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由陈毅调往中野谈起1 -- 老老狐狸

共:💬95 🌺629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由陈毅调往中野谈起8 太祖的“跃进”情结1

说太祖有“跃进”情结,持异议的只怕不多。和平时期,有58年“大跃进”;战争年代,有47年“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此,人多归因于太祖的诗人气质。

余少时读《毛选》,实难想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持久战》等与《沁园春 雪》、《念奴娇 昆仑》等系出于一人之手。现实主义之实事求是和浪漫情怀之龙行九天,是太祖性格的一体两面。与之对应,太祖在军事性格上也表现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侧面:极端重视根据地和勇于进行无后方依托的跃进。

初上井冈,面对江西省委、湖南省委的四请三催,太祖窝盘在山上,就是不动,非要搞什么“工农武装割据”这种落后生产力。老总被忽悠【裹胁,被裹胁】着下了湘南,生生吞下个“八月失败”。

抗战军兴,国共合作,太祖对东进的将领絮絮叨叨:“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建立根据地”、“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后游击,保存自己”,等等等等。对此婆婆碎嘴,面上唯唯,暗自腹诽的着实不少:好歹也是正规部队了,出门递个片子咱也写个 “少将旅长”、“上校团长”什么的,不打打正规会战,怎配得上正规军的名头。试了试,方见虚实。抗战八年,TG攒下和国军叫板的本钱,靠的就是:敌后根据地。

TG军史上的“跃进”案例不少【PS:自定义,此处所谓“跃进”指无后方依托,长距离转进。】,太祖参与策划指挥了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太祖只是个旁观者。这些案例,有成有败,动因各不相同:

28年12月,南昌、秋收、平江三大起义的余部会师井冈,井冈山纵深狭小,人穷地瘠【朱德传 “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军粮全靠宁冈、永新、遂川三县输送。”,“会合后集聚的部队过多,给养十分困难。”,“井冈山吃饭困难。”】。 29年1月,毛朱陈率红四军主力撤离井冈山,向赣南、粤北、闽西转进。此次“跃进”,当属“成本压力推动”,转进后打开了后来的中央苏区,取得重大成功。狐狸个人认为,此次“跃进”的成功对太祖军事性格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31年1月,张云逸率红7军从广西向江西转进【渡乐昌河时,邓斌同志及所率部队与主力失去联系,邓斌同志离开部队前往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对于此事,7军的同志一直没有忘记!】。7月,红7军到达中央苏区腹地,完成“小长征”。此次“跃进”,系红7军在桂军压力下迭受重挫,部队受到重大损失后的被迫行为,可说是“经营受阻被迫转向”。

32年中,国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攻,红四方面军由四万五千多人锐减至不足一万五千人。年底,张老四、陈昌浩、徐向前率红四主力由鄂豫皖西行,历时两个月,转战3000余里,抵大巴山区,此次“跃进”,虽也属“经营受阻被迫转向”,但创建了川陕根据地,根据地面积四万二千多平方公里,红军扩大到八万余人,红四达到极盛。草地会师,太祖面对张老四依托八万人枪的强势,想必心有所感!

34年7、8月间,红七军团、红六军团开始长征先遣,北上西进。红七军团【汇合方志敏后为红十军团】被彻底打散,剩下501和刘英等在闽浙山区转悠。红六军团则成功与贺胡子会合。

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35年3月,红二方面军从川北;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从湘西,先后开始长征。中央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六军团被迫转进当然是由于国军围剿难以坚持,红四方面军则除了中央召唤外,川陕根据地在经济上难以坚持也是重要原因,算是“需求牵引”和“成本压力推动”共同作用吧。

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为“打通国际路线”,“需求牵引”陈昌浩、徐向前率军西征。最终,西路军全军覆没。

抗战期间的跃进大多属于“需求牵引”型,38年底罗荣桓、陈光率115师师部进军山东,打开了山东局面。而44年底的南下则损失惨痛,王震率南下支队【359旅一部】五千人马欲南下两广与东江纵队会合,受阻后北返李先念处,46年中原突围后仅两千余人返回延安【若包括部队沿途扩编一共损失两万余人】。

