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一) -- 达雅

共:💬784 🌺1738 🌵10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家园 必须加一条:大批饿死人,淘汰老弱病残,是备战的必需

一定要把饿死人作为老毛的一大功绩,否则就不是毛粉

家园 你没看明白我笑什么

砸文物是极端了,但是是可以理解的。

家园 农业集体化是方向,问题出在强制上

老毛一贯的工作作风是建立在人的自愿的基础上的,不自愿那就是工作做不到位。他执政时期很多事情并非出自他的本意,搞出很多问题,都是执行上的偏差造成的。

家园 苏联可没有文革,但是被西方人忽悠得更厉害
家园 毛是经济战略家不是经济战术家

毛泽东本人即使在打仗方面也不是一个战术家,叫他去指挥一场具体战役不是非常的可靠

在经济方面,所谓的具体经济,可以理解为经济战术,而在经济战略方面,毛泽东的十大关系就是战略,三线建设就是战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也是战略

家园 格林斯潘要懂得经济,就不会有次贷危机了

格林斯潘赞扬美国的次贷的那些金融赌博为伟大的创新,减少了美国金融的风险,鼓励“金融创新”结果不可收拾了

家园 很好滴反证,虽然自相矛盾。
家园 我没有否定当年饿死人

我有朋友专门去过信阳调查,一个村一个村查村志,和老人访谈,统计当年饿死的人数,探索灾难的原因. 他当年做这个研究就被层层阻挠,结果至今不能正式发表. 为什么? 因为他的发现和"饿死三千万"的大忽悠有太多不符. 就说其中一点,一面控诉饿死三千万多么黑暗,一面把应该为信阳大面积饿死人负责的干部们全部平反甚至再次重用. 这样的"细节",让饿死三千万的鼓吹者们有一点难堪.

为了避免灾难的再次发生,我们需要的是象他这样寻根问底,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重复一些为了政治目的制造出来的说法.

我追问上面有人提到饿死人的例子是在哪个省,是因为他提到的一个小细节和我知道的那时候大部分地方的情况不符:不是说他说谎, 中国那么大,各地不同,我相信他所说的情形还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只是追问了哪个省(还没有问哪个县哪个乡)他就不见了,到不得不让我怀疑他不过是道听途说,或者信口开河。

家园 那种刘晓波似的启蒙和人文精神不要也罢~
家园 人文精神又不是刘晓波发明的

现在FQ的趋势就是

一谈民主就只知道CIA版本的

一谈自由就只知道民运版本的

一谈人权就只知道达赖版本的

眼光狭隘得紧

家园 这只是个比方,我是担心你在里面“不小心”夹带了黄昏论

的私货。

现在不都流行这个,YF的趋势就是

一谈民主就搞成了CIA版本的

一谈自由就搞成了民运版本的

一谈人权就搞成了达赖版本的

名声臭的很。

多了
家园 基本事实都搞不清还大言不惭

  粟和陈谢是渡江?渡的哪条江?

  粟提出不过江是哪一次?把两次不同的事件混到一起还来讲历史?

  打锦州险在哪里?打不下就全军复没?顶多就是退回去重来而已,自皖南以后哪次国军能围住共军的?

  照国军的说法,共军就是靠无数的这种“非必然事件”打赢的,为什么不非必然到国军身上?

家园 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六)

六、 人浮于事

备战经济的年代里,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量的厂矿企业被建立,两三亿人成为“工人阶级”。这一过程,伴随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也存在着种种争议和问题。其中争议较多的,是“人浮于事”。

所谓“人浮于事”,是指在企事业单位,员工数量多于所需要的。大家上班时间并不总是在干自己的本职工作,看报纸谈天下象棋打毛线,甚至把孩子带到办公室来。这种状况在70年代中期以后比较严重,严重到上至中央领导邓小平,下至基层工程师我岳父都觉得老这么着不是个事情。可以说,后来的改革开放,从分田到户到承包企业再到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和各种各样的“人浮于事”做斗争。

