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读道德经(连载,06年贴的后续) -- 大懒虫1号

共:💬76 🌺15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二十七章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讁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无为而治);善于言谈的,没有过失(不言之教);善于计算的,不需要筹码;善于关闭的,不需要使用插梢却让别人开不了;善于打结的,不需要绳索却能让别人解不开。

所以圣人经常提醒人,善于让人终止某种(不善的)行为状态,所以天下就没有被抛弃的人、没有失败的人了;圣人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天下就没有被抛弃的物体了。这就是保持了“明”的境界。

所以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警戒;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警戒,即便有小聪明,但其实是大糊涂。这里面有深奥的道理。

[评析]

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本章所说的情况了。

最大的无为,也是无所为,也是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事情的内在规律之后的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做什么都是得心应手,无所不能。

其实这也是一种大智慧,达到了认识的某种境界,可以称为“明”。袭明之人对人对物似乎是一视同仁的了,每个人都有其优点,每个事物都有其用处,没有无用的人,也没有无用的物。即便是通常意义上的善人和不善人,也都有其用处。

物各归其用,这其实也是事物运行的一种自然存在的状态。人若是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这点,在对事理的理解方面,其实算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算是领会了其中的奥妙。

不知道这样地解释本章,老子会否满意地赞许:“看不出来,这小姑娘还挺有悟性的!”

“嗨,没什么,您老人家翻来覆去讲的可不就是觉得大家看问题看事物都流于看表面、没有抓住其中的所谓道理么?!呵呵,反正我也不知道那些道理究竟是什么,但是似乎不是那么复杂,甚至到最后都挺简单的,不是吗?!”

-----

09年读后感,

本章关键词:善。

家园 【原创】二十八章

二十八章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 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译文]

深知雄刚,却持守雌柔,作为天下的溪涧。作为天下的溪涧,常德就不会失去,这样就可以回复到婴儿的状态。

深知其白,却持守其变黑,作为天下的川谷。作为天下的川谷,常德就充沛了,这样就可以回归到朴的状态。

朴分散开来成为各种物体,圣人沿用这个道理,就称为百官的首领。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评析]

知道一件事的两个相反的面,但是却持守一方面,而且是别人看不起的那面。这个已经很不新鲜了,老子喜欢这样,也可以说,这是老子的思维定势。

在老子这里,溪流和山谷都代表一种处下不争的绅士风度。

在本章,首次提出了朴,朴在这里接近于道的某种含义。

----

没有新的读后感。看来一天只能贴一章。。。

家园 嘿嘿,病之与不病,相去若何?
家园 【原创】二十九章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 或歔或吹 或强或嬴 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 去奢 去泰

[译文]

想要通过强力的有为的方式来取得天下,我看这是不可能的。

天下,是神圣的东西,不能用强力去获取,不能加以把持。使用强力的,必失败;加以把持的,必失去。所以圣人不强为,因而不会失败;不加以把持,因而不会失去。

神圣的东西,有前行有跟随,有嘘有吹,有强壮的有嬴弱的,有安稳的有危险的。

所以圣人去除极端、奢侈、过分。

[评析]

对本章,看不出有什么好说的了。不说了。

{除前六章在六月完成于上海外,以上各章在北京完成于八月中旬,十一月开始在上海接着下面的内容}

------

呵呵看到最后一行,才意识到这个81章是上海-北京-上海-北京两地往返折腾中完成的,2003年真够折腾的。那年折腾到后来,在一个最恶劣的环境中,某段被蚊子叮咬得哇哇叫的时间中,某天某个时刻,我居然顿悟到了:对生活充满激情,生活就会回报以奇迹。

现在打字的时候,我发觉,正是写以上各章的那段时间。(最初的几章是在陪伴外甥女出生后的那段时间所写)。

之后继续在不断地折腾中去创造奇迹。期待中的奇迹没有产生,而我的内心却更有力量了,这也导致了后来几年的相对稳定,甚至连手机号码都稳定到现在。同时也发现一个规律,当一次相对的稳定期来临前,我会有一次身体方面的周游行为(不是梦游哈),要几千几万里的无目的地溜达一大圈。010203年我溜达了几乎3年,溜达了几万里(那些稳定期内出差啥的外出都不算溜达的,在我的体系里,溜达就是纯粹地溜达)。换取了3年半的相对稳定后,到07年又开始大动、溜达了几万里直至08年趋于不断变化中的稳定。

将自己的行为和本章联系起来歪解的话,将“天下”改为我,也就是说,我这个人呢,若是内心没有方向,是不会稳定的,若是想让我去做自己没想通的事情,跟大家一样去追求那理所当然的重要的东西,我是会很痛苦的,这种痛苦使得我无法在原地呆上一会儿,而是需要让自己不停地切换时空,将自己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直至我某天想明白了,才能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内容。不折腾不行,这个折腾不已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对自我的去甚去奢去泰的过程,虽然在别人眼里,我的折腾行为的本身就比较过分,是甚奢泰的。2009-3-31

家园 批评一哈!

