿江寻找偷渡机会。在长达两星期的与日军捉迷藏似的运动,克服了无线电损坏、给养断绝的困难后,终于在5月30日深夜成功进入对岸巴豆开山脉,于6月8日进入印度归建。

在新38师撤退成功之后,经过数次浴血战斗的中国第200师残余的4600名战士,护送着殉国的师长戴安澜少将的灵柩,于6月下旬由缅甸丛林越过滇缅公路回到中国怒江东岸;得益于美、英飞机断断续续的空中补给,余邵少将率领作战伤亡严重的第96师最后的3000人,也终于在九死一生之后向东越过横断山脉回到了祖国;最悲惨的是杜聿明自己率领的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编第22师2万余人,在缅北野人山里抛弃了无数同袍的尸骨,最终剩下的3000多名劫后余生者,还是没能回到祖国,而是勉强到达了盟邦英帝国的殖民地印度。这时日历已经翻到1942年8月了。

中国远征军10万4000名将士,至此只有4万人幸存,除了在作战中伤亡的1万人,其余5万冤魂,并没有死在战场上。后来中国人从野人山、胡康河谷一带向缅甸进军的时候,还到处可见当年远征军将士留下的具具忠骸,在年轻的士兵心里激扬起深深的同仇敌忾。

第一次入缅远征失败的主观因素很多,中英两国战略目标不一致而互相推委、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军队全无士气一味逃跑、英国执行毫无远见的利己主义政策迫使中国人丧失入缅最佳时机并在战争里抛弃了联合作战、中国军事指挥系统内部的混乱导致战争失败、指挥官患得患失致使退却决策失误,让我们后人叹惋了60多年;而中国人所不熟悉的缅甸独特的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尤其是缅甸的雨季,则是推动这样一个悲剧性结局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

家园 送花!
家园 【原创】(三)迷茫雨季

(三)迷茫雨季

缅甸的雨季,天地间一片混沌。

来自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的印度洋水气,从每年的五月开始裹胁着摄氏四十度的高温,浩浩荡荡地向中南半岛和印度次大陆进发,沿途的山丘、平原、丛林,尽成水乡泽国。无论是高大的乔木,还是到处丛生的荆棘,都逃不过热带气候的光临,城市的马路上,常常客串深达一两米的河流,乡村的田野,也时时扮演大小鱼虾的舞场。放眼望去,浊流滚滚,浓云满天,水面上浮沉着巨大树干和动物尸体,木枝木屑,大大小小的旋涡里卷着各种杂物,以及在深水中默然站立的树林,连续数月不停的倾盆大雨和远处森林上空成片跳动的骇人闪电,是这时候缅甸平原的主要景象。人们躲在地势高的地方,一边充当水天之间的看客,一边忍受着无边无际的闷热;等到晚上十二点以后,在还带着温热的冷水里冲一把淋浴,算是把这一天打发过去。这样的日子,一直要持续到10月,在这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水和热是统治一切的主宰。

但是,在向北长驱直入数百公里,越过海拔不过几十米的缅甸平原之后,一路攻城拔寨源源而来的雨云团一头撞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高墙,那就是青藏高原外缘那列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和它的余脉——中国西部那些直起直落,落差达数千米的高山纵谷。向北突围的路被彻底堵死,向东的路也被中国云南西部蔚为壮观的高黎贡山、怒山等山系所阻拦,大量水气迅速冷却,凝结,于是,在缅甸北部这片世界屋脊的大缓坡上,形成了远比缅甸南部平原地带变幻莫测的恶劣气候环境。

缅甸北部,至今仍然是一个外人难以涉足的神秘世界。孟拱以北,山岭纵横,河流密布,几乎所有溪流都汇入的一条长达400公里的河谷。这河谷从南向北几乎延伸到喜马拉雅山下,其中部有一个陡峭的峡口,将河谷分成两段,南边一段叫做孟拱河谷,虽环境艰苦,尚有人迹;北边的一段,则完全没有人烟,缅甸人把它叫做胡康河谷。

胡康,即缅语死亡或魔鬼之意,地势略为平缓,旱季可以勉强通过,雨季来时则变成泥沼。胡康河谷一带的山岭,只在西边靠近印度的极稀少的地方有克钦人居住,而当地克钦人与世隔绝,非常落后,一度被误认为是食人生番,因此这一带山岭被叫做野人山。这些河谷山川,上面全都覆盖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高大的望天树直挺挺伸向天空,巨大的树干几个人也合抱不过来,大榕树粗大的树枝垂下一条条气根,密密麻麻像一把把巨大的梳子。各种树的树冠彼此相连,一层层将天空完全遮蔽,树与树之间悬挂着的粗大藤条能将整座森林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老虎、大象、蟒蛇、猿猴等珍禽异兽的踪迹时常可见。

