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话题】09-3-3 大家一起聊电影 -- 老马丁
1. 为啥在美国和加拿大,同一电影院里同一时间段的各种电影的票价基本上都一样?(难度:中)
2. 电影的票房收入远远不能弥补成本。比如2003年,好莱坞平均每部主流商业电影的制作成本是六千万美元,促销广告费用是三千九百万美元,但是平均票房连一半的成本都拿不回来,而且电影院也要从票房里拿走一部分,那么为啥每年还有这么多人花钱拍电影呢?(难度:中低)
3. 北美包括中国电影院里的小卖部卖的各种玉米花和饮料,使用的都是外面的超市/快餐店里从来看不到包装盒或包装瓶(超大的)规格,这是为什么?(难度:中)
4. 为啥越来越多的动画片使用大牌明星配音?(难度:中)
欢迎大家发言。
本帖一共被 9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呃 怎么大家都不回复啊?
我想得简单,先回复了啊,要不大家都深刻分析完了就没我说的了。马大说过不说话要被踢的……
1.同一时段影院放不同的片子所投入的硬件成本是一样的,所以票价一样。此外,影院可以通过调整放映时间段和场次来增加受欢迎影片的观众数目,没必要采用同一时间段不同价格价格这个手段。最后,如果区别定价,市场预期较好的电影显然不能定低票价,如果定了高票价除了有可能驱离观众以外还会给用户留下了心理标杆不利于持续盈利:上次XX电影,YY导演ZZ主演才卖十块,这次都什么啊你就敢卖二十。
2. A)洗钱。(美国不知道,不过香港据说大部分电影公司就都是黑社会控制?)B)类似于买彩票的心理,或者更确切地说,前几天忘了是不是在河里看到的一个概念“明星经济学”?我觉得其实也就是资本对可能存在的超额利润的追逐。
3.电影院里的商品与超市类似商品相比单位价格较高,采用大包装/外面见不到的包装可以降低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
4.A)明星效应,增加影片宣传点。B)某些明星的在人们心中的固定形象有利于片中动画人物形象的塑造。
想得和写的都比较简单 欢迎大家使劲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1、电影是需要顾客亲自消费后才能评价的特殊商品,用户期望值和预期价格需要匹配才有人掏钱。
(1)对于好片,本来应增加定价,但在顾客体验前很难提高其心理价位,为不减少消费人次只好统一标价;
(2)对于烂片,同理应减少定价,但降价等于公示了质量缺陷,所以统一定价;
(3)而且看电影随来随看,如果我到电影院本来要看《赤壁》,发现明天几点另外一个影院的票价有大优惠,有可能打消我的消费愿望;而真等到明天呢,恐怕又没时间赶到另一个影院,于是这个潜在顾客就被错过了。
2、票房收入只是电影收回成本的来源之一,应该还有影碟等等其他收入。以前也听说过HK黑社会洗钱,但大陆呢
3、影院用大包装食品,恐怕是因为没有替代竞争者的强迫消费,而且因为外面买不到同样的东西,价格一般高一点也不容易察觉
4、观众对电影的质量预期往往和创作者联系紧密,比如崇拜林志玲、梁朝伟的人就一定会掏钱看《赤壁》,动画片没有演员牌可打,只好搞一群大腕来配音啦。
回答完毕。
部分电影(冯小刚的贺岁片,变形金刚等)有一些收入是来自于片中的广告。
还有一些应该是来自于配套的一系列产品,像DVD,CD(主题歌,插曲),片里面相关人物的书,娃娃之类的。
反过来设想一下:如果,同一电影院里同一时间段的各种电影的票价不同,情况会变成怎样?
电影院该如何定价?
从经济学的角度,最好是定在目标观众群中位投票者的心理价位上,最优点是把消费者剩余剥夺至0(我经常遭遇这种定价方式,很不爽)。我们把影片分成三类(对大部分观众而言):好片;无可无不可;烂片。电影院需要收集信息,信息来源包括:影星效应,市场大环境,影评人反馈等等,产生交易成本。定价后,如果首映后一至两个星期观众反馈与预期不符,是否应该调整价格?同样有成本发生。
如果根据本影院搜集的信息定价,与其他影院不同,竞争会产生成本。
消费者如何抉择?
