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把中国的钱算清楚(一) -- 陈经

共:💬189 🌺1050 🌵1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俺的储蓄罐里的钱想用时先要经过打碎的手续。

  这算不算M2?

家园 个人觉得:国家货币=生产能力+资产

这个生产能力是现有生产能力+潜在生产能力

我个人觉得潜在生产能力好比工厂某些生产设备

现在停工,有了需求在开工。

未来的生产能力不能算进去。

说白了 也是信心

资产什么的,没有信心的话,估价很低的。

生产能力也是要人家相信你有这个生产能力,

好比美国不愿意生产商船,

但是 假如哪天全世界都不生产商船了,他还是能自己慢慢组织开始造,

不会象中非国家那样抓瞎。假设

没有的话,对不起,只能被敲竹杠了。

家园 花等下文。
家园 如果超过10万美刀

应该是M2

家园 (五)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再把(二)中引的央行报告的话贴一次:

“9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6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12.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上年同期低3.7个百分点。前三个季度现金净投放1350亿元,同比少投放608亿元。”

基本都解释清楚了,剩下最后一句“现金净投放”。一个相关新闻是,2007年深圳现金净投放量占全国的近一半,也就是说有1000亿以上的现金在深圳的各银行跑到社会上去了。现金“投放”对应的是“回笼”,也经常看到这个词。它的意思是,银行系统对外营业,会支出现金,也会回收现金,投放减回笼就是“净投放”。净投放额,就是M0的增幅。这个数据看上去有些不对,M0同比增9.3%,增额约是2720亿元,但前三季度只投放了1350亿,难道2007年四季度投放了1370亿?我们查2007年的报告还真是如此,四季度投放了1345亿,差额是小数位造成的。这说明2008年现金净投放减少了很多。原因有可能就在深圳这儿。深圳关口很多店铺半公开经营换汇业务主要是方便港人,也有不少通过个人介绍做换汇生意的,单笔数额要大多了。这些业务需要很多人民币现金,上千亿就这么跑出来了。后来严打摸掉了几个地下钱庄,大额换汇的可能少了。这也说明,直接换人民币现金跑进来的热钱一年就是1000亿元的规模。

在上面这段话中,45.3万亿元的M2分为准货币、M1、M0几个部分,这是一种解读。央行的另一种描述在这段话中:

“9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11.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万亿元,同比增长33.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货币乘数比6月末有所提高,货币扩张能力基本保持稳定。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回升,9月末为2.07%,比6月末高0.12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1.68%,股份制商业银行为2.04%,农村信用社为3.83%,金融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

这段话的意思是,45.3万亿的M2是11.7万亿的“基础货币”,通过乘以一个“货币乘数”变出来的。我们可以模糊感觉,商业银行与众多企业,拿一笔“基础货币”不停地贷出去存进来,最后M2变成这笔钱的几倍。但这不是理工科的理解,我们需要搞清楚,到底基础货币是什么东西。来看定义。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是指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通货和金融机构存款构成。我国基础货币有三部分构成: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的现金,和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

基础货币中的一部分,流通中的现金,就是M0,为什么有“货币乘数”效应?可以设想,某人有1万现金,存入银行,企业A借走这现金,给某人现金发工资1万。这样状态还原,M0没有变, M2增加了一万。再来几次,货币乘数就出来了。基础货币中的另一部分, 金融机构的库存现金,它的“货币乘数”效应怎么出来的?比如某银行的柜台有1万现金,企业B借走这现金,给某人现金发工资1万,某人又存入银行。状态还原,M0没有变,“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没有变,M2增加了一万。所以,M0与银行库存现金是能发挥出乘数效应的。

那么,以电子形式计数的活期定期存款有没有乘数效应?表面上看,银行有一笔存款,再贷出去,人家再转存进来,过程中不需要纸,也能乘数。但这个过程可能只是现金发挥乘数效应的一部分,因为最初的存款可能是现金存进来变出来的。存款本身就是乘数效应的效果,不是“基础”。

但是,是不是只有现金能作为“基础”发挥乘数效应?现金在央行印出来后,又具体是怎么跑到社会上去的?我们发现,“基础货币”最终还是得从央行出来,政府也得扯进来了。一个路径是,央行印一笔钱,给财政部,财政部花出去。这些钱央行不要财政部还,但记个账。这个数字可以非常高,那些发生超级通货膨胀的国家,都是这么干的。从津巴布韦每年10000%的通胀率看,这种机制等于可以让财政部有无限的钱花,要多少是多少。通常我们理解的“政府印钱”应该就是指这个动作。近年来中国财政部估计每年有一万多亿这种钱。

