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东汉政治体系简介 -- 电子赵括

共:💬84 🌺1551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宋朝的冗官可不是考试制度的问题

是宋统治者刻意为之,群臣职权互相牵制,再用高福利的胡萝卜吸引,皇帝即使能力一般也可以坐稳江山,真要是群臣联手结党皇帝反而不安心了。

家园 素质教育其实很不错的

但是大家的观念有误区

其实课外学钢琴啊打高尔夫啊这些并不是素质教育,甚至如果与升学挂钩而教育组织方式不变,那还是应试教育

只不过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提高应试教育的成本,和真正的素质教育南辕北辙

家园 还有另外的考虑,那就是防止

读书人跑到别的国家为对手所用。北宋不是真正天下混一而是列国鼎立,辽西夏大理越南都是半农耕或纯农耕文明政权,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到处不留爷,爷去找耶律!

家园 多谢捧场
家园 这种东西有利有弊

宋宽容门阀大家,感觉更偏向封建制一些,大股东说了算但管理层也是小股东也有参与感,所以对于所有权就更在乎一些,所以宋末大臣可以跟着皇帝一起跳海。

明的时候独尊皇权,就是集权统治,除了皇帝是股东之外,其他人都是打工仔,打工仔对于所有权就无所谓了,谁来了都是打工只要待遇不变或者更好,谁的所有权无所谓,所以明亡的时候有吴三桂,耿精忠,钱谦益等人的行为。

家园 所以后来的海上之盟和端平入洛当地人并没有箪食壶浆
家园 吴三桂和钱谦益是两个类型

前者已经是军阀了,后者才是文官体系的人。

ps:耿精忠是清代人,他爷爷耿仲明才是明朝人,都是那种有奶就是娘的家伙,和他们谈忠孝仁义简直就是白扯。

家园 据说明初还有不少留恋元朝的汉族遗老

如同是民国初期清朝遗老遗少们精神上的祖师爷

中国的知识分子,该怎么说呢

另外,您说八股使科举成本、门槛降低,但曾国藩的事例似乎并不太能说明这一点。一部二十三史一百两银子,几乎同他成为“翰林院检讨(从七品)京官”后的年俸(一百二十两)相等,该说当时书太贵,还是官员工资太低呢?

显然二十三史不属于官方发行的低廉的教科书或参考书,曾国藩没读时名落孙山,读通了就名列前茅。但是一部二十三史,想读通它谈何容易,得花多少工夫进去!

对您所说的八股使科举选拔“格式标准化,考题范围圈定了”,“对底层读书人是天大的好消息”完全赞同,但我觉得这种利好主要体现于科举功名的下层——秀才一级,最多到举人。而对进士以上、即可以“治国平天下”的人才的选拔,还是以对考生经史子集全方面知识水准的考察为重,那就是八股规定的考试范围以外的东西了。这时,中层以上或“诗书传家”的士子们在经济、书籍资源上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以上一点点感想,同您商榷

家园 世袭圈养就是这个结果

到南朝时期有人连马都能当成老虎,北方士族需要长期在异族刀光剑影的夹缝下生存,所以成才的反而不少,道武帝时期的崔宏和太武帝的崔浩都是代表。

家园 欢迎蔡总归来,新年快乐!
家园 所以说连中三元很难啊

就像考完GRE又考公务员,都取得好成绩不容易。

明清科举的最基层考试是省里举行的院试,主考官是主管一省教育的学政,院试之前的那些,都不算是正式的科举考试。通过院试的考生叫生员,即俗称的秀才,只有他们才有资格参加科举,没通过院试的考生,无论岁数有多大,统统都是童生,听说还有过九十多岁的老童生,花白胡子了还和儿孙辈一起考秀才。

科举的第二级考试是乡试,生员才有资格参加,也在省里举办,但主考是皇帝亲自委任的官员,与省里无关,常是翰林、内阁学士等。各省多在省会的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专用考场。因为这项考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通过乡试的就能称为举人,举人已经有资格做官了,因此一旦当上举人,便能引起周围人的主动巴结,范进中举就是说的这类故事。

乡试的第一名解元,会试的第一名会元,加上殿试的第一名状元,“连中三元”者从唐朝到清朝一共只出过十四个,另外还有三个武“三元”。

通宝推:铁手,京华烟云AMIP,
家园 貌似王弼还是可取的。

现行《道德经》版本流传最广的就是王弼整理的,同时也还有一些关于《易经》和《道德经》的解读著作。

家园 他们不过在设立经济门槛
家园 王弼正值曹魏

汉王朝刚覆亡、分裂才刚刚开始,承上启下的时代.

建安風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的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还没有消退,法家思想还没有退出政治主流.

正始十年正月初六,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發動政變並控制京師,將曹爽族滅。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

秋,王弼亡,年24.

家园 问个问题

一甲的三位,以及二甲的头名是不是可以从京城的本省会馆拿到巨额奖金啊?

民国政客谭延闿,曾经拿过清末的会元,在他之前二百年湖南省没出过会元。据说不是湖南举子实力不济,而是存在湖南会馆的作为奖金基金的15万两银子被挪作他用了。一旦有人考中会元,湖南籍的京官们就得凑奖金,于是不愿出血的这些人就每次运动考官,故意不让湖南籍考生拿第一。而谭延闿身为前两广总督的公子,不差钱,在某人的点拨下,对会馆声称愿放弃这笔奖金,于是一举高中会元。云云。

请问这种由前辈凑钱,通过会馆奖励头名的制度(或不成文习惯),是不是当时各省共通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