举例,我今天想看电影,在影院,面对不同的价格,作为一个理性人,我应该了解每一部影片的故事梗概和演员水平,考虑自己的心理偏好,选择价格低于心理价位的片子,进行消费。如果同时有几个影片入选,我还需要排序,选择最优的那个。看看手表,我已经花了半个小时,想想自己的小时工资率,还要加上机会成本。
如果我不是一个人去看电影,理性的同伴也作出了选择,如果想看的影片不同,产生协商成本,不同的意见越多,协商成本越高。各看各的,效用下降;迁就他人,效用也下降。
为啥在美国和加拿大,同一电影院里同一时间段的各种电影的票价基本上都一样?
没学过经济学,试着猜一下:电影上映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1)新片推出,也就是新片上映的前两、三个周。前期宣传声势已经做足,潜在消费者的注意力已被吸引过来,就等开闸放水。在这个阶段,看电影与购买汽车或计算机不同--你买电影票的时候并不知道电影的内容是否值这个钱。与之对比,哪怕购买一个MP3播放器,大部分消费者也会事先做一定功课,并在商店内察看外形、试听,不满意就换另一个牌子或走人。而涌向电影院先睹为快的观众在这个阶段知道的信息很可怜,是否可以称作影院和观众的信息不对称博弈?电影发行方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利益--方法就是在保证观众数量的前提条件下,不管电影质量如何,全部按照最好的电影标准定价。(2)热情退却阶段。新片上映几个周后,影评已经铺天盖地,没去看、但还想看的潜在观众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和选择余地。再蠢的人都有更蠢的人崇拜,再烂的片子也有人从不同角度欣赏---这时候特意去看的人,不会因为票价的高低而轻易改变主意(当然,电影票价不高也是一个因素)。每部影片在这个阶段的盈利会因为观众的用脚选择显示出差别。俺承认还有一部分随机观众没考虑到,比如谈恋爱无处可去的小朋友(呵呵,不知道美国情况,中国的例子),这些小朋友会在乎电影内容吗?
4. 为啥越来越多的动画片使用大牌明星配音
动画片不比电视剧和电影,可以说是平面角色,所以需要大碗明星的冲击效应增加真实感,立体感。
比如,宝莲灯里用陈佩斯给孙悟空配音,那猴,就活了
2. 电影的收入可能包括很多方面。票房只是一部分。像电玩,实体玩具,等等的授权是不是收入的另外一个部分。还有,电影中的隐性广告收入是否也是很大的。这些林林总总加起来,电影可能就赚钱了。
3. 需求估计是主因。电影院里一坐就是2-3个小时,包装太小,不方便。
印象中电影的收入大概分版权、票房、广告收益几部分。尤其优秀电影的票房和版权收入都相当可观。版权收益除了销售电影本身外,还有周边产业的衍生产品的版权收入。
另外相当一部分是广告收入,包括植入式广告和硬广(那个《大腕》经典的很)。即使电影不怎么优秀,广告收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答题完毕,欢迎板砖
1. 影院里的票价, 估计不是由电影公司和电影质量, 而是由发行方和院线的决定的, 恐怕再要提高已经不容易了? -- 河里有人写过国内的情况
感觉电影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消费, 就是要在两个小时中high一把, 当观众对观影体验要求较高的时候, 价格已经不重要了, 好比apple?
2. 赔本赚吆喝? 电影除了票房, 还有别国市场(日本, 欧美), 还有DVD, 电视, 靠这些来赚钱? 最后, equal weight 不等于 value weight, 赚钱不等于拍好片就行, 各种因缘际会, 最后多半都指着一两部了.
3. 小卖部都是电影院自己开的, 没有竞争, 大家买的时候已经做好被猛杀一刀的准备了; 而用非标准的包装, 可以产生让大家摸不清到底有多少, 减轻被宰感觉的同时也就提高了价格承受力.
4. 炙手可热的大牌明星算是电影公司的最优质资产, 品牌效应体现在他们(当然还有导演, studio, 音乐人等等)而不是八大电影公司身上, 用大牌配音估计对动画片还是划算, 只是不知道实际片酬比拍电影差多少.
胡扯居多, 借着这个主题灌水, 都不好意思了 :)
1.看过老酒的答案了,想不出更好的
2.从互联网的角度看,肯定是要依靠广告,此外想到的是洗钱
3.为了给观众一种“只有看电影的时候才有这么痛快的享受”的印象
4.除了利用明星效应观众肯定还有别的原因,但想不出来了
高风险高收入。。。平均成本和平均收入虽然不能持平,但是收入不是均衡分布。赚得多的人可以得到远远超出风险的暴利
真不错!
水平质量也是一个因素
4 有人提过A),我觉得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