人走在林中,除非遇到林空(森林里只生长着灌木的开阔地),否则一星期不见太阳是常有的事,森林里犹如黑夜,视力范围仅及数米见方。空气里水分丰富,到处飘荡着腐臭,衣服始终潮湿,人的身体像罐头一样被各种各样疯长的低矮植被紧紧包裹,只能靠脚尖在荆棘下面富有弹性的泥土上试探着一步步挪动,泥土的成分主要是腐殖质,水分充足,脚踏下去会被紧紧吸住,而密不透风的灌木荆棘则顽固地扯着人的腿,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大量体力。从土里挤压出的污水立即浸过足踝,当行走者使劲拔出脚后不多久,腐殖质里大量植物纤维又会固执地使地面恢复原状,即使很多人走过,也会在很快的时间里复原。要想走出这样的森林,手里的大砍刀是最好的工具,但就算是体力强劲的小伙子,一天竭尽全力能达到的最大行程,通常不过八九公里而已。

缅北的雨季令人惶恐。从5月开始,泼墨似的雨云层层叠叠笼罩着这无边无际的山谷密林,在大风的协助下,瓢泼大雨肆意洗劫任何一个角落,从天空直插到大地深处的巨型闪电,将夜空映照成白昼,狂风的声音,雨柱折断荆棘的声音,霹雳触地的爆音,参天大树轰然倒地的震颤,山体滑坡时大地的轰鸣,洪水冲刷山谷时震耳欲聋的回声,无数远远近近的声响,一起混杂在不安的空气中,从四面八方不断传来。

山里有数不清的溪流,在旱季,这些干涸沟谷不过几米宽,大大小小的石头胡乱堆在山沟中,大水冲刷出的一条条深槽触目惊心。由于沟里没有灌木林的妨碍,沿着河谷溪谷走可以节省宝贵的体力,1942年退入缅北森林的中国军队把它们当做交通要道来使用。但在雨季,这样做十分冒险,干涸的河流会由于上游降雨而猝发山洪,洪水来势凶猛,荡涤一切,转瞬之间,人马即无影无踪。大小河沟一起泛滥,几个月中,不断有许多冒险渡河的军人,连同就近架设的桥、匆忙扎制的木筏一起葬身洪涛。

冰冷的雨带走了热量,带走了体温,蚂蝗成群结队,循着人的气息随时袭来,无孔不入。有人在三分钟的解手时间里大腿上爬上四条,有人在林中走五分钟后在衣领内找出六条;另有蚊虫,有零零散散来的,也有铺天盖地来的,不但吸血还传播致命的疾病,还有蚂蚁,刚在腐尸上吃饱,又爬到活人身上消遣。。。。。杜聿明的回忆里说,“一个发高热的人,一经昏迷不醒,又被蚂蝗吸血,蚂蚁侵袭,大雨冲洗,数小时内就变成白骨”。在1942年的那个雨季,中国人困于森林,饥饿和疾病导致体力持续下降,大雨和腐尸加剧了灾难的扩散,一度只能坐以待毙,如果不是因为趁着天气偶然放晴,美军飞机数次发现这些部队而投下粮食药品的话。

对于在缅甸的中国人来说,1942年是一个悲惨的年份。但是在种种苦难过去之后,从缅甸撤退的中国军队终于没有被日军消灭。很快日军就要领教中国复仇之师的强大战斗力,而缅甸那些曾经吞噬数万中国将士的丛林,也终将成为侵缅日军的坟墓。

(第一部分完)

家园 想起了温瑞安的书里一个人物

“逢打必败”旷无极。多么相似,呵呵。

家园 哦。那个倒没看过。有机会找来看一看。
家园 确实有好些日子没见到兄了。等着看兄的作品呢。
家园 好文,献花。
家园 好文送花得宝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点睛的一句。

很快日军就要领教中国复仇之师的强大战斗力,而缅甸那些曾经吞噬数万中国将士的丛林,也终将成为侵缅日军的坟墓。

  • -- 系统屏蔽 --。
家园 英国人当然也有他们的问题.

第一,就是兄所言,他们在同时打三场战争,资源难以维系;

第二,是仰光已经被占领,当时印缅边境道路几乎没有,所以也无法给驻缅英军大规模补给;

第三,英国怕缅甸的崩溃给印度带来雪崩,所以不想在缅甸浪费力量;

第四,在缅甸的英军只有4万人,而中国人有10万.如果真能驱逐日军,那缅甸的未来就不见得一定属于英国了.

第五,缅甸英国殖民地部队的士气已经崩溃.

平满纳和曼德勒会战是有可能将日军阻止住的,那时日军力量分散,正是决战的好时机;但我右翼必须由英军支持,只要他们不退或坚持数周,同时认真帮助中国后续第66军两个师进驻腊戍,形势就有可能逆转.

当然,最大的失败因素还是在我国自己.唉.

家园 写得不好,将就看了.谢谢兄的关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