这种翻书,精神可嘉,但准确性有待商阙: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 或歔或吹 或强或嬴 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 去奢 去泰

想要得天下而有所为,我看是成不了功的

天下神器, 不能(对他)有什么作为,不能掌控(他), (强行)作为则会失败,(强行)掌控则会失去,这就是为什么圣人不作为, 因而不会失败,不执掌所以也就不会丢失。

事物运行或者跟随(其他事物运行), 或者吸纳或者吐出,或者强盛或者嬴弱,或者乘载(取用?)或者丢下(抛弃)

这就是为什么圣人远离过分,很过分,极其过分。。。

欢迎讨论。。

家园 【原创】三十章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 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译文]

用道来辅佐国君的人,不通过兵力来逞强天下。用兵必会得到相应的还报:军队所在的地方,必会长着荆棘;大战之后,必定是凶荒之年。

善于用兵的只是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行了,不用兵力来逞强。达到一定的效果却不矜持,达到一的效果却不骄横,达到一定的效果却是因为不得已,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却不强横。

事物过于强盛就会趋于衰老,这就叫做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一般就会很快消失。

[评析]

都说老子反战。老子为什么反战?一方面显然是战争带来的是一派荒芜的景象,老子是热爱生命的,这种荒芜的没有生命力的景象是他不喜欢的。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我认为在老子看来,通过战争的手段,通过强大的兵力来称王天下也只不过是下策罢了。如果能够通过合乎道的方式来治理天下,那就会不屑于通过武力这个手段了。这个道理现代人显然还是能够理解的。

但是事实是战争依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因为对于道的把握确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战争发生的时候,在不得不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战争本身,或者说武力本身,还是可以有一个层次之分的,这里最高的层次就是通过这个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就可以了,老子提倡适可而止。不得不打的时候,那就打吧,但是不要一味地打下去,起到一定的目的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不听话,那就打,打是为了教育教育他,而不是为了显示你自己有多么地强悍。

支持老子这个思想的背后,是老子认为强硬的东西不长久。

家园 【原创】三十一章

三十一章

夫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其左 用兵则贵其右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 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人人都厌恶,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使用兵器的。

君子平时以左边为尊贵,但是到了用兵的时候就以右边为贵了。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不是君子使用的东西。不得不使用的话,就低调淡然对待,战胜了也不高兴,因为战争而高兴,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就不能在得志于天下。

吉利的事情崇尚左边,凶灾的事情崇尚右边,偏将军在左边,上将军在右边,这就暗示着在战场上用的是丧礼的仪式。杀了很多人,就要以悲伤的心情参加,战胜了就要用丧礼来对待。

[评析]

本章继续明确地反战。

战争无论如何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老子对战争的竭力反对,我想,恐怕主要还是基于他对生命的尊重的这个最基本的思想,虽然他没有说。一个真正尊重生命的人,是不会通过残害别的生命来获取自身的生存的。人和动物在这里得到了区别,但是人却没有做得比动物好,自然界的肉食动物,只是在饥饿地时候才追逐别的生物,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人,似乎不是这样的。能不得已而为之的,在老子看来,也算归为善人一类了。

家园 【原创】三十二章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朴虽小 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向来没有名字,那是一个原样的世界,尽管渺小,天下却没有人能够臣服它。侯王如果能够守道,那么万物都会自然地归顺。

天地相合降甘露,无须人们的指示就能够自然均匀地分布。

事物在开始产生的时候有了名字,既然有了名字,就可以知道在什么范围内做什么,这样就可以没有危险。(备注:没有好好地研究本句的意思就随意翻译了,也许是误解)

道存在于天下的意义,好比是河川的存在对于江海的意义。

[评析]

本章老子似乎是在讲道的用,就是说守道的话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云云。

而仔细看看,发现其实是在讲道的某种特性,对了,就是道的自然的特性。本章尽管没有出现“自然”一词,但是认真读读,无一不在讲这个。假如把本章和前面的二十五章联系起来读,可能更能获得这种理解了。二十五章里提到了本章开头道的无名(其实是难以命名),最后也提到了“道法自然”,道法于自然,同时也体现着自然的本性。

在二十五章,老子给道的一个勉强的名字是大,而本章却说是小,看上去是矛盾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看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道有名字的时候叫做大,道没有名字的时候就是小了。呵呵,我觉得这样理解比较有趣。至于我为什么要这样理解,我不想解释了。

本章的意境(假如有的话)实际上是很美的,随顺道的运行的天地是自然和谐的,随顺道的运行规律的人事是自然和谐的。天在那里自然而不偏爱的普降甘露,人们在那里和谐快乐地生活,每一个事物都在走自己该走的路。生命长久地延续着,生活自然地展开着……

