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闲聊 上海人的特点 -- 子玉
[原创 2008-11-07 21:49:42]
闲聊,闲聊了上海闲话,就接着聊聊阿拉上海人。
上海闲话,聊开来之后,看到大家都纷纷打开了画匣子,喜煞人。很多上海闲话的特点,是我也第一次知道的。三人行,不,三人聊,必有我师啊!
于是我觉得不妨聊聊上海人,不能说优缺点,说特点,总是对头的。优缺点,是主观判断。一人看过去是优点,弄不好另一个人看着恰恰是缺点,所以我决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来谈上海人之优缺点,所以,就只能谈我所认为的特点。
说到上海人之特点,那也是很多的,很多很有典型意义的地方。比如上海女人的嗲,呵呵,估计是世界闻名了。上海人的精明,也是无人不晓的。上海男人,大概被认为是气管炎的。说到气管炎,大家一定联想到那位小品演员,巩汉林。他的确很典型的一个上海人。
我今天说的特点,实际上是我在电视节目里看到的,外地同学,对上海同学的评价。这是上海电视台制作的节目,挺有意思。
几位外地同学,一致认为上海同学有很大的缺点,是这么滴:
上海同学,住一个宿舍,从来不向其他同学借饭票或零花钱。(这有什么呀?)唉,我们大伙一个寝室的,不分你我,饭票这玩意儿,你忘带了,就吃我的呗。唉,上海同学不。他从来不借。
反过来,要是咱们一时忘带了,问他借,他借。但是隔几天,他一准来提醒咱,说那天借了半斤饭票,您还给我吧?
你说这人,怎么就这样呢!不就是半斤饭票嘛!
所以大家忒那啥,对他忒有看法。从来不借别人饭票,别人借了他的,他都记着还来要。
我听了,觉得上海人的确是这么个特点。挺典型的。我就是这样的。我尽量不借别人的钱,当然别人来借钱我也是记着的。好借好还嘛。这里说的是几千的数,几十块钱,那是无所谓的。
我觉得这里还有一点,就是上海人可能不太热衷于讲哥们义气。实际上一个人真正的朋友不会太多。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是你真正的朋友,特殊环境(比如战争)除外。不是真正的朋友,就没必要讲义气。没有义气这一层,就最好有一定的距离。
借钱的事,大家各自找银行借去。我在国外就是这样的。老外听说你找他借钱,他一定会惊诧莫名。我也是,我为了用钱急了,就把自己的定期拿去抵押,借钱出来用。
所以AA制,对上海人挺合拍的。上海人看到外地人在饭店里大声喧哗抢着买单,可能会觉得他们特土。
我觉得上海人的这种心理,如果真的是自觉地作为自己一种生活哲学,那么会使得这个人比较诚信。这个道理是这样的:
1。这种生活哲学是自守自己的本分,不要随便参合到人家的利益里去;
2。自己好自为之,多半也就不会太豁边,所以不至于弄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也就没必要作坑蒙拐骗害人害己的事情了。
闲聊,看到上海妞职业女士出来和男士一起吃饭AA制,挺顺眼的。
八卦了,婆妈了...
这种生活哲学是自守自己的本分,不要随便参合到人家的利益里去
不一定小.倒是亲切了一些的.
与南方人相比,北方人有点太大大咧咧了。
我不是上海人,但是我赞同上海人的这个优点。
说上海人精明,其实上海话里“门槛精”一词并非褒义。上海人最推崇还是laska说的,“拎得清”和“上路”,讲究的还是个人主义与团队协作之间厘清关系。上海人最害怕的是“拆烂污”(不负责任)和“稀里糊涂”(不懂规矩,反应慢,拖别人后腿)。
说上海人小气,其实上海人,以及江浙一带很多人,讲究的是“亲兄弟,明算账”,以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在学校里借饭票,都是一两块钱借,隔天马上换。我同学里也有“有借无还”的,这种人要再开口马上就会人回上一句“我上次借你的呢?怎么又来借啦?”
