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发不出车的士兵大巴(上) -- 晨枫

共:💬100 🌺38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得不飞的首飞 欧洲军机的绝唱

A400M首飞对欧洲来说很难说是好事情,这么个延迟了4年的项目,其实还是早死早超生,一个中运,2亿美金单价,比C-17还贵,比C130贵差不多三倍,有什么竞争力,注意,这还只是现在的测算价格,按照欧洲这么些年的干事风格,正式交付继续延迟继续涨价也是可以预期的.

说白了,这项目跟三哥的LCA其实很相似,考虑到早期的大量投资和保留本国军工航空的需要,也考虑到停止项目带来的政治后果和经济后果(大额的赔偿),骑虎难下,不得不飞而已.

都是私心作祟,欧洲的中运,其实只要拿出A400M十分之一的钱,把A70的最后几次试飞完成,适当做些航电材料方面的改进,是最经济实惠最效率的做法,也早已经装备用户了,无奈大家都想把肉烂在自己锅里,尤其是分到肉比较多的法国西班牙.

南非早宣布撤订单了,原因是"采购成本涨价7倍"(估计有所夸大,再怎么算也没这么夸张),除了7个发起国之外,最后一个外来用户马来西亚还没表态,撤订单也是迟早的事,有这些钱,我不去买C130,C17,买你这个还不知道啥时候交付的A400M?即便是7个发起国的180架,要是保留订单,那就不得不大大增加预算,现在欧洲经过经济危机,家道有点中落,实在有点窘迫得难为情,一旦某家拿不出银子撤销或者减少订单,那么单价势必又要往上涨,恶性循环.A400M与其说是欧洲合作的成就,不如说是各参与国的麻烦.

欧洲的军机工业算到头了,A400M以后,不再有大的联合项目,战斗机也只有三代升级计划,各国单独搞又搞不起,以后只有老老实实做美帝的用户了.说到这里,为欧洲的军机工业惋惜之余,也不得不为美帝有序的阉割欧洲军机工业赞叹,F35联合战斗机这个钓鱼工程太猛了,当然女王国的第5纵队作用也不可低估,照我看,欧洲军机工业跟大毛包括二毛合作才是最光明的前途,优势互补,技术市场资金都有能力跟美帝对抗,不过这也只是美好的梦想罢了.

The original price was 20 billion ($29.5 billion), but a preliminary report by auditors PricewaterhouseCoopers said EADS might need an extra 5 billion — inflating the final bill by 25 percent, a person familiar with the talks said on condition of anonymity, as he is not authorized to speak to reporters.

外链出处

180架A400M,250亿欧元,OMG,这飞机还刚刚首飞呢.

PS,TG的大运进展顺利,这月物理样机会露面,新体制的中运也在紧锣密鼓发展中.

家园 涡桨的经济性和起落性还是好一点

在地面只要反转桨距,就可以倒车,降落时也可以用反桨距作为反推力用。这个发动机是从Trent发展过来的,但正如你所说,目前没有别的用途,以后也难有,现在不大有人发展涡桨客机了。

Euroflag一开始是涡扇的,因为经济性和起落性而改用涡桨。

家园 欧洲军机的绝唱,你好狠啊,不过还真贴切

我也看欧洲军机工业差不多到头了。英国人早就撤火了,在60年代就看出,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买卖。英国撤火被世界大骂为短视,法国举国贴补军工的做法受到赞赏,尤其在中国。但现在也是法国模式破灭的时候了。贴补是要有钱才行的,当贴补的负担越来越大的时候,军工就不再是资产,而是清王爷们的“玩意”了。

家园 下星期还有另一个要“终于飞起来了”

著名的"7-L8-7 Nightmare Liner",到时候老大再写一篇扒拉扒拉?

家园 刚买了一本787的书,正在攻读呢

787也是多灾多难啊。波音把它称为和707一样的defining moment,看来没有言过其实。

家园 约翰牛的厚颜无耻与老谋深算体现无遗。

高卢公鸡也确实越来越接近满清的颟顸无能又死抱老大帝国架子不放的形象。

说到底,二流大国最终只能是二流大国,现在不过是打回原形罢了,也说不上太亏什么的。

家园 南非没说七倍呀

外链出处

按照这个新闻的说法,原定价是8架170亿兰特,已经涨到了400亿兰特。翻一番带拐弯而已。

也不是很早,09年11月的事情。

家园 新闻中有7倍这字眼,估计是说先期投资

或者是记者瞎整?我也是觉得很纳闷.

