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一) -- 达雅

共:💬784 🌺1738 🌵10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家园 忘了还我飞机了?
家园 说毛不懂经济也有点太绝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的经济原理肯定懂的,像我这等不学无术的人接触了大学里的政治教育也知道点,更不用说毛拉。当然原理知道并不代表能灵活使用。

家园 至少输出革命没有问题

中美如何我再去看历史

中苏论战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中国要去挑头争老大。

中国所作所为和只求自保是很有距离的,就我贫乏的历史知识而言。

家园 自我与他我,小我与大我滴差别。

搞不清这个,就谈不上科学发展。

家园 不仅是意识形态问题

美国国务院有一个专门系列的政策,有机会可以展开说的。

家园 给葡萄送宝啦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用我们今天习惯的财政与经济手段,是不能解释当时的很多事情尤其是当时国内建设问题的有关的。

能动性啊!开国时代新中国人的主体能动性、主观能动性。。。。。

家园 我到时候把开国时候的矛盾与问题写一写

或者说多少结合下现实写一写,然后以此思考我进行的中的转型和危机中的中国。

到时候欢迎你的板砖。

家园 葡萄兄客气

中共党史上的80句口号(46)

“备战、备荒、为人民”

1964年5月之后,由于苏、美加紧了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对我国国民经济作一次重大的区域性布局调整,对东部(“一线”)和中部(“二线”)经济建设项目实行“停”、“压”、”搬”、“帮”,重点开发和建设西部(“三线”、“战略后方”)。对这一战略方针,毛泽东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加以概括。他说:“第一是战备,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地方无粮棉油等储备,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而局部地区的荒年,无论哪一个省内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几个省合起来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这个口号后来多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联在一起使用,成为冷战时期我国国际战略防御构思的总概括。

本人理论水平就是普通水平,只是,感觉你们(包括陈郢客、达雅等等)使用“历史批判”的武器时,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会犯“为了反对而反对”的错谬!如达雅兄对“冷战时期我国国际战略防御构思时的国民经济”的发帖,你和陈郢客为之做的补充,都对探讨“新中国之路”如何走很有建设性,值得我大力砸花!至于俺手里的板砖嘛,留着给茅于轼之流起坟“添砖加瓦”去咯。

请为了我们的祖国,多灾多难的祖国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多思多写!谢了!

家园 花,同感

为“备战”而牺牲一切,为“备战”而抢夺所有话语空间,为我国领导人过去许多荒唐的举动做徒劳的辩解,并找出一切客观上存在的困难,最后发明概括称之为“备战经济”来一俊遮百丑

从备战角度考察前三十年,本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应该是理解三十年局面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但现在有些过度滥用这个视角,几乎上升为解开建国前三十年一切历史变化的万能钥匙,本来只是一部分,结果现在成了全部,具有一些备战特征的经济,成了几乎完完全全的备战经济。

真可谓“备战经济是个框,什么都敢往里装”。

家园 备战经济学兼为毛泽东时代辩护(五)

备战经济学要求把人,而不仅仅是劳动力作为稀缺资源使用。新中国采取宣传教育、经济控制、强制改造等措施为把人当作资源提供了可能性。接下来的就是,如何配置这一稀缺资源。

在50年代的中国,最稀缺的人,是大学生。为了合理配置这些宝贵的人,新中国对自己的教育体系进行了大手术,这就是著名的“院系调整”。

“院系调整”这件事情,如今说好的不多,裸骂得不少,例如上纲上线到“大学的终结”云云。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这是一个合理分配稀缺资源的范例。

首先,稀缺资源向最有效率的部门集中。当然,这个效率不是和平经济的效率,而是备战经济效率。或者说,向工业化集中。“全国高等工科在校生人数由1949年的30,320人,增加到1957年的163,026人(约5倍多),工科学生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26%增加到1957年的37%, 工科院系、专业得到了很大加强,新建了一些旧中国大学所没有的重工业专业。”“之后,少数学校设置了原子能、自动化、计算机等新技术专业”[1]。工科教育的大发展,为日后的工业化提供了智力资源保障。

其次,被压缩掉的是可替代资源。“院系调整”中,大幅度压缩的是人文学科,这是如今被骂的原因。但是,相比于高等理工科人才必须通过高校培养,高等文法人才培养的可替代性要好得多。共产党、解放军本身就具有大规模培养文科人才的能力,事后看也完成了替代的任务。

第三,调整是“全国一盘棋”,兼顾了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正如中共中央指出的:“无论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着眼,或是从国防观点着眼,高等学校的设置分布都不宜于过分集中。学校的发展规模,一般不宜过大。高等工业学校应该逐步地和工业基地相结合。”[2]

第四,调整具有超前性。连大骂这次调整的[3]都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在高等教育领域里提前建立了到1956 年才在经济领域中全面推行的计划体制。”四年,恰好是一届大学生。

作为备战经济人力资源配置一部分的“院系调整”,从历史的角度看,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思考范式。以往中国知识分子总是重道德而轻技艺,知概念而不知原理,两千多年来在“君子”“小人”的圈圈里转不出来,遇到事情先抢占道德高地喊口号,却不考虑事情“是什么样”“该怎样干”。这种遗毒一直遗留到今天大部分文科生,尤其是茅于轼这样的。“院系调整”以后,学文科的不吃香了,“学好数理化”成为此后几十年中国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追求,于是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彻底改变。例如,在西西河,不管左派右派,要说服人,就得“拿数据来”。

[1] 马永斌,董冰. 院系调整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 (1949一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P134.

[3] 李刚. 大学的终结——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J]. 中国改革,2003年第8期.

家园 备战经济就是“一俊遮百丑,一丑就完蛋”

备战经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力量不够的时候坚决备战,别让鬼子打进来Game over;二是力量够了抓住时机转如和平经济,不然人民生活不改善也要Game over. 只要做到了这两点,那备战经济就成功了。而只要备战经济成功了,那其他的缺点都是小事。反过来,备战经济不成功,Game over了,你别的搞得再闪光也没用。

另外,我早就说了,美国那不叫备战经济。回帖要看贴。

家园 输出革命当然是备战

世界人民都起来闹一闹,帝国主义力量分散了,当然武装侵略中国的可能性就小了。

从备战的经济性来讲,输出输出革命,训练训练其他国家的革命者,当“世界革命的中心”,合算老了去了。抗美援朝牺牲多少人,抗美援越又牺牲多少人,这个帐算不过来么。

家园 一些人提到建国后的毛泽东总是无比恐惧的

这样的恐惧最终会让他们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无所适从,不过那不是我的问题了,未来始终是人走下去的,而不是看着过去背对着未来。不少和我争的不过是和一个对我而言并不存在于思考之中的话题在争论,或者说他们以为当年服务于某种需要而产生的种种史观及其依存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意识形态是经久不变的(永久不变?),至少是在他们一生是不会变的吧。

家园 感觉:读读“三个代表”,很有意义

当年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成为“共产党人”,是因为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能救国图存,而不是因为某个理论姓“马列”叫“革命”。感觉:读读“三个代表”,很有意义。

家园 三个代表是解决执政党目标与定位问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