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云里雾里的云计算 [1] -- 邓侃
IBM的“红杉”,有160万个处理内核,能说这不是一块让人叹为观止的“云”吗?
由几十万台PC组成的云,软、硬件的复杂度和成本不见得比“红杉”低。
所以,我认为IBM实际是在走另一条通向云端的路,而这也是原本IBM最擅长的路。
北京只是分店.
创始人:马丁·瓦萨维斯基(Martin Varsavsky)
融资情况:3500万美元,来自于Skype、谷歌、Index Ventures、红杉资本、Excite、Digital Garage、以及英国电信
员工人数:约90人
伟哥与传统的药品研发有关,与生物基因技术无关。
“揭示硝酸甘油对扩张人体血管的作用,本意是用来治疗心血管疾病,没有想到竟成了伟哥风靡全球。”昨日,记者在省第二人民医院面对穆拉德时,这位已经是71岁高龄的老人风趣地说,30年前,他就发现了硝酸甘油对心绞痛的病人有显著疗效。后来,他的研究进一步揭示,硝酸甘油和一些相关心脏药品使用时,可以导致一氧化氮的形成,从而使得体内血管直径增大,确立了一氧化氮是心血系统中的传递信息的分子医学理论。再后来,人们发现,该理论研制出的伟哥对阴茎的血管扩张效果更加明显,对于治疗阳萎效果更加显著,于是歪打正着地成了“世界医学界的奇迹”,他也被誉为“伟哥之父”。
遥想当年,伟哥初问世,有一个关于伟哥诞生的“种瓜得豆”的故事广泛流传。十年来,这个故事肯定已经被重复了无数遍。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伟哥原是一种试验中的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心病的新药,但临床实验进行了十年(1980~1991年),证明其疗效并不明显。当主持这项研究的特雷特博士沮丧地对他的新药志愿试验者宣布将中止这项研究,停止发放实验药品时,意外地遭到志愿者的集体反对。一位72岁的老翁指着自己的裤裆大嚷:“它对心脏不起作用,却对这儿起作用!”原来,他每次服药后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内心冲动,消失了多年的青春骚动再现了,他建议特雷特与他的妻子去谈谈这种“副作用”给老年夫妻带来的生理奇迹……。于是,这一药物治疗男性勃起障碍以及启动性欲的方案浮出水面。药理学家最初推想它的作用是松弛肌肉,扩张血管,使局部供血加快,从而改善因冠状动脉硬化而导致的心脏缺血缺氧,缓解心前区疼痛,谁知这种期待落空了,该发生作用的地方没有作用,不曾想到的器官阴茎海绵体却敏感地充血膨状起来。看来竟是歪打正着!
随后又经过7年的研究,一种男性阳萎新药横空出世了,取名“伟哥”——学名“喜多芬柠檬酸盐 ”,英文Viagra则可以视为一个俗名,这是一个人造合成词(据说是由Vigor与Niagara两词合拼而成,前者的本意是精力,后者则是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组合的意思是“男人的精力超拔如同奔泻的瀑布”)。中译名曾有“威尔刚”、“万艾可”等,但终究是音、义兼顾的“伟哥”最为流行。
上周读到的微软体验店,虽然最初的试点在中国,外链出处
与amazon,google的目标客户不一样。
而且IBM有blade server,超级计算机技术等等,对于搞云计算设备还是很有利的。云计算不仅仅是把廉价pc绑在一起。随着市场发展,专用设备当然要出现。不可能计算中心主机房巨大,里面放得都是廉价pc吧。而且云计算对客户来说,后面用什么机器根本无所谓,IBM正好施展其所长。
云的本质说穿了就是一种服务。
所以IBM日益向提供服务咨询等方面转化并不奇怪。云计算不是新技术,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服务模式。公司的本质是要赚钱的。云计算据预测,2012年的市场有420亿美元之巨。IBM正在抢这块大蛋糕。目前看IBM把云计算商业化做的还是不错的,是走在前列的。其最近的财报都貌似不错,似乎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的确很多客户对钱并不在乎,譬如说银行。
IBM的大型机,在中国银行业,可是赚了不少钱。
【补7】商机与商战 之三
有人评论和平崛起,说可以归纳成两个尊重。尊重现有国际惯例,尊重现有国际秩序。惯例容易理解,法律,规范,标准等等的总称。秩序怎么理解?对方笑道,就是不要挑衅老大。但是对待老二老三,间或可以小打小闹,基本以和为贵。至于对付三甲以外,不妨正言厉色,晓以利害。
按照这种说法,云计算的前三甲,已经基本定型,分别是Amazon,Google和Microsoft。三甲以外,谋图和平崛起的后来者们,能做的是在尊重现有国际秩序的框架内,做一点拾遗补缺的工作,融入主流。
云计算平台还有什么拾遗补缺的工作呢?