外链出处

据防务新闻网站2009年11月5号报道,南非11月5日称,它已取消了针对军用运输机的大合同,A400M计划泡汤,在此计划中,空中客车强调所有飞机几乎都已经为试飞做好了准备。该项决定使南非因为其老旧的Herculus军事运输机队头痛不已。

双方都面临着就取消合同的条件和付款问题重新谈判。空中客车公司形容该决定“完全是个意外的决定。”

南非表示,它已经取消了购买八架飞机的合同,原因是由于飞机延迟交付和成本上升了7倍。

家园 南非预付了29亿

这笔钱能拿回来的。

南非本地的新闻就是我引用的那篇。看不出7倍的任何出处。这几个数字之间,也没有7倍的关系。

搞不清楚这个数字的来源。

家园 对照一下<防务新闻>的原文,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The contract for the A400M was agreed five years ago, when the South African government said the planes would cost about 830 million euros ($1.2 billion), or 6.4 billion rand.

Maseko said the cost was now 47 billion rand (4.1 billion euros, $6.1 billion), that South Africa would not incur any penalties in view of the delays and was entitled to a refund of 2.9 billion rand.

外链出处

6.4 billion rand--47 billion rand,7倍之说还是有道理的,对南非货币不熟悉,不过看上去是这5年rand的汇率变化较大的关系.

家园 数字还是有问题

2004年南非对美元的汇率,和现在差不多,对欧元的汇率,相差了50%左右。没这么大差距。

两个新闻提到的数字不一样。南非新闻说的最初定价是170亿。

不过总是有出处了。

家园 即使有新的涡桨客机也用不了这么大的发动机~
家园 昨天华尔街日报登了一篇关于A400M的文章

另外,着重比较了“固定成本法”和“成本加成法"的利弊。固定成本法当然就是一揽子采购成本,多了少了都是公司负责。好处当然是控制成本,坏处是如果一个产品研发-生产周期太长,显然有时候公司会赔本, 同时还有质量问题。“成本加成法" 就是给公司一个固定的赚头,无论最终成本多高。这当然就会有公司丧失成本控制动机的问题。 关于A400M部分和晨老大分析的差不多,公司内部协调不力,同时又指着政府分担些额外成本,导致今天还在扯皮。

美国经济吃紧,奥巴马代表的又不是军火商的利益。所以现在五角大楼有逐渐越来越多地采用“固定成本法”的趋势。军火商一片抱怨,对美国军方来说,利弊还很难说清。

家园 fixed cost和cost plus两种模式已经……

fixed cost和cost plus两种模式已经来回争论了几十年了。其实两个做法都有道理,不能简单地说一个好,一个不好。

从表面上看,fixed cost似乎对用户有利,逼着厂商控制成本、控制进度。但厂商为了争取项目,难免低报,到后来fixed cost就无法保本。这个时候,用户可以坚持原协议,结果是要么厂商破产,用户实际上跟着损失;要么被迫追加,实际上还是不fixed cost。fixed cost总的来说是杀鸡取卵,所以F-14之后美国军方就不用了。F-14差点把格鲁曼搞破了产,海军差点跟着鸡飞蛋打。

cost plus不是厂商可以任意提高成本。在cost plus的模型下,厂商还是要做一个基本估算,这样用户好做预算。如果厂商在研发过程中要涨价,必须及早通报,并取得用户同意。如果用户不同意,双方就要重新协商协议内容。但毋庸违言,cost plus模型更加容易“容忍”成本攀升,所以五角大楼回归一定程度的fixed cost是可能的,但像60年代麦克纳马拉时代那样僵硬的fixed cost不大会。

家园 至少从潜艇制造业看,英法都不太成功

由于建造数量太少(当然,也跟产品有关,全是昂贵的核潜艇),英国的潜艇设计、建造队伍几乎散摊。由于快没人了,所以在设计机敏级时,请了美国人来参与设计。英国政府后来也意识到这一点,为了保护战略产业,采取的措施说白了,是政府出钱把技术骨干养起来,不过政坛风云难测,核潜艇不连续设计建造,以后也玄乎。支持者级以后,英国再也不造常规艇了,基本是引刀自宫了。

个人觉得这方面德国、日本搞得比较好,保持了队伍的稳定。

德国是靠出口,209型潜艇无疑是商业上最成功的潜艇之一,已出口到13个国家,建造数量近60艘。目前,德国新型212型与214型潜艇已成为出口新星,势头也不错。

日本则是有个连续稳定的政策,保持16艘的规模,每年造一艘,两家船厂(三菱与川崎)轮流中标,总有活干。隔些年推出新艇型,设计、建造队伍都有活可干。

再次是瑞典,瑞典跟德国意思差不多,靠新技术(比如AIP技术)当卖点,也走出口路线。

法国么,常规潜艇也走出口这条路,但没有过硬的艇型,品牌号召力不是德国潜艇的对手,数量还是少了点,有点风雨飘摇的感觉。

俄罗斯基洛出口数量也还行,但饱一顿饥一顿。再加之苏联解体后,许多配套厂情况不太乐观,虽然推出了拉达级,但以后境况怎么样也难说了。

近些年中国情况还不错,老艇到了歇菜的年纪了,所以内需强劲。但搞常规艇与搞核潜艇的门户之见太厉害,条块分割,要想一荣俱荣、共同富裕不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