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对历史的认识 -- 深夜腌的萝卜丝

共:💬559 🌺1506 🌵2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家园 最近在网上某处看到对我的言论的一个批判

此处网友dtnl提到:

门阀意味着权力和财富的世袭,这是违背现代精神的。

这句话非常值得深思——其实,长期以来,人们对门阀的痛恨也来源于此。但是,我不得不遗憾地说,此位网友没有看懂我的意思。我在这里仔细解释一下。

门阀希望权力和财富在自己家族里世袭,普通人难道就不希望了?其实,这是人类的共同本性——就是我之前说过的,绝大多数人都渴望自己血脉的传承,因此而或多或少地努力向自己的后代倾斜资源。(其实,这也是私有制的根源。)实际上,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知识——来自科学的知识,权力归根结底也来自于知识。我们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就是因为我们无数代人传袭下来以及不断增长的知识。可是,这里有个事实——历史上,无数次无数次,旧式门阀们利用他们对知识的垄断而剥夺了普通人对知识的享用(但也不要忽视落后的客观条件的限制)。更糟糕的是,在有的民族、有的朝代中,旧式门阀们只知道躺在先辈们留下的知识上享受、不知进取、不去进行新的知识的获取,最后拖着整个民族或者整个王朝随之毁灭、或者是走入治乱的死循环中。(这些也是社会主义流派对私有制痛恨的根源。)

然而,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已经知道知识的根源以及如何去获得知识,那就是科学!科学的本质之一——承认万事万物有普遍性规律——决定了,每一个有探索能力的人都能去做科研(当然,在期间的付出和获得是因人而异的;例如河友陈经就是一位;另,科研不仅仅限于理工科),在科研中的每一个发现都必须得到众多别的科研人员去验证(不说科研界科班的同行评审,就说说咱河里,对于陈经的研究,河里N多网友去探讨和验证)。这个客观规律决定了,知识是不可能全部被垄断的,知识要想得到增长(也就是新知识的发现),更不能只在垄断的小圈子里进行。因此,真正认识到科学是什么、真正以科学为基本价值观的新门阀不会去垄断知识和新知识的探索,因为这不仅是徒劳的、也是有害的——这个有害不仅仅指对知识增长有害,也指对那些试图垄断知识的门阀有害,例如,有的门阀自以为抓到了什么牛叉的科研人员、将他/她秘密养起来搞科研,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现在的不少门阀学乖了,到处撒钱、资助很多科研人员建立各种小型高科技公司——东边不亮西边亮。其实,这种现象说明了,新门阀的角色将主要在于组织科学活动以及实践科学活动的结果。

现在,在整个世界上,仍然有很多门阀在垄断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是因为,新门阀的力量还非常弱小,旧门阀和半新半旧的门阀仍然占主体,门阀之外的人们也鱼龙混杂。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目前科研界的一些事实:科研界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主要关心公开发表论文、发现什么就公开写出来;另一派是在各个公司和一些官方实验室里,他们的科学发现不公布,要么被保密地应用到生产实际里去、要么被秘密存储起来,这就是一种垄断。私有制到底该怎么走?公有制到底如何被实现?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到底该怎么被组织?我觉得,解决问题的关键似乎就在此处。(山寨现象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

我不清楚,继续读书和思考去。

家园 悲观的说

科学研究也不过是资本的婢女,资本牢牢控制了该有什么样的科学研究以及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成果应该发表。如何打破资本对科学研究的控制?问题在于科学研究总有个选择的问题,谁有资格选择对人类最好的科学研究?有良心的科学家吗?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被什么东西控制着。大众投票?那就更加娱乐了。

