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太原沧桑 一 ZT -- uibeacct

共:💬44 🌺3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三 晋阳始肇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三章 晋阳始肇

  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周君伐狄的故事,太原,在过去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还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名词。

  那么,太原城究竟始建于何时,又是由谁建设的呢?

  最早的太原城建于春秋末年,由赵简子的家臣,杰出的政治家、建筑师董安于设计并督造,因城池建在晋水之阳也就是晋水北方,故名晋阳。

  赵简子,许多人认识他是在小时候听东郭先生的故事时,故事中那个将中山狼追得钻进东郭先生口袋的正是赵简子。

  1988年,太原第一热电厂在太原南郊金胜村扩建施工时,发现一片古墓葬。施工者不顾文管部门的劝阻,在当时一位省领导的支持下毫不留情地要把墓区推平。闻讯而至的考古学家挺身挡在轰鸣的推土机前,用以文化力量支撑的勇气和血肉之躯保住了这座古墓葬。这座位于晋阳古城遗址西北三公里的春秋大墓出土青铜器两千多件,战车十余辆,成为当年全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这座古墓的主人,就是赵简子。

  赵氏家族是晋国五卿之一,其辉煌而又历经磨难的家族史极富传奇色彩。赵简子的先祖,是跟随晋文公重尔逃亡十九年的赵衰,赵衰在重尔重返晋国的过程中以及后来晋文公的称霸战争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赵衰本是重尔的女婿,公元前655年,为避骊姬之乱跟随重耳逃到狄国后,狄君送给他们两名女子,妹妹季隗嫁给了重尔,姐姐叔隗嫁给了赵衰,赵盾就出生在这个时候。赵衰跟随重尔历经十九年流离颠沛回到晋国之后,赵衰原配夫人将叔隗和赵盾从狄国接回了晋国。公元前621年,赵衰去世,三十岁的赵盾开始执掌晋国国政,功绩卓著却受到晋灵公的屡次暗害,并留下了“赵盾弑君”这个让后人争论不休的疑案。也正是以此为借口,赵盾死后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01年,晋国司寇屠岸贾发动“下宫之难”,赵氏几遭灭门之祸,只有唯一的遗腹子“赵氏孤儿”赵武幸免于难。

  史书记载,屠岸贾发动“下宫之难”并没有请示晋景公,而实际上,人们有理由相信,晋景公事前不仅知情,甚至还给予了某种鼓励或支持,而屠岸贾在实现自已政治野心的同时,也成为晋景公消除政治隐患的工具,并独自背上了千古恶名。赵武十五岁时,屠岸贾在政治权力的角逐中落败,翻手为云覆手雨的晋景公又以“下宫之难”为借口,诛灭屠氏家族,赵氏沉冤得以昭雪。赵武后来出任晋国正卿,使赵氏家族再次兴盛起来。

  赵简子就是赵武的孙子,此时,随着势力的不断延伸,同时也为了建立一个稳固的后防,赵简子准备修建晋阳城,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曾在他重病昏迷七天七夜时请来神医扁鹊救治的董安于。

  董安于做为赵简子的家臣,却和赵氏家族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渊源。董安于的先祖董狐为晋国太史,太史的责任就是传宣王命,记功司过,忠实地记录历史。齐国权臣崔杼杀死齐庄公后,齐国太史兄弟前赴后继,在两个兄长因为记载“崔抒弑君”而被杀的情况下仍秉笔直书,使崔杼也无可奈何。

  公元前607年,荒淫残暴的晋灵公企图诱杀规劝他的晋国正卿赵盾,赵盾被迫逃出晋都。不久,赵盾族弟赵穿杀灵公于桃园,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赵盾辩解说,赵穿杀灵公时,他逃亡在外,并不知情。董狐指出,赵盾身为正卿,逃亡未出国境,原有的君臣之义没有断绝,归来后也不诛讨罪臣,没有尽到正卿的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因由他来承担。

  董狐不畏权势,恪守职责,因此被孔子称为“书法不隐”的“古之良史”,成为史家褒美尊崇的楷模。

  晋阳城西依悬瓮山,东临汾水,远离晋国其它五卿的势力范围。董安于修建晋阳城时,采用板夹夯土这种即简便又先进的建筑技术来圈筑城墙。城内建筑用铜柱替代木柱,用丈余高的荻蒿等坚韧植物主竿做墙骨,这一切,都隐藏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在此后五十年的时间里,由董安于设计建筑的晋阳城两次使赵氏避免重蹈“下宫之难”的复辙,进而反败为胜,最终凭借晋阳城开创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赵简子当年进攻卫国时,卫国曾进献了五百户奴隶,赵简子将他们暂时安置在赵氏家族另一支赵午所在的邯郸。晋阳城建成之后,赵简子向赵午索要这五百户奴隶以充实晋阳,本来已经答应的赵午回到邯郸后却因为父兄的反对,没有履行诺言。

  赵午的行为激怒了赵简子,赵简子将赵午召到晋阳,解除佩剑后让其单独进见,而将其家臣涉宾等人拒之门外。不久,赵简子派人出来宣告:我已经按照我的原则诛杀了赵午,诸位回去后可以按照你们的意愿定立继承人。

  赵简子的擅杀最终促使同族反目成仇,自相残杀,赵午子稷、臣涉宾“以邯郸叛”,赵简子在这年六月派遣军队包围邯郸。当时的晋国,公室衰微,大权掌握于六卿手中,六卿之间,也在进行着激烈的权力斗争,赵简子杀赵午,成为六卿之间第一轮兼并战争的导火索,晋国的其它二卿,与赵午有姻亲关系的范氏、中行氏与赵稷结成了同盟。

  董安于听到这一消息后,提醒赵简子提前做好准备,先发制人。赵简子说:按照晋国法令,挑起内乱的人是要处死的,我们还是后发制人的好。董安于说:与其到时危害民众,我宁愿单独去死,请把罪责全部推给我。赵简子没有同意。

  这年七月,范氏、中行氏攻打赵简子的采邑,赵简子被迫退守晋阳,晋阳城刚刚建成就遭遇战火。

  晋阳城始建于何年并没有留下明确历史记载,赵简子退守晋阳,是这座历史古城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之中。鲁定公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97年,《春秋》记载:“晋赵鞅入晋阳以叛”;《左传》记载:“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公羊传》记载:“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据此我们可以确信,晋阳最晚建成于公元前497年,距今已近2500年历史。

  就在晋阳被围困之时,多种政治原因的作用和个人利益的驱使,促使晋国六卿中的其它三卿智氏、魏氏和韩氏联合向晋候请命,处分三位发起祸乱的正卿以平息内乱。滋意妄为的范氏、中行氏拒绝齐国高强的规劝,向晋侯发起反击。十一月,范氏、中行氏战败,被迫逃亡朝歌。十二月,赵简子回到晋都绛邑,在晋侯宫室前盟誓,重新担任正卿。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晋国大夫梁婴父一向忌恨董安于,对智文子说:不杀掉董安于,让他为赵简子效力,赵氏迟早有一天会独霸晋国,不如将挑起内乱的罪责推给他,以此为借口向赵氏问罪。于是,智文子派人送信给赵简子说:晋国法令,挑起内乱的人是要处死的,范氏、中行氏的叛乱是董安于挑起的,现在,范氏和中行氏都已经逃亡在外,受到应有的惩罚,只有董安于还逍遥法外,因此冒昧地提醒阁下不要忘记这件事。

  智文子的要挟使赵简子十分为难。董安于坦然道:如果以我的死能够换来晋国的安宁和赵氏的安定,我又何必吝惜自己的生命。于是,董安于自缢身亡。最为悲壮的一幕出现在董安于死后,晋阳城的始建者最终被他的主公暴尸于曾护卫过赵氏的晋阳的街市上。

  董安于忠心辅佐赵氏多年,建设了保卫赵氏于危难的晋阳城,但却无辜地为自己的擅杀承担挑起内乱的罪名,以身赴死,暴尸于市,这不仅令赵氏的家臣们心寒,也使赵简子内疚,因此,赵简子不久便把董安于陪祀在赵氏家族的宗庙里,昭彰后世,以祀不忘。

  太原北有窦大夫祠,当年孔子为什么要回车太行,赵简子又什么要杀窦大夫,多福寺里的明代牡丹芳踪何处,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四章:窦大夫祠

家园 第四章 窦大夫祠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四章 窦大夫祠

  从太原市区北行,汾河东岸的兰村西烈石山下,有窦大夫祠。

  窦大夫名?#ㄒ舫椋?,字鸣犊,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的封地在今天太原市西北的古城村。窦大夫曾在狼盂,也就是今天太原阳曲县的黄寨一带有过开渠利民的德政,后人于是立祠纪念他,因为祠堂建在烈石山下,又称为烈石神祠。

  窦大夫生年不祥,晋定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99年,被赵简子杀害。赵简子杀害窦大夫的原因,有多种说法。

  在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中,曾引用张晏的批注说:简子欲分晋国,故先杀鸣犊。但从史实来看,赵简子杀窦大夫时,晋国处于六卿专权的时代,而赵氏家族并没有占据太大的优势。或许当时赵简子心中已经有了分晋而自立的宏图,但还没有条件也不敢急于将一计划付诸实施,要知道三分晋国是在窦大夫死后五十四年才由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实现的。因此,赵简子不可能是因为想瓜分晋国而要提前将窦大夫做为障碍来清除。

  据《太原府志》记载,赵简子想称霸天下,召来窦大夫等人问政,事后便将他们杀害。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对子贡说,赵简子未得志时颂此二人,得志后便杀之。似乎窦大夫死于赵简子的忌才,但在当时六卿矛盾尖锐、斗争激烈的情况下,赵简子非常注意举贤任能,笼络人心,也不可能仅仅因为忌才去杀害窦大夫而授人以柄,尽失人心。

  那么赵简子杀害窦大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窦大夫所处的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各国都在进行着封建化的改革,从西周宗法分封制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非正统的,因而遭到孔子等人的激烈反对,而窦大夫却非常推崇孔子的主张。改革需要魄力,维护正统需要勇气,两者同样难能可贵,但双方的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因此,政见不一,是赵简子杀害窦大夫的主要原因。

  赵简子曾邀请孔子来晋国讲学交流,当然,也有人怀疑赵简子的真正目的是要诱杀孔子,但这种说法过于缺乏根据。当孔子行至黄河边时,听到了窦大夫被杀的消息,孔子看着滔滔河水感叹道:“壮美呀,黄河水,浩浩荡荡多么盛大,我之所以不能渡过黄河,也是命运的安排吧!”子贡不解其意,上前询问,孔子说:“他们都是晋国贤良的大夫,赵简子未得志时,与他们政见相同,一旦得志,却杀掉他们推行自己的新政。我听说不论何时何地,剖腹取胎,麒麟就再也不会降临;竭泽而渔,蛟龙就再也不会出现;覆巢倾卵,凤凰就再也不来飞翔。我还听说,君子总是对同道的不幸遭遇特别伤感,那些鸟兽对于不义的行为尚且知道避开,更何况是我孔丘呢。”于是,孔子返回了鲁国陬乡,并作琴曲《陬操》来哀悼窦大夫。窦大夫祠内有楹联:太行峰巅,孔圣为谁留辙迹;烈士山下,普贤遗泽及苍生。其中上联指的就是这个典故。但孔子回车之时绝对不曾想到,就在贬责赵简子的第二年,这位鲁国司寇利用职权诛杀了和自己有政见和学术分歧、使孔门三盈三虚的少正卯。

  窦大夫祠的创建年代已无处追寻,唐末枭雄李克用的儿子李频在《留烈石》一诗中写道:游访曾经驻马看,窦氏遗像在林峦。因此,其最晚应建于唐代。宋代时,汾河涨溢,乡民在此祈求,屡获感应,因而追封窦大夫为英济候。但祠堂最终还是毁于水患,元代至正三年(1085)重建,此后历代均有修葺。祠内至今仍保存有殿堂五十余间,其中山门、献亭、五间悬山式正殿都是元代遗物,部分保留宋金风格。

  窦大夫祠山门西侧鼓楼下的石窑洞,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先生研读经史之所,傅山先生在明崇祯十至十五年间居读于此,室前有老杏树一株,其状若虹,故名“虹巢”。

  窦大夫祠左有明代的保宁寺和近代的赵戴文公馆,公馆内建有花园,园中有赵戴文墓。赵戴文,生于1867年,山西五台人,同盟会员,曾担任国民党政府山西省主席,是追随阎锡山三十余年的忠臣和功臣。赵戴文在抗日战争时期病逝于吉县克难坡,抗战胜利后迁葬于此。

  窦大夫祠右侧,就是太原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的“烈石寒泉”。李频前诗中有云:泉分石洞千条碧,人在玉壶六月寒。根据前人的记载,当年的烈石寒泉,水量极大,汾河得烈石泉,势始汹涌,泉口蓄水为潭,潭水清澈见底,冰冷刺骨。泉北有小庙,刻有“灵泉”二字,相传是宋崇宁元年以瘦金体见长的宋徽宗赵佶御书,另外还有对联一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遗憾的是,寒泉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加之近年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泉水已经干涸,只有遗迹尚存。

  与窦大夫祠隔汾河相望的,是以太原古八景之一“崛围红叶”著称的崛围山。

  崛围山巅南坡有古刹多福寺,始建于唐贞元二年,宋末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年间重建,历来是名人逸士的游踪之地,唐末枭雄李克用及其龙子后唐庄宗李存勖曾多次来多福寺焚香题名。多福寺为三进院落,保存基本完好,寺内山墙有明代立粉贴金彩绘的佛传故事84幅,为明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

  多福寺二进院藏经楼下,有思想家傅山先生读书处,虽然只是一眼砖石窑洞,却有一个极富诗意名字:霜红龛。傅山先生去世后,后人将他的著述汇集成册,名字就叫《霜红龛集》。

  多福寺东南方,建有一座六角七层的舍利风水宝塔,塔西的松林中,有傅山先生当年隐居的“七松庵”。离多福寺不远的土堂村,建有净因寺,主殿内大佛高达九米,列太原诸寺之冠。寺内还有三株虬枝乱舞长势奇特的古柏,“土堂怪柏”,也是太原古八景之一,傅山先生曾有画作表现此景。

  走在多福寺里,我的目光始终在搜寻着,搜寻着我明知永远也不会找到的深深遗憾。

  朋友问道:你在找什么东西吗?我说是啊,我在找牡丹。朋友笑道,那些不是牡丹吗?我说那是近年来刚刚种植的,我要找的是太原最古老的明代牡丹。朋友很有些诧异,明代牡丹?这我得看看。我说改天我们去双塔寺看。朋友更加奇怪,你不是说这儿就有吗?我无言以对。

  多福寺里的确有两株两株明代牡丹,双塔寺的明代牡丹虽然比这里要多,但却不及此处的枝架高、枝干多。当年,每当谷雨至清明前后,明代牡丹迎风怒放,婆娑多姿,花团锦簇,引得观赏者不顾山高路远纷至沓来。多福寺的僧人对游客也是热情备至,专门备有热水和米汤招待。然而,一九六八年,多福寺的僧人被遣散,娇贵的明代牡丹无春无人浇,冬无人管,不幸夭折在凄风苦雨之中。

  走在多福寺里,我的心中隐隐作痛,为什么那个年代我不能出现在多福寺,出现在明代牡丹旁,否则我要用我的全部热情去呵护它,哪怕是倾尽我的血汗和泪水也依然要去灌溉这国色天香,不是为了期待“灌园叟晚逢花仙”的奇遇,而是为了后人不再有与我相同的遗憾!

  赵简子为什么要选择出身卑微的赵无恤做继承人,赵无恤在常山之上为赵简子找到了什么,赵简子临终为儿子留下了什么忠告,智伯为什么要水灌晋阳,赵无恤又如何反败为胜,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五章:水灌晋阳

家园 第五章 水灌晋阳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五章 水灌晋阳

  公元前458年,浇铸了战国时代近200年光辉灿烂的赵文化基业的晋国正卿赵简子在持晋国政五十年之后溘然长逝,接替他的,不是敦厚的长子伯鲁,而是出身微贱,其貌不扬的庶子赵无恤。

  那么,赵无恤也就是赵襄子是如果被定立为赵氏太子的呢?

  其实,赵无恤起初在众多兄弟之中并没有引起赵简子太多的注意。一天,善于相面的晋国名士姑布子卿来赵府做客,赵简子把儿子们叫出来请姑布子卿看相,子卿看过之后,委婉地说:“这里面没有未来的正卿。”简子道:“难道赵氏后继无人了吗?”子卿说:“我刚才进来时在路上见到一位公子,那大概也是您的儿子吧?”于是,几乎从未被简子重视过的赵无恤第一次真正走入了大家的视线,走入了赵国的历史。一见到无恤,子卿立即站了起来:“这就是未来的正卿!”简子道:“这个孩子出身卑贱,母亲是翟族的奴婢,他能够做尊贵的正卿吗?”子卿道:“上天赐与天赋,即使出身卑微,也一样能够彰显尊容。”

  赵无恤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没有一言一行,便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引人注目。这个记载于《史记?赵世家》中的故事,我们无从探寻真伪,曾有后人推测,赵无恤的才干早已为姑布子卿所赏识,子卿正是借看相之机向赵简子推荐。

  在此之后,赵无恤很快就显示出超出于常人的才智与雄心。

  赵简子将日常训诫言词写在竹简上,交给了儿子们让他们牢记于心。三年之后,简子向儿子们问起戒训,伯鲁一句也想不起来,竹简也早已不知遗失于何处,只有时刻将竹简藏于衣袖之中的无恤对答如流:“赵氏一旦有难,不要嫌晋阳路途遥远,尹铎年青,一定要据守晋阳……”

  又有一次,赵简子对几个儿子说:“我在常山藏有宝符,你们谁能找到谁就有赏。”常山据说在今天河北曲阳西北,其它几个儿子无一例外的空手而归,只有无恤胸有成竹地告诉大家他找到了简子的宝符:“从常山居高望去,代国尽收眼底,代国便是我们的囊中宝物。”

  经过长期细致的考察,赵简子最终废长立幼,改立无恤为世子。

  赵简子的举措虽然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事实证明,正是由于他对继承人的正确选择,才有了后人称道的“简襄功烈”,方使赵氏家族在晋末四卿激烈的权力角逐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最终奠定了赵国二百年的基业。

  赵无恤继位之后,立即开始逐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简子丧期未尽,无恤便身着丧服来到夏屋山宴请代王,代王毫无防范地前来与妻弟相会。酒席宴上,一名叫各的厨官在用铜勺斟酒之时,用铜勺击杀代王。于是,无恤很轻易地夺得了代地,稳定了晋阳的后防。

  夏屋山,位于代县北部,《尔雅》谓之夏壶山,今天人们称它为草垛山,山前曾经筑有代王庙,可惜现在仅留有遗址。

  这一政治阴谋的牺牲者,除了代王,还有他的夫人,赵无恤的姐姐,当她听说代王被自己的弟弟杀害之后,痛哭不已,最后磨尖盘发用的笄子自尽,代人哀之,把她自杀的地方称之为摩笄山。

  赵无恤以庶子的身份继位,与宗法传统的继承制度相悖,不仅曾被人批驳,连宗法观念浓厚的无恤也时常感到不安。攻灭代国之后,他封长兄伯鲁的儿子赵周为代成君。三十三之后,当无恤去世时,他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子孙,而是让赵周的儿子赵浣继位,是为献候。在这一点上,用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衡量,无恤可谓无私,他不仅在当时赢得了人们的敬重,而且维护了赵氏宗族内部的团结。

  同样是选定继承人,晋末四卿之一的智氏便犯下了无可挽回的错误,并最终导致了家族的覆灭。

  智宣子有三个儿子,当他决定传位于智瑶时,族人智果反对说:“智瑶不如智霄,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优点:仪表堂堂、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言善辩、坚毅果敢,但他却有一项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居心不仁。如果他想利用自己的五项优点去制服别人做不仁不义的恶事,有谁会容忍他与之和睦相处呢?倘若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必定会灭亡。”《左传》中则用两个字极其准确地概括了使智瑶最终断送智氏基业的性格缺陷:“贪”而“愎”。贪包括贪得无厌,好大喜功,骄奢淫逸;愎包括刚愎自用,不纳谏言,独断专行。

  德与才之间,智宣子权衡再三之后,选择了后者,定立智瑶为继承人。

  失望的智果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氏家族,另立为辅氏,以避灭族之祸。当智瑶兵败晋阳之后,智氏满门被灭,只有智果一支因改姓辅氏而幸免。

  一千五百年之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说:智瑶的灭亡,在于他多才少德。才,是德的辅助资本,德,是才是中心统帅。从古至今,因为才能有余而品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真是举不胜举。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慎地考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就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

  智瑶果然不负智宣子所望,在政治和军事上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才干。

  公元前472年,智瑶率师伐齐,在一系列指挥与决策过程中,表现出果敢勇毅的风采,再加上此后的两次伐郑战争,他不仅壮大了智氏的势力,而且为自己树立起勇武善战的形象。

  但是,智瑶骄横的本性也一次次地暴露出来。

  公元前468年,智瑶与赵无恤一同率兵包围郑国都城,智瑶让无恤率先领军攻城,无恤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瑶出兵,能言善辩的智瑶在此时却直接了当地将赵无恤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无恤回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受污辱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吧。”

  四年之后,两人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瑶带着几分醉意向赵无恤灌酒,遭到拒绝之后,竟将酒杯扔到了无恤的脸上。无恤的部下都要求他杀掉智瑶以洗刷耻辱,无恤说:“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太子,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够忍辱负重。”

  回到晋国之后,智瑶又向赵简子建议废掉无恤,被简子拒绝。

  赵无恤虽然能够忍辱负重,但内心的愤怒不言而喻,否则他又如何会用智瑶的头颅来做酒具,若非刻骨铭心的仇恨,他又何必用如此极端的手法去报复一个已经身败名裂的人呢。

  还有一次,也是酒席宴上,智瑶与晋国另外两卿韩康子和魏桓子在蓝台饮酒,席间,智瑶不仅戏弄韩康子,还污辱他的家相段规。事后,智瑶的家臣智国劝诫说:“主公如果不谨慎地处理小事,灾祸迟早会降临。”智瑶则狂妄地回答道:“人的生死灾祸都取决于我,谁还敢对我怎么样呢?”

  赵简子去世后,智瑶迅速填补了权力真空,执晋国政,凌驾于其它三卿之上,率领其它三卿瓜分范氏、中行氏的领地,驱逐晋出公,扶立了晋懿公。

  智瑶在贪欲的操纵之下,开始了兼并其它三卿的步骤。公元前453年,他以恢复晋国霸业为名向其它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迫于智氏的强盛,都交给了他一个万户之邑,只有赵无恤断然拒绝。于是,智瑶以此为借口统帅韩、魏两家攻打赵氏。

  此时,赵无恤想起了父亲的训诫:晋国有难,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于是,无恤率军避敌锋芒,退保晋阳。

  赵简子提到的尹铎,是晋阳城继董安于之后的第二任地方官。当年尹铎赴任之时,曾问简子:“主公想让晋阳变成一个聚敛赋税的财源之地呢,还是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可靠后防呢?”赵简子明确地选择了后者,希望他把晋阳治理得象董安于一样,同时,他还让尹铎拆除范氏、中行氏围攻晋阳时构筑的壁垒。

  赵简子后来到晋阳视察时,发现尹铎并没有拆掉壁垒,认为他怀有二心,一定要杀掉尹铎后再入城。大臣邮无政劝谏道:“遗忘祖训,放松警惕,是招至灾祸的根源,修筑壁垒,可以保持戒备,确保赵氏的安宁,有什么不妥呢?”于是,赵简子收回成命,重赏了尹铎。

  经过董安于、尹铎的竭心经营,实行宽恤的仁政,晋阳不仅城坚壁厚,而且民无二心。退守晋阳的赵无恤发现城中弓箭和兵器的储备不足以支持长期作战,向家臣张孟谈问计,张孟谈说:“当年董安于修筑晋阳城时,用荻蒿等植物主竿做墙骨,用铜柱替代木柱,将它们挖出来后,正好用来制造箭杆和兵器。”董安于六十年前的深谋远虑再一次帮助了赵氏家族,因此,三家联军围攻晋阳一年而未能破城。

  久攻不下,智瑶借山洪暴发之机决开晋水冲灌晋阳,孤城晋阳陷入一片汪洋之中,洪水淹到离城头三版也就是大约两米的地方,城内一片泽国,灶膛内蛙虫滋生,百姓只得悬釜而炊,没有粮食吃的百姓甚至易子而食,尽管如此,却民无叛意。

  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胜利指日可待,在与韩康子、魏桓子视察水情时忘乎所以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国呀。”韩康子与魏桓子相顾无言,但彼此之间却心领神会:绛水可以灌韩都平阳,汾水可以灌魏都安邑。

  智瑶的家臣希疵对智瑶说:“韩、魏家肯定会反叛。”智瑶问其原因,希疵说:“破城已是指日可待,但韩、魏两家面无喜色,反倒忧心忡忡,担心自己会步赵无恤的后尘,只怕已是心怀异志。”

  第二天,智瑶拿希疵的话来试探韩、魏两家,两人均信誓旦旦,消除了智瑶的疑虑。两人告辞后,希疵进来道:“我刚才见他们出去的时候,看我的眼神十分慌张,我想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我已经看出他们心怀异志。”但智瑶却不以为然,于是希疵自请出使齐国,以避大祸。

  晋阳危在旦夕之时,张孟谈自告奋勇,深夜缒城而下,乘一叶扁舟潜入韩、魏两家军营,陈述唇亡齿寒的道理,赵氏灭亡之后,接着就会轮到韩、魏两家。阵前倒戈与利益集团的重新组合竟然是如此迅速而又简单地在一夜之间完成。

  当智瑶沉浸在吞并三家、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时,韩、魏两家已经杀死守堤军士,掘开另一侧的堤坝,使晋水倒灌智瑶军营。在赵、韩、魏三军的夹击之下,智瑶一败涂地,倾刻之间从成功的巅峰跌入为千古讪笑的谷底,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一向贪杯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死后,头颅还被人砍下,漆成酒具。

  赵、韩、魏三家诛灭智氏全族、瓜分智氏土地之后,赵无恤对家臣们论功行赏,一直默默无闻的高赫授为上赏,张孟谈提出异议道:“晋阳危难之时,只有高赫没有功劳。”无恤道:“晋阳城最危难的时候,群臣大都有了外心,礼节也越来越怠慢,只有高赫始终未失臣下之礼,所以他要受上赏。”

  淡泊名利的张孟谈功成名就之后,在家静思三天,向赵无恤辞官归隐,在负亲丘躬耕自食,《战国策?赵策》称之为“贤人之行,明主之政。”

  太原天龙山神仙峁下有青阳河,建有张孟谈配亭,相传此处就是他当年隐居的负亲丘。就在张孟谈归隐三年之后,四国背约谋攻赵氏,赵无恤又亲自前往负亲丘请张孟谈出山,化解了危机。

  晋阳城又一次救赵氏于倒悬之后,成为赵氏都城,直到公元前425年赵襄子死后,赵献子迁都中牟,晋阳为赵氏都城29年。

  智氏灭亡之后,晋国实际上已分裂为赵、韩、魏,但晋公室名义上还保留了半个多世纪,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赵、韩、魏三家为诸候,这就是三家分晋,山西,因此也就被称为三晋。

  晋祠北一里有赤桥村,赤桥为什么又被称为豫让桥,豫让的行为应当如何评价,历代对豫让都持同情态度,那么同样为后人所同情的方孝孺为什么要在《豫让论》中批评豫让呢,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六章:豫让桥

家园 第六章 豫让桥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六章 豫让桥

  晋祠北一里有赤桥村,村以桥得名,赤桥又被称为豫让桥。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豫让义,不为二心,作《刺客列传》。”

  《刺客列传》中记述的是名垂千古的五位刺客,他们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被太史公和后世所颂扬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正是豫让所说的“士为知已者死”。

  豫让的祖父毕阳,是晋国有名的侠客,或许家族的遗风正是豫让侠义与忠贞精神的来源。

  豫让最初先后事奉过晋国六卿中的范氏和中行氏,始终默默无闻,后来,他成为智瑶的家臣,得到智瑶的尊重和信任。智伯兵败晋阳,死后还受到头颅被漆成酒具的侮辱,逃入山中的豫让发誓要为智瑶复仇:“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已者死,智瑶是我的知已,我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为智瑶复仇以作报答,这样才能在黄泉之下无愧于智瑶。”

  看过豫让的话,我们应该明白,豫让如此坚决地要为智瑶复仇,不仅是尽臣子之忠,更是全知已之义,抱知遇之恩,就如同刘备与关羽、张飞之间,维系他们情义的首先是兄弟之情,其次才是君臣之道。与其说豫让是为主公复仇,倒不说他是为知已、为朋友复仇。就像一本书上说过的:智瑶给了豫让尊严,所以,豫让要用生命捍卫智瑶的尊严。

  曾有人假设过这样两个命题:假如范氏、中行氏当初能象智瑶一样对待豫让,那么,历史又将是如何一种写法呢,豫让还会象为智瑶复仇一样为了范氏或中行氏而将剑锋指向赵无恤和智瑶吗;假如豫让后来投奔的是赵无恤而非智瑶,豫让也会同赵无恤成为知已吗?

