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B]【原创】我也来科普—中国金融组织[/B] -- 上古神兵

共:💬97 🌺68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献花
家园 大炸弹在后头呢

“327”

家园 献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原创】八卦中国金融——那些吃干饭的(2)

把证监会被晾在台上,我可不是第一个。早先的时候证监会主要舞台——股市上,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从财政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等等演了个遍,甚至跑龙套的上市公司都唱主角,唯有证监会不尴不尬的像个活道具戳在那,就好似个牌位。什么事情都有根,这种情况也要从证监会的出生开始讲。

前面说了,证监会是人行“老子”化的,但却不是人行生的,即前身是由人民银行负责监管的“股票市场办公会议”,后来搞了个办公室。1992年的深圳810事件,催生了由13个部委组成的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当年7月搞的国务院证券办公会议制度撤销),中国第一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当时兼任体改委分管金融的副主任和人民银行副行长。1998年国务院撤销证券委,人行也彻底退出,把活都交给了证监会。人行退出和当时的监管思路有关系,这些上交所和证监会创始人都是美国学回来的,所以走的是美式的分业管理模式,银监、保监也是这样从人行分出来的。但毕竟是一条路上的,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机构的领导经常互相串门。

学来的就是学来的,中国证监会的无能并非什么经验不足,而是它本身不是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而成长的,而是美国模子扣出来的,要想用这美国模子翻出个规范的中国证券市场,压根是不可能的。所以证监会的政策的出发点往往和结果相反,一点都没什么好奇怪的。证监会的主要职能就是监——监督。对交易主体进行监督,对交易行为进行监督,对交易环境进行监督。但中国千百年来的习惯却不是监督,而且是管理,并想当然地认为不管不行。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明朝到处伸手的监事太监。没办法,权力太诱人了!

证监会的主要职能是监管,我们看看它都管什么,怎么管的?

我们现在假设你有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三年的累计净利润超过3,000万人民币;发三年累计净经营性现金流超过5,000万人民币或累计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无形资产与净资产比例不超过20%;还有这3年说谎的时候都没被抓住(见上交所上市指南,还有些具体细节要求,留交易所篇再说),理论上你就有权力向上交所申请对社会(老百姓)公开发行你的股票了。这时候问题来了,和你一样具备条件的企业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一下子都上?不可能。按道理讲,应该由交易所来挑选上市公司,因为交易所要为了自己的声誉和利益尽可能地吸引质量好、有投资吸引力的上市公司。可咱国情不同啊,大家都跑到证监会去过堂了——证监会的发审委。

这叫发行核准制,它的法律依据是《证券法》第22条,通过的原则照理说应该是航天员的标准——“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可执行起来就变了味。一开始国家为了稳定(少犯政治错误),鼓励中型国有企业上市融资,后来发现上市圈钱实在容易,就开始把垃圾国企包装上市(说垃圾有些过,一般是把垃圾企业的可利用部分上市),再后来垄断暴利企业回归。这一系列的理论来源是冰棍理论:在国有资产化掉之前卖给股民,化在老百姓手里好了。证监会没想到的是,他代表国家从证券发行开始就为投资者把关,等于事实上为这些通关的企业证券打上了国家担保的标记。这暴露了我国在经济领域立法的主要问题——计划经济的遗毒——包办代替。这种包办尝到了自酿的苦酒——今年立立电子(002257)的发行尴尬。立立电子本来已经通过了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并在深交所中小板发行了,可有人举报它是浙江海纳(000925)的影子公司(一块资产两块牌子),这个事可大可小,金融诈骗罪就大了,但被冻结资金的投资者没罪啊!发行是你证监会审的,先前你干什么来着?证监会说是要查,可不查查自己,恐怕说不过去,查自己?这和三聚氰胺就没有相似之处?

闲话少说,这种发行方式决定了相当部分的上市公司并非是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甚至是害群之马和垃圾。

发行完了就要上市交易,金融交易和实物交易的基础是不同的,实物交易是供需平衡,金融交易本身没有实际的供需要求,它是对预期利益的不同认识造成的,本质就是投机,通俗点说,就是看涨的要买,看跌的要卖。但看涨和看跌总得有个理由吧?证监会的任务就是要让这些理由建立在公开、及时、透明的基础上,这就叫信息披露。理由变成行动后,买卖就要公平进行,不能暗箱操作,这叫交易监管或规范市场行为。没有了这些,小道消息满天飞,内幕交易盛行,时间长了,投资者就会丧失对金融市场的信任。也就是说证监会是被赋予了开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少是金融市场这块)的神圣使命的。