家园 我觉得,问题主要有两个

控制资本的门阀们大多数仍然是旧门阀和半新半旧的门阀,科学家们也大多不懂什么是科学,虽然他们会用科学方法进行科研活动,这两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结果,他们对科学的态度要么是觉得科学和科学家很神秘(肥皂剧《Big Bang Theory》有深刻表现)或者很神圣、从而敬而远之或者只是利用科学知识的具体实践——技术,要么是鄙视或者诋毁科学,在很多文人中流行的反科学言论就是代表之一。

还有没有别的重要问题?问题该怎么解决?我现在不敢随便乱说,因为自己掌握的知识还不够,还得去多读。

家园 理性的清明

我觉得科学的态度大抵如此:很滑稽的是我觉得并不需要太多东西,只需要理性和坦诚。前者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后者让我们承认这个界限。不过实践起来很难就是了,倒是网络上比较容易先实现起来。

家园 请恕我直言,我觉得这个有些虚

我还是这样主张,科学有三层含义:

1、技术。技术只是科学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很重要,但其本身不是科学。

2、科学理论。科学理论只是科学知识的一种体现,也很重要。科学的进步实际体现于科学理论的提出、验证、完善、成熟、发现有缺点、或者修补缺点或者推到重来、重新验证、完善、成熟……如此地不断进步。因此,将现有的科学理论体系神话是不对的。

3、科学精神——首先,要怀疑,不能盲信任何东西。其次,仅仅怀疑是不够的,要去求实、求怀疑的答案。如何求实?靠科学方法去求实,科学方法就是遵循逻辑、实验验证。最后,在求实时,要承认一个原则——万事万物有普遍性规律,如果只求出了某个怀疑的具体答案,这将只是初步的科研探索,进一步的科研探索是找到跟此怀疑同一类的所有事情的普遍性规律。

只要明白了这三层含义,就是懂得了科学。

这里也说得挺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嗯,其实我说的理性的清明就是你的第三点

换句话说科学永无止境

家园 有理有据有节
家园 非常感谢你的评语
家园 这文章很散。

连“爱党”跟“爱国”的区别都需要研究一下才能分辨的话那我就觉得作者还没有基本的逻辑能力。——说得直了点,但没有恶意,因为普通人没有现在看来还是正常的,普遍的。

家园 【续】一些新认识

这几天,我跟数位河友在河里探讨、学习,自认学到了很多新东西、形成了一些新认识,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于是,将这些探讨列在下面:

深夜腌的萝卜丝:我又翻了翻《资本论》

gb0088:我觉得区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也是不必要的

深夜腌的萝卜丝:当然是有必要的

深夜腌的萝卜丝:再补充一点

倚红偎翠:你没有看明白《资本论》

深夜腌的萝卜丝:我很明白

倚红偎翠:科研劳动本身可能不太复杂

深夜腌的萝卜丝:每个人都有学习的能力

倚红偎翠:你得承认

深夜腌的萝卜丝:学习能力是有差异

gb0088:我给你算:资本家是一定占有工人剩余价值的

深夜腌的萝卜丝:你仍然在马克思的思维陷阱里

深夜腌的萝卜丝:葡萄啊,我最近想到一点

葡萄:你这个话题以及门阀的话题,我一直都有思考

深夜腌的萝卜丝:等你的文章,我只再说两点

葡萄:你看看我最新更新的部分的最后一小节

纪琮:你的话让我想到了土改的一个故事

深夜腌的萝卜丝:我过去曾经走入一个错误的思考

葡萄:法国第一次召开第三等级议会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花一个
家园 【续】金融资本家创不创造剩余价值?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今天,我有了个初步结果:

