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太平天国史讲座(2)--太平天国的官爵制度 -- 温相

共:💬25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淮王邱远才:

历史上称:1864年11月下旬,遵王赖文光和淮王邱远才两部太平军二三千人,于鄂北地区与张宗禹、任化邦、陈大喜、牛宏升、李允、张禹爵等部捻军二三万人会合,扶王陈得才余部及其他一些被打散的太平军、捻军将士,也陆续前往集中。

邱远才在1861年前于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下任职,因作战有功,被封为“淮王”。1862年,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军为二,他奉命参加西捻军,与张宗禹一起入陕,推动西北回民起义。他作战勇敢,身先士卒,军中人称“邱老虎”。1868年3月,在冀中饶阳与清军作战时,阵亡。 (一说是在本年八月于山东作战时投降陈国瑞部)

家园 关于任化邦封王的可能性:

1851年在家乡与叔父任乾结捻聚义,打击土豪劣绅,反抗官府压迫。1855年,参加雉河集捻首会盟,属蓝旗。1857年,随捻军张乐行部渡淮河南征。次年率军进入河南扶沟、鄢陵、周口一带。1859年,家乡蒙城被清军傅振邦部洗劫,任乾战死,蓝旗部多归他指挥,成为独挡一面的捻军领袖。1860年2月,与张宗禹等合领捻军3万人,攻占苏北重镇清江浦,此后出入于鲁皖豫地区。1863年参加保卫雉河集战役。前期捻军失败后,与张宗禹各率所部,在湖北、河南、陕西边区活动。是年冬,苗沛霖团练败灭于淮北,他乘机捕杀其侄苗天庆而收其部众,声势大振。1864年春,率部转战至豫西,于4月下旬在淅川境和太平军陈得才等部会合,救援天京。

张乐行死后,他和张宗禹分别统帅捻军活动,即使在新捻军分军之后,东捻军北队仍然由任化邦来率领。天国后期,势力衰微,接连捻军成为必然,如果说以往还是协同作战的话,那么,在1864年之后就是刻意的联合。所以说,任化邦封为鲁王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家园 张宗禹在捻军中地位的特殊性:

历史上记载:张乐行在清军重兵围攻的艰危情况下,为了分散敌人的兵力,命张宗禹率部突围,由太和、颍州入豫东南与陈大喜等部会合;自己则率部东走宿州,拟北上与早已进入山东、苏北一带的李成、任化邦(又名任柱)等部会合,因在符离集遭清军阻拦,便又折回雉河集。

由此可见,这时的(1863年)张宗禹已经是捻军中次于张乐行的主要首领。

张乐行死后,有记载称:张宗禹、李成、任化邦等部捻军从蒙亳地区突围之后,分别转战于河南、山东等地,结合当地农民起义军,积极打击清军。

张宗禹等部捻军与豫东南捻军陈大喜部会合,活动于新蔡、汝阳、息县、罗山、光山一带。新任河南巡抚张之万命总兵张曜、余际昌率军追剿。1863年4月初,张宗禹、陈大喜率部进入湖北,总兵余际昌率豫军五千余人越境追击。捻军经麻城、罗田、蕲水(今浠水)进至蕲州、广济(今蕲春东南)一带。后由于湖北清军竭力堵截,而余际昌部豫军已撤回河南,捻军遂回军北上,于5月中旬复入河南,由光山、罗山、息县等地渡过淮河,5月26日在正阳县方寨设伏,重创跟踪追击的豫军,毙余际昌及游击以下官弁三十九人,使该部清军死伤过半。这一胜利,大大鼓舞了捻军士气,增强了坚持斗争的信心。

李成、任化邦等部捻军在山东幅军、教军等农民起义武装的配合和支援下,活动于兰山、费县、沂水、蒙阴、泗水等地,并进入曲阜、泰安,逼近省城济南。山东巡抚谭廷襄惶恐不安,忙向清廷告急:“东境外匪与内匪交讧,实属弗遑兼顾”,“贼边马已至汶、宁,湖路可达东平,山路可逼省会,事机危迫”。当时活动于鲁西堂邑、冠县、馆陶(治今馆陶东北)、临清、高唐等地的宋景诗黑旗军,也威胁着清廷畿辅重地。这就迫使清廷不得不急调僧格林沁军由淮北返回山东。僧军转回山东后,在新任山东巡抚阎敬铭率领的防军配合下,疯狂地镇压各支农民起义军,使淄川的刘德培起义军,邹县、泗水、曲阜交界的文贤教军,以及宋景诗黑旗军都遭到重大损失。宋景诗在刘贯庄战败后,便参加了捻军。

当僧军于4月底北返山东后,蒙亳地区转入地下的捻军又纷起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清斗争。与此同时,苗沛霖再次叛清,于5月初占领颍上、怀远、寿州,围攻蒙城。不久,张宗禹、陈大喜等亦率军从豫南经颍州回到雉河集,惩办了出卖捻军领袖、为虎作伥的叛徒,并夺取了敌人的粮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当地人民的斗志,不少人踊跃参军。

蒙亳一带捻军的重新活跃以及苗练的再次反清,使正在围攻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曾国藩颇有后顾之忧,急忙上奏清廷,请求僧军再次南下进攻淮北。1863年11月9日,僧格林沁遵旨由直隶大名率军南下,经河南许州于11月下旬进抵安徽蒙亳地区,设大营于高炉集(今涡阳东南)。

