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王文礼击落P-2V的幕后故事 -- 萨苏
庐山没有地面雷达,或者是地面雷达的交接地点,有俩雷达打架
这山也太小了.
不会是利用了雾气吧
这样的地形加云雾,没有地形匹配雷达的歼击机肯定不敢跟P两V钻山沟。
先给萨兄献花,我刚才在网上闲逛,在另外一个网站看到一篇文章,也是写王文礼的,上面有他击落P2V7飞机的那架飞机的照片,萨兄有空不妨去看看。
这架飞机现在北京北郊大汤山下“中国航空博物馆”的洞库展厅中。
必須跟據地面領航員的口號調整速度與方位。
若碰到前面有大山,米格-17飛行員往往會打開加力,所以常衝過頭,一旦提前衝過了P-2V的頭頂,這時P-2V只要掉回頭,米格-17就跟不上了。
因此P-2V若發現攔截,一般會飛向山區以擺脫敵機。
猜的哈~~~
在无月光暗夜利用自己的地形跟踪雷达进行超低空突防会非常有效。
手头没有相关资料,只能说个大概。
五六十年代的米格17的机载雷达堪称原始。无地杂波滤波能力,作用距离近,扫描范围小(极可能根本就不扫描,只能看正前方),可靠性差。必需靠地面引导至敌机正后方几公里,平视或上视方能捕获目标。所以文中我夜空猎手实际上是目视捕获目标的。螺旋桨飞机速度慢,喷气式歼击机速度快,不能持续跟踪瞄准射击,只能力求相会时一击致命。
引导夜空猎手至目视捕获敌机的是地面领航员,而领航员依靠的是地面搜索雷达。五六十年代我军地面雷达恐怕没有动目标显示(MTI)能力。因此一旦目标离地物背景太近就无法分辨了,也就是说在雷达显示器上目标和地面反射混杂在一起成为一块大亮斑。外加一旦进入山区雷达波还有可能被高山阻挡。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受地球曲率影响雷达对超低空飞行飞机发现距离很近,相当于缩小了雷达的控制饭为。
所以减低高度至100,200米超低空和进山很容易就摆脱地面雷达的跟踪。一旦地面领航员无法指示目标,夜空猎手们一击不中在转一个圈回来,敌机都到数公里以外了,就是换猫头鹰也无法目视发现敌机了。其实飞到山区是暂时的,他总要飞出来。超低空突防加电子对抗才是王牌。
那为什么P-2V们不一开始就飞超低空呢?因为他是电子侦察机,突防不是目的,必须飞到一定高度接受大陆的电子信号,所以这对矛盾带来了风险(对解放军来说是机遇)。如果只是空投几个特务,完全就可以全程超低空突防,当然如果地形跟踪雷达可靠性不好又另当别论。
我猜
54年随着冷战形式为中心的作战方式不断Getting Hot,CIA决定加强自己的全球电子情报搜集能力,当时看中的是美国海军的反潜机p-2v,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可以利用美国海军遍布世界的基地里的后勤维修设施。二可以利用美海军广泛使用的P-2v为自己的间谍机活动作掩护。可是第二个理由被海军拒绝。他们不愿看到未来可能损失的间谍飞机上使用的是海军涂装和编号。CIA一度曾试图寻求其他飞机不过最终还是妥协。CIA向洛克希德订购了的7架P-2v7被涂上空军标志并指定型号为RB-69A,但保留了一身海军蓝。说白了就是换了个马甲。
CIA随即对RB-69A进行电子战改装,因为当初进行这个计划时,拨款不够,CIA就号召各部门出钱,此时每个部门都觉得自己有权把自己的特种设备装上飞机,结果搞到飞机超重。于是下令设备生产厂重新把那些特种设备设计成可拆卸式的,这样每架飞机可以根据任务不同安装不同组件。除了标准电子侦搜,摄像设备,另外RB-69A还装有多普勒导航,第一代地形规避雷达,EMC干扰,尾部雷达接收告警,天钩等在当时算是实验性的装备。有的飞机上还装有4枚面向后的响尾蛇导弹,目的是为了阻吓,当然能打到最好,不过从未在实战中使用过。
7架RB-69A,2架去了西德,5架去了台湾。后来西德的两架任务终止,也去了台湾。在台湾的RB-69A共损失5架,4架在大陆被击落,高射炮一架,照明弹两架,夜间战斗机一架(传说有那架Tu-4AWACS配合,可考证否?),一架转飞韩国失事。幸存的2架下落不明,可能是又改回P-2v还给了海军。
最后那个问题不是太明白,是为什么往庐山跑还是做了什么机动动作甩脱追击?
这种慢速螺旋桨飞机想躲避喷气战机追击最好的动作就是低空低速转弯,而且可以把弯转得比较紧,喷气战机要跟上首先要减速,这是如果再转弯搞不好就失速。高度又低非坠机不可。王文礼在P2v身后为了减速增升,把襟翼都放出来了。
跑庐山是为了增加追击和搜索难度吧
飞机上有这些高尖端设备(至少当时如此),是因为这些飞机事实上是CIA的.另外在这种60年代中期的飞机上是不可能有“地形匹配”系统的。
地面对雷达波的反射很大,山区犹甚,当时中国的机载雷达只能向上看,向下看就是一片“乱码”。现在是利用多普勒效应把固定物体的回波滤掉,只留下高速运动的飞机的回波,当时中国没有这个技术。
一直到六七十年代,中国的预警一号空中预警机也是没解决这个问题而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