首先,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剩余价值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根据《资本论》,人在劳动时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调动了自身体内和体外的自然因素,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设计将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不同于被调动的自然因素的的东西,然后,这个新东西通过交换而实现它的交换价值,那么,这个新的东西与被调动的自然因素之间的交换价值之差就是剩余价值。这个新有两个层次的新:第一个层次是,生产出来的东西相对于被调动的自然因素是新的东西;第二个层次是,生产出来的东西不仅相对于被调动的自然因素是新的东西,而且是在人类社会中过去没有过的东西,这就是源头创新。只在第一个层次的是产业工人和管理者/经营者,在第二个层次的是科学家和技术家。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参与交换后,就都创造了剩余价值,但是,前者不如后者。从这个创造过程可以看出,剩余价值的创造必须包括三个阶段——原材料的交换过程、劳动过程、劳动产品的交换过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很清楚,在当今社会中,在实物生产行业中工作的各个环节的人们都是肯定制造剩余价值的。那么,服务业呢?肯定也是。这是因为,服务业中的人们也是将一些自然因素调动之后创造了服务产品,例如,餐馆里的服务员将厨房里做好的菜通过自己的劳动调动到顾客面前,再加上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给顾客提供了一个服务,这个服务不同于服务完成之前各个因素的原本状态。服务前后也都有交换过程。同理,金融服务业里的工作人员也创造了剩余价值。但是,这是金融服务业里的工作人员,炒股的股民不在此列,他们是被服务的对象之一。——记住,我在这里只是讨论炒股的股民这个单一角色,很多股民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自己的在股市之外的工作,他们在这个工作中也往往创造了剩余价值,但是,当他们进入股市后,我就只讨论他们在股市中的角色——股民。

这些股民有个特点——不参与金融服务业、不参与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他们的炒股过程是:假设股民A手头有5块钱,他花了1块钱买了一些食物,吃完这些食物后,他就有1个小时不必出去工作,因此,这1块钱是他自己的劳动力的维持费。在这1个小时内,他花1块钱从外界购买了一些信息(这是另一种原材料的交换),然后根据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判断出股票B将升值,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调动自身体内和体外的自然因素而得出一个新的产品——股票B将升值的判断。这个时候,他如果把这个判断出售给别人,那么,他就完成了“原材料的交换过程-劳动过程-劳动产品的交换过程”这个完整的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从而创造出剩余价值。但是,股民的操作方式不是这样,而是根据这个判断用剩下的3块钱去购买了股票B(股票B也是原材料之一,这个购买仍是原材料的交换),升值后,他卖出此股票、得到10块钱(这就是劳动结束后产品的交换过程),再扣掉手续费1块钱(这也是原材料的交换),他共赚得4块钱。好,炒股过程完成。

可以看出,这个炒股过程确实包括三个过程:

原材料的交换过程——他购买了自己的劳动力、信息、股市的使用权以及股票B的股权

劳动过程——他通过使用自己的劳动力、信息、股市判断出股票B将升值

劳动结束时的交换过程——出售股票B的股权

大家发现了什么吗?对!他出售的产品不是他自己劳动过程的产品、而是一个原材料。对比前面定义的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发现,股民的这个过程根本不是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他只是购买了一个原材料、然后干等它升值。这跟买卖古董有什么区别?

不参与金融服务业、不参与被投资的公司的管理的金融资本家跟这些股民一样,不创造剩余价值。

最后提供一个口诀——“买了啥?卖了啥?买卖之间干了啥?”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只要金融资本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就必然创造剩余价值

正是股民在股市里面不断买卖,股市才有融资功能,

才能给那些需要融资的企业提供渠道,帮助他们创造更多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作为当然是有经济意义的,当然创造剩余价值

何况证券公司还获得了手续费了呢

家园 我已经说明白了,优化资源是金融服务业做的。
家园 一个问题

根据《资本论》,人在劳动时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能力调动了自身体内和体外的自然因素,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设计将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不同于被调动的自然因素的新的东西,那么,这个新的东西与被调动的自然因素之间的交换价值之差就是剩余价值。

你还是不理解马克思说的价值。

比如马克思说:一个人通过劳动生产了很多鞋子,但是他只把这些鞋子放家里,不拿出去交换。这些鞋子的价值就是0,当然就更没有剩余价值。

可是按照你的定义,它们是有剩余价值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