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拾遗】1976年·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社来社去 -- 陈郢客

共:💬13 🌺11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拾遗】1976年·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社来社去

前些日子的媒体上,以整版整版的文字图片,轰轰烈烈庆祝恢复高考30周年。而恢复高考前几年的工农兵大学生,似乎无人问津,特别是恢复高考前一年入学的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更是被放到了遗忘的角落,而这段历史对许多人来说,在心中是无法磨灭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的高校陷入了瘫痪状况,高校的招生工作全面停止。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后,全国的高校陆续恢复了招生,但与过去不同的是,招生对象调整为: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不再采取考试的形式入学,而是以政审、推荐、选拔的方式入学。这也就意味着,以高考入学方式的终止。自1970年开始到1976年期间,全国大中专院校共招收了7届工农兵学员。

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是1976年入学的。而1976年,是中国大地最不平凡的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在这一年去世。4月发生了天安门事件;7月唐山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大地震,百年城市毁于一旦;10月中央政局发生大变动。这一届与前6届不同的是,招生时就已打出了“社来社去”的牌子,由于同时还有工厂、部队的学员,所以在一些场合又叫“那来那去”。

“社来社去”其实早一两年就已在部分院校进行试点。1975年4月23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推广朝阳农学院经验和有关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要求各类院校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社来社去”试点。这种试点到1976年便在全国全面铺开了。“社来社去” 最典型的是,学员入学时不转户口,只转临时的粮食关系,这便为学员毕业返回农村开辟了一条最顺畅的通道。耐人寻味的是,当年的工农兵学员对上的学校是中专还是大学并不是很看重,一方面由不得自己,因为要服从分配;二方面能去读书是非常幸运了,那能再去挑三检四。大专与大学的区分则更为模糊。而对当地农民来说更是统统叫上大学。

1977年下半年,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恢复了。此时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正在校读二年级,他们如梦一样被惊醒了:原来他们是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了(当时国家允许在校读中专的工农兵学员,可以参加 1977年的高考,但在大专、大学就读的则不行)。他们陆续于1978---1979年毕业,因国家当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进校前的“社来社去”政策,一时尚未调整,他们又不得不回到农村重新当起了农民。伴随着下放知青回城的大浪潮,少部分知青身份的工农兵学员在等待、观望无果的情况下,只好另辟途径招工进厂当了工人,这部分人之后是否转了干,不得而知。

如今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都已年过半百,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回顾那段被后人否定的历史是令人心酸的。 “人间正道是沧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历史无所谓对与错,因为前人不能预料,后人无法更改。工农兵学员所经历的那一个年代未尝就不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对他们来说曾经辉煌过就够了……

国家人事更迭,百姓往往付有代价。77-78年有人鲤鱼入龙门,76年“社来社去”学员,返乡后命运起伏,引人遐想,不知可还有人记得?

没去的回忆者往事如烟:社来社去

1976年的时候,我们知青队来了几个“社来社去”的大学指标。所谓“社来社去”,是指从哪个公社上大学的,毕业后就分回到哪个公社。当时我们队里有60多名知青,其中大部分已下乡两年,已够了招生招工的基本条件(那年头上大学不须考试,而是由各单位推荐)。也许是因为“社来社去”指标不太吸引人,也许是程序上的要求,队里在推荐前跟我们传达了精神,通知大家如想读书的就赶快报名。

会后,一些队友就叽叽喳喳议论开了,对读大学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我也颇有些心动。不过,我很快就打消了报名的念头。因我觉得我条件不行。我既不是队干部,也没什么家庭背景,我想就算报了也决不会轮到我头上。

可到了次日,还没一个人报,大家都有些担心毕业后分回到乡里来。带队干部得知这情况,便跟一些犹豫不定的队友作工作,说这虽说是“社来社去”指标,但你要是去学造船的,难道还要你回乡来造船不成?你要是学开火车的,难道要你回来开火车?……他只差没把话说白了。很显然,他是想打消大家的顾虑,不要被“社来社去”吓着了。当然,没把话说死,也没跟谁打保票,毕竟那只是他个人想法。再说,那年头学非所用的情况也比较普遍,他不犯于跟自己套根绳索。