内战期间的值得一提的“跃进”大致有三个:45年“抢占东北”、47年“千里跃进大别山”和48未实施的“渡江战略”。

东北背靠苏联,有日据时期留下的基础,国共基本上是在同一个起跑线竞争,在“需求牵引”下“抢占东北”回报喜人。

以47年中陕北、山东的局势,刘邓南下势出必然,“千里跃进大别山”既是“需求牵引”更有“成本压力推动”的考量。然而南进至大别山,结果并不如预期,47年8月底,刘邓抵达大别山,48年2月底,刘邓主力转出大别山。刘邓大军丢掉了几乎全部重武器,兵员折损近一半,打成半残。

虽然太祖一直有渡江回江南作战的考虑,但基于现实,一直只是设想。47年11月:渡江是明年8月以后的事;48年1月2日、9日、10日、26日致电刘邓、粟陈、陈谢都是在中原作战,27日一下变成要502率部渡江,“第二次跃进”并不是因为太祖脑筋急转弯,而是需要粟部为大别山解急。【PS 狐狸在想,若粟部渡江南下受困,谁为他们解扣呢?陈四OR和尚?】

在狐狸看来,TG军史中,“抢占东北”算是主动进行战略决策,其他“跃进”多是压力下的应激反应,不过这也没什么丢人的,实力差距太大,开门七件事,先从紧处来嘛!

关键词(Tags): #陈毅#粟裕通宝推:mezha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点奇怪,彭真不是在东北局么

怎么突然要飞行调动到中原局,这个跨度太大了吧。

家园 其实跃进作战的目的,还是为了保根据地

而不是为跃进而跃进,也不是指望跃进的部队大批量消灭敌人。毛泽东战略的重心,还是根据地。

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就是国军两路重点进攻后,华东和陕北根据地受摧残,经济、财政、兵员都难以坚持。

要粟部跃进江南的背景,是中原战场难以坚持。

内线作战固然可以多歼敌,但国军反复而来,根据地不可持久。华野从苏中七战七捷一直到退入山东,其实就是这么个过程。

只有打到外线去,摧破国军的基础,同时减轻己方的压力,才能持久。

当然在蒋雄奇的指导下,国军舍不得那点地盘,被跃进的共军反复调动,又额外创造了不少歼敌机会。

家园 【原创】由陈毅调往中野谈起9 太祖的“跃进”情结2

地覆天翻,尘埃落定后,后来者看历史,多关注战略、方针等宏大叙事,往往忽略抉择背后的历史背景、现实压力,以及对战略、方针的执行细节。

四野悍将钟伟,去世前同儿子谈“打胜仗”的法子:利用天时地利,一、以我之小部缠住敌之大部,以我之大部歼灭敌之小部,然后再对敌进行分割、歼灭;二、我先撤退,待敌追击中阵型散乱时对其攻击。在狐狸看来,这是“打仗”而不是“打胜仗”的法子,敌我双方态势相同,天时地利我与敌共,凭什么就一定我胜敌败。钟伟的隐含前提是:我之小部必能缠住敌之大部,我之大部必能歼灭敌之小部,敌之阵型必先散乱出现破绽。

47年5月,华野“百万军中强取上将首级”,在孟良崮地区将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团团围住。从介公、小鬼、墨三到汤恩伯、张宗灵都无中计之沉重,反而兴奋于抓住了TG主力,正好决战。74师上孟良崮时,将水冷式重机枪带上了山,结果,山上无水,天不下雨,最有威力的武器竟无用武之地。是时,华野五个纵队【是役,华野共9个纵队参战,其中5个纵队围歼,4个纵队阻援任务】围攻74师3万余众,外围国军10个整编师向华野向心攻击。黄伯韬的整编25师已经攻击到74师的炮火射程之内,华野4纵一个营正好路过1纵天马山阻击阵地,被紧急转用,这支主力军的投入,立即转变了情势,把已冲到山顶的国军压了下去。

