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这些离我们都不远——《浪潮》观感 -- 韦孝宽

共:💬37 🌺11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这些离我们都不远——《浪潮》观感

这些离我们都不远——《浪潮》观感

1967年,美国加州一个中学教师琼斯(Ron Jones)进行了一次政治教育实验。一切始于课堂上一位学生对于为什么二战时期德国人会这样服从希特勒,迫害犹太人的问题。琼斯为此进行了一次独X政治的实验,事情发展很快超出了他的预料,最后他不得不于第五天叫停了这次实验。根据这次实验,美国作家斯特拉瑟(Todd Strasser)写了一本小说The Wave(《浪潮》),这也是他的代表作。2008年上映的德国电影《浪潮》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故事发生的地点从从未经历过独X政治的美国变成了曾深受独X政治之害的德国。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小型的群体心理学在政治上的应用教材,让我们感觉到这些可怕的东西,其实离我们一点都不远。

电影从德国一所中学开始。星期一,教师温格(Rainer Wenger)开讲一周的独X主义课,课堂上学生们大多对此没有兴趣,还认为独X政治不可能再在德国出现,温格由此决定进行一次政治实验。首先,群体运动必须有一个领袖人物,大家经投票决定让温格担任领袖人物。温格马上指出,一个群体必须有规矩。他定下了如下规矩:在课堂上不能称他的名字莱纳而必须称他为温格先生,课堂上必须经他允许才可以发言,发言时必须站起来,在课堂上必须坐直身子等等。不愿意照做的可以离开。马上就有凯文(Kevin)等三个学生离开,不过其中另两个意识到自己已经留级两次,还是返回了课堂。

这一天,温格并没有把自己任命为领袖,而是通过全班人的投票获得了这个领袖地位,其地位具有足够的合法性。当然,这个地位来得相对容易。历史上成功的群体运动,其领袖获得地位都是历尽艰难的。就拿希特勒来说,也是历经了啤酒馆政变等失败的考验,战胜了许多党内外竞争者,用巧妙的手腕赢得了军官团和大企业家的支持,用无数次现在看起来可笑而当时却是激动人心的演说赢得了德国人民的一张张选票,才能登上元首的位子的。不过既然实验只是在一个班的范围内进行,而学生们互相都不怎么服气,温格可说是唯一令人信服的选择,那么他成为领袖也就顺理成章了。温格在第一堂课后立即就赢得了一位运动的狂热支持者和他个人的崇拜者——缺乏家庭关怀而在学校又经常被欺负的蒂姆(Tim,昵称Timo)。温格跟蒂姆说课后可以照常称呼自己的名字莱纳,可蒂姆仍坚持称他温格先生。

星期二,温格一开课就让大家一起原地踏步,直到全班都能达到统一的节奏为止,同时隐隐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外敌——要震得天花板的灰落到楼下的无政府主义班的头上。被沉闷的讲课弄得昏昏欲睡的无政府主义班学生纷纷被惊醒。以统一行动达成统一目标,很快就为这一集体带来了凝聚力。而课间休息时无政府主义班老师找教务主管投诉,却刚好碰上自己班的学生前往要求参加独X主义班,教务主管反而因此认为温格的课程更获学生认可,投诉自然是自讨没趣。随后,温格在堂上说可以让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学生坐在一起以便作弊,在他心里只有差的成绩没有差的学生,在集体里大家不论出身都是平等的。又提出穿统一制服,因为制服可以消除出身的差异,最后还提出大家都穿人人都能负担得便宜的白衬衫,提议也获得了大家的通过。课后除了水球队队员马可特立独行的女朋友卡洛外,人人都去买了白衬衫。蒂姆甚至还放火把自己的N字头和A字头衣服全部烧掉。

作为群体运动,制服是必不可少的,统一的着装消除了一切社会差别,同时也消除了个性。看到身边满是与自己一样的制服,大家会觉得自己是强大集体的一员,甚至会觉得自己就是集体,拥有集体的强大力量。成功的群体运动从不会忽略制服的重要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他们总会选择一套威武的制服;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尽量让自己的服饰能与别人明显区别开来。现代人成为集体一部分的渴望其实并不比以前少,球衣就是一个例子。穿上球衣后,自己就会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光荣集体的一员(如果这个球队现在成绩不那么辉煌,那么自己就是一个特殊集体的一员)。而在生活中的失败者,对于加入一个伟大集体的渴望比其他人强烈得多,对于消除社会差别和消除个性的渴望,也比其他人强烈得多。

星期三,人人都穿着白衬衫来到课堂上,只有卡洛穿着一身红衣服,理由是白色和自己不相称。课堂上大家投票通过了组织的名字——Die Welle,即浪潮之意(在原著小说里叫The Third Wave第三次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波浪型标志。蒂姆等人马上自告奋勇制作组织的网页。至此,一个群体运动所需的东西基本都具备了——组织名字、领袖、一些规矩、制服、标志等等。这个群体运动正式开始运行。下课后,蒂姆被小流氓欺负,土耳其裔的卡西(Kaschi)等人上前帮助,还留下手机号码让蒂姆有事找他,蒂姆感觉到了集体的温暖,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蒂姆等几人还在晚上跑出去,在街上到处喷涂浪潮标志。蒂姆还狂热地爬上高高的建筑手脚架,在大楼外面喷上了一个巨大的标志。