  历史无法排演,两个假设的答案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知道,人生难得一知已,更何况是主公与臣子之间,这就使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问,骄横贪婪的智瑶与侠肝义胆的豫让是如何超越君臣礼义的羁绊而成为知已的,智瑶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被指责为“贪而愎”的智瑶虽然最终身败名裂,但他绝对是一个英雄,一个有着致命弱点和缺陷但又极具个人魅力的英雄。仪表堂堂、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言善辩、坚毅果敢,再加上在伐齐战争与册立新君等一系列事件中的表现,足以树立起他近乎于完美的个人形象,必然也为他赢得一大批人的欣赏甚至是祟敬从而坚定地追随在他的身后。

  此时,我想起了另一个与智瑶极为相似的悲剧人物,他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存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却是一个孝子,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一个曾令属下祟拜得五体投地的少帅。李存勖与智瑶,结局都极为悲惨凄凉,但是,李存勖的身边,始终有一个由人质而成为侍从的王全斌相随,智瑶的身后,有一个千古流芳的知已为他舍命复仇,他们在九泉之下应该满足。(有关李存勖与王全斌,将在《乱世英雄》一章中详细介绍)

  豫让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但是,与《刺客列传》中的其它四位相比,他是唯一一位不存在政治目的的刺客,也就是说,他不象曹沫与专诸那样能够获得绝好的机会,也不象聂政与荆轲那样,有强大的政治势力支持,为了断这段个人恩怨,他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挑战一个诸候国最初的开创者,去完成与政治谋杀有着同样难度的复仇。

  豫让更名换姓之后,混在奴仆之中,进宫修整茅厕,在这个赵无恤每天必到之地恭候着他的大驾。然而,就在赵无恤如厕之时,如同心灵感应般地感受到了一股逼人的杀气,当即将修整茅厕的奴仆抓来训问,从豫让身上搜出了利刃。豫让直言不讳是为智瑶复仇,赵无恤的属下想杀掉豫让,但却被他制止:“智瑶死后,智氏已经灭族,没有留下后人,他的家臣却承担起了复仇的责任,这是是一位义士,我今后避开他就是了。”于是,赵无恤释放了豫让。

  行迹暴露之后,行刺更加困难,豫让剃光了自己的胡须和眉毛,漆身使自己身上长满癞疮,吞炭使自己的声音变哑。当他毁容之后,回到晋阳行乞,连自己的妻子都认不出来。曾看了一本连环画,说豫让在晋阳的街道上迎面碰到了自己的妻子,本想笑笑一走了之,但身后却传来了妻子的哭声,豫让忍不住返回来询问,妻子说:“我看到你的牙齿,想起了我的丈夫。”于是,豫让当夜用石块敲掉了自己所有的牙齿。

  但是,豫让最终还是被他的一个朋友认了出来。在台湾的一部连续剧中,这位已经投靠赵无恤的昔日同僚是通过豫让的背影认出的他。他的朋友流着泪对他说:“凭借你的才能,如果去事奉赵无恤的话,他必定会非常重视你,等你取得他的信任之后,再寻找机会行刺,那样不是很容易吗,你何苦采用这种办法来摧残自己呢。”豫让笑了笑说:“委身去事奉别人却时刻准备刺杀他,这是不忠呀。我当然知道我这样去行刺赵无恤很困难,但我却不会有做一个二心臣子的羞愧。”

  智瑶虽然兵败身死,但当初为引晋水冲灌晋阳而挖掘的水渠却被保留下来用以灌溉,后人称之为智伯渠,沿渠上溯,便是现在的晋祠。为方便两岸通行,赵无恤在智伯渠上修建了一座石桥,因为水灌晋阳之故,反用五行相克,以火克水,取名赤桥。关于赤桥之名的由来,旧《山西通志》还有另一种说法,“初名豫让桥,宋太祖凿卧虎山,血流成河,更名”。

  赤桥,这座原本极为普通的石桥,却因为豫让而扬名青史,无数后人曾来到这里凭吊怀古。

  当年,豫让就是在这座石桥下等待着赵无恤,等待着自己生命中最耀眼的光辉的迸放。期待中的巡视车队终于来到了赤桥,但是,赵无恤的马却突然受惊,赵无恤的第一反应竟然就是:一定又是豫让!

  豫让又一次被卫士们擒获,赵无恤质问说:“你不是曾经事奉过范氏和中行氏吗,智瑶消灭了他们,你没有替他们复仇,反而成为智瑶的家臣,为什么智瑶死后你要这么坚决地为他复仇呢?”

  豫让说:“我事奉范氏、中行氏时,他们把我当普通人看待,所以我就象普通人一样报答他们,而智瑶却把我当做国士看待,我当然要象国士那样来报答他。”

  赵无恤长叹一声:“唉,豫让呀,你这样为智瑶竭忠尽义,已经是侠名远播,而我也已经宽恕过你一次,也算仁至义尽,我不能再放你了,何去何从,请你自己选择吧。”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臣子的忠义,而臣子为了忠义的美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上一次你曾宽恕了我,普天之下没有不称颂你贤明的。今天我自当领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够得到你的衣服并刺上几剑,以实现我复仇的心愿,这样我就死而无憾了。我并不敢奢望你能答应我的要求,但我还是冒昧地向你表明我的心愿。”

  赵无恤为豫让的侠义所震撼,当即脱下外衣以成全豫让的志节。豫让拔出配剑,跳起来大喊着连刺数下,“我可以报答智瑶于九泉之下了!”说完之后,便自刎于赤桥之畔。

  赵国的忠义之士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无不沧然涕下。

  豫让,与荆轲一样,是一个失败的刺客,但是,这一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豫让的人格,实现了士为知已者死的人生信条,使他虽败尤荣。

  历代都对豫让持同情态度,但是,明代方孝孺却写了一篇《豫让论》,责备他未能在智瑶败亡之前劝谏智瑶的不当,以至覆亡。方孝孺,这个中国历史上骨头最硬的儒生有资格去指责任何一个人,但《豫让论》却是一篇不折不扣的形而上学的谬文,它只能应证清代考据学家戴震的那句话:儒者以理杀人。

  自宋代理学盛行以后,儒者往往高悬道德标准来苛求每一个人,以这样来要求,任何人都可以被指责,结果形成了“三代以下无完人”的局面。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燕王朱棣的大军攻入南京之后,身穿丧服的方孝孺才会在奉天殿哭得如此寂寞,最后才走会得如此凄凉悲惨,除了自家的十族无辜,满朝文武又有几人陪着他去管朱明王朝的家事呢,朱棣轻轻松松地就抢过了自家侄儿的天下。

  方孝儒和豫让,倒是有那么点相似之处,他们,都死于一种执著,也都成就于这种执著。为了这种执著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究竟值不值得呢?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正是他们的可贵之处,正是他们名传千古的原因。

  早就听说过豫让桥,后来又多次看到过有关豫让桥的描述:历史上的豫让桥由砂石彻筑,桥上勾栏围护,桥西有观音庙,供奉着豫让塑像,门外南侧墙上,嵌着清同治六年里人刘午阳所书“古豫让桥”石刻,旁刻清康熙年间知县殷峄所作的豫让桥诗一首:“卧波虹影欲惊鸥,此地曾闻手戡仇。山雨往来时涨涸,岸花开落自春秋。智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凭一剑酬。返照石栏如有字,二尽臣子莫经由。”而唐代的胡曾也写过一首同名的古诗:“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解当年国士心。”

  十年前,一个朋友给我寄来一篇未能完成的小说,写的就是豫让。十年来,时常翻起这篇小说,豫让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我,也曾想过续完小说,但终究未能完成。

  今年八月,我终于踏上寻访豫让桥的行程,来到了《晋祠志》作者刘大鹏的祖居赤桥村。在村口,一位村民告诉我,进村之后,看见大槐树,也就找到了豫让桥。

  进村不久,便见到一株参天古槐,树下闲坐着十几位村民,向一位村民询问豫让桥的位置,他指着自己的脚下说:“这里就是豫让桥。”

  我早就知道豫让桥毁于1958年,但不曾想到竟然没有留下任何遗迹,因为水利改造,晋水北河,也就是晋祠外的智伯渠走了暗渠,渠道便被铺平,残存的豫让桥也就被埋入了地下。

  大槐树后有一个小院,院墙上钉着一块铁牌:豫让桥遗址,落款是晋源区政府。小院大约就是书中所说的观音庙了,但院内杂乱无章,很想看看豫让的塑像,但门窗紧锁,只怕即便能够进去,也只会让我失望。

  后来,一个村民告诉我,豫让桥的一段石栏杆现在仍保存在一农家小院内,我没有去看,因为能不能看到这些并不重要,来到这里,仿佛是故地重游,感受依旧,只不过已不再是两千五百年前的旧模样。

  晋阳什么时候开始被称为太原,秦始皇为什么要来晋阳,驻守晋阳的韩王信为什么会投降匈奴,薄太后为什么要跟着刘恒一起来到晋阳,汉文帝为什么称晋阳为龙潜之地,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七章:龙潜太原 

家园 第七章 龙潜太原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七章 龙潜太原

  公元前260年,纸上谈兵的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断送了四十万赵国士卒,后世的许多历史学家对这一数字曾多有怀疑,但毋庸置疑的是,本来就在秦赵争霸中十分被动的赵国,自长平之战后,则完全处于劣势。第二年,秦将司马梗的大军已经完全占据上党地区,兵临晋阳城下,晋阳城在经历了晋国的两次内乱后,第一次面临异国军队的挑战。为了限制秦帅白起日益膨胀的权势,巩固自己的地位,丞相范睢说服秦昭襄王,使秦军在赵国割让六座城池之后退回上党地区。两年之后,坑杀四十万赵军的白起被逼自尽。

  六座城池换取的仅仅是晋阳城十一年的安宁,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挥师北上,攻取了赵国三十七座城池,晋阳外围的榆次、新城、狼盂全部被秦军占据,晋阳已是孤城一座。曾在范氏、中行氏联军以及智、韩、魏联军的两次围攻中安然无羡的晋阳城在苦苦支撑一年之后,最终陷落。公元前247年,秦设立太原郡,以晋阳为郡城,这是太原第一次做为地区的建制名出现。不久,太原郡成为当时正受太后宠信的长信候□□(音烙矮)的封国。

  公元前246年,十三岁的嬴政即位,晋阳城献给他的礼物不是恭贺的祝辞,而是反叛的檄文,尽管晋阳城的反叛很快被蒙骜平定,但又一次让人们体会到了晋阳城不畏强权、顽强不屈的个性,这一个性也成为晋阳城的优秀传统,并在此后的岁月里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公元前232年,秦国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其中一路由太原发兵,晋阳城,这座赵国最初的都城,此时却成为秦国进军的策源地。赵国此是却是天灾人祸不断,首先是发生地震和大饥荒,接着,又自毁长城,听信奸臣郭开的谗言,杀害了屡建战功的名将李牧。公元前228年,秦军攻克邯郸,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灭亡。

  就在赵国灭亡不久,嬴政在匆匆赶往邯郸的路上来到了晋阳,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自然也就成为驾临太原的第一位皇帝,前方战事正酣,他为什么要放下军国大事不辞劳苦的远行呢?

  当初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异人即位前在赵国邯郸做人质,嬴政出生不久,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只身逃归秦国,嬴政与其母赵姬,直到公元前251年异人即位后才得以回到秦国。在赵国的八年,成为嬴政一生中最为困顿最为屈辱的八年。

  嬴政到达邯鄣后,找到当年与他们母子有仇的人,将他们全部活埋。然后,又从太原、上郡返回了秦都。

  这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典型作风!一个八岁孩童的心中竟然会埋藏下如此刻骨铭心的仇恨,等到他三十一岁贵为天子时,还要屈尊亲自去用那么残忍的手法复这锱铢之仇。一个如此心态的人成了皇帝,这真他的子民的不幸。就在同年,他的母亲赵姬去世,只是不知赵姬是在听到复仇的消息后满意地闭上眼睛呢,还是认为自己的死是上天对嬴政极端行为的报应。

  暴秦统一中国十五年之后就在群雄并起的烽烟中灭亡,取而代之的是汉朝。

  匈奴骑兵一天即可攻到太原,这是我读书时,第一次从中学历史课本中看到太原的名字,与它同时留在脑海中的还有汉王朝与匈奴长期而猛烈的战争。从那时起,在此后的五百年中,晋阳成为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前哨。

  公元前201年,刚刚坐上皇位的汉高祖刘邦开始向昔日与他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们举起了屠刀,这一年的十二月,他在云梦泽诱捕楚王韩信,将其改封为淮阴候。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人引起了刘邦的疑惧,他就是战国韩襄王的孙子,身高八尺五寸、雄壮勇武的韩王信。韩王信的封国颖川靠近洛阳和淮阴,属于战略要地,此时他在这个流氓的眼中,已由过去冲锋陷阵的勇将变为卧榻之侧的一只猛虎。

  几天后,刘邦以抵御匈奴为理由,将韩王信改封到晋阳,以太原郡21县为其属国。韩王信上书说:我的封国靠近边界,匈奴多次入侵那里,晋阳离边塞较远,请允许我建都于马邑。在刘邦看来,这样的心腹之患自然是离得越远越好,于是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第二年的秋天,匈奴骑兵包围马邑城,韩王信一方面向京都求援,一方面为缓解匈奴骑兵的攻势而派遣使者与匈奴单于冒顿进行和谈。汉天子的援兵未至,指责他与匈奴和谈的使臣却先期到达,韩王信索性投降了匈奴。韩王信的反叛,刘邦本人要负主要责任。

  韩王信与匈奴合兵一处,挥师南下,很快就攻到太原,这是异族人的军队第一次兵临晋阳城下。

  汉高祖刘邦坐着了由四匹不同毛色的马拉的御辇率领乘坐牛车的官员们御驾亲征,抵达晋阳。汉军首先击败了韩王信的军队,接着,十几批侦察骑兵都回来报告说所见的匈奴大军都是老弱残兵和瘦小的军马。于是,刘邦不顾使汉军十之二三的士卒冻掉手指的严寒天气,不顾曾出使过匈奴的刘敬的反对,固执地从晋阳出发,率领以步兵为主的三十二万大军钻入冒顿诱敌深入的伏击圈,与他的先头部队在白登山被冒顿的四十万精锐骑兵包围了七天七夜。最后,刘邦以陈平之计,走夫人路线,用珠宝贿赂冒顿的阏氏,同时呈上的还有据说是即将献给冒顿的汉族美女的写真集,这才找到机会突出重围。

  刘邦脱险之后,不是反省自己的失误,而是迁怒于人,除了刘敬被封候外,其它十几批侦察骑兵全部被杀。

  匈奴军队撤走之后,刘邦封大将陈希为列候,以赵国相国的身份统领赵国和代国的军队负责边防事务,陈希赴任前曾向淮阴候韩信辞行。三年后,陈希在代地反叛,刘邦亲率大军征讨。

  陈希的反叛促成了两件事,一是吕后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淮阴候韩信,并杜撰出一个陈希辞行时,韩信摒退左右,拉着陈希的手劝其造反的故事。后世的史家无一例外地同情韩信,即使是在汉代,司马迁也对韩信的谋反持怀疑态度。促成的第二件事是刘邦平定代地之后,封刘恒为代王,建都晋阳。刘恒是刘邦八个儿子中的第四子,封为代王时年仅八岁。

  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来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妻子,魏豹被韩信击败之后,薄姬被召入汉宫,但入宫一年多,却连刘邦的面都没有见过。

  薄姬年少时,与闺中好友管姬、赵姬相约,将来如果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彼此的友情。竟然是如此之巧,管姬与赵姬先后被选入汉宫,并得到汉王的宠幸。有一次,刘邦御驾河南成皋灵台,管姬与赵姬两美人入侍,她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少年时与薄姬相约之事,不禁相视而笑。汉王问她俩笑什么,两人以事实相告,刘邦竟对薄姬产生怜爱之情,当晚便召幸薄姬,并将她册封为姬。

  薄姬有幸,汉室有幸,刘邦一夜的怜香惜玉而留下龙脉,公元前202年,薄姬生下了皇子刘恒。但是,薄姬姿色不如戚夫人,心计不如吕后,此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得到刘邦的召幸,薄姬因而专心抚育刘恒,刘恒赴晋阳就王位时,薄姬得以同行。

  塞翁夫马,焉知非福,戚夫人一心争宠,哭闹着要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刘邦一死,不仅荣华富贵成了过眼烟云,连自己与儿子都不能保全。薄姬性格宽厚,安心随幼子远离京都,得以避吕后之祸,而她精心抚育的刘恒,成为整个汉代口碑最好的一位皇帝。

  与薄姬相似的是,汉初的另一个太后窦姬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吕后临朝称制之后,准备将部分宫女分赐给各藩王,其中有一个姓窦的宫女,为了回到家乡,好寻找两个失散的弟弟,主动要求去赵国。然而,宦官在造册的时候却鬼使神差地将她分到了代国。诏书已经颁下,自然无法改动,窦姬哭哭啼啼地与其它四位宫女离开长安,前往晋阳。

  宦官的小小失误就这样改写了汉代的历史,代王刘恒在五位宫女中一眼看中了窦氏,当晚便传她侍寝。

  窦氏后来被立为皇后,她的儿子刘启就是汉景帝。

  公元前181年六月,赵王刘恢在宠姬被吕后毒死之后悲愤交加,自杀身亡,这是继毒死如意,饿死刘友之后,死在吕后手上的第三位赵王。这一年秋天,吕后派使者来到晋阳,想要改封刘恒为赵王,刘恒很恭敬地说自己心甘情愿地为大汉王朝守卫边远的代国。

  公元前180年,篡夺汉位十六年的吕后去世,大臣周勃、陈平等人诛灭吕氏家族。大臣们接下来商议拥立新的皇帝,有人提议扶立高祖的嫡长孙齐王,马上有人反对说:“吕氏就是凭借外戚的地位篡权作恶,几乎毁掉了刘家天下,齐王外祖母家的驷钧是个有名的恶人,如果立齐王为皇帝,只怕会重蹈吕氏的复辙。”还有人提议立淮南王刘长,但他过于年少,外祖母家也颇为凶恶,因而被否决。

  大多数大臣一致推举迎立代王刘恒:代王是目前高祖儿子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为人仁孝宽厚、谦让俭朴,他的母亲薄姬一家谨慎善良,代王的舅舅薄昭素来被称为忠厚长者。

  于是,汉都使者前住晋阳迎接代王刘恒,时年二十五岁的刘恒仁厚有余而魄力不足,他甚至怀疑使者的真实性,辅佐他的大臣中也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有人认为无可怀疑,速速入宫,有人主张假托有病,静观形势。

  刘恒同薄姬商议后依然没有拿定主意,又用龟甲占卜,卜人说龟甲显示代王将要成为天子,于是刘恒派遣他的舅舅薄昭前住京城,会见周勃。等薄昭回到晋阳禀报了京城的情况之后,刘恒这才放心,与随从们分乘六辆驿车前住长安即位,这就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之前,在晋阳做了十七年的代王,因此,他对晋阳有着深厚的感情,称晋阳为“龙潜之地。”公元前177年,汉文帝曾回晋阳游玩了十多天,接见昔日在晋阳时的部属,还下诏免去晋阳、中都两县人民三年的田税。

  汉文帝是中国封建历史中少有的贤圣君主,尤其是他仁爱的内心与俭朴的品质更值得人们称道。对大臣,他尽量宽容并采纳他们言辞激烈的批评意见;对南越王、吴王等人,他以德报怨以稳定汉王朝宗室的安定;对百姓,他主张用德政去感化和薰陶他们。

  汉文帝曾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减轻刑罚,取消连坐和肉刑,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充分展现出他的人道精神。

  汉文帝曾想修建一座露台,当得知花费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资产后,就取消了这一计划,这个故事还被收入中学的历史课本。汉文帝本人只穿粗丝衣服,他所宠爱的慎夫人,穿的衣服也不曾长达地面,他在去世前还专门下诏要求丧事从简。

  薄太后唯一的弟弟薄昭杀死了另一名汉朝官员,汉文帝不忍心用国法处死自己的舅舅,但在情与法面前,他还是做出了果断的选择,派遣使臣让薄昭自尽以维护律法的尊严。

  司马迁曾借群臣之口称赞道: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大于孝文皇帝。

  西汉是游侠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关中大侠郭解为什么亡命太原,身在官场的大侠孙斌为什么要夜走四百里在太原截杀官府的囚车,太原大侠鲁公孺是何许人也,《并州歌》又是为哪位大侠所作,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八章:游侠列传

家园 第八章 游侠列传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八章 游侠列传

  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司马迁

  汉武帝的一纸诏令,名满天下的关中大侠郭解被迫亡命天涯,他逃亡的最终目的地,是北地重镇太原。

  元朔二年,为了充实京师,汉武帝下令关中地区资财超过三百万的富户迁往茂陵居住,郭解虽然并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但是,一方面,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的迁移对象,不仅包括富户商贾,而且还有那些需要加强控制的豪杰巨侠;另一方面,负责此事的杨县掾也想趁此机会将郭解这个令县吏们头疼的不安定因素送出轵县,郭解于是也被列入了迁移名单。名将卫青曾为此向汉武帝求情,但汉武帝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大将军替他说话,可见他并不贫穷。”

  郭解终于被迁移到了关中,为他送行的豪客们送给他的礼金就达一千余万,超过了迁移标准的好几倍。就在关中豪杰争相与郭解结交之时,杨县掾和他的父亲杨季主先后被人刺杀,杨家告状的人又被杀死在宫门之下,这一系列血案最终促使汉武帝亲自下令拘捕郭解,郭解将老母安置在夏阳后,孤身来到临晋。

  面对天下英雄仰慕的郭解,素昧平生的临晋大侠籍少公帮助他出关,逃亡到了太原,当追踪而来的官吏找到籍少公时,籍少公慨然自尽。

  当时的太原,“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孰,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汉武帝后来在元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06年创立“州刺史”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刺史部,古“九州”之一的并州又成为十三刺史部之一,当时并州所辖区域为今天的山西省大部和内蒙古、河北一部分,治所就在太原。太原始终是西汉王朝抗击匈奴的军事重镇,也正因为此,当地百姓民风强悍,精于骑射,任侠尚武之风极盛。今天的太原城中,仍有一条小巷名叫侠义巷,虽然我至今没有光顾过这条大多数太原人都不知道的小巷,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因何而来,但我相信,小巷里一定流传着动人的故事。

  史书有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这或许正是大侠郭解亡命太原的缘故。

  侠,产生于礼崩乐坏、人性光辉极度张扬迸放的春秋乱世。在反抗暴秦、楚汉相争的动荡岁月里,到处是萍踪侠影,刘邦的许多部下都曾经是游侠,再加上汉初宽松自由的黄老政治,使得西汉成为游侠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然而,“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侠义所追求的自由与朝廷所倡导的秩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侠,终于不再被朝廷认可,《史记》、《汉书》之后,官史也不再为游侠立传。

  绰号“苍鹰”的洪洞人郅都,就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豪强侠客,维护封建秩序的名臣。在酷吏们的屠刀面前,曾经风光无限的游侠们尊严扫地。

  游侠的黄金时代结束了,郭解,在劫难逃。

  隐藏在太原的郭解最终被官府擒获,而此时,一个轵县的儒生因为批评郭解而不合时宜地被郭解的门客杀掉并割去了舌头,继自己的父亲因为行侠而在汉文帝时被杀之后,一代大侠郭解最终被汉武帝下令灭族。

  只要人世间存在着不平,侠就不会消失,活跃于乡闾的平民之侠逐渐失去了光辉与锋芒,游侠隐入了江湖,甚至隐入了官府。

  陈遵,官至京兆尹、廷尉,位列九卿之一,年少时即为游侠。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汉宣帝因戾太子巫蛊之祸而流落民间时,喜好游侠,常和陈遵下棋,陈遵总是输多赢少。宣帝是个十分看重旧情的人,即位后,不弃贫贱时的糟糠之妻而将其封为皇后,曾下诏寻找年少时失落的宝剑。陈遵后来得到宣帝的重用,不久升迁为太原太守,宣帝在给陈遵的诏书中,回忆起当年博奕之事,宣帝甚至还清楚的记得陈遵的妻子君宁当时常看他们下棋。陈遵即使做官以后,也依然保持着游侠风范,喜好结交天下豪客而疏于公务,做南阳太守时,曾因畅饮于寡妇左阿君家中,醉卧不归而遭到同僚的弹劾。

  东汉名臣第五伦之孙第五种很早就名冠州郡,做兖州刺史时,权臣中常侍单超的侄儿济阴太守单匡贪婪凶暴,第五伦搜捕单匡下属四十余人,查抄的家财达五六千万,并因此而弹劾了单超。

  中常侍,是负责传达诏令和掌管文书的宦官,权力极大,《三国演义》中大将军何进诛杀的蹇硕等人就是中常侍。当时,单超专断朝政,以第五种招降了三千余盗匪为由进行诬陷,将其流放偏远的朔方,准备由单超的外孙担任朔方太守的董援借机报复。

  第五种到兖州之前,手下有一名副官名叫孙斌,因其品行贤良而深得第五种信任。孙斌知恩图报,当他得知第五种被流放朔方的消息后,洞悉了单超的阴谋,找来朋友闾子直和甄子超,陈述了自己的计划,得到两人的赞同。于是,孙斌带领一批侠客星夜兼程一路追赶而去,在太原伏击了押送第五种的囚车,杀死随行的官吏,然后,孙斌将第五种扶上自己的坐骑,自己则步行护送,一天一夜狂奔四百里,得以脱险。

  第五种隐居几年之后,一位昔日同僚上书为他申冤,第五种得以赦免,孙斌也因此侠名远播。

  据《史记》记载,西汉太原也曾产生过一位大侠,名叫卤公孺,也有称做鲁公孺的。司马迁说,在郭解之后,行侠的人很多,但傲慢无礼不足称道,而卤公孺虽然行侠却有谦虚退让的君子风度。我很想找到更多有关卤公孺的文字,但终究未能如愿。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史书上虽然难以再找到太原侠客的影子,但勇悍任侠的太原子弟历来从军戍边者极多。直到今天,军营之中仍有“太原狼”的说法,随意翻开诗集,我们就能得到印证。

  唐代常建《塞上曲》中有云:“翩翩云中使,来问太原卒。百战苦不归,万头怨秋月……”,太原诗人王昌龄《塞下曲》中有云:“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中有云:“凉秋八九月,铁骑入幽并。”唐代刘济《出塞曲》中有云:“倚是并州儿,少年心胆雄。一朝随百募,百战争王公……”

  许多太原籍的诗人例如王昌龄,写出了更多千古呤颂的边塞诗,这些瑰丽雄浑的诗句,不仅出自于他们卓越的文采,更出自于他们豪放洒脱的侠客风骨。很多盛唐诗人拥有可贵的侠客气质,否则,仗剑远行的李白又怎能平白无故的出现在梁羽生的《大唐游侠传》中呢?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两首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分别出自于两位太原诗侠:王之涣和王翰。两人均是少有侠气,时常击剑悲歌,性格豪放不羁,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他们在边塞诗上成就。而王瀚还因为喜爱结交豪侠,与他们一起畅饮游乐被上级贬官,这一点倒是与小李飞刀的被迫辞官有相似之处。

  除了边塞诗之外,还有一首古代民歌被收录进了《乐府诗集》,它的名字就叫《并州歌》:“士为将军何可羞!六月重(衤因)披豹裘,不识寒暑断人头。雄儿田兰为报仇,中夜斩首谢并州。”

  汲桑是西晋牧民首领,于乱世起兵反晋,自号大将军。在民歌中,汲桑似乎存在着精神障碍而不知寒暑,六月酷暑之季身穿豹皮外套命人摇扇纳凉,燥热难当便迁怒于摇扇之人而将其斩首。公元304年,西晋王朝的太原王、并州刺史司马腾在匈奴刘渊以及饥荒的双重攻击下撤离晋阳时,部将田甄与晋阳吏民一万多人为了“乞活”而跟随司马腾转战冀州。生性残忍的汲桑攻破邺城后,纵火十天,大肆抢掠,杀死了包括司马腾在内的官吏和百姓达一万多人,死难者中,晋阳百姓当不在少数。所以,汲桑被田甄的弟弟、并州侠士田兰斩于平原之后,晋阳百姓举城庆贺,大街小巷传唱着这首《并州歌》。