张宗禹等得知僧军再次南下,即主动撤离雉河集,西走河南。僧军占领雉河集、西洋集一带后,便于12月6日向正在围攻蒙城的苗练发起进攻。在僧军和蒙城清军的夹击下,苗练四处败逃,苗沛霖在乱军中被杀。以剿捻起家、作恶多端的苗练武装从此烟消云散。清军在重占蒙亳地区后,大肆平毁圩寨,收缴武器。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清廷把雉河集改为涡阳县,在县北的龙山镇驻扎一营清军,以防捻军再起。随后,僧军奉命进入河南,追击捻军。

在适时清军的后路方面,张宗禹做了有益的尝试。

家园 此文旨在说明一个问题:

在1863年11月之后,张宗禹、任化邦被天国中央政权封为梁王是比较合理的。

家园 赖文光是1861年安庆失守后不久就封王的

而张宗禹1862年的爵位仅为“燕”,说张宗禹封王在赖文光之前,显系误记。

另外,陈玉成封侯是1857年2,3月,封王是1859年5月,相隔2年有余,并非大半年啊。

家园 没有人说张宗禹封王在赖文光之前啊:

我上述引证的资料似乎没有张宗禹封王在赖文光之前吧。

我只是说明在1863年11月之后,张宗禹被天国封为梁王这一点事实。

家园 陈玉成的那个封王事情:

是我笔误,应该是陈玉成从成天豫到成天义是大半年的时间,也就是说1857年7月到1858年间。而不是从天侯到封王。不好意思了。

谢谢你的指出。

家园 1863年11月以后天京已被重重包围

南北声息已难互通,天京方面很难再给远在西北的太平军加官晋爵,而且,以洪秀全“朕之天兵多过水”的认识,似乎也看不出他会认为有必要用“王爵”笼络捻军。从天京方面封官晋爵的情况看,一是大封亲信,二是按资排辈。捻军一向是“听封不听调”,关键时刻指挥不灵,作风散漫,纪律不佳,而且从来拒绝放弃自立山头(张乐行虽然接受“沃王”封号,但至死打的都是雉河集大会时的大汉盟主旗号)《李秀成自述》对捻军的指责虽然不乏偏激或推卸责任之处,却不能说不是代表了太平天国高层很多人对捻军的看法,至少没有迹象显示,一向任人唯亲,排斥非嫡系,尤其反感“异教徒”的洪秀全在争取友军的态度上会比李秀成更积极。

即使洪秀全加意笼络捻军,也必然首先加恩于西北太平军宿将,因为这些人论资历,论对太平天国的功劳都远胜捻军,最低限度,作为陈玉成部名将,捻军顶头上司和直接领导人的马融和理应先于捻军将领封王,或至少同期封王。但马融和直到1864年11月黑石渡战役后降清之时也只是一个“天将”,而以王统王虽然平常,以“天将”统率诸王却是不可能的。而且,据黑石渡后清军截获太平军文书探报,邱远才当时的官爵为“朝将”,可见“淮王”之称不可能出于天京之封。

家园 张宗禹封王的另一说明:

这是在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名人传略》中关于张宗禹的一条简单的介绍:

张宗禹 中国清代捻军著名将领、西捻军统帅。安徽蒙城、 亳州(今亳县)间雉河集(今涡阳)人。生卒年待考。初 随捻军领袖张乐行起义,领黄旗。清咸丰十年(1860) 初,率部参加袭占江苏清江浦(今淮阴)之战。同治二 年(1863)春,捻军淮北基地被围,张宗禹领军突围出,转 战安徽、河南、湖北间。约于同年被太平天国封为梁王。 三年春,在河南内乡与西北太平军会合,后拟援天京(今 南京)未果,同鲁王任化邦等部捻军与遵王赖文光太平 军余部在豫南合并,组成后期捻军,易步为骑,实行流 动战术,以走制敌,在河南邓州(今邓县)、鲁山等地 屡败清军。四年四月,又在山东菏泽高楼寨之战中击毙 清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歼敌7000余人。五年九月,捻 军于河南分作东、西两部,为联合陕、甘回民起义军,他 率西捻军入陕。十二月,在西安东郊取得了十里坡之战 的胜利,歼灭湘军3000余人,收编数千人,进围西安。次 年,与回民起义军联合作战于渭河流域,旋趋陕北。因 东捻军告急,决定进军直隶(约今河北),直逼京师,吸 引清兵,以解其围,遂率部自宜川越黄河入山西、河南。 七年正月,攻保定,京师戒严。时东捻军已败亡,清政 府得以调集各路兵力对付西捻军。张宗禹等遂陷入10余 万清军的包围之中,与敌转战于鲁、直、豫之间。三月, 自山东东昌渡运河,入鲁、直边界,从此受困于运河以东、 减河以南、黄河以北的滨海地区。六月二十八,在山东 茌平广平镇与清军激战失利,转移至徒骇河边,为敌所灭。 张宗禹不知所终(一说避走直隶沧州孔家庄──今属河 北黄骅县,一说投河殉难)。

这篇文章也是指出张宗禹约于1863年左右封为梁王。

家园 还有一个关于荆王牛宏升的:

捻军首领之一。捻军起义初,曾率捻军与苗沛霖团练作战。1863年初,捻军起义失败后,和任化邦、张宗禹、李蕴泰等率部出走鄂豫皖边区,与西北太平军陈德才、赖文光等部联合作战,成为后期捻军劲旅。1864年后,以军功被太平天国封为“荆王”。1866年,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军为二,他留在东捻军中,与赖文光等转战于华中各省。清庭曾拘捕其母,下颍州(今阜阳)狱中,使人招降,遭坚决拒绝。1867年11月,在山东日照境内与清军大战时阵亡。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