星期四,课堂上学生们通过了组织的共同手势——手从右到左做一个波浪形,统一的手势让大家的归属感更为增强。此前退出的凯文和其它许多同学加入了浪潮组织,而卡洛因为感觉自己和其它非浪潮组织的同学受到了排斥,渐渐成为了反浪潮分子。浪潮在海边聚会,大家感情更加接近,卡西和马可还号召大家去观看第二天进行的由浪潮成员组成的水球队与对手的比赛。而蒂姆则去温格家拜访吃晚饭,饭后居然在温格家门外睡了一觉,体现了自己对领袖的无比忠诚。卡洛则打印了大量反浪潮资料,准备在水球比赛上散发。

星期五,温格得知乱喷标志的事情是浪潮成员所做后非常生气,痛斥了这一行为。随后让大家都写下自己这几天的感受。课后,水球赛开始,由于浪潮的组织工作,场面异常火爆,观众挤满了球馆,浪潮成员团结一致,以往喜欢单打独斗的马可也和队友积极配合,在比赛中占据了上风。浪潮成员守住各个入口不准许不愿做浪潮手势者进去,卡洛等偷偷潜入球馆,散发反浪潮资料,引起观众席上一片混乱,恰好池里也开始了斗殴,比赛最后被迫腰斩。马可非常不满,责问女友卡洛,还打了她。随后马可意识到自己和浪潮都已经失控,他找到温格要求他结束这个活动。短短几天内,浪潮这个群体运动快速的自行发展也大大超出了温格的意料,他答应会好好考虑。

星期六,温格召集所有浪潮成员去礼堂开会。会上他读了前一天大家写下的感受。生于富裕家庭的却感觉空虚的、此前总是胡作非为的、此前从不被人重视的、非德裔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在浪潮这个集体里找到了自己的寄托,觉得自己以前的生活都是错误而无意义的,在浪潮这个集体里所做的一切才是有意义的。温格读完学生们的作文后大讲德国社会的不公,说浪潮将成为全国性运动,反对者将被吞没。学生们都被鼓动得神魂颠倒,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马可站起来反对,温格马上把叛徒这个帽子扣在他头上。马可在群情汹涌之下被押到讲坛上。温格提出要对马可进行刑罚,学生们都一致同意。这时温格告诉大家,这就是独X政治——几天前自由散漫、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学生们在群体运动中都被轻易地鼓动起来,轻易地丧失了理智,轻易地被一个独X者操控,做出愚蠢的事情——并说浪潮这个运动必须停止。大部分学生都醒悟过来,但蒂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拔枪打伤了一个同学,还威胁温格如果停止浪潮就打死他。温格提醒蒂姆如果自己死了就没人能领导浪潮,蒂姆左右为难,最后开枪自杀。影片最后,温格被警察带走。

影片结局和原本的琼斯实验以及原著小说都有所不同,琼斯实验和原著小说中都没有人死亡,但大家知道,影片的结尾并不是不可能发生。实际上,过去的疯狂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对于社会的不满,对于自身现实的不满,很容易就会被利用,引导成疯狂的群体运动。单个人都是聪明的,一群人则是愚蠢而容易操纵的。在服装整齐划一、热情洋溢甚至狂热的人群里,在雄壮的音乐声中,在漫天飞舞的旗帜下,没有几个人的智商不会下降到低能的地步,没有几个人能压抑住自己被机智的演说家简单上口的口号和激动人心的演说挑起来的激情,最后变成群体运动中的群氓,做出各种愚蠢的行动,乃至犯下罪行。这一切,并不是只在独X国家才会出现,群体心理学的应用即使在所谓民主国家的群体运动,乃至宗教、营销活动中都会出现,这一切,离我们都并不遥远。

关键词(Tags): #浪潮#影评#群体运动#群体心理学
家园 好文章啊
家园 偶然一个想法

实验中的都是涉世不深没有经验的学生。如果是有生活经验的成年人,可能忽悠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家园 从历史上各项成功的群体运动来看

成年人忽悠起来也不那么难,而且成年人被忽悠起来后造成的损害会更大。当然,也要忽悠者达到一定水平才行。

家园 参见: LORD OF THE FLIES

一本有关人类的组织和其灾难性后果的经典.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这个电影北美上映吗?
家园 不清楚,不过据说80年代美国曾经根据原著拍了一部电视剧
家园 蝇王名气非常大,但始终是文学著作

理论著作我推荐勒庞的乌合之众(The Crowd, Gustave Le Bon)和莫斯科维奇的群氓的时代(L'age des foules,Serge Moscovici)

家园 看得我一身冷汗

看得我一身冷汗。有些民族对于“集体”以及“统一”这样的形容词特别适合,比如德国人,只是在这里他们称之为“有纪律性”。我一定要去看看die welle,按照我个人的经验,如果现在有一个这么实验课程,有一个比较有手腕的人,完全可以发展成为最后那种结果,甚至更可怕,就是组成政党……

继续冷汗中……

家园 这让我想起了奥巴马胜选演说的热烈场面
家园 不用冷汗,幾十年前我國就是此模擬的

現實版本,只不過在隨后的歲月中沒人敢如此模擬、反思罷了。

家园 我也一身冷汗
家园 台湾似乎正在进行
家园 社会心理学里面的从众心理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这本书里面还介绍了好几个让人感觉很惊悚的群体心理实验

家园 People never change.

这么多年了,各种传销,圈圈功,还有大大小小的群体事件。都是非常荒谬,但是又很真实的例子。

想想还是心有余悸。

People never change.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