  不过,按《晋书?石勒传》记载,汲桑是被晋朝军队杀死于平原,而并未提及田兰。据《资治通鉴》记载,汲桑则是被田甄、田兰、薄盛起兵杀死于乐陵。对于身处乱世的百姓来说,不论是谁杀死了涂炭生灵的军阀,都是值得庆贺的,其实,他们更愿意相信有位侠客在护卫着苍生黎民。

  几千年来,中国百姓始终如此,他们呼唤有人来行侠仗义,斩奸除霸,他们呼唤青天大老爷来主持正义,洗除冤屈,什么时候,百姓不在需要侠客和青天时,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文明法制的国度。

  西晋末世,五胡乱中原,闻鸡起舞的诗人刘琨坚守着身陷重围的并州城,刘琨为什么要杀掉部将令狐盛,晋阳城为什么会在坚守十年之后沦陷,段匹(石单)为什么要杀掉刘琨,请看《太原沧桑》第九章:异域孤军

家园 第九章 异域孤军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九章 异域孤军

  与汉天子的文治武功同时载入史册的,是与匈奴长期而猛烈的战争,伴随着昭君远嫁的驼铃,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渐渐到来。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群雄逐鹿的东汉末世里,占据并州的,有死在义子吕布戟下的丁原,也有与曹操争锋的袁绍。曹操统一北方之后,身处大后方的晋阳城,在动荡的岁月里觅得了一份难得的平静,这一切,与曹操怀柔的民族政策也是分不开的。分裂后的南匈奴早在东汉年间就迁入了塞内,此后,被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大量内迁,曹操所分南匈奴五部,就全部居住在山西境内,最南到达到临汾地区,多民族的杂居与同化开始了。

  整个三国时代,太原几乎不被人们提及。当韬光养晦的司马懿装病在家以避大将军曹爽锋芒之时,曹爽派亲信李胜借回故乡荆州赴任之机以辞行为名探听虚实,李胜面对卧榻之上的司马懿说:“皇上派我担任本州刺史,特地来告辞。”司马懿此时却打开了岔:“这可真委屈了你,并州胡人很多,你要好好防备。我已是病入膏肓,这一去恐怕是再也见不到你了。”愚蠢的曹爽因此而放松了警惕,最终断送了身家性命和曹氏天下。

  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先被封为晋公,封地就在并州,后来又晋封为晋王,这也是晋朝国号的由来。

  西晋一统天下的春光里,当司马懿的孙子晋武帝司马炎坐着轻巧的羊车,沿着洒满盐水的竹叶小径去倚红偎翠之时,他绝不会想到内忧外患会如此之快地到来。

  司马炎尸骨未寒,西晋皇族长达十六年骨肉相残的“八王之乱”就爆发了,在这风云季会的乱世,各地都飘扬起反晋的大旗,公元 304年,“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的匈奴贵族刘渊在山西离石起兵反晋,建立汉国。早在三十多年前,齐王司马攸就看到了刘渊对西晋政权潜在的威胁,曾劝晋武帝说:“不除掉刘渊,只恐怕并州将不得安宁。”刘渊很快就击溃了西晋并州刺史太原王司马腾的军队,攻陷晋阳,几乎占据了山西全境。

  时势造英雄,板荡识忠臣,一个太原历史永远铭记的英雄――刘琨就在这个时候横空出世,接任并州刺史。

  出生于士族家庭的刘琨字越石,与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等人以文才著称,时人称之为“二十四友”,美丽的金谷园中传扬着他的诗名。

  文武双全的刘琨与祖逖同作司州主簿时,结为好友,同寝共宿,闻鸡起舞,两个怀有抱国壮志的挚友经常通霄达旦指点江山,相约倘若日后需要匡扶天下,将各率一支人马披坚执锐逐鹿中原。后来祖逖扣楫中流,挥师北伐时,刘琨在信中说,我每日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只恐祖逖先于我去尽一个臣子的责任。

  公元 306年深秋的早晨,洛阳广莫门下,诗人刘琨扶着马鞍回过头来,遥望晋室宫阙,泪水流满了三十六岁男儿的面庞。

  素怀大志以匡扶晋室为已任的刘琨如何能不落泪?刘渊的铁骑席卷山西,饥荒下的并州哀鸿遍野,而此时,持续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尚未结束,京城洛阳一带十三岁以上的男子全部都要去服军役,米价贵到一万钱一石;幽州刺史王浚为制止军士抢掠民妇,下令私藏妇女者一律斩首,结果因此被沉入易水的妇女就达八千人;成都王司马颖的部将石超劫持晋惠帝的车驾时,百官奔逃,惠帝身中三箭而身旁只有侍中嵇绍一人用身体护卫,面对“这是忠臣,不能杀”的天子金口,暴戾的士兵回答说“奉皇太弟命令,只保全陛下一人。”然后将嵇绍杀死在御车之上,鲜血溅满了惠帝的衣襟,饥寒交迫的惠帝唯一能做的,只有阻止随从清洗这件沾满忠臣鲜血的皇袍。

  破碎的山河无人收拾,手握重兵的西晋皇族仍在争权夺利自相残杀,还是在刘琨兄长左长史刘舆的提醒下,掌握实权的东海王司马越才任命刘琨为并州刺史,以重整军务,守卫这块身陷重围的“飞地”。面对关山万重,敌军阻隔,一身戎装的刘琨带着他的随从辞别洛阳,踏上了前往晋阳赴任的险途。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系马长松下,发鞍高岳头。烈烈悲风起,冷冷涧水流。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浮云为我结,归鸟为我旅。去家日已远,安知存与亡。慷慨穷林中,抱膝独摧藏。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资粮既乏尽,薇蕨安可食。揽辔命徒侣,吟啸绝岩中。君子道微矣,夫子故有穷。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弃置勿重陈,重陈令心伤。”(太原道注:本诗注解见刘琨诗选注)

  凶险的路途之中,一首《扶风歌》记下了刘琨的艰辛与慨叹。

  刘琨在上党招募了一支千余人的军队,最终转战到晋阳城,昔日“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孰,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的千年重镇此时竟是满目疮痍,原并州刺史司马腾带领一万多吏民撤离了晋阳,在饥荒过后,城中所剩不足二万户,断壁残垣之间,是嬴弱的饥民和倒毙的饿殍,长满荆棘的街道上,不时流窜着觅食的豺狼。

  刘琨在击退闻风而动的刘渊军队和盗寇的侵扰之后,开始安抚百姓,加强市政管理,不久,归附的流民和百姓越来越多,刘琨的父亲刘蕃也从洛阳赶来帮助他,晋阳城中又鸡犬之声相闻,恢复了往日生机。

  为了防范刘渊的进攻,刘琨完成了从春秋始筑晋阳后八百年来的第一次扩建,将原来周长四里的古晋阳城展扩为周长二十七里。刘琨以晋阳为根据地,开始组织并州各地力量反击匈奴汉国。

  当时整个中国北方都陷入战乱之中,各个民族的各种军事力量如同武林一样派别林立,各自为政的西晋地方官吏都在扩充实力招抚流民以图自保,身为并州刺史的刘琨因此与幽州刺史王浚难以避免地发生矛盾,甚至爆发冲突自相残杀。

  险恶的生存环境之中,少数民族的大军多次兵临晋阳城下,其中一次被胡骑团团包围,无可奈何之际,刘琨在深夜登城高奏胡笳,思念故土的胡骑涕泪交加,第二天不战自退。但殊死我活的军事斗争不是仅凭一曲胡笳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对抗日益强大的匈奴汉国,刘琨与鲜卑族拓拔部首领拓拔猗卢结拜为兄弟,结成军事同盟,但这却与支持另一支鲜卑部落的王浚产生了新的矛盾。

  公元 310年,匈奴汉国皇帝刘渊病逝,刘渊之子刘聪即位,第二年六月的“永嘉之乱”中,刘渊族子刘曜以不足三万的军队攻破西晋都城洛阳,俘虏晋怀帝,杀死西晋官吏及百姓三万余人。洛阳之所以在地方军阀手握重兵的情况下被轻易攻破,一方面是因为中央政权缺乏威信,难以指挥,另一方面则是各个地方政权一盘散沙,缺乏协调。刘琨与王浚的矛盾就是生动的注解。

  中学上历史课时,同学对彩页上中山靖王刘胜奢华的金缕玉衣感叹不已,而刘琨正是刘胜之后,高贵的血统使他始终保持着奢侈豪华、寄情声色的积习,而浓烈的诗人气质又使他很难成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出色的军事统帅,“八王之乱”中他为司马越统军征战时,就几次遭受惨败。史书上说,刘琨善于招揽安抚远方的人才,却不会统御控制手下的将士,经常一天之内有几千人归附,而每日脱离他的也不在此数之下。刘琨的部将中先后就有牙门将邢延、奋威将军令狐盛之子令狐泥、太原太守高乔、并州别驾郝聿、并州司空长史李弘、部将龙季猛等人投降叛变甚至反戈一击。刘琨的母亲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她规劝刘琨时预言说只怕因此带来的灾祸会殃及到我。

  喜好声色的刘琨宠信擅长音律的河南人徐润,任命他为晋阳令。徐润骄纵放肆,时常干预政事,引起护军令狐盛的不满,他劝刘琨杀掉徐润,刘琨却置之不理。当徐润倒打一耙诬陷令狐盛时,刘琨竟拘杀了令狐盛。

  令狐盛的儿子令狐泥投奔匈奴汉国后将并州虚实合盘托出,并带领匈奴兵乘刘琨平定雁门乌丸叛乱之机进犯并州,突袭晋阳,太原太守高乔、并州别驾郝聿献城投降,刘琨父母被令狐泥杀害。

  这年冬天,刘琨与拓跋猗卢的二十多万大军开始反击,在晋阳城外的汾河对岸大败后来的前赵皇帝刘曜,刘曜的军队死者十之五六,刘曜本人也负伤七处,从马上摔了下来,勇将傅虎将自己的坐骑让给刘曜后战死沙场。刘曜策马渡过汾河后逃回晋阳城,命令部下大肆抢掠之后连夜翻越蒙山逃跑。刘琨本想乘胜进军,但拓跋猗卢以军士疲劳为由婉拒,给刘琨留下一批军需,安排部将箕澹、段繁帮助守卫晋阳后撤兵而去。

  晋阳城在沦陷的几个月里再次遭到涂炭,刘琨只好移驻阳曲,在这里招集流散的部下。这一年,匈奴汉国大将军刘粲的参军卢谌投奔了刘琨,也就有了后来的“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卢谌的父亲和两个弟弟却都因此死在匈奴的屠刀之下。

  公元 313年,晋怀帝被刘聪毒死在平阳,十四岁的晋愍帝在长安即位。

  同年,西晋政府布署反击匈奴汉国,诏令刘琨与王浚合兵三十万进攻平阳,右丞相司马保集结三十万大军到长安待命,同时命令远在建康的后来的东晋皇帝司马睿率兵二十万克复洛阳。

  然而,就在刘琨与拓跋猗卢的大军被刘聪阻滞在平阳外围急需策应时,贪图安逸、避战自保的左丞相司马睿却以刚刚平定江东无力北伐为由拒绝出兵。

  不仅如此,面对励志北伐的祖逖,司马睿也仅仅授予他一个虚职,拔付一千人的军需,连兵器都不予配备,孤独的祖逖只好带着自己的亲军一百余户中流击辑,渡江北进。八年后,心力交瘁的祖逖忧愤而死。

  就这样,西晋王朝中兴的最后一次努力彻底失败。

  失去了最后一次机会的西晋王朝终于遭到了灭顶之灾,三年后的寒冬,走投无路的晋愍帝赤裸上身口衔玉壁向围困长安的刘曜投降,西晋灭亡,又过了两年,受尽侮辱的晋愍帝被杀害,时年十八岁。

  石勒,羯族人,演绎了一个从奴隶到皇帝的传奇故事,石勒这个名字是他率十八骑投奔汲桑后汲桑为他取的。

  刘琨很早就注意到了匈奴汉国的并州刺史石勒,为他找回了在战乱中失散的母亲和他的侄儿也就是后来的后赵皇帝石虎,但刘琨的招抚却被石勒婉拒。

  公元 314年,羽翼丰满的石勒开始实施他的反间计,一方面,他写信表示要归附幽州刺史王浚,同时力劝王浚自立为帝,另一方面,为了稳住刘琨,他又与刘琨相约结盟共讨王浚。结果,面对石勒对幽州的突袭,刘琨坐观成败而未对同僚施以援手,王浚的一万多精锐部队被屠戮殆尽,刘琨也失去了互为犄角的一条臂膀,晋阳成为西晋王朝孤悬于北方的最后一座堡垒。

  当刘琨明白这一切时,已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面对石勒的虎视眈眈而朝不保夕,在给皇帝的上表中,道出了这份英雄末路的无奈:北方地区的八个州,如今石勒已经消灭了七个,只有我幸存下来,石勒与我仅一山之隔,早晨出兵晚上就可到达,晋阳城内都震骇惶恐,虽然心怀忠诚与仇恨,但却是力不从心。

  公元 316年,西晋灭亡后,鲜卑族拓跋部发生内乱,拓跋猗卢被儿子杀害后,猗卢部将率数万人归附刘琨。本来刘琨完全可以借助这支力量东山再起,但此时石勒进攻乐平,刘琨准备引兵救援,箕澹、卫雄劝阻道:这些军士虽然都是晋朝的子民,但长期沦落异域,不了解您的恩德信义,恐怕他们不堪所用,所以不如养精蓄锐,等他们受到您信义的教化感召后再图一战。

  然而,刘琨却不肯放弃乐平,强令进兵,最终被石勒凭险设伏,几乎全军覆灭,就在这时,并州司空长史李弘投降石勒,晋阳失陷,刘琨进退无路,只得接受邀请,率领部下到蓟城投奔鲜卑族段部首领段匹?ぃㄒ舻蹋?。

  刘琨自身的弱点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即使历史允许假如,今天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无法选择时代的刘琨注定就是一个悲剧人物,西晋皇族的暗弱无能,东晋皇帝的偏安一隅,晋末北方群雄并起的混乱,都决定了任何人身陷四面胡歌之中很难有更大的作为,从刘琨朝辞广莫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他所有的努力都只不过是使自己的结局更为悲壮。

  身陷异域的晋阳城虽然在十年之后沦陷了,但无论是当初的临危受命,义无反顾的进军,还是后来的十年喋血,一次次克复中原功败垂成的不懈努力,诗人刘琨,树立起了一座英雄的丰碑。

  附:刘琨之死

  段匹?ぃ?是鲜卑族段部左贤王,他的父亲因为帮助晋朝征讨有功,被封为辽西公,后来成为幽州刺史王浚的女婿,王浚败于石勒后,段匹?そ尤斡闹荽淌贰?

  刘琨投奔段匹?ぶ?后,段匹?ざ运?极为敬重,两人结拜为兄弟并且联姻。第二年,他们歃血盟誓,相约共同拥戴和辅佐晋王室,上表进劝晋王司马睿即帝位。当时的刘琨完全可以前往建康谋求一个闲职,但他依然坚定地留下来完成未竟的功业。刘琨对前往劝进的外甥温峤说:晋朝国运虽然中衰,但天祚未变,我将建功立业于河朔,让你的声誉流播于江南,去吧,让我们共同努力。司马睿后来为刘琨加封官职,并赠名刀一柄,刘琨谢道:我将把它佩带在身边,用它来手刃胡虏。

  公元 317年秋天,段匹?ね凭倭蹒?为大都督,进军固安,召集包括段匹?ご拥芏文┎ㄔ谀诘牧硗馊?支鲜卑族段部军队共同征讨石勒。在素怀二心欲谋自立的段末波的游说下,另两支鲜卑军队也按兵不动,刘琨的最后一次努力失败了。

  公元 318年正月,段匹?さ男殖ぃ?鲜卑族段部大单于去世,段匹?で巴?奔丧时,刘琨派自己的长子刘群陪同,遭到已自立为新单于的段末波的袭击,段匹?ご蟀芏?归,刘群被俘。

  段末波对刘群礼遇有加,拉拢他结盟共同消灭段匹?ぃ?并许愿事成之后由刘琨接任幽州刺史,然后,派遣密使送刘群的亲笔信请刘琨做内应,不料,这封密信却被段匹?さ难猜咂锉?截获。

  驻扎在征北府的刘琨被段匹?ご掖艺偃ィ?段匹?さ萆狭跞旱那妆市潘担何也⒉换骋赡?,所以把实情告诉您。刘琨说:我和您结成同盟,志在洗雪国耻,即使我儿子的密信交到了我的手中,我也不会为了一个儿子的缘故而背叛您忘掉我们共同匡扶晋室的大义。

  段匹?に乩葱湃瘟蹒?,本来准备让其返回征北府,但他的弟弟段叔军说:如今我们内部不合骨肉相残,这正是外人图谋我们的良机,如果刘琨一旦起兵,我们整个部族都将被他吞并。于是,段匹?た哿袅肆蹒?,并召刘琨的儿子刘遵来见,刘遵闭门自守,段匹?て鸨?围城,刘琨部将龙季猛在军粮匮乏之际开城投降。

  其实,刘琨临危受命赴命晋阳之时,就对险恶的前程早有预料,做好了以死报国的准备。刘琨被扣押之后,预料段匹?ぶ战?会下毒手,但依然神色平静如常,他对部下说:人生自古谁能不死,生死自有天命,只恨我下不能保境于一方,上不能尽忠于皇上。身陷囹圄的刘琨以一首《重赠卢谌》将未尽之志托附给部属卢谌,希望他能效仿先贤,完成救国使命。

  “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球。惟彼大公望,昔在渭滨叟。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仇。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淮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宣尼悲获麟,百狩泣孔丘。功并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浮云。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车舟)。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太原道注:本诗注解见刘琨诗选注)

  威望极高的刘琨被扣押,自然引起一些部将的不满,他们准备出兵突袭,这其中包括后将军韩据,但韩据身为段匹?ざ?子小妾的女儿却将自己的父亲出卖,向段匹?じ婷埽?结果这批部将全部被诛杀。段匹?ずε禄嵋?起更大的变乱,决定杀害刘琨。

  就在这个时候,远在江南的镇东大将军王敦的使臣来访,刘琨听说后,对他的儿子说:王敦的使臣来却不告诉我,这是准备要杀我了。生死有命,可惜国仇家恨未能洗雪,愧对双亲呀。

  王敦是晋武帝的女婿,“王马共天下”时的权臣之一,当时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曾与石崇斗富的王恺宴请宾客,女伎吹笛走调,王恺就将女伎杀掉,一时满座皆惊,而只有王敦一人神色自若,王恺让美人敬酒,如果客人饮酒不尽,就当席将美人杀死,王导虽然不善饮酒但也只好一饮而尽,王敦却故意不肯接杯,美人惊恐失色苦苦哀求,王敦依然不为所动。

  有史书说王敦派遣密使要段匹?ど焙α蹒?,王敦虽然心狠,但他为什么要置刘琨于死地呢?我却找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也许这只是猜测吧。王敦后来起兵叛晋,病死于军中,死后被掘墓枭首。

  公元 318年五月初八,段匹?ぷ猿品钰?行事,将刘琨勒死,刘琨时年四十八岁,他的儿子、侄儿四人同时遇害。

  刘琨遇害后,朝廷因为还需要利用段匹?さ牧α壳V剖?勒,没有为刘琨发丧。

  刘琨的死,使段匹?な?去人心,不论晋朝人还是胡人,都因此不再归附段匹?ぃ?刘琨部将卢谌、崔悦率领刘琨余部投奔了段末波,辅佐刘琨长子刘群。

  段匹?ず罄丛诰?历多次惨败之后被迫投降石勒,但却时常准备归晋,几年后部属们计划拥戴段匹?て鸨?,事情泄露后被杀害。

  卢谌、崔悦上表为刘琨诉冤,在建康的温峤也为刘琨上书,几年之后,晋元帝下诏表彰刘琨,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愍”。

  乱世之中的晋阳城经历了怎样的烽烟?高欢为什么如此倚重霸府晋阳?高欢的子孙们是如何依靠晋阳建立北齐王朝的?“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说的是怎样一回事?周师又是如何成为唯一一支攻克晋阳的军队?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章:霸府风云

家园 第十章 霸府风云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章 霸府风云

  当东晋王朝偏安一隅的时候,这个被史家们称做“五胡乱中原”的年代里,黄河流域的各个民族在短短一百三十余年中先后建立了十五个政权。北方重镇晋阳,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乱与割据之中,八十多年的时间里,晋阳先后被五胡创立的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占据。与走马灯般的权力更迭相伴随的,是血腥的攻伐与杀戮。

  后赵政权的并州刺史张平在后赵灭亡之后,先后向前燕、前秦和东晋上表称臣,分别接受三家的爵位,希望以中立的方式保全自己的势力,但事与愿违,张平朝秦暮楚的行为遭来一次又一次的讨伐。公元 358年,前秦苻坚率兵征讨这个首鼠两端的三姓家奴,收伏了有万夫之勇的猛将张蚝,张平被迫投降,并州正式归入前秦版图。几个月之后,前燕的大军进逼并州,张平在并州苦心经营的三百多座营垒有一百三十八座投降,张平率兵三千出逃平阳。晋阳城从此被前燕占据十二年。

  公元 370年,前秦王苻坚派遣因扪虱谈天下而成名的丞相王猛率军六万讨伐前燕,三十万的前燕军队形同虚设,前秦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到晋阳城下才遇到真正的抵抗。面对久攻不下的晋阳城,前秦军挖掘地道直通城内,猛将张蚝率领数百名勇士破土而出,打开城门,一举攻占晋阳,生擒前燕并州刺史东海王慕容庄。前秦从此占据晋阳城十六年,公元 385年,苻坚被叛将姚苌缢杀之后,太子苻丕在晋阳即位,并在此建都二年。

  此后,西燕和后燕先后占据晋阳八年和二年。

  公元 396年,也就是参合陂大战的第二年,崛起于塞外的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φ?式称帝不久,即亲率四十万大军从平城出发,再次进攻后燕。世居尔朱川的秀容酋长尔朱羽健率领的一千七百名契胡族武士,就行进在这支旌旗逶迤两千余里的大军之中。

  九月,北魏大军到达阳曲,沿着西山进军到晋阳城下,北魏骑兵围城呐喊叫阵,后燕辽西王慕容农领兵出战,几乎全军覆灭,只有负伤的慕容农在三名骑兵的保护下逃到中山。北魏夺得并州后,这个刚刚复国的游牧民族第一次设置了政府机构,任命了刺史、太守等官吏。

  公元 439年,北魏攻灭北凉,统一黄河流域,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正当北魏王朝在六镇起义的烽烟中日趋颓衰的时候,尔朱羽健的玄孙,秀荣酋长尔朱荣却在平定起义的战争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占据晋阳城,自称为“太原王”,将高欢、宇文泰、侯景等名将收罗在自己的帐下。

  公元 528年,正当踌躇满志的尔朱荣准备一展宏图的时候,又一个绝好的机会出现了:对专权淫乱的胡太后越来越不满的北魏孝明帝下密诏命令尔朱荣发兵晋京,意图以此来胁迫胡太后退位。与胡太后早有罅隙的尔朱荣当即命令高欢为先锋进军洛阳,可惜这个十九岁的年青皇帝此时却优柔寡断起来,下诏将高欢阻止在了上党。但胡太后却不像她的儿子那样顾及母子之情,将孝明帝毒死之后,立三岁的元钊做了傀儡。

  尔朱荣得到消息后,立即上书,对孝明帝的死因提出质疑,并要求率兵进京查究实情,重立新君。胡太后迫于晋阳的势力,派遣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前往晋阳进行安抚。

  不久,尔朱荣从晋阳起兵南下,兵不血刃,进入洛阳,发动“河阴之变”,把已经削发的胡太后和元钊沉河淹死,又诱杀朝臣两千余人,将汉化北魏贵族和仕魏的汉族官员几乎屠戮殆尽。尽管因为条件和时机尚不成熟而未能自立称帝,迁都晋阳的计划也没有实现,但受封为天柱大将军的尔朱荣从此牢牢控制了北魏朝政。

  然而,尔朱荣权势太盛,尽管他为北魏王朝殚精竭虑戎马倥偬,先后平定葛荣等人的叛乱,击败后梁名将陈庆之,但他的女婿孝庄皇帝还是必欲除之而后快。两年之后,三十八岁的尔朱荣不听尔朱世隆的劝告,仅率五千骑兵从晋阳赴京探望快要生产的女儿也就是孝庄帝皇后,最终被孝庄帝设伏亲手杀死在明光殿。

  就在这年冬天,尔朱荣的侄儿尔朱兆攻占洛阳,将孝庄帝掳至晋阳。不久,尔朱兆不顾高欢的劝阻,将孝庄帝和尔朱荣的另一个女婿陈留王元宽同时缢杀在晋阳三级佛寺中。与尔朱荣死后数千孝衣素甲的胡兵哭声震动洛阳相比,这位苦命的皇帝死得相当寂寥。

  尔朱荣在世的时候,就曾对左右说:尔朱兆虽然勇猛,但以他的能力,统帅的军队不能超过三千,尔朱兆不是高欢的对手,最终要受其所制。

  出身于官僚家廷的汉化鲜卑人高欢虽然家境贫寒,但却深沉大度,轻财重义,有豪侠风范。相貌奇伟目光深邃的高欢在城头服劳役时,出身名门的娄昭君对他一见倾心,认为高欢就是她命中注定的丈夫,通过自己的丫环向高欢表达了爱慕之心,并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做为聘礼。史书同时也有不同的记载说,高欢最初曾因为身材瘦弱,形容憔悴而不被尔朱荣重视,这自相矛盾的说法究竟哪一个更为接近历史原貌呢?杰出的军事统帅尔朱荣不会过分地以貌取人,但一次次拒绝名门望族求婚的娄昭君却不大可能看上一个一无是处的穷小子,我想,高欢在身形相貌和气质上应该有着过人之处。

  成婚后的高欢骑着娄昭君为他买的战马参加了镇军,很快就凭借自己的才干得到尔朱荣的信任,成为他手下的大将。

  尔朱兆缢杀孝庄帝不久,高欢从晋州领兵北上破解了一支胡兵对晋阳城的围困,胸无城府的尔朱兆因此将尔朱荣的告诫忘得一干二净,不仅发誓结为兄弟,并几次只带少量的骑兵前往高欢的营地通霄达旦地开怀畅饮。

  相反,高欢却始终对尔朱兆保持着戒备,当时尔朱兆正为流民叛乱而焦头烂额,他对高欢说:葛荣二十万被流放的部下前后大大小小反叛了二十六次,虽然已被杀掉一半,却仍然在谋划新的叛乱。高欢建议说:六镇流民叛乱,不能全部杀掉,应该派遣一名心腹之人统一指挥管束他们,惩处反叛首领,这样就能保证他们不再为患。尔朱兆问:那么交给谁合适呢?这时,高欢部将贺拔允建议由高欢统领,高欢挥拳便向贺拔允打去,击落贺拔允的一颗牙齿,怒斥道:天柱大将军在世时,我们受他的调遣就如同鹰犬一般,现在天下之事取舍全在大王,你怎敢僭越职权大胆妄言?请大王杀了他!尔朱兆以此认定高欢对他十分忠心,就将十几万六镇之民交给高欢统领。

  高欢不久就和尔朱兆彻底决裂,进军洛阳,废掉节闵帝,另立孝武帝。高欢被封为大丞相、天柱大将军,掌握了北魏朝政大权。

  公元 532年秋天,高欢彻底消灭了尔朱氏的势力,占据晋阳城,与尔朱荣、尔朱兆一样,把晋阳城做为他的根据地。这些乱世军阀为什么如此看重晋阳城呢?首先如高欢所言,是晋阳“四塞”的险要地势,处于汾河谷地的晋阳城四周都有群山做为屏障,在军事上占尽地理优势,非常适合这些怀有野心的军阀割据称霸。第二,南北朝时代,晋阳城处于北朝的中心,进可南下直取中原,退可凭借城池坚守待援,即便大势已去,也可以北逃塞外以待卷土重来。第三,京都洛阳无险可守,从西晋以来,洛阳一次次被轻而易举地攻破,如何能让这些枕戈待旦的军阀们睡得安心?