家园 【原创】三十三章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认识别人的人是有知识的,认识自己的人是有智慧的。

胜过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胜过自己的人是真正有力量的。

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

不断努力的人是有志向的。

不丢失自己根本的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的是长寿的。(亦即:不死亡的是长寿的。)

[备注:一般的人认为这句的理解是肉体死了而精神不死,或者人死了但是没有被别人遗忘的就是长寿的,我认为没有那么复杂,直接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了。否则老子自己就直接说了,呵呵。]

[评析]

本章老子似乎在声明他对某些名词的理解,或者说他在界定自己的词汇体系。这些理解其实反映了人类的一些共同的智慧,在别的文化区域里的古典里,也能够看到类似的东西。这些东西即使在现在看来也是得到公认的。不过对这些东西的真正理解,恐怕不是读句子那么简单了,那是需要具备对生活本身的深刻体悟。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我对末句的理解。老子为什么讲不死亡的是长寿的?我很简单地理解一下就是一般人认为活到百八十岁就算是长寿了,或者依据老子那个时候的人们的寿命来看的话,恐怕过了五六十岁也算可以了。但是老子很直白地说了,不死的才是长寿的。如果把长寿理解为一直有寿命的意思的话,那么他的解释从字面上来理解也是可以接受的。现代人也能理解这句话,但是都自作聪明地认为长寿是有的,但不是肉体,而是精神。平时人们也用永垂不朽万古长青等等来赞美死人的所谓不死的精神。我认为这样理解本句其实是人们对老子的误解!我很清楚的感觉到老子想澄清的恰恰是这个观点。老子是强调形神合一的,他的长寿自然是形和神俱全的长寿,老子的世界里,形和神是可以不死的。不过,没有得道的常人确实只能从常态的视角来理解得道高人老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因为起点就根本是不一样的。这不能怪谁。

家园 懒虫妹妹,你这个音频版的道德经哪里搞的啊?

俺也想弄一个。

有链接么?

谢谢啦。。

家园 【原创】三十四章

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 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无所不在,独立运行能左能右。万物都依赖它而生长,它亦不拒绝万物的依赖。成就万物但不自以为有功,养育万物但不主宰万物。它保持无欲的状态,所以可以称之为“小”;万物归顺于它而不自以为是万物的主宰,可以说是大的,这是因为它不以大为目的,结果反而成就了它的大。

[评析]

本章在讲道,但是看上去这个道更像一个神人,或者说是圣人。不过这个已经不新鲜了,瞻前顾后,发现老子喜欢这么做。

本章的道的这种状态,犹如滔滔江水流向大海,一路上不知道造福多少生物,但是它自己并不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大是小,实际上对它来说,大小都是无所谓的,因为它甚至连大小的概念也没有,是大是小都是周围对它的称呼罢了,无论怎么称呼,对它的行为是左右不了的。

家园 【原创】三十五章

三十五章

执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太

乐与饵 过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译文]

执守大道,天下人都来,来了但不加伤害,这样就平安无事。

音乐和美食,能让过路人停步,而道呢?说它,平淡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却总用不完。

[评析]

说的是道貌似平凡,而作用却是不同凡响。

老子反复反复地用不同的语言实际上也是差不多的语言讲他对大道的理解,这样能起到的一个效果是在常人的大脑里留下对大道的深刻印象。很像现在的很多家长和老师用大道理教育小孩。这样也许能够起到一些作用,至少让小孩能够判断出什么是大道理,大道理总归是对的,无论在什么时候。而小孩究竟到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地领会大道理里面的意思,那恐怕只有孩子自己知道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从认识到最后亲自体会到其中的奥妙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终其一生的过程。

老子显然是很清楚他的教育对象的理解水平的,他这么做,是不是希望别人用一生来理解他的道理呢?也许是吧!

家园 【原创】三十六章

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 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合,必定先要开放,想要削弱,必定先要增强,想要废除,必定先要兴起,想要获取,必定先要给予,这是小小的道理。

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利器(刑法政令),要深藏不露,不可以轻易施加于百姓。

[评析]

柔弱胜刚强是本章的主旨。柔弱所以能够胜过刚强,并非柔弱本身决定的,而是因为柔弱和刚强之间存在着一个转化的过程。柔弱是刚强的未来态。如果把刚强看作有,这里的柔弱就是无。老子一直是这样来看待有和无的关系的。

家园 【原创】三十七章

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正

[译文]

道永远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侯王如果能够守道,那么万物都会自我化育,万物在化育的过程中如果想有所作为,我就用无名之朴(道)来镇住它,这样,它就没有欲念,从而保持安静的状态,这样,天下就自然太平了。

[评析]

虽然关于无为无不为从开始就提出来了,但是这里开始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至于其内容,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了,前面都已经讲得太多了。

(以上各章在上海完成于十一中旬,以下四十三章于12月22日至24日一口气完成于北京)

家园 呵呵不好意思,我这个是CD里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