话是这麽说,理也是这个理。可这树要苗不好,后边长歪了就太正常了。最典型的就是垃圾上市企业。垃圾企业要上市,就要包装——有个名词叫“资本运作”。就是把好的资产放到上市公司里,把不好的和债务甩给母公司(这时候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了),等上了市骗来股民的钱,再把钱借回给大股东,说是借,十几年没见有还的。而且垃圾企业成为垃圾是有原因的(我的看法是经营管理和所有权关系不大,这么说肯定有争议,大家别在这争,就这个问题本人概不回复),这上市的优秀部分一般也好不了多长时间,于是为了维持股价或炒作开始做假账、放假消息,比如银广夏、蓝田事件;等到假账东窗事发、炒无可炒了会结束吗?没有!因为那么多企业还在排队过堂,证监会还可以提供加塞服务——借壳上市,这个垃圾最后还能赚一把,ST(英文特别处理的缩写,不愧是留美的回来的,起个名字都这么学问)们的疯狂就来源于此。这些个破事从琼民源一直出到杭萧钢构,证监会做了什么呢?调查!调查的结果明明白白(直接责任人明白,内幕先不提),但处理结果统统是避重就轻、不痛不痒。因为上市公司抱定一个思想,证券市场刑事责任立法空白,股民也就无法可依、无处可告。这是证监会的无奈之处。

治本无办法,治标呢?有一年做假账的实在太猖狂,证监会官员被骂的有点下不来台,这帮子喝洋墨水的慌不择路,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公然宣布: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只有国内事务所的报告不行,同时有安永、毕马威、普华永道、德勤等外国事务所出具的会计审计报告才可以被认可,美其名曰“与国际接轨”。结果真“接”来些“鬼”,中国人通通不可信,这些洋主子也不争气,隔年就随着“安然公司事件”一个个地漏了底。证监会的监督执法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权力的特性就是热衷于利益而回避责任,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证监会在前台什么都捣鼓,包办了从发行到交易的全过程,可关键的最后一环——退市居然没有。中国的股市是全世界最妖异的股市,只能活不能死,而且死而不僵,证监会只签发病危(ST、PT),从不签发死亡证明。退市要得罪企业、职工、银行、股民、国家相关部委,同样也会失去自己腐败所依赖的数千张长期饭票中的某些张。

要说这个活干的如此之脏,光指责证监会确实不公道,至少得拉上发改委(前国家计委)和国资委。从这中间,我们看到一系列共犯的利益链条,贯穿政府、上市公司、银行、证券公司、专业机构(会计、审计事务所)等等,到处都散发着腐败的臭气,而证监会全程监督就意味着全程参与,当仁不让地成为这个臭气的核心。说句不负责任的话,所有在证监会职能部门工作过的官员,以贪污受贿、玩忽职守论罪拉出去毙三回都死有余辜。

能力有限,权力不大、自己不干净的小辫子被人捏着,有如上表现的政府衙门,谁还能拿他们当回事呢?于是比它更有实权的部门都把它当夜壶和痰盂,替自己让股民去尿、去吐、去糟践吧!这就是中国证监会的宿命。相比之下,三太监(笔误啊,是大不是太)的另一监——银监就舒服多了。

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az09,旧时月色,
家园 花,对证监会的评价很到位

在现阶段的中国,证监会只是个傀儡.那些骂证监会的真是挑错对象了,虽然他确实该骂.

家园 【原创】八卦中国金融——那些吃干饭的(3)

银监全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相对于现人民银行承担原人行的政策职能,它承担了原人行的管理职能。说是监督管理银行业,实际上还包括了信托投资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可以这么说:只要需要金融许可证的机构都归它管。这就要回到什么是金融组织这个定义上,从狭义上讲,在中国,只有有金融许可证的才是金融机构。那么谁才有金融许可证呢?抛开规章制度和金融术语,一句话,只要你吸收存款,就必须有金融许可证,反过来推,这些老百姓能存取款的地方,再加上资产管理公司和政策性银行,这些机构都有金融许可证。为什么吸收存款这么重要,要许可证管理?因为吸收存款意味着该金融机构有着信用放大的能力(信用放大能力要到商业银行篇细说),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后果请参看下欧美目前各大申请政府救助的银行。这实际上就是一些人不理解的问题,为什么在自由民主、市场经济的欧美,国家要用纳税人的钱挽救这些因贪得无厌、咎由自取要倒闭破产的银行家,答案只有一个,因为这些银行绑架了储户——人质。从多年前的巴林银行事件,我们就可以看到,政府对银行倒闭是及其敏感的,无数个储户的钱一旦灰飞烟灭,所引起的就不仅是金融动荡,也不仅是经济动荡了,很可能是社会动荡,你说政府面对这用破产之枪指着储户脑袋(其实是钱包)的银行,它能怎么办?