可以看出,“央行印钱给财政部花”不需要是现金。可以直接给财政部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上放进一个数字,凭空产生一个源头。但商业银行是要挣钱的,不能白做了,所以,这笔钱就算是商业银行借给央行的,也算是央行借给财政部的。财政部是不会还钱的,所以,这种变出来的钱可以算是央行的负债。但央行的功能就是如此,负债永远不怕,别的银行都没它厉害。商业银行对央行说,你欠我钱了,请还钱,央行就印刷出一笔现金给它,不会为难。央行加财政部,是货币创造的武器源头。如果是缺“钱”的问题,这两家商量好了,肯定是能解决的。有了这个武器,幻想通过“挤兑”整死中国的银行系统显然是胡扯。当然,缺“东西”就不是央行财政部组合能解决的了,通货膨胀才是银行系统真正的大问题。古代中国有时“东西”够多,但因为没有现代银行体制,居然会通货紧缩,这可能是古代社会发展慢的一个原因。对于一国的银行系统而言,外汇是“东西”,也不好解决。所以,我认为外汇不应该算进M0、M1、M2里面。

“央行印钱给财政部”是货币增发增加基础货币的一条路,另一条是前面分析M1的时候谈的,“央行印钱换汇”,主要是这两条路。个人在商业银行存取外汇或者换汇购汇,不算货币增发,这应该算是理财,央行不管,不进入外汇储备系统。企业干进出口,和央行下属机构“外汇管理局”结汇,这就算货币增发。企业挣到外汇,央行收上外汇变成外汇储备,给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活期户头加一个数字,商业银行有权要求央行还钱。所以,外汇储备是央行向商业银行的负债,需要印钱还给商业银行,有些已经印了,有些记着账。企业要用外汇买东西,央行给出外汇,企业在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活期户头减一个数字,央行欠商业银行的钱减少。外汇管理局长胡晓炼说,外汇储备是央行的负债,就是这么回事。不从头学习银行系统,还真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在央行报告的表述中,基础货币除现金外,还有“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由于这两年连着上调准备金率,公众也慢慢知道“存款准备金率”怎么回事了。商行有多少存款,其中的一部分就得放到央行,算央行借商业银行的。比如某人存1万现金到银行,20%的准备金率(据葡萄说,央行本来是准备加到这么高的),银行得存2000到央行,最多贷出去8000,再存回来又得交1600元。最后,存款总数只能是1万的5倍(准备金率的倒数)。这个东西不是用来收缩流动性的么,怎么反而成了“基础货币”?

我琢磨,这个逻辑是这样的。“金融机构存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意思,其实就是“在央行保管的属于商业银行的潜在现金”。央行因为给财政部当托,或者给出口商当托,欠了商业银行很多钱。商业银行问央行要账,央行给电子数字似乎没意思,商行从央行要来电子数字有啥用,如何记账?要给就给现金。但也不一定立刻就要,所以有些欠账央行也并没有真印出来,所以是“潜在现金”。这些欠账加一起就是“存款准备金”,但是商行只有权取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其中的“法定准备金”是按照准备金率算出来必须留在央行的,免得乘得太多出事。有权取的那部分叫“超额准备金”,所以报告也把各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报一下。所以我们看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商行也未必就真的要上交现金,就是把“有权从央行取现”的数字减少,一般财政部总会适时花钱让商行不断“有权”。当然央行疯狂上调,有权变没权了,商行也得搜罗现金交到央行去。可以想见,如果发生了这种事,那银行系统就很有些“倒行逆施”的味道了。本指望央行吐出钱来让经济增长的,结果反倒要先把钱给它,这是令人发指的强力紧缩,啥经济过热资产价格都可以给它整下来。通胀就未必了,央行这次猛紧缩以为能行,但输入型通胀搞不定,直到境外原材料价格崩溃,通胀才真下来。

所以,我们清楚了,基础货币就是“现金与潜在现金的总和”。现金有M0,有放在商业银行里的,潜在现金就是央行可能印出来还给商行的欠账。如果准备金率为0,商行又找央行要回所有欠账,那么理论上所有的这些“现金”都可以用于货币创造循环。所以,这些“钱”就是乘数效应的基础。实际上要受准备金率的限制,商业银行也会有“超额准备金”放在央行,也不会猛放贷全力扩大乘数,做个3-4倍就差不多了。基础货币的数值是11.7万亿,其中3.2万亿是M0,所以商业银行手头的和放在央行的加起来是8.5万亿。其中“法定准备金”6.7万亿得央行放行,算是冻起来了。商业银行手头真正能控制的是1.8万亿现金。

我们也可以说,银行系统真正的“干钱”就是11.7万亿基础货币。整个社会,如果“东西”不折成钱,净资产就是11.7万亿。可以假设财政部一家伙获得11.7万亿巨款,存到商行里,花到社会上。慢慢花出去了,商业银行、公司、个人慢慢有钱了。有些人的钱是正的,有些人有东西但欠钱。财政部、商行、公司、个人,把欠钱关系对消掉,总数就是这个11.7万亿。

我们知道,光外汇储备就是2万亿美元。央行在外面投资账面上应该是净挣的,美国国债挣了不少。但再怎么挣也不会太多,总要增发约14万亿的人民币去换过来。还有通过财政部增发的,总有好几万亿。最后,怎么只有11.7万亿基础货币了?当然,11.7万亿这个数字是可统计可信的。M0可统计,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算得出,商行放在央行的潜在现金当然也算得清,是商行资产表的重要一项。怎么央行增发了约20万亿的基础货币,最后数得着的却是不到12万亿?所以,这里一定有一个很大的“基础货币毁灭”机制。

顺便说一下,我是不看书的,就在网上查个定义。看书就没意思了,全是正确的东西没有意思。我查了一些东西,就试图推出事情的真相,这是个很容易糊涂的事情,也挺好玩。但说不定就推错了,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有人指出来是很好的事。所以我写的是一个思考过程,不是复述知识。这一节特别不容易推,似乎很容易糊涂。

(待续)

家园 占位
家园 法定准备金6.7万亿是怎么算出来的?