经带队干部一说,不少队友就又心痒痒地准备报名了。而我心里则没起一点波澜,我认为这事对我来说不存在一丝希望,我也就没再过问这件事了。

可没想过了数日,听说还是没人报。那些队友虽都心痒痒的,但最终还是都不敢冒这个险,不想拿自己的命运去做赌注,毕竟那些年人们对大学并不是特别看重,大家伙最大的愿望是当兵或招工当工人,因而那几个被农村回乡青年特别看重的指标也就退给了公社。当时我听了挺后悔。老实说,我那时已爱好文学,挺想读书的,对分不分回农村还真没怎么当回事。我怨自己把事情看得太绝对、太不关心这事了。

到了次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大学生的名望一下子提高了,成了时代的宠儿,就是那些推荐去的大学生毕业后也俏得不得了,没听说谁真地分回农村的。

如今,我们一些老知青每每聊起此事,都感慨不已,都觉得那几个指标浪费得太可惜了……

“社来社去”与当时的体制配套的初衷用心:

国务院关于社来社去农校学生要求国家统配问题的批复(1968年)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主席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主席亲自主持制定的《全国农村发展纲要》第二十一条中规定:“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在十二年内,要从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中间,为农业合作社培养初级的和中级的技术人员,以适应合作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九六五年一月,毛主席批示“同意照办”的卫生部党组的报告中指出:“这样的学生,可以从城市来,也可以从公社来,回公社去,拿公社工分,不由国家发薪”。因此“社来社去”的毕业生和统一招生规定毕业后到农村去参加生产劳动的学生,就应该一律按办学部门原来的规定到农村去,回原社,队去,当社员,拿公社工分,国家不发工资

(注:前高考时代,实有另一番套路,而非完全空白。)

清华大学农村分校首届社来社去学员毕业》(《清华大学学报》1976年2期)孰料,第一届,亦是最后一届。

农村分校首届四百九十三名社来社去学员胜利毕业,重返农村三大革命斗争的第一线。这是清华大学六十五年历史上的第一次,是坚决贯彻毛主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学习朝农经验在理工科大学为社会主义农业服务方面所采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革命措施。

农村分校是在去年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高潮中诞生的,设有农机、农电、农水、农建等专业,全部实行社来社去,为农村培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战士,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缩小三大差别的促进派,农业学大寨的带头人。

四月二十七日,全体毕业生迎着朝阳,昂首阔步地踏上了回乡务农的崭新旅程。……有关县区社队也都组织群众用各种形式热烈欢迎自己的大学生毕业归来。大兴县的一百九十三名毕业生,高举着“大学毕业当农民”的横幅,步行奔赴大兴县委所在地——黄村。……

队伍临近县城,一条醒目的横幅标语——“热烈欢迎清华大学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映入眼帘,大兴县委领导同志、市普及大寨县工作队的领导同志和来自一些社队的贫下中农代表在城外列队欢迎。六千多名贫下中农、知识青年、学校师生、机关干部和居民排成三里多长的两道人墙。身穿鲜艳服装店少年儿童,手持彩带花环、载歌载舞。鼓乐声、口号声练成一片,整个县城一片沸腾。从地面到房顶楼台,到处是欢迎的人群。沿途的街道两旁,布满了光彩夺目的欢迎标语。在队伍行进中,到处可以看到学员同贫下中农见面时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人们都在为毛主席教育路线的胜利纵情欢呼。学员们激情满怀,热泪盈眶,振臂高呼,“人民送我上大学,我上大学为人民!”“永远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毛主席万岁!万万岁!”接着大兴县委举行了欢迎大会。

再撷取一个学校的校志: 河南林校志

看视历史,仅从庙堂之争,未必能看得全貌;那些县志、乡志、校志……为我们呈现了最真切的血管脉动。

1951年招生计划是根据洛阳专署的指示确定的,招生对象为参加洛阳高级中等学校联合招生的初中毕业生。1952年暑假洛阳专署统一组织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学校从中择优录取新生。

1951年和1952年的招生,由于人们的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农林工作艰苦,不愿学农林,两次招生以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不多,录取时兼顾志愿和需要录取新生。1952年新生入学又按成绩统一排队,成绩好的编入林科班(因为林科班要学测量、测树课程)。