所以,发放金融许可证是银监最重要的权力。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对有了绑架执照的这些个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就是其最重要的义务。

那银监会怎么来管呢?主要有两点,一是对金融产品进行审批,二对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流程进行规范。

第一项,银监会管的比较具体,你想创新一下,搞个次债证券化,那得银监会批准才行。那么一个金融产品,尤其是创新性的产品,能否被批准,不仅取决于这个产品设计的是否合理,还要看监管人员的业务是否精通和观念是否保守,前者我是不好评价的,但后者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官僚机构的特点就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过歪打正着,可能也就是保守的监管思路,使我们在全面所谓国际化的时候,国内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走在了后面,避免了欧美一样的命运——毒药也能治病,以毒攻毒了。

第二项对业务流程的规范,银监有一套风险提示、指引的制度化操作。这些提示和指引不光对它所管理的金融机构发布,有时也提醒金融消费(或投资)者。同样的,保守的监管思路使这项工作也变得非常简单,可以无比悠闲。有风吹草动,你只要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能干,基本是就把工作都做完了。不听话?好!取消该产品。还不听?停业整顿。反了?吊销金融许可证,别干了!这就叫手里有权好过年——简直是天天过年。

这活,你说证监会看着能不眼红吗?我说这些是有根据的,就银监会的一些文件(通知、风险提示)来看,大多是简单(粗暴)的禁止(和恐吓),而且很少就监管中的一些问题征求相关主体、甚至是政府部门的意见,其做法的目的就一个,责任推了了事。可谁敢不听?

不过银监也有麻烦的案子要办,那就是多年屡禁难治的非法集资。前面说了,只要吸收存款就得有金融许可证,没有金融许可证而吸收存款,那就叫非法集资。那位朋友说了,我也没吸收存款啊,我就是借钱,借钱也非法、犯法?这里有个框框来扣这个罪,一是借款人承诺无风险还本付息(罪证是合同或欠条),只有这个倒不见得就犯罪,只要利息不能超过人行基准贷款利率(一年期,目前是6.93)的4倍,这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这其实是用来约束高利贷的,但你已经做到牢门口了,在此基础上,你(借款人)不能向不特定的对象做出以上借款承诺,这个不特定的对象是指除了你的亲戚朋友以外的那些人,到底什么人算,那要法官说了算。

总而言之,你没有金融许可证,到处乱借钱,还吹牛说你生意的利润吓死人,到期会给人家高利息,那就是非法集资。如果你明知你的生意是扯淡,那么你犯的是金融犯罪中的集资诈骗罪;如果你的生意还有那么点谱,那么你犯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说实话,这里面的模糊地带可真不少,即使专业的金融或法律人士,对非法集资的定罪量刑也是很有争议的,何况是面对高通胀、烂股市、急于发财的老百姓。所以银监的这项工作确实不太好干,不过出了案子,责任并不全在它,也许这正式银监可以聊以自慰、继续潇洒的原因。银监就说到这,非法集资这个事嘛,咱还可以在地下钱庄那一篇里细说说。

家园 sf 花

貌似,没有对齐层次?

家园 【原创】八卦中国金融——商业银行(1)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西城外面乱纷纷……”谁在票戏呢?是我们的重头戏——商业银行,隆重登场了。商业银行是金融领域绝对的核心,也是这个舞台上的绝对主角。说明白了商业银行,也许您就明白了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我的现实目的则是能让我老爸老妈明白新闻里泛滥的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给老头老太太讲,恐怕要多啰嗦啰嗦了。

商业银行有两大基本业务,一项叫资产业务,即对外放(贷)款业务;另一项叫负债业务,即吸收(借)存款业务。我们都知道,存款利息低,贷款利息高,两项差就是银行挣到的利润:目前一年期基准存贷款利率分别是3.87%和6.93%,差额为3.06%,但由于存款是要上缴存款准备金(人民银行也给利息,但为简便计算,暂且不计)的,这一差额(收入)就被打了折扣。举个例子,10000元存款,减去上缴的准备金(假设是10%吧,最近变的太频繁)后是9000,发放贷款后获得的利息是9000×6.93=623.7元,而存款的利息是10000×3.87=387,这样银行的收入就是236.7元,为2.367%。截止到2008年9月,金融机构(不仅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储蓄存款约为130000亿元,那么银行今年全年的这部分收入应该约为130000×2.367%=3077.1亿元。这个数字很显然比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今工、中、建三大银行2007年主营收入就达5494亿元,主要商业银行的利润为2987亿元)少太多,而且从这上看,银行的利润率远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利润率,那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开银行呢?这一方面说明商业银行的存款不止来自老百姓的储蓄存款,比如还有财政存款(老百姓的纳税钱)、企业存款(企业一般都是负债经营,哪来的存款呢?这里面就有学问了);另一方面则隐藏着一个商业银行盈利的关键秘密——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创造货币和信用扩张能力。