  于是,高欢开始了对晋阳城的苦心营建,他把大丞相迁到这里,史称霸府,又将三州六镇的鲜卑族人迁到晋阳城外围居住,后来还在城中兴建了晋阳宫。晋阳宫与其说是一座宫殿,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战略物资储备库,里面不仅储藏着兵器、军械和粮食,甚至还有大量的妇女。高欢就坐镇晋阳城,遥控北魏朝政。

  高欢占据晋阳的第二年,北魏的另一大军阀占据关中的贺拔岳派遣冯景出使晋阳,高欢约定要与贺拔岳结为兄弟,但冯景回去后却说高欢奸诈有余而真诚不足,不可信任。为此,贺拔岳的部将宇文泰自告奋勇来到晋阳再次探听虚实。双雄会上高欢惊异于宇文泰的相貌,称赞说:这个年轻人的仪表不同寻常啊!高欢极力想挽留宇文泰,但宇文泰坚持要回去复命。放走宇文泰之后,高欢有所醒悟,急忙派遣快马追赶,可能是宇文泰早有防备吧,追兵一直赶到函谷关都没有追上,只好返回。高欢的预感没有错,就是这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转眼就成为他强劲的对手,与高欢及其子孙们展开了长达几十年争斗。

第二年,北魏分裂,宇文泰控制了建都于长安的西魏,高欢控制了建都于邺城的东魏。从此,双方爆发了以吞并对方为目的的无休止的战争,高欢一次次地从晋阳出师去讨伐西魏,但总是败归的时候多,凯旋的时候少,中国著名的古代民歌《敕勒歌》就产生于高欢败退玉壁城的战争中。

  在东西魏争霸的时候,北方柔然国的力量日益重要起来,东魏和西魏先后与柔然国联姻以安抚头兵可汗,西魏文帝就让自己的皇后出家为尼,迎娶了头兵可汗的女儿。为了瓦解西魏与柔然国的军事联盟,高欢派遣使者前往柔然国为自己的长子高澄求婚,岂料,头兵可汗说:高丞相如果是为自己求婚的话才可以联姻。在妻子娄昭君的劝说下,高欢迎娶了茹茹公主。头兵可汗之所以坚持将公主嫁给已经年近五十的高欢,大概是为了赢得一个长辈的身份,也可能是对高澄能否继承高欢的地位缺乏信心吧。头兵可汗派遣他的弟弟秃突佳护送女儿,并指示说:什么时候看见了我的外孙什么时候你再回来。茹茹公主来到晋阳后,娄昭君又将自己居住的正室让给公主居住,高欢为此激动地跪谢妻子的大度。茹茹公主性格严肃刚毅,终身不肯说汉语,身边妻妾成群美女如云的高欢为了国家利益却不得不善待公主。有一次,高欢生病,不能前往公主的住处,秃突佳知道后口出怨言,高欢便立即抱病登车前去探望公主。高欢对柔然的屈从与迁就所失去的颜面在八年后他的儿子高洋横扫柔然之时彻底挽回,柔然的一个王爷只因为进献的马匹不太强壮,就被拔掉头发,发配到晋阳去背炭。

  写到这里,不能不再提到北齐神武明皇后娄昭君,一位慧眼识才的传奇女子。高欢贫贱时他们就相濡以沫患难与共,高欢在怀朔被杖打得后背几无完肤时,娄照君日夜在身旁伺候,后来他们出逃到并州,出身名门的娄昭君亲自点燃马粪做饭,为高欢缝制靴子,直到富贵之后,娄昭君也依然节俭,自己纺织针补。年少糊涂的高澄与父亲的小妾郑氏私通被婢女告发后,高欢一时恼怒将高澄关押,娄昭君也被幽禁。当高欢想起娄昭君的恩义召回他们母子时,娄昭君与高澄一路跪拜着前来相见,三人抱头痛哭,和好如初。今天晋源区古城营村的九龙庙,传说就是百姓感念恩德奉祀娄昭君的祠庙。

  公元 546年十一月,在历时五十余天损失七万将士之后,高欢再一次在玉壁城下惨败,一颗流星坠入了高欢的大营,重病中的高欢流着眼泪,与大将斛律金指挥东魏军队高唱着稳定军心的北方民歌《敕勒歌》黯然撤兵。

  回到晋阳后,病入膏肓的高欢将长子高澄从邺城招来,事无具细地面授机宜安排后事。一个月后,高欢在他所钟爱倚重的晋阳病逝。

  不出高欢所料,手握重兵的大将侯景在得到高欢重病的消息后就起兵反叛,向南朝的后梁投降。两年后,候景困死梁武帝自立,不久被部将诱杀。

  高澄按照高欢的遗命,秘不发丧,安排好晋阳的守卫之后,前往有可能发生变故的州郡巡视,安抚下属。面对前途未卜的行程,他拉着部将赵彦深的手流着眼泪说:我把母亲和弟弟们托付给你了,希望你不要辜负我的期望。高澄明白,一旦各地有变,他只有固守晋阳,只要拥有晋阳,高氏就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五个月后,安定了东魏政局后的高澄留下弟弟高洋镇守京都,从邺城回到晋阳,按照汉代为名臣霍光举行丧礼的规格和仪式安葬了高欢。

  高澄遇刺身亡后,他的弟弟高洋接掌朝政,并在公元 550年废掉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

  邺城虽然是北齐的京城而晋阳只是别都,但高洋和他以后的历代北齐皇帝每年都有很长时间在晋阳宫处理政事。文宣帝高洋即位于晋阳宣德殿,驾崩于晋阳宫;废帝高殷即位于晋阳南宫;孝昭帝高演即位于晋阳,驾崩于晋阳宫;后主高纬即位于晋阳北宫。晋阳成为北齐实际的政治和军事中心。从史书上我们可以频繁地看到:北齐皇帝一次次从晋阳出发征讨北周和北方的几个游牧民族,又一次次在战争结束之后率军返回晋阳。

  高氏家族也如同后世晋商们不遗余力地建设自家大院一样营建着别都晋阳,高欢建设了晋阳宫;高纬在春秋时代的古晋阳城中建设了大明宫,城中之城的古晋阳城因此被称为大明城;幼主高恒修建了壮丽的“十二院”,其豪华程度超过了邺城的皇宫。为保卫晋阳,高洋还在离石一线亲自督修了四百余里的长城。晋阳城中的霸府风云早已在那场冲天的大火中无处追寻了,但晋祠的山水、天龙山上的石窟、蒙山的大佛、童子寺的燃灯塔前,我们依然能够凭吊到高家子弟的故园春梦。(太原道注:以上内容详见第十一章天龙山)

  有一件事情很能说明晋阳对于高氏家族的重要性,就在高洋自立前夕返回晋阳城的时候,带领披甲将士八千人向东魏孝静帝辞行。在二百多名手持兵器涌上昭阳殿台阶的武士如临大敌般地虎视眈眈之下,高洋通过礼部官员启奏道:臣有一些家事,必须赶回晋阳处理。望着高洋远去的背景,曾经被高澄辱骂殴打却无可奈何的孝静帝哀叹道:高洋看来不能相容于我,我真不知道会死在哪一天。在高氏家族常被轻视、年仅二十岁的高洋之所以如此的飞扬跋扈肆无忌惮,无非就是因为他牢牢掌握着难与争锋的晋阳这一军事重镇。孝静帝后来与三个儿子都被高洋毒死,尸骨在安葬之后又被掘出抛进了漳水。

  六年后,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在叔父的帮助下,废掉西魏恭帝,建立了北周,它与北齐这个老冤家之间的战争仍在时断时继地进行着。

  公元 563年冬季,北周与突厥联军兵分三路,突破雁门关长驱直入,计划与正在进攻平阳的北周南路军会师晋阳。

  当北齐武成帝踏着几尺厚的积雪日夜兼程赶到晋阳后,却被逼近晋阳的敌军的威势所震慑,准备弃城逃跑,在娄昭君的外甥娄睿与河间王高孝琬的勒马苦劝之下才决定任命娄睿统领六军,坚守晋阳。

  几天后,当武成帝在大年初一登上晋阳北城时候,看到的是在娄睿管束下军容整束的北齐将士。北齐军队的斗志瓦解了敌军的联盟,突厥人因此埋怨北周说:你们说北齐混乱,所以才来讨伐他们,但现在看来他们早有戒备,如何能够取胜?不肯出战的突厥军队此后在西山之上徘徊不前,退出了战斗。

  厚厚的积雪限制了骑兵的冲击,北周军队以步兵为先锋从西山杀向晋阳城,北齐精锐部队以逸待劳,在北周军队接近晋阳城下时全军出击,北周军队大败而逃。

  娄睿后来长期担任并州刺史,死后埋葬在晋祠南五里的王郭村。1980年,有关部门发掘了此前已被盗掘过的娄睿墓,珍贵的北齐壁画得以重见天日。北齐娄睿墓的发掘,因其极其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后来被评定为新中国最重要的十项考古发掘工作之一。

  鲜卑族的原始血性与至高无上的权力相结合,演化为高欢后代们的残暴与荒淫,再加上北齐皇帝们无一例外的政治短命而造成皇权的频繁更迭,最终使东魏与西魏势均力敌的角逐在北齐与北周时代发生了根本改变。

  娄昭君曾愤然责骂道:一个英雄的父亲怎么生出这样混帐的儿子?!正是这些不肖的高氏子弟断送了自家仅仅二十七年的天下。

  公元 576年,当第四封晋州告急的文书送到正在天池围猎的“无愁天子”高纬手中时,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高纬却陪着兴致正浓的淑妃冯小怜又围猎了一次方才返回。当围攻平阳的北齐军队挖掘地道陷塌了几丈的城墙时,驾临前线的高纬却因为命令全军将士等待正在梳妆的冯小怜出来观看攻城的壮观场面而贻误战机。御驾亲征的高纬此时考虑的不是如何击退北周军队收复失地,却忙着陪淑妃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命人回晋阳去取皇后的朝服绶节准备封冯小怜为左皇后。

  兵败如山倒的北齐军队一路狂奔数百里退回了晋阳,大敌当前,高纬又不顾臣下的苦苦劝说,出五龙门逃走。

  愤怒失望的北齐将士拥立安德王高延宗即位,高延宗将王府中的积藏与后宫美女赏赐给将士们,率领军民坚守晋阳。

  黑甲黑旗如同黑云密布一般的北周军队包围晋阳的第二天,平时狂放不羁行为残暴的高延宗此时也表现出了一个皇族应有的作为,与他的父亲高洋当年一样亲冒矢雨身先士卒,领军四万出城迎战北周军队。就在北齐军队引军败退的时候,周武帝率领数千骑兵突破东门,在晋阳佛寺熊熊烈焰的映照下蜂拥而入。高延宗此时从东门杀回,内外夹击,北周军队大乱,争相从被人群堵塞的的城门败逃,战死两千余人。周武帝身边的卫士几乎全部死散,两名下属一个在前牵引马头一个在后挥鞭抽打,费尽艰险才逃出晋阳。

  虽然被怀疑已死于乱军之中的周武帝的的尸体没有被找到,但大胜之后北齐将士们欣喜若狂,涌入街坊之中畅饮欢庆,一时间醉卧长街的将士比比皆是,致使高延宗无法重新集结军队。

  就在疲惫饥饿狼狈不堪的周武帝与一些将领准备撤军的时候,部将宇文忻慷概陈言,怒斥君王:陛下攻克晋州后乘胜直取晋阳,自古以来用兵还没有象这次一样盛大,由于将士们轻敌,遭受一些挫折这又何足为怀?大丈夫应当从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现在破竹之势已经形成,我们为什么要放弃呢?!此前投降的北齐叛将段畅也极力陈说晋阳城中空虚,于是,周武帝勒马而还,吹响号角集结大军,在第二天清晨北齐守军猝不及防之时,一举从东门攻破晋阳。

  在晋阳城一千四百年的历史烽火之中,除了不战而降弃城而逃之外,这是坚强的晋阳城唯一一次被敌军攻克。昏庸的后主高纬不仅断送了绵绣晋阳,也断送了无限江山,第二年,北周军队乘胜灭亡北齐。

  亡国君臣的结局是极为悲惨的,除了高延宗自尽身亡死得还有些尊严外,几十名高家子弟只有两人因残疾得以活命,后主高纬死时只有二十二岁,他的一些享尽荣华富贵的后妃最后沦落到以卖蜡烛为生,那个在败逃晋阳途中仍不忘照镜梳妆的淑妃冯小怜,先后被赐给两人为妾,受尽虐待,留下一首“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胶上弦”之后悬梁自尽。

  二百多年后,一位以写爱情诗见长的失意文人感慨于高纬与小怜的悲欢和北齐的兴亡,留下了这样的诗篇:

  《北齐二首》――唐?李商隐

  一笑相倾国便亡,

  何劳荆刺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

  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堪知敌万机,

  倾城最在着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

  更请君王猎一回。

  激流勇退的张孟谈为什么到天龙山归隐,高欢和他的子孙们在天龙山留下了怎样的印迹,第九窟精美的佛头魂归何处,龙山道教石窟又是谁开凿的,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一章:天龙山

家园 第十一章 天龙山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一章 天龙山

  太原的名胜,除了晋祠,恐怕就要数天龙山了。

  天龙山在太原西南,晋祠侧后方十余公里,古称方山,在历史上,因为居于晋阳城西方,常与蒙山、龙山、太山等吕梁山余脉统称为西山,“西山叠翠”,是旧太原八景之一。

  对于晋阳城而言,西山的军事价值不言而喻,历史上的许多次战争,进攻晋阳的军队都是先占据西山这个制高点而后向晋阳发起攻击。在上一章里,北魏大军就是沿西山进军北燕据守的晋阳,北周军队也是从西山向据守晋阳的北齐发起冲锋,而匈奴汉国的刘曜,则是在刘琨的攻击下退出晋阳翻越西山而逃。近代的太原战役,阎锡山也在西山一线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以据守孤城太原。

  春秋末年,智瑶也是在西山之下掘晋水以灌晋阳,但赵襄子的谋士张孟谈深夜缒城而下,乘一叶扁舟夜探韩魏军营,陈说利害,终于策动韩魏大军反戈一击,大破智瑶,从此奠定了三家分晋的政治格局。功成名就之后,张孟谈激流勇退,隐居于负亲丘躬耕自食,怡然自在。

  张孟谈为什么要隐退?据说击败智瑶之后,论功行赏的赵襄子向高赫授以上赏,张孟谈以高赫在晋阳危急之时并没有任何功绩提出异议,赵襄子说:晋阳城最危难的时候,群臣大都有了外心,礼节也越来越怠慢,只有高赫始终未失臣下之礼,所以他要受上赏。如果有人怀疑张孟谈因为赵襄子为了树立个人权威而将首功记在高赫名下心怀不满的话,似乎是有些小人之心,这个故事只是张孟谈归隐之前的一个小插曲。狡兔亡,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淡泊名利的智者张孟谈在与赵襄子做了一番君王与臣子之间权力均衡的讨论之后,在家静思三天,奉还封地辞去官职飘然而去,《战国策?赵策》称之为“贤人之行,明主之政。”

  赵襄子并没有象当年晋文公寻访介子推一样火烧绵山,三年之后,在四国背约攻赵的危难时刻,赵襄子来到了负亲丘,亲自驾车将张孟谈接回晋阳,张孟谈采用反间计使韩魏齐楚相互怀疑,四国伐赵的联盟不攻自破。

  天龙山神仙峁下青阳河,建有张孟谈配亭,相传此处就是他当年隐居的负亲丘。天龙山,第一次留下了贤名的足迹。

  天龙山之名因何而来呢,据说是北齐高洋在山中建有天龙寺,天龙山因此得名。天龙山的得名和兴盛,都离不开高氏家族。

  公元 532年,北魏高欢占据晋阳,在这里建立大丞相府,史称霸府。强梁丞相高欢与他的子孙们把晋阳城建设成为东魏与北齐的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同时,晋阳周围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那个时代和高氏家族永恒的印迹。

  高欢和高洋父子先后对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晋祠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使这里成为一处久负盛名的皇家园林,北齐名将斛律金在史书中留下了高洋喜爱到晋祠游玩的话语。在天龙山北方的蒙山,兴建了开化寺,开凿了高达六十余米的蒙山大佛,大佛开凿期间,每夜燃烧灯油数盆,火光一直照耀到数里之外的晋阳城。在龙山之巅,兴建了童子寺,北齐时代雕制的燃灯石塔至今犹存。

  在这些风景名胜之中,高氏家族苦心经营的重点,是天龙山。

  “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天飞雪舞东风。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独具慧眼的高欢选择天龙山这块风水宝地,构建了他的避暑行宫,有本书上因此将高欢称为“天龙山上一卧龙”。北齐皇帝高洋则兴建了天龙寺,天龙寺在清代以后改名为寿圣寺。寿圣寺主殿在解放太原前夕被阎锡山军队和当地居民拆毁,寺内珍藏的上万卷佛经连同过殿、山门被焚毁。这一事件的直接指挥者,阎军复仇队长李诚德在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现在的寿圣寺是近年重修的,许多资料都将其误称为圣寿寺,寺内迁建了晋祠附近的明代崇福寺,又是一处不伦不类的重造文物。

  高欢的避暑行宫遗址究竟在哪里,已经不得而知了。游览天龙山比较特别,都是先从晋祠坐车到达天龙山巅后再拾级而下,以九号窟为重点,以寿圣寺为结点。而游览天龙山所看到的第一个景点,就是后世修建的高欢避暑亭,亭中立有高欢避暑宫遗址石碑和上面题及的那首金代文学家王庭筠的怀旧诗作。避暑亭周围地形狭促险陡,不可能修建一座太大的建筑,我就此询问陪同我们游览的当地朋友,他们也承认了这一点,这个亭子并非确指避暑宫遗址,而只是一个供后人凭吊怀古的纪念性建筑。他们还提供了另外一种说法:寿圣寺也许就是当年高欢的避暑行宫,但这种说法又有许多地方经不住推敲,看来,高欢避暑行宫早已随着北齐的皇图霸业湮灭于历史的云烟之中无处追寻了。

  天龙山的精髓,是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最早开凿于东魏的高欢时代,北齐皇帝高洋后来又开凿了三窟,此后,齐末隋初开凿一窟,隋炀帝杨广在晋阳做晋王时开凿一窟,唐代先后开凿十八窟,加上其它零散石窟,共计三十三窟,约有一千五百余尊造像。

  天龙山石窟的开凿前后跨越了四个朝代,历时四百余年,反映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艺术成就,却又有着一线相连的传统关系。从时间跨度上讲,天龙山石窟超过了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仅次于敦煌莫高窟。

  天龙山石窟的名气对普通游客而言虽然远不如云岗、龙门等石窟,但它却在专家学者心目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取决于它在艺术造型和艺术特色上的成就。天龙山东魏石雕比例适度,形象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唐代雕像则愈见严谨、洗炼、精湛,它们都代表着我国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

  天龙山西峰第九窟是晚唐罕见的精品,也是天龙山最主要的参观景点。窟内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的释迦牟尼像高达八米八,虽有毁损,但仍为天龙石像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尊。听一位当地人说,这尊坐像的大腿部断裂了一大块,八十年代时才又补雕吊装。下层为十一面观音立像和侍从于身后的文殊、普贤骑兽像。观音像高约九米,形体生动,姿态优美,专家称它具有“文静、典雅、优美、丰盈、绮丽”的特点,在中国雕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著名雕塑家傅天仇和钱绍武先生,认为这尊十一面观音像“堪称世界之最,也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最精美的典范。”

  1920年以后,法国人西林和几名日本人先后来到天龙山,他们归国后撰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使得久藏深山人未识的天龙山石窟在蜚声海外的同时,也遭受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浩劫。在1924年后的几年间,主要是日本关西的一家美术商,勾结我国古董奸商和寿圣寺和尚静亮,将包括西峰第九窟雕像头像在内的一百五十余件石雕艺术品和石雕构件盗卖。这些国宝从此流散海外,目前陈列于美国的几家博物馆内。现在西峰第九窟里的几尊雕像的头颅部分都是八十年代参照图片补雕的。1999年夏季我来天龙山时,正逢这里举办展览,展览的内容就是这批流散国宝的图片。

  第九窟早在北汉时期就建有庇护雕像不受风雨侵蚀的阁楼,明代正德初年曾经重建,原阁毁于近代战乱,现在游客看到的“漫山阁”是八十年代重建的。

  游客下了避暑亭不远就能看到一幅摩崖石刻:穷苦同胞之得救,其道路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惟此二事。每次见到冯玉祥的落款,我首先想到的总是那首忍俊不住的植树诗: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1930年,与阎锡山联合倒蒋逐鹿中原的前后,冯玉祥曾一度隐居于天龙山寿圣寺。“救民安有息肩日,革命方为绝顶人”,这是冯玉祥将军题写的另一幅楹联,曾悬挂于寿圣寺禅堂内,可惜已经失落。这位朴素平易的将军面对天龙山石窟的破败毁损,一方面出资修建了晋祠通往天龙山的道路,一方面建议地方政府保护文物,还派人将盗卖文物的静亮和尚押送县署。静亮被捕后,从他的住处搜查出白洋二千元,金条一、二十根,静亮后来被判处死刑,后出狱就医,当年病死。

  1932年,亡羊补牢的地方政府成立太原县保存古迹文物委员会,并常驻两名警察具体负责保护。《晋祠志》的作者清末举人刘大鹏先生就是这个委员会的特别委员,追查被盗事件的主要成员。踏遍了家乡晋祠山山水水的刘大鹏先生以七十五岁高龄再一次奔波于天龙山,其所著《柳子峪志》便记述了当时太原县追查和保护文物古迹的史实及相应措施,成为研究天龙山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史料。

  我第一次和同学们来天龙山时,这里还只有一条简易的砂石公路,每当有一辆汽车经过,飞扬的沙土就会把徒步前进的我们淹没。旅游专用公路修通后,我又几次光临天龙山,但与我的视角不同,同行者们都更注重于观赏自然风光,当他们看到第九窟南侧的那几座矮小的石窟里,雕像的头颅早已不翼而飞时,便失去了继续探寻石窟的兴趣。所以,尽管理论上天龙山的主要石窟排列在直线长度不过一千余米的山腰上,但我却始终无法纵览它的全貌。而大部分游客则仅仅看过第九窟之后就拾阶而下了。

  几乎每一次来,都会听人说起柳子峪和插旗石,他们一遍遍自以为是地向游客们重复着被外人传为笑柄的故事:这里是战国时代奴隶起义领袖柳跖战斗过的地方,插旗石就是因为他们当年插过军旗而得名。中国人向来有附会名人的传统,许多景点因些而历久不衰,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此显而易见的错误传扬出去,岂不是贻笑大方?

  我的朋友们更感兴趣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白龙庙的“龙池灵泽”,他们每次来都要从那里带走几瓶冰凉清沏的泉水。另一个则是寿圣寺门口的蟠龙松,这株树高不过三米的松树,树盖却达二百余平方米,难怪被称为中华一绝。电视新闻中曾报道过,天龙山还发现了一株数人合抱的古槐,可惜我们却找不到它的位置。

  听人传言,寿圣寺里有一位高僧解鉴极灵,我们于是入寺探访,问遍寺内房间而不得。在寺内北侧的小坡上,我们看到了一排矮小简陋的平房,一个老尼姑正领着两个年青尼姑诵经,而对我们的询问视若无睹。在尼姑房间的隔壁,我们找到了一驼背的老僧,不停咳嗽的他说着含糊不清谁也听不懂的话语,最终通过手势我们明白,他说自己的视力已经非常模糊了。在他狭小破败的房间里,弥漫着一股呛人的檀香味,到是堆放着佛像和收集来的破烂。我很疑心他如何在这样的房间里度过寒冷的冬天,我更担心越来越衰老的他面对疾病的侵袭和日益加深的孤独感如何安度晚年。其实寿圣寺里的空房间还有一些,我不明白文管所为什么不能为这些一心向佛的僧人提供几间,这其实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想着山西一些寺庙的僧人们开着汽车用着手机,不禁感叹这些苦行僧的清贫与虔诚。

  天龙山北方一线,还有一座以全国最大的道教石窟而闻名的龙山石窟。龙山道教石窟除了开凿于唐代和明代的三窟,其余五窟都是元代道士披云子宋德芳历时五年而成。龙山石窟雕工具有北方民族粗犷强悍的风格,在道教石窟中独树一帜,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末元初,王重阳创立的道教全真派在蒙古统治者的扶持下全面兴起于中国北方,宋德芳就是当年邱处机谒见成吉思汗时的十八名随行弟子之一,全真派东祖庭永乐宫就是在他的倡仪下开工修复的。

  宋德芳当时正在主持太原城中的纯阳宫。始建于唐代的纯阳宫是供奉唐代道士吕洞宾的道观,吕洞宾道号纯阳子,所以道观被称为纯阳宫。明代万历年间,受嘉靖皇帝的影响,本已衰落的道教再次兴盛,当时的晋王对纯阳宫进行了扩建和改建。建国后,这里开辟为山西省博物馆二部。

  龙山道教石窟的人物,有元始天尊、张陵、张衡、张鲁等道教先祖,也有王重阳门下的七位弟子也就是金庸笔下提及的“全真七子”。宋德芳也没有忘记为自己留下一尊卧像来陪伴祖师与师长。长约一米七的披云子卧像头东脚西,向南侧卧,泰然安祥,史称“披云子卧化之地”,其实这是一种名为“玉龙盘体法”的道家用气修炼之法,大概也就是金庸笔下马钰向郭靖传授的全真派内功吧。

  在天龙山及西山一线,名胜古迹还有很多,例如北汉皇帝刘氏陵园、善导大师墓塔、太山寺、五代名将李存孝之墓等,近在咫尺,但我和大多数太原人却都无缘一睹风采。虽然这些散落的景点并不具有太多的旅游价值,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对它感兴趣,虽然为先辈立祠祭祀继承遗志的传统早已荡然无存,但我想有关部门实在应该开发一下它们的旅游环境,为愿意去凭吊怀念他们的游客们创造一些条件,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指着这些正在荒废的遗址对我们的后代说:他们,这些已经远逝的先辈,曾经为太原赢得过尊严,他们,这些当年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曾经赢得过太原人民的尊敬,在他们的身上,有着许许多多我们应该继承传扬的品格和精神。

  晋王杨广为太原留下了什么,唐公李渊为什么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太原公子,李渊是如何在太原起兵的,李渊与李世民究竟谁是太原起兵的主谋,李世民又是如何收复太原的,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二章:唐王开基

家园 第十二章 唐王开基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二章 唐王开基

  公元 581年,北周丞相杨坚在百官的一片万岁声中,登基做了皇帝,建立隋朝。不久,他封十二岁的次子杨广为晋王、并州总管,八年后,二十岁的晋王杨广统帅五十大军平定南陈,完成了隋朝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两晋南北朝以来三百年的分裂动荡。

  与独孤皇后举案齐眉情深意笃的隋文帝杨坚曾经自信地对大臣们说:历代常常因为嫡庶相争谋夺太子储位而引起混乱,我没有得宠的姬妾,五个儿子都是一母所生,他们是真正的兄弟,我不会为嫡庶相争而担忧了。

  可是,即便是在民间,父母对各个子女的感情也是有所区别的,更何况,对太子之位的争夺,历来就是极其残酷的,任何血缘亲情的纽带和道德的约束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都显得是那样的脆弱无力。隋文帝绝不会想到,他的五个儿子竟没有一个得到善终。

  隋文帝召回在晋阳城豪侈放纵的三皇子秦王杨浚之后,任命第五子汉王杨谅接任并州总管。民间长辈历来宠爱幼子,帝王之家也不例外,隋文帝不仅授予了杨谅遇事不必拘于律令限制而相机行事自行处置的特权,还与杨谅秘密约定:如果文帝下诏召见,敕字旁另加一点,还要与玉麟符相契合才可以应召。

  善于伪装工于心计的杨广在母亲独孤皇后与大臣杨素的帮助下,夺取了长兄杨勇的太子之位,消息传到晋阳,杨谅愤愤不平。不久,隋文帝的四皇子蜀王杨秀遭杨广陷害被废为庶人,杨谅对自己的处境深感忧虑,开始为今后可能发生的不测做准备。杨谅以防备突厥为借口,在晋阳大规模征发民夫,修整军备,贮藏军械,建立了多达数万人的私人武装。

  公元 604年,巡幸仁寿宫的隋文帝杨坚不明不白地去世,隋炀帝杨广即位,废太子杨勇被勒死,他的八个儿子也先后遇害。

  不久,一份文帝召见的诏书送到了晋阳,杨谅没有看到与文帝约定的记号,估计到京师有变,于是拒绝应诏,起兵造反。

  当年隋文帝就曾对杨谅说:一旦我不在了,如果你轻举妄动,人家抓你就象抓笼子里的小鸡一样易如反掌。但是,杨谅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使今天他不造杨广的反,也难以避免日后与兄长们一样的结局,他别无选择。但是,杨谅一方面拒绝一些幕僚的规劝执意起兵,另一方面,对属下主战派的意见又不积级采纳,政治上、军事上优柔寡断,一败再败,最终被杨素的大军围困在晋阳,被迫开城投降。

  投降后的杨谅虽然保住了一条性命,但他手下的大将自尽后仍被枭首,整个并州有二十万户官吏臣民受到牵连被处死或流放。

  “天门积雪”为古代晋阳八景之一,就在这山崖如削、谷径幽深的天门关下,当时的并州总管杨广架设栈道,修筑了北上的驰道,史称杨广道。当年,第三次北巡的隋炀帝杨广就是由晋阳出发从这条驰道北上,率领十万吏卒宫女巡幸宁武天池的汾阳宫,并在那里住了五个月。一千多年之后,当我造访昔日让北齐淑妃冯小怜留连忘返的宁武天池时,虽然很难想象十万人马行进于这青翠山谷之中的壮观景象,但对隋朝何以迅速灭亡有了深切的感受。