1952年春季,洛阳市有些小学有毕业生,各中学不招生,独农林科学校奉上级指示招生。考生很多,学生年龄小,城市学生多学校招收小学毕业生仅此一届,学制五年,前两年学习文化课,后三年转为森林经营班,称为五年一贯制班。

1953 年暑期至1957年,学校招生计划(专业班次,人数)均是根据河南省农林厅的指示确定的。在此期间招生对象大部分为初中毕业生,参加招生考试,择优录取,但其中招收了一部分调干生(1954年招收19个调干学生,1957年招收调干学生一个班,学习二年,然后参加考试,由学校择优录取)。

1953年8月院校调整,洛阳农林中等技术学校两个农科班调到百泉农校,百泉农校两个林科班并入林校。由于校舍不敷使用,到1954年2月,百泉农业学校的二年级林科班两班才调入林校,入校后由于人数较多,分为三个班。

1954年3月,陕州棉校三个林业干部训练班并入洛阳林校,这批学生不久都分配了工作。

1955年5月,林业厅抽调林业干部办了一个预备班,暑假后有的考上了学校中级班,没有考上的,仍回原单位工作。

1955年暑假后,学校又开了三个预备班,一个班一年制,两个班二年制,其中有东北森工局调干100人。这三个班毕业后部分考上林校中级班,有的投考他校,有的仍回原单位工作。(预备班学习初中文化课,是为准备到林校或其他中等技术学校学习的调干开办的)。

1956年,学校扩大招生,共招收8个班360人。

1957年,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只招收林业专业一个班,全部是调干生,学制二年。

1958年8月,河南省洛阳林业学校改为河南省洛阳林业专科学校,暑假后招收专科生两个班,共61人。招生对象除个别为在职干部外,其余全是从1958年河南省高等学校统一招生中录取的高中毕业生。

1958 年招收的11个中级林业班560人,除个别在职干部外,其余全是经所在地学校保送报考的公社社员。有初中毕业的,有初中肄业的,还有一少部分高小毕业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入学后,为便于因材施教,经过编级测验并深入了解情况,把学习好的编入六个中级班,把学习较差的编为五个初级林业班。

1959 年至1960年,正常招收中专班和专科班。1961年所招新生因学校放长假而未入校。1961年8月至1962年8月放长假,1962年9月至1963年 8月,停办一年。1961年在校的大专班学生,凡城市户口的按上级指示于1961年暑假转入河南农学院林学系学习,凡农村户口的回原籍参加农业生产。

1963年8月学校复课后,专科班停办,1961年招收的新生于1963年9月入校学习。

1964年至1965年正常招生。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止招生,直至1974年才开始招收“社来社去”学员。

1974年至1976年暑假招收“社来社去”学员,招收对象为公社社员、工厂工人、林业工人等,但要由公社、工厂、林业部门根据学生家庭成份、政治表现、学习成绩、身体状况、志愿等情况推荐,学校按招生计划录取入学。

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于1977年底至1982年招收参加全(省)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高中毕业生。

1983年开始,学校由招收高中毕业生改为招收参加河南省中等学校统一考试的初中毕业生。

1988年,学校在招收统招生的基础上报请省教委批准,又增加了走读类别,走读生考分可以比统招生低一些,交纳一定的走读费。1991年,又增加了委托培养的类别,即招生前与用人单位签订委培合同,学生毕业后到所签协议的委托单位工作。

1993年在继续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同时,恢复招收参加全国高校统一考试的高中毕业生一个班。经省林业厅、省教委批准招收了林科单录学生,招生对象是林业系统基层单位的青年工人,需参加全省中招统一考试,择优单独录取。

