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和镜山口兄,贴旧文一篇----家在三线(0) -- 奔波儿

共:💬28 🌺12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和镜山口兄,贴旧文一篇----家在三线(0)

我家调离“三线”,迁到湘江之畔,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了,可自己一直把那儿当作自己的故乡,毕竟自己的少年时光是在那儿渡过的。

“三线”工厂一般都有个代号,比如说“012基地”,“813厂”,“10号信箱”。读高中的时候,俺所在的班是从全地区的三线工厂的子弟学校招来的,听同学一吹呼,才知道他们家所在的厂有的是搞原子弹的,还有搞导弹的。同学家所在的厂,一般在深山里,但绝对有很好的公路通达,而且大多是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

我们家所在的厂,是从东北迁来的,主要是生产民品,所以保密级别较低,故离中心城市很近,四周为稻田和村庄包围。工厂有自己完整的生活设施,都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和技校,大点的工厂还有自己的职工大学。语言和生活习惯与外面迥然不同,由于厂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所以都说普通话。听老辈人讲,刚建厂那会儿,厂里盖起的家属楼都是四层的,当地老百姓都没见过这么“高”的楼,十里八村的老乡纷纷跑来瞧稀奇。

听老爸说,他们出差到上海、北京办事,必须住在指定的招待所,根据保密级别,还有什么“一机部”、“二机部”、“三机部”等的差别。

关键词(Tags): #如烟往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家在三线(1)

父母从学校毕业那会儿,成绩均很好,家庭成份都是世代贫农,学校让留校。那时候的年青人正是热血沸腾的时候,脑袋里不比俺们现在,装的都是“我是祖国一块砖,哪儿需要哪儿搬”,父母均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当时,“三线”工厂已经初具规模,正是大批要人的时候,所以整个年级的毕业生都被分到秦岭南部的若干三线工厂。工厂里的老工人或熟练工人都是从东北老厂或天津来的,所以说的普通话带点东北腔和津片子的味道,后来又从附近“上山下乡”的知青中招入大批工人,他们大多来自北京、上海和无锡。

刚入工厂的大学生都必须下厂锻炼三年,老爸一直吹他是最能干的,第一个脱离苦海,去坐办公室。根据老爸的性格,不善吹牛拍马,估计应该是凭本事吃饭,但据我所知,好像每次厂里技术考评,总是老妈得第一。

父母在三线厂呆了近二十年,后来调回老家。期间和后来,父母的很多同学都调走了。记得以前读子校,每次开学都会发现少了几个同学。有一次,听父母谈起往事,说到当初分到陕南的七十多个同学,三十多年过去了,调走的,病故的,如今只剩下十几人还待在那儿。

其实那儿挺不错的,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山青青,水碧碧,非常养人。记得老妈调回老家后一次出差回到原来的厂子,熟人见到都说俺妈晒黑了,皮肤也不如以前细腻,这才隔了一年啊。

也是,反正自打俺走出“三线”以后,再没见过那么多PPMM了。

家园 【原创】家在三线(2)

家里有一盆榆树,叶片肥厚,富含叶绿素和水,长得枝繁叶茂。我们一家对这盆榆树一直爱护有加,因为这不是一盆普通的榆树,那是老弟儿七年前从“故乡”带回来的,当时只是一个小枝。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爸的一个好朋友要调走了,临行前把一盆榆树送给了他,因为老爸爱花,他相信老爸一定会照顾好它的。在老爸的调理之下,这盆榆树茁壮成长,越来越大。俺当年上植物课的时候,把它的叶片摘下来,捣成浆,找叶绿素。被老爸见到,一通臭骂,差点受皮肉之苦。

一晃,我们家也该调走了,榆树是没法带走的,老爸把它又送给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同学+同事。听俺那叔叔说,这榆树后来长的太大,花盆装不下,就给我们的老邻居家分了一大枝。

老弟一年放假去故乡,看到那棵榆树,有些感伤,就也分了一枝,一路小心护卫,从数千里外,带了回来,并因此受到老爸通报嘉奖。

家园 【原创】家在三线(3)

说起来,我们家在一栋青砖楼里住的时间最久,整整十年。这栋楼是建厂时盖的,与后来建的家属楼一比,显得越来越苍老,但青砖青瓦,全厂独此一份。

楼分三个单元,每层有五家住户,东西两面各有一个公共的自来水池、阳台和卫生间。记得我们家刚搬进去的时候,公共卫生间由于没人打扫,非常脏。父母爱干净,花了一整天,硬是把那难以下脚的所在清理了一遍,又重新地上铺上水泥,在墙上刷上一层雪白的石灰,看上去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后来搬来的邻居都很爱惜,每天哪家主人先起床,都会主动去用冲洗打扫一遍。西边的住户见状也如此照办,结果这一单元就俺们这一层是最卫生的,hoho......