  就在隋炀帝到达雁门郡时,被闻迅而来的突厥骑兵包围,奉诏前来解围的军队中,一个进献疑兵之计的十六岁少年引人注目地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他就是被父母寄托以“济世安民”希望的李世民。

  这一年,李世民的父亲,世袭唐公的李渊刚刚被隋炀帝任命为山西河东宣辅大使,这一官职又名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大使,也就是地区剿匪总司令,主要负责镇压当地毋端儿、敬盘陀等盗寇以保证隋炀帝北巡的安全。第二年,在剿匪过程中得到隋炀帝赏识的李渊改任为太原道安抚大使,不久又升为太原留守,同时,多疑的隋炀帝也没有忘记安排亲信王威、高君雅做为副手以监视李渊。李渊将长子建成、四子元吉等家眷安置在河东,带着李世民来到了晋阳城。

  这年四月,绰号“历山飞”的农民起义领袖甄翟儿进攻太原,杀死隋将潘长文,李渊率领步骑兵五六千人出战,与甄翟儿的两万部众在太原南方的鼠雀谷发生激烈的遭遇战,第一次正式出战的李世民率领骑兵冲击敌军,协助父亲大破甄翟儿。后来,亲率精骑突击穿插、迂回包围成为李世民运用得最为娴熟的战术之一。

  有着骄人家世的李渊出身于带有鲜卑族血统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虽然七岁时父亲就过早去世,但袭封唐国公的李渊因为姨母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关系,在十六岁时担任了隋文帝的亲身护卫,这不仅是一个令贵族子弟们羡慕的职位,而且无异于使李渊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开国帝王做政治启蒙导师。

  李渊自称先祖是西汉飞将军李广,虽然没有人多少相信也没有人去深究这一说法,但李渊却有着与李广一样精于骑射的武功。李渊在龙门出战毋端儿时,连射七十箭,箭无虚发。也正是凭借娴熟的骑射功夫,十九岁的李渊箭中雀屏,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娶走了周武帝钟爱的外甥女窦小姐,留下了千古佳话。正是这个窦小姐,在当年杨坚篡夺北周江山的时候,尚在幼年便语出惊人:只恨我不是一个男儿,去拯救舅舅家的危难。窦小姐对隋王朝的不满不能不说对李渊及其子女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虽然“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的隋炀帝早已是天怒人怨民心思变,农民起义已呈星火燎原之势,虽然李渊早在起兵前五六年时就已经有了取隋而代之的打算,但面对险恶的局势,隋炀帝“可得死否”的猜忌,李渊不得不酗酒受贿以韬光养晦伪装自己,即便是杨素之子杨玄感利用隋炀帝远征高丽之时起兵反叛,众多贵族纷纷响应的时候,他也保持着政治家的冷静而果断地站在了隋炀帝一边。

  晋阳城西南悬瓮山下建有纪念西周晋国开国君主的唐叔虞祠,也就是今天中国北方古典园林的代表晋祠。当年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平定唐国的叛乱之后,周成王剪桐封弟,将弟弟叔虞分封到了唐国,叔虞因此又被称为唐叔虞。后世也有人对剪桐封弟这一故事有过疑议,进而提出了翦唐封弟的说法,古代晋南、陕西一带桐唐同音,翦唐封弟就是周成王翦灭唐国分封给弟弟叔虞,这也算一家之言。虽然当代学者们已经认定古唐国应在今天的山西翼城附近,但直到近代,古唐国在太原仍然是主流的观点。

  来到太原不久,李渊就意味深长地暗示李世民说:“唐公是我的封号,而太原正是过去唐国的属地,现在让我来这里,真是天意呀。”李渊明白,自己等待的时机终于到来了,他不露声色地开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关于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及克定关中过程中的功绩,相关史料的记叙不尽相同,后世史家的评价也有分歧。尽管过去的一些史家出于各种政治目的的需要,极力突出李世民的作用,现代某些学者曲意迎逢,传承了这一说法,甚至认为李渊对李世民等人的密谋一无所知,迫于无奈才同意起兵。《旧唐书》依据的是贞观年间所修的太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因为玄武门之变的缘故,贞观史臣为美化李世民而极力铺陈他在创业之中的功绩,溢美之词极多,这也是历来史家所公认的。而做为治国史鉴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写给皇帝阅读的史书,司马光在编撰时对史料的取舍是有所考虑的,为了达到教育皇帝影响北宋政治的目的,一方面,司马光挑选了李世民不吝笔墨地把他树立为古代明君的典型,另一方面,通过渲染李渊被迫起兵的忠臣色彩,不致于使北宋皇帝认为《资治通鉴》有号召鼓励臣子谋逆的作用。相比之下,负责太原起兵时期机要工作的记室参军温大雅根据亲身经历修撰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则更贴近于历史的本来面目。

  历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在我看到的近二十年来的相关著作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肯定了李渊这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太原起兵中的主导作用。

  我在编写这一章的时候,原来准备将题目定为《太原公子》,但不久就意识到这样一个题目很可能会误导读者,延续历史的错误。此时,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太原电视台拍摄这一题材的连续剧时,就是在后期制作的时候,将片名由《太原公子》改为了《唐王开基》,于是,我也将《唐王开基》做为了这一章的题目。

  只不过,初出茅芦的李世民年青气盛,富于激情,对起兵的态度更为坚决、积级,而久历宦海,政治经验丰富的李渊则更显得老谋深算,起兵的顾虑也更多一些,他不能不吸取杨玄感起兵三月即遭败绩的教训,所以,他的活动也更为隐蔽、慎重。

  身为朝廷重臣的李渊有一些事情并不方便自己出面亲自去做,于是,他让长子建成和次子世民分别在河东和太原结交豪杰侠士。李世民后来回忆说,自己年青时代在太原喜欢群聚博戏,就在这群聚博戏之中,李世民以其特殊的身份和超乎寻常的个人魅力结交了许多后来成为晋阳起兵骨干的朋友,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太原公子”的美称。

  为了逃避进攻高丽征役的右勋卫长孙胜德、右勋侍刘弘基以及窦炽等人,逃亡到太原归附了李渊,此外,后来的礼部尚书温大雅、民部尚书唐俭以及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镬都先后投靠李渊,此时的李渊,在这群雄并起的乱世里可谓是众望所归。

  晋阳令刘文静与晋阳宫监裴寂交谊甚厚,裴寂曾望着远处的烽火感慨道:“贫贱到如此地步,又赶上世事离乱,靠什么得以保全呢?”刘文静笑道:“形势是可以预知的,只要我们二人相投和,就不必忧虑贫贱。”当早已预料到将要改朝换代的刘文静见到李世民之后,对裴寂说:“李世民绝非一般人,性格豁达如同汉高祖刘邦,神态威武如同魏武帝曹操,年经虽轻,但将来必定是通世之大才。”后来当刘文静因为与瓦岗军首领李密有姻亲关系而入狱后,李世民前往探望,在狱中畅谈天下大势。刘文静与裴寂都成为李世民的莫逆之交,追随李氏家族建功立业去实现个人的抱负。然而,世事难料,这两个为唐朝开国创建了功勋的有功之臣后来却反目成仇先后死于非命。自认为可以料知形势的刘文静绝没有想到自己在唐朝建国的第二年就被裴寂诬告谋反,含冤赴死;一心想保全于乱世的裴寂却在贞观盛世因为刘文静之死而遭到清算被流放而死。

  就在这个时候,李渊副将高君雅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在与突厥的战争中失利,隋炀帝闻讯后恼怒异常,准备将李渊和王仁恭押到江都问罪,这无异于逼李渊起兵。虽然因为惧怕瓦岗军袭击而躲在江都不敢回长安的隋炀帝感觉到鞭长莫及而派遣使者赦免了李渊和王仁恭,但李渊反隋的决心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

  一天夜里,晋阳西北的龙山上方突放光明,如烈焰冲天,接着,一股紫气直冲西南方向而去。这种自然界的奇特现象并不罕见,但它却被有心人记载了下来,一年之后,又被人们赋予了新的诠释:这是李渊起兵反隋入主长安的征兆。

  公元 617年,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立的刘武周攻破汾阳宫,几百名在汾阳宫里一年又一年盼望着隋炀帝再次巡幸的薄命红颜被刘武周进献给突厥,换回了千匹战马和定杨可汗的封号。

  已经在晋阳精心准备了一年的李渊以讨伐刘武周为借口开始招募军队,同时,秘密派人前往河东和长安召集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以及女婿柴绍前来太原会合。

  李渊在十天之内就招募了一万的军队,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对李渊的意图有所察觉,曾想收捕李渊手下逃避征讨高丽的大将,调查李渊招募军队的情况,但被武士镬找借口加以劝阻。王威与高君雅孤注一掷,决定借口天旱需要到晋祠祈雨,企图诱捕李渊,但他们的阴谋被晋阳乡长刘世龙探知,报告给了李渊。

  公元 617年五月十五日早晨,李渊当机立断先发制人,召王威、高君雅到晋阳宫议事,然后以勾结突厥谋袭晋阳的罪名将他们拘押。三天后,一支突厥军队戏剧性地出现在晋阳城外,一队嚣张的轻骑兵甚至策马从北门飞驰而入,又从东门扬长而去。李渊于是将王威、高君雅处死,悬首示众。杀掉隋炀帝任命的副留守,标志着李渊正式与隋炀帝决裂。

  当时的突厥已经进入鼎盛时期,控弦之士四十万,始终是隋朝的主要威胁,即便是日后的唐太宗在突厥骑兵面前也曾有过不堪回首的渭桥求和之耻,当时起兵反隋的各支割据势力大多与突厥结盟,甚至纳表称臣。

  晋阳城外的突厥军队虽然被李渊用疑兵之计迫退,但要想在起兵之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不致于遭到突厥的袭击而腹背受敌,就必须认真解决与突厥的关系。李渊为此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有人提醒说,突厥人不识文字,只重货财,李渊写给他们的信上不必用“启”字这一敬语而改用普通的“书”字。李渊笑道:“自从天下大乱,逃到突厥的汉人难以计数,所以我们的礼节突厥人也一定知道,我尊敬突厥,他们未必相信,但是,如果我对他们有轻慢之辞,反而会招致猜疑,我现在连千金都可以给他们,这一个字又算得了什么呢。”

  李渊最终成功地稳定了突厥并获得了他们的支持,突厥派出二千名骑兵和一千匹战马协助李渊起兵。从对突厥的态度和一个字的使用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李渊这个政治家高人一筹的政治远见。当然,向突厥称臣只是李渊起兵与唐初积弱之时的权宜之计,李渊、李世民父子都深以为耻,也正因为此,当十二年后李靖与李绩在定襄突袭战中消灭东突厥并俘虏颉利可汗的消息传来后,已经退位四年心情郁闷的李渊欣喜异常,在挂满开国功臣画像的凌烟阁宴请群臣,酒酣兴起,太上皇李渊亲自弹起琵琶,唐太宗等人随着音乐起舞,为后人留下了一曲父子同心、君臣尽欢的千秋家国梦。

  在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隋末乱世,各地先后出现了几十支反隋的割据势力,这一方面为李渊起兵创造了机会、分散了隋军的力量,另一方面,这些手握重兵各怀心事的乱世英雄又都是李渊潜在的竞争对手。出身于官宦家庭的李密与李渊一样有过担任宫廷侍卫的经历,却因为在隋炀帝眼中面目可憎而被逐出禁军,李渊刚刚杀掉王威和高君雅,已经是实力最强、占据中原的瓦岗军首领的李密就敏锐地洞察到李渊的政治野心,并判断出李渊将带兵西攻长安。于是,李密给李渊送去一封锋芒毕露的信件,并以反隋盟主的名义向李渊发出进军的指令。

  以李渊的实力,现在还根本不是瓦岗军的对手,经过细致缜密的考虑,李渊让温大雅起草了一封文采飞扬的回信,在这封信中,李渊将自己描绘成为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并将李密吹捧了一番,成功地化解了李密的敌意。

  在中国的历史上,每逢乱世,总是会出现许许多多带有神秘力量、兆示得极为准确的谶语和童谣,而人们对此往往深信不疑。早在几年之前,天下便传出了“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隋炀帝虽然没有接受下属杀尽天下姓李之人的建议,但右骁卫大将军李浑一族却有三十二人因此被处死。后来,民间又流传出一首名为《桃李章》的歌谣,李密一方面对醉心于民谣的兆示,率军进攻东都洛阳,在洛口仓筑起四十里的城墙,开始准备建立他梦想中的魏朝政权,另一方面,他却被李渊的花言巧语所蒙敝,没有当机立断,去争夺关中,骄狂的李密为何就忘记李渊也姓李呢?!李密最终为自己的缺乏远见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仅仅一年之后,当他被隋将王世充击败前往长安投奔李渊时,只得到一个掌管宫廷膳食的职务。不久,李密叛唐东去,很快就被唐军击败,与王伯当一起遇害。

  这一年的六月,当李建成、李元吉与柴绍踏入晋阳城门的时候,又一支起义大军的义旗已经举起。老谋深算的李渊却没有急于宣布反叛隋朝,而是宣称义师起兵的目的是请持政不当的隋炀帝退位当太上皇,让位于长安的代王杨侑。虽然李渊也知道反隋炀帝而不反隋朝不过是掩耳盗钟罢了,但这一安排在战略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对突厥、李密的态度以及宣布起兵意图这三件事情上,充分展示了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老谋深算与审时度势,这是他那些足智多谋的属下以及年青气盛锋芒毕露的子女们所不能比拟的。

  西河郡拒绝服从李渊,李建成与李世民率兵征讨,斩杀了曾用野鸡冒充凤凰谎报祥瑞来取悦隋炀帝的郡丞高德儒,往返仅用九日,从而树立了李渊的信心。

  李渊最终还是来到了晋祠,但他不是来求雨的,而是为起兵而祈祷。在他看来,自己起兵无异于当年武王伐纣,而唐叔虞正是武王之子,在这个唐地的山水神灵面前来祈祷自然是寓义深刻。

  公元 617年七月初五,五十一岁的李渊任命儿子李元吉为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宫之后,率领三万精兵在晋阳宫城东乾阳门街起义堂誓师起义,挥师南下。

  太原起兵,是历史潮流推动与李渊自身选择相结合的结果,是李渊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决断与转折,壮心不已的伏枥老骥在这风雨飘摇的纷争乱世不是闭关自保,而是勇敢地接受时代的召唤,以五十一岁,这个在中国历代开国皇帝中少有的年龄,一手拉开了光采夺目的大唐盛世的帷幕。

  当然,对于李渊来说,他一生之中最大的杰作并不是太原起兵建立唐朝,而是李世民,只因为他的这个儿子实在太优秀了,以致于掩盖了自己的光芒,李渊在军事才干、战略眼光以及个人胆识上也确实逊于李世民一筹。

  就在李渊的义师被顽强的宋老生与漫长的雨季阻滞霍邑的时候,军营中谣言四起,传言刘武周与突厥联军已经乘虚攻向晋阳,老成持重、行事谨慎的李渊接受了裴寂的建议决定班师太原,却被李建成、李世民这两位激进的少壮派坚决反对。

  就常理而言,回师救援晋阳这一兵源与粮草的后方根据地是一个绝对正确也是最为稳妥的决定,这既是经验使然,也是个性使然,当年杨玄感起兵时就是因为一味冒进猛攻洛阳而招致覆亡。但是,一旦起兵,就没有了任何退路,究竟是家破人亡还是变家为国,完全取决于领导集团的才干胆识与机会的把握。诚如李世民所言,兴举大义的首要问题是进入长安,号令天下,如果一旦退兵,军心涣散在前,敌兵追击在后,离败亡的日子也就不远的。李渊最终听从了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建议,不久,持续二十余天的雨季结束,李元吉也从太原送来粮草,义师顺利地攻取霍邑。从霍邑之战,我们看到了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将门虎子。

  也正因为有如此优秀的虎子们的辅佐,李渊的义师一路高歌猛进,挺进关中,当他们到达长安城下时,已经壮大到了二十余万,李渊从太原起兵到攻占长安,前后仅用了一百二十六天。

  攻占长安不久,李渊立代王杨侑为隋朝皇帝,自己则做了唐王。第二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乱兵缢杀,两个月后,李渊取代杨侑,建立唐朝。

  或许是因为当年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战死晋阳埋骨蒙山的原因,残暴的隋炀帝杨广在镇守晋阳时除了大兴土木新建了晋阳宫和新城、仓城之外,并没有留下什么恶名,但为李渊守卫家业的李元吉在太原却是骄横放纵、做恶多端,他甚至在晋阳的街道上向行人射箭取乐,李渊不得不撤免了李元吉的官职,但在一个月后以李元吉已经改过为由重新任命他为并州总管,来镇守这个李唐王朝的军事重镇。

  就在这个时候,意欲图谋天下的刘武周挥师南下,袭取并州,迅速占据了晋阳城外围郡县,李渊派遣的两支援军先后被刘武周击溃,裴寂只身逃回晋州。面对日益紧逼的敌军,齐王李元吉连夜携带妻妾弃城而走逃归长安,晋阳豪绅薛深开门献城,刘武周军队轻而易举地占据了李唐王朝的根据地太原。此后,刘武周乘胜进军,几乎占领了山西全境。

  就在李渊震慑于刘武周锐利的锋芒,准备放弃河东退守关中的时候,刚刚平定了陇右薛仁杲西秦政权的李世民挺身而出:“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如果就此放弃,实在让我感到羞愧愤恨,我愿率精兵三万,消灭刘武周,收复汾晋。”于是,李渊倾关中之兵交与李世民,并亲自在华阴长春宫为其壮行。

  这年冬天,李世民带着刚刚归附的名将秦琼,从龙门踏着坚冰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在柏壁采取坚壁挫锐的战术与刘武周的妻兄宋金刚对峙五个月。当宋金刚消耗完军粮被迫北撤时,李世民两天不曾吃饭,三天不曾脱甲,乘胜追歼数百里,并最终在介休一举消灭宋金刚主力,收伏名将尉迟恭。秦琼与尉迟恭二人后来不仅成为秦王府的骨干,更成为中国民间的门神。大势已去的刘武周与宋金刚率领一百余名骑兵仓皇逃离了晋阳,两人后来均被突厥杀害。

  收复龙兴故地的李世民留下部将李仲文镇守晋阳后,凯旋而归。为了表彰李世民收复太原,李渊以雄壮的龟兹乐为基调,以三百余人的演出阵容编排了《秦王破阵乐》庆功。李世民,这位太原公子,以其驾驭战争的高超军事艺术无愧于这首唐代的国歌。为李唐王朝创建了特殊功勋的太原城,从此进入鼎盛的辉煌时代。

  太原在唐朝为什么被称为北京,太原又是如何成为全国第三大城市的,唐代帝王为何如此钟爱太原,重归太原的唐太宗留下了什么故事,李光弼是如何利用太原来抗拒安史之乱的,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二章:北京之春

家园 第十三章 北京之春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三章 北京之春

  “王业所基、国之根本”的太原在唐代进入了这座城市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再次帮助帝王将相成就霸业的晋阳城成为唐代的北京。

  公元 625年十月,三十二岁的李世绩被任命为并州总管。李世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也就是古典名著《说唐》中那个被演义得足智多谋的徐茂公。李世绩因为在唐初统一战争的卓越功勋而被赐姓为李,后来又因避唐太宗讳而改名为李绩,他的孙子就是后来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的徐敬业。

  强悍的突厥骑兵是唐初面临的主要危胁,在他们一次次地纵马南侵中,身处北地的并州深受其害,衰微的国力使唐朝不得不对突厥采取退让宽容的态度。公元 620年,突厥派遣的二千骑兵在帮助李世民平定刘武周后进入晋阳城休整三天,大肆抢掠美女财物。当时的并州总管李仲文虽然曾一次次击败刘武周的进攻,收复过一百多座城堡,但对此却无能为力,非不能也,实不敢也。公元 625年,东突厥再次南下,突破晋阳门户石岭关,攻占晋阳、榆次,在太谷全歼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的大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击退突厥军队之后,唐高祖李渊任命李靖为灵州总管,李绩为并州总管,以抵御突厥护卫京畿。

  李绩守卫治理并州的十六年中,令行禁止,纪律严明,政绩卓著,唐太宗曾欣慰地说:“隋炀帝不懂得选择良将来戍守边防,只知道劳民伤财修筑长城。现在我任命李绩镇守并州,突厥不敢南下而牧马,这岂不比修筑长城胜过百倍。”也正因为于此,即使以后在晋王李冶遥领并州大都督期间,担任都督府长史的李绩也一直是并州实际的最官长官。后来在唐太宗为册立太子而迟疑不决的时候,李绩坚定地站在了晋王李冶一边,并成为太子的重要辅臣。李绩与晋王李冶的故旧关系,正是决定李绩态度的主要原因。

  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贞观四年,李靖与李绩这对“最佳拍档”最终在定襄突袭战中一举歼灭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杀死颉利可汗的妻子隋朝义城公主,彻底消除了东突厥对唐朝的危胁。

  战功赫赫的李绩后来被封为英国公,当唐太宗遗恨辽东之后,外表宽厚懦弱的唐高宗李冶矢志要完成父亲的遗愿,李绩在七十五岁时再度挂帅出征,最终平定了在隋炀帝与唐太宗的征讨中从未屈服过的高丽。李绩死后陪葬昭陵,冢起三山,象征着他曾经纵横驰奔过的阴山、铁山和乌德建山,而整个中国历史上,只有他和霍去病得到过坟冢起三山陪帝王而葬的殊荣。如今的唐太宗昭陵博物馆,就设立在李绩的墓地。

  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中,随着国家的日益繁荣,唐太宗李世民好大喜功的虚荣心也逐渐增长。贞观十五年四月,也就是李绩升任兵部尚书的那一年,唐太宗在洛阳下诏将上泰山封禅,消息传到并州,晋阳僧道父老派出代表来到洛阳,以“太原王业所因”的理由,恳请封禅之后巡幸晋阳。一直把晋阳视为第二故乡的唐太宗在武成殿设宴接待并州僧老,唐太宗感慨道:“我少年时期在太原时,喜欢群聚博戏,暑往寒逝,一晃已近三十年了。”唐太宗在晋阳的旧日故交回忆起了当年群聚博戏的往事,众人在一片欢笑声中共叙旧情。唐太宗问道:“别人说的话,难免有阿谀奉承之意,你们都是我的故友,请你们实话告诉我,黎民百姓对现在的政令是不是满意,民间还有没有疾苦?”并州僧老们说:“如今四海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陛下的功劳。”当我翻阅到《旧唐书》中的这段对话时,总是觉是似曾相识,这和一千多年这后进城的政府高官们与革命老区代表的对话何其相似,只是已非昔日的贞观盛世,想着想着,忍俊不禁微笑起来。

  在并州僧老的再三恳请下,唐太宗允诺道:“飞鸟过故乡,尚且踯躅徘徊,何况李家从太原起义方才平定天下,少年时代在晋阳城中游历过的一景一物我始终没有忘记,等泰山封禅之后,一定与各位再次相见。”

  开明的唐太宗推崇的是一种君臣共治的政治理念,也正因为如此,唐太宗在大臣们的劝谏下放弃了在太原为李渊别建寝庙以彰圣德的打算,而泰山封禅也在魏征的劝阻下取消,为此,唐太宗特意写了一封《存问并州父老玺书》向等待他巡幸的太原人民做出解释。

  唐太宗终于回到了太原,这是在贞观十九年十二月东征高丽的班师途中,也就是在他去世的前四年。尽管唐太宗以“朕不喜得辽东而喜得良将薛仁贵”来掩饰自己未能征服高丽的失望,但回首一生征战捷报频频、一次次身披黄金甲率领功臣武将胜利凯旋,唐太宗此时胸中的郁闷却是难以排遣,他在太原一住就是三个月,他需要在太原来放松疲惫的身心,他需要借故乡的山水神灵来一吐心中的块垒。

  故地重游,感慨良多,更何况唐太宗已是年近五十这个开始怀旧的年龄。新年伊始,如同当年汉文帝回到龙潜之地太原一样,唐太宗赦令并州,当年参与太原首义的民户免除赋役三年,后来依附的民户免除一年赋役,以此来回报龙兴之地的民众。

  唐太宗还从长安带来了伶人乐师,在太原设立教坊、梨园、宜春院、太常院等四大专业歌舞团体,并由并州府亲自掌管,太原因此出现了一些至今仍有记载的歌舞佳作。有人甚至认为,山西梆子、上党梆子等具有山西特色的地方剧种就是那时奠定的基础。

  正月二十六,唐太宗来到晋祠,为晋祠留下了最为珍贵的文物贞观宝翰,也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晋祠之铭并序》。

  《晋祠之铭并序》一方面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的建国的史迹以达到宣扬李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答谢了叔虞神灵保佑李氏王朝“龙兴太原,实祷祠下,以一戎衣成帝业”的冥冥之功。它既是一篇代封禅之作,又是一篇对当年李渊祷于祠下的还愿之作,更是一篇留给后代皇帝的政治教科书。

  唐太宗一生雅好翰墨,尤其酷爱王羲之的书法,以至于很多人猜测《兰亭序》被他带入了昭陵。《晋祠铭》的书法颇具王体特色,全篇四十个“之”无一雷同,是唐太宗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融其政治思想、文学书法艺术于一体的旷世之作,被誉为仅次于《兰亭序》的艺术瑰宝,从碑成之日起人们就争相拓摹,此碑的拓片成为唐太宗赠给外国使节的礼物。

  唐太宗去世六年后,他的才人武则天被唐高宗李治立为皇后。武则天是山西文水人,与后来的那位烈女子刘胡兰是老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则天庙与刘胡兰纪念馆相距不过十余公里。当时的文水隶属于并州,武则天因此始终把并州当做自己的故乡,她在任命崔神庆为并州长史时就曾说:“并州,是我的故乡,又是军事重镇,以前的长史都是由尚书担任,现在授予你,你应当明白自己所肩负的重任。”

  公元 660年三月,也就是武则天开始为患有目眩病的唐高宗处理政务的那一年,武则天荣归故里,与唐高宗巡幸太原,逗留了两个多月,在晋阳城西北建设了飞龙阁以纵览晋阳城全貌。

  三月初五,武则天宴请赏赐自己的亲戚朋友和邻居,并在内殿招待他们的女眷。随后,武则天跟随唐高宗以及文武百官来到晋阳宫前祭奠太原首义中的烈士,并下诏大赦并州。妇女的地位也随着武则天政治地位的日益尊贵而得到提高,唐高宗诏令并州八十以上的妇人全都授予郡君的封号。

  公元 712年,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即位登基,这位大唐王朝的第三代领导人带领臣民们走进了开元盛世的新时代。公元 723年,曾在山西上党做过潞王的唐明皇北巡故地,在清理长平之战古战场祭奠殉难将士之后来到晋阳城,改并州为太原府,九年之后,唐明皇又一次巡幸了太原。

  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皇帝们是多么看重这起兵的龙兴之地,武则天登基的第二年,在太原设置北都,唐玄宗天宝元年又以北都为北京,与首都长安以及南京(成都府)、西京(凤翔府)、东京(河南府)合称五京。千古重镇太原在唐代最终被营建成为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全国第三大城市。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介绍过,经过春秋董安于、西晋刘琨的建设,到北齐时代,成为霸府的晋阳城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晋王杨广担任并州总管之后,在北齐晋阳宫外修筑了周长七里、高四丈的宫墙,被称为宫城,后来更名为新城。六年后,杨广又在刘琨修筑的西城之中新建了周长八里高四丈的城中之城仓城。此外,隋炀帝在第一次北巡回到晋阳后还曾下诏重建北齐晋阳宫。唐代贞观年间,并州长史李绩在汾河东岸新建了南北约八里半,东西约五、六里的东城,因为东城井水苦咸难饮,又建设了名为“晋渠”的横跨汾河直通东城的引水渠,从晋祠送去甘甜的难老泉水。武则天年间,并州长史崔神庆“跨水联堞”,修建了连结东、西二城的中城。

  至此,唐代太原,也就是晋阳城,达到了它历史上的最大规模,在沿汾河两岸形成一个古代罕见的巨大的城市集群,整个城市周长四十二里,仅城门就多达二十四座,东、西二城并列汾河两岸,中城跨汾居中,西城内囊括大明城、新城、仓城三座子城于城中,民间所谓“里三城、外三城”。西城中有并州治所也就是后来的太原府治所及晋阳县治所,东城中有太原县治所,东、西、中三城统称晋阳、太原或北京。