老说上海人都是AA制,其实也不尽然。其实上海人讲究的是繁文缛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但更重要的是里外有别,亲疏有别。我那些上了年纪的亲戚都非常讲究这些,往往还没进饭厅大家就要商量好,等回上账单要先抢下来,别人已经请过一次了,不能再让人破费。即使年轻点的小孩子,只要感情好,出去玩之前都要商量好这次谁请下次谁请。实行AA制的,往往是现在人际关系非常冷淡的白领,不想发展实质性的关系,但又不甘寂寞,想扎堆解解闷。
大家都以为上海男人面,其实只不过上海女人爱面子,打落了牙齿也要脸上光鲜。我周围的女人都是外面前卫得不得了,在家还是老老实实的家庭主妇。结过婚的女人都是黄脸婆,没有任何资本可言。
如果关系好,上海人之间抢着埋单也很多。另外,看到别桌有人抢着埋单,无论是上海还是外地的,上海人也会觉得很正常,没有“土洋”的差别。
我倒觉得,很多外地朋友到上海,特别是北方朋友,抱怨最多的是上海的菜量小,满满一桌,就是吃不饱。反过来呢,上海人去北方,最不习惯的是菜量太多,本来想几个小菜打发的,没想到愣是吃到撑,还余下很多,浪费了。
即形容人像猴子一样精明,补充一下啦。
原因如下:
一、我母亲生我的时候难产、大出血,上海大夫(那个年代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下放贵州的)的医术和经验以及责任心,确保了我们母子平安;
二、我母亲工作之初,是上海人(同样是因为家庭成分原因下放支边的)给她的帮助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她提高了自己、奠定了今后人生道路的基准;
三、我舅舅在一个三线工厂、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是他的上海师傅,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与关心。
——顺便补充一点:我们家到现在有一个保留菜,蛋饺(经过了改良,馅里面不加糖),就是我母亲当年向上海人学来的:-)
我父亲说过,我的老家那边,在文教、医疗卫生方面达到最高水准的时候,就是当年大批上海人因为各种原因,被“发配”支边的年代。
与北方人说人"懂事","懂规矩"有点类似。
上海人喜欢算小账
例如:N年前同样站数电车4分、汽车5分,上海人情愿站在风头里等4分的电车,有外地来的亲朋好友时,还不忘叮嘱一番,惹得外地人背后嗤笑半天!
有一邻居,原是是大学里的教师,现已退休。他把他的聪明才智都用到了记超市里各生活用品的价格上了,把方圆二十里内的大型超市的各生活用品的价格和相应的分量记得刷清,成为周围一帮老太太们的咨询师,可以说享受着在做大学老师时大概都没有的礼遇和追捧!
当然,不是所有上海人都这样夸张,但上海人确是有这种喜欢时不时计算一下的习惯。也说不上好坏。可能在操持一个家时有这特点没啥不好,但不能用在干大事上吧。
其实很多上海人都听反感这厮的,根本是在摸黑。。。
ps:丫不是上海人,舞台上那套做派也不是上海派
上海比较早就跨入了工业社会,有大量工业产品可供消费,如果精打细算可以大大提高生活质量。我接触过一些日本和欧洲的家庭,他们过日子也要记账,也经常记录比较超市的价格。
另外在电车票还只值4分钱的时候,那时候的4分钱可不是今天的4分钱。我家老一辈出门连这4分钱都舍不得,上街都是步行的(好在我们家比较市中心),还说:“花这4分钱做啥?还不如给小孩吃根雪糕吃。”(吃雪糕的在这里)
要说真正人际交往中的算计,我到重来没注意过。上海人喜欢捣鼓小集团,小俱乐部,但看住上家守住下家,处处和人过不去不是上海人的特色。总的来说上海人的中国酱缸文化色彩比较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