(M2-M0)*存款准备金率 ?

(45.3-3.2)*16%=6.7(万亿)

家园 花,有个问题

并不见得外汇储备都是结汇得来的,有相当部分是外汇储备投资的收益。所以并没有14万亿那么多的外汇兑换来的RMB,但外汇占款的比例也不是很小罢了。

这么一来的结果是放弃了发行RMB的部分铸币税,换取了美元的国债收益,我觉得还是亏了。

家园 我就是这么算的
家园 乘数效应是和贷款准备金结合在一起的

可以设想,某人有1万现金,存入银行,企业A借走这现金,给某人现金发工资1万。这样状态还原,M0没有变, M2增加了一万。

您这里错了:企业把钱发给个人,个人帐上多了1万,但是企业少了1万。在账本上M2没有增加。

乘数效应是贷款、准备金结合在一起的。

比如某人存1万现金到银行,20%的准备金率(据葡萄说,央行本来是准备加到这么高的),银行得存2000到央行,最多贷出去8000,再存回来又得交1600元。最后,存款总数只能是1万的5倍(准备金率的倒数)。

象你这样的解释,才是5倍乘数的来源。

但是其实乘数效应的发挥还和贷款的意愿有关。

---------------------

存款准备金的基本出发点是让银行不能把手头上所有钱全贷出去,以应付存款用户的提取。

---------------------

整个社会,如果“东西”不折成钱,净资产就是11.7万亿。

这个话也是不对的,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总量至少要乘上货币流动速度,才是社会总产出,这还是流量而不是存量。这个理论被称为货币数量论,是否正确始终是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主要争论点之一,我也觉得有问题。

---------------------

我们知道,光外汇储备就是2万亿美元。央行在外面投资账面上应该是净挣的,美国国债挣了不少。但再怎么挣也不会太多,总要增发约14万亿的人民币去换过来。还有通过财政部增发的,总有好几万亿。最后,怎么只有11.7万亿基础货币了?

还有政府债券。

本帖(曾)被判违规,无申诉/道歉帖,未达标。

家园 纯扯蛋

基础概念错了,当然容易糊涂。

不看书,瞎琢磨,只能是低水平兜圈子。

下面这个荒谬结论,知道错误源头在哪里么?

“我们也可以说,银行系统真正的“干钱”就是11.7万亿基础货币。整个社会,如果“东西”不折成钱,净资产就是11.7万亿。可以假设财政部一家伙获得11.7万亿巨款,存到商行里,花到社会上。慢慢花出去了,商业银行、公司、个人慢慢有钱了。有些人的钱是正的,有些人有东西但欠钱。财政部、商行、公司、个人,把欠钱关系对消掉,总数就是这个11.7万亿。”

家园 再给你个麻烦

A银行没有能力要求C企业一定要把钱留在自己银行。如果C一定要把钱存到D银行,A的存款减少,贷款没有变化。正常银行应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而收缩贷款。

原因是这样的:银行的负债除了各种存款外,还包括非存款性负债,这其中就有包括同业拆解、向中央银行借款、回购协议、国际金融市场借款、发行金融债券、银行持股公司发行的商业票据。 同业拆解应该不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存贷比,其他的都会造成存贷比增加。

家园 不用这么愤吧

有问题直接提。

我觉得陈大这样的自学加上开放批评的互动学习方式,也有其合理性。

家园 没错啊

可以设想,某人有1万现金,存入银行,企业A借走这现金,给某人现金发工资1万。这样状态还原,M0没有变, M2增加了一万。

您这里错了:企业把钱发给个人,个人帐上多了1万,但是企业少了1万。在账本上M2没有增加。

不同意你的意见。

银行吸纳了1万存款后,将这笔存款贷出,就产生了1万的M2增量。

假设银行体系外只存在存款人甲,企业A,工人乙。初始状态是甲有现金1万,企业A 工人乙均无任何现金和存款。 那么银行存贷行为(吸取1万存款,然后放贷给企业A)之前,社会上能用的钱只有甲手里的1万现金。存贷行为后,甲仍拥有1万的使用权,企业也得到了1万的使用权。等于社会上的可用money从1万增加到了2万。这就是M2那1万增量的作用。

否则的话 货币的乘数效应也就无从谈起了。

家园 有话直说么

骂了一通也没骂出个所以然。

你前几次发的帖子也都是这样,上来就鄙视人家没看过凯恩斯的货币论,照你这个思路,后来的经济学家就没必要做研究和分析了,直接看凯恩斯的书好了。你既然看过货币论,就应该说清楚到底陈经的描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结果你也只是路过似的骂了就走..

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最好大大方方地指出来,讲出个所以然,别搞那么虚无。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