但是,共产党并没有一个政策鼓励搞“人浮于事”。“人浮于事”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和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经过了二十多年各方博弈的,其中必有经济学上的原因。

首先,对于中央来说,一定程度的“人浮于事”是合算的。国家和企业不同,企业可以解雇工人,而国家是不可以解雇国民的。即便是在和平时期,“保障就业”也是各国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事情就是这么多,能选择的无非是,让90%的人全力工作10%的人失业,还是大家都只用90%的时间工作。考虑到10%的失业人员可能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要付出的成本,后者可能是更合算的。例如这一阵子,中央老是号召国有私有企业不要解雇员工,要求国有企业多招收大学毕业生,就表明对于中央来说,让这些企业“人浮于事”比较合算。而在备战经济中,“人浮于事”更加合算。

备战经济的不确定性要远大于和平经济。中央常常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下一步干什么。这时候当然就希望下级能够迅速执行。比如说,希望鞍钢抽调三个技术好手去建设攀钢。由于鞍钢是人浮于事的,四个人的活八个人干,那抽三个好手去就是了。如果鞍钢就四个人,抽走三个人自己的生产就要受影响,鞍钢肯定不愿意,要扯一阵子皮耽误时间好训练三个人顶上,而扯皮耽误时间对于中央当然是不合算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浮于事”的一个重要优点:训练熟手。如果考虑到可能的战争中熟手也是消耗品,一发炮弹下来三个熟手可能就没了,那这个优点就太重要了。

其次,对于企业,“人浮于事”也是合算的。由于企业面对着高度的不确定性,上级可能下令调人,政治斗争可能要打倒人,干各种非生产事务也需要人,企业当然希望能干事情的熟手多一些,于是企业就会向上级要编制。明明五个人人能干,跟上级报要七个人的编制,反正编制内人员工资上级发,人来了归我企业用。就是暂时空着编制,下次拿来解决个家属工作问题也是好的嘛。

再次,对于个人,“人浮于事”也是合算的。八小时上班六小时干活两个小时打毛线工资一分钱不少,作为“经济人”,你还有什么不满意吗?

国家、企业、个人都合算,或者说,都具有“经济性”,是备战经济下“人浮于事”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而到了70年代,备战经济逐渐结束,这种“经济性”也就逐渐不存在了。

首先是中央。中央需要企业“人浮于事”是为了应对备战和战争的不确定性。当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以后,给你七个人的钱让你干五个人的活就成为一种严重不经济,或者说傻的行为。所以邓小平复出了就要整顿“软、懒、散”。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了不确定性,人多就成为麻烦,干多干少干群矛盾这些问题也很头痛。而在基层,我岳父这样的也不高兴“人浮于事”,因为他干得多别人干得少拿钱一样多他不平衡。大家都不满意,改革改革,于是不再“人浮于事”,大家忙得团团转。

要我说,“人浮于事”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可不就是说你想多干点就多干点,想少干点就少干点,想不开不干也成,那还不是“人浮于事”到家了。所以,我岳父不平衡,是他小农思想作祟,一点亏吃不得。当然,这话我是不跟他当面说的。

回来了,给大家拜个晚年,并按期复工。最后提醒一下,上班时间在办公室上网的,可不兴回帖反对“人浮于事”啊。

家园 烂古董砸一点没问题...就是砸太多了点....
家园 基本逻辑啊

打锦州险在哪里?打不下就全军复没?顶多就是退回去重来而已,自皖南以后哪次国军能围住共军的?

-----------------------

打锦州, 险就险在一旦攻城没有解围的快, 东北主力就白白的被人包了饺子。

你当然可以说国军无能, 所以这种事不会发生。  知否?金门战役之前的土共指挥官也是这么想的。 

一步棋如果本身不高明, 冒了毫无必要的险, 那么就算结果大胜, 也不能避免棋评家对其的恶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