银行吸纳的最初存款是真正的货币存款,叫原始存款;商业银行创造的货币叫派生存款。望文生义,是怎么派生的呢?还得继续举例子。依上例,商业银行吸收10000元存款后,有9000元可以贷给A企业,A企业支付给同在该银行开户的B 企业,这样B就在该银行新存了9000元,有了这9000元,该银行在上缴了这9000元的存款准备金(900元)后,又可以将8100元继续贷出去A,然后付给B后又存进来,如此循环往复。通过计算,最后你会发现,只有10000元的存款,银行却可以贷出100000元,增长了10倍,即银行用储户的10000元创造了90000元。经济理论中把最后存款额与原始存款的比称为货币乘数,那么这个乘数是什么决定的呢?是我们在人行那一篇提到的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由法定准备金率)来决定的,这可以写成一个公式: K=1/r=D/R,k是乘数,D是存款总额,R是原始存款,r是法定准备金率。由此重新分析银行的收入(实际就是毛利率)就增加了10倍,如果你还记得这10000元也是你这样的老百姓存的,而不是银行自己的,你就更清楚了:银行是无本而万利的买卖,你说谁不想干?

原始存款是一切盈利之源,有了1块钱就等于有了10块钱;所以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动力是非常大的,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员工的主要考核目标,这样就不难理解了吧?再说点题外的吧,我刚上班的时候,几大银行正在转制,不是国企改股份制,而是事业改企业,那个时侯已经开始重视吸收存款了,当时小屁孩兼白丁,又没后台,很是踌躇,我们处长安慰我说,别着急,信贷处会替我们完成的,当时傻啊!就琢磨,他们为什么要替我们完成呢?他们又怎么完成呢?不过很快搞清楚了,撇开社会关系不说,信贷发下去贷款就等于完成了存款,而当时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所在的计划处,就掐着信贷处的贷款规模,贷给谁我们说了不算,但我批多少你才能贷多少。

好了,回到正题,联系下现在的世界金融危机。为什么那么多银行出问题了呢?因为他们的贷款出了问题。还是那个派生存款的道理,不管商业银行通过什么戏法把这一万元的现金变成了帐户上的十万元,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十万元的存款并不是商业银行的,是储户和贷款人的,是商业银行欠的债(负债),根据它形成的原理,这十万元对应的是银行的资产——那放出去的十万元贷款。所以还这个债得靠放出去的贷款(当然还有利息)收回来才行。一旦贷款出了问题,那么货币乘数,也会放大在灾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货币乘数是连锁反应,一直反应到最后,才有了十万元,那么反过来,有贷款出了问题,也会出现连锁反应。反应的结果就是,那原来的一万元存款有可能受到损失。假设我们的储户有10人,每人1000元有10%,存款损失了10%,在清算前大家排队取自己的存款,排在最后的那个人就什么也拿不到。这在历史上是有过不少先例的,所以一旦储户对银行产生质疑,就会争先恐后地把钱从银行里拿出来,这就是商业银行最恐怖的噩梦——挤兑。那除了存款有可能损失,金融危机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特别是如美国老百姓根本就没存款)?还能生存下去的商业银行为了维护信誉,会尽最大努力筹集现金应对挤兑,这样就必须从贷款客户那把钱要回来,到期的不再给了,没到期的要提前收。那些贷款客户遍布整个经济领域,金融危机就成了经济危机,老百姓的饭碗也就有危险了。

通宝推:西伊,旧时月色,
家园 送花送寶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后续的呢?
家园 定远麾下兄给的定义:

头寸在英文里叫position。简单的说就是你投资组合里持有的证券或者商品的数量。头寸分long和short,也就是多头和空头。

头寸一词的来历有个传说,当年用袁大头的时候,十个袁大头摞起来刚好是一寸,因此叫“头寸”。其真实性不可考。

家园 惊喜

惊喜:所有加你为好友的,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不是笔误

相比之下,三太监(笔误啊,是大不是太)的另一监——银监就舒服多了。

古汉语“太”就是大的意思。京城太叔就是一个好例子。LOL

家园 银行可以倒闭而不影响存户

美国有的银行比如说IndyBank真的倒了,有联邦保险保障存户利益,其他的如华盛顿互惠就是直接拿过来,给另外一家银行。

更合理的理由应该是有银行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生活的动脉血管,如果银行体系因为大银行倒了,整个经济就死了。

家园 近来事情比较多,而且也越来越难写,所以要等等,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