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认识的一个对越反击战老兵 -- 万户人家
因为没有征询过当事人的意见,我没有把他的全名写在这里。
这有标题党的嫌疑。我和老兵汤RF见面不超过五次,只在一次饭局上听他说起过他的参战经历,而且他似乎不大愿意主动提及。当时在场的有两位银行的朋友,明显他们早就知道汤RF的历史,不停地把话题往那场战争引,直到直接向他提问。
汤RF现在S县经营着一家染厂,规模不大不小,业内小有名气。我的一个朋友曹和他是同村人,汤家兄弟和曹的父亲原来就有好交情。最近几年曹一直和汤RF的工厂有业务往来,两人更是熟悉了。
我所记录的,完全不成篇章,大部分是汤口述的片言只语,有些是曹的转述。我把他写下来,留给自己一个纪念,更向老兵表达一份敬意。
一、 开赴前线作战时,汤RF是连长。他们的军长后来---几年前---成了军委领导。他们原先驻在江南(我记不清具体地址了)。在投入战斗前,他们在云南某地做战前训练,熟悉气候、地形等等。他说,反倒是训练辛苦,后来真正打仗了,却没有感觉了。
二、 他们连队打过进攻,也打过防守(他的原话是打过所有形式)。最后撤下来前,是蹲在猫耳洞里。
三、 全连百来号人,有的牺牲,有的负伤,最后撤时身上没有战伤的,还有三个。他本人下来时,是被两个战士架下来的。身上的泥可以一片一片抠下来。
四、 连队的伤亡主要为越军的炮弹造成,被子弹击中而造成的比例不高。
五、 有些烈士的部分遗体没能运回来,越军给我方抢回战友遗体的行动造成很大杀伤。同样我方也会狙击对方的类似行动人员。
六、 他们连队在前线的作战时间远远大于兄弟部队。
七、 他引以为豪的是他连队的战绩和他本人的照片在北京的博物馆(具体是不是革命历史博物馆我记不清了)里有陈列。
撤下来以后,尽管家里早已接到他的平安信,他的老母亲还是不放心。部队从前线回驻地时,火车停靠杭州,母亲派了他的(两个?)弟弟在火车站月台上搜寻。直到他从窗口探出身来,向弟弟挥手,弟弟看到了,二话不说,扭头就走,直奔S县老家向母亲报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让人眼里一热。。。
南京军区赴云南轮战部队是第一军军机关带领浙江杭州的第一军第一师、江苏徐州的第十二军三十六师,江苏无锡的炮兵第九师,以及工兵第二团。
花已送出
军长傅全有,我这还有陆军第一军赴云南前线作战纪实的纪录片
杭州留下
84年对越反击战就去了
当时整个营房都空了
以前我还有俘获的弹药照片
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遗憾
我爹在那里当了18年兵
也去过前线
得了个三等功回来
给勇士献花。
那位在伊华人米军所在的营一年时间1/3拿紫心章呢.米军在伊的强度要比中越低得多.
李存葆介绍,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解放军伤亡的真实数字应当为2.7万人,其中阵亡将士为六千多人,负伤战士为2.1万多人。而且在六千多阵亡将士里,有五百多人并没有死在敌人的炮火下,而是死在了当时解放军自己的劣质武器手中。
文化大革命时期,部队也受到冲击,兵工厂生产质量下降,武器低劣,结果在战场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李存葆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他就在尖刀连队采访,当时解放军的手榴弹扔过去不爆炸,冲锋枪开两下就卡壳甚至炮弹在炮膛里就爆炸的事情非常多。许多战士都因此牺牲了。在受伤战士中,因自身武器质量问题而负伤的战士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
在救护伤员方面,解放军与以往有不小的改进,随着战斗的进程,大批直升飞机24小时连续工作,将伤员陆续运回国内救治,从而降低了死亡率。
在战斗进程里,初期的死亡率相当高,个别连队伤亡甚至到达了百分之九十。一般作为尖刀连的部队,最后一个连回国的一般只有十几个人,一个班剩下不到一两个人,这方面固然有越南防御坚固的原因,但也确实是因为解放军战士没有参战经验所致。
一、 他所在部队是原驻杭州的第一军第一师,84年赴云南前线作战。
二、 85年除夕当天,他们部队正在进行一次阻击作战。
三、 关于连队的伤亡率。连队原先编制是九十几人,产生伤亡后,还有补充员额。最后没有战伤的有3人,所以伤亡率应该不小于97%。
老兵汤仁发已于2008年年底病故。
汤仁发,浙江绍兴人,1984年7月参战时,任一师二团三连副连长。参加过85年“3.8”战斗,攻克166高地。连队转入阵地防御后,任阵前指挥。
战后,汤仁发所在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坚守英雄连”称号,荣立集体一等功;本人被授予“机智灵活的指挥员”荣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