为何每每都是TG坚持到了最后五分钟,TG攻必克、守必固,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狐狸少时为战略党人,面对地图,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后来关注小人物、小事件,企图从散乱的塔罗牌找到密码。至于现在,我是打入体制党内部的打脸党。

单以47年中的形势而论,介公以陕北和山东为重点的战略相当不错【依托地利,以小部牵制刘邓,以绝对优势兵力直击TG要害/反过来看,也可以说:TG以陕北、山东牵制国军主力,让其柔软的下腹部暴露在刘邓铁拳之下!】。作为TG当时唯一能机动作战的重兵集团,刘邓无非三个选择:其一,北上与提辖汇合,扫清华北。此举难度在于晋中、归绥、平津有几个硬核桃,若东北国军移重兵厚集于北宁路北段,与华北北部傅作义集团背靠背,待肃清陕北、山东,国军兵力由西、南转用至华北,TG难以避免在实力对比差距明显的情况下与国军决战。其二,一路进西北,一路下东南,直接支援陕北、山东。47年5月4日军委致刘邓,陈谢,陈粟,并告彭习的电报即有此意。此举难度在于不能立即改变西北战场力量对比,且陕北难以支撑对陈四的供应。其三,全军南下,以机动兵团击敌之柔软下腹,围魏救赵,拉动进攻陕北、山东的国军【围魏救赵的前提是赵尚可支撑一阵子】,即便陕北、山东作战不利退入华北,亦有主力在中原和国军纠缠,大家在关内打乱仗,不致被一举逼到决战的境地。

在狐狸看来,TG47年的兵进中原的战略绝非简单出于太祖的“跃进”情结,有其现实压力的必然,其决策也是一个与现实渐进互动的过程。5月4日还在谈:“……(一)刘邓陈粟两军任务是协力击破顾祝同系统。(二)晋南(陈谢)陕北两军任务是协力击破胡宗南系统。……(四)陈谢主力(四个旅)在现地工作待命,随时准备从下流或从上流渡河,受彭习指挥,歼灭胡宗南及其他杂顽,收复延安,保卫陕甘宁,夺取大西北。……”【此时石帅的蟠龙战役还未完全结束】,7月19日就变成:“……陈谢纵队使用方向改为渡河南进,首先攻占潼洛郑段,歼灭该区敌人,并调动胡军相机歼灭之。尔后向豫西、陕南、鄂北进击,创建鄂豫陕边区根据地,作为夺取大西北之一翼。……”,7月23日直接要求刘邓:“……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此时背景为:石帅的蟠龙战役全胜后又组织了陇东、三边战役,陈粟孟良崮全歼整编74师,刘邓渡河后鲁西南大捷,局势已有明显变化】

【PS:刘邓是南下大别山还是留淮北更好,至今仍有争论,从结果看,留淮北打大仗,会同华野外线五个纵队总兵力超过20万,可能比刘邓进出大别山拖成半残好,但当时一个背景是介公可能再掘黄河河堤】

关键词(Tags): #陈毅#粟裕通宝推:mezhan,
家园 【原创】由陈毅调往中野谈起10 太祖的“跃进”情结3

文革期间,围绕“缔造”和“指挥”曾有过一次轩然大波:

……

在1970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围绕在军队指挥问题上的提法,陈伯达、张春桥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1970年7月,“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43周年所写的社论,题目叫做《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其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直接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走过了四十三年英勇战斗的历程。”

周恩来在1970年7月25日、27日连续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这篇社论。会上,围绕这句话发生了激烈的争论。陈伯达主张改回到“过去几年的一贯提法”,即将“直接指挥”前面的“毛主席和”4个字去掉。张春桥主张不改,态度非常坚决。康生亦认为新提法不易译成外文。周恩来觉得此事重大,直接涉及毛泽东和林彪,需要由毛泽东本人定夺。他表示:这件事要请示主席。