大家都是同厂的,彼此多是同事朋友,各家的孩子也是从小一起摸爬滚打,处的自然是好,各家有什么好吃的一定要挨家送去让人品尝,叔伯辈们出差或是哪家回老家探亲回来,给各家的孩子一定都会准备一份小礼物。记得俺以前不吃大葱,隔壁的的东北大叔探亲回来带回了东北大葱,煎好大饼,抹上芝麻酱,再裹上大葱,俺忍不住吃了一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当然,若是哪家孩子受管教,一旦势头不对,立马鬼哭狼嚎,跑到邻居家避难,俺老弟儿最善此道,并带出一拨儿徒弟。

老爸在公共阳台上拉上几缕铁丝,种上金银花和月季,变成一小凉棚。夏天的时候,随便哪家把阳台上泼点水,摆张桌子,把电视放上去,大家没事喝茶、聊天,看电视,日子过得挺美的。

......

“远亲不如近邻”正是那段日子最好的写照。

唉,回想到后来住进那种单门独户的楼里,各家铁门相对,老死不相往来,真是恍如隔世。

家园 【原创】家在三线(#)

前面那几篇是几年前写的旧文(所以年代上面稍微改了一下),纪念一下自己的一段经历。

记得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同学朋友问我的家乡,我都很难说清,因为我可以和三个省扯上关系,母亲湖南,父亲湖北,而自己出生在陕西。刚开始,还需要和别人解释一下,可似乎别人觉得不可理解。也难怪,大概只有三线走出的子弟才有这样奇特的籍贯和家乡。

我们家当年所在的某个信箱,是一个被稻田包围着的独特的小社会,工人和技术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大家都说普通话,有自己的工厂区和家属院,有自己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技校,有自己的自来水厂、煤厂、粮店、菜店、商店、理发店、洗澡堂、电影院……。每天的清晨和中午,厂区的广播总会响起《步步高》,催促大人去上班,孩子们去幼儿园或者学校;下班的时候,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各家的大人返回那一排排四层的红砖或者青砖砌成的家属楼,然后从一个个温暖的小屋飘出饭菜的香味。晚间,偶尔会响起孩子的哭叫声,那是因为某位脾气暴躁的父亲在请儿子吃“竹笋炒肉”;楼下常听见,某位母亲在喊孩子的名字,那家孩子准是跑到别家疯玩,忘了回家。那些日子,我们打打闹闹,我们无忧无虑,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

现在的三线厂,早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也许就那么在历史的某个角落逐渐消逝。唉,留个足迹吧,为那些过去的三线岁月。

家园 秦岭南北的三线工厂

现在都已经迁到了大城市附近了,我大哥他们就到了成都(本来可以到重庆的,因为原来老厂是从江苏迁来的,厂子里的一些人想要回江苏,结果最后事情也没有办成,重庆原定的地盘也没有了),我表姐他们到了重庆。这都是四川境内的。

知道有一个朋友是从陕南迁到西安的,他们单位是做材料的(好像是稀有金属),父母也是湖南还是湖北的,跟你好像有些共同点。

我以前每到假期都去我大哥那里过,那种山沟里面,生活异常单调,但与周围的农村相比,又要让人羡慕了。

献花。

家园 呵呵,可算是避难的起源了。

哪家孩子受管教,一旦势头不对,立马鬼哭狼嚎,跑到邻居家避难

家园 会不会另外楼层的人跑过来上厕所呢?
家园 记得小时候,上班前,大喇叭里放的歌节奏从慢到快,

最后好像是骑兵进行曲。

家园 一机部二机部有级别差别吗

我怎么觉得是分工不同啊,好像是从一到八吧

家园 呵呵,应该不是同一个人

我家以前所在的厂是机械方面的,没有动窝,现在已经成了空壳。不过,常言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家园 歌唱祖国

哈!我们那里也是这样的。每天中午十二点整,大喇叭就放起这首曲子,于是大家伙都回家吃饭。以至于在很久之后,每次听到这支歌,我都有种想吃饭的冲动。

“记得以前读大学的时候,同学朋友问我的家乡,我都很难说清,因为我可以和三个省扯上关系,母亲湖南,父亲湖北,而自己出生在陕西。刚开始,还需要和别人解释一下,可似乎别人觉得不可理解。也难怪,大概只有三线走出的子弟才有这样奇特的籍贯和家乡。”

米吐米吐。至今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时,我仍要犹豫一下,再决定从各个地点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回答对方。

花!

家园 握爪

我家所在的厂原来也是从东北迁去的。离开三线厂以后过了数年,基地的某几个分厂又再次搬家,据说搬到湖南某地,当然,是改民品了。

元旦时我还和一群小学同学,或者说,是“同一个基地”里出来的“战友”聚会。一桌人不是同学,就是校友,而且数个的父母是同事。反正都是子弟学校出来的嘛。

家园 以小人之心猜君子之腹

玩笑,玩笑,别生气。

家园 好文, 献花!

我有2位大学同学分到四川江油. 我后来工作的单位在建'三线'时曾分了一部分去四川. 我们的头那时反对迁'三线', 差点被打成反革命.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