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那年庐山 (十九)表态和站队 -- 史文恭
说文革档案要解密了, 大概史MM和我们一样期待。
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然后再一棒子全部打死。政治战争啊,还是脱离不了封建社会的影响。
但愿别封贴。恐慌中...
现在如果把文革的材料放出去,很容易成为敌对势力宣传战的武器的。。。
“整”和“被整”是制度草创阶段的特定政治生态,大家想法不同,但是只能干一件事情,听你的还是听我的?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就只有“整”,谁“整”赢了照谁的干。学不会“整”,那你的想法就永远是想法吧。
放心,放心
史师兄已有的大作,都很好看。这篇那年庐山,尤其好看,好就好在:
1. 有料--大量闻所未闻的史实细节,尤为难得的是,这些实事都有来历。有网友说,史师兄的文章“见小”,我认为,是扎实。不能因为您相信“物质无限可分”,就说研究夸克"小"吧? 又有网友说:李锐与李志绥的说辞不可信;我认为,李锐的证词很可靠。陈官人 评李锐“小”,胡乔木“大”,大概是李器小而且呆;我却发现,“大”们往往不说实话,,盖"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也,唯“呆”而且“小”的,倒老实。而李志绥的书,虽然七虚三实,但这“三实”,只要慎思明辨,也未尝不可拿来做旁证;而史师兄唯一一处引李医生,还是拿来与旁人之词对证的,并且没有做结论。凡说“李志绥的话也听,文章可以不看了”的,你们若不是看得粗俗,就是有意混淆视听。
2. 条理--系统的证据链、时间表,详实有力地支持了人物性格解读,心理分析。最好的文章,是先给出故事,抽剥出脉络,而后下结论;这种从事实推结论的办法,需要阅读海量文章,并且加以总结归纳,是不容易的,但我认为,这样写更合乎逻辑,更有说服力。另一路文章,是先提出看法,后找零散事证,当然是找“有利”的证据说话,容易导致证据凌乱、不成系统。Google大仙出山后,这样写作的难度降低了,但有可以成一家之言,或者也开了读者眼界。再次一等的文章,是言不及义,东拉西扯,冷不丁抛出一反问句,再冷不丁抛出一句感情诉求,再冷不丁抛出一句人身攻击。史师兄的文章,是第一类文章中的佳作,与其他路数的文章运行在不同的轨道上。
3.可人--文字好,词句好,节奏也好,加上文笔幽默,世情洞明,十分难得。读史师兄的文章,如饮新酿,如晤旧友,不觉自醉。陈官人也冷静,是另一种风情--轻裘快马,刀气袭人,我十分服气,但不太喜欢,觉得忒酷了,根本不留我等置喙之余地。(不过我还是觉得陈对李锐的评价刻薄了。知识分子总不如政治家能干成事,但左盟主与岳掌门也总不比曲洋与刘正风大。) 尤其史师兄保持了良好的风度和开放的心态,愿意与听众对话,并准备好了修证自己的观点。
研究历史,探求真相,总要把自己剥离出来,做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我认为,到目前为止,史师兄像是一位充满了好奇心的旁观者。这样的人讲述的历史,比充满的感情的文章更有价值。恕我直言,仅论这一点的话,九环前辈感情诉求多了些,最近一次发言尤其不好.--我辈唯恐的,是文章不多;您给来了个“不清楚地,就别多说了”,这叫什么话?我虽然不看好您的《历史学中的逻辑学和哲学:从庐山会议谈起》(杂、空、感情诉求多... 我实话实说...不要打我...),但巴不得您在多写一些,也是我等看客之福。
马屁拍完,说说晚辈一些小小的希望。史师兄近来分散了一些精力与网友论战,《那年庐山》的正文水准,稍稍不及前面章节了,火气也稍稍冒出来写了。万望您把精力集中回来,保持您一贯的水准,早日完成这部大作,则我辈幸甚。
送花一朵。
俺觉得啊,两人的目的不太一样。
陈网友,按照其早先几贴自承,是为了“建设网上空间”,或者说白了,为了建立中国的“新道统”,所谋者大----这也确实挠到了西西河主流舆论的痒处,所以才有几百朵花伺候。
岔开一句,去年因为窃明在河里掀起那么大的浪,也是因为双方都提到了“建立新道统”这样的高度,不然为一本穿越小说,值吗?
既然所谋者大,本就是气势取胜的路子,不“忒酷了”,不“不留我等置喙之余地”行吗?既然对“大势”的基本判断在李锐的对立面,当然只能看李锐的“小”和胡乔木的“大”,难道反过来?
史文恭兄,如你所说,基本还是“充满了好奇心的旁观者”的心态,故此小桥流水居多,大江东去居少----所谋者既然不那么大,也就更容易给人“保持了良好的风度和开放的心态”的印象。
壁垒分明剑拔弩张,战斗檄文流行;闲适下来就不一样了。
北京将开放“文革”期间档案
http://news.sina.com.cn/c/2008-12-01/070014810324s.shtml
犯了错的好人他还是好人
而是难保一些人不这么误导人,一些人不被如此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