当时,毛泽东在杭州。7月28日,周恩来将“八一”社论稿送毛泽东审定,同时附信报告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修改的情况。汪东兴后来回忆这件事说,毛主席的眼睛患了白内障,视力模糊。我把总理的信给毛主席念了,他要我代他画圈后退回去。我觉得难办。考虑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就要到上海接见外宾,所以我没有圈回去,把信带在身边。毛主席、周总理在上海锦江饭店接见外宾后,周总理、黄永胜都问我那个报告毛主席圈阅了没有,我说你们问毛主席。当时,毛主席正点燃一支香烟在抽,对着我说:“怎么搞的?”意思是说你怎么没把信圈回去。我说:“这样大的事,我不敢圈。两种意见,您到底赞成哪一种?”毛主席说:“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缔造者不能指挥,能行吗?缔造者也不光是我,还有许多人。”还说,这类应景文章,既然已经政治局讨论修改过,我就不看了。当着周总理、黄永胜的面,毛主席让我删去“毛主席和”4个字,恢复过去的提法。7月29日晚,周恩来返回北京后,将毛泽东的意见批告康生、江青、张春桥等。

……

太祖当然有理由发飙,江西苏区,“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长征途中,“四渡赤水出奇兵”,“缔造者不能指挥,能行吗?”

在“四个伟大”中,太祖最看重的只怕还是“伟大的统帅”【太祖自言最重“导师”】, 55年太祖坚决不要军衔,却又留着把 “大元帅”的空椅子,让人玩味!

对于“缔造”和“指挥”,狐狸觉得老提法可能相对更合适一些。自长征到了陕北,太祖就脱离了战场一线,他的战场感觉更多来源于红军时期,对于内战时期战场,主要是通过报告来了解,[SIZE=3]知道和体会[/SIZE]完全是不同的体验。红军总体兵力不大,国共双方的战术水平、机动能力、火器配备都比较原始,双方战场机动基本上都是靠走,后勤只要解决了吃饭问题就成,武器则主要靠缴获。内战时,国军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美械、日械、国械,火力与战场机动能力和1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经过抗战8年浪里淘沙,以保定系为代表老一代军官逐步退出一线指挥,黄埔、陆大还有部分海归成为骨干。相应,TG也远非昔日吴下阿蒙,到了47、48年,东野、华野主力兵团的火力并不亚于国军杂牌,502有言:“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兵力扩大、火力增强,对TG后勤要求完全不同于红军时期,对此,太祖和一线将领感受完全不同。

抗战胜利后的国内环境与抗战前迥异,太祖依据江西经验,以为PLA一至,人民必望风景从,根据地能立即恢复。这和刘邓兵进大别山后情况完全不同,国军依靠其机动优势,迅速调兵进剿,刘邓坚持半年,在折损近半后,被迫将主力撤出大别山,放弃在此重建根据地的打算。502有七军团北上先遣全军覆没的惨痛经验,对48年中率部渡江南下自然心存顾虑。

太祖的政略、将略以及战略眼光,自是不必多说,但毕竟脱离战场太久,想想内战时的布琼尼骑兵or苏德战场上的布琼尼元帅,一叹!

关键词(Tags): #陈毅#粟裕通宝推:普鲁托,mezhan,西安笨老虎,
家园 记得好像当时邓小平给中央的报告中说过

晋冀鲁豫解放军的根据地因为连年战争,物资消耗巨大,物产已经下降到日本投降时的1/3。不打到外线去,被消耗殆尽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家园 刘邓跃进大别山的意义不在于本身得失

大别山对国军过于敏感,不得不调集大量兵力围剿,自然减轻其他方面压力。刘邓所部不少官兵当时对于跃进大别山损失较大是有怨言的,对此刘伯承就说过,我们在敌人心口上插了一刀,还能不做被敌人扒层皮的打算?其作用,毛选收录的当时电报很清楚,吸引了敌人南线一百四十多个旅中的七十多个,其中直接用于进攻刘邓的就是三十多个。战略上看,这不就是钟伟说的

一、以我之小部缠住敌之大部,以我之大部歼灭敌之小部,然后再对敌进行分割、歼灭;