  许多介绍晋阳古城的文章中,都认为中城当为横跨于汾河之上,更有人估计中城东西长度约为二百六十步或一华里,在一些晋阳古城的平面图上,更是清楚无误地显示了这一点,我在用电脑制作晋阳城的平面简图时也不得不因循绘制。去年,我在拜访张德一先生的时候曾与他探讨过这个问题,居住在晋阳城遗址古城营村的张德一先生潜心研究古晋阳历史并牵头成立了晋阳古城研究会,多年来在《太原晚报》上发表过许多有关太原历史的文章,但他对于晋阳中城也难以说明究竟。今年,另一位研究晋阳古城的历史爱好者自费制作了唐代晋阳城的大型沙盘,在他的沙盘模型上,两道横跨汾河的城墙连结了西城与东城,构成了史书中记载的中城。但我始终怀疑唐代是否有能力建设一座横跨水上的城池,我想,建设中城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军事防御功能而非城市居住功能,它的建设更有利于汾河两岸两座城市互为犄角的的联防,也可以保护向东城输送水源的晋水引水渠不被敌军切断,因此,中城更可能是延伸于汾河水中而非横跨于汾河水上类似于明代戚继光水上长城的军事防御工程。早在去年,我就曾计划用3DS MAX绘制一幅晋阳古城三维复原图,但一年来始终把业余时间放在个人主页《太原道》的制作上,也没有时间去学习3DS MAX,终究未能如愿。

  当年李渊在晋阳宫城东的乾阳门街誓师起兵,后来在此建设起义堂以纪念,唐玄宗巡幸太原时为缅怀太祖、太宗的创业伟绩,亲自撰写《起义堂颂》,刻石为碑,与唐太宗的《晋祠之铭并序》并立于起义堂前,它们与唐高宗、武则天巡幸晋阳时为纪念太原起兵而修筑的讲武堂一样,成为唐代官宦士绅来太原时必游的政治名胜,大抵相当于现代的南昌起义纪念馆或是中共一大会址吧。当年李渊挥师南下之后,留守太原的齐王李元吉送去在仓城中发现的一块显现出“李理万吉”四字的瑞石,瑞石的发现地后来修筑了表示李唐王朝受瑞于天的受瑞坛,这是晋阳城又一个著名的政治名胜,它的建设初衷与现代北京的中华世纪坛倒是有某些相似之处。

  此时的晋阳不仅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通中心,也是一座美丽的风景园林城市。除了与北齐时代豪华壮丽的晋阳宫合称为七殿二堂的宫庭园林外,晋阳城中的显贵名流们还建设了大量的私家花园与公共园林,唐玄宗在《过晋阳宫》中就留下了“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的诗句。晋阳城外,著名园林晋祠早已是游览胜地,河东节度使马遂又在城外蓄水修建大量池沼,种植上万株柳树,不仅美化了风景,而且节省了守城的兵卒。

  一个城市最具魅力之处,在于它的文化,北京太原,因其重要的政治地位,唐廷派驻这里的地方官员多为朝中出将入相的辅弼重臣,他们周围聚集着灿若群星的文学英才,这些人在一起酬唱应和、激扬文字,为繁华的晋阳城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太原本地也产生了一大批文化精英。盛唐时代的太原,不仅是政治之都、军事之都,更是文化之都。

  唐代是诗歌空前繁荣的朝代,而连绵不绝的太原诗人为唐代诗坛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与李白、杜甫齐名的白居易,其祖先因为军功卓著而被秦始皇封于太原,白居易病逝于洛阳之后,李商隐在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也不忘称他为太原白公。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首《边塞》诗,读来意境雄浑,高昂悲壮,被明代著名诗人李攀龙誉为唐代所有七绝律诗的压卷之作,它的作者就是被誉为“诗天子”的太原人王昌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同样的题材,在另一位太原诗人王之涣笔下同样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唐代开元年间的一个冬日,王之涣、王昌龄与另外一位诗人高适来到一家名为“旗亭”的酒馆小饮,适逢十几位梨园伶人也就是今天的文艺界名人在这里聚会,王昌龄便提议,她们每唱一首我们的诗就在墙壁上做一个记号,最后比比看谁的诗作被歌女们呤唱得多。前面的几位歌女呤唱的都是王昌龄、高适的作品,王之涣便指着最漂亮的歌女说,那些普通的歌女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如果她不唱我的诗作我就甘拜下风,故事的结果想必大家都能猜到,那位绝代佳人唱的,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个记载于唐代山西人薛用弱《集异记》中的“旗亭画壁”,成为流传千古的文坛佳话。

  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位伟大的太原诗人却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始终都只能去做小小的科级干部,王之涣甚至赋闲在家十五年,五十五岁便贫病而死。而王昌龄的命运则更为悲惨,安史之乱中从任上归家,路过濠州时,这个本应被时代所尊崇的大诗人竟被忌才的刺史闾丘晓杀害,时年五十八岁。后来,张镐在河南征召兵马平定安史之乱,闾丘晓因失职误期行将就戮之时,以高堂妻小需要抚养请求宽恕,张镐回答说:王昌龄的亲属又由谁来抚养?!闾丘晓无言以对。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豪放不羁的太原诗人王瀚喜爱与文士豪侠畅饮游乐,深得两任并州长史张嘉贞与张说的厚遇,虽然他并没有太多的诗作留传于世,但仅此一首,便足以把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化史上。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山西的王姓诗人是一个奇特而有趣的现象,除了上述三位之外,还有并州祁县人王维和河东龙门人王勃,唐代山西文化的繁荣不能不令人惊叹。

  武则天长安年间,进士出身的富嘉谟调任晋阳尉,与他的同僚吴少微相互友善,结为莫逆之交,他们与太原主簿魏谷倚都以文辞而著称,被誉为“北京三杰”。受到六朝骈文影响,初唐文风崇尚浮华奢靡,而富嘉谟与吴少微,下笔都以经典为本,雅厚雄迈,称颂一时,被称为“富吴体”。“富吴体”做为唐代古文运动创作实践上最早出现的新的散文文体,开创了唐代古文运动之端绪。他们的几篇代表作,都是晋阳的山水游记,其中一篇,描写的就是上一章中提到过的晋阳八景之一“天门积雪”。如同高山流水的知音,后来富嘉谟去世,正在病中的吴少微悲痛不已,不久即逝。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与好友元参军来到被他赞誉为“天王三京,北都居一”的太原,他们乘船逆晋水而上,游览了晋祠,十几年后,回忆起昔日的良辰美景,李白提笔写下了“晋祠流水如碧玉”、“百里清潭泻翠娥”的动人诗句。为太原留下美丽诗篇的名人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倒是善于推敲的苦呤诗人贾岛写的一首《渡桑干》不能不提:“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遥望并州是故乡。”前几年有位南方学者游历完太原之后,为《太原日报》留下一篇相当不错的散文,名字就叫《客舍并州》,可惜今天我已经无法再找到这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佳作。

  唐代佛教盛行,寺庙众多的北京晋阳成为全国的佛教中心之一。

  其实佛教早在传入中国的第二年便开始在山西建立寺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山西地区逐渐兴盛,涌现出法显、慧远、昙鸾等一批高僧,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就在山西交城的玄中寺。

  佛教什么时候传入晋阳,已经难以考证,但我们知道,当年杀死自己女婿尔朱荣的北魏孝庄皇帝,就是被尔朱荣的侄儿尔朱兆劫持到晋阳后缢杀在晋阳三级佛寺内,而“三武灭佛”主角之一的北周武帝在进攻北齐据守的晋阳城时,北周军队刚刚突破东门,晋阳佛寺便燃起了熊熊烈火。

  做为北齐的霸府,高家子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佛寺,其中历史延续最为久远的就是开化寺。蒙山晓月是古晋阳八景之一,晋阳城西的蒙山开化寺从北齐天保二年建立之后,就成为晋阳香火最盛的寺庙之一,而开华寺依山开凿的高达六十六米的蒙山大佛虽然比乐山大佛略低,但开凿时间却比它要早六十二年。当年开凿蒙山大佛时,每夜燃烧灯油数盆,火光一直照耀到数里之外的晋阳城。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参拜蒙山大佛的当晚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唐高宗与武则天巡幸晋阳时,对蒙山大佛的庄严宏伟感慨不已,回到长安之后,命令内宫的能工巧匠为大佛制作了一件硕大无朋的袈裟,派遣特使送到晋阳,在晋阳僧俗的万众瞩目之下为大佛举行了披戴袈裟仪式。三百多年后,起兵太原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又为蒙山大佛建造了遮风庇雨的阁楼,取名庄严阁,阁高五层,每层建房二十六间,我们可以想像的它的规模是何等宏伟(太原道注:有关刘知远起兵太原,请看第十五章:乱世英雄)。非常可惜的是,这尊大佛却在明初被垮塌的山壁埋没从而失去踪迹,直到六百多年后,经过山西地方志工作者王剑霓的多年寻找才在1983年探寻到它颓废的身形。1991年,《中国大佛》摄影组的吕立春拍摄了壮观的蒙山大佛,使得蒙山大佛再一次蜚声海内。由于蒙山景区还没有得到开发,我也始终无缘亲眼目睹大佛的真容,但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依山开凿的蒙山大佛已经严重风化,头颅的上半部分已经毁损,实在是千古遗憾。

  唐代晋阳不仅兴建了大量佛寺,许多昔日达官显宦的故宅甚至于一些官属也被改建为寺庙,较为有名的有如下几处:高欢在天龙山的避暑宫被改建为天龙寺,北齐“落雕都督”并州刺史斛律光的宅第被改建为正觉寺,隋炀帝内弟肖(王禹)的别墅被改建为开元寺,唐初名将尉迟恭的别墅被改建为晋祠圣寿寺,寺内至今仍有他的挂甲松。

  晋阳城内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创建于隋代的大佛寺,一位名叫澄空的和尚历时四十年两次铸造七十尺高的大佛都没有成功,当他再次用二十年的时间四处化缘,完成铸像的准备之后,在前来观看铸佛盛况的约万名远近僧俗面前,纵身跳入滚滚铁流之中,用自己的生命去迎接这尊大佛的诞生。然而,这尊凝聚着高僧血肉的佛像最终在三百多年后晋阳城的那场大火之中化为了轻烟,我也曾遗憾过它未能像黄河大铁牛那样保存下来,但这样的遗憾实在太多太多,以至于不值一提,谁又知道大禹的九鼎和秦始皇的十二金人现在何处呢?

  太原的经济也在唐代空前繁荣,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唐代晋阳的铸造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太原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冶炼业发展较早,董安于始建晋阳城时,修筑宫室采用了大量的铜柱,后来智伯围攻晋阳,这些铜柱都被溶铸成为箭头等兵器。赵国初都晋阳时,流通全国的就是铸于晋阳的布币“晋阳布”,北齐时代又设立了“晋阳冶”,冶炼大师綦怀文在这里铸造的宿铁刀享有盛誉。

  到了唐代,太原已成为全国的铸币中心之一,所产铜镜、铁镜被列为贡品,乔琳为此写过一篇《铁镜赋》。最值得称道的还是锋利无比流誉千年的并州刀剪,这一点在许多文人笔下可以得到应证,杜甫在《戏题画山水图歌》中写道:“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卢纶在《难绾刀子歌》中写道:“并州难绾竟何人,每成此物如有神”,姜夔在《长亭怨慢》写道:“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而另一位词人则留下了“秋月如水,并刀如雪”的词句,可以看出,并州刀剪不仅锋利,在当时没有电镀工艺的情况下,刀锋也是相当闪亮的。

  除此之外,硝石、瓷器、琉璃瓦、葡萄酒、汾清也就是现在的汾酒都是远近知名的晋阳特产,有些还成为朝廷的贡品,李世民就特别喜欢美观名贵的并州扇。

  正因为太原的政治地位与丰富的物产,使它成为一座繁荣的商业城市,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对政局产生过影响的巨商,武则天的父亲就是一个以太原为总部并投机过李渊起兵的大商人。

  此外,太原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说明,太原当时已成为一座对外贸易的名城,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

  唐代皇帝对晋阳如此恩宠有加,晋阳城也以对李氏天下的忠诚护卫做为回报。天宝十四年,渔阳鼙鼓动地来,唐玄宗派遣大将程千里到太原紧急招募了数万新兵。为解决平定安禄山叛军的军费,宰相杨国忠派遣使臣来到太原,以有偿办理僧尼道士出家来收取钱财,半个月竟得钱百万缗,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太原的富庶和宗教的兴盛。

  安禄山也早已注意到了太原的重要地位,在他反叛的第二天,就派遣部将何千年率领奚族骑兵二十人以献俘为名来到太原,将出城迎接的北京副留守杨光(岁羽)劫持到博陵安禄山营中后杀害。可笑的是,当太原方面将此事报告给朝廷时,唐玄宗竟然认为这是对安禄山的诬陷。

  就在叛军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唐玄宗感慨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个忠义之士的时候,常山太守颜杲卿与他的堂弟大书法家平原太守颜真卿相约起兵,联络新到任的太原尹王承业,截断叛军归路,一时间河北十七郡群起响应,合兵三十万,迫使安禄山暂停进攻潼关,回师策应。不久,颜杲卿派儿子颜泉明去京师进献俘获的叛将何千年等人,在叛将张通儒之弟张通幽的怂恿下,王承业截留了俘虏,另做表书贪夺颜杲卿的军功,沽名钓誉的王承业因此被任命为羽林大将军,部下被封官进爵者达一百多人。当史思明、蔡希德猛攻常山,颜杲卿飞书求援的时候,置国家大义于不顾的王承业却按兵不动,坐视常山失陷颜杲卿被俘。颜杲卿后来死得相当惨烈,而贪夺军功的王承业也最终被革职处死。

  当安禄山的叛军日益逼近潼关之时,和当年赵简子留给赵襄子的遗言一样,许多大臣建议唐玄宗避乱太原,利用太原这个军事重镇来扭转战局,重整山河。如果唐玄宗能够接受这个建议的话,那么,马嵬坡也许将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地名,取而代之的将是山西河东离杨贵妃故乡不远的某个地方。

  唐玄宗最终远走四川,让位于太子李亨,刚刚即位的唐肃宗在朔方指挥平叛。为了打通进军朔方的道路以彻底击毁流亡的唐朝廷,安史叛军三路人马共十万人会攻太原。

  此时,对唐室有再造之功的兵部尚书郭子仪任命名将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但李光弼麾下精兵都已经赶赴朔方护驾,城中只剩下团练也就是预备役官兵不到万人,部将大多畏惧叛军,请求修固城池以增强防御。李光弼反对说:太原城周长四十里,此时修固只能是消耗自己的力量。

  李光弼向来以治军严谨而著称,来太原不久,他就处死了态度傲慢拒不执行命令的前任崔众,威震三军,在他的带领下,史思明围攻太原一个月而毫无进展。

  李光弼善于采用一些新的军械和战术来抵御敌军,唐军装备的需要二百人拉动发射的抛石车,一次就能消灭几十个敌人,李光弼还让士卒们准备了大量的土坯,根据敌军的攻势,随时增高或修补城墙。

  李光弼在太原保卫战中运用得最为娴熟也最为成功的还是地道战,他让善于挖掘地道的士卒将地道直通城外,当叛军在城下仰头辱骂叫阵时,突击队员出奇不异地掘地而出,擒获后迅速押至城头处死以威慑敌军,以至于敌军时常注视着地面以防不测。史思明久攻不下,建造飞楼、土山等攻城工事,唐军将地道挖到这些工事下方,使其塌陷。

  当叛军士气日渐疲弊的时候,李光弼开始主动出击,唐军将地道挖到叛军的营地下方,用木柱支撑,然后假意要出城投降,到了约定的日期,唐军数千人出城假降,叛军毫无防备地观看,突然,叛军大营地面塌陷,死伤数千人,混乱之机,唐军骑兵冲出城池,俘虏斩杀叛军一万余人。

  不久,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赶回范阳,留下蔡希德继续围攻太原,李光弼亲自率领唐军全线反攻,大败叛军,杀敌七万余人,蔡希德留下大量的粮食军械仓惶逃走,历时一个多月的太原保卫战最终以以寡敌众的唐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整个战役期间,李光弼不仅表现出精熟的战术思想和身先士卒的奋勇精神,更留下了公而忘私的形象。战役一开始,李光弼就住在城下的营帐中指挥防御,几次过家门而不入,战役结束后,他又处理了三天公事后方才回到自己的住宅探望亲属。李光弼后来又担任过太原尹、北京留守等职,这位大唐名将与太原还是颇有渊缘的。

  在协助李光弼坚守太原的幕僚中,当时担任太原少尹的并州祁县人王缙后来两度出任宰相,他的兄长就是著名的大诗人王维。后来,被安史叛军俘虏后违心接受伪职的王维即将被唐王朝处死,正是王缙上书请求削夺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方才使王维逢凶化吉。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之后,走向衰败的唐王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而政治的腐败和后勤保障的滞后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军乱。

唐武宗会昌三年,唐廷准备平定割据山西上党及相邻河北部分地区的昭义节度使刘稹,奉命参战的河东行营都知兵马使王逢驻屯榆社,请求朝廷下令从太原抽调二千士卒增援,而太原的士卒都已经开赴前线,无兵可调,河东节度使李石只好征发军库守卒及军中工匠,另外又从北方边防横水栅抽调一千五百名戍卒才凑够数目。

  这年腊月二十八,横水栅的戍卒抵达太原,按照当时的惯例,凡军士出征,每人赏赐丝绢二匹,但前任河东节度使离任时,将府库储备悉数带走,李石虽然把自己家中的丝绢都拿出来添补,每个士卒也只得到一匹。当时正值年终,士卒请求过了初一再上路,但监军吕义忠却不准许,催促他们及早出发。一个杨弁的军士于是利用士卒们的怨怒情绪发动兵变,杀死都头梁季叶,劫掠太原城,李石逃往汾州。杨弁又派遣使者联络刘稹,相约结为兄弟。

  消息传到京城,百官哗然,开始反思对藩镇的用兵,有人建议对昭义和河东两地休兵安抚,在朝堂的辩论中,“牛李党争”中的李派首领李德裕指出:“太原百姓向来忠于朝廷,只是由于储备贫乏赏赐不足才导致兵乱,现在如果姑息杨弁,只怕会招致更多人的效仿。”

  于是,唐武宗决定调集军队平定太原兵乱,先派遣宦官马元实出使太原,招降杨弁,同时窥探乱兵虚实。马元实收受了杨弁的贿赂,回京后慌报军情:“你们应当早日任命杨弁为河东节度使,他的实力相当强大,从河东节度使衙门到柳子列之间十五里的街道上,遍地都是光明甲,我们怎么能够讨平呢?”李德裕反驳说:“李石正是由于太原无兵可发,才征调横水栅的戍卒开赴榆社增援,再说太原府库里的兵器都已带到了前线行营,杨弁骤然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兵士和兵器?”马元实狡辩说:“太原人剽悍尚武,人人可以从军上阵,这些士卒都是杨弁临时招募的。”李德裕质问道:“招募士卒必须要有财物,李石正是由于资财缺乏、犒赏不足才导致兵乱,杨弁又是从哪里得到这么多财物呢?”马元实被问得哑口无言。

  就在这个时候,先期派遣到榆社的太原士卒听说朝廷要调集客军平定太原兵乱,害怕客军扰乱家乡,留在晋阳城中的妻儿老小受牵连被屠杀,拥立监军吕义忠为首领,自发出兵攻打太原,活捉了杨弁。

  不久,太原方面将杨弁及其党羽五十四人押送到京城,全部被斩杀于京城东市的狗脊岭。而那个自封的昭义节度使刘稹,后来也被部将杀尽了全族。

  太原唯一一条以人命名的街道在哪里,狄仁杰的故乡在何处,狄仁杰为什么会被下狱,武则天为什么要说朝堂空矣,荷兰人高罗佩为什么要写《狄公断狱大观》,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四章:狄梁公街

家园 第十四章 狄梁公街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四章 狄梁公街

  古城太原衢陌纵横,在大小几百条街道中,只有一条是以人名命名的,它就是紧邻文庙与崇善寺的狄梁公街。狄梁公,是对唐代名相狄仁杰的尊称,因为他去世后被朝廷追进为梁国公而得名。当年祭祀狄梁公的狄公祠,就座落在这条长不过二百米的小街上。

  其实,原来的狄公祠并不在这条街道上,而在狄仁杰的家乡狄村。唐代的狄村位于北都晋阳东北二十里,如今,狄村已经成为今天的太原城区的一部分,这片都市里的村庄已经找寻不到任何乡村的影子,只留下狄村的地名和一片占地不过数亩的唐槐公园。

  唐槐公园里并没有太多的景致,园中矗立着太原市政府立的“狄公故里碑”和一株相传是狄仁杰母亲亲手所植的古槐,最早的狄公祠就建立在这株唐槐附近,它是在明代狄公祠日渐废毁时才迁到狄梁公街的。

  戴煌,新华社高级记者,1957年被打成右派之后,发配到了位于狄村的劳改建筑工程队,年已半百的他就是在这里的劳改中被撞断了肋骨。二十年后,当他在《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一书中回忆起那段在狄村四周拉满电网的劳改场中推着小车拉运烧砖土的苦难历程时,没有忘记告诉读者,这里就是狄仁杰的故乡。

  狄仁杰,是太原最杰出的历史名人之一,有“ 北斗之南,一人而已”之誉,在唐代被朝野公认为“唐祚送俊之臣”。

  最先发现狄仁杰才干与品质的,是绘制《步辇图》、《凌烟阁功臣图》等名作的唐代大画家阎立本。当时,刚刚踏入仕途的狄仁杰被人诬告下狱,时任河南黜陟使的阎立本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慧眼识才,由衷地感慨道:“孔子曾说,观过而知仁,你可以说是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呀。”阎立本不久推荐狄仁杰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这是一个地区司法官员。

  在封建社会,一个司法官员的公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狄仁杰一次在赴任途中,登上太行山,远远望见一片白云孤飞,狄仁杰告诉同行的人说:“我的亲人就在那片白云的下方。”说完注视良久,直到白云飘去才又重新上路。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将要被派往西北绝域持行公务,而他的母亲年迈多病,狄仁杰劝道:“你怎么可以让年迈的母亲在万里之外为你担忧。”于是进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远行。蔺仁基被他们二人的友谊所感动,联想到自己与同僚李孝廉之间的种种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狄仁杰后来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狱,有人让他指证宰相杨执柔也是同谋以求免死,狄仁杰气愤地说:“皇天后土在上,我狄仁杰怎么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说话间,用头撞向柱子,血流满面,吓得游说者连忙安慰他。从以上可知,至亲至孝的狄仁杰不仅是一个相当合格的司法官员,而且也堪称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楷模。

  正因为如此,狄仁杰后来被提拔为大理丞这一唐王朝的最高司法官员,而他到任之后,一年之中判决了大量的陈年积案,涉及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人因不服而上诉。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高业务素质、勤政清廉的执法者形象。而做为一个法官,狄仁杰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还是他不畏权势,执法如山。

  有一年,一位武官误砍了唐太宗昭陵的柏树,本罪不当诛,但盛怒中的唐高宗下诏要处死这名武官,狄仁杰为此上奏请求依法处理,看到唐高宗龙颜大怒,左右都示意他赶快退下,但狄仁杰却犯颜直谏:“国家的律法,对各种罪行的处罚均有明文规定,哪里有没有触犯死罪却处以极刑的道理?一旦有法不依,叫我们的百姓如何信服?即便陛下真的要改变律法,也得从今天开始实施。如果陛下为了一株昭陵柏树而处死一名武将,历史将如何评价陛下?”在狄仁杰的据理力争之下,唐高宗终于收回成命,依法处理了此案。一个名收王本立的高官凭借皇帝的恩宠,行为不法放纵,百官畏惧,狄仁杰上奏请求将他交给有司审察,当唐高宗有意包庇时,狄仁杰再一次挺身而出:“国家虽然缺乏英才,但并不需要王本立之流,陛下怎么能为了包庇有罪之人而废驰国家的律法?如果陛下一定要赦免王本立,那就请免去我的官职,让后世的忠臣引以为诫。”王本立最终被依法定罪,一时间朝廷肃然。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有法不依、权大于法的现象依然普遍,而现代的狄仁杰又在何处呢?

  狄仁杰后来出任过多项要职,并最终官至宰相,虽然不再从事司法工作,但狄仁杰依然以其刚正廉明、忧国济民的节操为后世留下了封建社会的人臣典范。

  公元前 660年,唐高宗与武则天准备巡幸汾阳宫,狄仁杰随行负责途中各项事务。去汾阳宫将要路过妒女祠,民间传说如果有身穿华丽服装的人经过,妒女就会引发风雷灾害,并州长史李冲玄因此准备征发数万民夫新修御道以避开妒女祠,狄仁杰及时制止了这一劳民伤财的无稽之举,并得到唐高宗的赞赏。

  又有一次,武则天准备建设浮屠佛像,预计耗费数百万,武则天喜好佛教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她还曾让她的一个内宠怀义出家去做和尚,但狄仁杰依然勇于直谏,终于使武则天放弃了这一计划。狄仁杰巡抚江南时,对吴、楚两地祠堂过滥、祭祀靡费的习俗做了坚决制止,拆毁祠堂一千七百间,只留下祭祀夏禹、吴太伯、季礼、伍员四人的祠堂,有效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狄仁杰担任宁州刺史期间,注意处理民族关系,人民安居乐业,百姓为此树碑歌颂他的政绩。宰相张光辅平定越王的叛乱之后,放纵士卒滥杀无辜,两千多名受胁从的百姓也将被处决,时任豫州刺史的狄仁杰当面怒斥李光辅的暴行,冒着违令与通逆的风险,暂缓行刑,秘密上书武则天恳请从轻处理这些无辜的百姓。狄仁杰恳切的言辞终于打动了武则天,这两千多百姓最终被赦免死罪,流放丰州。当这些百姓在流放途中路经宁州,从前来迎接的宁州百姓口中得知是狄公救了他们时,流着眼泪相互扶持着来到宁州的狄公功德碑前谢恩。这批百姓到达丰州后,也在当地为狄仁杰树碑颂德。

  从狄仁杰以上这些永载史册的政绩,我们可以看出他始终将黎民百姓的疾苦系于心间,甚至不惜冒着断送政治前途的危险也要为民请命仗义持言。尽管早在春秋时代,孟子就告诫后世的君王将相们要以“民为贵”,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官场学盛行乌纱重于一切的国度里,无论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父母官们又有几人呢?

