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厦门,解放日(一) -- 王外马甲
牺牲太大了,五个主力团长都倒在了那里.
集美的那些房子, 还有厦门岛上厦大的那些老房子, 后来都遭到了老蒋的轰炸. 以前我曾经拜访过厦大的一位军代表, 老头儿提到这个就说早知道是这样,当初就TMD的....,少牺牲多少人啊!
一方面轻视敌人的作战意志,金门如果丢失,gmd除了澎湖就只有台湾本岛了,像阎老西守太原那样有死拼的动力。另一方面严重忽视战前的准备,林彪在四野强调的四快一慢中,慢的这一环就是发起总攻的时机,华野部队恰恰在这个问题上过于急躁,没有像淮海和渡江战役那样有策应的部队配合就匆匆上阵,确实很值得慨叹,华野中如果有一两个西路军的幸存将领都会重视这一点。
看来身上的故事也一定不少。
马甲这整个一部蔡门英烈传啊。
蔡志仁
菜志诚
蔡志兰
王三官(蔡家女婿)
马甲的粉丝们又有好故事读了。
花。
既然上级不让用重武器,强攻必有重大伤亡。为什么不把他们围起来,等个十天半个月,饿他们个半死不就投降了吗?莫非他们还能等来援兵不成?
呵呵
GCD用生命换取学校建筑的完整,姑且不说值不值,GMD却轻轻易易的就给炸个精光,不败真是没天理了.
当然是感觉而已,且粟也没有足够的资望像林那样教育下属。
对将领多敲打几下,可以少牺牲多少战士?陈老总有资格却没有拿的出手的战功,粟裕有战功却没有资历,要管住华野的那帮刺头真的很难。不注意总结教训,就老是会在同一块石头上跌倒,战上海外围轻敌,厦门渡海又轻敌,金门已经是第三次了,还是不重视对敌人情报的收集,不出错是不可能的。
有资料说,打金门的时候因为船只紧张,253团3连就没能上船过海,成为253团唯一完整保留下的步兵连队。现在我怀疑也许是因为253团3连在集美损失太大,所以就没有参加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但是事前的准备不足,对应付突发状况,突然提前让他们上战场准备不足,结果居然到了在安东现扒衣服还不足的状况,结果
后来的军事评论专家确实可以对林彪在辽沈战役中的犹豫指手画脚,但林的犹豫是基于对战士生命的看重,如果塔山守不住,锦州拿不下,几十万部队撤走缓慢,要遭受的损失是难以想象的。粟裕就很少考虑这些,他的主要的神仙仗大都是在钢丝上走,孟良崮、豫东、淮海基本上把他的运气都用光了,终有金门收官的失误,老蒋丢了整个大陆,棋盘变小后反而棋艺比较顺了。林彪和刘帅的仗打的或许没有粟漂亮,但每一局都很稳,不会给对手翻盘的机会,跟这种统帅打仗和学习收获会更大。
俺知道你想说明的是什么,您早已经说明的很清楚了。
但是,俺也想告诉你,俺不能同意您的看法。
俺以为,俺也说明得很清楚了。
不同意没有关系,可以各自保留各自的看法就是。
至于北京,傅作义作为国军的著名守将,是做出了死守的打算的。沿着北京的旧城墙,大量永久性的防御工事都是很认真建造的。
共军攻城即使不打算使用重武器也不会事先通知傅作义。按照常识,这是军事秘密,泄密是要杀头的。
即使战上海不用大炮,也是没有告诉汤恩伯。共军多次在市郊攻占守军阵地后,自动撤出,“交还给”守军。目的就是引诱守军出城作战,用大炮消灭守军于城外,减少城市巷战不用大炮的困难。
要是事先“秀”给汤恩伯这个意思,汤司令再笨,也不会上当的。
但是,共军战上海不用大炮,陈毅在战前动员说的很清楚。“一发炮弹落地就是一滩血”,保护平民生命安全,表达得清清楚楚。
梁思成送图在读书人的眼睛里很是有点浪漫,值得大书特书。但就全局而言,只能算是必要条件,却算不得充分条件,这个,应该不比多说的。
最后,北平北京的不同,世人皆知。用在这里,不过是尊重原帖的称呼。谢谢指出。
顺便指出,当时的中国,对于“首都”二字,没有共识。兼有“文化团体”和“武化团体”之称的中共,认为延安才是自己的首都,南京市要去解放的“匪穴”。蒋介石派胡宗南拼命攻打延安,也是认定了那是土共的“首都”。这一点,倒是国共当时的共识。也说明,南京仅仅是国民党人认定的属于国民党的首都。
因此,认定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有以偏概全之虞。
看来员外身体大好了,真高兴!
让他们统统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