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梦回中国(2) -- 万里风中虎
感觉土地兼并必须在满足以下两个前提才能进行:一是人员以及流动,即大量接受初级工业熏陶滴农民工是农业产业滴主力。二是组织结构调整和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滴产生,减少行政单位管理层次以及相关滴管理监督和保障措施必须得力。
不过,葡萄的解释虽然无趣,却是对的。
也许,天道循环,阴阳轮换,相克相制,才是关键。
当短木板变成了长木板后,原来的长木板,也许已经成了现在的短木板了。
此起彼伏之间,孰重孰轻,更重要的是看对平衡的制约力量吧,如果一方力量过大,支点本身,是否会滑动?滑动后的支点,是否还能够体现那份原本应该有的平衡?
嘿嘿,更也许说,如果确定了女性地位的必然崛起,不妨可以看一下,女性地位崛起状况后的社会形态,会需要什么样的社会?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所以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设想正确的路,并判断过去的路是否正确吧。
送花
随着资本产生的银行,是一件不亚于诛仙宝剑的凶器,宝器凶器,原本一念之间,在于运用的人的法力,法力不高,空有善念而必被反噬;唯有大法力且大善之人,才可驾驭;因此,银行只能归于国家机器,可是国家机器如果不够强,被反噬的,嘿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时,人口是5亿.现在是多少?13.5亿.六十年涨了1.7倍,这还是在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的背景下.在同一时间内,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也由1/4下降到1/5.如果中国现在还是5亿人口,那绝对不存在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是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工业社会确实比农业社会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整个经济体系能够吸纳的劳动力并未出现反转的趋势.真正的问题是人口增加的速度远远快于世界经济体系增加的有效就业岗位.
原帖回错地方了。 呵呵
做为整体来说 重工业必然是资本技术密集性 即使是造船业,单位资本解决的就业也没法和劳动密集产业和中低端服务业比,只能说是重工业里相对比较劳动密集的产业。
毛爷爷试过堆劳力的全民炼钢,事实上只有失败。
中国建国时候的态势,基本上是资本技术双稀缺,人均耕地少,农业剩余少。低端劳动力则比较丰富。国家安全所需军事工业薄弱。
据此基本情况 我以为合适的发展方法是1:忽悠苏联人转移军事工业和重工业,为国家军事安全打一个不错的基础。这个任务完成了一半。表现在苏联人给了153项,其中相当部分是军事工业相关重工业。可惜受意识形态影响--当时中国从意识形态出发,认为苏联和西方谈缓和是搞修正主义,我认为中苏分裂中国要占主要责任,否则讲起大国沙文主义,斯大林比起赫鲁晓夫厉害多了--原本商量好的300项只拿到残缺不全的一半。因此,这是僵化意识形态的让中国吃了亏。
2: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国有,集体,民营,外资一起上。既解决就业岗位,又可挣来外汇为上游重工业军事工业提供进口技术设备的资金。同时,也可帮助农业----生产农用物资的设备同样需要进口。 一缺资源二缺技术三无多少农业剩余的中国只能这么搞。 至于有人说,当时搞劳力密集出口工业没有条件,没有竞争力。那么请看我摘录的陈云文选
//产棉花的国家中,美国是大头,但美国不会大搞棉布出口,因为它的工资高,工人每工时平均工资达到三点八美元。英国是靠纺织工业起家的,过去我们所说的“洋布”,最早是从英国来的,“码”就是英制的长度单位。但是,现在情况有了变化。今年我们有一个汽车代表团去英国参观,看到兰开夏许多纺织厂都改产卡车或其他东西了。英国工人每工时平均工资是一点六美元,搞纺织工业不合算。日本过去也出口不少棉布。五十年代,有一次我接见一个日本代表团,他们问我,你们出口棉布多不多,我说不多。他们很怕我们出口棉布挤掉他们。而现在他们自己也逐年增加棉布进口了。日本工人每工时的平均工资,一种说法是一点九美元,另一种说法是九十美分。我们的工资水平比他们低得多。印度、巴基斯但、埃及都生产棉布,但纺织工业的水平不及我们,历史没有我们长。//
陈常委和前几年西西河陈经政委的官办经济其实是一个意思:比起发达国家,我们工资低。比起发展中国家,我们水平高。这一点从60年代开始就是这样,只不过仍然是被意识形态干扰。
有人说我国那时候是战备经济,我看只说对一小部分。既然战备经济,那么苏联给的300个项目其中大部分对国防工业意义重大还没拿完就要因为嫌苏联搞缓和不够“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翻脸? 所以57-78那20年实际上是意识形态统帅经济。是受意识形态冲击,干扰的经济--连广交会上出口货物是否提价都能说成“提价是马克思主义,不提价是修正主义”。意识形态干扰下, 所以重工业也没发展好,劳力密集工业也没发展好。
资本、技术、农业剩余三重稀缺的国家,不从出口劳动力想办法---有的同志认为,进口棉花加工棉布出口是依靠外国,不是坚持自力更生(同样引自陈云文选)。 ------- 一味依靠统购统销搜刮农村,靠大庆那点石油出口和土特产品,能成什么大气候?
农业社会是人经济活动增多的社会。品种会增加效用(VARIETY MATTERS)。效用会带来更多的生产和工作。这本来是有递增的效果的,足以抵消人口的几何上涨。但是,人类社会的制度就不见得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化了。
所以那时就是母系社会。
等到定居下来进入农耕生产,男人在体力上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就变成父系社会。
现代社会,男女都可以按核导弹发射按钮,男女差别在这种机器操作上没有什么显著不同,所以男女就平等了。
日本战后的工业化成功很大的因素就是冗员。美国一个技术员的岗位,日本4,5个人甚至7,8个人去干。而且终身雇佣,允许犯错。职责也不分明。大家集思广益,相互帮助,一起进步。后来居然手工加工的精度可以超过机器。
不过,这个对制度和人的要求很高,大锅饭打破以后就再也没有可能实现了。日本目前困境的本质也在于此。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租还不如让人来建租界殖民呢。劳动力密集产业上马快,来钱快,大家是等不了国内原材料生产,基础建设跟上的。出口农业原材料,由外国公司来开发矿业,中国人给世界打工,基本上是经济必然的。虽然改革后,中国人也是在给世界打工,但在这基础建设不再依赖外国对中国的需要,而是中国人自己的需要。不然就没有什么西藏铁路,西部开发了。
而且收益也是很好的。日本人硬是把这个坎给越过去了,也真不容易。
如果好那么一点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快的时候,日本人也许整体上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