1. 统一云计算数据存取的APIs和Protocols,打消客户担心被劫持的恐惧。
“云而上”一文提到,从2006年到2008年,Amazon的EC2和S3平台对存储空间的收费,降低了20%,对网络带宽的收费,降低了50%。对于客户来说,这当然是好事情。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Amazon不降价,用户有什么反制手段呢?随着用户把更多的数据存储在云技术平台上,用户对于云计算平台供应商的反制手段越少,反制力度也越小。这就是用户被劫持的恐惧。
如何打消用户对于被劫持的恐惧?办法是统一各个云计算平台之间,数据下载和上传的APIs和Protocols,方便用户从一个云计算平台向另一个转移数据。
当然,统一APIs和Protocols的工作,取决于云计算平台寡头们的谈判结果。但是,一旦达成了统一的APIs和Protocols,受益者不仅仅是云计算平台的用户,而且也为云计算平台的小供应商提供了机会。
2. 云的弹性与反应速度。
“云而上”一文反复强调,云计算的优势在于应付忽上忽下的流量,云计算能够提供伸缩自如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所谓伸缩自如,就是在流量暴涨的时候,可以扩张计算和存储能力,反之,在流量萎缩的时候,可以减少计算和存储能力。
问题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地扩张和减少?“云而上”一文给出的办法,是尽可能提早预测流量的变化,至于怎么实施,文章没有详谈。
或许更直接的办法,是尽可能快地复制和取消虚拟内核的。譬如如何把Xen domains从一台机器,向另一台机器快速复制,或者取消已经存在于某一台机器内的Xen domains。
这两个办法,技术上都存在问题需要解决。技术的挑战,往往是后来者发展的机会。
3. 机器硬件的改造。
“云而上”一文援引资料,说直接与机器的memory交互,读写数据,速度很稳定,平均速度是 1355 Mbyte/Second。而向机器的硬盘写数据,速度不稳定,平均速度是 55 Mbyte/Second,而且有超过16%的机会,写硬盘的速度低于 9 Mbyte/Second。换句话说,硬盘的带宽只有内存带宽的1/25。
如何提高硬盘IO的带宽,成为热点问题。
“云而上”一文建议的解决办法,使用Flash memory替代传统的光盘。这意味着,传统的计算机硬件结构,将面临转变。
4. 安全问题。
“云而上”一文断言,安全方面不存在严重的挑战。我们觉得,这个断语可能过份乐观了。
如何防止云计算平台供应商偷窥用户的数据和程序?“云而上”一文提出的办法是给用户的数据和程序加密,只有当用户自己读数据和运行程序时,才解密。
且不说加密和解密导致的计算量增加,如何对加密的数据进行搜索?
美国第二大零售店,Target,把自己的网站托付给Amazon运营,实在是冒险的行为。
看来最可行的办法,是给每个用户分配相互隔绝的虚拟空间,譬如Xen domains。把每个用户的数据和程序,放在密室里暗箱操作。但是问题并不仅仅在于防范一个用户偷窥另一个用户的数据和程序,而是防范云计算平台的供应商偷窥用户的数据和程序。供应商具有每台机器root的权限,所有Xen domains里面的数据和程序,都在root的视野内。
所以,归根结底,是限制root的权限。但是这个工作,涉及对Xen的改造。或许,这也是后来者发展的机会。
5. 为企业构建私有专用云计算平台。
安全的问题不好解决,所以必然有潜在的云计算客户,希望构建私有专用的云计算平台。
后来者们开展业务的另一个空间,是做咨询公司,帮助这些企业构建属于它们自己的一朵朵小云。
6. 传统Database将面临挑战.
Oracle,DB2,MySQL的设计,在扩展性(scalability)方面都有缺陷。Google的Bigtable,或者开源项目Hadoop/HBase,在扩展性方面有更大的潜力。
对于后来者而言,未必要全面争夺云计算市场。或许集中精力,深入挖掘Hadoop/HBase的潜力,也是不错的机会。
7. 内容为王。
云计算大战,各路诸侯逐鹿中原,一场混战以后,谁将是最后的王者?
或许,谁占有了更多的更好的内容,谁更有可能最终胜出。
只要网络带宽的发展跟不上计算机硬件的发展,Jim Gray的结论就依然有效,数据的处理应当放在离数据更近的地方。所以,谁占有了更多高品质的内容,就会吸引大家去挖掘利用这些内容,提供更好的服务。有了更好服务,就会反过来刺激人们把更多更好的内容上传到这个云计算平台。如此循环往复,形成正反馈。
Amazon正在游说美国政府,免费提供S3存储空间,保存美国人口普查等等大型数据。或许,Amazon的战略考虑,正是看准了内容为王。
回头把文章中有关措辞改一改。
我也一直在找大型机的报价。
关于成本问题,最直接的办法,是比较一下价格。可惜我没有找到大型机的报价。
谁能帮忙找一找?
“红杉”速度比“走鹃”快20倍,但价格不应超过10倍吧。估计二到五亿美元比较合理,否则超出DOE的负担能力了。
“IBM 走鹃”,Roadrunner是吧?
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