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忍不住了 -- 萨苏
《益世报》创刊于1915年10月10日,创办人是比利时籍的天主教传教士雷鸣远,1928年加入中国国籍。《益世报》与《大公报》、《申报》、《民国日报》曾号称民国四大报纸。罗隆基曾经两度出任主笔,1921至1922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受《益世报》的邀请,从遥远的欧洲为《益世报》写了56篇《旅欧通信》。
《新天津报》1924年9月在法租界窦总领事路(今长春道)创刊。社长刘髯公、总编辑薛月楼、协理段桐坡。该报时有短小评论,为小报中之少有。偏重津市社会新闻、文艺作品亦偏重俚俗,多半供给中下等社会人士阅览。天津沦陷不久,日寇便将刘髯公捕获,以报纸附逆为他获释条件。刘髯公一口回绝,在饱受日寇摧残后,他气病而死,《新天津报》也随之解体。
我在这里上学3年,好熟悉的地方。
好像是数学系的办公楼,名字好像叫子斌院?当年申请高数补考的时候去过一次,惭愧惭愧啊……现在楼前仍是草坪,不过数学系已经全部搬进光华双子楼了,呵呵
广东的抗战,最开始打的是不错的,陈策坚守虎门要塞,日军有一年的时间无法进入珠江,只能在外海封锁而已。
在《中国海军中的大英帝国爵士》一文中,老萨提到过日军第二次进攻虎门,动用了“彰武队”武装配合策反的李福同部,不料被李通气给广东守军,反而在试图登陆时遭到痛击,全军覆没。
日本每日新闻恰好有一名记者当时在珠江口外的日军运输舰上,拍摄了“彰武队”出发时的样子,留下了此战在历史中的影子
不过,这支部队一个小时以后就被中国海军部队消灭在了虎门炮台前。
有一个问题 -- 日军彰武队队员身后背的是什么?
然而,在抗战深入后,由于中日两军主要在华北和华中展开激战,考虑到日军兵力有限,在广东设防的第七战区余汉谋部认为不会遭到大规模进攻,布防松懈,结果遭到日军突然袭击。
日军随军记者在广州机场发现的报告日军空袭情况黑板,记录到19日,随后广州即实际撤防,守军向三水方向撤退
一九三八年十月十二日,日军登陆珠江口东侧的大亚湾。十五日,攻陷惠州。十九日,突破增城防线。二十一日,日军机械化部队三千余人冲入广州市区,广州沦陷。
失守的虎门炮台及其重炮,看来属于老式的架退火炮,可能从清末就没有更新过
其间,虽然中国军队进行了一定的抵抗,但因为仓促应战,准备不足,而且大量粤军都已经投入武汉会战无法调回,终于被迫撤出广州,后路失守的虎门要塞也不得不放弃。事后才知道此战日军使用了战略预备队,当时日本国内连一个完整的师团都没有了。
因为没有注意到相应情报,余汉谋因此得了“愚汉无谋”的绰号。
日军攻占增城,余汉谋在此曾经设立了一道防线,战败后才决心放弃广州
由于广东是当时中国进口物资的入境集散地,广东守军装备并不差,有的部队堪称机械化。从日军当时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一些广东守军放弃的装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战中,中国机械化部队的重大损失。
因为今天工作比较多,一些装备没有来得及进行详细考证,只好请河里的朋友们多多帮忙了。
中国机械化部队放弃的轻装甲车,型号不详 中国军队放弃的高射炮和载运卡车,从卡车的牌号,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军队装备中比较鲜明的德国特色 履带式牵引车和高射炮,型号不详 轮式装甲车,可以看到炮塔中的机枪已经被拆卸,型号不详 曾经在中国军队中威名远镇,被称作日军最惧怕的三种兵器之一的德国37毫米反战车炮
如果有熟悉抗战中我国装备的朋友,或许破解这些武器的型号之谜并不是不可能的。
[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从第一张图片看,日军彰武队队员身后背的似乎是呼吸器,就是说相片中的这些人是准备做水鬼,等其运输舰到达一定水域之后潜水对守军装备做破坏的。
好不容易抢一次萨发,瞎分析几句凑字数。
数了数,这张照片里就有30门炮了......光有装备,结果成了运输队,粤军实在是不济事啊.
怎么会落到日寇的手里?如果能分到各部队手里,鬼子的铁皮罐头破坦克怎么敢逞凶?看到太多的报道中国士兵以集束手榴弹舍身炸鬼子坦克,太令人痛惜。
花老萨。
金汤桥/金刚桥/解放桥,应该是同一座桥,曾经是能够从中间打开的。
地图中部ФУ-НИН-ФУ(fu-ning-fu)貌似阜宁府或者福宁府...其他看不太清
是不是姓白???
那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呢
广州守军没有大规模的毒气设备,而且毒气的施放还要看风向而定,在不确定敌人登陆时间和地点的情况下不实际。我推测应该是简易的潜水设备,这样敢死队员登陆前可以长期潜在水中不被发现,如果用军舰运送的话容易被岸上的炮台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