  置身于黑暗官场的狄仁杰虽然清正忠孝,但却不幸在权力倾轧的政治斗争中遭人暗算中箭落马,被酷吏来俊臣以谋反的罪名下狱。好在狄仁杰有着多年的司法工作经验,他深知来俊臣的冷酷无情,如果自己不承认强加的罪名就会死在酷刑之下。所以,当来俊臣审讯他时,狄仁杰马上承认:“当今是大周的天下,而我是大唐的旧臣,谋反是事实。”就在等待执行死刑的过程中,狄仁杰偷偷写下状纸,藏在棉衣中交给来前探监的儿子,他的儿子拿着状纸直接向武则天上诉,终于使冤情昭雪。

  做为一个文臣,狄仁杰还有过统军征战的经历。当北方契丹攻陷冀州时,朝廷任命狄仁杰担任边城魏州刺史,肩负边防重任的狄仁杰不是象他的前任那样放弃农业生产一味退缩守城,而是在恢复农耕的同时积极防御,无机可乘的契丹军队不久自行退却。圣历年初,突厥军队侵掠赵、定等州,狄仁杰以河北道元帅的身份统帅十万大军出征,虽然未能追上迅速遁去的突厥骑兵,但狄仁杰在此后担任河北道安抚大使期间,上书请求赦免被突厥胁从的百姓,医治战争创伤,安定了河北局势。

  做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狄仁杰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他去世前一年完成的两件事,一是劝说武则天迎回太子庐陵王,二是举荐匡复唐室的张柬之。

  中国历来不缺乏忠臣,他们为了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大是大非面前舍身取义义无反顾,但是,一旦面临皇帝册立太子与皇后时,却大都变得唯唯喏喏警小慎微,更有一些名臣为了明哲保身而三缄其口,以一句“这是皇上的家事”来推却自己的责任逃避政治风险,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象诸葛亮、上一章中提到过的李世绩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了狄仁杰面前,当时,已经废掉两个太子和两个皇帝的武则天准备立侄儿为太子,召集群臣商议,希望取得舆论的支持。面对这个为争夺权力不惜掐死女儿、毒死儿子的铁腕强人,如履薄冰的大臣们无不噤若寒蝉,只有狄仁杰勇敢地提出了反对意见:“臣以为天下百姓仍在感念大唐的恩德,当胡人入寇时,陛下命梁王三思招募新兵,一个多月后报名的仍然不超过一千,而让庐陵王出面招募时,不到一天时间就有五万人应募。能够继承大位的,非庐陵王莫属。”庐陵王李显是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第三子,他的两个兄长李弘与李贤先后被武则天毒杀,唐高宗死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但李显仅仅当了一年傀儡皇帝就被废为庐陵王。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反对意见极为恼怒,下令罢会,君臣不欢而散。

  不久,狄仁杰又利用为武则天解梦的机会再次劝谏:“侄儿和儿子究竟哪个更亲呢?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代之后可以在宗庙内得到祭祀,如果立侄儿为太子,自古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侄儿在宗庙之中祭祀姑姑的。”武则天虽然有所醒悟,但仍然拒绝说:“册立太子,这是我的家事,你就不要插嘴了。”狄仁杰回答道:“君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哪一个不是您的臣民,四海之内,又有哪一件事不是陛下的家事呢。陛下是君王,臣子是肱股,自然有辅佐陛下的义务,更何况我做为陛下的宰相,怎么能够不尽到自己的责任呢。”

  在此之前,吉顼、李昭德几次上书请求迎回庐陵王,武则天都没有答应,只有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出发,以日后的个人利益相比较,终于打动了武则天。不久,武则天再次召见狄仁杰,年近七十的狄仁杰再次言之切切地请求迎回庐陵王,说到动情之处,不禁泪流满面。深受感动的武则天当即让已经秘密回京的庐陵王出来相见,以一句“还尔太子”肯定了狄仁杰迎立庐陵王再续唐祚的历史功绩。1999年,在太原电视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狄仁杰与武则天传奇》中,根据《唐书》有关史料再现了这历史一幕。古人曾说,读《出师表》而不落泪,必然不是忠臣。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当电视中伴随着早已熟悉的旋律,已显老态的狄仁杰迎向归来的庐陵王时,每一个能够深切感受到一颗老臣拳拳忠心的观众很难不为之动容。

  狄仁杰的另一个重要功绩就是举荐张柬之。狄仁杰向来以善于举贤荐能而闻名,先后推荐提拔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名高级官员。狄仁杰推荐自己的儿子,也因在任上表现称职而得到武则天“奚祁内举,果得其人”的称赞。他竭力保荐的即将被处死的降将李楷固在讨伐契丹凯旋归来后,武则天在庆功宴会上为此亲自向狄仁杰举杯。有人对狄仁杰说:“朝中的许多大臣,都出自于您的门下”。狄仁杰回答说:“我举贤是为了江山社稷,并非为了一已私利。”在狄仁杰的两次推荐之下,武则天终于任命张柬之为宰相。狄仁杰去世五年后,八十岁的张柬之率领羽林军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拥立庐陵王李显复位,恢复了李唐天下。

  正是由于狄仁杰的以上功绩,他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武则天在位时,对他的信任超过了其它任何一位大臣,从不直呼名字而尊称“国老”。狄仁杰去世后,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后来,唐中宗李显追封他为司空,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又追封他为梁国公。

  令人遗憾的是,狄仁杰两个儿子的表现却令人失望。狄仁杰担任魏州刺史时,因为政绩卓著,百姓为他建立生祠,后来,他的儿子狄景晖也来到魏州任职,贪婪残暴,受到百姓的痛恨,狄仁杰的生祠也因此被毁。他的那个内举不避亲的儿子狄光嗣虽然比较称职,官至扬州长史,但最后也因为失职而受到降职的处分。

  历史上的狄仁杰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在民间,流传更多的却是他断案如神的传奇故事。清代公案小说盛行的时候,一部《狄仁案》应运而生,但是,关于狄仁杰断案,影响最大的却是一个外国人写的《狄公断狱大观》。

  通晓十五国语言的荷兰人古利克是个职业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汉学家,他的中文名字叫高罗佩,字忘笑,号芝台,住所取名犹忘斋、吟月庵,他的妻子也是一个出身名门的中国女外交官。中国近代的名人郭沫若、于右任、徐悲鸿、冯玉祥都是他的朋友。

  酷爱中国文化的高罗佩考证了解中国古代的司法、刑律、吏治、行政、军事、外交、工商、教育、文化、宗教、风俗、民情后,同时将东方公案传奇中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特殊结构与西方侦探小说的悬疑、推理手法巧妙结合起来,完成了全书共24个故事、130万字的《Judge Dee》,高罗佩甚至还为这部小说绘制了一套有中国绣像风格的线描插图。在作者的笔下,文字生动且充满趣味,贪官、奸商、侠客、美女、胡人,甚至僧道尼姑、沙门教人群聚一城,所描绘的风景、房舍、衣饰、日常用品又经过详实考证,读来历历在目。这部系列小说自六十年代推出之后,风靡一时,深深征服了西方读者,狄仁杰也成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的福尔摩斯”。

 《Judge Dee》中文直译为《狄法官》,八十年代初由山西的北岳文艺出版社翻译出版时定名为《狄公断狱大观》。记得我第一次在《新华文摘》上看到这部小说中的《铜钟案》时,马上就被此书高超的故事结构和悬疑色彩所吸引,很快,《血溅画屏》、《狐狸迷案》这两部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就问世了。八十年代末,太原电视台拍摄了同名电视连续剧,因为当时的条件所限,只完成其中的四个故事,十年之后,太原电视台又改编补拍了该书的九个故事,并根据清代《狄公案》与《唐书》部分史料拍摄了《狄仁杰与武则天传奇》,这三部系列剧共计长达近七十集之多,狄仁杰的故事,使山西影视界在沉寂多年之后再次受到了全国的关注。

  来太原已经十余年,很早就听说了狄公故里的唐槐公园,但我却是在今年才去光临这个本来早就该去的地方,公园里可看的只有一块新立的石碑和一株苍老的唐槐,很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在这里设立一个小小的纪念馆,向今天的太原人介绍一下这位太原名人,尽管如此,我仍然希望,每一个太原人,都应当抽出点时间,带着孩子,来这里看看。

  唐王朝为什么要封叛将李克用为晋王,李克用为什么要放弃根据地晋阳,李克用为李存勖留下的三枝箭各代表什么意思,李存勖是如何完成父亲遗愿的,后唐皇帝李存勖会什么死在一个优伶的乱箭之下,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五章:乱世英雄之虎父龙子

家园 第十五章 乱世英雄之虎父龙子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五章 乱世英雄之虎父龙子

  公元 880年冬季,转战大半个中国的黄巢农民军踏着一条尸骨纵横血流成河的漫漫征途攻入唐都长安,就在公卿贵族们哀叹“扶犁黑手翻持笏,食肉朱唇却食齑”的时候,有人却在千里塞外为这天赐良机而弹冠相庆。这个人,就是乱世英雄李克用。

  本姓朱邪氏的李克用是唐代沙陀族人,做为西突厥旁支的沙陀族从唐太宗时就开始效忠唐朝,世代守土拓边,李克用的父亲朱邪赤心因为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而被赐名为李国昌。骁勇善战的李克用十五岁时就开始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一箭双雕的骑射功夫连鞑靼人都为之折服,在军中被誉为“飞虎子”。公元 876年,哗变的云州士卒杀死克扣军粮、用法严峻的云州防御使段文楚,拥立副将李克用为统帅。当乱兵被前来征讨的唐军击溃之后,李克用与他甘愿陪着儿子断送仕途的父亲李国昌一起率领残部北逃鞑靼避难。

  果然不出李克用所料,那个不擅治国擅踢球的唐僖宗下诏赦免起用李克用父子。李克用率领着由沙陀军队与鞑靼骑兵组成的三万五千人的联军一路连战连捷势如破竹,这支全身黑衣的“鸦儿军”在各路勤王大军中率先攻入长安,拔得头筹。时年二十八岁的李克用因此先被封为河东节度使,后又加封为晋王,坐镇晋阳,不久又进据云州与上党,几乎据有了山西全境。

  当时的太原,因为唐末的战乱和割据已经日渐衰落萧条,全然难见昔日的北都风采。就在唐王朝以太原为集结地组织各路客军讨伐李克用期间,因为封赏不足、军纪败坏等原因爆发了多次兵变。首先做乱的是刚刚开出晋阳城外准备出征的太原地方武装“土团”,结果有十三名士兵因此被处斩。不久,唐廷从外地征调的昭义镇兵在晋阳城发生骚乱,大肆劫掠,一向以尚武强悍著称的晋阳居民自发组织起来,杀死昭义镇兵千余人。次年二月,静乐前线的河东军兵变,回师从东阳门进入晋阳,杀死河东节度使崔季康。五月,作乱的河东兵焚烧并劫掠晋阳三城,甚至逼迫新任河东节度使李侃杀掉自己的部将。不久,节度使府开始清洗作乱的士卒及其家属,再次引起兵变,自称“报冤将”的乱兵第三次劫掠晋阳三城,甚至还劫夺法场。李侃在诛杀了负有责任的僚属和“报冤将”、平定太原兵乱之后,称病匆匆调还京师,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一年之后,桀骜不驯的河东兵又在百井前线发动兵变,回师从西明门进入晋阳,杀死到任仅四个月的河东节度使康传圭,从此以后,晋阳城每天都有杀掠发生。频繁的兵乱促使唐王朝下决心彻底解决这一不安定因素,为此派遣宰相郑从谠出任河东节度使,亲自坐镇晋阳城,而郑从谠更是组织了一批强有力的下属随行,这支领导班子因为聚集名士之多,而被时人称之为“小朝廷”。郑从谠到任后,奖惩并重,恩威并施,终于彻底平定了太原兵乱。

  凭借强悍的沙陀骑兵和收复长安的首功,各路藩镇主将中年龄最轻的李克用在赢得其它将帅畏服的同时,也达到了他个人军事生涯的顶峰。李克用来到太原之后,安抚人心,扩充实力,迅速将这个乱世之中的战略要地建设成为他建功立业的军事重镇,并以此为根据地,北攻云幽,东伐镇冀,南略关中,平定三辅,甚至派兵长驱直入山东,可谓盛极一时。

  李克用因为一目失明而被称为“独眼龙”,五代十国中吴国的建立者杨行密当时出任淮南节度使,闻知李克用威名而想见识他的相貌,于是派遣画工扮作客商来到晋阳,但画工很快就被晋军擒获并暴露了此行的意图。李克用闻迅后颇为恼怒,召来画工说:“既然杨行密派你来为我写真,想必是画艺高超,我给你这个机会,如果画得不象,阶下就是你的丧命之所。”当时天气酷热,李克用正手执八角扇,画工于是急中生智,在画中以扇角遮住了李克用失明的那只眼晴。李克用看后说:“你这是故意讨好我。”命令画工重画。第二幅画不久完成,李克用看后十分高兴,重赏了画工并将他送回淮南。其实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无不为画工以射箭来掩饰失明缺陷的创意叫绝,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李克用。

  就在收复长安的第二年,黄巢农民军逼近汴州,李克用应汴帅朱温的求援领军南下,连战连捷,打得黄巢溃不成军逃往山东,这支转战数千里、驰骋大半个中国的起义大军在一个月后全军覆灭。

  以参加黄巢起义军起家的朱温归降唐朝之后,被赐名为朱全忠,但这个野心勃勃的无赖之徒却觊觎皇位已久,各藩镇节度使中唯一可以与之争锋的李克用是他日后争霸天下的主要障碍。于是,朱温假意将李克用请入汴州也就是大梁盛情款待,入夜却派遣军队围攻李克用居住的上源驿,杀死李克用的亲兵三百余人。酒醉的李克用靠着几名卫士的拼死保护,在突如其来的暴雨和电闪雷鸣之中逃离火海,冲出重围,缒城而下,逃出了汴州。从此之后,以太原为根据地的李克用和以汴州为根据地的朱温两大军事集团反目成仇,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晋汴争战。

  然而,李克用的势力却从此逐渐由盛转衰,征战无度、不事安辑使得经济基础薄弱后勤保障发生困难,晋军迫不得已之时甚至在阵前腌制尸肉充当军粮。劳师远征、四面出击的结果是四面树敌,军纪的败坏使得晋军失尽人心,统驭部下和战略运用上的失误更是严重削弱了自身实力。

  猛将李存孝之死,就是李克用御下无术、自翦羽翼的一个例证。李克用军事力量的强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义儿军制,即收养骁勇善战的猛将为义子,由他们统军出战。上源驿事件中拼死保护李克用杀出汴州城的卫士中,大多是他的义儿,《新五代史》中还专门立有义儿传。原名安思敬的李存孝就是李克用十几个义子中最为勇猛的一员,在后世传说的五代故事中,更把他描绘成勇冠三军、威猛绝伦的传奇人物。然而,由于李克用赏罚不公、听信谗言,这员猛将被迫造反。身陷孤城的李存孝自缚出降后,被极爱颜面的李克用车裂于晋阳,他的墓至今仍在太原西山风峪沟内。

  李克用在晋汴争战的最初二十余年中处在了下风。公元 901年,汴军攻陷晋、绛二州,截断了李克用南下的通路。李克用的女婿河中节度使王珂急忙向岳父求救,首尾不能相顾、无力救援的李克用在给女儿的复信中只能建议他们弃城出逃。

  这一年的四月,五万汴军在大将氏叔琮的统帅下兵临晋阳城下,一次次的叫阵挑战令晋阳城内的军民陷入一片惶恐之中。为避汴军锋芒,晋军不敢出城正面交战,由李嗣昭、李嗣源率军挖掘出城地道,多次乘夜偷袭汴军营垒,屡有斩获。就在这个时候,太原地区连续下了十几天的大雨,城墙多处发生坍塌损毁,李克用亲自登上城头组织士卒防御坚守,随时进行垒彻修补。持续不断的雨季使汴军的粮草供济发生困难,军中疟疾流行,朱温被迫下令撤军。

  第二年三月,对晋阳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汴军卷土重来,晋军名将周德威、李嗣昭、李存信先后战败,率领残部逃回晋阳。紧追而来的汴军驻扎于晋祠,包围晋阳城,向晋阳西门发起了猛烈攻击。志在必得的氏叔琮每次巡察督战时都是宽袍大带而不穿铠甲,以显示他胜似闲庭信步的悠然自得。

  废寝忘食、登城拒守的李克用很快就被氏叔琮咄咄逼人的气势所震慑,产生了弃城北逃、退守云州的念头。当李克用召集将领们商议时,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有人甚至提出逃往鞑靼。就在众多义子们争得不可开交、李克用难以定夺之时,李克用的妻子刘夫人出面了。多谋善断的刘夫人如同《霸府风云》一章所述的娄昭君一样,堪称古代贤妻之典范。当从上源驿逃归晋阳的李克用准备倾河东之兵复仇时,正是在她的劝阻下罢兵而八次上书唐廷申诉,从而在道义上取得了上风;困守孤城的李存孝走投无路之时,也正是在她进城抚慰之下,最终促使李存孝出城投降;刘夫人没有儿子,她对太原女子曹氏所生的儿子李存勖以及其它庶子们都视同已出。经过刘夫人准确的分析与劝说,李克用下定了坚守晋阳的决心。

  在李嗣昭、李嗣源敢死队与严重瘟疫的双重攻击下,氏叔琮被迫再一次率军撤走。一心想夺取晋阳的氏叔琮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两年后,他被朱温迫令自尽,与朱友恭一起成为朱温弑君的替罪羊。

  在汴军一次次沉重的军事打击下,曾经咄咄逼人、锐不可当的李克用数年不敢与被他轻视的朱温争锋,同时,他也开始组织幕府进行讨论,深刻反思晋军走向衰败的原因,幕僚李袭吉与李克用的长子李存勖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就在李克用开始有选择地采纳这些意见的时候,晋军复兴的一天也就为期不远了。

  公元 907年,朱温在汴州登基,建立后梁。江山兴亡,功业盛衰,冥冥之中自有定数,从朱温谋杀昭宗、篡唐建梁的那一刻起,就在千夫所指之中注定了败亡的命运,正如李存勖对他的预言一样:物不极不反,坏人恶贯满盈之后自然就会灭亡。与之相反的是,李克用父子虽然屡有过错,但在效忠皇室这一点上,诚如李存勖所言:世代尽忠,无愧于心。晋汴之争以晋军处于劣势的格局就在此时发生了逆转。

  第二年正月,与朱温争斗了二十余年的李克用毒疮发作,在晋阳病逝。去世前,李克用向晋军将领们托孤说:“我的儿子志向远大,必定能成就我的事业,你们要好好辅佐他。”当时尚不足以服众的李存勖即晋王位之后,拒绝李存勖让位的叔父李克宁在义子们和悍妻的怂恿鼓动下决定反叛,如同后世的张学良在张作霖身亡后处决杨宇霆一样,二十四岁的少帅李存勖冒着晋军爆发兵变、分崩离析的风险果断行动,含泪处死李克宁,稳定了河东局势。

  就在这个时候,晋梁之间对潞州的争夺激战正酣。年轻的少帅李存勖在晋阳检阅大军之后亲率人马南下,埋伏于三垂冈,趁着清晨的大雾,在夹寨大破后梁军队,杀敌万余。当身穿孝服的李存勖出现在被围困一年之久的潞州城下时,望穿秋水的守城将士泪水顿作倾盆雨。

  乱世英雄李存勖一战而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初步扭转了在晋梁之争中所处的颓势,连一世枭雄朱温也感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有这样的儿子,李氏家业是不会败亡的,至于我的儿子们,都是些猪狗罢了!

  当年,五岁的李存勖跟随李克用路经三垂冈,在唐玄宗的祠堂前休息时,伶人奏起了百年歌,李克用感慨于人生易老,预言二十年后李存勖将接替自己率兵征战。李存勖进军三垂冈,距离李克用的预言正好二十年。“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染跋扈河。只手难抉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清人严遂成的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此事,毛泽东看到这首诗后,还曾让他的秘书田家英查阅此诗的作者。

  李存勖凯旋晋阳之后,在监军张承业的辅佐下,锐意改革,消除积弊,严整军纪,励精图治,开始逐个完成先王李克用未尽的心愿。李克用去世前,交给李存勖三支箭,各代表一件李克用未能完成的功业。一是讨伐忘恩负义的幽州刘仁恭,二是抗击背信弃义的契丹耶律阿保机,三是消灭世仇朱温。此后,李存勖每次出征,就前往晋阳家庙请出一支箭,装在锦囊里随军出征,凯旋之日再送还家庙。

  公元 913年,晋军攻破号称拥甲三十万的幽州,用白绢捆缚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高奏凯歌回到晋阳,献俘于家庙。处斩了僭称燕国皇帝的刘守光后,又将刘仁恭押至代州,在李克用墓前处斩。四年后,还是在幽州,李存勖率领以步兵为主力的十万晋军,精心准备,以寡敌众,大破号称三十万的契丹骑兵。此后,李存勖又亲率骑兵在定州再次大败契丹兵。至此,李存勖已完成李克用的两大遗愿。

  李存勖与后梁的争战前后持续十五年,其间,李存勖率领晋军多次获胜,柏乡之战、杨刘之战、胡柳陂之战、德胜之战以及潞州之战、幽州之战,都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五代军事史的著名战例。后梁军队也组织了一系列反击,公元 915年,后梁名将刘(寻阝)趁李存勖主力屯于魏州、晋阳空虚之机,率军经黄泽偷袭晋阳,这本是一支奇兵,但因遭遇连续十余天的阴雨,山路险阻,泥泞难行,死在半路的士卒多达十之二、三,只好无功而还。太原山川险固、深得割据势力钟爱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第二年,后梁部将王檀再次率领三万军队偷袭晋阳,昼夜急攻,监军张承业与退职将领安金全组织工匠和市民防御,潞州守将李嗣昭闻讯派遣骑兵救援,朝发夕至,与守军反攻,击退了敌军。

  晋军占据河北后,双方夹河苦战,陷入长期对峙。公元 912年,朱温被自己的儿子朱友?ι彼溃?朱友贞以讨逆为名杀死兄长朱友??后自立,是为后梁末帝。

 

  早在公元 895年,三帅逼京,勤王保驾的李克用派遣年仅十一岁的李存勖晋见避难于南山的唐昭宗。唐昭宗在称赞李存勖出众相貌的同时,勉励他说:“你将来会成长为国家的栋梁,记住要为唐室尽忠效力。”唐昭宗还对他的左右说:“此子可亚其父。”李存勖“亚子”的小名由此而来。只是唐昭宗不曾想到,被他预言可亚于其父的李存勖所建立的功业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公元 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因为唐朝对他家赐姓,所以自称唐室后裔,以唐为国号,史称后唐。后唐王朝先以太原为西京,定都洛阳之后,又将太原改为北京。

  就在李存勖称帝的那一年,后梁主力与后唐军队对峙于黄河北岸,李存勖与将领们经过认真的研究与分析,果断决策,避实就虚,出敌不意,突袭后梁都城大梁。十月二日,李存勖亲率精兵从杨刘渡过黄河,与已经深入敌境的后唐军在郓州会师。紧接着,后唐军队以李克用的义子绰号“李横冲”的李嗣源率领的轻骑兵为前锋,绕过后梁为阻止后唐军队进攻而掘开黄河堤坝形成的黄泛区,昼夜兼程,于十月九日直捣敌巢,灭亡后梁,回师救援不及的后梁主力随即归降。后唐军队奇袭大梁,全程六百余里,途中攻破中都、曹州,历时九天,成为我国古代战争中长途奔袭、速战速胜的经典战例。

  李唐从太原起兵创立了三百年基业,朱温篡夺唐室江山之后,李存勖又是凭借晋阳根据地攻灭后梁,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因此在《唐贞观晋祠碑跋》中有太原为唐朝复仇的说法。李存勖也用木匣装着后梁末帝朱友贞的首级献于家庙,完成了父亲的全部遗愿。

  建立后唐,攻灭后梁,统一北方,李存勖至此达到了他个人功业的巅峰。但是,事物转化是如此之快,李存勖还来不及回味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就由一个喜剧中的胜利者变成了悲剧中的失败者,由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变成了众叛亲离的独夫。

  虎父无犬子,李存勖在军事上的才能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他的骁勇善战也丝毫不逊于李克用。李存勖经常只带领少量卫士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侦察敌情,虽然几次遇险但却秉性难改。李存勖在魏州前线,率领百余名骑兵侦察敌情时与五千敌兵撕杀了几个时辰后才得以突围。进攻杨刘城时,需要用柴禾填平敌军防御用的壕沟,身为主帅的李存勖背着柴禾走在士卒前面。李存勖一次准备亲自出战时,被义兄李存审劝阻,不久,他趁李存审不在时飞驰出营,边跑还边对部下说:“那老头儿居然阻止我游戏。”正因为如此,李存勖才在有资格竖起手指自我夸耀说:“我于十指上得天下。”多才多艺的李存勖还酷爱戏曲,晋军的军歌多是由他亲自谱写。平定天下之后,李存勖经常混迹于宫廷伶人之中,集编、导、演于一身自娱自乐。我们可以看出,李存勖是中国古代皇帝中少有的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光彩四射、极具个人魅力的传奇人物。

  李存勖是一个孝子,一员勇将,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杰出的军事家,但却不是一个好皇帝,他长于军事而短于政治,夺取天下之后就与从前判若两人,从此弊端百出,宠信宦官伶人,诛杀功臣郭崇韬,与他那个拒认贫寒生父的皇后刘氏一起疯狂敛财。

  政治的腐败黑暗最终促发了魏州兵变,奉命讨伐的李嗣源在乱兵的拥戴和女婿石敬瑭的劝说下,回师攻入汴梁。决定御驾亲征的李存勖命令大军在洛阳城外准备出发,正当他在皇宫中用早膳的时候,一向将郭崇韬视为叔父的伶人郭从谦在城中发动兵变,皇宫中的禁卫军大多逃散,只有李存审之子李彦卿和太原人王全斌、何福进等十余人跟从。李存勖在与乱军的混战中被流箭射中,扶到绛霄殿后死去,时年四十二岁,近卫们伏尸痛哭后陆续离去,一个叫善友的伶人收拾来一些乐器覆盖在李存勖身上将他火化。李嗣源进入洛阳后,收集起李存勖的遗骨安葬于雍陵,庙号庄宗。不久,李嗣源即皇帝位,是为明宗。

  兵变发生后,李氏皇族纷纷出逃,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将目的地定在了晋阳,希望能在这个李氏的发家之地得到庇护进而以此为据点卷土重来。然而,李存勖已经失尽人心,没有人再愿意为他们效力。计划占据晋阳坚守的李存沼被哗变的士卒杀死,李存勖的六子永王李存霸穿上僧衣,拜见李存审的另一个儿子当时正代理太原军府的李彦超,希望遁入空门以保全性命,但群情激愤的士卒不顾李彦超的劝阻,将李存霸杀死在军府门前。都亭驿,是晋阳城西的国家级驿站,“留花不发待郎归”,当年奉命出使常山的兵部侍郎韩愈曾在这里留下过两首诗作,而此时,七十余名北逃的宦官就是在都亭驿被屠杀,申王李存渥率领七百骑兵逃到晋阳,被李彦超拒之门外,最后也是在这里被部下杀死。贪吝愚钝的刘皇后收拾了一些珍宝逃回晋阳当了尼姑,不久也被李嗣源派人杀死。李氏家族除了住在晋阳的邕王李存美因为半身不遂免于一死外,其余的幸存者几乎全部被安重诲等人杀尽。

  叱咤风云、智勇兼备的乱世英雄李存勖在攻灭后梁后不过三年时间,转眼就成为众叛亲离、置身无所的独夫民贼,身死族灭贻笑天下,虎父龙子四十余年建立的赫赫功业转眼之间化为过眼烟云,不能不令后人唏嘘长叹,历史是多么的无情啊!