差不多同时东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后攻守逆转,杜聿明已经估计到林彪如果从某五个地方同时进攻,那样“我军将危在旦夕”。他和郑洞国意见一致,认为至少要增援两个军否则无法支撑,并派郑洞国飞赴南京求救。蒋介石表示全国吃紧无兵可援。不久后林彪果然从杜聿明预计的五个方向同时进攻,国军溃败。战略上这不就是拿刘邓纠缠住敌人南线主力,造成我其他战场的优势兵力去歼灭敌人弱小集团。

蒋介石搞重点进攻,中路空虚自己不是不知道,靠的就是“黄河归故”,号称黄河天险相当于四十万雄兵。谁能容忍对手无缘无故地平添四十万兵力呢。刘邓的意义不在于歼敌多少,而在于站稳脚跟,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军与之周旋。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如毛选中所说,这里派出一个人去扭打敌人三个人,其他地方就可以派出三个人去痛打敌人一个人。

通宝推:崇山彩云,三笑,mezhan,老老狐狸,
家园 这一篇的我可不大看好

毛只有江西的经验?您不妨直接了当的说毛瞎指挥的了。

这个结论,那些跟着毛委员打天下的,那些被毛委员打得鸡飞狗跳的对手不知作何感想。

刘邓手下可不单单是4个纵队,内线的8纵如何?外面的江汉,桐柏山,淮北如何?四纵队如何?外面这四个损失过半,那几个增长怎么算?

放弃了大别山?王树声在哪里?临出大别山,又扔下一万多人加强地方部队,这些人干什么去了?

家园 当时,彭真已由东北回到中央,搞土改!

1947年

4月11日 中共中央决定,彭真参加全国土地会议后留中央工作委员会为常委。

5月2日 离开哈尔滨赴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

7月至9月 出席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

10月3日至11月9日 在晋察冀边区土地会议上作《关于平分土地与整顿队伍》的报告和《迎接土地革命的高潮》的结论。

1948年

4月30日至5月7日 参加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

5月23日 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家园 所以邓政委还是领会毛泽东心意的

邓小平对中野干部说的第一句就是中央很困难,还有一句是中野打残了也值。

这就显示了邓是大领导观全局的水平。汲汲于中野本身的得失自然有局限性。

通宝推:老老狐狸,
家园 花,谢谢回复和讨论!

在狐狸看来,太祖直接指挥的经验确实只有江西时期(江西后期已经被迫脱离军队了!)和长征后期,到陕北后就脱离战场了。内战时期和红军时期国共双方无论装备、素质还是作战方式都有很大变化,太祖缺乏对内战时期战场的直接体会,这是无法回避的。

没人全知全能,跟着毛委员打天下的和那些被毛委员打得鸡飞狗跳的对手佩服的可不是毛委员的战场指挥。

确实扔下了一万多人加强地方部队【好像是一个旅留一个团】,但四个纵队主力转出大别山,也不再提“建立大别山根据地”这是事实吧!

如前所言,刘邓南进中原是现实压力下的抉择,可能也是最好的抉择。

【PS:刘邓是南下大别山还是留淮北更好,至今仍有争论,从结果看,留淮北打大仗,会同华野外线五个纵队总兵力超过20万,可能比刘邓进出大别山拖成半残好,但当时一个背景是介公可能再掘黄河河堤】

谁也没长前后眼,正确的决策往往是试错的结果,狐狸对“千里跃进大别山”没什么标新立异的观点。

家园 花,刘邓南进势在必行!
家园 请教一下,刘邓主力撤出后,大别山是谁的根据地?

刘邓挺进前,大别山是桂系的根据地,这也是刘邓进入大别山后损失惨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刘邓撤出时,大别山是否已成为我方根据地?

如果已经成了我方根据地,那当然不用再提“建立大别山根据地”。

我觉得,用半支中野换了大别山不能算亏。大别山如果是国军的根据地,那国军的空间行动自由大大增加,徐州、武汉两个战区联成一体,仗还是不好打的。

家园 太祖也是人,花!
家园 那转战陕北算不算直接指挥呢?

太祖缺乏对内战时期战场的直接体会,这是无法回避的。

转战陕北,就不仅仅是“直接体会”的问题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