1994年停招林科单录班,其它类别正常招生。

1997年恢复林科单录招生,更名为林业实践生。同年,开始招收成人中专生,初中毕业生免试入学。

1998年中招全部并轨,学生不再分统招、走读、委培类别,称为并轨生。

1974年由林业部门保送学员到学校学习,招收“社来社去”林业专业班7个,计300人。报到299人。

1975年学校招收林业班4个和果树专业班3个计320人,在校生共320人。

1977年,招收林业专业2个班,森林保护专业1个班和果树专业1个班共160人,在校生369人。

1978年,招收林业专业2个班,森保2个班,果树1个班(“社来社去”),共200人,在校生360人。

(一)、1954年至1968年

这个时期的毕业生的分配形式是将毕业生人数、名单通过隶属机关报省计委审批,以国家干部身份集体派遣到分配地区、县或基层单位就业。这其中,1958年招收的“社来社去”学生,后经林业厅批准,此届学生全部转为国家统招生;“文革”开始后,遵照上级指示,1967年和1968年在校的一、二、三年级全部学生,分期分批进行毕业分配,大部分被分配到开封化肥厂工作

(二)、1974年至1977年

此间根据上级要求招收“社来社去”学员(工农兵学员),即通过公社、工厂、林场推荐入学,毕业再回到原来的公社、工厂、林场就业,共招收四届。毕业生分配形式采用学校颁发毕业证,学生持毕业证回原单位或所在地基层安排就业的分配就业形式。

中国这么大,必有地区差时间差。1978年,林校还收了一个“社来社去”班。

【历史遗留·说法】

[URL=http://www.51labour.com/lawcenter/lawshow-610.html]江苏省劳动厅

苏劳险函1999年1号 关于“社来社去”大中专毕业生工龄计算问题的复函[/URL]

 无锡市劳动局:

  你局1998年11月18日“关于‘社来社去’大中专毕业生工龄计算问题的请示“(锡劳险[1998]26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凡符合省人事厅苏人四便字[1996]1号文规定条件,列入国家统一招生,统考入学,学习期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或回农村担任技术、管理工作(省人事厅于1987年11月14日《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龄计算问题的答复口径(二)》第一款规定范围内的人员)后直接招收为国有(或县以上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的“社来社去”大中专毕业生,可以参照省劳动厅苏劳险[1995]6号文件规定,从学制规定的毕业时间起计算连续工龄。

社来社去工龄

江苏省人事厅苏人四便字〔1996〕1号

苏州市人事局:

你局今年三月五日“关于人薪发〔94〕43号、苏人四〔95〕6号文件是否适用于“社来社去’大中专毕业的请示函”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鉴于“社来社去”的学生分配制度,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制定的办学形式。与我省六十年代困难时期“停办院校”回乡务农的学生情况,在政策上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同意你局提出的:凡是列入国家统一招生,统考入学,学习期满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或回到农村担任技术、管理工作的“社来社去”大中专毕业生,在其被直接录用为国家工作人员后,可以参照人薪发〔94〕43号、苏人四〔95〕6号文件的规定,从学制规定的毕业时间起,计算连续工龄的意见。

特此函复

江苏省人事厅工资福利处

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五日

想必有很多知天命之人关注着这些公文吧?

虽然,他们的身影,难入主流叙事诗。

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ps:斟酌再三,附录右江民族医学院 75级社来社去班 通讯录

浮生若寄,34年后,几近尘埃落定。境遇分化,看官们当可揣摩。唯有志存。

关键词(Tags): #解读通宝推:王树,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首花
家园 花好文

社来社去,今天也有借鉴之处。

家园 宝帖啊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陈MM啊陈MM, 大家都在讨论南京, 你偏要搞这个题材?

你到底关不关心你的读者和粉丝??

家园 哈哈,抱怨有理。花一个。火箭今天二轮了,真呀真高兴
家园 可是俺是活塞的球迷丫

最近正郁闷中, 俺觉得火箭可以考虑卖下拉希德,这样俺们就是一家人咧

家园 拉希德要是来代替穆大叔还是不错的

以后明明上2/3场,拉希德上1/3场。就是怕拉希德不愿意。

家园 陈mm总是不藏私啊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家园 怒吼天尊加上阿泰?

天雷勾地火啊,明明恐怕罩不住

家园 花 陈MM一片佛心

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本应毕业于78年,但当时为了适应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的需要,提高在校学生的素质,他们在校又多读了一年

79年百废待兴之时,急需用人,他们应该大都得到较好的安置

家园 俩浪投王

都是半吊子三分球,时准时不准,搁一起,火箭这球没法打了。

家园 好贴常看常新!

wu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