  是谁唆使太原留守石敬瑭认贼做父割让幽云十六州,石敬瑭是如何凭借晋阳城建立后晋王朝的,杨家将为什么没能为北汉王朝坚守晋阳,杨业殉国后的抚恤为什么还不如比他低四级的军官,究竟是谁在暗害杨家将,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五章:乱世英雄之幽云十六州

家园 第十五章 乱世英雄之幽云十六州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五章 乱世英雄之幽云十六州

  公元 932年,后唐明宗李嗣源派遣他的女婿石敬瑭出任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晋阳城迎来了它的新主人。

  虽然富贵后的石敬瑭自称春秋卫国石大夫和汉丞相石奋是他的先祖,但却改变不了自己世代沙陀族的血统,他的父亲是李克用的部将,名叫臬捩鸡,一个现代人看来很有个性的名字。出生于太原的石敬瑭朴实稳重,寡言少笑,喜好兵法,古代名将李牧、周亚夫是他尊崇的楷模。石敬瑭射术精良,李嗣源器重他的才干,将自己的亲军“左射军”交其统领,后来又将他招为女婿。

  石敬瑭成名于晋梁夹河苦战时期,曾在晋军受到突袭的危急时刻率领十余名骑兵纵横驰奔于敌阵之中势如破竹,连一向骁勇异常的李存勖也由衷地赞叹道:“人们说将门出将,这句话果然不假!”公元 926年,受命镇压魏州兵变的李嗣源被部下劫持拥立为皇帝,就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政治上更有远见的石敬瑭分析了严峻的形势之后,自告奋勇以三百骑兵为先锋夺取大梁,为李嗣源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石敬瑭受到继位的后唐闵帝及其谋臣的猜忌,将他和手握重兵的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调任,借此来削弱他们的实力。李从珂拒不受命,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兵攻入洛阳,闵帝在百名亲骑的保护下出逃,路遇回京接受调任的石敬瑭,居心叵测的石敬瑭以闵帝随从有叛变之心为借口将他们全部诛杀,把闵帝孤身一人留在卫州驿站扬长而去,从而导致了闵帝被李从珂派人缢杀的结局。

  李从珂即位不久,在一些大臣的劝说下,将大病初愈的石敬瑭官复原职,但二人之间的相互猜忌却并未因此化解。一向与李从珂不睦的石敬瑭回到晋阳之后,开始积蓄力量,不断以防备契丹为由要求朝廷增兵运粮。这一年夏天,朝廷派遣使臣来到石敬瑭军中,向军士们发放夏装,并宣旨抚慰,深受感动的士卒四次高呼万岁,石敬瑭因此命令部将处斩了三十六名带头谢恩的军官和士卒,此举无非是想象后世的年羹尧一样,建立一支不受君命听将令,完全服从于自己的私家军队,石敬瑭拥兵自重的野心暴露无遗。

  公元 936年,石敬瑭上书请求调任到内地军镇,借以试探朝廷的态度,李从珂考虑再三,在意识到有可能招致变乱的情况下调任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诏书下到晋阳,石敬瑭召集下属商议对策,大将刘知远说:“明公统军多年,从望所归,凭借晋阳的有利地势和精锐部队,一定可能成就霸业,怎么可以受制于一纸诏书而自投虎口呢。”石敬瑭最终下定了起兵的决心,上书以李从珂不是先帝亲子为由要求他传位于许王,公开与后唐朝廷决裂,绰号“张生铁”的后唐大将张敬达不久奉命率军三万兵临晋阳城下。

  然而,以当时的实力,石敬瑭还不足以抗衡李从珂,谋臣桑维翰因此提出了借助契丹力量的建议。

  契丹是古代鲜卑族的一支,朱温称帝的那一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契丹首领,九年后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据有中国北部和东北部幅员辽阔的广大地区,凭借兵强马壮多次南侵。阿保机曾经率兵骚扰云州,晋王李克用北上与之会盟,结为兄弟,相约共讨朱温,因为双方会盟有怀想仁人之意,所以,会盟之地得名“怀仁”,至今沿用。但背信弃义的阿保机后来却投靠了朱温,李克用因此在去世前留下一支箭嘱托李存勖北击契丹,四年后,李存勖率领以步兵为主力的十万晋军,在幽州大破号称三十万的契丹骑兵,完成了李克用的遗愿。此后,双方又发生多次战争,觊觎中原的契丹成为后唐王朝的主要威胁之一,也正因为于此,负有北部边防重任的石敬瑭才得以积蓄起使他产生反叛之心的军事实力。

  面对大兵压境,石敬瑭让桑维翰草表向契丹称臣,以父子相称,以求得契丹出兵相救,并许诺事成之后割让北方诸州做为酬谢。对此,石敬瑭最为信任的大将刘知远提出了劝阻,并且指出,此举将会使契丹成为中原的心腹大患而令人追悔莫及。然而,利令智昏的石敬瑭早已将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置之不顾,他的眼里此时只有他个人的一已私利。

  就在攻守双方激战两个多月相持不下的时候,耶律德光率领旌旗连绵五十余里的五万契丹骑兵长驱直入三千里,直抵晋阳城北虎北口,当日即与后唐军队沿汾河展开激战,杀死后唐步兵近万人,后唐骑兵败归晋阳城南的晋安寨。率军出城助战的刘知远也俘获后唐降卒千余人,因为惧怕他们反复而全部诛杀。

  当天晚上,石敬瑭出晋阳北门会见耶律德光,两人握手言欢,相见恨晚。不久,三十四岁的耶律德光扶立四十五岁的石敬瑭为儿皇帝,石敬瑭穿着耶律德光脱下的契丹皇袍在晋阳城东南的柳林营地筑坛举行了即位仪式,国号大晋,史称后晋。

  尽管比耶律德光小十一岁,但石敬瑭这个儿皇帝却颇有孝心,不仅割让幽云十六州,还答应每年贡帛三十万匹,也就是说,人口不足三十万的契丹族平均每人每年都可以得到一匹绢帛。当石敬瑭准备从子侄中挑选一人镇守晋阳时,也诚惶诚恐地征求耶律德光的意见,虽然身材矮小但相貌与石敬瑭颇为相似侄儿石重贵被一眼看中,任命为北京留守、太原尹、河东节度使。

  坚守晋安寨数月的五万后唐士卒在部将杨光远斩杀主帅张敬达之后投降,石敬瑭率兵南下,李从珂举火自焚,后唐灭亡,后晋王朝开始了对中原的统治。

  石敬瑭在位六年,向契丹派遣使者四十三次,唯唯诺诺,如履薄冰,既不改得罪契丹,又惧怕手握重兵的大将杨光远、刘知远,忧郁成疾,五十一岁时便在屈辱中死去,他这个皇帝当得好没滋味。石敬瑭的侄儿石重贵即位五年后,被南侵的契丹军队掳往黄龙府,受尽凌辱与苦难,最后竟不知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悲惨的皇帝,被后世史家称为“出帝”。

  在此前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无休无止的杀伐争战中,沿长城一线的险峻地形始终是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天然屏障。幽云十六州恰好就处在这条重要的军事防御线上,其中幽、蓟等十二州位于河北北部,云、应、寰、朔四州位于山西北部,幽州和云州后来成为辽国的南京和西京,因为幽州在辽代又叫燕京,所以后人也把它们称作燕云十六州,长城要隘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雁门关都在这一带。幽云十六州一失,北部边防从此几乎无险可守,胡人铁骑纵横驰奔于繁华富庶的千里平原,昼夜即可饮马黄河。正因为如此,割让幽云十六州,成为影响中国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的一件大事,此后四百余年中,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每一个中原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

  不论是为了抗拒敌军以求自保还是为了实现个人野心实出无奈,这都不能成为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的理由,开中国历史割地于异族先例的罪行,不仅是他个人永远也洗刷不清的污点,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惨痛教训。不论英雄还是枭雄,五代乱世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对于现代人来说大多已经陌生,但每一个学习过中国历史的中学生都知道石敬瑭这个名字和他名字前儿皇帝的耻辱称谓,石敬瑭的故事告诉后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那些为了个人、党派私利而失去大好河山的行为永远都不会被历史和民族所原谅。

  太原人石敬瑭因为割让幽云十六州而遗臭万年,而太原杨家将却因为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战争中血洒疆场而流芳百世。

  杨家将满门忠烈的传奇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演义,通过评书、小说、连环画、戏曲、影视以及民间的口头传承,《金沙滩》、《李陵碑》、《大破天门阵》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几乎为每一个人耳熟能详,然而,演义毕竟不等同于历史,随着杨家将故事的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

  据《宋史》记载,杨业是并州太原人,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杨家将的祖籍是曾以“火山”为名的山西河曲,杨业的父亲杨信曾做过麟州刺史,杨家一门后来分支出麟州杨氏、太原杨氏、代州杨氏和播州杨氏,杨业就是太原杨氏的始祖。

  原名杨崇贵的杨业从年青时代就开始在以晋阳为国都的北汉割据政权担任军职,因为军功显赫而被北汉皇帝赐名为刘继业,杨业是他归宋恢复本姓之后的名字。

  在杨家将故事中,虽然杨业又被称为金刀令公,但他的儿子们用的都是枪,《说岳全传》中战死于小商河的杨氏后人杨再兴用的也是枪,连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杨康的父亲,那个自称杨家后人的杨铁心最后也是自尽于自己的铁枪之下。其实杨家擅长枪法是有历史根据的,长枪是古代步兵的主力兵器,杨业自创或是家传的枪法名叫梨花枪,世称三十六路花枪,《新义录》中记载说,天下有十七家枪法名家,杨家三十六路花枪就是其中之一。正是凭借精湛的武艺和骄人的战绩,杨业早在归宋之前就为自己赢得了“杨无敌”的美誉。

  不过,在《宋史》的有关史料中,却几乎见不到杨业无敌的战绩,倒是留下了他一次次败于宋军的记载,杨业也曾因此被一度停职。

  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消灭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北汉政权,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三下河东,兵临晋阳,具体内容我们将在以后章节中详细记叙,这里只介绍一下杨业抗宋与归宋的情况。

  公元 963年,宋将李继勋进攻北汉,杨业与他的同僚在榆次一带战败后退守汾河桥,宋军夺桥后进逼到晋阳西城外,被杨业等北汉将领击退,这是史书中记载的杨业与宋军的第一次交锋。第二年,赵匡胤御驾亲征,杨业在争夺汾河桥的战斗中失利,损伤千余人后退回晋阳,正是这次战斗之后,杨业一度被解除兵权。一个月之后,杨业率领数百士卒出击围城的宋军,被宋将党进击退,杨业缒城回到晋阳。这一年五月,宋军在久攻不克、北汉的契丹援军赶到的情况下撤退,杨业与北汉诸将率兵追击,获得大量的军粮及战利品。此后,杨业在洪洞两度败于宋军,所部死伤千人。

  其实事实未必如此,在与敌军的争战记录中,夸胜讳败是十分常见的,所以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交战双方常常在战后都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杨业在一次次力量悬殊、寡不敌众的交锋中,所受的损失不过是死伤千人,这甚至没有超出一次战斗的正常消耗。北汉之所以能与北宋抗衡二十余年,以弱小的国势成为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割据势力,除了契丹远水难解近渴的军援、太原险固的地理优势之外,杨业等北汉将领功不可没,须知北汉王朝在最后倾覆的时候控制的民户只有三万五千二百余户,否则素闻杨业威名的宋太宗怎么会那样渴望收归杨业。遗憾的是,建国二十九的北汉王朝竟然没有设立史官,杨业忠心保卫北汉的战绩就这样在宋朝史官的笔下佚散无踪了。

  事实上,抗拒北宋统一战争的杨业更是一位洞悉历史进程、顺应时代潮流的智者,正因为如此,他才建议北汉皇帝刘继元突袭契丹援军归降宋朝以实现民族的统一而共御外侮。杨业的建议被拒绝,但没有想到的是,坚守晋阳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不是据说素怀英气的刘继元,而是忠于职守的杨业,而且杨业是在接到已经投降的刘继元的命令之后,才在一腔悲愤之中解甲弃守的。

  前面说过,收复幽云十六州以及沦陷的其它三州始终是每一个中原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石敬瑭之后,中原王朝为收复幽云十六州而组织的北伐主要有四次。公元 946年,后晋皇帝石重贵北伐,这次北伐的结果是全军投降后晋灭亡。公元 959年,周世宗柴荣率领水陆两军北伐,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收复了宁、莫、瀛、易四州,但却因为柴荣病重以及部分将领的异议而收兵,一个月后,柴荣病逝。二十年后,挟平灭北汉之余威,宋太宗赵光义想一鼓作气收复幽州,然而,这支刚刚攻占太原的胜利之师同时也是一支不堪再战的疲惫之师,最终惨败于高梁河战役,赵光义身中两箭,乘坐驴车仓惶南逃,收复幽云十六州的第三次北伐遂告失败。

  杨业归宋七年后,宋太宗赵光义趁着辽国母寡子幼,集结兵力三十万,兵分三路,挥师北伐,杨业做为副帅参加了以潘美为主帅的西路北伐。然而,东路主帅曹彬违背既定策略,急功近利,孤军冒进,招致惨败,并最终影响到整个战局,赵光义被迫下令全线撤退,雍熙北伐宣告失败。

  虽然北汉王朝执行的是一条联辽抗宋的战略,但据学者研究,“杨无敌”的美誉却是得名于汉辽关系一度紧张、杨业率兵防御契丹期间,辽将耶律斜轸一句“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也应证了这一点。正因为杨业有着与契丹作战的经验,所以赵太宗才会在他归宋不久即以“老于边事”的原因委以北部边防重任镇守代州,而潘美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成为他的顶头上司。在这一时期,杨业屡次击败辽兵的进犯,以至于辽军一看到他的旌旗就撤兵退去而不敢与之交锋,杨业也与潘美因为击退辽军而同时获得升迁。

  雍熙北伐开始后,潘美、杨业率领的西路军进展顺利,收复了山西北方州县,杨延昭部与中路军田重进所部胜利会师。东路军失利后,西路军已成孤军之势,将受到辽军全力反攻,赵光义在下令撤军的同时,命令西路军护送二十余万云、应、寰、朔四州汉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百姓内迁。

  然而,在如何掩护百姓撤离这一问题上,杨业与监军王?Х⑸?严重分歧。当时寰州已经再次失陷,杨业主张兵出繁峙,从侧翼吸引辽军,掩护三州百姓依次撤离,而监军王?г蛞?求杨业兵出寰州,正面阻击辽军主力持行掩护任务。此时,另一位监军刘文裕赞同王?У闹髡牛?而主帅潘美也默许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杨业被迫持行这一错误决策,在极为不利的形势下孤军出战,临行前与潘美约定宋军在陈家谷接应。

  第二天下午,当突出重围的杨业退至陈家谷时,负责接应的伏兵早已撤离,骁勇善战的杨业最终中箭落马,被辽兵俘获,杨业绝食三天后殉国,时年五十五岁。

  令人悲愤的是,同样是为国捐躯,朝廷最初对杨业的抚恤还不如比他低四级的贺怀浦,对此,唯一的解释就是有人隐瞒了杨业牺牲的真实情况。不久,宋廷修正错误,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节度,并厚恤杨家,对杨业之死负有主要责任的监军王?Ш土跷脑6急怀?名,分别流放金州与登州,而对同样负有重要责任的潘美的处分就相对轻得多,只是削去了三个虚衔,这大概与他是赵光义的亲家不无关系。

  陈家谷之战是雍熙北伐的最后一战,这一无关战局的战役却因为骁将杨业之死而倍受瞩目,更由于杨业死于上级错误的指挥和援兵失约而显得尤为悲壮,各类文艺作品对此更是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而且,杨业战死的主要原因也被描绘成为主帅潘美的有意陷害。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在杨家将故事中,潘美在晋阳城下被一员北汉小将追击,背部中箭,当他逃回军营,拔箭后发现上面写着杨延嗣,杨延嗣也就是杨七郎,潘美从此发誓要与杨家将为仇。然而,杨延嗣只是一个虚构人物,而当年宋军围攻晋阳时,杨业镇守东南两面,负责攻取东南两面的分别是宋将崔彦进、李汉琼,杨业与潘美并没有发生直接冲突。与之相反的是,潘美与杨业后来却有着良好的合作,并因军功而一起升迁。诚然,历代史书曲笔极多,溢美与隐恶之词比比皆是,但就目前的史料而言,杨业之死的主要责任者为王??是准确无误的。当然,杨业战功显赫,不能排除潘美有嫉妒的可能,但也不能因此就判定潘美会有意陷害杨业。我们研究历史时,下任何结论都要慎重,更何况这关系到一个人忠奸善恶的历史定论。而作为文艺作品,为英雄人物树立一个反面对手做为陪衬以增加矛盾的复杂性,甚至不惜改动历史是很常见的,在《罗通扫北》中,唐代名将苏定方被入木三分地刻划成为一个陷害忠良、十恶不赦的大奸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倒楣的潘美留下了千古骂名,因祸得福的是,潘美的名气也因此远远超过了当时与他齐名的将领,又有多少人知道曹彬、田重进的故事呢?

  除了指挥失误、援兵失约之外,杨业之死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或许是唐末五代军人割据称霸的教训太深刻了,赵宋从开国之初就采取一系列消弱武人事权的措施,这其中就包括监军制度。都监的官品比主帅要低,但却能监督甚至制裁主帅。北宋攻取晋阳,得益于“围城打援”这一战略的成功贯彻,在石岭关力克辽援、为攻取晋阳立下汉马功劳的名将郭进,就是因为忍受不了监军田钦祚的欺辱而含恨自尽。正是这一制度,导致疏于军事仅以“高干子弟”的身份充任都监的王?Ф蓝献ㄐ校?而主帅潘美难以制止、杨业被迫从命的结果。军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现象在宋代虽然被有效抑制,但军队战斗力也明显削弱,以至于有宋一代被称为“弱宋”。

  千百年来,杨家将的故事历久不衰。在代县鹿蹄涧村,杨忠武祠已经成为一处历史名胜。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是看着《杨家将》的连环画、听着刘兰芳《杨家将》的评书长大的,尽管我不喜欢也听不懂京剧,但八十年代初,刚上小学的我却和几个同学放弃每天晚上捉迷藏的保留节目,一起坚持看完了每天一部的电视京剧连台本戏《杨家将》。在杨家将的故乡,山西电视台两次投拍《杨家将》,尽管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原定拍摄五十集的第二版《杨家将》因为资金的原因只完成三十六集,但无可否认,凭借着杨家将的感人故事和它在民间的深远影响,它至今依然是山西电视台有史以来拍摄得最为成功的电视连续剧。1992年初,山西电视台在山西人的万众瞩目下刚刚开播这部电视剧不过半个月,它就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当年春节的黄金时间。

  “鲜血洒在战场,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间,一千年的悲歌从古唱到今……”诗人白桦做词的片头曲道出了杨家将故事流传千年的原因,或许是因为片尾曲过于悲凉了吧,中央电视台在播放《杨家将》时,隐去了片尾曲的歌词。

  杨业牺牲了,他的后代继续为国尽忠,杨业的儿子,长年为国戍边的杨延昭曾上书请战收复幽州,杨业的孙子,跟从范仲淹抵御西夏的杨文广曾上《克取幽燕策》,然而,这些建议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复,直到宣和四年,才由宋代六贼之一的童贯率军攻辽,这个后来在抗金战中屡次临阵脱逃的宦官惨败而归。从此以后,宋王朝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军事努力,这片抛洒了无数将士鲜血的锦绣河山,直到元代才与中原重新统一,而它回到汉族人的怀抱,已是在四百年后的明朝,在这四百多年中,幽云十六州,只能化为文人笔下的悲愤与无奈。

  刘知远是如何劝说石敬瑭起兵的,刘知远为什么会得到辽太宗的赏识,刘知远为什么要拒绝石敬瑭的提拔,刘知远和他的弟弟刘崇是如何先后在晋阳称帝的,周世宗柴荣为什么会兵败晋阳城下,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五章:乱世英雄之棠棣天子

家园 第十五章 乱世英雄之棠棣天子 Re:太原沧桑 一 ZT

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五章 乱世英雄之棠棣天子

  公元 947年,契丹攻入大梁,后晋灭亡。两个月后,就在辽太宗耶律德光留下“没想到中原人民如此难以统治”的感慨率军北归之时,后晋太原王、北京留守刘知远在晋阳称帝,史称后汉。

  出生于太原的刘知远是沙陀族人,他的父亲在李克用军中任职,他则在李嗣源麾下效命。李嗣源与后梁军对战于德胜时,大将石敬瑭受到梁军袭击,马具断裂,危难时刻,刘知远将自己的战马交给石敬瑭,自己则骑上石敬瑭的战马为他断后,石敬瑭深受感动的同时也对他的勇武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四年后,石敬瑭在出任北京留守时,奏请宗庄李嗣源,将器重已久的刘知远招至麾下。

  刘知远沉默寡言,生活简朴,治军极为严谨,石敬瑭因此将晋阳军务交给他来处理,刘知远与主管财政的周环一起成为石敬瑭治理河东的主要助手。

  公元 936年,就在石敬瑭与后唐李从珂决裂前夕举棋不定的时候,刘知远说:“明公统军多年,从望所归,凭借晋阳的有利地势和精锐部队,一定能够成就霸业,怎么可以受制于一纸诏书而自投虎口呢。”在他和桑维翰的建议下,石敬瑭最终下定了起兵的决心。但是,就在这背水一战凶险莫测的时刻,刘知远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当石敬瑭为了借助契丹力量而准备自称儿皇帝时,刘知远劝说道:“对契丹称臣就可以了,行以父子之礼实在有些过分,只要用丰厚的财物去贿赂,就足以使契丹出兵,根本不必承诺向他们割让土地,那样只怕会使契丹成为中原大患而追悔莫及。”然而,一意孤行的石敬瑭早已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终给自己留下了千古骂名。

  石敬瑭起兵后,后唐大将张敬达率兵五万包围晋阳,负责晋阳军事的刘知远对待嫡系部队和此前陆续归附的各藩镇军队以及城中的百姓都一视同仁,军纪严明,在他的指挥下,仅有五千兵马的晋阳城得以坚守两个多月。刘知远的统驭能力和军事才干也深得耶律德光的赏识,在他北归之际,指着刘知远嘱托石敬瑭说:“这员大将可以委以重任,没有大的过错不要弃用。”

  正是凭借着为后晋开国而立下的汗马功劳,刘知远与石敬瑭的妹夫杜重威一起被委以重任,但是,庸劣无能的杜重威是凭借裙带关系得以升迁,刘知远深以为耻,拒不受命。石敬瑭被刘知远孤傲的性格激怒,准备削夺他的兵权让他“下岗”回家,在宰相的劝说下,刘知远勉强受任,但从此与后晋王朝产生罅隙。这里再多述一笔,正是这个杜重威,日后被后晋出帝石重贵付以倾国之兵委以北伐重任,但他却率领二十大军火线降敌,最终导致后晋灭亡,当石重贵北狩途中望见杜重威的军营时,这个昔日尊贵的一国之主嚎啕大哭:“天呐,我家究竟哪里辜负了你,竟被你断送了家业!”开门揖盗的杜重威后来被迫投降刘知远,刘知远去世前下令将他处死。

  公元 941年,刘知远被任命为北京留守,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一旦踏入晋阳这个龙兴之地,野心勃勃的刘知远就开始重复李渊、李存勖、石敬瑭相同的故事。

  刘知远到晋阳不久,就招降了山西北部的游牧民族士谷浑部,但这个民族行为放纵,违反法律的事情经常发生,刘知远对此予以严厉的制裁,一部分土谷浑人于是北逃归降了契丹。刘知远担心土谷浑部发生变乱威胁晋阳的安全,找来大将郭威商议对策,郭威听说土谷浑首领白承福十分富有,喂马用的都是银槽,于是建议夺取他的资财充当军费。不久,郭威引诱白承福等人住进晋阳城,然后诬陷他们谋反,诛杀了四百余人,土谷浑部从此衰落。有意思的是,逃归晋北的土谷浑部在四十年后,又随同雍熙北伐的西路军南撤,被赵宋王朝安置在河南一带。

  石重贵即位后,后晋对契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两国之间的战争爆发,刘知远曾经三次击退契丹对山西的进攻,但心怀异志的刘知远除了保境安民之外,对后晋王朝出征的诏令或置之不理,或逗留不前,手握重兵却始终是坐观成败而不发一兵一卒出晋施以援手,趁着乱世在晋阳为自己积累起一支五万人的大军。

  公元 947年,契丹攻入大梁,后晋灭亡,整个中原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当时,后晋王朝的各地节度使被迫前往大梁晋见耶律德光,刘知远则仅派遣使者前往,从而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不愿向契丹投降的节度使何建归附了西南的后蜀,刘知远感慨道:“胡人入侵,中原无主,致使藩镇向外投靠,我身为一方主帅,实在感到惭愧。”而在此之前,刘知远的大将郭威也对刘知远说:“河东地区山川险固,盛产战马,当地百姓崇尚勇武,和平时期勤于耕作,一旦发生变乱就加入军旅,这是成就霸业的资本呀。”刘知远手下那些渴望建功立业谋取富贵的将士们也都纷纷劝说他早日称帝。

  公元 947年二月十五日,就在中原地区民怨沸腾,契丹的统治开始动摇的时候,众望所归的刘知远抓住时机,在晋阳称帝,仍沿用后晋年号。

  刘知远起兵之初,曾打算向百姓摊派以犒赏士卒,皇后李氏劝说道:“陛下倚靠河东开创大业,还没有对百姓施以恩惠就要去掠夺他们的财物,这恐怕不是新天子救民于苦难的本意吧。请改用后宫的积蓄来赏赐将士,虽然并不丰厚,但不会招来怨言。”刘知远听从了李氏的劝谏,改用内府犒赏将士,此事一时被传为美谈。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家在太原的李皇后竟是刘知远微贱时强抢而来的,他们之间的这段传奇姻缘后来被演绎为元曲《白兔记》。

  这一年三月,耶律德光引兵北归,刘知远率军南下,契丹留守官吏纷纷投降,刘知远没有费什么周折就一路顺风地进入大梁,不久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

  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契丹南侵、后晋灭亡本是中原王朝的悲剧,但乱世英雄刘知远正是顺应天下形势的需要,利用晋阳这个退可阻拒契丹、进可南取中原军事重镇,树起反辽旗号,收取民心,及时称帝,成就霸业,从一个底层士卒走入了真龙天子的行列。

  早在石敬瑭病重期间,就曾下旨召刘知远入朝辅政,但诏书却被石重贵扣压,刘知远也就得以留在晋阳,整个五代史随之改写。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当初石重贵没有扣押这份诏书,回到大梁的刘知远一旦失去太原这一政治和军事资本,他的结局,不是象桑维翰那样被后晋将领诛杀,就是被契丹裹挟北上,中原的混乱,还不知道要持续多长时间。

  五代时期,出身于沙陀族的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都是以太原为基地,进军中原,先后建立起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这三个王朝被一些学者称为“沙陀三王朝”,从他们的创业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太原在五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不过,太原利于武功而不利于文治,山川险固的另一面就是交通不便,既不利于对其他地区实施统治,也不利于各地输送粮食财物供京师庞大的官僚机构、禁卫军队和众多百姓之所需。所以,除了春秋时代赵国建都29年,氐族的前秦政权建都二年以及后来的北汉建都29年之外,太原更多是以陪都即北都或北京的面目出现的,很多崛起于太原的政权,从战国时的赵国,到南北朝时的汉国、北魏,再到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无一例外地都在后期将国都迁出了太原。

  然而,刘知远绝不会想到,后汉王朝只存在了四年的时间,刘知远称帝不到一年就病死在大梁,他十八岁的儿子刘承??即位,是为隐帝。年少轻狂急欲夺回权力的隐帝不顾李太后的劝阻,大肆屠杀大臣,最终逼反了刘知远的部将郭威,郭威率部杀入大梁,隐帝死在了乱军之中。

  刘知远深知太原的战略地位,因此在他称帝南下之前,任命从弟刘崇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出身贫寒的刘崇少年时代就是晋阳城中的市井无赖,嗜酒好赌,后来应募成为河东军的士卒,在刘知远的提携下逐步被委以重任。刘知远死后,皇权旁落,刘崇与主政大臣之一的郭威向来不和,在幕僚的劝告下,开始为自己预留后路,他以晋阳为根据地,征敛一方,扩充军备,拒不持行朝廷的诏令,形成割据的事实,与日后的阎锡山有那么点相似之处。

  隐帝遇害之后,刘崇准备率兵南下讨伐郭威,就在这个时候,传来了郭威与众大臣迎立徐州武宁节度使刘??(音晕)为皇帝的消息,深得刘知远喜爱而被收为养子的刘?┦橇醭绲亩?子,沾沾自喜的刘崇因此停止了军事行动。太原少尹李骧与刘崇私谈时劝道:“我看郭威终究会有称帝的野心,主公不如马上率军出太行进据孟津,这样郭威就有所忌惮,等公子顺利即位后,我们再回师晋阳,否则,只怕凶多吉少。”然而,昏庸的刘崇听后却怒斥道:“你这个腐儒,竟敢离间我们父子的关系。”深谋远虑的李骧与他的老妻同时被斩首,尽管日后追悔莫及的刘崇为他建立了祠堂永享祭祀,但从日后刘崇两次经历惨败事先却没有忠臣提出劝阻来看,不能不说与李骧之死有着一定的关系。

  公元 950年残冬,口口声声自古没有雕青天子的郭威为赵匡胤做榜样,导演了一场澶州兵变皇袍加身的闹剧,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而刘崇的儿子刘??,将还没有来得及赶到大梁登基就被杀死在宋州,

  郭威称帝半个月后,声言要报仇复国的刘崇在晋阳登基,自命为后汉的当然继承人,沿用后汉年号,史称北汉。

  建都晋阳的北汉王朝统辖着主要位于山西境内的十二个州,较之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驻守河东时的地域都要小,这样的国力,自然很难与后周相抗衡,刘崇即位不久,就向契丹自称侄皇帝,取得了契丹的军事支持。

  北汉国力弱小,却供养着一个朝廷机构和一支庞大的军队,几次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同时还要向契丹纳贡,以至于赋税沉重国库空虚,官僚队伍的俸禄极其微薄,北汉王朝因而很少有廉洁的官员。后世的山西地区通常都是腐败的重灾区,这一问题在近年影响较大的几部电视剧如《宰相刘罗锅》、《雍正王朝》中都有体现,不知道这是不是北汉小朝廷留下来的积习。

  刘崇登基不久,北汉大军就杀向后周统治的晋州,久攻不克之后无功而返。同年九月,得到契丹骑兵的援助之后,刘崇亲征晋州,也因后周的坚守和军粮的匮乏而招致惨败。契丹主将萧禹厥逃回晋阳后,迁怒于手下的一名大酋长,将他钉在晋阳的街市上,十几天后才处死。

  两年之后,郭威去世,刘崇再次联合契丹骑兵南下,进攻潞州,最终被御驾亲征的周世宗柴荣击败于高平,仅率亲骑一百余人逃归晋阳。就在刘崇惊魂未定的时候,北汉所属的八个州望风而降,周世宗已经兵临晋阳城下。挟高平大胜之余威,周世宗想一举攻克晋阳平灭北汉,但晋阳城池坚固,周军久攻不下,又在忻口败于契丹援军,一度因为不满北汉黑暗统治而支持后周的百姓也因为周军败坏的军纪转而抗拒后周,周世宗被迫下令撤军。此后,厉行改革的周世宗致力于统一南方诸国,需要北汉这个与契丹之间的缓冲地带,而北汉虽未一蹶不振,但实力大为削减,也无力南犯,北汉与后周之间再也没有发生大的战争。

  后周撤军之后,刘崇忧愤成疾,不久即在深深的遗憾之中去世,他的儿子刘承钧即位。刘承钧生性孝顺警慎,即位后勤理朝政,爱护百姓,礼贤下士,北汉王朝在他统治的十三年间,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为此后与北宋的对抗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说太原是龙腾虎跃之地,李筠为什么要对着郭威的画像失声痛哭,是什么原因使得王全斌的性格超然洒脱,取蜀果然对将帅不利吗,王全斌为什么没有被赵匡胤处以极刑,请看《沧桑阅尽话太原》第十五章:乱世英雄之虎跃晋阳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